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7-09-2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0-0.  doi:
摘要 ( 59 )   HTML( )    PDF (330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0-0.  doi:
摘要 ( 46 )   HTML( )    PDF (331KB) ( 2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0-0.  doi:
摘要 ( 31 )   HTML( )    PDF (165KB) ( 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0-0.  doi:
摘要 ( 36 )   HTML( )    PDF (319KB) ( 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0-0.  doi:
摘要 ( 27 )   HTML( )    PDF (450KB) ( 2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GCN2和mTORC1信号路径对动物机体氨基酸平衡的调节作用
申俊华,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565-15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1
摘要 ( 339 )   HTML( )    PDF (924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氨基酸平衡对哺乳动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维持机体氨基酸平衡的过程中,GCN2和mTORC1信号路径发挥着重要作用。GCN2路径能有效感应胞内氨基酸缺乏,而mTORC1路径则能对胞外氨基酸水平的变化做出响应。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GCN2和mTORC1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氨基酸充足和氨基酸饥饿条件下,GCN2和mTORC1这两条信号路径的感应特点以及随后启动的相关应答机制,包括蛋白质合成、拒食行为、氨基酸转运体表达增加、氨基酸合成酶增加和自噬启动等。了解动物在不同的氨基酸营养状态下维持细胞内氨基酸平衡的这些调节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对动物进行氮营养调控,从而改善肠道健康。

支原体分泌蛋白研究进展
胡古月, 赵刚, 陈颖钰, 郭爱珍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572-15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2
摘要 ( 214 )   HTML( )    PDF (861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原体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体,因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用于治疗和预防,常造成很大损失。支原体致病与免疫机制不清是阻碍防治手段研发的重要原因。分泌蛋白直接参与病原体与宿主的交流,是病原体发挥致病和免疫作用的重要组分,可望作为药物和疫苗的潜在靶标。然而支原体分泌蛋白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已鉴定的支原体分泌蛋白很少,其在致病与免疫中的作用有待研究。笔者介绍了已发现的支原体分泌蛋白、分泌方式以及其研究方法,以期为支原体分泌蛋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ADAM10基因编码区及其剪接体克隆、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研究
陈闻达, 裴悦, 周晓龙, 赵阿勇, 杨松柏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579-15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3
摘要 ( 210 )   HTML( )    PDF (25754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猪ADAM10基因及其剪接体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并揭示ADAM10基因及其剪接体mRNA在猪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ADAM10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方法结合T/A克隆技术进行ADAM10基因及其剪接体编码区的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DAM10及其剪接体蛋白的结构,同时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PCR)分析猪ADAM10基因完整型及其剪接体mRNA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显示,克隆和测序获得两种ADAM10 CDS序列,其中完整型CDS长2 247 bp,编码748个氨基酸;剪接型CDS缺失外显子2~7和部分外显子8,其长度为1 344 bp,编码447个氨基酸。和完整型蛋白相比,猪ADAM10剪接体编码的蛋白不存在前引导序列,但存在完整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域,并含有金属蛋白酶域和解聚素结构域,其三级结构也和完整型一致。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猪ADAM10完整型蛋白在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半定量PCR分析表明,ADAM10基因完整型mRNA在脾中表达量较高,在肾、乳腺、腿肌、输卵管、卵巢、子宫、小肠等组织中低水平表达;ADAM10基因剪接体mRNA在肺中表达量较高,在脾和胃中也有低水平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猪ADAM10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我国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场间遗传联系分析
张金鑫, 张锁宇, 邱小田, 高虹, 王长存, 王源, 张勤, 王志刚, 杨红杰, 丁向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591-16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4
摘要 ( 307 )   HTML( )    PDF (1774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我国杜洛克、长白、大白猪3个主流猪品种的场间遗传联系情况,为全国或区域性猪联合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关联率(Connectedness rating,CR)方法,利用国家种猪数据库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达100 kg体重日龄性状的514 226、924 717和2 031 688条数据,计算95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3个品种2011-2016年场间的关联率。通过聚类分析,将每个品种划分为若干区域性联合遗传评估组。结果表明,我国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场间关联率逐年上升,平均关联率从2011年的0.04%、0.06%和0.06%,分别提高至2016年的0.32%、0.43%和0.44%;我国整体场间遗传联系偏低,大部分场间无遗传联系。但分别存在3、2、4个局部遗传评估联合体,可以进行联合遗传评估。其中,杜洛克猪3个局部联合体的平均关联率分别为1.89%、1.05%、1.58%,分别包括16、7、8个场;长白猪2个局部联合体的平均关联率分别为3.53%、1.56%,包括14和9个场;大白猪的局部联合体平均关联率为2.79%、1.01%、1.37%、1.23%,包括15、6、5、4个场;3个品种局部联合体的场数占核心场数的比例分别为35.1%、24.5%和31.6%。目前进行大规模的跨场联合评估还不可行,然而可以进行局部跨场联合评估。场间遗传交流、区域性公猪站建设、中心测定站和规范引种猪系谱登记等措施有助于增强场间联系。

荣昌猪胸腺素β15A(TMSB15A)cDNA全长克隆、序列信息及组织表达分析
龙熙, 蓝静, 郭宗义, 王金勇, 赵久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02-16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5
摘要 ( 232 )   HTML( )    PDF (2429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荣昌猪TMSB15A基因全长,检测该基因在荣昌猪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对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RCA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PCR以及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克隆荣昌猪TMSB15A基因mRNA全长序列以及检测该基因在荣昌猪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荣昌猪TMSB15A基因全长654 bp,其中CDS区长138 bp,编码45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长86和430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MSB15A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5.2 ku,有10个带负电的氨基酸,9个带正电的氨基酸,蛋白理论等电点为5.3;预测TMSB15A蛋白无疏水区、信号肽结构、跨膜结构域,其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生理功能;TMSB15A蛋白的三级结构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TMSB15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长臂猿以及黑猩猩的同源性最高,为97.8%,其次是骆驼和兔,为93.3%,与马的同源性最低,为11.1%。TMSB15A在荣昌猪免疫相关组织脾和胸腺中表达量最高(P<0.01),在淋巴结和肺中呈中等丰度表达,在心、肝、肾和肌肉中表达量较低。本试验为研究TMSB15A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荣昌猪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肉鸡腹脂双向选择系中RNA编辑位点的鉴定研究
梁浩, 李敏, 董翔宇, 李辉, 杜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11-16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6
摘要 ( 256 )   HTML( )    PDF (3243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准确获得肉鸡腹脂双向选择系脂肪组织中的RNA编辑位点信息,进而为脂肪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肉鸡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第十九世代肉鸡为试验材料,使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基因组测序数据识别肉鸡腹部脂肪组织RNA编辑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设定严格的数据过滤与筛选策略,构建RNA编辑位点候选集。结果表明,在候选集中,通过对RNA编辑位点的分类和注释,在低脂系肉鸡脂肪组织中发掘转换型RNA编辑位点28个,颠换型RNA编辑位点101个,插入缺失型RNA编辑位点71个;在高脂系肉鸡脂肪组织中,发掘转换型RNA编辑位点30个,颠换型RNA编辑位点84个,插入缺失型RNA编辑位点77个。绝大多数RNA编辑位点落在内含子、基因间区域及基因上游区域(内含子区41.91%,基因间区域33.08%,基因下游20.59%,基因上游2.94%和外显子区1.47%)。试验验证了4个候选RNA编辑位点,其中3个位点落在与脂肪形成有重要关系的ATP1B3、SLC6A6和FLNB基因区域。本研究鉴定和验证了存在于肉鸡脂肪组织中的RNA编辑位点,为进一步研究RNA编辑影响脂肪组织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白来航蛋鸡产蛋前后肝转录组功能分析
李慧锋, 张臻, 朱文进, 张同玉, 郭文婕, 蔡永强, 朱芷葳, 张利环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24-16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7
摘要 ( 232 )   HTML( )    PDF (1735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基因表达变化的角度分析蛋鸡产蛋前后肝功能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营养物质转化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产蛋前1周与产蛋后1周的全同胞白来航蛋鸡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NA-seq技术获得其产蛋前后肝转录组表达数据,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营养物质代谢有关的重要基因。测序结果分析得出,差异表达大于两倍以上的基因有222个(P<0.05)。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所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和色氨酸代谢过程。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尚不明确,如产蛋后肝中大量表达的环指蛋白186。通过转录组测序,得到了白来航蛋鸡产蛋前后肝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了由这些基因影响的肝中物质代谢途径变化。发现这些基因可能在蛋鸡产蛋前后通过调节肝中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进而影响蛋鸡在产蛋后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水牛泌乳期与非泌乳期乳腺组织miRNAs表达谱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
蔡小艳, 鲍正攀, 古景开, 邓凯, 张晓溪, 任艳萍, 沈朋雷, 石德顺, 刘庆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35-16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8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365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分析水牛乳腺泌乳期和非泌乳期miRNA的表达谱和差异作用机制。采集水牛泌乳期和非泌乳期乳腺组织,利用Solexa测序技术构建2个时期miRNAs表达谱,鉴定前体miRNAs、成熟miRNAs和新miRNAs,分析miRNAs的第一偏好性核苷酸和染色体分布,发掘水牛泌乳期和非泌乳期高表达及差异表达miRNAs。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了水牛泌乳期和非泌乳期乳腺组织2个miRNA表达谱,分别获得12 768 110和12 569 467条18~31 nt的高质量序列。测序确认了归属259个miRNAs家族的359个成熟miRNAs和363个pre-miRNAs及5个水牛特有的miRNAs。U是19和25 nt miRNAs的5'端最普遍的核苷酸。bbu-let-7b、bbu-let-7a、miR-26a和miR-21等miRNAs在2个时期均呈现高表达;bbu-miR-148a、143、200c、200a和bbu-let-7f等miRNAs在非泌乳期特异性高表达。bbu-miR-125b、29a和bbu-let-7c等miRNAs在泌乳期特异性高表达。bbu-miR-148a、143、200a、141和30a-5p等miRNAs在泌乳期的表达量下降为非泌乳期的1/2以下。而bbu-miR-26a、29a、125b、99a和bbu-let-7c等miRNAs在泌乳期表达量大于或等于2倍非泌乳期丰度。本研究构建了水牛泌乳期以及非泌乳期乳腺组织2个miRNAs表达谱,测序确认了259个水牛miRNAs家族的359个成熟miRNAs和363个前体miRNAs,5个水牛特有miRNAs和10个高差异表达miRNAs,为进一步阐明奶水牛泌乳关键miRNAs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抑制素对绵羊颗粒细胞雌激素和孕酮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婷, 马爱团, 刘月琴, 高昆, 张继伟, 张英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48-16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09
摘要 ( 227 )   HTML( )    PDF (918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RNA干扰抑制素α亚基(Inhibin α-subunit,INHα)基因和添加抑制素A(InhibinA)对绵羊颗粒细胞雌激素(Estrogen,E2)和孕酮(Progesterone,P)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索抑制素在绵羊颗粒细胞E2和P分泌中的作用。从1.0~1.5岁小尾寒羊的卵泡(3~7 mm)中分离培养颗粒细胞,分为2个处理组:干扰组(脂质体介导法转染颗粒细胞)和InhibinA添加组(200 ng·mL-1)。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E2和P的分泌,荧光定量RT-PCR检测E2和P的分泌相关基因(CYP11、3β-HSDCYP19)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siRNA转染颗粒细胞48 h后,INHα基因的抑制率达87%,E2和P的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InhibinA添加组E2和P的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5);干扰组3β-HSDCYP19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YP1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nhibinA添加组CYP19、CYP11和3β-HSD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表明,抑制素在绵羊颗粒细胞中起关键调控作用,通过调节绵羊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参与调控卵泡发育和排卵过程。

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对小鼠黑色素细胞色素生成的影响
赵兵令, 陈天直, 杨玉静, 于秀菊, 杨林佩, 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54-16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0
摘要 ( 241 )   HTML( )    PDF (11685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PNMB)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是否存在差异性表达,确定其对黑色素生成的影响。随机选取C57BL/6J品系出生12 d的黑、棕、灰小鼠各3只,背部剪毛后,每只小鼠各取3块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GPNMB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的毛基质、内外毛根鞘、毛乳头等区域均有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方法分析,结果显示,灰色小鼠皮肤中GPNMB表达量最低。过表达GPNMB后,与空载体组相比,MC1R、β-catenin和SLC45A2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用紫外线B(UVB)处理黑色素细胞,同时检测GPNMB和MC1R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UVB对GPNMB和MC1R有影响,并且不同剂量UVB辐射对GPNMB影响不同。综上表明,GPNMB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存在差异性表达,并且通过影响黑色素细胞色素的生成进而参与毛色的生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体外保存猪精子活力及蛋白磷酸化修饰的影响
李玉华, 付杰丽, 李培飞, 杨强震, 王立蕊, 谢蔚宜, 李新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65-16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1
摘要 ( 208 )   HTML( )    PDF (10707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精子代谢及蛋白磷酸化修饰水平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对猪精液17℃保存过程中精子活力的影响,从而为病原菌影响猪精子质量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仪(CASA)及试剂盒测定精子运动性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活性、环化腺苷一磷酸(cAMP)水平及ATP总量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精子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及磷酸化修饰蛋白亚细胞定位。CASA结果显示,猪精液体外17℃保存过程中,103 CFU·mL-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著降低精子运动性能(P<0.05),培养3 d后,随着葡萄球菌增加,猪精子运动性能降低趋势更显著(P<0.01);与精子活力参数相类似,培养3 d后,处理组细胞内GAPDH活性及ATP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处理组精子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磷酸化修饰水平变化与cAMP变化具有一致性,预示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精子蛋白磷酸化修饰变化的影响可能遵循sAC-cAMP-PKA信号通路。综上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糖代谢GAPDH活性,从而降低ATP水平,同时可能遵循sAC-cAMP-PKA信号通路抑制头部核后区、赤道段及鞭毛区与精子活力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猪精子活力。

IL6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与仔猪腹泻、生长和公猪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查安东, 邢桂玲, 高晓雯, 张龙, 狄生伟, 王希彪, 牛步月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74-16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2
摘要 ( 181 )   HTML( )    PDF (1407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猪IL6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猪经济性状相关的关联性,寻找与仔猪腹泻、生长和公猪繁殖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PCR扩增在IL6基因的内含子3,检测到1个SNP位点g.1704674C>T,该SNP可引起Hpa Ⅱ酶切位点的改变。通过PCR-RFLP检测281头民猪仔猪、182头长白仔猪、215头杜洛克公猪以及69头大白公猪IL6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多态位点与仔猪腹泻、生长和公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IL6基因在LPS刺激民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后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民猪仔猪中,CC型个体的腹泻指数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CC型个体的14、21、28、35日龄体重及日增重均显著低于TC型个体(P<0.05),且CC型个体的21日龄体重也显著低于TT型个体(P<0.05);在长白仔猪中,TT型个体的出生重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5),7日龄体重显著高于TC型个体(P<0.05);在杜洛克公猪中,TT和TC基因型个体射精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个体(P<0.05);在大白公猪中,CC基因型个体精子密度显著大于TC基因型个体(P<0.05)。PBMC受LPS刺激12和24 h后,IL6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综上表明,IL6基因g.1704674C>T位点对仔猪腹泻、生长以及公猪繁殖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猪育种过程中一个潜在的分子标记。

营养与饲料
酿酒葡萄皮渣对绵羊瘤胃代谢及发育的影响
金亚倩, 赵俊星, 刘文忠, 任有蛇, 张春香, 张文佳, 项斌伟, 张建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83-16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3
摘要 ( 230 )   HTML( )    PDF (1224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酿酒葡萄皮渣(WGP)对绵羊瘤胃代谢及发育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24只杜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公羔((25±1) kg,5月龄),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4组,分别饲喂不同WGP添加水平日粮(0%,5%,10%,20%),试验期80 d。试验结束后,屠宰并取样,分别称量各胃室重量;采集瘤胃液及瘤胃组织,研究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酶活性及瘤胃上皮组织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日粮添加WGP对绵羊瘤胃液pH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提高丙酸摩尔比,降低乙酸摩尔比、乙丙比及乳酸、氨态氮、尿素氮浓度(P>0.05)。2)淀粉酶、蛋白酶及各纤维素酶(除果胶酶)活性均随WGP添加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果胶酶活性表现为10%组 > 0%组 > 5%组 > 20%组(P>0.05),瘤胃液总蛋白浓度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 VFA吸收与代谢相关的因子中,MCT1和AE2 mRNA相对表达量随WGP添加而显著下降(P<0.05),而MCT4与Na+-K+-ATPase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日粮添加WGP对瘤胃绝对重量及相对重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WGP的添加可显著降低角质层厚度,20%添加组瘤胃乳头长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绵羊日粮中添加WGP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瘤胃代谢,有利于瘤胃发育。从瘤胃上皮组织发育来看,WGP添加量不宜超过10%。

褪黑素调节雄性大鼠脂肪代谢的研究
闫灵敏, 杨改青, 王林枫, 陈宇, 朱河水, 高腾云, 李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694-17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4
摘要 ( 233 )   HTML( )    PDF (1658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雄性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对不同脂肪代谢酶/因子的作用,初步揭示其调节脂肪代谢的机理。选择20只日龄、体重接近的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D)和褪黑素处理组(ND+MT)。ND+MT组除饲喂正常的饲粮外,每天灌服10 mg·kg-1 BW的MT溶液。试验60 d后采血,分析血液生化、激素及脂代谢相关指标;试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摘取肝组织,分离腹部各部位脂肪组织并称重,采集肝组织样品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和相关分子分析。结果表明:1) ND+MT组大鼠肝重、肝指数、大网膜重、大网膜指数、附睾脂肪重显著降低(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含量下降,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肝组织中长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2)基因芯片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肝组织中脂肪分解相关因子CPT1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脂肪分解相关酶ALDH3a2的mRNA表达升高(0.05 < P < 0.1),脂肪合成相关酶ACSL3、FAS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果提示,MT可显著影响脂肪的代谢,减少内脏脂肪的含量,其机制与相关激素及肝脂肪代谢相关酶(因子)对MT的不同反应有关。

预防兽医
伪狂犬病病毒微滴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陈亚娜, 王静, 訾占超, 亢文华, 汪葆玥, 倪建强, 原霖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05-17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5
摘要 ( 261 )   HTML( )    PDF (2071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伪狂犬病病毒(PRV)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的检测方法,以伪狂犬病病毒gB基因为靶基因,建立了可对其准确定量的微滴数字PCR方法。对ddPCR反应中的引物浓度、探针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对建立的ddPCR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也进行测定,并且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ddPCR的最佳引物浓度为0.9 μmol·L-1,探针浓度为0.25 μmol·L-1,退火温度为60℃。ddPCR方法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8,显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1 copies·μL-1,比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qPCR)的检测限低,变异系数为2.81%,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通过对临床样品的检测,与病毒分离比较,ddPCR方法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6.2%,符合率为97%。结果表明新建立的dd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用于伪狂犬病病毒的定量检测。

2011-2016年云南新城疫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段博芳, 王静静, 赵云玲, 张凤安, 吕嵘, 吕艳, 郑东霞, 曾邦权, 赵焕云, 相德才, 刘华雷, 张应国, 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11-17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6
摘要 ( 212 )   HTML( )    PDF (1177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云南地区新城疫流行现状,于2011-2016年在云南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风险的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昆明、玉溪、大理、丽江、普洱和曲靖六市共48个采样点,共采集不同种类家禽棉拭子样品2 565份。结果显示:共分离到新城疫病毒52株,来源于17个活禽交易市场,新城疫病毒个体阳性率为2.03%,场点阳性率为35.41%。52株新城疫病毒中17株为强毒株,来源于7个农贸市场,新城疫强毒株个体阳性率为0.66%,强毒株场点阳性率为14.58%。遗传演化分析表明:52株新城疫病毒可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类,其中ClassⅠ 17株,均属于基因3型;ClassⅡ共35株,可分为4种基因型,其中基因Ⅰ型2株,Ⅱ型16株,Ⅵ型13株,Ⅶ型4株。分析表明近年来云南地区流行的新城疫病毒具有多样性,其中基因Ⅵ型主要在鸽群流行,而Ⅶb和Ⅶh亚型则主要在鸡和鹅群中流行。值得关注的是在云南地区首次分离到2株Ⅶh新城疫病毒,而这种基因Ⅶh型的病毒一直在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流行。因此,在该地区应该进一步加强主动监测,分析这种新传入基因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布,防止病原进一步扩散。

一株新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久庆, 刘强, 郭雷, 许传田, 崔宁, 李冰, 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18-17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7
摘要 ( 225 )   HTML( )    PDF (1163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中的流行状况,采集无菌抗凝血分离血浆接种DF-1细胞、ELISA p27抗原检测以及DNA提取进行PCR扩增等方法,从山东省某地区大型养殖场不同个体养殖场出栏肉鸡群中分离鉴定出1株ALV,命名为FC1505。分析其囊膜糖蛋白gp85氨基酸序列与近年来从地方品种鸡中疑似新亚群ALV-K分离株的相似性最高,相似性均在95%以上,而与其他已知亚群ALV的相似性均低于90%。为了进一步分析该分离株分子特性,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已知亚群ALV分离株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C1505分离株整个基因组中gagpolgp37基因相对保守,与ALV参考毒株序列相似性都在90%以上,但均与疑似K亚群的ALV分离株相似性最高;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进一步说明FC1505属于ALV-K。本研究继我国江苏省和华南地区K亚群ALV报道后,首次从山东地区肉鸡中鉴定到一株ALV-K并完成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犬细小病毒CPV-YH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变异分析
孙明, 邓小雨, 刘巧荣, 马永缨, 张丽, 卢会英, 刘伯华, 杨欣艳, 陈西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24-17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8
摘要 ( 223 )   HTML( )    PDF (1614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当前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细小病毒阳性患犬粪便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病毒的形态学观察、血凝试验、动物回归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的病毒确实为犬细小病毒,并命名为CPV-YH。病毒分离结果显示,病料接种A-72细胞能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能凝集猪红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形或六边形,无囊膜,直径约为20 nm。动物回归试验复制出了犬细小病毒病典型症状:出血性肠炎、肝水肿、肺淤血。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显示,其基因组全长为4 921 nt,与2011年兰州分离的CPV-LZ2分离株基因组相似性最高,为99%;VP2氨基酸进化树显示,CPV-YH分离株与2013-BJ-P27(中国)分离株和UY306(乌拉圭)分离株在同一个小的分支上。与GenBank上收录的CPV代表株的VP2基因比对,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是98%~99.4%和97.1%~9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分离一株CPV变异株,这些数据将为CPV的流行情况和防控提供基础。

陕西部分地区山羊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基因分型研究
刘婷丽, 彭先启, 宋军科, 胡瑞思, 王莎莎, 潘广林, 赵光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30-17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19
摘要 ( 202 )   HTML( )    PDF (847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山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遗传多样性,笔者采用基于微卫星(MS1、MS3、MS7)和小卫星(MS4)位点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首次对不同用途山羊的122个毕氏肠微孢子虫分离株进行了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结果发现,在MS1、MS4和MS7位点的扩增效率依次为27.9%(34/122)、18.0%(22/122)、50.8%(62/122),而在MS3位点所有样品均未获得有效扩增。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所有样品的MS1、MS4和MS7位点分别具有16、9和18个基因型,共形成了14个MLGs。其中,50份绒山羊阳性样品3个位点扩增效率分别为10.0%(5/50)、14.0%(7/50)和90.0%(45/50),分别具有3、3和10个基因型,共形成了5个MLGs;56份奶山羊阳性样品3个位点的扩增效率依次为28.6%(16/56)、19.6%(11/56)和8.9%(5/56),分别组成4、4、1个基因型,共组成7个不同的MLGs;16份黑山羊阳性样品在3个位点的扩增效率依次为81.3%(13/16)、25.0%(4/16)、75.0%(12/16),分别具有9、2、7个基因型,构成2个MLGs。

马泰勒虫新疆株EMA-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宋瑞其, 王盼举, 王振宝, 瓦热斯 吐尔松, 闻秀秀, 张杨, 巴音查汗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37-17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20
摘要 ( 197 )   HTML( )    PDF (1519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泰勒虫裂殖子表面抗原1(EMA-1)是用于马梨形虫病诊断的重要靶抗原之一。为建立实用有效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笔者根据马泰勒虫EMA-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将新疆株EMA-1全基因序列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构建pGEX-4T-1/EMA1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中,经IPTG诱导得到EMA-1融合蛋白,切胶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马泰勒虫抗体的rELISA方法。结果显示:①GST-EMA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56 ku,与其理论值基本一致;②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证明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反应原性;③以GST-EMA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rELISA可明显区分马泰勒虫、驽巴贝斯虫阳性血清和健康马血清;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4.79%和11.06%;④使用建立的间接ELISA与cELISA商品试剂盒分别对新疆伊犁马场收集的96份马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7.1%(26/96)和25.0%(24/96),两者总符合率为95.8%。结果表明,基于原核表达的GST-EMA1蛋白所建立的rELISA特异性、重复性好,检出率与马泰勒虫临床分离率接近,可为新疆马泰勒虫病(特别是隐性带虫马)的检测、监控提供有效手段。

基础兽医
死亡受体通路在黄曲霉毒素B1致雏鸡胸腺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彭西, 梁娜, 方静, 吴邦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44-17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21
摘要 ( 197 )   HTML( )    PDF (3915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摄食黄曲霉毒素(AF)后,死亡受体通路活化对雏鸡胸腺细胞过度凋亡的信号调控机制。将90只1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喂对照日粮和AFB1日粮(在对照日粮中添加0.6 mg·kg-1 AFB1)。于7、14和21日龄时,检测雏鸡胸腺的脏器指数、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凋亡率及死亡受体通路上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转录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FB1组雏鸡胸腺的脏器指数降低,CD3+、CD3+CD4+和CD3+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减少,胸腺细胞凋亡率升高,死亡受体通路上RIP1Caspase-8、Caspase-9、Caspase-3、FasFasLASK1、IKIPJNK的mRNA相对转录量升高,Bcl-2、NF-κB1和Bid的mRNA相对转录量降低。本试验中,雏鸡胸腺细胞凋亡上调的过程中,死亡受体通路上的三条下游信号途径均有参与:①通过Fas-FasL-FADD-Caspase-8-Caspase-3途径直接诱导凋亡;②通过Fas-ASK1-JNK-Bcl-2途径,并在线粒体的介导下,启动下游调控因子Caspase-9和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③通过TNF-α-RIP1-IKIP-NF-κB1-Caspase-3信号途径诱导凋亡。

环丙沙星诱导对临床耐药菌株主动外排基因转录的影响
刘建华, 付赛赛, 王亚云, 胡功政, 潘玉善, 苑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53-17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22
摘要 ( 220 )   HTML( )    PDF (1223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拟研究环丙沙星诱导对大肠埃希菌临床耐药菌株Y35、J45主动外排基因acrAacrBacrDacrEacrFmdtA及外排调控基因marA、robAsoxS 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Y35、J45不同诱导阶段MIC;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Y35、J45及二者诱导至10、20、30代菌株的主动外排及外排调控基因mRNA相对转录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过30代诱导,环丙沙星对诱导株MIC均增至原来的2倍,达到256 μg·mL-1。Y35耐药株诱导至10和30代时,除了mdtA基因外,其他8个基因转录量介于1.20~96.07,与未诱导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acrD基因转录量增加最为明显;至20代时,acrAacrBmarA与10代诱导株相比,转录量下降,但高于原代菌株转录量;acrErobAsoxS基因转录量数值介于1.40~3.81,与未诱导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J45耐药株至10代时,acrBacrF基因转录量增加,转录量分别为原代菌株2.76和1.73倍,其他测定基因转录量下降;至20代时,acrAacrBacrEmdtA基因转录量增加显著,分别为原代菌株的15.35、58.89、31.56、36.50倍,差异极显著(P<0.01);至30代时,所有检测基因的转录量均大于原代菌株,acrF基因转录量增加最为明显,是原代菌株的102.54倍。本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环丙沙星诱导,能够使临床耐药株对其MIC值增加,耐药性增强;环丙沙星诱导能促使临床耐药菌株主动外排基因mRNA转录量增加,更强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主动外排泵介导产生。

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的重组大肠杆菌对7日龄仔猪肠道免疫、屏障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吕阳, 张林, 李雪妮, 赵迪, 易丹, 陈洪波, 吴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61-17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23
摘要 ( 216 )   HTML( )    PDF (2191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STa)的重组大肠杆菌对7日龄仔猪肠道吸收、屏障、转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24头7日龄仔猪,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STa组(基础日粮+2×109 CFU重组菌LMG194-STa)、LMG194组(基础日粮+2×109 CFU大肠杆菌LMG194)和K88组(基础日粮+2×109 CFU大肠杆菌K88)。使用人工乳饲养,第5天进行攻毒,第7天屠宰取样。测量回肠免疫相关基因IFN-γIL-4与VNN1及回肠黏膜损伤基因VillinMMP3的相对转录量,空肠黏膜上皮连接蛋白Occludin与Claudin-1相对表达量,以及十二指肠、回肠氧化相关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力与氧化相关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Ta组显著降低了回肠IFN-γIL-4基因相对转录量,VNN1相对转录量显著上调(P<0.05);STa组显著降低了基因VillinMMP3相对转录量(P<0.05)及蛋白Occludin与Claudin-1相对表达量(P<0.05);同时,STa组十二指肠、回肠GSH-Px和回肠MPO活力显著降低(P<0.05);STa组十二指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显示,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的重组大肠杆菌可导致7日龄仔猪肠道免疫、屏障及抗氧化功能下降。

临床兽医
猴头菇多糖对氧化应激的IPEC-J2细胞抗氧化能力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
陈新瑶, 张建龙, 董星, 陈景杰, 黄一帆, 李健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69-17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24
摘要 ( 249 )   HTML( )    PDF (2047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在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状态下,猴头菇多糖(HEPs)对IPEC-J2细胞的保护作用。将IPEC-J2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HEPs低剂量组、HEPs中剂量组、HEPs高剂量组。采用MTT法分别选取试验用的H2O2和HEPs的最佳剂量;利用DCFH-DA染色观察并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含量;通过比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的含量,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1)构建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H2O2浓度为0.4 mmol·L-1。(2) H2O2能够极显著地增加细胞内的ROS含量,诱导细胞凋亡,同时极显著地降低了SOD和CAT的活力,极显著地升高MDA含量与LDH释放率。但是,与模型组相比,经过HEPs预处理后,细胞内ROS的含量极显著地降低(P<0.01);同时极显著地提高了SOD和CAT的活力(P<0.01),极显著地降低了MDA含量与LDH释放率(P<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2O2能够极显著地降低ZO-1基因的转录量(P<0.01),与模型组比较,HEPs能够极显著的提高ZO-1基因的转录量(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ZO-1蛋白的表达量与ZO-1基因类似。可见,猴头菇多糖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状态下的IPEC-J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伏马毒素B1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曹喜锋, 秦伟森, 熊永晅, 李楠, 邓衔柏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9):  1777-17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9.025
摘要 ( 195 )   HTML( )    PDF (8543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伏马毒素B1(FB1)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毒性及作用机制,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FB1处理HUVEC,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氧化应激,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Hoechst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FB1处理组在低质量浓度(2.5、5 μg·mL-1)短时间(6、12 h)处理后细胞活力变化不显著,超过此剂量和时间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质量浓度为10、20 μg·mL-1 FB1处理组活性氧(ROS)的荧光信号增强;FB1处理组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转换时阻滞,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转录升高,Bcl-2转录显著降低(P<0.05),Caspase-9和Bax转录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FB1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能抑制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UVEC凋亡。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FB1对人类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治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