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3-23
欢迎订阅、投稿《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0-0.  doi:
摘要 ( 45 )   HTML( )    PDF (50046KB)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0-0.  doi:
摘要 ( 31 )   HTML( )    PDF (332KB)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0-0.  doi:
摘要 ( 13 )   HTML( )    PDF (163KB)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0-0.  doi:
摘要 ( 33 )   HTML( )    PDF (452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0-0.  doi:
摘要 ( 22 )   HTML( )    PDF (1236KB)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在骨骼肌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鲍晶晶, 浦亚斌, 马月辉, 赵倩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461-4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1
摘要 ( 240 )   HTML( )    PDF (1845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骼肌是肉用动物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机体运动并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肉产品,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调控机制的不同会引起肌肉产量和肉品质的差异。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lincRNA)是一类位于基因间区,具有较低蛋白编码潜能的长度大于200 nt的RNA。lincRNA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在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多个方面发挥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高通量RNA-seq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鉴定出了许多与骨骼肌发育相关的lincRNAs,人和小鼠等模式生物研究表明,lincRNA参与调控骨骼肌生长发育、肌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分化和凋亡等各个环节。本文综述了lincRNA的进化保守性、与mRNAs相比lincRNA的特征、lincRNA在骨骼肌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畜禽中的研究进展。

转录组数据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
李欣, 李小俊, 陈晓丽, 赵毅强,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474-4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2
摘要 ( 422 )   HTML( )    PDF (1392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挖掘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转录组分析方法,但如何利用海量测序数据准确、高效地挖掘功能基因,仍是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瓶颈。本文综述了RNA-seq数据质量控制与读段定位、基因组注释、转录本拼接、表达水平评估、差异表达分析等环节分析方法,比较了数据分析常用软件、算法和数据库等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又综述了蛋白调控互作网络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等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方法。转录组分析正在从只利用物种内信息挖掘差异基因,向引入其他物种参考系进行目标物种功能基因挖掘分析方向发展。结合同源基因预测候选基因法、选择信号法、极端数据法、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法及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法等鉴定方法,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随着测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不断进步、数据库资源不断完善,测序数据中隐含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生命规律将会逐渐得到准确、深入揭示。

遗传育种
恩施黑猪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参数的估计与选择信号研究
吴林慧, 孙琦, 王荔茹, 张凯丽, 谢胜松, 李新云, 赵书红, 马云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485-4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3
摘要 ( 259 )   HTML( )    PDF (2995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调查恩施黑猪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参数与选择信号。本研究利用Porcine 80K SNP芯片,通过计算亲缘系数、近交系数、连锁不平衡程度与有效群体大小等群体遗传学层面的参数评估恩施黑猪种群结构关系,运用CLR和iHS方法检测恩施黑猪基因组选择信号,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其潜在受选择基因。亲缘系数计算发现,咸丰县恩施黑猪个体间平均亲缘系数为0.12;近交系数计算表明,16%的样本近交系数大于0.125,存在明显近交累积。此外,本研究构建了恩施黑猪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图谱;利用连锁不平衡信息,恩施黑猪估计历史有效群体大小呈现逐代下降趋势,其中5世代前有效群体大小约为25头。基于CLR方法共检测到126个显著选择信号候选区域,总长约为51.6 Mb,占基因组总长的2.1%。利用iHS方法,共发现248个显著选择信号候选区域,长度约为78.78 Mb,约占基因组总长的3.2%。富集分析表明,与选择信号区域重叠的LPAR2、NDUFA13、MEF2B、AHR基因分别与胴体长度(滴水损失)、精子形成、骨骼肌分化和总产仔数相关。研究表明,现存恩施黑猪群体血统较窄,近交累积严重,有效群体大小较小,并呈现继续缩小的趋势。选择信号分析揭示的一系列潜在受选择基因能够为未来恩施黑猪的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小尾寒羊LHR基因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性状的关联分析
寸静宇, 刘秋月, 王翔宇, 狄冉, 胡文萍, 张效生, 张金龙, 赵永聚,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495-5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4
摘要 ( 210 )   HTML( )    PDF (1683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LHR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的表达规律、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深入了解其对小尾寒羊产羔性状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6只小尾寒羊(FecB++型单、多羔母羊各3只)的生殖及脑组织中LHR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380只小尾寒羊和380只其他品种绵羊(小尾寒羊、滩羊、苏尼特羊、策勒黑羊、湖羊和草原型藏羊)LHR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LHR基因在小尾寒羊大脑、下丘脑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高表达。LHR基因在小尾寒羊多羔群体卵巢、大脑和下丘脑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单羔群体(P<0.01)。分型发现LHR基因中,4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多羔和单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7个SNPs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 < PIC < 0.5);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7个SNPs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LHR基因有1个SNP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2个SNPs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LHR基因的3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暗示其可能参与小尾寒羊多羔性状调控。

沉默SCAP基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滴的影响
邢智洋, 张梦璐, 张菡, 王月影, 韩立强, 高腾云, 杨国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07-5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5
摘要 ( 185 )   HTML( )    PDF (5368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沉默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REBP cleavage-activating protein,SCAP)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滴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SCAP短发夹RNA慢病毒载体,包装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嘌呤霉素筛选获得SCAP基因沉默稳转细胞株,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基因沉默细胞株中SCA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尼罗河红和油红O染色脂滴检测SCAP基因沉默及SCAP质粒瞬时转染对细胞脂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奶牛SCAP基因沉默慢病毒重组载体,感染细胞后经过5 mg·L-1嘌呤霉素筛选得到SCAP基因沉默稳转细胞株。基因检测发现,各个沉默细胞株的SCAP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RNAi-SCAP3细胞中的SCAP蛋白表达降低为对照组的0.49倍(P<0.05),脂代谢基因SCDFAS表达也显著下降(P<0.05)。脂滴染色发现,RNAi-SCAP3沉默细胞株的脂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1),脂滴直径≤ 2.0 μm的小脂滴个数增多,而直径≥ 2.5 μm的大脂滴个数减少;将SCAP真核表达载体瞬时转染RNAi-SCAP3细胞株后发现,SCAP基因的过表达显著减少了细胞中小脂滴比例而增加了大脂滴比例(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CAP基因沉默稳转细胞株,发现SCAP的表达影响了细胞脂滴直径的大小。

不同训练场地对伊犁马运动性能、血浆抗氧化指标及糖代谢的影响
李晓斌, 臧长江, 马军, 赵国栋, 陈晖, 孟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17-5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6
摘要 ( 165 )   HTML( )    PDF (739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训练场地对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成绩、生理指标、血浆抗氧化能力及全血糖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年龄2岁,1 000 m速度赛成绩接近的伊犁马公马12匹,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沙道训练组和草道训练组。所有马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一致,饲养管理及日粮营养水平相同,进行为期30 d运动训练试验。结果显示,草道训练组1 000 m用时比沙道快4.39%(P<0.05);草道训练组能够显著提高血浆SOD、GSH-Px及T-AOC浓度,分别比沙道组高9.72%(P<0.05)、5.96%(P<0.05)及6.65%(P<0.05);草道训练组能够显著降低全血中乳酸的浓度,比沙道组低14.86%(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草道上训练能显著提高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成绩,提高运动前后血浆抗氧化能力,并降低全血中乳酸的堆积。

水貂DCT基因5'UTR克隆分析与启动子活性探究
李兰会, 杜小龙, 王麒, 葛琳涵, 张乐超, 李雪梅, 李祥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24-5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7
摘要 ( 205 )   HTML( )    PDF (2871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5'UTR序列并分析其结构特征,预测转录调控元件并检测启动子活性,为探究DCT基因在调控水貂毛皮颜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PCR扩增黑貂、白貂和咖啡貂DCT基因5'UTR,构建咖啡貂DCT基因5'UTR的pGL3-1~pGL3-7和黑貂pGL3-4~pGL3-6缺失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检测各片段的启动子活性;利用亚硫酸氢盐法检测3种毛色水貂DC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长8 203 bp的5'UTR序列,发现g.7133-7336为长204 bp的转座元件,与其高相似度的100条序列中,一条为蜕皮动物总门线虫纲的索巴利吸虫,其他均来自犬形亚目。P3和P4片段具有显著的启动子活性(P<0.05);咖啡貂的CpG岛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黑貂和白貂(P<0.05);咖啡貂CC单倍型启动子活性显著低于黑貂的TT单倍型片段(P<0.05)。结果表明,水貂DCT基因5'UTR长204 bp的犬形亚目特异短散在元件Can-SINEs由蜕皮动物门的索巴利吸虫侵入动物基因组形成;基因上游32 bp元件和近端域共同作用发挥启动子活性,而GC-box和CpG岛结构沉默水貂DCT基因启动;g.-684和g.-621位点的T > C突变形成的CC单倍型导致咖啡貂DCT基因的高甲基化与低启动子活性,从而抑制真黑素合成,产生咖啡色被毛特征。

FGF21及其受体FGFR1和FGFR2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的表达
吴晋强, 曹校瑞, 闫瑞琴, 陆娜, 张娇娇, 吴佳豪, 赫晓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34-5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8
摘要 ( 174 )   HTML( )    PDF (15765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FGF21、受体FGFR1和FGFR2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的研究,以探索FGF21、受体FGFR1和FGFR2在毛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选取1、3、5、8、12、17、21和23日龄小鼠背部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GF21、FGFR1和FGFR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中,FGF21主要表达于毛囊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以及毛囊周围的结缔组织中;FGFR1在毛囊各部均有表达,且在退化期(12~17日龄)和静止期(18~21日龄)主要表达于内外根鞘中;FGFR2广泛表达于毛囊各部。1、3、5、8、12、17日龄FGF 2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23日龄(P<0.01),21日龄的表达量低于23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和23日龄FGF21蛋白表达量较高。1、3、5、8、12、21、23日龄FGFR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7日龄(P<0.01);FGFR1蛋白表达量从12日龄开始上升,在17日龄时达到最高,之后又呈下降趋势。1、5、8、12、21和23日龄FGFR2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7日龄(P<0.01),在3日龄的表达量低于17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FGFR2蛋白在1~17日龄都有较高表达。综上表明,在第1个毛囊生长周期中,FGF21对参与毛囊形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诱导毛囊由生长期进入退化期。FGFR1对内外根鞘细胞的增殖、分化有着明显作用,诱导毛囊由退化期进入静止期。FGFR2对毛囊内细胞增殖、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诱导毛囊由生长期和退化期进入静止期。

生物技术与繁殖
抑制泛素结合酶改变猪卵母细胞透明带泛素化状态及精-卵结合能力
徐妲, 王洋, 玄彪, 汪秋月, 徐曼, 陈璇, 金一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44-5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09
摘要 ( 191 )   HTML( )    PDF (1728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添加泛素结合酶(E2)抑制剂对卵母细胞透明带蛋白泛素化水平及精-卵结合能力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对照组、DMSO组、5、10、15和20 μmol·L-1 NSC697923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泛素结合酶抑制剂NSC697923对猪卵母细胞透明带泛素化水平表达的影响。通过Hoechst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的精卵结合能力。结果表明:1)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15和20 μmol·L-1 NSC697923显著降低卵母细胞成熟率(P<0.05),透明带硬化时间(P<0.05)以及精卵结合率(P<0.05)。2)对照组和各处理组的透明带蛋白在61、81、106 ku处发生不同程度的泛素化标记,而添加15和20 μmol·L-1 NSC697923显著地降低透明带蛋白泛素化水平(P<0.05)。综上表明,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泛素结合酶(E2)改变成熟卵母细胞透明带泛素化水平以及精卵结合能力。

犏牛雄性不育相关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阿果约达, 熊显荣, 王艳, 杨显英, 韩杰, 王斌,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51-5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0
摘要 ( 222 )   HTML( )    PDF (1643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成年健康牦牛和犏牛(3~4岁)睾丸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谱,从而探究lncRNA与犏牛雄性不育机制的关联性,为解释犏牛雄性不育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成年(3~4岁)健康牦牛、犏牛各3头的睾丸组织,构建cDNA文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差异的lncRNA,通过对差异显著的lncRNA与mRNA位置关系以及结合能的判定预测顺式作用(cis)和反式作用(tran)的靶基因,并进行GO、KEGG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共得到牦牛和犏牛候选lncRNA转录本分别为20 363和24 133个,两个文库筛选出6 178个显著差异lncRNA,其中有2 470个在犏牛睾丸组织与牦牛比较上调,3 708个下调。筛选得到差异显著lncRNA的候选靶基因2 676个,这些基因参与58个功能分类,共涉及306条通路;其中主要富集的通路包括轴突指导、内吞、Hedgehog等信号通路。综上表明,部分lncRNA介导的靶基因PTGDS、IGF2、MEST、GLIS3、NOTCH2、HOXA10、HOXA11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lncRNA在犏牛的生殖发育中对其雄性不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RNA-Seq技术筛选出成年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lncRNA,并进行差异分析,为探讨犏牛雄性不育的机制提供更完善的转录组数据。

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张洁, 陈大勇, 赵娟, 王晓娟, 杨惠, 刘淑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62-5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1
摘要 ( 180 )   HTML( )    PDF (5010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sheep trophoblast cells,STCs)和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endometrial luminal epithelial cells,ELECs)的共培养条件,为绵羊胎盘绒毛膜滋养层多核细胞的形成提供试验依据。在屠宰场采集妊娠45~60 d的健康绵羊子宫及胎盘组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STCs和ELECs,并进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同时利用姬姆萨氏染色法确定STCs和ELECs最佳的共培养条件;然后转染空质粒pEGFP-C1到ELECs 48 h后,与STCs共培养,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滋养层多核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STCs CK-7与ELECs CK-18均呈阳性;当STCs与ELECs细胞数量比值为2:1,共培养48 h,多核细胞数量最多,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CK-7在STCs中表达呈红色荧光,且细胞中有pEGFP-C1标记的绿色荧光,胞核蓝染,3种荧光共表达呈现出了白光。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了STCs和ELECs共培养条件,ELECs参与绵羊滋养层多核细胞的形成。

营养与饲料
日粮添加绿原酸和橙皮苷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与肠道功能的影响
赖星, 陈庆菊, 卢昌文, 马娅君, 唐志如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70-5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2
摘要 ( 235 )   HTML( )    PDF (3363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添加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和橙皮苷(hesperidin,HDN)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与肠道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0头健康长白×大白×荣昌猪三元杂交断奶阉公仔猪((28±2)d,(8.97±1.48)kg),按单因素随机分组分为4组:基础日粮组(CON)、杆菌肽组(BT)、绿原酸组(CHA)、橙皮苷组(HDN)。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采用单栏饲养。试验期共33 d,其中预试期5 d。测定生长性能、血浆和肝生化指标、肠道黏膜组织形态、肠道黏膜相关蛋白含量与mRNA丰度、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CHA和HDN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胸腺指数和仔猪小肠长度指数(P<0.05);显著提高血浆和肝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P<0.05)。2)CHA、HDN和BT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和完整性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3)CHA组仔猪β-defensins 2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A组仔猪空肠黏膜TNF-α mRNA丰度显著高于HDN组和对照组(P<0.05),HDN组仔猪空肠黏膜IL-8 mRNA丰度高于BT组(P<0.05)。仔猪空肠黏膜HSP90和TLR4蛋白质水平以及TGF-β1 mRNA丰度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CHA和HDN能维持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保护肠道微生态平衡。研究结果显示,日粮添加绿原酸和橙皮苷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空肠黏膜绒毛高度,显著降低料肉比。绿原酸通过促进肠道上皮BD2的表达发挥其抗菌作用,绿原酸通过提高TNF-α发挥抗炎作用,绿原酸和橙皮苷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维持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

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
王云鹤, 金鑫, 张曼, 魏方, 温婧怡, 赵霏霏, 杨银凤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81-5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3
摘要 ( 162 )   HTML( )    PDF (3615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对绵羊瘤胃外植体内β-防御素-1(sheep beta-defensin-1,SBD-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绵羊瘤胃外植体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104、105、106、107、108、109 CFU·mL-1)的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与外植体共培养24 h后,通过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分别确定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最高的菌液浓度;然后用该浓度的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瘤胃外植体进行不同时间(2、4、8、12、16、20、24 h)的刺激,同样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瘤胃外植体内SB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筛选出活菌及其灭活菌诱导SBD-1表达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显著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SBD-1的表达(P<0.05)。当酿酒酵母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绵羊瘤胃外植体16 h时,SBD-1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且二者与对照相比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对比二者的诱导效果,酿酒酵母菌活菌高于其灭活菌。因此,益生性酿酒酵母菌及其灭活菌均能促进绵羊瘤胃外植体内SBD-1的表达,且活菌浓度为107 CFU·mL-1、灭活菌浓度为108 CFU·mL-1分别诱导16 h时,绵羊瘤胃外植体内的SBD-1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大,并且益生性酿酒酵母菌的诱导效果高于其灭活菌。

预防兽医
一株牦牛源G6P[11]型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
李然, 汤承, 罗雪,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592-6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4
摘要 ( 193 )   HTML( )    PDF (3822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鉴定牦牛源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将经RT-PCR检测BRV阳性的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接种MA-104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其VP4、VP6和VP7完整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分子特征。结果显示:病毒盲传3代后出现细胞病变,至第7代后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稳定,经蚀斑纯化后测得病毒滴度为108.39TCID50·mL-1。分离株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证实为BRV,命名为HY-1株;扩增HY-1株VP4、VP6和VP7完整基因序列,分析表明HY-1株为G6P[11]I2型;系统发育树显示,HY-1株VP4、VP6和VP7节段分别与中国牛源DQ-75株和印度牛源M-1和RUBV319株遗传演化关系最近,可能为重配毒株。与国内的G6型和P[11]型BRV毒株相比,HY-1株的VP4和VP7蛋白重要氨基酸位点变化较大。成功分离得到一株牦牛源BRV,基因型为G6P[11]型,为我国首次报道。

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血清7型毒株在中国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杨振兴, 孟锦昕, 肖雷, 朱建波, 廖德芳, 高林, 李占鸿, 杨恒, 李华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02-6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5
摘要 ( 245 )   HTML( )    PDF (5211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感染反刍动物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为了解中国云南EHDV的感染情况和病毒遗传特征,笔者课题组在云南省师宗县以EHDV血清学和核酸阴性的牛、羊为哨兵动物,拟对流行于云南省的EHDV进行分离与鉴定。将采集于哨兵动物的EHDV核酸阳性血液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病毒Seg-2、Seg-3 ORF区的序列分析,确定病毒的血清型与遗传特征;采用C-ELISA和qRT-PCR方法对EHDV感染动物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与病毒核酸进行监测。结果如下:从2013年8月采集自云南师宗县哨兵牛的血样中分离出一株EHDV(毒株号YNSZ/V269/2013),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血清型7型(EHDV-7);Seg-2、Seg-3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EHDV-7 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EHDV-7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哨兵动物病毒核酸转阳后,血清抗体迅速上升,3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在该水平持续较长时间,而病毒核酸含量却迅速下降,7周后已经检测不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DV-7型毒株在中国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中国EHDV-7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的建立和致病性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组学分析
沈小娟, 李晶娇, 边疆, 赵婷婷, 华修国, 崔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11-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6
摘要 ( 179 )   HTML( )    PDF (1490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上海周边地区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组学特征,特别是冠状病毒流行情况,采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对6个猪场的90份疑似病毒感染导致腹泻粪样进行检测,并通过Geneious和MEGA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完整的α冠状病毒属中的PEDV ORF3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数据显示,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群落组成主要由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63.67%)、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12.68%)、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4.07%)、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2.51%)等组成。在唯一一个检测出PEDV阳性的猪场中,腹泻仔猪PEDV阳性率高达43.33%(13/30)。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在本研究获得的3个PEDV ORF3基因序列中,有1个属于G2基因型,与其他参考PEDV病毒株相似性较高(96.44%~99.70%);另外2个ORF3基因序列属于G1基因型,相似性相对较低(95.11%~99.41%)。与PEDV传统株CV777蛋白序列比较分析发现,除piglet91株产生F2S突变以外,三株PEDV存在一致性突变,分别如下:V21A、I70M、V79I、F80V、L85I、L92F,这一特性,有可能是PEDV传统株与流行株基因型的鉴别依据。上海周边地区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组成丰富,在不同猪群中,不同病原感染的情况有所差异,除了PEDV外,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也是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PEDV的ORF3基因与传统分离株相比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新检测到的毒株突变位点与病毒毒力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腹泻仔猪肠道的病毒谱,并为仔猪病毒病防控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牛A型巴氏杆菌高、低毒力株LPS激活RAW264.7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比较分析
李艳红, 刘洁, 李伟平, 崔雨婷, 彭远义, 吴正理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20-6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7
摘要 ( 173 )   HTML( )    PDF (2865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比较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高毒力株(PmCQ2)和低毒力株(PmCQ6)脂多糖(LPS)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内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选用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经LPS刺激后检测细胞内TLR4信号激活及对TNF-α和IL-12p40表达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LPS对IκBα磷酸化及NF-κBp65活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毒力株LPSPmCQ2和低毒力株LPSPmCQ6分别刺激RAW264.7细胞后,均能显著提高TLR4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因子TNF-α和IL-12p40的分泌表达;LPSPmCQ2和LPSPmCQ6均能诱导IκBα磷酸化,促进NF-κBp65核转位,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高、低毒力株LPS均能参与TLR4介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且二者对TLR4介导的IκBα-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无显著差异,暗示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毒力与LPS无明显相关性,可能由其他毒力因子决定。

褐黄血蜱卵蛋白质组分析
徐律, 程天印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27-6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8
摘要 ( 186 )   HTML( )    PDF (2551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明褐黄血蜱卵内蛋白组分,揭示蜱胚胎发育中的关键营养物质,为筛选可干扰胚胎发育的抗原分子奠定基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新鲜褐黄血蜱的卵蛋白成分进行分析,基于该蜱的唾液腺转录组翻译文库、中肠转录组翻译文库和Uniprot数据库对各蛋白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褐黄血蜱卵黄蛋白提取液中检出特异性肽段221条,由此鉴定蛋白53种,其中高可信蛋白12种,能够确定的功能蛋白有肌动蛋白(actin)和卵黄蛋白原Ⅱ(vitellogenin 2,Vg-2),且Vg-2与卵黄蛋白(vitellins,Vn)一级结构相同。蜱卵原生质所含蛋白较少;Vg-2是蜱卵内存在的唯一一种卵黄蛋白原。

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赵学亮, 王姝懿, 呼和巴特尔, 孙柯, 苏倩, 吕旭, 王文龙, 刘春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37-6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19
摘要 ( 153 )   HTML( )    PDF (2242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对给药前后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8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584个上调基因和267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有458、418和367个基因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三大类;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17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75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在核糖体合成、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等信号通路。本试验初步筛选了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索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分子机制、筛选对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数据。

基础兽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对BCG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方舒, 张嘉美, 杨易, 韩璐, 马臣杰, 吴晓玲, 邓光存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45-6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20
摘要 ( 175 )   HTML( )    PDF (2425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构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腺病毒干扰载体,研究其对BCG诱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探讨其在BCG诱导RAW264.7凋亡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笔者构建RIP1腺病毒干扰载体,并转染感染BCG的小鼠RAW264.7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氧水平及细胞周期等指标,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BCG感染显著上调了RIP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提高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凋亡率,当RIP1被干扰后,BCG感染后的RAW264.7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水平显著降低,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显著下调,线粒体膜电位和抑凋亡蛋白表达量上调。同时,BCG感染后细胞周期滞留于G1期。BCG感染可有效上调RIP1表达量并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RIP1通过下调BCG感染后RAW264.7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上调活性氧含量并提高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比值,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从而参与诱导细胞凋亡。

中国黄羽鹌鹑胸腺发育的增龄变化
吕莹莹, 何敏, 赵飘, 韦靖婧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54-6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21
摘要 ( 150 )   HTML( )    PDF (1277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黄羽鹌鹑胸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的发育变化,为黄羽鹌鹑生长过程中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及电镜技术,研究从出生到第38周龄的黄羽鹌鹑胸腺的胸腺指数、组织学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出生到4周龄,胸腺的质量、指数、长径和宽径均呈上升趋势,且在第4周龄达到最大,第5-9周龄呈减小趋势,第10周龄及以后处于平稳趋势;随增龄,胸腺皮髓质面积比逐渐减小,胸腺小体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第6周龄达到最多。电镜结果显示,胸腺细胞存在着自然凋亡现象,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变化,核质凝集,线粒体增多。结果表明,黄羽鹌鹑胸腺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增龄变化特征,出生到4周龄为发育旺盛期,第5-9周龄为成熟持续期,第10-38周龄为退化期。

临床兽医
低水平镉暴露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贺双江, 宋瑞龙, 曹莹, 刘庆羊, 张闯,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63-6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22
摘要 ( 165 )   HTML( )    PDF (1937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低水平镉(Cd)暴露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分化的影响,试验以RAW264.7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为材料,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存在的条件下,用不同浓度Cd处理4 d;利用CCK-8法检测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活性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试验观察破骨细胞生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性蛋白及其mRNA水平。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升高,细胞活力受到明显的抑制(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破骨细胞产生的数目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2、5 μmol·L-1 Cd处理组破骨细胞封闭带的形成均受到抑制;2和5 μmol·L-1 Cd处理组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低微摩尔水平镉暴露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研究简报
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王先梅, 吴甲佳, 李祎, 刘群,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3):  670-6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3.023
摘要 ( 177 )   HTML( )    PDF (2777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羊体内一种常见寄生虫,多寄生于羊横纹肌内形成包囊,导致羊肉大量废弃,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尝试筛选能有效诊断住肉孢子虫感染的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及质谱分析筛选到巨型住肉孢子虫候选诊断抗原烯醇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两侧翼未知序列并表达重组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印迹对该蛋白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为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SgENO),克隆得到1 181 bp的基因并获得重组蛋白rSgENO。对rSgENO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其与其他顶复亚门原虫的烯醇酶氨基酸相似性均较高(71%~92.1%),且能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交叉反应性。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后期评价发现该重组蛋白与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性,不能用于羊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诊断,但有成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