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9-11-2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0-0.  doi:
摘要 ( 54 )   HTML( )    PDF (1236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0-0.  doi:
摘要 ( 2 )   HTML( )    PDF (162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订阅、投稿《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0-0.  doi:
摘要 ( 3 )   HTML( )    PDF (50046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0-0.  doi:
摘要 ( 9 )   HTML( )    PDF (329KB) ( 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0-0.  doi:
摘要 ( 3 )   HTML( )    PDF (450KB) ( 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miRNA调控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的研究进展
贺小云, 刘秋月,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175-21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1
摘要 ( 215 )   HTML( )    PDF (1516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雌性哺乳动物的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受繁殖关键基因的时空调控,miRNA作为一类小的非编码RNA,调节大部分此类基因的表达。近十几年来,研究者通过高通量测序、敲除miRNA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以及过表达或抑制miRNA表达等方法找到了大量与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生长相关的miRNAs。通过研究这些miRNAs及其靶基因的互作关系,最终确定其在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雌性哺乳动物主要生殖细胞及细胞外miRNAs在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及潜在作用,以期为深入探究雌性哺乳动物繁殖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毛囊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李凡, 陈晓阳, 杨国雨, 李福昌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186-21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2
摘要 ( 258 )   HTML( )    PDF (688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囊是哺乳动物皮肤上重要附属结构,是控制被毛生长最重要的器官。毛囊发育主要包括毛囊形态发生以及毛囊再生。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毛囊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引起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机制和核内激活,Wnt/β-catenin对毛囊形态发生和毛囊再生的调控作用以及成骨细胞抑制因子(Dkk)和营养物质对毛囊发育的调控作用。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哺乳动物毛囊发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遗传育种
大白和长白猪大样本群体的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姚天雄, 陈冬, 吴珍芳, 肖石军, 张志燕, 杨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195-22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3
摘要 ( 325 )   HTML( )    PDF (1074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不同因素对大白和长白猪大样本群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同时估计大白和长白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本试验选取温氏2013-2018年5年间大白共65 546窝母猪繁殖记录、长白共9 552窝母猪繁殖记录进行研究。采用SAS软件GLM过程对母猪8个繁殖性状进行分析,解析母猪分娩胎次、出生胎次和情期3个因素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DMU软件估计这些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1)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在两个品种中,母猪分娩胎次对所有繁殖性状都有极显著影响(P<0.001);在大白猪中,母猪出生胎次对5个繁殖性状影响显著(P<0.05),情期对所有繁殖性状影响均不显著;而在长白猪中,母猪出生胎次对弱仔数和出生窝重有显著影响(P<0.05),情期对5个繁殖性状影响显著(P<0.05)。2)在遗传参数估计中:在大白猪中,出生窝重遗传力最高,为0.281,总仔数、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和死胎数的遗传力在0.117~0.179范围内;而在长白猪中,总仔数遗传力最高,为0.190,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和出生窝重的遗传力在0.100~0.176范围内;在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上,大白猪的总仔数与活仔数、总仔数与健仔数、活仔数与健仔数、健仔数与出生窝重等遗传相关均在0.738以上,其表型相关在0.717以上,长白猪的总仔数与活仔数、总仔数与健仔数、活仔数与健仔数的遗传相关在0.895以上,表型相关在0.791以上。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加速繁殖性状的遗传进展提供了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拷贝数变异全基因组关联鉴定猪骨率性状候选基因
王立刚, 张跃博, 颜华, 张龙超, 侯欣华, 刘欣, 王立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08-22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4
摘要 ( 316 )   HTML( )    PDF (6343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影响猪骨率性状的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并对其所覆盖的基因的作用模式及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利用基于测序深度的CNVcaller软件对大白×民猪F2群体的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利用TASSEL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linear model,MLM)对骨率性状进行基因组关联分析;查找数据库对CNVs所覆盖基因进行深入分析,利用RNA重测序对75日龄大白猪腿软骨中4个显著CNVs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F2代群体中,共检测到3 027个CNVs,其中,共有1 251个为缺失,987个为多拷贝,789个为缺失和多拷贝均存在。与骨率在基因组水平相关的CNVs共有4个,均位于7号染色体。4个变异中,有两个未与任何基因重叠。显著性最高的CNV4与骨髓分化相关标记(MYADM)基因重合。对75日龄猪腿软骨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在后腿软骨中仅CNV2的表达丰度较高,推测CNV2通过影响其内部基因的表达量影响骨率,CNV4可能在胚胎发育期起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鉴定出影响猪骨率性状的4个CNVs,其中,CNV2和CNV4为影响骨率性状的主效CNVs,推测CNV2通过影响其内部基因的表达量影响骨率,CNV4可能在胚胎发育期起调控作用并最终影响骨率。本试验为今后骨率性状的调控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猪骨率性状的育种提供了参考。
编辑PFF细胞的P53基因及其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的表达分析
乔传民, 刘为伟, 杨强, 江浩筠, 黄路生, 幸宇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15-22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5
摘要 ( 233 )   HTML( )    PDF (3021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编辑PFF细胞的P53基因,并分析其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的表达。本研究首先将设计好的两条sgRNAs装载入PX459 V2.0质粒中,订购两条携带241W、242S、266H突变位点的单链寡核苷酸(SSODN)作为供体DNA(一条带有前两个突变,另一条带有266H突变),利用电转法将打靶载体和SSODNs共转染到PFF细胞中,筛选单克隆细胞后检测打靶区域的编辑情况,并检测编辑细胞中信号通路重要基因(MDM2、FASWIP1、BAXP21和DD1α)的表达及检测编辑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在筛选到的107个单克隆细胞中,分别有4个为两个位点(R241和R242)纯合子和杂合子编辑型,1个为R266位点纯合子编辑型、63个纯合子缺失型、11个序列倒置型、11个纯合子点插入型、3个杂合子缺失型(或混合克隆)和10个野生型,未获得3个位点同时被编辑的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纯合子缺失型细胞中P53几乎不表达;RT-PCR检测显示,在纯合子缺失型细胞和双位点编辑型细胞中MDM2、FASBAXP2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或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纯合子缺失型细胞中,未检测到P21基因的表达蛋白,MDM2的表达量也较明显地下降。CCK-8检测试验表明,编辑型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或P<0.001)高于野生型细胞。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地将PFF细胞中P53基因的两个野生型位点编辑成与人肿瘤发生相关的位点,P53基因被编辑后显著影响了其信号通路中部分重要基因的表达,本试验所获得双位点编辑细胞,为下一步研制P53点编辑模型猪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荷斯坦牛泌乳早期体细胞数的群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竹磊, 张海亮, 陈少侃, 安涛, 王炎, 王雅春, 黄锡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26-22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6
摘要 ( 251 )   HTML( )    PDF (8898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北京地区荷斯坦牛泌乳早期牛奶体细胞数(SCC)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测定了北京某牧场2018年6~7月份产犊的124头母牛产后0~7天内每天的SCC,利用SAS软件GLM过程分析泌乳早期SCC的影响因素,并用REG过程分析泌乳早期体细胞评分(SCS)与后期测定日SC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泌乳早期SCC(均值为(860±1 287)千个·mL-1)高于产后8~133天的测定日SCC。胎次、泌乳天数、环境温湿度均对泌乳早期SCS有显著的影响(P<0.05)。泌乳早期SCS与产后39~68天的测定日SCS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回归系数为0.40。荷斯坦牛泌乳早期(产后0~7 d) SCC均值高于泌乳期内其他阶段的SCC均值,且荷斯坦牛泌乳早期SCC对母牛的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本研究为泌乳早期SCC的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为牧场在母牛产后根据泌乳早期SCC对乳房炎进行管理提供了参考。
生物技术与繁殖
三个阶段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piRNA的鉴定及分析研究
殷实, 秦文昌, 王斌, 周婧雯, 杨柳青,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35-22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7
摘要 ( 300 )   HTML( )    PDF (2318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不同年龄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的piRNA进行鉴定及分析。本研究选择胎牛期(4~5个月)、幼年期(1岁)及青年期(3岁)健康雄性牦牛共6头(每组各两头),分离其睾丸进行piRNA测序,其中来源于同一年龄的两个组织样本视为生物学重复。分析样本中piRNA的数量、碱基偏好性、来源、功能、piRNA簇的染色体分布及表达水平,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阶段牦牛睾丸中PIWI家族(PIWIL1~PIWIL4)的表达。结果表明,幼年期及青年期牦牛睾丸中piRNA的数量均显著多于胎牛阶段piRNA的数量(P<0.01)。牦牛睾丸piRNA 5'端具有明显的尿嘧啶(U)偏好性。大部分的piRNA来自基因间区和基因区之外的其他区域。胎牛睾丸中超过60%的piRNA簇处于低丰度,而幼年期及青年期牦牛睾丸组织中超过70%的piRNA簇均处于高丰度。胎牛期睾丸中PIWIL1及PIWIL4的表达与其他两个时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GO分析发现,piRNA来源基因的数目在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上排在首位的分别为代谢过程、细胞和结合。结果提示,牦牛睾丸中piRNA的结构、功能和来源具有特异性。胚后阶段(幼年期及青年期)牦牛睾丸piRNA的数量及表达丰度与胚胎期相比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PIWIL1及PIWIL4在两个阶段表达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iRNA调控牦牛睾丸的发育机制,以及改善牦牛的生产性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XY性反转雌性小鼠的鉴定和初步分析
曹江琴, 刘艳芳, 黄竹涛, 陈佳莉, 史悦, 贺思羽, 刘宗平, 朱家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44-22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8
摘要 ( 457 )   HTML( )    PDF (13413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繁育并鉴定XY雌性小鼠,初步分析其生殖能力和性反转的机制,为小鼠发育过程中性别决定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XY雌性小鼠的鉴定分为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两步:令B6.XYTIR雄性小鼠与野生型B6雌性小鼠自然交配,选用30、60、90日龄仔鼠,观察其外生殖器特征和肛殖距以鉴定雌雄;处死交配后17.5天的孕鼠,取胎鼠,根据其性腺形态学和生殖细胞类型鉴定雌雄(表型鉴定)。提取仔鼠或胎鼠DNA,设计引物扩增Zfy基因(Y染色体上的特有基因),以确定其性染色体为XX或XY(基因型鉴定),结合表型鉴定,从而得到B6.XYTIR雌性小鼠。本研究同时用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分析胎儿期性腺的分化,用形态学观察的方法观察出生后小鼠内生殖系统,通过测序对Zfy基因的序列进行初步分析。本研究通过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得到了一种XY性反转雌性小鼠;通过对出生小鼠内生殖系统的观察,发现其拥有与野生型XX雌鼠相似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结构;同时初步研究了性腺分化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分布,发现XY雌性胎鼠生殖细胞分布类型与野生型类似;在扩增Zfy基因进行基因型鉴定的同时,测序表明B6.XYTIR的后代中,XY雄性和XY雌性均只有Zfy-1的基因,而未能扩增到Zfy-2基因;XY雌鼠在所有XY小鼠(99只)中所占的比例为47.47%。XY雌性小鼠拥有一套完整的雌性生殖系统,且性反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已经确立;B6.XYTIR的Y染色体上可能缺失Zfy-2基因,推测其与性反转的发生有关系;本试验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性腺分化和生殖细胞发生提供独特的视角。
营养与饲料
放牧与舍饲对彭波半细毛羊瘤胃细菌群落的生物学信息影响
田发益, 武俊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52-22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09
摘要 ( 259 )   HTML( )    PDF (2216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不同蛋白质、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和纤维素含量对瘤胃微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阐明瘤胃优势菌群结构的消长情况,清晰地了解瘤胃微生物对养分的依赖程度,以期为西藏传统放牧补饲及规模化养殖营养配比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选用年龄2岁左右,体重相近((23.77±2.34) kg)的健康彭波半细毛母羊20只,放牧组及舍饲组各10只(每组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采用凯氏定氮法、范氏(van soest)法和差值法分别测定放牧组可饲用牧草混合样、舍饲组饲草的粗蛋白、纤维素、NFC含量。饲养半年后,抽取瘤胃液,提取总DNA,构建重组标准质粒对瘤胃细菌进行绝对荧光定量(qRT-PCR)研究。结果:1)在门水平上,发现优势菌群集中在拟杆菌门,其在放牧组的丰度((49.52±6.07)%)比舍饲组((55.52±12.18)%)低6.00%,但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组厚壁菌门的丰度((43.28±4.59)%)比舍饲组((36.68±9.78)%)高6.60%,两组差异显著(P<0.05);放牧组螺旋体门的丰度((1.99±1.75)%)比舍饲组((0.76±0.59)%)高1.23%,两组差异显著(P<0.05)。2)通过PLS-DA和LEfSe分析发现,两组间均差异显著的主要细菌有:纤维素或其代谢产物主要依赖菌(放牧组)为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粪球菌属(Copr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um)、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毛螺旋菌科下一属(Shuttleworthia)、类普雷沃氏菌科下一属(CF231)、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类普雷沃氏菌科下一属(YRC22)、毛螺菌属(Lachnospira)、毛螺菌科下一属(Moryella);高蛋白和NFC或其代谢产物主要依赖菌(舍饲组)为脱硫叶菌属(Desulfobulbus)、奇异菌属(Atopobium)、韦荣球菌科下一属(p-75-a5)、普氏菌属(Prevotella)、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结果说明,合理蛋白质能量水平的饲料,不仅利于蛋白、淀粉依赖菌的增殖,也有利于主要纤维降解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协同纤维降解菌(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增殖。同时,舍饲组中纤维素分解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的整体丰度值出现显著下降。
收获期对青贮玉米青贮品质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杨大盛, 汪水平, 贺喜全, 李海强, 汤少勋, 卢琦, 范定坤, 杨鑫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64-22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0
摘要 ( 266 )   HTML( )    PDF (865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收获期对青贮玉米青贮品质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青贮玉米品种科玉1108为试验材料,分别在乳熟中期、乳熟后期、蜡熟初期及蜡熟中期收获青贮玉米,评定其青贮90 d的品质,再通过体外产气法,进行72 h发酵培养。结果表明:1)在青贮前,随收获期的延长,青贮玉米全株生物量(一次线性,P<0.000 1)、秸秆生物量(一次线性,P=0.019 0)、籽实生物量(一次线性,P<0.000 1)、百粒重(一次线性,P<0.000 1;二次曲线,P=0.006)、籽实占比(一次线性,P<0.000 1)及粗脂肪含量(一次线性,P=0.037)均增加,秸秆占比(一次线性,P<0.000 1)与粗蛋白质含量(一次线性,P=0.028)均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二次曲线,P=0.029)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二次曲线,P=0.067)均先下降后上升,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二次曲线,P=0.001)先上升后下降;2)在青贮过程中,随收获期的延长,青贮玉米异戊酸摩尔比例(一次线性,P=0.035)降低,丙酸摩尔比例(二次曲线,P=0.064)先降低后增加,乙酸摩尔比例(二次曲线,P=0.098)先增加后降低;3)在青贮后,随收获期的延长,青贮玉米体外发酵时潜在最大产气量(一次线性,P=0.01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一次线性,P=0.017)及干物质消失率(一次线性,P=0.099)均下降,乙酸摩尔比例(一次线性,P=0.043)上升。结果显示,延长青贮玉米收获期,可提高生物量,改变营养成分,不会影响青贮品质,但会降低青贮后体外降解特性。
预防兽医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
侯璐, 王一, 张爽, 李国利, 曾磊, 郭玉堃, 翟云云, 于朋伟, 王棋, 王春凤, 杜永坤, 万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73-22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1
摘要 ( 262 )   HTML( )    PDF (3463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复制的影响。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猪肺巨噬细胞系(3D4/21)的STING基因,用T7核酸酶检测靶基因敲除效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基因敲除细胞的活力,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病毒PRV-GFP感染基因敲除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细胞的荧光强度,用定量RT-PCR检测PRV的gBTK基因表达及其感染细胞的IL-1β、IFN-β、ISG15基因转录,用Western blot检测PRV gE蛋白表达水平,用病毒滴定法测定子代病毒滴度。结果显示:设计的3个STING基因外显子2特异sgRNA均能切割3D4/21细胞的靶序列,其中sgRNA3的基因编辑效率最高;对sgRNA1介导STING基因敲除系进行克隆化,获得基因敲除细胞系3株,基因敲除对细胞活力无影响;亲本细胞培养的PRV-GFP感染阳性细胞占80.77%,STING基因敲除细胞培养的PRV-GFP感染阳性细胞占95.55%;STING基因敲除对PRV基因表达具有促进作用,亲本3D4/21细胞的病毒滴度为106.2 TCID50·0.1 mL-1,STING基因敲除细胞的病毒滴度为108.3TCID50·0.1 mL-1,病毒感染细胞的IL-1β、IFN-β和ISG15转录下调明显。STING基因敲除能促进PRV在3D4/21细胞中复制,可能与感染细胞的IL-β、IFN-β和ISG15表达抑制有关。
一种新型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鉴定和18S DNA序列分析
潘耀谦, 孔令芸, 李鹏, 岳峰, 吴玉平, 刘兴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83-22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2
摘要 ( 226 )   HTML( )    PDF (16340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别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的区别。用扫描电镜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其18S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动物的囊尾蚴作了进化树比较。结果显示:超微结构观察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主要区别位于顶突,而吸盘和原始体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从囊泡中取出的豆状囊尾蚴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比较平坦,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结节,结节的直径约为20 μm,周边有数层齿轮状花纹,形成重合式齿轮状构造。有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形似鸡爪样的小钩相连。小钩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具有坚硬的外观,长120~150 μm。通过用18S-P1和18S-P2引物对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目的基因、感受态细胞的培养液和菌体质粒的PCR检测,均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8S-P1引物扩增的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750 bp序列的差别比18S-P2引物扩增的666 bp序列的区别明显。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相关序列的进化比较显示,无钩豆状囊尾蚴与牛囊尾蚴有亲缘性,而有钩豆状囊尾蚴则与猪囊尾蚴有亲缘关系。总之,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虽然同属豆状囊尾蚴,但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发现的豆状囊尾蚴。
布鲁菌16M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差异分析
周玉成, 郭梦楠, 程世鹏, 张海威, 周曼莉, 乔连江, 杨艳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290-23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3
摘要 ( 226 )   HTML( )    PDF (4109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布鲁菌感染宿主细胞早期泛素化修饰蛋白质组表达变化并筛选出影响免疫应答的关键调控蛋白,通过Label-free和泛素化富集技术以及高分辨率LC-MS/MS联用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对布鲁菌16M感染11 h(感染5 h,胞内复制6 h)后的巨噬细胞和未感染布鲁菌16M的巨噬细胞进行了泛素化蛋白质组学定量研究,数据库检索分析了16M感染后的巨噬细胞和未感染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的泛素化位点对应的蛋白质,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6M感染巨噬细胞后可造成宿主免疫抑制的关键蛋白质。结果显示,共鉴定出349个蛋白质上580个泛素化位点。布鲁菌16M感染组相对于未感染组167个蛋白质上259个位点泛素化修饰水平发生上调,212个蛋白质上321个位点泛素化修饰水平发生下调(差异倍数>1.5,P<0.05);35个泛素化修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布鲁菌感染后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其中27个泛素化修饰的下调蛋白质(如Bcap31、Btk、Faf1和Akap31等),1个泛素化修饰上调蛋白质Ubqln1可能是布鲁菌感染宿主后造成免疫抑制的关键蛋白。本研究筛选获得了布鲁菌16M感染宿主细胞免疫相关差异表达的泛素化修饰蛋白质,初步揭示布鲁菌能够调控宿主免疫信号通路、自噬和凋亡等免疫应答过程中相关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为进一步研究布鲁菌感染后调节宿主泛素化修饰进而形成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沙门菌感染雏鸡调节性T细胞变化的分析
张锦, 李庆贺, 郑麦青, 刘冉冉, 崔焕先, 文杰, 赵桂苹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02-23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4
摘要 ( 181 )   HTML( )    PDF (1416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雏鸡沙门菌感染后其脾调节性T细胞(Tregs)比例变化。本研究以京星黄鸡H系为试验群,将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感染组(n=80),相同环境无菌饲养。7日龄时,感染组接种沙门菌建立感染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沙门菌。感染48 h后,分别对两组雏鸡盲肠扁桃体免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血清炎症因子进行测定,并分别从中随机抽取雏鸡(对照组n=25,感染组n=34)检测其脾中CD4+T细胞、Tregs/CD4+T细胞比例。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脾中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CD4+CD25+/CD4+(%)分别为0.93±0.12与3.22±0.59(P<0.01);CD4+TGF-β+/CD4+(%)分别为0.55±0.07与1.42±0.25(P<0.01);CD4+CD25+TGF-β+/CD4+(%)分别为0.29±0.04与0.76±0.14(P<0.01),均呈现显著性差异。雏鸡感染沙门菌后,脾中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而Tregs/CD4+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本研究提示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雏鸡沙门菌感染的发病过程,为进一步研究雏鸡抗沙门菌感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基础兽医
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两条通路的相互作用研究
刘颖, 王换换, 闫书平, 朱斌, 张源淑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09-23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5
摘要 ( 220 )   HTML( )    PDF (4465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探讨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ACE/AngⅡ/AT1R和ACE2/Ang1-7/MasR两条通路在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中肝损伤的相互拮抗作用。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2组饲喂高脂饲料,用药组另外给洛伐他汀50 mg·(kg·d)-1,6周后采集大鼠血液并安乐死,取肝组织。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G、ALT、AST的含量;测定肝组织中·OH、TNOS、SOD、T-AOC酶活性;ELISA法测定组织匀浆中AngⅡ、Ang1-7及炎症因子的含量;蛋白印迹分析肝组织ACE、ACE2、AT1R、MasR蛋白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肝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清TG、AST和ALT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表现脂肪变性,肝组织中氧化应激、炎症因子释放显著增强;ACE、AT1R蛋白表达及AngⅡ、Ang1-7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ACE2与MasR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ACE/ACE2比值极显著升高(P<0.01),用药组改善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并通过下调ACE/AngⅡ/AT1R通路改善肝组织损伤。高脂饲喂6周可诱导大鼠发生单纯性脂肪肝,肝局部RAS系统两条通路均处于激活状态,ACE/AngⅡ/AT1通路异常激活,导致肝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而ACE2/Ang1-7/MasR通路具有与前者相反的作用。试验结果提示:肝产生的内源性ACE2在外源性刺激物诱导肝损伤时,可能通过介导Ang1-7/MasR通路的激活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RNA-Seq分析baeSRacrB对鼠伤寒沙门菌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锐, 高海侠, 徐军, 王瑞, 王文静, 张瑞良, 赵霞, 李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18-23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6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9244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baeSRacrB基因缺失后对鼠伤寒沙门菌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筛选鼠伤寒沙门菌体外诱导环丙沙星耐药株(CR)、acrB基因缺失株(CRΔacrB)、baeSRacrB基因双缺失株(CRΔbaeSRΔacrB)的差异表达基因,对筛选的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功能及涉及的生物过程,并选出7个差异显著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CRΔacrB与CR相比较,共筛选到1 320个差异表达基因(fold change的绝对值>2,Q-value<0.005),其中上调426个,下调894个;CRΔbaeSRΔacrB与CR相比较,共筛选到1 377个差异表达基因(fold change的绝对值≥2,Q-value<0.005),其中上调405个,下调972个,两个比较组筛选到的毒力相关基因均主要富集在双组分系统、鞭毛组件、沙门菌感染和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等通路中。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RNA-Seq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对baeSRacrB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毒力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为进一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牛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与外排泵相关基因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张行, 杨峰, 李新圃, 王旭荣, 罗金印, 李宏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26-23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7
摘要 ( 253 )   HTML( )    PDF (604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研究牛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和外排泵相关基因的分布,进而分析耐药性和外排泵基因的相关性。分别采用药敏纸片法和PCR检测牛源MRSA耐药性和外排泵基因。结果表明,79株MRSA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94.9%,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87.3%,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79.7%,而对呋喃妥因、喹奴普丁/达福普丁、新诺明/甲氧苄啶和利奈唑胺均表现为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外排泵基因norAnorBnorCsepAmepAmdeA在79株MRSA中检出率均为100.0%,qacA/B的检出率为24.1%,未检测到smr基因。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MRSA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表型与外排泵基因norAnorBnorCsepAmepAmdeA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与qacA/B相关性较强(P<0.05),未发现MRSA耐药表型与smr基因存在相关性。结果表明,MRSA对常见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率,临床上给药前应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以便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MRSA菌株外排泵基因携带率较高,其潜在威胁应引起重视。
临床兽医
低聚果糖诱导的奶牛急性蹄叶炎血液糖脂代谢的研究
李岳鹏, 丁嘉烽, 张献颢, 李帅辰, 张建涛,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33-23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8
摘要 ( 225 )   HTML( )    PDF (16411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奶牛急性蹄叶炎病程内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本研究使用12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实验组用17 g·kg-1(按体重计量)的低聚果糖溶解在20 mL·kg-1(按体重计量)的清水中灌服,对照组灌服等量清水,设定灌服时为0 h,分别在灌服前3 d至灌服后3 d期间固定时间段采血,检测血糖、胰岛素(INS)、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CHOL)、瘦素(LEP)、脂联素(ADP)含量和CD36。结果:灌服后奶牛出现腹泻、跛行、蹄温升高、指(趾)动脉亢进、瘤胃蠕动减慢等症状。试验组血糖在灌服后6 h开始显著上升,持续到18 h,INS含量在6~12和36~48 h呈显著下降趋势。CHOL在灌服后6~72 h呈显著下降趋势,TG和HDL-C在12 h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LDL-C与对照组相比在36 h开始显著下降,LEP在12、18和36 h显著升高。血糖和INS水平,以及血清脂质水平变化明显,可能成为急性型蹄叶炎的诊断标准。
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对破骨细胞自噬和分化的影响
陈苗苗, 仝锡帅, 郑嘉铭, 赵鸿雁, 顾建红,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39-23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19
摘要 ( 199 )   HTML( )    PDF (9759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对破骨细胞自噬及分化能力的影响,以BALB/c小鼠骨髓巨噬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破骨细胞为研究对象,添加0.5 mmol·mL-1AICAR(AMPK激活剂)处理4 h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CCK-8法检测破骨细胞存活率;高内涵系统分析TRAP+细胞比率、面积、荧光强度及圆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qRT-PCR)检测AMPK、NFATc1、c-Fos、CTSK、TRAP、(LC3-Ⅱ)、ATG5、Beclin1、p62的mRNA和蛋白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GFP-pmCherry-LC3荧光聚点。结果显示,通过30 ng·mL-1M-CSF和60 ng·mL-1RANKL诱导分化4 d的细胞TRAP染色后大部分呈阳性且细胞核数目≥3。AICAR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细胞面积、TRAP+(细胞核数目≥3)细胞率、TRAP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AICAR组破骨细胞c-FosTRAPP<0.01)、p62(P<0.05)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LC3、ATG5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AICAR处理致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NFATc1、c-Fos、CTSK、p62(P<0.01)和TRAP(P<0.05)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LC3-Ⅱ、ATG5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转染LC3质粒结果显示AICAR处理后LC3黄色及红色荧光聚点数目增多,绿色荧光聚点数目减少。结果表明0.5 mmol·mL-1AICAR作用4 h可激活破骨细胞AMPKα,增强破骨细胞的自噬水平,但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分化。
艾叶水提液增强家兔抗大肠杆菌免疫的研究
王华, 张鲁滨, 张雪冰, 任美玉, 杨小燕, 倪敬轩, 周孝琼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48-23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20
摘要 ( 328 )   HTML( )    PDF (20383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艾叶水提液给家兔饮水,通过ELISA技术和攻毒试验评价其对灭活大肠杆菌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和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利用ELISA、血常规、血生化、定量显色基质法以及RT-PCR等技术,对给药动物抗大肠杆菌(E.coli)固有免疫作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艾叶饮水7 d能极显著增强灭活大肠杆菌诱导的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应答(P<0.01),且明显提高免疫动物感染E.coli后存活率;艾叶单独饮水能显著升高血清总IgG、IgA抗体水平(P<0.05),增加血液中性粒细胞(P<0.05)和血小板的数量(P<0.01),明显减少E.coli攻毒12 h后血液中E.coli数量(P<0.05)、LPS浓度(P<0.01)以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P<0.05)。另外,口服艾叶水提液能显著降低E.coli攻毒所致与LPS-TLR4通路相关的细胞因子(TLR4、TNF-α、IL-1β、IRF7、IFN-β) mRNA的过度表达(P<0.01或P<0.05)。结果表明,艾叶是一种优良的抗E.coli免疫增强剂,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研究简报
基于两种液质联用技术研究西门塔尔种公牛精子活力与精浆肉碱的关系
罗芳, 刘继甜,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57-23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21
摘要 ( 179 )   HTML( )    PDF (870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西门塔尔种公牛精子活力与精浆肉碱的关系。本研究共采集26份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根据精子活力进行分组,其中异常组12个样本,正常组14个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技术对样品进行非靶测定,同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rap MS)技术进行广靶脂质测定,对于测定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异常组精浆代谢轮廓较正常组发生明显变化,将两种方法检测出的差异显著的肉碱进行分析,在精液活力异常组中,L-氯化棕榈酰肉碱、L-棕榈酰肉碱、硬脂酰肉碱、游离肉碱、乙酰肉碱、羟丁基-肉碱、3-羟基辛基肉碱、肉毒杆菌-肉碱、己烯基肉碱浓度显著高于活力正常组(P<0.05)。这些肉碱浓度与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活力呈负相关,为研究牛精液品质的判定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胰淀素对小鼠脑内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
曹晓娟, 李强, 范奎奎, 潘登, 刘昊东, 王昆, 海日汗, 杜晨光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11):  2365-23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11.022
摘要 ( 151 )   HTML( )    PDF (6811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定位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在小鼠脑内的分布,并对胰淀素(amylin)是否影响小鼠脑内StAR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购买C57BL/6品系小鼠,标准环境下饲养一个月后,将获得的子一代饲养7周,选取9只体重及健康状况相近的雄性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mylin注射组和amylin+AC187(amylin特异性抑制剂)注射组,按体重(100 μg·kg-1)连续注射3 h后,剖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StAR在脑内的分布规律,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比较不同组中StAR的表达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StAR免疫阳性信号主要表达在不定带(ZI),零星分布于蓝斑核(LC)、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中缝背核(DR)。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amylin(100 μg·kg-1)极显著降低ZI内StAR表达量(P<0.01);联合抑制剂处理组amylin+AC187能极显著抑制amylin对ZI内StAR表达的影响(P<0.01)。结果表明,腹腔注射amylin可显著抑制ZI内StAR的表达,由于StAR是调节类固醇激素的限速酶,推测amylin除可调节进食及能量代谢外,还可通过调节StAR的表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