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23
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0-0.  doi:
摘要 ( 124 )   HTML( )    PDF (321KB) ( 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0-0.  doi:
摘要 ( 137 )   HTML( )    PDF (330KB) ( 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0-0.  doi:
摘要 ( 33 )   HTML( )    PDF (165KB) ( 2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0-0.  doi:
摘要 ( 40 )   HTML( )    PDF (280KB) ( 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25届世界家禽大会(WPC2016)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通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0-0.  doi:
摘要 ( 64 )   HTML( )    PDF (334KB) ( 4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第八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的征文通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0-0.  doi:
摘要 ( 40 )   HTML( )    PDF (251KB) ( 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苦马豆素的来源、药理作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黄鑫,梁剑平,高旭东,郝宝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075-10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1
摘要 ( 219 )   HTML( )    PDF (1072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是疯草及其内寄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其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巨大的药用潜力。作者简要阐述了苦马豆素的药理作用、检测方法、药用价值和研发潜力,并对其来源及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丰富苦马豆素的来源,为其在科研和医疗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保障。

microRNA调控动物毛色和肤色的研究进展
巫小倩,刘辰东,堵晶晶,罗嘉,朱砺,张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086-10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2
摘要 ( 250 )   HTML( )    PDF (1745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色素细胞对于毛色和肤色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色素细胞由胚胎时期的神经嵴干细胞分化而来,在成熟黑色素细胞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酶催化反应最终生成黑色素,从而决定动物的毛色和肤色。黑色素的生成过程复杂,受到一些转录因子、激素、信号通路分子协同调控。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 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主要通过抑制转录后的翻译过程来调控基因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与黑色素生成相关。本文对黑色素沉积相关的miRNAs的挖掘和鉴定工作以及miRNAs调控毛色和肤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遗传繁育
绵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micro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方,胡子乔,景炅婕,潘洋洋,乔利英,李宝钧,刘建华,刘文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093-11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3
摘要 ( 269 )   HTML( )    PDF (3314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挖掘绵羊不同脂肪组织中特异表达的miRNAs。构建肾周(PEF)、皮下(SUF)和尾部(TAF)脂肪组织的3个小RNA文库,利用Solexa测序技术进行测序,用Stem-loop qRT-PCR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8个随机选择的miRNAs中有7个miRNAs的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在肾周和皮下脂肪组织的sRNA文库中分别检测到128和112个保守miRNAs,分别发现198和196个新miRNAs。结合前期在尾脂中检测到miRNAs的分析结果,肾周脂肪中特异表达的有12个保守的和66个新miRNAs;皮下脂肪中特异表达的保守和新miRNAs分别为1个和30个;尾脂中特异表达的保守和新miRNAs分别为1个和34个。上述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绵羊的脂肪代谢提供科学依据。

藏鸡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 1(PID1)的克隆及组织表达谱研究
聂晓庆,林亚秋,徐亚欧,赵燕英,吕明,左璐璐,张小玉,李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02-11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4
摘要 ( 243 )   HTML( )    PDF (2918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藏鸡PID1基因在不同组织与时序表达谱,并研究PID1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IMF)的关系。利用RT-PCR技术克隆藏鸡PID1基因,用相关软件预测PID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PID1基因在藏鸡不同组织、不同日龄的表达谱,并分析其与IMF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克隆得到藏鸡PID1基因序列长度为654 bp(GenBank 登录号:KT000001),共编码217个氨基酸,是具有PTB结构域的不稳定亲水酸性蛋白质;有14个磷酸化位点、4个O-糖基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7种保守特异性蛋白激酶结合位点、3个二硫键;预测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26.73%,β折叠占20.74%,无规则卷曲占52.53%,属于混合型蛋白且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ID1基因在藏鸡的不同组织中均存在表达,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P<0.01);时序表达谱结果显示,PID1基因在1日龄公藏鸡胸肌中表达水平最高。在210 日龄的公鸡腿肌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的表达水平(P<0.01),在119 日龄母鸡腿肌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表达水平(P<0.01)。在119和154 日龄公鸡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在210 日龄母鸡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D1 mRNA的表达量与藏鸡胸肌的IMF含量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果提示,PID1基因可能是影响藏鸡IMF沉积的候选基因。

通过生长模型对不同品种鸭体重与胸肌、腿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比较
刘宏祥,宋卫涛,胡艳,宋迟,束婧婷,姬改革,李慧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12-1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5
摘要 ( 291 )   HTML( )    PDF (2551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不同生长速度的鸭品种出雏后体重及胸、腿肌重的生长发育进行差异分析,为系统了解鸭骨骼肌的动态发育变化奠定基础。测定高邮鸭和金定鸭0~70日龄14个生长点的体重、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比较不同品种各个生长点体重、胸大肌重、腓肠肌重的累积生长、绝对生长、相对生长,并用Gompertz、Logistic和Bertalanffy 3种模型拟合生长曲线,根据模型的参数计算拐点重以及拐点日龄。结果:1)从出雏开始高邮鸭体重和腓肠肌重就显著高于金定鸭,胸大肌重从4日龄开始有显著差异。28~70日龄高邮鸭体重、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分别是金定鸭的1.41倍、1.50倍和1.20倍。2)高邮鸭体重、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的生长速度均大于金定鸭;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间点无品种差异,体重的最大生长点为20日龄,胸大肌重的最大生长点为56日龄,腓肠肌重的最大生长点为20日龄;3)通过拟合数据发现,0~16日龄高邮鸭体重生长强度高于金定鸭,而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生长强度低于金定鸭;其后体重、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生长强度在两个品种鸭之间均渐趋相同。体重、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生长强度变化规律无品种差异。4)鸭胸大肌重的拐点日龄(52日龄)迟于腓肠肌重的拐点日龄(16.5日龄);16日龄之前胸大肌重生长强度低于腓肠肌,16日龄之后高于腓肠肌。0~28日龄胸大肌生长强度缓慢减小而后期迅速减小,腓肠肌重生长强度早期迅速减小而后期缓慢减小。28~70日龄高邮鸭胸体指数高于金定鸭,而腿体指数显著低于金定鸭,这些都表明28~70日龄鸭胸肌的生长强于腿肌。在生长环境一致的条件下,不同肉用性能的鸭体重、胸大肌重和腓肠肌重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均没有差异,但胸、腿肌之间的生长发育规律差异较大,早期胸肌生长慢于腿肌,后期快于腿肌,在肉用性能上胸肌的贡献高于腿肌。

BMPR-I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绒山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孙洪新,王红娜,张英杰,刘月琴,陈晓勇,敦伟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24-11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6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610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BB基因型小尾寒羊的BMPR-IB基因编码区,构建重组载体,瞬时转染绒山羊成纤维细胞,并对BMPR-IB等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 RT-PCR方法扩增BMPR-IB基因完整编码区,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BMPR-IB,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 LTX&PLUS介导转染绒山羊成纤维细胞,并分别于转染后48和72 h收集细胞,分别提取RNA和蛋白,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扩增得到了包含BMPR-IB基因完整编码区全长在内的1 550 bp片段,与已知序列高度同源;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表明,转基因组细胞中BMPR-IB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IGF-Ⅰ基因表达量也显著上调(P<0.01),TLR4、IFN、MHC、PNRP、GDF5、INH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染组BMPR-IB、IGF-I的表达有所增加,BMP4、TLR4的表达略有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成功实现了小尾寒羊BMPR-IB基因在山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为转BMPR-IB基因阳性细胞株和细胞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BMPR-IB(BB型)基因的过表达能上调IGF-Ⅰ基因的表达,下调TLR4基因的表达。

母猪发情和产仔性能与环境温度变化相关性分析
李延森,沈祥星,李春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33-11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7
摘要 ( 213 )   HTML( )    PDF (875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2014年江苏盐城某猪场全年母猪发情和产仔性能变化与该地区环境温度之间相关性。收集江苏盐城某猪场母猪2014年的返情率、7 d发情率、胎均总仔数、胎均死胎数以及胎均断奶活仔数,猪场所在地日最高温、日最低温、日最高温均值、日最低温均值、日最高温≥30 ℃天数、日最低温≤10 ℃天数,并统计其在全年不同分娩月份平均值及其与环境温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月份日最高温均值和日最低温均值,达到峰值,分别为30.3和23.0 ℃,日最高温度≥30 ℃天数达到19 d;与全年平均值相比,10月份返情率最高(P<0.05),9月份7 d发情率最低,7月份胎均总仔数和胎均断奶活仔数最低(P<0.05),7月份胎均死胎数最高(P<0.05);日最高温均值和日最高温≥30 ℃天数都分别与胎均总仔数和胎均断奶存活数呈显著负相关,与胎均死胎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日最高温均值与7 d发情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表明,母猪发情和产仔性能降低主要发生在夏季,这可能是由于夏季高温及其持续时间较长,干扰了母猪生殖分泌以及受精卵和胚胎发育过程造成的。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体内粪臭素代谢的影响
随芬芬,韩兴发,曹晓涵,杜小刚,孟风艳,储明星,曾宪垠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40-11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8
摘要 ( 198 )   HTML( )    PDF (1642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体内粪臭素代谢的影响。36只公猪随机分为免疫组(10周龄时初免,18周龄加免)、手术去势组(1周龄外科阉割)及完整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雌二醇及雄烯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脂肪中粪臭素、雄烯酮和血液中雄烯酮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肝中粪臭素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ELISA检测肝中粪臭素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GnRH主动免疫后,血清睾酮浓度显著下降(P<0.05),睾丸严重萎缩。免疫组和手术组公猪血清中睾酮、雌二醇、雄烯酮浓度和脂肪中粪臭素、雄烯酮含量相似(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公猪肝中CARCOUP-TF1、CYP2E1、CYB5ACYP2C49、GSTO2 mRNA表达变化与手术组相似(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CYP2A19 mRNA表达量手术组显著高于免疫组(P<0.05),免疫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PXRSULT1A1 mRNA表达量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公猪肝中CYP2A19、CYP2C49和GSTO2蛋白表达变化与手术组相似(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CYP2E1和CYB5A蛋白表达量在手术组最高,对照组最低,免疫组介于两组之间,与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ULT1A1蛋白表达量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表明,GnRH主动免疫降低公猪血清中睾酮、雌二醇和雄烯酮含量,上调肝CYP450sGSTO2基因和蛋白表达,加速粪臭素在肝中的代谢,从而降低公猪膻味。

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
佘平昌,吴晓云,梁春年,禇敏,丁学智,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47-11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09
摘要 ( 231 )   HTML( )    PDF (2201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为角发育机制的研究和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采集牦牛角发育初期胎龄90 d的有角和无角牛的角基及额部皮肤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牛角性状候选基因OLIG1、OLIG2、IFNAR1、IFNAR2、C1H21orf62、GCFC1、IFNGR2、SYNJ1、IL10RBGARTRXFP2、FOXL2、TWIST1、TWIST2、ZEB2、E-cadherinP-cadherin mRNA在角基间及皮肤间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候选基因OLIG1、IFNAR1、C1H21orf62、SYNJ1、IL10RBGARTRXFP2、TWIST2和E-cadherin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和皮肤间转录量差异不显著(P>0.05)。 IFNGR2、FOXL2、TWIST1和P-cadherin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转录量差异显著(P<0.05)。IFNAR2和GCFC1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和皮肤间转录量差异都显著(P<0.05)。OLIG2和ZEB2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转录量差异极显著(P<0.01)。推测OLIG2和FOXL2可能是牛角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同时ZEB2、TWIST1和IFNGR2基因可能对牛角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P-cadherin基因可能参与了牛角的发育。

表皮生长因子对牦牛卵丘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及与凋亡的关联性分析
张译夫,潘阳阳,温泽星,余四九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54-11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0
摘要 ( 171 )   HTML( )    PDF (3030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EGF是否通过调控HIF-1α抑制牦牛卵丘细胞凋亡。本研究在牦牛卵丘细胞体外培养时加入不同浓度的EGF,运用q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F-1α、Bcl-2和Bax的表达,用一步法TUNEL检测不同处理组卵丘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牦牛卵丘细胞体外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GF后,卵丘细胞HIF-1α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当EGF浓度为50 ng•mL-1时,HIF-1α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低,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2)向其体外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GF后,卵丘细胞HIF-1α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当EGF浓度为50 ng•mL-1时,HIF-1α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低,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高。(3)TUNEL凋亡检测表明,对照组中卵丘细胞凋亡率最高,当EGF浓度为25 ng•mL-1时,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当EGF浓度为50 ng•mL-1时,细胞凋亡率最低(P<0.05),但随着EGF浓度的增加,卵丘细胞的凋亡率又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EGF可通过调控HIF-1α抑制卵丘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Bax和Bcl-2凋亡途径相关。

共表达3种纤维素降解酶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何祖勇,刘志国,孙燕霞,丛佩清,陈瑶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62-11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1
摘要 ( 222 )   HTML( )    PDF (5058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应用转基因技术制作能特异性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转基因单胃动物,对于培育高饲料转化率的家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利用2A肽策略构建由EF1α启动子驱动的可同时表达3种能够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酶(EGXA、BGL4和XYNB)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技术获得同时表达3种酶的转基因小鼠。经检测发现,2A肽能够介导3种酶同时在HEK293A细胞中正常表达。通过酶活分析、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发现,3种酶均能在转基因小鼠消化系统各组织中表达,并且具有正常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EF1α启动子的控制下,2A肽能够在小鼠中介导EGXA、BGL4和XYNB的正常表达,并成功建立表达外源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培育具有高饲料转化率的动物奠定研究基础。

动物营养
蛋白水平对早期断奶双胞胎湖羊公羔营养物质消化与血清指标的影响
王波,柴建民,王海超,崔凯,祁敏丽,张乃锋,屠焰,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70-11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2
摘要 ( 212 )   HTML( )    PDF (907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水平及蛋白补偿对早期断奶双胞胎湖羊公羔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16对双胞胎湖羊公羔,15日龄试验羊均断母奶,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为两个处理,一个处理组饲喂蛋白水平分别为25%和21%的代乳粉和开食料,记为正常蛋白组(NP),另一个处理组饲喂等能低蛋白水平的代乳粉(CP:19%)和开食料(CP:15%),记为低蛋白组(LP),每一对双胞胎羔羊随机分到NP和LP组,代乳粉饲喂至60 日龄,各组同时补饲)开食料。60~90日龄,NP和LP组均饲喂蛋白水平为21%的开食料。试验结果表明,LP组30~90日龄体重均显著低于NP组(P<0.05)。50~60日龄,LP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和沉积氮含量显著低于NP组(P<0.05),而氮代谢率却显著高于NP组(P<0.05);80~90日龄,LP组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和氮代谢率显著高于NP组(P<0.05)。60日龄,LP组血清尿素氮(BUN)浓度和IGF-Ⅰ水平显著低于NP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NP组(P<0.05);90日龄,LP组的ALP、ALT活性及生长激素(GH)水平显著高于NP组(P<0.05)。哺乳期间,低蛋白日粮降低了羔羊的体重、血清BUN、IGF-Ⅰ水平及CP表观消化率,但提高了氮的代谢率;蛋白补偿30 d后,体重仍然达不到正常水平。

发酵床对舍内环境质量和肉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应诗家,张甜,蓝赐华,肖文权,赵伟,吴云良,林勇,施振旦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80-11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3
摘要 ( 188 )   HTML( )    PDF (2501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发酵床结合网床架养模式对舍内环境质量和肉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同批次30日龄番鸭6 000只,随机等份放入发酵床平养、网床架养和发酵床网养3种鸭舍。每隔10 d分别在08:00、14:00和20:00时检测舍内有害气体、粉尘、气载内毒素和细菌浓度以及鸭生产性能。结果显示,鸭36、46、56和66日龄时,发酵床网养舍内NH3、内毒素、总菌、大肠杆菌和“沙门+志贺”氏菌浓度显著低于发酵床平养(P<0.05)或网床架养(P<0.05),56日龄时的PM10浓度低于发酵床平养(P<0.05);08:00、14:00和20:00时,发酵床网养舍内NH3、总菌、大肠杆菌和“沙门+志贺”氏菌浓度显著低于发酵床平养(P<0.05)或网床架养(P<0.05),14:00时的内毒素以及20:00时的CO2和内毒素浓度低于发酵床平养(P<0.05)。发酵床网养番鸭的日增重高于发酵床平养(P<0.05),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P<0.05)均高于网床架养和发酵床平养。结果表明,发酵床网上养鸭模式比单纯的发酵床平养或网床架养模式能更好地改善舍内空气环境质量以及提高番鸭健康和生产性能。

母猪电子群养系统和个体限位栏系统繁殖性能及动物福利水平对比分析
顾宪红,张俊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89-11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4
摘要 ( 216 )   HTML( )    PDF (892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调查两种妊娠母猪养殖模式——母猪电子群养(Electronic sow feeding,ESF)系统和个体限位栏系统(Individual stall system)对母猪繁殖性能、福利水平(行为表达和伤痕、眼鼻分泌物发生率)和断奶仔猪成本的影响。研究选用了兼有ESF群养系统和限位栏系统的两家养猪场各100头、60头、120头妊娠母猪,比较了同一猪场内两种系统母猪的繁殖性能、行为指标、伤痕和眼鼻分泌物发生情况,并核算了各自的断奶仔猪成本。结果表明:在繁殖性能方面,母猪电子群养系统和个体限位栏系统的母猪年耗料、妊娠天数、每窝产活仔数、每窝断奶仔猪数和年产胎次无显著差异(P>0.05),但母猪电子群养系统中断奶仔猪体重显著升高(P<0.05),表明两种系统繁殖性能相近,且母猪电子群养系统更有利于哺乳仔猪的生长。在福利水平方面,母猪电子群养系统中妊娠母猪的站立、躺卧、空口咀嚼、咬栏、排尿、饮水行为发生次数以及生殖器伤痕和眼鼻分泌物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睡觉、争斗、发声、采食和排便行为发生次数以及体表伤痕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表明母猪电子群养系统中妊娠母猪大多数福利指标优于个体限位栏系统,而争斗、发声、体外伤痕的显著升高主要是因为在电子群养系统中母猪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多所致。在断奶仔猪成本方面,母猪电子群养系统的水电费分摊成本和猪舍及设备折旧分摊成本显著升高(P<0.05),工资分摊成本显著下降(P<0.05),导致断奶仔猪总成本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母猪电子群养系统和个体限位栏系统的繁殖性能和断奶仔猪总成本差异不大,但前者动物福利水平有显著改善。母猪电子群养系统可以有效节约人工成本,但对饲养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

预防兽医
应用多重GeXP-PCR同时检测6种鸡免疫抑制病病毒的研究
曾婷婷,谢芝勋,谢丽基,邓显文,谢志勤,罗思思,黄莉,黄娇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198-12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5
摘要 ( 234 )   HTML( )    PDF (2898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建立一种基于GeXP多基因表达分析系统的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6种鸡免疫抑制病病毒——鸡马立克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包括A、B和J亚群)、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禽呼肠孤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多重PCR反应使用嵌合引物和通用引物组合的反应体系,经过GeXP多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进行毛细管电泳,鉴别PCR产物片段;通过调整嵌合引物浓度、Mg2+浓度、Taq酶浓度优化反应体系及调整退火温度和时间优化反应条件。应用建立的多重GeXP-PCR,分别单独和同时检测6种鸡免疫抑制病病毒的8个目的基因,同时以其他常见禽类病毒和鸡组织器官核酸为对照,验证其特异性;检测8个目的基因不同浓度的克隆质粒,验证其敏感性;应用建立的多重PCR检测300份临床样品,并同时用荧光定量PCR和测序验证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GeXP-PCR方法能够分别扩增出6种病毒,8个特异性目的片段,不能扩增其他常见禽类病毒和鸡组织器官的基因;在低至100 copies•20 μL-1的水平能同时特异性地检测出6种鸡免疫抑制病病毒核酸;检测300份临床病死鸡样品,190份样品显示为阳性,PCR和测序结果与多重GeXP-PCR结果相符。本研究建立的多重GeXP-PCR方法可特异、敏感、高通量地检测6种鸡免疫抑制性病毒,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四株鸭源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SPF鸡的感染性分析
崔鹏飞,彭志,张芳,关立峥,肖丽,李莉莎,邓国华,陈化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09-12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6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423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价鸭源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的感染风险,作者选取了4株HA基因位于不同进化分支的病毒进行了SPF鸡的感染性试验。结果表明,这4株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不需要提前适应就可以感染鸡,病毒对鸡不同脏器的组织嗜性存在较大差异。鸡感染病毒后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感染鸡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外排毒。此外,DK/ZJ/S4088/2013和DK/GZ/S1245/2013这两株病毒还可以由感染组的鸡传播给接触组的鸡。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4株鸭源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鸡并在鸡群间传播的潜在风险,在家禽的饲养和流通环节中应尽量避免鸡群与鸭群的接触。

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弱毒株免疫雏鸭的8种细胞因子mRNA变化分析
张焕容,张冰,王栋,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15-12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7
摘要 ( 214 )   HTML( )    PDF (1806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HAV-A)MY弱毒株对雏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细胞因子在DHAV-A弱毒疫苗免疫中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RT-PCR(RRT-PCR)方法,检测DHAV-A MY弱毒株接种1日龄SPF雏鸭后0.25、0.5、1、2、3和5 d共6个时间点肝、脾和脑组织中IFN-α、IFN-β、IFN-γ,以及IL-1β、IL-2、IL-6、IL-8和TNF-α共8种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并结合各时间点DHAV-A的荷载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肝和脑组织中2 d时间点以及脾组织中3 d时间点病毒荷载量达到最高;三种组织中,8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均随着病毒荷载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在各组织病毒荷载量最高时间点,8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证明DHAV-A MY弱毒株可刺激雏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IFN-γ和TNF-α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IL-8 mRNA的转录,本研究丰富了DHAV-A MY弱毒株的免疫机制。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
刘龙,陈红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22-12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8
摘要 ( 217 )   HTML( )    PDF (2631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和正常PAMs的蛋白质组进行差异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串联质谱仪定量分析PRRSV感染细胞与未感染对照细胞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运用Max-Quant 1.0.7.4软件结合蛋白质数据库PaxDb进行鉴定。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共鉴定出39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30个蛋白质表达上调,9个蛋白质表达下调。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验证了感染的PAMs中SPP1、IFIT3、STAT3及IL-8的表达情况与质谱鉴定结果一致。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筛选得到多个与PRRSV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PRRSV发病的分子机制分析提供了新依据。

副猪嗜血杆菌SC096株荚膜多糖抗猪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研究
周琪,贺现辉,阳巧梅,冯赛祥,樊惠英,廖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32-12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19
摘要 ( 248 )   HTML( )    PDF (2603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荚膜多糖在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抗猪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中的作用,作者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对H.parasuis SC096分离株及其荚膜缺陷型菌株进行了抗巨噬细胞吞噬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野生菌株组的H.parasuis大多数存在于巨噬细胞外,而荚膜多糖缺失突变体则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内。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对应的野生型菌株组巨噬细胞总的吞噬率为12.51%,吞入效率为89.61%;而荚膜多糖缺陷型组巨噬细胞总的吞噬率为27.18%,吞入效率为91.06%。加入外源荚膜多糖后,野生型菌株组巨噬细胞总的吞噬率降为2.72%,吞入效率降为32.72%;荚膜多糖缺陷型组巨噬细胞总的吞噬率降为3.59%,吞入效率基本不变,为91.36%。荚膜多糖缺失后H.parasuis 抗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表明H.parasuis SC096株荚膜多糖具有抑制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

基础兽医
TRIM11基因克隆及其促进猪伪狂犬病毒在体外增殖的研究
宋爽,曾磊,鲁绍芳,郭珍珍,鲁维飞,韩立强,王江,王月影,褚贝贝,杨国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39-12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0
摘要 ( 236 )   HTML( )    PDF (2830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初步研究猪TRIM11的免疫学功能,以猪颌下淋巴结cDNA为模板扩增TRIM11 基因cDNA并对该基因进行了蛋白质结构预测和组织表达谱分析,将该基因与PiggyBac载体相连获得真核表达载体PB-TRIM11,之后转染PK15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用猪伪狂犬病毒(PRV)刺激过表达TRIM11 PK15细胞和对照组细胞后,于不同时间收获细胞上清,比较两组细胞上清中病毒滴度变化。结果表明,猪TRIM11的ORF长度为1 407 bp,编码468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含有3个TRIM家族保守的结构域。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猪TRIM11在脂肪组织、肺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心、回肠、十二指肠、直肠中的转录量较低。成功克隆了猪TRIM11 cDNA序列并构建了真核转录载体PB-TRIM11,qRT-PCR检测结果表明TRIM11在PK15细胞系中成功表达。检测感染PRV后过表达TRIM11 PK15细胞和对照组细胞上清液病毒的TCID50发现过表达TRIM11组的病毒滴度始终高于对照组。过表达TRIM11有一定的促进PRV增殖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猪TRIM11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Let-7a对犬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胡仁峻,涂黎晴,孙凌霜,贾坤,远立国,李守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47-12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1
摘要 ( 185 )   HTML( )    PDF (3114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流感(CI)是由犬流感病毒(CIV)感染犬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犬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为了探究犬microRNA let-7a对CIV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在体外用CIV对MDCK细胞进行感染,通过AO/EB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是否能引起细胞凋亡,并用荧光定量PCR测定let-7a的转录水平,最后通过转染let-7a来评价其对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CIV能够引起MDCK细胞发生凋亡且被感染细胞内let-7a转录下调,而过转录细胞内let-7a则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诱导的凋亡。研究结果显示,犬let-7a在CIV感染细胞中起着抗凋亡作用,而let-7a的低转录促进了细胞凋亡,并且这一机制可能在CIV感染犬的呼吸道损伤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几种黏膜佐剂口服免疫对鸡空肠、回肠抗体分泌细胞的影响
杨晶晶,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53-12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2
摘要 ( 158 )   HTML( )    PDF (3708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研究左旋咪唑、聚乙烯亚胺和聚肌胞分别配合灭活H5N1禽流感病毒口服免疫雏鸡,空肠、回肠中IgA和IgG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应用左旋咪唑、聚乙烯亚胺和聚肌胞分别配合灭活H5N1禽流感病毒经口免疫雏鸡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空肠、回肠IgA和IgG分泌细胞。聚乙烯亚胺配合灭活禽流感病毒口服免疫后,空肠、回肠IgA和 IgG分泌细胞的数量均显著(P<0.05)高于单独口服灭活禽流感病毒免疫后的数量;左旋咪唑和聚肌胞分别配合灭活禽流感病毒口服免疫后,空肠、回肠IgA分泌细胞数量显著(P<0.05)增加,IgG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左旋咪唑、聚肌胞和聚乙烯亚胺分别配合灭活禽流感病毒口服免疫雏鸡,均能提高肠道局部体液免疫水平,聚乙烯亚胺的效果最好,价格更便宜。

催产素受体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的分布
黄双,孙曼,金秀芳,徐永平,李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60-12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3
摘要 ( 186 )   HTML( )    PDF (2666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催产素受体(OTR)在雌性山羊颈动脉体(CB)中是否存在及其分布特点,为催产素(OT)是否对CB起调节作用提供形态学基础。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雌性山羊的CB进行OT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B中OTR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雌性山羊CB的实质细胞群和间质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OTR阳性反应产物存在。OTR强阳性产物分布在Ⅰ型细胞、Ⅱ型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在Ⅰ型细胞的细胞核呈弱阳性表达,在Ⅱ型细胞的细胞核呈强阳性表达。在间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纤维中有中等阳性反应产物存在,并且实质细胞群和间质组织的OTR相对表达量差异性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OTR主要分布于CB的实质细胞群中,CB具备接受OT调控的条件。因此,催产素可以通过激活CB中的OTR来影响CB的功能活动。

研究简报
CRISPR/Cas技术可有效介导家鸡基因敲除
左其生,王颖洁,赵瑞丰,程少泽,汪怡临,靳锴,王飞,纪艳芹,路镇宇,张文慧,张亚妮,李碧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66-12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4
摘要 ( 259 )   HTML( )    PDF (2469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家鸡上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体系,实现目的基因定点敲除,为后续家鸡基因编辑提供操作依据。基于NCBI数据库提供的CDS序列克隆C2EIP (chr2,Expression In PGC) 基因全长,并根据基因序列中APM的位置设计特异性gRNA1、gRNA2和gRNA3,并构建cas9/gRNA载体;将设计好的cas9/gRNA转染状态良好的DF-1,利用Luciferase SSA重组检测法、T7E1酶切法以及TA克隆测序法检测gRNA在DF-1细胞中基因的敲除效率。Luciferase SSA重组检测结果表明,只有cas9/gRNA3载体具有基因敲除活性,荧光活性比对照组高两倍,T7E1酶切结果显示cas9/gRNA3基因的敲除活性为27%,TA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0个测序菌液中有8个菌液出现不同数目的碱基缺失或增加,初步估计基因敲除效率为26%。通过本研究在家鸡中初步建立了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该技术能够稳定的在鸡的细胞DF-1上介导基因敲除。

兔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魏如雪,赵学明,郝海生,杜卫华,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72-12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5
摘要 ( 205 )   HTML( )    PDF (3467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传代的兔胎儿成纤维细胞系及其鉴定方法。取配种后14~15 d的兔胎儿,0.25%胰酶消化胎儿皮肤获得兔胎儿成纤维细胞,体外传代培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染色、核型分析等鉴定兔胎儿成纤维细胞,PCR扩增SRY基因鉴定2株细胞系性别。研究结果表明,兔胎儿成纤维细胞呈梭形,可在体外快速生长,符合“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的生长规律;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波形蛋白与纤维连接蛋白染色为阳性,细胞角蛋白染色为阴性,表明兔胎儿成纤维细胞纯度高,活性好;染色体检测结果显示,在传至第5代时,80%的成纤维细胞核型正常,为2n=44,属正常范畴;PCR法检测的2株细胞系均来源于兔雄性胎儿。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了兔胎儿成纤维细胞系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及其性别鉴定方法,可为转基因兔、克隆兔、兔诱导性多能性干细胞等研究提供充足、可靠的成纤维细胞来源。

施马伦贝格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永宁,宋姗姗,吴绍强,林祥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80-12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6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924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表达与纯化具有天然构象的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核衣壳(N)蛋白,并制备其单抗(McAb),本研究在SBV-N基因的N端加入6个组氨酸(6×His)标签后,将其克隆至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TM 1中,构建重组供体质粒pFastBac-His-SBV-N。将pFastBac-His-SBV-N转化DH10Bac E.coli,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His-SBV-N。将rBacmid-His-SBV-N转染Sf9昆虫细胞制备表达His-SBV-N融合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借助Ni-NTA琼脂糖纯化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中的His-SBV-N蛋白。以纯化的His-SBV-N免疫BALB/c小鼠制备McAb,利用ELISA叠加试验检测McAb抗原识别位点的异同,并采用高碘酸钠法对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McAb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最终获得了4株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McAb(2A11、2E1、4H11和6E12)并进行了HRP标记;亚型鉴定表明,2A11为IgG1亚型,2E1、4H11和6E12均为IgG2b亚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4株McAb均能够识别稳定表达SBV-N蛋白的BHK-21细胞系;Western blot进一步表明,HRP标记的4株McAb均与His-SBV-N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His-SBV-N融合蛋白及其McAb的成功制备,为施马伦贝格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

牦牛星状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变异分析
陈曦,汤承,张斌,宋志刚,周芳,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87-12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7
摘要 ( 209 )   HTML( )    PDF (1879KB)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期作者实验室从腹泻牦牛粪便样本中鉴定出一种新型星状病毒(AstV)——牦牛AstV,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牦牛AstV的RT-PCR方法。首先设计引物扩增牦牛AstV 630 bp的ORF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检测引物,建立检测牦牛AstV的RT-PCR方法。结果显示,从20份牦牛腹泻粪便中扩增出13个牦牛AstV ORF2基因片段,核苷酸相似性为99.3%~100%,而与牛肠源星状病毒(BAstV)ORF2基因的相似性仅为59.5%~80.8%;所建立的RT-PCR方法只扩增牦牛AstV的特异片段,对BAstV和其他无关病原无扩增;对病毒核酸的最低检测限为57.3 fg•μL-1;比较试验表明,所建立的RT-PCR方法对牦牛AstV的检出率明显优于现有检测BAstV的RT-PCR方法。其对牦牛腹泻与健康粪便样本中牦牛AstV的检出率分别为55.5%(76/137)和7.7%(2/26)(P <0.01)。试验结果表明,扩增的ORF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在牦牛AstV毒株间高度保守,但相对于BAstV变异大;基于该序列建立的检测牦牛AstV的RT-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为牦牛Ast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本试验结果也提示牦牛AstV与犊牦牛腹泻有联系。

基于COⅠ基因序列对我国部分巴贝斯虫分类的研究
苟惠天,薛慧文,殷宏,孙晓林,罗建勋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6):  1293-129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6.028
摘要 ( 134 )   HTML( )    PDF (1516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定巴贝斯虫中国分离株的分类地位,对我国报道的7种巴贝斯虫11个地方分离株的COⅠ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中其他巴贝斯虫COⅠ和相应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比较基于不同基因的分类结果。结果显示:11株巴贝斯虫的COⅠ基因大小在935~999 bp,与18S rRNA基因比较,COⅠ基因序列含有较多的变异位点及简约信息位点;基于两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对于牛巴贝斯虫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如下差异:18S rRNA无法将泰勒虫与巴贝斯虫进行区分,而COⅠ基因可明显区分;羊巴贝斯虫新疆未定种的分类地位在基于COⅠ基因的分类中更具合理性。来源于COⅠ和18S rRNA的信息都说明我国莫氏巴贝斯虫的不同地方株间可能存在亚种关系。该研究为巴贝斯虫的分子分类提供了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