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2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0-0.  doi:
摘要 ( 54 )   HTML( )    PDF (330KB) ( 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0-0.  doi:
摘要 ( 39 )   HTML( )    PDF (333KB) ( 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0-0.  doi:
摘要 ( 33 )   HTML( )    PDF (165KB) ( 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0-0.  doi:
摘要 ( 36 )   HTML( )    PDF (450KB)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0-0.  doi:
摘要 ( 37 )   HTML( )    PDF (319KB) ( 1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piRNA的形成及其在雌性动物中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李春艳, 任春环, 刘秋月, 胡文萍, 王翔宇, 曹晓涵, 张子军, 狄冉,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785-17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1
摘要 ( 218 )   HTML( )    PDF (2089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iRNA是继siRNA和miRNA之后发现的一类新型非编码小RNA,其与Piwi蛋白协同作用参与piRNA通路,保护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信息免受分子寄生虫如转座子的有害影响。近年来,人们对piRNA发生过程的相关蛋白及生物学作用做了研究,发现多种Piwi亚家族蛋白能与piRNA结合形成Piwi-piRNA复合体,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参与生殖细胞形成与发育、生殖干细胞分化、性别决定等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围绕piRNA的形成及特点、Piwi-piRNA复合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方式、piRNA在雌性动物中的生物学功能这3个方面对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piRNA调控雌性动物繁殖机制提供参考。

CD4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在家畜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王晓铄, 赵会敏, 唐天, 李凯, 钱旭, 张雪, 图雅, 郑云胜, 王怀栋,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796-18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2
摘要 ( 174 )   HTML( )    PDF (1586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D4分子表达于成熟的CD4+T细胞表面,能够指导T细胞的正常分化与成熟,识别抗原、介导免疫应答并参与免疫调节。DNA甲基化对T细胞亚群的分化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CD4基因的DNA甲基化显著影响CD4+T细胞数量和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抗病性能,以对抗或适应外界环境改变。目前,已发现猪和奶牛的CD4基因DNA甲基化可调控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但在羊和马上鲜有报道。为深入了解家畜复杂疾病形成的分子基础,以及为利用分子标记有效选育抗病个体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CD4+T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白细胞分化抗原CD4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对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以及其在家畜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和展望。

犬科与猫科动物肝簇虫病
吴怡然,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07-18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3
摘要 ( 200 )   HTML( )    PDF (8006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簇虫病是一种呈全球性广泛分布的寄生原虫病。该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蜱)传播,患病动物出现精神沉郁、厌食、消瘦、贫血及共济失调等症状。本文主要论述犬科及猫科动物肝簇虫病的病原、致病性与诊断方法,为我国犬科、猫科动物肝簇虫病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TNFRSF1A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赵雪艳, 王彦平, 王怀中, 郭建凤, 齐波, 王继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15-18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4
摘要 ( 174 )   HTML( )    PDF (2729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TNFRSF1A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水平,阐明该基因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性状的关系。本研究以抗病力强的华北型黑猪大蒲莲猪和抗病力相对较弱的引进猪种长白猪的仔猪为试验群体,通过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法(BSP)探求TNFRSF1A基因上游CpG岛甲基化情况,并将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频率与基因表达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 TNFRSF1A基因起始位点附近预测到2个CpG岛(Island),跨这2个CpG岛进行BSP测序后共发现25个CpG位点,其中Island 1和Island 2中各有9个CpG位点,其余位于2个CpG岛之间。Island 1的甲基化频率在大蒲莲和长白猪两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Island 2的甲基化频率大蒲莲猪群体显著高于长白猪群体(P<0.05)。2)Island 2中甲基化频率与ΔCt值成正相关,即甲基化频率与基因表达量成负相关,其中+126、+128、+159、+162和+164是重要的甲基化位点。3)两个猪群体中位于Island 2的+159和+164位点与CD4+CD8+CD3+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Island 2中+159和+164位点甲基化频率与基因表达量成负相关,而且这2个位点又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显著正相关,笔者推测,大蒲莲仔猪TNFRSF1A基因+159和+164位点的甲基化频率增加,可能导致TNFRSF1A基因表达量下降,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性状,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水平。

CaN/NF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鸡骨骼肌中的表达规律及关联分析
盛中伟, 单艳菊, 束婧婷, 章明, 姬改革, 屠云洁, 范建华, 邹剑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25-18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5
摘要 ( 180 )   HTML( )    PDF (1207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CaN/NF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鸡生长发育早期不同表型骨骼肌中的表达规律以及各基因之间的调控联系。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隐性白羽鸡2种表型骨骼肌(腓肠肌外侧头和趾长伸肌)中CaN/NF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nAαCnB1、NFATc3、MEF2C和PPARGC1A)在出生后不同生长阶段(0、1、3、5、7和9周龄)的相对表达,并对这些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CnB1基因外,其他4个基因mRNA在2种表型骨骼肌中的表达趋势均较相似;2种表型骨骼肌中5个基因的表达从7周龄到9周龄均呈上升的趋势;同周龄2种表型骨骼肌相比,除腓肠肌外侧头PPARGC1A基因各周龄表达均高于趾长伸肌外,其他4个基因表达均是在3周龄时腓肠肌外侧头高于趾长伸肌,而在7和9周龄时则低于趾长伸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CnAαNFATc3、CnAαPPARGC1A基因的表达在2种表型肌肉中呈负相关外,其余各基因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提示,鸡骨骼肌CnAαCnB1、NFATc3、MEF2C和PPARGC1A基因表达发育模式具有年龄和表型特异性,可能参与调控鸡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和类型转换。

腺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绵羊MSTN基因效果及对生肌调节因子和干扰素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红娜, 孙洪新, 张英杰, 刘月琴, 谷振慧, 王苏瑶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33-18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6
摘要 ( 168 )   HTML( )    PDF (3809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进一步揭示MSTN在绵羊成肌细胞中的调控机制,制备可有效失活MSTN基因的工具,为通过RNA干扰技术提高绵羊产肉量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绵羊成肌细胞为试验材料,构建特异靶向绵羊MSTN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载体,将干扰效果好的质粒进一步包装为重组腺病毒,转染细胞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STN基因以及生肌调节因子和干扰素反应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质粒ShR218和ShR511干扰MSTN基因效率分别达到35%和48%,双元干扰质粒ShR3+4干扰效率最高达到85%。成功包装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Sh511和Sh3+4,病毒滴度达到1×108 pfu·mL-1,对成肌细胞的感染效率达到90%以上。Sh511和Sh3+4对MSTN基因mRNA的表达抑制分别达到53%和76%,对蛋白表达抑制分别达到55%和64%。MSTN基因沉默后,伴随着Myf5、MyoDMyoGMyf6基因mRNA水平的极显著性下调(P<0.01),但只引起MyoG蛋白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未引起Myf5、MyoD、Myf6蛋白水平的显著变化;腺病毒感染成肌细胞未引起OAS1基因mRNA水平的显著变化,但引起IFNGR1基因mRNA水平的极显著升高(P<0.01),对二者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靶向MSTN基因的shRNA腺病毒载体,能有效抑制成肌细胞MST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影响生肌调节因子Myf5、MyoDMyoGMyf6基因和干扰素受体基因IFNGR1表达。

三河牛成年母牛体尺体重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董刚辉, 张旭, 王雅春, 吴宏军, 刘爱荣, 张毅, 王东升, 崔久辉, 袁鹏, 姜立鑫, 周磊, 赵健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43-18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7
摘要 ( 249 )   HTML( )    PDF (2417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三河牛成年母牛体尺和体重性状遗传分析模型,估计群体遗传参数,为确立三河牛育种目标和制定选择指数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1997-2010年采集的内蒙古谢尔塔拉种牛场核心群4 491头三河牛48 946条体尺体重记录为研究材料,以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腹围、背高、十字部高、胸深、胸宽、腰角宽、坐骨宽、尻长、头长、额宽15个成母牛体尺体重性状为研究对象,使用DMU软件的AI-REML结合EM算法,配合多性状动物模型,以母牛月龄为固定效应,场年季和加性遗传效应为随机效应,估计各性状方差组分,计算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根据各性状育种值分析其遗传趋势。结果表明,成年母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腹围、背高、十字部高、胸深、胸宽、腰角宽、坐骨宽、尻长、头长、额宽的遗传力分别为0.73±0.02、0.58±0.02、0.43±0.03、0.51±0.02、0.41±0.03、0.51±0.03、0.60±0.03、0.69±0.03、0.55±0.03、0.26±0.02、0.28±0.03、0.17±0.02、0.21±0.02、0.69±0.03、0.55±0.03。成年母牛体尺体重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为-0.19~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30~0.93。体高、背高、十字部高3个体高性状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遗传相关系数为0.79~0.88,表型相关系数为0.76~0.93。与繁殖性能相关的体尺性状,如腰角宽、坐骨宽、尻长之间遗传相关较低(0.11~0.34),表型相关中等(0.50~0.83)。三河牛成年母牛体尺体重性状,总体上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与繁殖相关的体尺性状间遗传相关较低;而体躯结构类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较高。应进一步加强三河牛选育体系的建设,在各经济重要性状的遗传水平上取得稳定进展。

伊犁马体尺性状非遗传因素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
马玉辉, 高利, 李海, 肖建华, 曾亚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55-18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8
摘要 ( 233 )   HTML( )    PDF (862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非遗传因素对伊犁马体尺性状的影响及各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本研究利用新疆伊犁昭苏县2005-2014年年龄在1~11岁的伊犁马体尺性状的1 556条记录,对影响伊犁马体尺性状的非遗传因素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并利用动物模型约束最大似然(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REML)方法估计体尺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场、年龄和出生年度效应对伊犁马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性别效应对伊犁马的体高、体长和管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是对胸围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的遗传力分别为0.87、0.67、0.40和0.52;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93,体高与管围的表型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65;体高与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呈现极显著表型相关(P<0.01),体长与胸围和管围分别呈现极显著表型相关(P<0.01),管围和胸围也呈现极显著表型相关(P<0.01)。上述研究为伊犁马今后在遗传评定与遗传参数估计中设计合理的统计分析模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猪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变化及卵泡闭锁规律研究
梁学超, 蒋明, 罗玉茹, 张为民, 卿素珠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63-18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09
摘要 ( 269 )   HTML( )    PDF (5550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不同日龄猪卵巢组织结构以及卵巢发育过程中卵泡闭锁规律进行研究。取3、40、50、60、72、86、95及165日龄猪卵巢各3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TUNEL技术检测卵巢组织结构及卵泡闭锁规律,结果表明,猪卵巢发育从组织学上可分为卵原细胞增殖期、卵泡缓慢生长期及卵泡快速生长期3个阶段。卵原细胞增殖期主要以卵原细胞的增殖分裂为特点;在卵泡缓慢生长期,原始卵泡的数量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初级卵泡数量及体积则明显增加;至卵泡快速生长期,生长卵泡的数量及体积继续增大,其数量在86日龄达到最大值;72日龄卵巢中出现三级卵泡,至95日龄卵巢中出现近成熟卵泡。在各时期的卵巢组织,均可观察到卵原细胞及卵泡的闭锁现象,以原始卵泡的退化最为显著。TUNEL检测表明,在卵原细胞增殖期,可见大量原始卵泡及初级卵泡的闭锁,其闭锁主要源自卵泡卵母细胞的凋亡。在卵泡缓慢生长期,各级生长卵泡均可出现闭锁,初级卵泡的闭锁主要由卵母细胞的凋亡引起,也有部分是同时伴有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凋亡的;次级卵泡的闭锁则主要由于颗粒层细胞的凋亡所致。在卵泡快速生长期,随着卵泡的快速生长,各级卵泡的闭锁也变得更加明显,次级卵泡及三级卵泡的闭锁主要是由颗粒细胞凋亡引起。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犏牛囊胚玻璃化冷冻损伤机制研究
郑杰, 蒲思颖, 杨远潇, 王琴, 杨绕芬, 字向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71-18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0
摘要 ( 183 )   HTML( )    PDF (1469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RNA-seq技术从转录组学角度探讨犏牛囊胚玻璃化冷冻的损伤机制。采用体外受精(IVF)技术生产犏牛胚胎(奶牛精子×牦牛卵子),以新鲜犏牛囊胚和经玻璃化冷冻复苏后的冻融囊胚为研究对象,提取总RNA,使用Smart-seq2方法进行扩增并构建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新鲜囊胚和冻融囊胚样本经深度测序后,分别得到51 099 116和54 192 358条Clean Reads,其中80%以上Clean Reads被比对上参考基因组。冻融囊胚相对于新鲜囊胚共筛选出11 19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7 570个,下调表达基因有3 626个。新鲜囊胚和冻融囊胚可变剪切数分别有49 016和64 352个;SNP位点数量分别为116 681和224 750个。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3大类;KEGG注释结果表明,冻融囊胚与新鲜囊胚间共涉及318条通路,其中14条通路显著富集。推测犏牛囊胚冷冻损伤机制可能是通过剪接体、泛素介导蛋白水解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等通路的相互协调以及Prp19、Prp4、CaMPKAHsp70、CCL2等基因的差异表达来发挥生物学作用。综上表明,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首次从转录组学角度探讨了犏牛囊胚玻璃化冷冻的损伤机制,为完善胚胎的玻璃化冷冻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犏牛基因结构信息和胚胎玻璃化冷冻相关的新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牦牛Smad 4基因mRNA组织表达谱及其miRNAs初步研究
王玉恒, 徐业芬, 牛家强, 王宏辉, 索朗斯珠, 强巴央宗, 张德成, 郭敏, 程玲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82-18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1
摘要 ( 186 )   HTML( )    PDF (2114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牦牛Smad 4基因mRNA组织表达谱,并探索研究可能靶定Smad 4基因的miRNAs。利用RT-PCR技术对牦牛Smad 4基因的mRNA在下丘脑、垂体、心、肝、脾、肺、肾、股二头肌、下颌淋巴结、卵巢、输卵管、子宫12种组织中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并运用TargentScan和miRBase软件预测可能靶定牛Smad 4基因的miRNAs,并分析其在牦牛上的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Smad 4基因mRNA在所检测的牦牛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尤其是在生殖系统的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中广泛表达;预测到可能靶定牦牛Smad 4基因的miRNA共20个,从中选择6个进行表达谱分析发现,bta-miR-106a和bta-miR-377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bta-miR-146a、bta-miR-224和bta-miR-1434-5p除了在输卵管中没有表达外,在其他组织均有表达,bta-miR-212只在卵巢中有表达。综上表明,Smad 4基因在牦牛各组织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bta-miR-212可能仅在卵巢组织作用于靶定Smad 4基因,并参与牦牛繁殖生理过程调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性别相关基因在牛早期性别发育中的表达规律研究
徐超, 李凤, 郝海生, 刘岩, 赵学明, 庞云渭, 朱化彬, 杜卫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892-19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2
摘要 ( 182 )   HTML( )    PDF (7887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SRY、SOX9、DAX1FOXL2 4个性别相关基因在早期牛胎儿中的表达情况,阐明其表达规律。收集34~80胎龄(dpc)牛早期胎儿的生殖嵴和中肾,先确定其性别,然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对SRYSOX9、DAX1、FOXL2基因在RNA和蛋白水平进行定量和定位检测。经4对引物的性别鉴定,19个胎儿中10个为雄性,9个为雌性。SRY基因只在雄性中表达,而FOXL2基因在雌性中有显著表达,在雄性中则有痕量的表达。在雄性生殖嵴中,SOX9和DAX1的表达模式相似,但在44~56 dpc DAX1表达量高于SOX9;在38~80 dpc的雌性生殖嵴中,DAX1的表达量持续高于SOX9,且53 dpc后,SOX9表达量持续维持低水平,而DAX1表达量却急剧升高到80 dpc。可见,牛早期胎儿雄性的性别决定时间为35~39 dpc,雌性则为39~41 dpc;且SRYFOXL2分别为牛早期胎儿雄性和雌性的性别决定基因,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牛早期胎儿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为家畜性别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营养与饲料
产乳酸菌素屎肠球菌B13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免疫指标及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丁爽, 郭春华, 张正帆, 柏雪, 魏婕, 张明, 罗璠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02-19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3
摘要 ( 234 )   HTML( )    PDF (1890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高产乳酸菌素屎肠球菌B13在饲料中添加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免疫指标、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8日龄生长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初重(7.89±1.37)kg)56头,以体重为区组,分配到4个处理组中:A组(抗生素组)、B组(无抗组)、C组(复合菌组)和D组(试验菌组:屎肠球菌B13),试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1)C、D两组仔猪的全期平均日增重较B组均明显提高(P<0.05),钙的表观消化率较B组显著提高(P<0.05);D组血清中IgG抗体水平较B组提高19.72%(P<0.05)。2)DGGE结果显示,添加屎肠球菌(D组)对粪便中细菌多样性有影响。3)RT-PCR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C、D组)后仔猪粪便中乳酸菌及屎肠球菌数量较B组显著增加(P<0.05),并且大肠杆菌数量具有下降趋势(P=0.07)。综上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屎肠球菌B13能提高仔猪生产性能、粗蛋白及钙的消化率,增强仔猪免疫力;同时它还能够维持仔猪消化道菌群稳态,遏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

皖西白鹅育肥期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肝PPARαFADS2和ME1基因表达规律的研究
陈兴勇, 赵宁, 张燕, 耿照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12-19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4
摘要 ( 198 )   HTML( )    PDF (936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皖西白鹅育肥期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肝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本研究选取同批出雏的70日龄时体重相近的皖西白鹅60只,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育肥至100日龄。育肥期每10 d(70~100日龄)从各重复取5只屠宰,分离胸肌、腿肌和肝。气相色谱法检测肌肉脂肪酸组成,RT-PCR分析肝PPARαFADS2和ME1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胸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腿肌(P<0.000 1),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腿肌(P=0.044,P=0.017);C16∶1和C18∶2含量随育肥时间增加,C18∶0含量随育肥时间下降。2) PPARα在育肥20 d高表达,育肥30 d低表达(P<0.000 1);FADS2育肥10 d时表达量最高(P=0.009);ME1育肥30 d表达量最低(P=0.010)。3) PPARα表达量上升伴随C16∶1、C18∶3、UFA/SFA含量上升,同时SFA含量下降;FADS2表达量上升伴随C16∶1、C18∶1、C18∶3、MUFA和UFA/SFA含量上升,SFA、PUFA含量下降。ME1基因的表达量上升则C16∶1、C18∶1、C18∶3、MUFA和UFA/SFA上升,同时C18∶0、C20∶3和SFA含量下降。皖西白鹅PPARαFADS2和ME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和脂肪酸组成显著相关,可作为脂肪酸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

预防兽医
同时监测8种牛常见病原体的GeXP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
范晴, 谢芝勋, 谢志勤, 谢丽基, 黄莉, 黄娇玲, 张艳芳, 曾婷婷, 王盛, 罗思思, 邓显文, 刘加波, 庞耀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20-19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5
摘要 ( 197 )   HTML( )    PDF (2509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8种常见牛传染病病原体(口蹄疫病毒、蓝舌病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产肠毒大肠杆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小反刍兽疫病毒)的GeXP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将多重PCR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有效地结合,根据上述8种病原体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8对特异性引物,在每对特异性引物的5'端加上一段通用引物,形成特异性嵌合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用单一病毒和混合病毒样品来验证所建立的GeXP方法的特异性,用克隆质粒稀释液来测试GeXP方法的灵敏度,检测305份临床样品,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优化后的GeXP检测体系,可扩增出各病原体对应的特异片段,能在100拷贝·μL-1水平同时并特异地检测出8种牛病病原体核酸。305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荧光PCR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样品测序结果表明无非特异性扩增的假阳性。结果显示,所建立的GeXP方法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方便快速等优点,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猪鼻支原体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佳, 熊祺琰, 华利忠, 刘蓓蓓, 甘源, 冯志新, 刘茂军, 武昱孜, 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32-19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6
摘要 ( 157 )   HTML( )    PDF (983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鼻支原体是猪体内的一种常在菌,可引发猪的多发性浆膜炎、肺炎、关节炎、心包炎等炎症。由于猪鼻支原体与猪其他支原体有较高的交叉反应,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报道。本试验以建立猪鼻支原体特异性ELISA检测方法为目的,将猪鼻支原体的表面可变脂蛋白Vlp的特定肽段作为包被抗原,优化该方法检测条件,最终确定:其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312 5 μg·mL-1;一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作用时间为30 min;二抗的最佳稀释浓度为1∶20 000,最佳作用时间为30 min;显色时间为10 min;阴阳性的判定值为0.27。交叉性试验结果显示,Vlp抗原与猪其他支原体阳性血清及猪常见传染病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在重现性试验中,批内及批间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证明重现性良好。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已知阴性及阳性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良好。最后,用建立的方法对人工感染后28 d的猪血清和24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感染猪血清抗体呈阳性,建立的Vlp-ELISA方法、吐温20膜蛋白-ELISA方法对不同猪群临床样品检测的阳性率趋势相同。综上所述,建立的Vlp-ELISA方法特异性、稳定性良好,可以广泛用于临床猪鼻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为该病的检测和防控提供了重要工具。

IFN-γ-ELISpot方法用于评价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
谭鑫, 库旭钢, 于学祥, 郭恒科, 何东贤, 范盛先,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39-19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7
摘要 ( 212 )   HTML( )    PDF (3032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于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不能完整反映免疫猪获得针对猪伪狂犬病毒的保护力,有必要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特异性IFN-γ的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方法,并评估伪狂犬病疫苗细胞免疫的免疫效果。依照ELISpot基本操作流程,摸索PRV作为刺激原的最适浓度、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密度和作用时间以建立并优化该方法。将20头gB抗体检测阴性猪,随机分为单独弱毒疫苗免疫组、单独灭活疫苗免疫组、弱毒疫苗-灭活疫苗联合组及对照组,免疫后攻毒。利用所建方法,结合gB-ELISA、中和试验及攻毒保护试验,评价上述三种免疫程序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IFN-γ-ELISpot最佳条件为刺激原浓度2 μg·孔-1、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浓度106 ·孔-1,培养时间36 h。一免弱毒疫苗二免灭活疫苗组二免后2周,试验猪中和抗体效价可达1∶14.48,ELISpot斑点数可达(151.8±26.61)个·孔-1,且该免疫程序下,试验猪攻毒后体温、鼻拭子排毒及临床症状均低于其余试验组,攻毒8 d后仅表现呼吸道症状;单独灭活疫苗免疫组二免后2周,试验猪的中和抗体效价可达1∶32.36,而ELISpot斑点数仅为(40.4±9.07)个·孔-1;单独弱毒疫苗免疫组二免后2周,试验猪的中和抗体效价仅为1∶1.36,但ELISpot斑点数可达(189.6±27.36)个·孔-1。综合分析攻毒试验结果和ELISpot斑点数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所建立的IFN-γ-ELISpot可用于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免疫评估,为免疫程序的评价和选择提供有效手段。

番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肝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朱果真, 黄梅清, 程晓霞, 郑敏, 陈仕龙, 陈少莺, 俞伏松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49-19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8
摘要 ( 177 )   HTML( )    PDF (2280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番鸭肝和健康对照番鸭肝的蛋白质组差异,为深入研究MDRV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二维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MALDI-TOF-TOF质谱仪分析获取MDR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运用蛋白质搜索鉴定软件Mascot 2.3.02鉴定蛋白质。结果共鉴定出3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比较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结果,感染组番鸭肝中有10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和17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7个表达蛋白质仅出现在健康对照组,4个表达蛋白质仅出现在感染组。MDRV感染组的番鸭肝有肝细胞、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受损现象,同时存在细胞修复机制。差异蛋白质组学为MDRV分子发病机制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特异性抗原表位鉴定及Epitope-ELISA血清学诊断方法建立
李晨曦, 白小飞, 邵周伍林, 张青山, 刘明, 张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58-19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19
摘要 ( 168 )   HTML( )    PDF (2813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以纯化的单克隆抗体1A5为固相筛选分子,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鉴定DTMUV囊膜(E)蛋白的特异性抗原表位,并利用DNAStar分析抗原表位序列在DTMUV中保守性和与其他黄病毒的E蛋白相应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结果成功筛选到DTMUV E蛋白的一个线性抗原表位87YAEYI91,该抗原表位在DTMUV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无氨基酸位点差异,而与其他黄病毒E蛋白相应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不具有相似性。Dot-Blotting结果表明表位87YAEYI91与DTMU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亲和性,而与JEV、DENV、WNV等黄病毒阳性血清间不出现交叉反应,可见抗原表位87YAEYI91为DTMUV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利用DTMUV特异性抗原表位87YAEYI91建立Epitope-ELISA血清学诊断方法并对126份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以中和试验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Epitope-ELISA检测方法的相对特异性为100%,相对敏感度为96%,并且Epitope-ELISA与其他黄病毒血清间不出现交叉反应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Epitope-ELISA检测方法是一种特异的、灵敏的ELISA血清学诊断方法。

陕西省犊牛安氏隐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任冠静, 王雪婷, 张会军, 宋军科, 赵光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69-19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20
摘要 ( 131 )   HTML( )    PDF (2152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对陕西省犊牛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本研究基于4个基因位点对陕西省4个地区的36份犊牛(0~6月龄)C.andersoni阳性粪便样品进行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份C.andersoni分离株在CM-MS1、CM-MS2、CM-MS3、CM-MS16 4个基因位点均被成功分型,形成A4、A4、A2、A1,A4、A4、A4、A1,A5、A4、A4、A1和A1、A4、A4、A1共4个MLST亚型。其中A4、A4、A4、A1广泛分布于各个养殖场与不同品种犊牛中,为该地区犊牛C.andersoni的优势亚型。该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地区犊牛C.andersoni存在遗传多样性,具有多种MLST亚型。

三株弓形虫对昆明鼠致病性的比较研究
李祎, 李星, 周冰洁, 李木子, 马磊, 刘群,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76-19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21
摘要 ( 185 )   HTML( )    PDF (5402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弓形虫属仅有刚地弓形虫一种,但世界各地的分离株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作者以Ⅱ型(Pru、BJ)和Ⅲ型(VEG)虫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接种昆明小鼠,观察小鼠的临床表现,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弓形虫在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及脑荷虫量等指标,比较不同虫株对小鼠致病性的差异。结果显示:Ⅱ型虫株接种小鼠表现出更明显的临床症状。监测小鼠血清抗体变化发现,Ⅱ型虫株感染小鼠在第4天即检测到弓形虫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水平至第64天持续上升,感染Ⅲ型虫株小鼠血清在感染后第32天达到峰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三种虫株在小鼠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趋势大体相同,感染早期(第1天)侵染肺、肾、肌肉,中期(第8天)多分布在心、肺、肌肉、脑中,后期(第32天)存在于脑中,脾、肾、肝中不易检测到虫体。成功建立了三种弓形虫虫株感染昆明小鼠模型,证明Ⅱ型和Ⅲ型虫株对昆明鼠致病力的具体差异,并发现不同基因型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随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为弓形虫致病力的研究和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SPF雏鸡感染REV后中枢免疫器官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变化
付礼胜, 侯宁, 王晓燕, 高雪丽, 刘超男, 吕晓萍, 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83-19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10.022
摘要 ( 184 )   HTML( )    PDF (864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对雏鸡中枢免疫器官细胞凋亡及其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将70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酶活性检测、荧光定量PCR、ELISA、TUNEL等方法对中枢免疫器官细胞的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Bcl-2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和凋亡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SPF雏鸡感染REV后,其胸腺中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Bcl-2 mRNA及其蛋白质含量、凋亡细胞数量均于7~28 d内不同程度(P<0.05或P<0.01)高于对照组雏鸡;法氏囊中上述被检指标均于7~35 d内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雏鸡。研究表明REV感染引起SPF雏鸡中枢免疫器官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增强、Bcl-2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上调所致的细胞凋亡与雏鸡免疫器官功能抑制密切相关。

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胡君宜, 李晶, 卢嘉茵, 王子旭, 陈耀星, 黄迪海, 秦卓明, 马保臣, 董玉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90-19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23
摘要 ( 168 )   HTML( )    PDF (2130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鸡脾转移因子(TF)对鸡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调控鸡生长、免疫的作用机制。选用1日龄SPF鸡100羽,自5日龄开始在饮水中加入鸡脾转移因子,饲喂1周,停喂1周,饲喂分为4个剂量组,分别为0.05(最低剂量组)、0.10(低剂量组)、0.25(中剂量组)、1 mL·只-1(高剂量组)剂量组及正常对照组,饲养至12日龄(连续用药1周)及19日龄(停喂1周)时各取50羽,分别称量其体重,并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口服鸡脾转移因子1周,就显示出升高体重的趋势,但是效果尚不明显。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12日龄雏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SOD(17.07%~31.54%)、CAT(16.98%~25.77%)、GSH-PX(13.99%~23.59%)的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16.48%~43.16%),降低各段MDA含量(P<0.05);中剂量组显著增加各肠段的T-AOC和SOD活性、CAT活力(回肠除外)、GSH-PX活力(十二指肠除外);且低、中剂量组均显著降低各肠段的MDA含量(P<0.05)。停喂一周后,尽管各剂量组对各肠段T-AOC、CAT、GSH-PX、SOD、MDA活性的改变较12日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某些肠段较对照组仍然作用显著(P<0.05)。结果提示,鸡脾转移因子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高鸡肠道抗氧化应激能力。

研究简报
新疆库蠓源性盖塔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刘帅, 加帕尔 哈斯木, 薛新梅, 丁梦玥, 马晓菁, 叶锋, 马俊杰, 易新萍, 谷文喜, 钟旗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10):  1998-20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10.024
摘要 ( 200 )   HTML( )    PDF (3963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新疆尉犁县库蠓体内携带病毒情况,从该县采集18 000只库蠓,50只为一组研磨后分别接种于BHK-21、C6/36、Vero细胞,盲传5代,一组样品使BHK-21出现CPE,先用5-氟尿核苷药敏试验鉴定为RNA病毒,之后用虫媒RNA病毒引物扩增,鉴定为甲病毒,疑似盖塔病毒,最后用中和试验、免疫电镜观察和盖塔病毒C基因特异性引物PCR等方法鉴定分离毒株为盖塔病毒。本研究首次从新疆库蠓体内分离到盖塔病毒,该毒株与2005年日本分离株相似性高达98%,推测可能是由于引进日本带病种公畜或精液有关,提示在进出口畜牧贸易活动中,应加强盖塔病毒的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