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23
综述
CRISPR/Cas9系统介导基因组编辑的研究进展
刘志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567-15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1
摘要 ( 526 )   HTML( )    PDF (5283KB) ( 2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以及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as9),即CRISPR/Cas9系统改造的第3代人工核酸内切酶,与锌指核酸内切酶(Zinc finger endonuclease,ZFN)以及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相比,具有构建方法简单快捷、突变效率高、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等许多优点,已成为一种热门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细菌、人类细胞、斑马鱼、小鼠、猪、食蟹猴以及多种植物的基因组精确修饰,是最具有临床与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技术之一。但是CRISPR/Cas9系统目前也面临着脱靶率高、特异性差的难题,这无疑是CRISPR/Cas9系统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最大的挑战。本文从CRISPR/Cas9系统的发现、分类、作用机制以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基因定点修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畜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左海洋,陈晓丽,蔡勇,郝海生,秦彤,赵学明,路永强,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584-15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2
摘要 ( 230 )   HTML( )    PDF (844KB) ( 1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便有效的早期妊娠诊断技术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养殖经济效益的根本要求,已建立多种早期妊娠诊断方法,对于及时发现空怀母牛并安排配种,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技术难度、繁琐程度、成本、精确程度等方面,比较分析了直肠检查、超声波检查等临床诊断法和孕酮、早期妊娠因子等免疫诊断方法,以及血清酸滴定和血小板计数等其他妊娠检测方法。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加,现有妊娠诊断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产业发展形势,信息与传感技术等与产业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深入研究奶牛发情期生理特性,将为这些技术与产业结合奠定必要的前提条件,并将大大提高繁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动物疼痛识别与评估研究进展
远立国,熊惠军,贾坤,汤有志,王衡,孙凌霜,孙垚,韩太光,李守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592-15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3
摘要 ( 209 )   HTML( )    PDF (1610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疼痛发生率高,且常被饲养者和兽医忽视,然而由疼痛引发的不良影响广泛存在,不仅会引发动物机体多系统强烈的应激反应,而且严重影响动物生存质量和工作质量,继而影响与动物密切相关的人类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此外,实验动物疼痛还会使科研数据出现偏差,准确性降低。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动物疼痛,对动物自身及人类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概述了动物疼痛识别与评估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未来发展趋势,为实现动物疼痛最小化、提高动物福利和开展动物疼痛干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消除国际贸易动物福利壁垒,使中国更好地履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乃至为提高人类生活幸福感和人类疼痛医学研究提供支持。

遗传繁育
Slc22a18与Slc22a3的克隆及印迹表达分析
周洋,焦明霞,吕嘉伟,朱江,于淼,孔庆然,刘忠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00-16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4
摘要 ( 201 )   HTML( )    PDF (2816KB) ( 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鉴定候选印迹基因Slc22a18与Slc22a3,以丰富猪中已鉴定印迹基因的数量,为今后在猪中的印迹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直接测序法检测了猪Slc22a18与Slc22a3在16个组织器官中的印迹状态。首先,克隆得到657 bp的Slc22a18 cDNA序列及1 077 bp的Slc22a3 cDNA序列,然后进行SNP直接测序法检测。Slc22a18在1月龄仔猪的组织器官中为双等位基因表达,而在45 d胎盘中为母源等位基因表达。Slc22a3的表达具有母源偏好性。实时定量PCR显示,Slc22a18在各组织器官中表达水平差异很大,在肝、肾和小肠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Slc22a3在各组织器官中广泛表达。上述结果表明,Slc22a18与Slc22a3在猪不同组织器官中存在印迹多态性,是猪母源表达的印迹基因。

梅山猪E.coli F18菌株攻毒试验及其表型的鉴定分析
吴正常,董文华,刘颖,杨建生,朱国强,吴圣龙,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08-16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5
摘要 ( 205 )   HTML( )    PDF (3521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E.coli F18菌株攻毒试验来获得梅山猪断奶仔猪E .coli F18敏感和抗性型个体,可以为今后利用高通量技术研究仔猪抗E .coli F18遗传机理提供宝贵的素材,同时也为中国地方猪品种细菌性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指导和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采用F18ab和F18ac菌株口服攻毒试验,并利用仔猪肠道E.coli F18细菌检测、细菌计数以及小肠上皮细胞黏附试验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攻毒后梅山仔猪出现腹泻、轻度腹泻和不腹泻3种不同的表型,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远多于不腹泻仔猪;同时黏附试验发现腹泻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大量黏附F18大肠杆菌,而不腹泻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与细菌基本不黏附;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表明,重度腹泻仔猪病变肠道黏膜层绒毛高度均缩短,并且回肠组织间隙内有充血现象,空肠组织黏膜层绒毛脱落,由此可以推测大肠杆菌F18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主要对小肠绒毛完整性造成了影响,从而定居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以上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本试验中仔猪腹泻确实由E.coli F18菌株攻毒造成,并成功获得了E.coli F18抗性型和敏感型仔猪个体,为今后猪细菌性腹泻遗传基础研究素材和抗病育种基础群的获得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汶上芦花鸡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杜胭脂,陈玉霞,康丽,徐来祥,唐辉,姜运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16-16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6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093KB) ( 8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评估汶上芦花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引物,对济宁汶上芦花鸡的100个个体(60只母鸡,40只公鸡)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了该群体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共检测到86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从2个到6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85,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65 5和0.402 3。对分布在不同地方的3个群体的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5~0.10。以上结果表明,汶上芦花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这一优良地方品种。

日粮纳米锌水平对公羊睾丸和附睾Cu-ZnSOD表达的影响
任有蛇,秦小伟,郭丽娜,赵辉,刘文忠,张建新,张春香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22-16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7
摘要 ( 196 )   HTML( )    PDF (3389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纳米锌对公羊睾丸和附睾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u-ZnSOD)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将16只9月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晋中绵羊公羊随机分成4组,分别喂给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纳米锌(50、100和150 mg•kg-1DM)。预饲期10 d,正试期80 d。试验结束时采集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Cu-ZnSOD mRNA、Cu-ZnSOD蛋白表达及在睾丸中定位情况。结果显示: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Cu-ZnSOD mRNA表达量顺序是附睾头≥睾丸>附睾体>附睾尾。日粮添加50~100 mg•kg-1纳米锌可增加其睾丸和附睾组织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u-ZnSOD在睾丸的生精细胞中有强阳性信号,间质细胞有弱阳性信号。综上表明,绵羊睾丸和附睾不同区段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有差异。日粮添加适量锌可提高睾丸和附睾中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量,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同被毛密度獭兔皮肤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李冰,李福昌,朱岩丽,王雪鹏,王春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31-16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8
摘要 ( 196 )   HTML( )    PDF (3174KB) ( 6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4日龄不同被毛密度獭兔皮肤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Agilent公司家兔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4日龄不同被毛密度獭兔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部分差异显著基因进行验证。试验共筛选出188个差异基因,与低被毛密度獭兔相比,高被毛密度獭兔皮中表达上调基因72个,其中包含24个已知功能基因,表达下调基因116个,其中包含38个已知功能基因。GO(Gene ontology)分类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参与细胞增殖、凋亡、氧化还原、脂代谢分解等生命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维生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等。荧光定量PCR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吻合,证实基因芯片结果可靠。结果表明,差异倍数较大的差异基因,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可能与獭兔被毛的形成有关;Wn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以及维生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等也可能参与被毛的发育过程。

动物营养
神经肽Y对猪小肠上皮细胞NaPi-Ⅱb蛋白表达及无机磷吸收的影响
胡龙昌,方热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40-16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09
摘要 ( 194 )   HTML( )    PDF (1416KB) ( 7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猪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的体外培养,旨在从细胞水平、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3个层面探讨不同浓度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对猪IEC中Ⅱb型钠磷转运蛋白(Sodium dependent phosphate cotransporter Ⅱb,NaPi-Ⅱb)的表达及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Pi)吸收的影响,阐释NPY调控Pi吸收的机理,为深入研究动物小肠Pi吸收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通路提供试验依据。试验设有6个处理,对照组未加NPY,其他处理组添加不同浓度的NPY(10-11、10-10、10-9、10-8和10-7  mol•L-1),每个处理设有6~8个重复,通过噻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 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磷检测试剂盒,采用磷钼酸法测定细胞上清液Pi含量的变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EC中NaPi-Ⅱb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NaPi-Ⅱb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NPY刺激IEC 24 h后,各处理组细胞增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上清液中Pi含量随时间呈显著线性(P<0.01)和二次曲线(P<0.01)下降;在干预24 h后,各处理组细胞上清液中Pi含量组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10-10、10-9、 10-8和10-7 mol•L-1处理组上清液Pi含量呈显著性下降(P<0.01),IEC对Pi的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61%、171%、168%和139%。NPY添加浓度与NaPi-Ⅱb mRNA和NaPi-Ⅱ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P<0.01,P<0.05)。适宜浓度的NPY可以通过刺激小肠上皮细胞NaPi-Ⅱb mRNA的表达,使NaPi-Ⅱb蛋白表达增多,进而诱导细胞外液中无机磷跨膜转运到细胞内液,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无机磷的吸收;培养液中NPY的最佳浓度为10-10 ~10-8  mol•L-1

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胃肠道pH和肉品质的影响
刘金阳,王在贵,张宏福,卢庆萍,高阳,王守忠,崔世贵,吴荣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48-16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0
摘要 ( 212 )   HTML( )    PDF (831KB) ( 10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对生长育肥期苏淮猪生长性能、胃肠道pH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健康、胎次相近、体重接近((30.29 ± 3.00) kg)的生长育肥期苏淮猪210头,根据3种不同的饲粮处理将猪群分成3组:基础饲粮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和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试验期为98 d。结果表明:(1)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苏淮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基础饲粮组提高13.30%(P<0.01)和9.04%(P<0.05),腹泻率降低70.29%(P<0.01);与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相比,平均日增重低7.48%(P<0.01),料重比高10.56%(P<0.05),而平均日采食量和腹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苏淮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基础饲粮组高22.46%(P<0.01),料重比和腹泻率分别低13.04%(P<0.01)和67.36%(P<0.01)。(2)3个饲粮处理组间胃肠道pH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3)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和基础饲粮组苏淮猪的屠宰率分别比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高1.72%和1.96%,滴水损失分别比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低40.42%(P<0.05)和36.17%(P<0.05),同时肌内水分含量分别比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低7.28%(P<0.05)和2.60%;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比基础饲粮组和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高43.15%和29.81%,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能够有效提高生长育肥期苏淮猪的生长性能,同时还能降低肌肉滴水损失和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有助于改善苏淮猪的肌肉品质。

β-1,3/1,6-葡聚糖对肠炎沙门氏菌感染Caco-2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刘红宾,吴文郁,李晓敏,呙于明,王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56-16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1
摘要 ( 194 )   HTML( )    PDF (825KB) ( 6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sophy β-1,3/1,6-葡聚糖对肠炎沙门氏菌感染Caco-2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用Caco-2细胞作为试验模型,分别用MEM(A组)、β-1,3/1,6-葡聚糖(B组)、肠炎沙门氏菌(C组)处理Caco-2细胞,以及先用β-1,3/1,6-葡聚糖预处理,再用肠炎沙门氏菌处理(D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感染3与12 h时Caco-2细胞上清中总抗氧化酶(T-AOC)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组Caco-2细胞上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在沙门氏菌感染3 h时显著下降,但感染12 h后显著升高(P<0.01);添加β-1,3/1,6-葡聚糖可以显著升高12 h细胞上清中总抗氧化酶(T-AOC)活性(P<0.01),并且有降低12 h细胞培养上清中MDA水平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降低细胞裂解液中GSH水平的趋势。结果提示,β-1,3/1,6-葡聚糖可以通过增强T-AOC活力和下调MDA水平来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缓解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过氧化损伤。

氢化可的松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
田青,王洪荣,王梦芝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63-16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2
摘要 ( 276 )   HTML( )    PDF (1772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氢化可的松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κ-酪蛋白(CSN3) 和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 基因表达及其κ-酪蛋白和总酪蛋白相对含量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腺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以无血清无激素的生长培养基为对照的基础上,分别添加氢化可的松1、10、100 和1 000 ng•mL-1,测定CSN3和NR3C1基因表达量以及κ-酪蛋白和总酪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1)培养时间<20 h,1~1 000 ng•mL-1氢化可的松对健康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1 000 ng•mL-1组细胞增殖较慢;培养时间>20 h,1 000 ng•mL-1的氢化可的松显著抑制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P<0.05)。2)1~100 ng•mL-1的氢化可的松对健康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SN3、NR3C1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P<0.05),其中1~10 ng•mL-1的氢化可的松能够显著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κ-酪蛋白和总酪蛋白的相对含量(P<0.05)。3)氢化可的松的促进乳蛋白合成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小剂量的氢化可的松(1 ng•mL-1)有利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的合成,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尤其是大于1 000 ng•mL-1,它的促乳蛋白合成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抑制了奶牛乳腺细胞的增长进而抑制乳腺乳蛋白的合成。结果提示,随着氢化可的松浓度的增加,CSN3 和NR3C1 基因的表达量及CSN3和总酪蛋白相对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以1 ng•mL-1 的添加效果最好。

预防兽医
2011—2013年河南省犬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丁轲,余祖华,彭春平,赵战勤,何雷,贾艳艳,张春杰,程相朝,夏咸柱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71-16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3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921KB)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及毒株的分子变异特征,于2011—2013年从郑州、洛阳、开封、信阳等10个不同的地区采集了573份疑似犬细小病毒病病例样品,首先采用国标法检测犬细小病毒(CPV)VP2基因462—1 023 bp片段,对扩增的序列进行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挑选出代表性毒株,克隆VP2全基因,测序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法检测样品的阳性率为88.48%,阳性毒株分为7个分支,通过对7个代表毒株VP2基因426AA的碱基组成分析,发现6株属于CPV-2a型,1株属于CPV-2b型。与国内外的代表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4%~99.9%,氨基酸相似性为97.6%~100.0%。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7个CPV分离株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KJ438801株与其它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共有12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突变率较高的位点是267、297、324、440、555位氨基酸,每个毒株均有2~3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流行的CPV以CPV-2a型和CPV-2b型并存,但以CPV-2a型为主,且基因呈多变异现象,从而为河南省犬细小病毒病的疫苗研发和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马立克病病毒对鸡NRAMP1和TNFSF13B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杨玲,张娇,刘宁,董忠典,王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79-16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4
摘要 ( 183 )   HTML( )    PDF (868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马立克病毒(MDV)感染后,不同鸡体内NRAMP1和TNFSF13B基因的转录差异;比较不同鸡种对MDV的抗病性差异。选取山东省优良地方鸡种济宁百日鸡、汶上芦花鸡、寿光鸡作为研究对象,以SPF白来航鸡为对照。随机抽取100枚受精卵,在同一孵化箱内同时进行孵化、育雏和马立克病毒的人工攻毒,攻毒后7~90 d,选取染病且存活的鸡,采集肝、脾等组织,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7日龄攻毒后90 d的脾组织中,汶上芦花鸡与寿光鸡和SPF鸡NRAMP1基因的mRNA转录量差异显著(P<0.05);在7日龄攻毒的肝组织中,济宁百日鸡的TNFSF13B基因mRNA的转录量显著高于其余3个鸡种(P<0.05)。结果提示:NRAMP1作为家禽抗马立克病的候选基因,在感染了马立克病毒90 d后,转录量显著上调,可能是其增强鸡对MDV的抵抗力的重要因素;TNFSF13B作为肿瘤相关抑制基因,在济宁百日鸡中的转录量最高,济宁百日鸡作为肿瘤发生率最高的鸡种,在最后存活的抗性鸡中转录量高。

猪舍环境气载微生物监测
李超,郝海玉,孙玲玉,柴同杰,王海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84-16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5
摘要 ( 264 )   HTML( )    PDF (849KB) ( 10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不同养猪场猪圈环境卫生质量,采用ANDERSEN-6级和 AGI-30(All Glass Impinger,AGI)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分别对5个不同养猪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与构成成分予以监测。结果表明,猪舍空气中气载需氧菌含量介于0.466×104~2.585×104 CFU•m-3,气载厌氧菌含量介于0.060×104~2.025×104 CFU•m-3,气载真菌含量介于0.265×103~1.490×103  CFU•m-3,气载内毒素含量介于0.114×103~0.533×103 EU•m-3,气载阴性菌含量介于0.014×103~0.840×103 CFU•m-3,气载阴性菌在需氧菌含量中的比例为0.30%~3.2%。需氧革兰阴性菌群主要有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莫拉菌属。气载肠杆菌属中大肠杆菌、成团肠杆菌和克雷伯菌为主要菌种;气载假单胞菌属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要菌种;莫拉菌属在各猪场环境只检测到腔隙莫拉菌。此外,只在猪场C、D分别分离到了不动杆菌菌属和根瘤菌属。通过该研究,对猪场舍环境的微生物含量及成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为评估环境质量奠定基础,对环境卫生控制有指导意义。

检测牛IFN-γ双抗体夹心ELISA的建立及在牛结核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
张改梅,贾红,侯绍华,鑫婷,郭晓宇,袁维峰,刘淑清,吴竞,高新桃,李明,董瑞凯,朱鸿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93-16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6
摘要 ( 235 )   HTML( )    PDF (897KB) ( 8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牛IFN-γ体外释放法,为牛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新检测技术。分别以获得的牛IFN-γ单克隆抗体Bo-mAb1作为捕获抗体,以Bo-mAb2H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基于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的牛IFN-γ体外释放法。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3.12 ng•mL-1,可特异性检测出重组牛IFN-γ(Bac-BoIFN-γ)及天然BoIFN-γ,而与猪、犬、鸡的天然IFN-γ无交叉反应。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小于5.11%。临床检测结果显示,与结核菌素皮内变态试验(TST)、进口BovigamTM试剂盒检测的符合率分别为88.7%和95.3%。结果表明,DAS-ELISA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精确度,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为监测牛结核病特别是其早期感染提供了强有力的检测技术手段。

基础兽医
PrP106-126及Aβ1-42同步诱导BV-2小胶质细胞趋化及增殖活性的研究
涂健,杨利峰,祁克宗,周向梅,尹晓敏,赵德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699-17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7
摘要 ( 133 )   HTML( )    PDF (5436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检测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及阿尔茨海默病(AD)的PrP和Aβ毒性蛋白同步诱导小胶质细胞趋化与增殖活性,旨在初步揭示TSEs及AD的致病机制及重新评估TSEs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以PrP106-126和Aβ1-42为研究对象,以BV-2小胶质细胞为实验细胞,构建25~100 μmol•L-1的PrP106-126和2.5~10 μmol•L-1的Aβ1-42以及两者不同浓度比例混合物侵染BV-2细胞的实验模型,比较多肽及其混合物诱导BV-2的趋化指数(CI)、增殖指数(PI)以及MCP-1、TGF-β1的表达水平,同步进行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PBS组及蛋白对照组相比,25~100 μmol•L-1的PrP106–126及2.5~10 μmol•L-11-42均上调BV-2的CI、PI及表达MCP-1、TGF-β1水平(P<0.05);两种多肽不同浓度混合物同步诱导BV-2的CI、PI值及MCP-1、TGF-β1表达水平均大于单一蛋白分别诱导相同参数值,但却小于两种蛋白分别诱导相同参数值之和;两者诱导BV-2 CI、PI及MCP-1表达水平均呈现多肽低浓度依赖性及处理时间依赖性,但当多肽达到高浓度或长诱导时间(PrP106-126>50 μmol•L-1;Aβ1-42>5 μmol•L-1;诱导时间>12 h)时,这3种参数都进入平台期,但BV-2表达TGF-β1水平持续上升;PrP106-126及Aβ1-42对BV-2 RCI与 MCP-1水平呈正相关。结果提示,两种多肽均能上调BV-2的CI、PI及表达MCP-1、TGF-β1水平,并引起这些参数有规律的变化,两者在蛋白水平同步诱导BV-2上述参数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禽β-防御素6和鸡Toll样受体15在肠道转录与定位研究
王燕,周秀红,祁克宗,涂健,刘红梅,潘孝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711-171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8
摘要 ( 113 )   HTML( )    PDF (2182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禽β-防御素6 (AvBD6)和鸡Toll样受体15 (ChTLR15)在小肠内的分布及表达规律。本研究用鸡白痢沙门菌感染14日龄的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取雏鸡的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vBD6和ChTLR15在小肠组织内的定位和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AvBD6和ChTLR15在各肠段组织中均有转录,其中在十二指肠相对转录量最高,在0~24 h内呈上升趋势,24~48 h相对转录量呈下降趋势,在24 h的转录量极显著高于0和6 h (P<0.01),且AvBD6在24 h的转录量显著高于12 h(P<0.05)。 AvBD6和ChTLR15 mRNA在小肠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主要分布在肠绒毛的中央乳糜管中,在十二指肠中荧光信号最强。结果表明,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AvBD6和ChTLR15 mRNA在鸡小肠中的分布和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参与肠道免疫调节功能。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PCR-DGGE分析
刘良波,张豫,孙志华,欧科鹏,孙焕林,剡根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718-17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19
摘要 ( 229 )   HTML( )    PDF (2632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区草场真菌的种类及多样性,查明疾病发生与放牧地理位置、真菌群落分布的相关性。调查发病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采集发病季节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区域和非发病区域牧草和土壤样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真菌种类及分布统计分析;提取真菌总DNA,利用18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测序技术,进行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地区地理位置为N44.016~44.022,E85.792~85.800,海拔925~1 039 m,是山前倾斜洪积扇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当地重要的春秋草场。真菌分离培养、PCR-DGGE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真菌类群主要包括10种真菌,其中链格孢菌属、纸皮司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属在发病区域分离率较高,纸皮司霉属真菌分离率最高,与发病绵羊消化道分离菌相一致。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引起绵羊肝原性光过敏面部湿疹的真菌可能为链格孢菌属、纸皮司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真菌;发病区放牧的地理位置、真菌分布与疫病发生具有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临床兽医
钼对镉胁迫下山羊红细胞膜抗氧化功能和肝XOD基因转录的影响
顾小龙,王琦,曹华斌,张彩英,庄煜,胡国良,郭小权,黄爱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726-17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20
摘要 ( 161 )   HTML( )    PDF (2857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观察钼对镉胁迫下山羊红细胞膜抗氧化功能和肝XOD基因转录的影响。选取体重约为20 kg的山羊36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试验组灌服相同量的CdCl2和不同量的[(NH4)6Mo7•O24•4H2O],对照组灌服对应量去离子水,试验期50 d。具体分组为对照组(Cd 0 mg•kg-1+ Mo 0 mg•kg-1)、试验Ⅰ组(Cd 0.5 mg•kg-1 +Mo 15 mg•kg-1,按体重计算,下同)、试验Ⅱ组(Cd 0.5 mg•kg-1 +Mo 30 mg•kg-1)、试验Ⅲ组(Cd 0.5 mg•kg-1 +Mo 45 mg•kg-1)。于试验的第0、10、20、30、40、50天每组山羊采血,于试验的第0、25、50天每组山羊取肝,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红细胞膜XOD、LDH活性呈现上升的趋势,ATPase、ALP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在第5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红细胞膜XOD、LDH活性显著上升(P<0.01),ATPase、ALP活性显著降低(P<0.01),T-AOC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肝XOD基因转录量呈下降的趋势,并在第5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XOD基因转录量显著下降(P<0.05)。镉胁迫下随着钼水平的升高红细胞膜抗氧化功能降低,肝XOD基因的转录量下调,钼与镉呈协同关系。

研究简报
胞内劳森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白挨泉,郭建超,覃宗华,蒲文珺,马春全,李国清,张浩吉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0):  1733-17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0.021
摘要 ( 207 )   HTML( )    PDF (2757KB)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猪胞内劳森菌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针对胞内劳森菌的16S rDNA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经过优化各项反应条件,建立了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仅对胞内劳森菌靶基因有信号,其相关性方程为Ct=-3.318×log(conc)+ 38.840(R2=0.998),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标准质粒最低检出量为5.55 copies•μL-1,组内样品的变异系数低于2%。表明该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准确定量DNA样品中靶基因的拷贝数,适合于对临床样品中胞内劳森菌定性、定量检测和防治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