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0-0.  doi:
摘要 ( 71 )   HTML( )    PDF (451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举办第六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及征文通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0-0.  doi:
摘要 ( 51 )   HTML( )    PDF (3381KB) ( 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订阅、投稿《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0-0.  doi:
摘要 ( 47 )   HTML( )    PDF (50046KB) ( 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0-0.  doi:
摘要 ( 28 )   HTML( )    PDF (365KB)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0-0.  doi:
摘要 ( 21 )   HTML( )    PDF (164KB) ( 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0-0.  doi:
摘要 ( 24 )   HTML( )    PDF (1236KB)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尹立林, 马云龙, 项韬, 朱猛进, 余梅, 李新云, 刘小磊, 赵书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33-2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1
摘要 ( 1051 )   HTML( )    PDF (1044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基因组选择是一种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进行选择育种的新方法,可通过早期选择缩短世代间隔,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等加快遗传进展,尤其对低遗传力、难测定的复杂性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真正实现了基因组技术指导育种实践。随着芯片和测序技术日趋成熟,高密度标记芯片检测成本不断降低,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的不断升级和优化,预测准确性不断提高,全基因组选择已成为动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目前,全基因组选择已经成为奶牛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并取得重要进展,在其它物种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开展。本文主要对全基因组选择的统计模型发展进行综述,总结全基因组选择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讨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调控动物繁殖的研究进展
李华振, 刘武军, 刘秋月, 王翔宇, 胡文萍, 夏青, 李春艳, 贺小云, 狄冉,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43-2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2
摘要 ( 218 )   HTML( )    PDF (2794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及其受体除了参与调控机体正常发育和代谢平衡外,还在动物繁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受体α(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alpha,TRα)和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beta,TRβ)属于配体依赖性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分别由THRATHRB两个基因编码,这两个基因的选择性剪接或转录起始位置不同可导致不同组织中存在多种受体亚型。本文首先介绍了TRs的基本特征;然后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HPGA)为主线,综述了TRs通过参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脉冲释放、促性腺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受体和性激素受体的表达实现对性腺轴系统的繁殖调控;最后,从TH-GnRH通路、TH/TRs在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中的作用及在鸟类季节性繁殖中的作用3个方面概述了TH/TRs对动物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分子机制,为季节性发情的人工调控提供新思路。

支持细胞对精原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王烁程, 陈晓丽, 张林波,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53-2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3
摘要 ( 207 )   HTML( )    PDF (1421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哺乳动物精子发生是在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调节下完成的,SCs不但为精子发生提供物理支撑和稳定微环境,而且通过分泌多种蛋白对生殖细胞发挥增殖、分化、凋亡、吞噬、免疫豁免等多种调节作用。生理状态下,SCs调控精子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文对SCs与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及系列生精细胞特殊的结构关系以及二者间的调控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推动二者间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及提高动物育种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藏鸡KLF15基因克隆、组织表达谱及其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的研究
王英明, 徐亚欧, 王志敏, 徐珑洋, 杨磊, 林亚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61-2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4
摘要 ( 200 )   HTML( )    PDF (3335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藏鸡KLF15基因序列,阐明其组织和时序表达谱,并分析该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本研究选取1、81、119、154、210日龄健康公母藏鸡各5只为试验动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KLF15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生物学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KLF15基因在藏鸡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克隆得到藏鸡KLF15基因序列长度为1 288 bp(GenBank登录号:KY747450),开放阅读框为1 212 bp,编码403个氨基酸,是具有3个锌指结构的亲水不稳定碱性蛋白质。藏鸡KLF15基因与原鸡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为99%。KLF15 mRNA在藏鸡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但在肺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KLF15 mRNA在1日龄藏鸡胸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各日龄段,并随着日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119日龄腿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且整体表达水平的变化都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藏鸡公鸡154日龄前KLF1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对应的IMF含量呈正相关,154日龄以后则呈负相关;藏鸡母鸡在各个日龄段则主要表现为微弱的负相关。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揭示KLF15基因在藏鸡IMF沉积中的作用提供重要数据。

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SNP与毛色特征关系研究
杜小龙, 王麒, 张乐超, 葛琳涵, 刘小辉, 王涵, 李兰会, 李祥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71-2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5
摘要 ( 217 )   HTML( )    PDF (1215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SNP突变对山羊毛色的影响,为探索DCT基因调控山羊毛色变化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山羊为试验动物,对DCT基因启动子区进行CpG岛预测,设计引物对预测的2个CpG岛富集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使用甲基化水平分析软件BISMA统计甲基化位点,比较唐山奶山羊(白色)和南江黄羊(黑色品系)两种不同毛色山羊群体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克隆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筛选不同毛色山羊群体的SNPs,使用JASPAR和Nsite预测SNPs位点突变前后转录因子的改变,并检测比较突变前后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变化。结果,成功克隆了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序列及核心启动子区(g.-1045~-318)。在g.-348~-150区域和g.+222~+502区域分别发现6个和23个甲基化位点,其中g.+312、g.+352和g.+400位点与g.+389和g.+404位点白色山羊甲基化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黑色山羊(P<0.05和P<0.01),并且g.+222~+502区域白色山羊甲基化平均水平极显著高于黑色山羊(P<0.01)。在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g.-804 T > G、g.-705 C > T和g.-679 G > A,3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构成在白色山羊和3个有色山羊群体中存在差异,g.-804 T > G突变导致该区域的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果显示,白色山羊DCT基因g.+222~+502区域的高甲基化水平,g.-804、g.-714和g.-679 3个位点的突变,尤其是g.-804 T > G造成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缺失,突变的G型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因此,DCT基因启动子区SNP突变和高甲基化水平可能抑制了基因的表达从而形成山羊白色被毛。

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 d繁殖疾病遗传参数估计
董祎鑫, 李想, 亓建刚, 罗汉鹏, 窦金焕, 刘林, 李锡智,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80-2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6
摘要 ( 237 )   HTML( )    PDF (1228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 d的繁殖疾病遗传参数。本研究收集了1993-2017年间北京地区27个场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 d 25 026条繁殖疾病记录,统计分析发病规律,采用阈模型和线性模型,以场年、胎次和产犊季节为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为随机效应得到遗传参数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 d繁殖疾病遗传规律,同时尝试单独对子宫疾病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奶牛产后0~35 d繁殖疾病记录占整个泌乳期繁殖疾病记录的54%;使用线性模型和阈模型所得奶牛产后0~35 d遗传力分别为0.015 2(0.001 9)和0.094 4(0.01),使用SAS计算两个模型繁殖疾病EBV排名秩相关达95%(P< 0.01);在繁殖疾病中,子宫疾病占48%,且主要集中于产后0~35 d,利用线性模型估计得到产后0~35 d子宫疾病遗传力为0.010 7(0.001 6)。根据线性模型得到的EBV计算繁殖疾病遗传趋势,发现自2000年以来,公母牛繁殖疾病、子宫疾病估计育种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疾病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miR-21在鸭胚胎期胸肌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顾丽红, 徐铁山, 林哲敏, 赵建国, 林鹏, 杨少雄, 林大捷, 侯水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287-3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7
摘要 ( 155 )   HTML( )    PDF (7878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研究鸭miR-21的分子特征、时空表达模式以及对鸭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为探索骨骼肌发育机制提供支撑。本研究选取180枚(98±5)g鸭蛋,相同条件孵化。从孵化第11天到第27天每天取3枚鸭蛋(分别表示为:E11、E12、E13……E26、E27),无菌状态下逐只采集鸭胚胸肌样品。E27时另取3只鸭胚逐只采集腿肌、心、肝、肾、肌胃、小肠、腹脂和皮脂。混合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骨骼肌卫星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时期分别过表达和干扰miR-21表达,利用荧光定量、蛋白杂交、EdU检测及流式细胞术等检测miR-21对鸭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qRT-PCR结果显示,miR-21的表达随着孵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E19天时到达最高,然后逐渐降低;E27时,miR-21在肝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增殖的鸭骨骼肌卫星细胞中过表达miR-21,荧光定量PCR检测CDK2和CyclinD1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增加(P<0.01),EdU检测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G2期细胞数目极显著降低(P<0.01)、S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在增殖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中,干扰miR-21表达,所得结果相反。在分化的鸭骨骼肌卫星细胞中过表达miR-21,qRT-PCR检测MyoGMyHC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蛋白杂交(WB)检测结果显示,MyoG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MyHC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yHC阳性细胞数和10核以上的肌管数都极显著增加(P<0.01)。在分化的鸭骨骼肌卫星细胞中,干扰miR-21的表达,所得结果相反。结果表明,miR-21具有促进成肌细胞鸭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德州驴NCAPG-DCAF16基因区域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侯浩宾, 李海静, 杨莉, 张新浩, 石田培, 王欣悦, 赵志达, 张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02-3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8
摘要 ( 186 )   HTML( )    PDF (1722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NCAPG-DCAF16基因区域在德州驴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以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德州驴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DNA混池测序技术对NCAPG-DCAF16基因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基于DNA混池测序结果,运用质谱分型技术对227头德州驴群体中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初生、3月龄、6月龄3个时期相关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通过DNA混池测序发现,NCAPG基因上的SNPs位点包括第9内含子上rs1(T>C),第11内含子上rs2(A>G),第19内含子上rs4(C>G),第8内含子上rs5(C>G);DCAF16基因第2外显子发现一个同义突变,即位点rs008(A>G)。2)初生时期的关联分析显示,rs1位点基因型CC个体的平均尻长显著高于CT型个体(P<0.05);3月龄时期各基因型的表型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在6月龄阶段,基因型为TT个体的平均胸宽与CC个体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TT和CT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管围均显著高于CC个体(P<0.05)。3)rs4位点的关联分析揭示了GG基因型个体在初生时期的平均胸深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3月龄时期各基因型之间的平均表型值无显著差异(P>0.05);CC基因型个体6月龄时期的平均胸宽和管围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4)rs008位点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因型之间初生时期的表型值无显著差异(P>0.05);AA、GA基因型个体3月龄时期的体重、体高和尻高都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AA、GA基因型个体6月龄时期的体高和胸围都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1),GA基因型与GG基因型个体间的胸深、尻高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GA基因型个体的尻宽显著高于GG和AA基因型(P<0.05)。5)根据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rs1、rs2、rs4和rs5的组合基因型在德州驴群体中有5种。关联分析结果揭示了TTAACCCC组合基因型个体6月龄时期的平均胸宽显著高于CCGGGGGG组合基因型(P<0.05)。综上,德州驴群体中NCAPG-DCAF16基因区域5个SNPs位点对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rs008位点与德州驴体重、体高等重要生长性状极显著相关,可用于德州驴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德州驴育种效率。

生物技术与繁殖
褪黑素对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受体介导机制的探究
郭振伟, 黄永军, 范威宏, 文冬梅, 沈朋雷, 潘尔科, 陆凤花, 石德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14-3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09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336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外源性褪黑素(melatonin,MT)对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受体介导机制。进行以下试验:1)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水牛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上褪黑素的两种受体MT1和MT2的表达情况。2)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褪黑素(0、10-9、10-8、10-7 mol·L-1),观察褪黑素对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其随后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3)根据褪黑素最优浓度,成熟液中添加不同处理组合:未处理组、褪黑素(10-8 mol·L-1 MT)、褪黑素受体拮抗剂(10-8 mol·L-1 LZU)、褪黑素受体激动剂(10-8 mol·L-1 ⅡK7)、同时添加褪黑素受体拮抗剂和褪黑素(10-8 mol·L-1 LZU+10-8 mol·L-1 MT),处理卵母细胞24 h后,统计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并对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进行ELISA Kit检测,同时,成熟后的卵母细胞分别进行体外受精,并统计其分裂率和囊胚率。结果显示:1)在水牛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上均发现有褪黑素受体MT1和MT2;2)褪黑素处理的各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均显著高于0 mol·L-1组(P<0.05)。随后,各组受精后的分裂率也显著高于0 mol·L-1 MT组(P<0.05),而且10-8和10-7 mol·L-1 MT组的囊胚率显著高于0 mol·L-1 MT组(P<0.05);3)褪黑素受体拮抗剂(10-8 mol·L-1 LZU)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体外受精胚胎分裂率和囊胚率与未添加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褪黑素受体激动剂(10-8 mol·L-1 ⅡK7)组的水牛卵母细胞成熟率、体外受精胚胎分裂率和囊胚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但与褪黑素组(10-8 mol·L-1 MT)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添加褪黑素受体拮抗剂和褪黑素(10-8 mol·L-1 LZU+10-8 mol·L-1 MT)组的水牛卵母细胞成熟率、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分裂率和囊胚率与未添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4)褪黑素处理组的卵母细胞内cAMP的含量显著低于未处理组,而cGMP含量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5)。综上表明,褪黑素通过与细胞膜G蛋白偶联受体MT1和MT2结合,从而抑制了cAMP合成,提高cGMP含量,进而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

简讯
2018年度《畜牧兽医学报》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农林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22-322.  doi:
摘要 ( 83 )   HTML( )    PDF (116KB)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营养与饲料
饲粮蛋氨酸对鹅再生羽绒品质、血清指标及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王惠影, 郭保地, 何大乾, 龚绍明, 刘毅, 李光全, 徐琪, 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23-3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0
摘要 ( 163 )   HTML( )    PDF (1163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饲粮蛋氨酸对鹅羽绒再生性能、血清指标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试验以128只健康霍尔多巴吉鹅为研究对象,于150日龄采绒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各组试验鹅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蛋氨酸添加量为0、0.28%、0.56%和0.84%的饲料,正试期42 d。测定比较试验鹅的羽绒千朵绒重、羽枝长度以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促生长因子等指标,并通过RT-qPCR检测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1)随着饲粮中蛋氨酸添加比例增加,鹅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等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血清中促生长因子(IGF-1)、催乳素(PR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浓度随之显著升高(P<0.05),但添加量达到0.84%时反而又降低。2)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可显著提高羽绒的千朵绒重和背部羽枝长度(P<0.05),促进羽绒再生,但不同蛋氨酸添加浓度对羽绒产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3)RT-qPCR检测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中MAT1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基因AHCY在蛋氨酸添加比例为0.28%时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蛋氨酸,可促进鹅体内IGF-1和PRL等促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因子分泌,还可显著提高千朵绒重、背部羽枝长度,降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中MAT1A和ACHY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促进羽绒再生,其适宜的总添加量为0.55%~0.83%。

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育成牛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霍路曼, 曹玉凤, 高艳霞, 李妍, 李秋凤, 李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32-3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1
摘要 ( 230 )   HTML( )    PDF (1030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育成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月龄中国荷斯坦育成奶牛45头,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每组15头牛。Ⅰ组饲喂低能日粮(NEL5.64 MJ·kg-1),Ⅱ组饲喂中能日粮(NEL5.94 MJ·kg-1),Ⅲ组饲喂高能日粮(NEL6.21 MJ·kg-1),各试验组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基本相同(CP14.04%)。试验期110 d。测定每组育成牛的生长性能指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乳头长度、乳头间距);采集粪样用于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采集瘤胃液样品用于测定瘤胃发酵指标(pH、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1)与试验Ⅰ、Ⅱ组相比,试验Ⅲ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NDF表观消化率分别下降4.84%和7.03%,ADF表观消化率分别下降2.99%和7.50%。各组间干物质采食量(DMI)、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钙(Ca)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Ⅰ、Ⅱ、Ⅲ组育成牛平均日增重(ADG)分别为0.70、0.80、0.91 kg·d-1,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4.28%和30.00%(P<0.05);各组牛体尺指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Ⅰ组和Ⅲ组相比,Ⅱ组牛前乳头平均长度分别高出4.15%(P>0.05)和9.06%(P<0.05),后乳头平均长度分别高出9.02%(P<0.05)和11.54%(P<0.05)。4)各组间瘤胃pH、微生物蛋白(MCP)产量、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及乙酸/丙酸(A/P)差异不显著(P>0.05);氨态氮(NH3-N)含量以Ⅱ组最低,较Ⅰ组显著降低了3.56%(P<0.05),与Ⅲ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丙酸含量分别比Ⅰ、Ⅱ组高4.99%(P<0.05)、4.83%(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8~11月龄育成牛日粮适宜产奶净能水平为5.94 MJ·kg-1,粗蛋白质水平为14.03%。

预防兽医
牦牛源牛冠状病毒部分基因的扩增、序列分析及病毒分离鉴定
何琪富, 汤承, 郭紫晶, 谭烁, 张斌,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43-3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2
摘要 ( 195 )   HTML( )    PDF (4180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的目的是对青藏高原地区牦牛进行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分离牦牛源BCoV。采用RT-PCR方法检测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的犊牦牛腹泻粪便中BCoV,并扩增其SHEN基因片段;选取阳性样本进行BCoV分离。结果显示:从336份犊牦牛腹泻粪便中检出232份BCoV阳性,检出率为69.05%。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试验克隆的32个BCoV阳性样本中的S1亚基序列、HE基因片段和N基因片段均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首次成功分离到1株牦牛源BCoV,蚀斑纯化后病毒TCID50为10-7.17·0.1 mL-1,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S基因发生了重组事件。本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牦牛源BCoV感染率很高,且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

蓝舌病病毒血清9型毒株在我国的首次分离
李占鸿, 王金萍, 杨恒, 廖德芳, 宋建领, 高林, 何于雯, 李华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54-3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3
摘要 ( 180 )   HTML( )    PDF (3491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离流行于我国云南省的蓝舌病病毒(BTV),掌握分离BTV的遗传特征与感染特性。采用"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接种的方式,采集哨兵牛的BTV阳性血液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清中和试验以及Segment 2与Segment 6 ORF区的克隆测序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通过病毒噬斑形成和增殖曲线的测定,分析病毒在BHK-21细胞的增殖特性;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分析BTV感染动物血液中病毒含量与中和抗体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3年8月,在云南芒市设定的哨兵牛中分离出一株BTV(毒株号V013/YN/2013),血清中和试验显示V013/YN/2013为BTV-9型病毒,Segment 2与Segment 6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BTV-9 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BTV-9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病毒噬斑与增殖曲线测定结果显示V013/YN/2013在BHK-21细胞上增殖能力明显强于BTV-9型参考毒株。自然感染V013/YN/2013的牛在连续5个月的监控期内未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动物虽产生了特异性中和抗体,但血液中始终能持续检测到病毒核酸。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TV-9 Eastern型毒株V013/YN/2013在我国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展中国BTV-9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诊断方法的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简讯
2018年度《畜牧兽医学报》入选“领跑者5000”论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63-363.  doi:
摘要 ( 88 )   HTML( )    PDF (124KB) ( 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预防兽医
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MDBK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钟纯燕, 李基棕, 毛立, 李文良, 郝飞, 孙敏, 刘茂军, 主性, 嵇辛勤, 肖芳, 杨蕾蕾, 张纹纹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64-3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4
摘要 ( 181 )   HTML( )    PDF (3251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CPIV3)感染MDBK细胞后的转录组基因变化情况,丰富CPIV3转录组信息。取1 MOI CPIV3 JSHA2014-1病毒液感染MDBK细胞,设非感染正常细胞为对照,于24 h后收获细胞,提取总RNA,利用Illumina HiSeqTM 2500对感染组与对照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用测序评估、基因注释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261个,其中表达上调140个,表达下调121个,经RT-qPCR方法验证8个差异表达的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一致。进一步GO分类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生物学进程、构成细胞的组分以及实现的分子功能三个方面,KEGG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参与代谢、生物系统、细胞进程、基因信息进程和环境信息进程。本研究为深入探究CPIV3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PRRSV VR2332弱毒株经滴鼻、注射途径接种仔猪的病毒血症和抗体产生的差异分析
李闻, 马思续, 李想通, 孙杨杨, 魏凤灵, 许瑞勤, 杨国宇, 夏平安,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73-3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5
摘要 ( 191 )   HTML( )    PDF (3227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VR2332弱毒株经滴鼻和注射两种途径接种仔猪的病毒血症、抗PRRSV抗体以及抗PRRSV中和抗体的差异,选取20日龄健康仔猪9头,随机分3组,即滴鼻组、注射组和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7、11、15、19、23、27、31、35、39、43天前腔静脉采血,于第43天采血后摘取猪的脾、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并无菌收集猪肺泡巨噬细胞(PA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载量。用ELISA方法检测抗PRRSV抗体效价,用基于PAM的中和试验检测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仔猪感染PRRSV后,①滴鼻组第3天只在2头猪血清中检测到PRRSV,第15-19天病毒血症达到高峰,病毒拷贝数均大于104拷贝·μL-1,第27天后病毒血症消失;注射组第3天从3头仔猪血清中均检测到病毒,在第15-23天病毒血症达到高峰,其中第19天病毒拷贝数大于105拷贝·μL-1,病毒血症从第31天后开始消失。②从几种淋巴结和PAM中均检测到PRRSV,且注射组的PRRSV拷贝数稍高于滴鼻组。③均在第27天从血清中检测到抗PRRSV抗体,随后抗体水平一直处于逐渐上升趋势,且第35-43天,注射组的抗PRRSV抗体水平高于滴鼻组。④滴鼻组在第35天之前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都小于1:2,第43天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为1:2;注射组在第3、11和19天的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均小于1:2,第27、35、43天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4、1:8、1:4。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组的病毒拷贝数一直为滴鼻组的10~100倍,且病毒血症持续时间更长;注射组血清中抗PRRSV抗体产生的时间比滴鼻组早,并且抗体水平比滴鼻组高;滴鼻组抗PRRSV中和抗体水平很低,注射组产生的抗PRRSV中和抗体比滴鼻组早且抗体水平高。综上所述,VR2332弱毒株经注射免疫比滴鼻免疫能刺激猪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但同时也会引发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2011-2015年环洞庭湖区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遗传演化
何世成, 彭志, 王卫国, 唐小明, 鲁杏华, 林源, 邓国华, 王昌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82-3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6
摘要 ( 176 )   HTML( )    PDF (5865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环洞庭湖地区家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情况和进化规律,笔者对2011-2015年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的多个活禽市场与散养鸭场分离的31株H3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毒的HA裂解位点不含连续的碱性氨基酸,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各基因片段进化树显示部分病毒的PAPB2基因与H5在相同分支,部分病毒的NPPAPB1与H7处于相同分支,表明H3可能与H5、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复杂的基因交换;散养家禽分离的部分H3亚型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与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野鸟源的H3、H6、H7、H11等亚型同源性较高,可能有相同的进化来源。进一步将分离的病毒进行全基因比对,可划分出21种不同的病毒基因型。环洞庭湖地区H3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来源复杂,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RNA干扰abcg-5基因对犬弓首蛔虫感染性的影响
罗永莉, 江艾耘, 胡志刚, 李相兰, 杨晓迪, 旷策嫣, 周荣琼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90-3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7
摘要 ( 149 )   HTML( )    PDF (7351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T.canis)腺苷三磷酸结合盒G5基因(ATP-binding cassette G5,abcg-5)的功能,通过体外合成Tc-abcg-5基因的特异性siRNA,利用RNAi技术对T.canis的成虫和虫卵进行干扰。结果显示,干扰24、48 h后siRNA-744组Tc-abcg-5的相对表达量比siRNA-1020组和siRNA-432组显著性降低,表明siRNA-744有较高的沉默效率。采用电穿孔法和浸泡法对siRNA-744的递送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浸泡法更有利于将siRNA-744导入到T.canis虫卵内。用siRNA-744经浸泡法干扰T.canis感染性虫卵,经口灌服小鼠,感染后第7天对小鼠的脑、肝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RNA干扰使T.canis感染性虫卵的感染力下降,从而降低了肺、肝的病变程度。研究表明Tc-abcg-5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虫卵的发育从而参与T.canis的生长、发育过程。

基础兽医
鸡恒定链协助抗原肽结合MHCⅡ类分子并进入细胞内吞体
陈芳芳, 张旭, 谭红黎, 桂亚萍, 余为一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398-4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8
摘要 ( 151 )   HTML( )    PDF (1672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鸡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的胞质区/跨膜区[Ii(Cyt/Tra)]作为载体是否可携带抗原肽在细胞内结合MHCⅡ类分子和进入转运途径的细胞器(内吞体),构建4个基因目的片段[Ii、Ii(Cyt/Tra)F2(新城疫病毒F蛋白片段)和Ii(Cyt/Tra)/F2],分别将它们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真核表达载体pmCherry-C1/N1中,构建8个重组质粒,再转入工程菌(E.coli)和人肾细胞系(293 T),并应用拉下法(pull-down)检测目的蛋白与MHCⅡβ的结合,应用激光共聚焦确定它们在真核细胞与MHCⅡβ的共定位以及在内吞体的定位。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均能相应地原核或真核表达相应目的蛋白;Ii、Ii(Cyt/Tra)和Ii(Cyt/Tra)/F2不仅能够与MHCⅡβ结合,还能进入细胞内吞体;但是F2既不能与MHCⅡβ结合,也不能进入内吞体。Ii活性片段Cyt/Tra不仅本身具有结合MHCⅡβ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携带抗原肽与之结合并一起转入细胞内吞体而进入抗原递呈途径。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i载体转运抗原提供了理论依据。

抗菌肽Sublancin与黄芪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比较分析
尚丽君, 杨天任, 于海涛, 黄烁, 曾祥芳, 谯仕彦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06-4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19
摘要 ( 223 )   HTML( )    PDF (1238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研究抗菌肽sublancin与黄芪多糖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选取60只4~6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正常对照组:第1-3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第4-10天,灌胃生理盐水。其余五个处理组:第1-3天,腹腔注射CTX(80 mg·kg-1);第4-10天,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低浓度抗菌肽组:灌胃4.0 mg·kg-1抗菌肽sublancin;高浓度抗菌肽组:灌胃8.0 mg·kg-1抗菌肽sublancin;黄芪多糖组:灌胃200.0 mg·kg-1黄芪多糖;阳性对照组:灌胃10.0 mg·kg-1左旋咪唑。所有处理均为每天一次,每次0.2 mL。于试验第1天小鼠腹腔注射CTX前、第4天灌胃前和第11天对小鼠进行称重。第11天称重结束后,采集全部小鼠的外周血及脾,检测外周血生理生化指标、CD4+与CD8+数量和脾细胞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中小鼠体重、外周血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5),脾IL-2、IL-4和IL-6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灌胃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和高浓度sublancin组体重无差异但有升高趋势,说明高浓度sublancin与黄芪多糖对小鼠体重有积极影响;低、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sublancin组中小鼠外周血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升高;低、高浓度sublancin和黄芪多糖组中小鼠外周血的CD4+显著升高(P<0.05);低、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外周血的CD8+显著降低(P<0.05);低、高浓度sublancin组中小鼠外周血的CD4+/CD8+细胞显著升高(P<0.05);低、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脾IL-4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高浓度sublancin、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中小鼠脾IL-2、IL-6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综合上述结果,适宜剂量的抗菌肽sublancin和黄芪多糖均可缓解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与200.0 mg·kg-1黄芪多糖相比,8.0 mg·kg-1抗菌肽sublancin对缓解环磷酰胺免疫抑制造成的细胞因子降低的效果更好。

鸡马立克病肝组织肿瘤病变与热休克蛋白转录、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段世豪, 路建彪, 李旭勇, 刘成, 张树金, 殷国政, 司振书, 李玉保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15-4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20
摘要 ( 162 )   HTML( )    PDF (3704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马立克病毒引发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转录表达水平、组织细胞内定位与肝病理组织学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阐述HSPs的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通过人工感染建立鸡MD肿瘤模型,定期剖杀试验鸡,采集肝组织,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RT-PCR及ELISA方法,检测肝病理组织学损伤、HSPs组织细胞内定位以及HSPs转录、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在MDV感染14 d后,感染组鸡肝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样瘤细胞浸润和局灶性生长;HSP90、HSP60在淋巴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强表达,而HSP27、HSP70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外的肝细胞的细胞质内;感染组HSP70和HSP90 mRNA转录水平始终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免疫对照组;感染组HSP90的表达量始终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HSP70表达量在14和21日龄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在28和35日龄时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2日龄后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免疫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在MDV引发鸡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HSP60、HSP90与HSP70、HSP27之间在肝组织细胞内定位截然不同,且HSP70与HSP90在肝组织内表达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说明不同HSPs在MD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存在差异。

临床兽医
疏肝益阳胶囊对炔雌醚诱导大鼠生精紊乱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
李健, 陈耀星, 陈福宁, 王子旭, 曹静, 董玉兰, 刘洋, 王兴德, 汪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22-4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21
摘要 ( 209 )   HTML( )    PDF (3920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拟探讨疏肝益阳胶囊(SGYY)对炔雌醚(QES)诱导大鼠生精紊乱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将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适应饲养1周后,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对照组:0.1 mL生理盐水+0.1 mL橄榄油;SGYY组:100 mg·kg-1 SGYY;QES组:0.1 mg·kg-1 QES;QES+SGYY组:0.1 mg·kg-1 QES+100 mg·kg-1 SGYY。QES溶于橄榄油;SGYY溶于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处理结束后,取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称重、测量长径与短径,并制备睾丸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睾丸生精小管组织结构、生精细胞比例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PCNA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分离血浆,检测睾酮含量变化。取睾丸匀浆检测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QES处理后大鼠生殖器官的质量显著下降,附睾的精子数量显著减少;生精小管的面积、直径、生精上皮的高度和生精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而且,生精细胞的PCNA表达和血浆睾酮含量明显下降,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睾丸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SGYY增加生殖器官质量、精子数量、睾丸睾酮含量、增殖的生精细胞数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Tunel的表达。结果表明,SGYY通过改善抗氧化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促进睾酮分泌等途径增加了生精细胞数量并提高睾丸的生精功能。

α-倒捻子素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LPS诱导IEC-6细胞的炎症
邹闻书, 尹朋, 金娜, 高倩, 刘凤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31-4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22
摘要 ( 175 )   HTML( )    PDF (3009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证明α-倒捻子素可以缓解脂多糖(LPS)诱导的IEC-6细胞的炎症并揭示其机制。笔者在体外培养的IEC-6细胞中构建LPS诱导的炎症模型,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量PCR(Q-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α-倒捻子素对LPS诱导的炎症是否有缓解作用。结果表明,5 μmol·L-1的α-倒捻子素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IEC-6细胞中的分泌,以及环氧合酶2(COX-2)、IL-6、TNF-α、IL-1β mRNA的表达(P<0.05)。通过对炎症相关信号通路NF-κB的探究可见,α-倒捻子素能显著抑制Toll样受体4(TLR4)mRNA和NF-κB相关蛋白磷酸化IκBα(pIκBα)和磷酸化p65(pp65)的激活(P<0.05)。综上所述,α-倒捻子素可以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LPS诱导的IEC-6细胞的炎症,并且可能是治疗炎症疾病的潜在选择。

研究简报
猪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组选择研究
彭潇, 尹立林, 梅全顺, 王海燕, 刘小磊, 朱猛进, 李新云, 付亮亮, 赵书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39-4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23
摘要 ( 297 )   HTML( )    PDF (668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系统比较GBLUP、SSGBLUP、BayesA、BayesB、BayesC、BayesLASSO、BSLMM和BayesR等8种方法对猪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收集的2 585头大白猪达100 kg日龄、达100 kg背膘厚和母猪乳头数3个性状为分析对象,结合猪50K基因芯片分型数据,以加性模型为基础,利用5倍交叉验证比较8种方法的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研究发现,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与不同性状估计遗传力呈正相关。交叉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性状为达100 kg日龄,但不同方法在不同性状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在达100 kg日龄和达100 kg背膘厚中SSGBLUP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均为最高,而在母猪乳头数中BayesA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最高。综上表明,对小样本开展基因组预测时,中、高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选择SSGBLUP方法,低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选择BayesA方法。如何优化和选择一种广泛适用于所有性状的方法,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小鼠卵巢组织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杨显英, 熊显荣, 韩杰, 黄向月, 王艳, 阿果约达,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46-4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24
摘要 ( 198 )   HTML( )    PDF (1721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选择小鼠卵巢组织中合适的内参基因,为研究卵巢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提供可靠数据。以不同年龄(0日龄、3周龄、5周龄、8周龄)小鼠卵巢组织为试验材料,Trizol法提取样本总RNA,并合成cDNA,根据已报道的小鼠(Mus musculus)各组织中相对稳定表达的8个常见内参基因(Gapdh、β-actin、β-tubulin、18S rRNA、16S rRNA、H2afz、Ubc、Rpl13a)的GenBank登录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构建卵巢cDNA等梯度(1:10)稀释后的标准曲线;利用geNorm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M);NormFinder筛选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BestKeeper计算qRT-PCR结果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从而预测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8个内参基因的引物特异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度排序:Gapdh=β-actin > 18S rRNA > Ubc > 16S rRNA > H2afz > Rpl13a > β-tubulin;其中 Gapdh表达稳定性最好,且标准差及方差系数最小(SD:0.32,CV:1.95),H2afz标准差及方差系数最大(SD>1.0,CV:5.76)。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获得出生后小鼠卵巢发育过程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Gapdhβ-actin),可作为其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最佳候选内参。

基于PCV3-Cap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王俊伟, 陈芳洲, 库旭钢, 李畅,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2):  454-4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2.025
摘要 ( 215 )   HTML( )    PDF (1004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一种敏感和特异的猪圆环病毒3型(PCV3)抗体检测方法,对PCV3-Cap蛋白抗原表位预测发现其抗原表位多聚集在C端(羧基端),而N端前33氨基酸为核定位序列。以截断N端前120个氨基酸后的PCV3 ORF2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以PCV3阳性病料为模板,PCR扩增截短的ORF2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转染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菌后选择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以纯化后的重组Cap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PCV3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诊断方法,并初步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从阳性病料中扩增出大小为285 bp的PCV3 ORF2基因片段,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成功。采用1 mmol·L-1 IPTG诱导,在37℃条件下培养6 h重组菌,重组蛋白获最佳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与PCV3阳性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ELISA的最佳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1 μg·mL-1,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5 000。阳性判定值为S/P ≥ 0.273。批内和批间系数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PCV2阳性血清用本方法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采集的439份临床猪血清,PCV3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0.59%(266/439)。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敏感、特异的猪圆环病毒3型(PCV3)抗体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