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5-23
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0-0.  doi:
摘要 ( 98 )   HTML( )    PDF (321KB) ( 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0-0.  doi:
摘要 ( 51 )   HTML( )    PDF (330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0-0.  doi:
摘要 ( 66 )   HTML( )    PDF (337KB) ( 3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0-0.  doi:
摘要 ( 40 )   HTML( )    PDF (163KB) ( 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第八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的征文通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0-0.  doi:
摘要 ( 52 )   HTML( )    PDF (246KB) ( 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线虫感知行为的研究进展
郑友乐,王承东,汪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857-8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1
摘要 ( 358 )   HTML( )    PDF (941KB) ( 7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生性线虫寄生于动植物中,给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产带来了巨大危害。线虫的感受系统能准确地感知外界信息,从而调节个体及时躲避危险、趋近适宜环境,这为线虫的生存繁衍提供重要保障。研究发现,线虫的感知行为存在于其各种生命活动中(如觅食、寻找宿主、交配等),并且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特点和规律性。作者总结了线虫感知能力对其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为寄生性线虫的防治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畜禽动物中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现状
戴梦红,陆启荣,程古月,李丽,刘孟轲,郝海红,王旭,袁宗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864-8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2
摘要 ( 210 )   HTML( )    PDF (853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分子,它们以RNA的形式在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多层面调控基因的表达。它们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lncRNA在畜禽动物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发现lncRNA在动物生长发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对近十五年来畜禽动物如猪、鸡、羊和牛中lncRNA的高通量筛选与鉴定、表达、在不同物种中的进化以及功能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遗传繁育
H19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猪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及其时空表达
孙浩,王子帅,徐银学,唐中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870-8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3
摘要 ( 226 )   HTML( )    PDF (2888KB)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为了了解H19基因在猪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检测了H19的组织分布以及在骨骼肌生长发育中的动态表达。然后通过混合池测序检测了H19 外显子和内含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利用质谱在大白猪群体中进行SNPs位点基因型鉴定,并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H19基因在大白猪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胃、腿肌、背肌中均有表达,且在骨骼肌(腿肌、背肌)和肾中高表达。在骨骼肌发育中,H19主要是在胚胎期和出生后40 d之前有较高表达量,并且在胚胎期105 d达到最大值。对7个SNPs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S15位点与达100 kg体重的校正日龄显著相关(P=0.046 2<0.05),RS20位点与100 kg的校正眼肌面积显著相关(P=0.009 5<0.01)。RS15与RS16紧密连锁,其单倍型与校正背膘厚显著相关(P=0.049 8<0.05);RS17与RS18单倍型与达100 kg的校正眼肌面积显著相关(P=0.037 1<0.05)。结果表明H19基因参与猪骨骼肌发育调控,是猪产肉性状的候选基因。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对西藏藏猪生长迟缓的影响
岳敏,田雨光,万斌,庞炜,吴清洪,王玉珏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882-8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4
摘要 ( 216 )   HTML( )    PDF (3854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西藏藏猪生长迟缓成因和分子机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西藏藏猪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克隆,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西藏藏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与其他常见品种猪基因与蛋白序列差异,并构建GHR基因的真核过表达质粒,转染到西藏藏猪胚胎成纤维细胞(PEFs)上进行瞬时表达,通过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情况。西藏藏猪GHR基因编码区1 716 bp,编码572个氨基酸;与普通猪GHR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表明,在西藏藏猪GHR基因编码区1 225 bp处发生T→G突变,导致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GHR基因真核过表达质粒成功转染PEFs后,PEFs生长活性显著提高;qPCR检测表明,细胞株中IGF-1表达显著上调。综上表明,GHR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PEFs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IGF-1基因的表达,GHR基因在1 225 bp处的点突变可能影响西藏藏猪的生长迟缓。

山羊 FTO 基因克隆及其表达谱
林亚秋,廖红海,贺庆华,李倩,王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888-8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5
摘要 ( 290 )   HTML( )    PDF (4790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山羊 FTO 基因的表达特性,并分析其表达与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性。以简州大耳羊为试验动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FTO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其组织表达差异,同时检测该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山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与 IMF 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山羊FTO 基因CDS区为1 518 bp,编码 505 个氨基酸,为无跨膜结构的非分泌蛋白。FTO mRNA在山羊的脂肪、脾和肺中表达水平较高(P<0.01),在背最长肌中表达最低;FTO 蛋白在背最长肌和脾中表达较高(P<0.01),脂肪组织中表达次之。同时结果显示,FTO mRNA在24月龄山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1~3和 8~10月龄的表达水平(P<0.05)。FTO mRNA 表达量与背最长肌 IMF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股二头肌及臂三头肌IMF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本研究指出,FTO 基因表达与IMF含量存在相关性,推测可作为 IMF 沉积的候选基因。

利用50K芯片数据分析中国11个地方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
袁泽湖,王慧华,胡师金,朱才业,赵福平,张莉,杜立新,魏彩虹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899-9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6
摘要 ( 382 )   HTML( )    PDF (3897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我国绵羊群体遗传结构的精细图谱,为我国绵羊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提供依据。利用乌珠穆沁羊、湖羊、同羊、大尾寒羊、罗布羊、哈萨克羊、多浪羊、迪庆羊、青海臧羊、四川藏羊、西藏藏羊共计11个地方绵羊品种(资源)的Illumina Ovine SNP 50K芯片数据,应用NETVIEW、PCA、STRUCTURE、NJ树等方法对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珠穆沁羊与除罗布羊以外的蒙古系绵羊均有直接遗传关系,与罗布羊有间接的遗传关系。罗布羊与哈萨克系绵羊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而哈萨克系的哈萨克羊与多浪羊存在较远的遗传关系。迪庆羊能够与藏系绵羊分离开,西藏地区藏羊能够与其他地区的藏羊分开,青海、四川的藏羊不能分开。结果提示,NETVIEW计算时间短,且基本能够反映史实,因而可以作为未来群体结构分析的工具;乌珠穆沁羊是此次试验选用的蒙古系绵羊中最古老的品种;蒙古系的罗布羊因混有哈萨克系绵羊的血统而与新疆地区的绵羊聚在一起;不同地区的藏羊存在着分化趋势,但分化并不严重。

TXNRD1基因多态性与乌珠穆沁绵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马晓萌,轩俊丽,王慧华,袁泽湖,吴明明,朱才业,刘瑞凿,魏彩虹,赵福平,张莉,杜立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09-9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7
摘要 ( 283 )   HTML( )    PDF (3667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TXNRD1多态性与乌珠穆沁绵羊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找到与乌珠穆沁绵羊生长有关的分子标记。采用DNA混池测序技术筛选TXNRD1基因外显子突变位点,并采用质谱分型技术检测343头乌珠穆沁绵羊群体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并对其单个SNP及多个SNPs位点之间的组合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在该基因第1外显子处发现1个C→T的错义突变(RS10);在第10外显子发现1个A→C同义突变(RS17);在第12外显子处发现1个T→C同义突变(RS18)。χ2适合性检验表明,3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表明:RS10-RS17,RS10-RS18两个位点之间可能存在强连锁,RS17-RS18之间弱连锁。CAT是优势单倍型,其频率为0.356。关联分析发现,每个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个体在4月龄体重和胸围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RS10位点3种基因型的个体在6月龄体重、体高、胸围及胸宽上差异显著(P<0.05),RS17位点3种基因型的个体在6月龄体高上差异显著(P<0.05),RS18位点上3种基因型的个体在6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合基因型关联分析发现,不同多态位点之间的组合基因型在乌珠穆沁绵羊不同生长性状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可以将TXNRD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在乌珠穆沁绵羊的选育中进行探索和尝试。

两个品种马骨髓基因表达谱分析
赵一萍,张宇宏,李蓓,黄金龙,白东义,赵启南,乌尼尔夫,杨丽华,吴敬,乌云达来,芒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22-9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8
摘要 ( 262 )   HTML( )    PDF (3143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寻找不同品种马骨髓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构建了蒙古马-骨髓和纯血马-骨髓基因表达谱文库,经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别获得了7 219 956和7 116 170个有效reads;两个文库映射到11、8和1号染色体的reads最多,而映射到29、30和31号染色体的reads最少;两个文库共筛出3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有21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与转运、细胞间信号传导、生物学过程和细胞质等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最大的显著富集KEGG条目为神经系统。这些结果为研究马匹抗病力的遗传和免疫机理等提供基础数据。

RSPO2和β-catenin在羊驼不同部位皮肤中表达差异的研究
高淑媛,于秀菊,程笳琪,宋亚军,赵兵令,牛姝,曹校瑞,赫晓燕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31-9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09
摘要 ( 296 )   HTML( )    PDF (3861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RSPO2和β-catenin对羊驼毛性状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RSPO2和β-catenin在羊驼背部、腿部和耳部皮肤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及蛋白定位进行研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真皮乳头、毛囊基质、内根鞘、外根鞘、汗腺、表皮均可见RSPO2的免疫阳性反应,并且主要出现在细胞质中,其中在内根鞘呈现强阳性;β-catenin在毛囊基质、内根鞘、外根鞘、汗腺、表皮内均出现免疫阳性反应。RT-PCR结果表明:RSPO2在羊驼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分别是耳部的7.633倍(P<0.05)和5.602倍(P<0.05),β-catenin在羊驼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分别是耳部的3.689倍(P<0.05)和2.067倍(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RSPO2多克隆抗体和兔抗β-catenin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大小分别是26和86 ku,羊驼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均为背部与耳部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RSPO2在腿部与耳部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表明,RSPO2和β-catenin与毛纤维的长度、弯曲度和细度呈正相关。

过表达miR-193b对黑色素细胞中MITF和TYR表达的影响
张亚玲,许冬梅,杜斌,谢建山,范瑞文,于秀菊,朱芷葳,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38-9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0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985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miR-193b对黑色素生成关键基因MITF和TYR表达的影响,进而说明miR-193b对黑色素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在绵羊黑色素细胞中过表达miR-193b,检测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含量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对转染细胞中MITFTY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93b的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明显减少;MITF mRNA和TYR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0.233倍和0.198倍; MITF和TYR蛋白表达量也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0.232倍和0.321倍。本研究表明,过表达miR-193b使黑色素细胞中MITFTYR表达量降低而间接影响黑色素生成。

动物营养
分泌表达pEGF的重组酿酒酵母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研究
王蜀金,王斌星,郭春华,柏雪,彭忠利,张正帆,周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44-9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1
摘要 ( 237 )   HTML( )    PDF (3425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分泌表达pEGF的重组酿酒酵母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验证。72头21~24日龄的断奶仔猪((6.10±0.15)kg),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基础日粮+228 mL•kg-1空白培养液)、空载体组(基础日粮+228 mL•kg-1空载体)及重组酵母组(基础日粮+228 mL•kg-1 INVSc1(pYES2-Mfα-spEGF))。21 d后,每组每栏选取1头仔猪屠宰,分别测定其小肠组织形态、小肠黏膜中IgA、IgG及IgM水平,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酶活力及mRNA转录水平,小肠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重组酵母组INVSc1(pYES2-Mfα-spEGF)能够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黏膜中EGF-R及消化酶(ALPCKLDH)的mRNA转录水平(P<0.05),极显著提高CK和LDH的酶活力(P<0.01),显著促进其空肠及回肠黏膜中IgA、IgG及IgM水平(P<0.05),提高其平均日增重(ADG)及降低F/G(P<0.05)。综上,本研究获得的重组酿酒酵母INVSc1(pYES2-Mfα-spEGF)表达的EGF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能明显促进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发育及其免疫功能,具有向养猪生产进一步转化的开发价值。

北京地区奶牛反刍与活动量影响因素分析
鄢新义,董刚辉,徐伟,刘澳星,Jose Galindez,王炎,郭刚,李锡智,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55-9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2
摘要 ( 260 )   HTML( )    PDF (1194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对中国荷斯坦牛反刍时间与活动量监测,旨在研究其反刍与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北京三元绿荷金银岛牧场200余头不同胎次泌乳牛进行了长达7个多月的连续监测,试验时间划分为夏、秋、冬3个季节,对应于奶牛的热应激期、舒适期、冷应激期。采用SAS(v 9.2)的GLM过程分析季节、胎次、泌乳天数以及父亲效应对反刍时间与活动量的影响。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季节、泌乳天数3个因素对日反刍时间均值均有极显著效应(P<0.000 1);父亲、胎次、季节、泌乳天数4个因素对日活动量均值均有极显著效应(P<0.000 1)。在炎热夏季(温湿度指数(THI)持续高于72),奶牛易处于热应激状态,活动量显著升高,反刍量明显降低。与冬季相比,夏季活动量高出19.26%,与此相反,冬季反刍时间增加10.36%,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胎次效应对反刍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活动量的影响显著(P<0.000 1),一胎个体较二胎活动量增加了9.12%。在整个试验期,牛群的平均日反刍时间为532.5 min•d-1,日活动量为525.1 au•d-1。原始记录数据为每2 h一次,包括反刍时间与活动量,24 h连续记录。中国荷斯坦牛夏季受热应激影响,活动量增加,反刍时间降低,而在冬季寒冷温度下,其活动量下降,反刍时间延长。胎次、泌乳天数对反刍时间和活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父亲的遗传因素对奶牛活动量和反刍时间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对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分析,人们将可以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牛群抵抗冷热应激的能力。本研究着重于健康泌乳牛群的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群反刍与活动量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预防兽医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番鸭引起肺损伤和脑损伤的机制探索
李奇,叶昱,佟铁铸,刘洁,刘杨,章震,苗配思,高应棋,张娇,樊惠英,廖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62-9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3
摘要 ( 284 )   HTML( )    PDF (3459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初步探讨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番鸭肺和脑组织损伤的潜在机制。采用两株H5N1禽流感病毒DK383 (A/Duck/Guangdong/383/2008) 和DK212 (A/Duck/Guangdong/212/2004)分别感染番鸭,于感染后1、2和3 d取肺、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检测病毒复制水平及损伤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DK383株感染番鸭后,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致死率为70%,DK212株则无明显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DK383感染番鸭后造成了肺损伤和脑损伤,大脑组织神经元发生广泛性变性、坏死,肺淤血出血严重;而DK212组和空白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与DK212株相比,DK383株在肺和脑组织内的病毒复制水平更高,激活TLR-TRIF-TRAF6通路的能力更强,诱导了更强的免疫反应。本研究提示,DK383在番鸭肺和脑组织高水平复制,引起番鸭产生过度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从而造成肺和脑组织损伤。

坦布苏病毒NS1蛋白的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提金凤,李志杰,李秀丽,张敏敏,张媛媛,刁有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70-9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4
摘要 ( 278 )   HTML( )    PDF (1082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坦布苏病毒(TMUV)感染鸭群的抗体检测方法,以TMUV NS1的原核表达蛋白质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检测条件的优化。将TMUV NS1全基因序列克隆至pET-28a(+),利用BL21(DE3)表达NS1蛋白,纯化后其质量浓度为4.16 μg•μL-1。通过方阵试验,确定了NS1蛋白的最佳包被质量浓度是100 ng•孔-1,检测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40倍。随后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结果:抗原的最佳包被条件是4 ℃作用过夜;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条件是稀释5 000倍,37 ℃作用1 h;阴阳血清的临界值为0.278。一系列试验验证了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对采集自山东各地的80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经典的鸡胚中和试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5%以上,且比传统的中和试验更敏感。对TMUV感染鸭群的血清进行检测,描述了TMUV感染后鸭群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NS1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为临床上TMUV的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抗体检测方法,尤其是在TMUV早期感染的检测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rfaE基因通过MAPKs/NF-κB信号通路对副猪嗜血杆菌LOS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
曾泽,何欢,任玉鹏,岳华,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78-9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5
摘要 ( 216 )   HTML( )    PDF (2408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拟研究rfaE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脂寡糖(LOS)刺激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信号通路分子的转录表达和MAPKs/ NF-κ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提取HPS SC096株及其rfaE基因缺失株(ΔrfaE)和互补株(cΔrfaE)的LOS,分别用5和10 μg HPS-LOS、ΔrfaE-LOS和cΔrfaE-LOS刺激PAMs,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提取RNA和蛋白质。将提取的RNA反转录成cDNA,运用RT-PCR检测TLR4、MD2、NF-κB、MAP2K2、ERKP38和JNK的mRNA转录水平。测定提取蛋白质的浓度,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F-κB p65/phospho-NF-κB p65、IκBα、ERK1/2、JNK和p38/phospho-p38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用5和10 μg HPS-LOS刺激细胞6、12和24 h后,TLR4、MD2、MAP2K2、ERKP38和JNK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的以上转录因子的mRNA水平(P<0.05),但 NF-κB的mRNA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另外,用5和10 μg HPS-LOS刺激细胞6和12 h后,IκBα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的IκBα蛋白的表达量(P<0.05),NF-κB p65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及ERK1/2和JN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ΔrfaE-LOS刺激细胞后NF-κB p65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及ERK1/2和JNK蛋白的表达量(P<0.05)。同时cΔrfaE-LOS刺激PAMs后TLR4、MD2、MAP2K2、ERKP38和JNK的mRNA转录水平以及NF-κB p65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和IκBα、ERK1/2和JNK蛋白水平能够恢复到HPS-LOS水平。以上试验结果证实在HPS-LO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缺失rfaE基因后通过阻断MAPKs/ NF-κB信号通路以减轻炎症反应。

基础兽医
蛋白激酶CK2抑制剂对鸡朊蛋白高表达和抑制表达DF-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万学瑞,杨润霞,王川,刘桂林,吴润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85-9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6
摘要 ( 212 )   HTML( )    PDF (3569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CK2在鸡细胞型朊蛋白(ChPrPC)高表达和抑制表达的DF-1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ChPrPC表达量的关系,以DF-1-PrP和DF-1-SiRNA-3细胞为模型,DF-1细胞为对照,分别用0、25、50、100 nmol•L-1米托蒽醌处理以抑制CK2,检测细胞对鼠尾胶原的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PRNP基因mRNA转录。结果显示,DF-1-PrP、DF-1-SiRNA-3和DF-1细胞的PRNP基因mRNA转录量随着米托蒽醌浓度的增加均减少,其增殖、黏附、侵袭能力相应下降,而总凋亡率均升高;但在同一米托蒽醌浓度下,DF-1-PrP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能力始终高于DF-1细胞,总凋亡率均低于DF-1细胞;DF-1-SiRNA-3细胞则相反。表明ChPrPC的高表达可促进DF-1细胞增殖、黏附和侵袭,抑制其凋亡,而ChPrPC的低表达则相反;CK2在ChPrPC介导 DF-1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ChPrPC生理功能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双峰驼隐睾组织结构分析
袁莉刚,曲亚玲,李聪,鲁玉荣,闫振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993-10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7
摘要 ( 277 )   HTML( )    PDF (7762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观察同年龄(2岁)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ous)正常睾丸与隐睾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点。采用光镜和电镜制片及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比较双峰驼隐睾与正常睾丸的组织结构特点,进而用IPP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光镜下双峰驼隐睾生精上皮由1~3层细胞组成,生精小管平均直径显著减小(P<0.05),间质组织面积极显著增加(P<0.01),间质/管腔面积比较正常组极显著增大(P<0.01)。电镜观察,双峰驼正常睾丸生精小管固有膜层发育良好,相邻Sertoli细胞之间形成典型连接复合体;生精细胞之间多处形成细胞间小管和桥粒结构。隐睾生精上皮基膜增生明显,其上半桥粒结构不清晰,发育不成熟的Sertoli细胞相邻细胞膜间存在不完全的桥粒结构,可见相邻精母细胞间的胞质桥及Sertoli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之间桥粒连接;双峰驼正常睾丸Leydig细胞内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相延续;隐睾Leydig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肿胀线粒体数量较多,内质网不发达;隐睾间质毛细血管基膜不清晰;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可见缝隙连接。双峰驼隐睾生精小管组织结构主要变化为Sertoli细胞异常分化及精子发育阻滞;隐睾Sertoli 细胞多为幼稚型,其与基膜连接的改变以及Sertoli 细胞外质特化区形态结构及桥粒结构不完整影响了血-睾屏障构成;Leydig细胞内质网发育不均衡为其分泌功能与机体发育阶段关系研究提供思路。

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杨海峰,李勇军,王雅琴,赵杉杉,董浩,卜仕金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01-10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8
摘要 ( 311 )   HTML( )    PDF (1428KB) ( 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实验依据。选用8头健康猪,采用两周期随机交叉实验设计,单剂量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5%双氯芬酸钠注射液(2.5 mg•kg-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猪血浆中双氯芬酸钠浓度,采用DAS 2.1.1软件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猪静脉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为(1.32±0.3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55.50±5.50)(μg•mL-1)•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60±0.28) h,表观分布容积(Vd)为(0.50±0.05)L•kg-1,总体清除率(CLB)为(0.26±0.04)L•(h•kg)-1。猪肌内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如下:峰时(Tmax)为(1.19±0.26) h,峰浓度(Cmax)为(11.61±5.99) μg•mL-1T1/2β为(1.87±0.70)h,AUC为(43.17±7.77)(μg•mL-1)•h,MRT为(2.86±0.64)h,生物利用度(F)为(78.29±14.81)%。结果提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注给药后在猪体内具有吸收良好、达峰迅速、血药峰浓度高、消除较快、生物利用度较高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为2.5 mg•kg-1

伏马菌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初步应用
姚静静,胡骁飞,韩俊岭,李青梅,王方雨,邓瑞广,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09-10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19
摘要 ( 221 )   HTML( )    PDF (2242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制备灵敏高、特异性强的抗伏马菌素B1(FB1)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应用于FB1的检测,以期为FB1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碳二亚胺法(EDC)制备人工抗原FB1-BSA和FB1-OVA。以免疫原FB1-BSA免疫BALB/c小鼠,每四周免疫一次。四免后,小鼠脾B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采用ELISA筛选,建立分泌抗FB1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动物体内诱生腹水方法制备出抗FB1单抗,并鉴定单抗的各种性能;初步建立FB1免疫学检测方法。结果得到1株稳定分泌抗FB1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2E11-H3,该细胞株分泌的 mAbs的效价高达1∶1.02×106,亲和力常数平均值为7.98× 1010 L•mol-1,亚型为IgG3。FB1 mAbs的工作浓度为1∶6.0×104,与FB1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竞争ELISA测得IC50=43.65 ng•mL-1;与FB1结构类似物FB2和FB3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85% 和72.4%,与其他霉菌毒素及载体蛋白BSA和OVA均无交叉反应。样品回收率在85.85%~114.07%,平均值为98.81%;变异系数为10.11%。本研究制备出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FB1单抗,并初步建立FB1免疫学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重组NetB毒素细胞毒性作用研究
王莹莹,乔艺然,赵蕾,刘鹏,任玉东,李广兴,黄小丹,张瑞莉,杨贵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18-10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0
摘要 ( 252 )   HTML( )    PDF (5361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NetB)是新近发现的由产气荚膜梭菌产生与鸡坏死性肠炎发生密切相关的成孔毒素。本研究通过观察NetB毒素对HeLa细胞以及小鼠肠道的毒性损伤作用,进一步阐明该毒素在鸡坏死性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扩增NetB毒素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NetB并转化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重组NetB蛋白,纯化鉴定后用复性的蛋白质进行HeLa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如下:光镜观察可见,NetB蛋白作用2 h后,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圆,少数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溢;12 h后,细胞已无正常形态,细胞圆缩,细胞因坏死脱落溶解空隙增大,偶见病变细胞聚集成团;48 h后,细胞坏死明显,只残存细胞溶解后的碎片。HE染色后观察可见病变细胞染色不均,细胞膜碎裂而不完整,细胞质外溢。电镜观察可见,病变细胞缺少完整的细胞膜结构,细胞质外溢,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膜膨出,核仁边集,亚细胞器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线粒体病变最为明显。通过对小鼠病理模型观察可见,接种NetB毒素小鼠发病迅速,腹部膨大,肠道臌气明显;组织学观察表明接种小鼠内脏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以小肠最为明显,表现为肠黏膜损伤,绒毛断裂、脱落等。NetB毒素可引起HeLa细胞细胞膜损伤而呈现细胞毒性;小鼠体内试验NetB毒素可复制出NE典型病变,表明NetB毒素与NE的发病密切相关。

植物乳杆菌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表达的信号通路途径初探
范燕茹,金鑫,田巧珍,张曼,刘骄,杨银凤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26-10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1
摘要 ( 214 )   HTML( )    PDF (1437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索乳酸杆菌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表达的可能途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方法,对已建立的诱导SBD-1表达模型中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TLR2)及其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然后选用3种信号通路抑制剂,即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ERK 1/2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和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将细胞分为8组:细胞组:不作处理;阳性对照组:只添加植物乳杆菌P-8(L.plantarum P-8)诱导;PDTC组:只添加PDTC预处理细胞(PDTC);PDTC+ L.plantarum P-8组: PDTC+L.plantarum P-8诱导;PD98059 组:PD98059;SP600125组: SP600125;PD98059+ L.plantarum P-8组: PD98059+ L.plantarum P-8;SP600125+ L.plantarum P-8组: SP600125+ L.plantarum P-8。采用RT-qPCR的方法检测各组SBD-1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绵羊瘤胃上皮细胞被L.plantarum P-8诱导后,TLR2及其转接蛋白MyD88、NF-κB和ERK1/2、JNK各基因的mRNA水平都较空白组细胞内的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添加抑制剂后再诱导,发现抑制剂PD98059和SP600125均能极显著(P<0.01)抑制细胞内SBD-1 mRNA的表达,而PDTC仅能显著抑制(P<0.05)SBD-1的表达。结果表明,L.plantarum P-8可促进绵羊瘤胃上皮细胞TLR2、MyD88、NF-κBJNKERK1/2基因的mRNA表达;添加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ERK 1/2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和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可抑制L.plantarum P-8对SBD-1 mRNA的诱导作用。综上表明,L.plantarum P-8有可能通过激活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内NF-κB、JNK、ERK1/2等信号通路促进SBD-1的表达。

临床兽医
维生素C调控肉鸡缺氧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转录的分子机制
曹林,曾秋凤,张克英,丁雪梅,白世平,罗玉衡,王建萍,玄玥,宿卓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33-10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2
摘要 ( 230 )   HTML( )    PDF (5289KB)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旨在通过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DMOG)和过氧化氢(H2O2)刺激肉鸡缺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探讨维生素C(VC)对其氧化还原状态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VEGFR2/Flk-1)mRNA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在前期PASMCs培养和缺氧模型的基础上设计3个小试验,VC和H2O2、VC和DMOG、VC和H2O2+DMOG,每个试验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与常氧和缺氧空白组相比,试验1,VC显著增加SOD/MDA的比值(P<0.05),显著下调HIF-1α/ VEGF/ VEGFR2 mRNA的转录水平(P<0.05),H2O2显著上调缺氧肉鸡PASMCs HIF-1α mRNA转录(P<0.05);试验2,DMOG显著上调SOD/MDA的比值(P<0.05),显著下调HIF-1α和VEGFR2 mRNA转录(P<0.05),但显著上调VEGF mRNA的转录(P<0.05),VC+DMOG显著上调HIF-1α/VEGF/VEGFR2 mRNA转录(P<0.05);试验3,VC+H2O2+DMOG三者同时添加极显著增加HIF-1α/VEGF/VEGFR2 mRNA转录(P<0.01)。以上结果提示,VC能提升细胞外基质的抗氧化水平,其对缺氧基因表达的调控与细胞内脯氨酸羟化酶活性和氧化还原状态相关。

研究简报
I-FABP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模式及功能研究
陈芳,张昊,卢立志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41-10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3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0380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鸭I-FABP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试验以绍兴麻鸭为研究材料,运用RACE、RT-PCR 方法扩增鸭I-FABP基因mRNA全序列,运用q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小肠不同区段的表达特性,运用siRNA干扰、qRT-PCR分析其功能。结果表明,鸭I-FABP基因共编码132个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较高,且在第60位氨基酸处发现一个Ile/Thr的突变位点;I-FABP在空肠前半段和十二指肠中表达量较高,与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 (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protein,MTTP)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基因在小肠不同肠段具有相似的表达变化情况,而与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存在差异;干扰I-FABP基因表达后,MTTPApo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L-FABP未发生显著变化。该结果预示了I-FABP基因在鸭的小肠脂肪酸吸收与转运通路中的重要作用,也为该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安西杂交一代牛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研究
张明,刘婷,曾金焱,雷赵民,李飞,孟斌,吴建平,李国智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49-10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4
摘要 ( 276 )   HTML( )    PDF (2844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西门塔尔杂种牛(西杂牛)肉用性能的利用。选用黑安格斯牛杂交西杂牛,随机选取同期出生断奶的杂交一代安西杂牛(黑安格斯♂×西杂牛♀)和西杂牛,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20月龄,屠宰安西杂牛和西杂牛公牛各9头,取其背最长肌,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安西杂牛和西杂牛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安西杂牛和西杂牛背最长肌中饱和脂肪酸(SFA)均达到52%以上,以长链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安西杂牛中SFA显著低于西杂牛(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占测定脂肪酸总量46%以上,安西杂牛中UFA极显著高于西杂牛(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安西杂牛和西杂牛中差异不显著(P>0.05),油酸的含量在安西杂牛中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γ-亚麻酸、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EPA等功能性脂肪酸在安西杂牛中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综上表明,与西杂牛相比,安西杂牛牛肉中脂肪酸的营养价值明显改善和提高。

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 ℃保存及其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任子利,赵彦玲,王建洲,李瑜鑫,商鹏,强巴央宗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57-10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5
摘要 ( 256 )   HTML( )    PDF (1518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 ℃保存效果及其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用手握法采集健康藏猪精液,在改进的猪精液低温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0.0、2.5、5.0、7.5、10.0 g•L-1),4 ℃保存到第5天时,以藏猪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精子顶体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为评价指标,探讨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 ℃保存的效果;用甲基化荧光定量法检测藏猪新鲜精液组、保存到第5天时未添加维生素C组、添加维生素C组(添加维生素C最佳效果组5.0 g•L-1)精液DNA甲基化的水平,以探讨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 ℃保存所造成的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5.0 g•L-1维生素C 组其精子活力、畸形率、顶体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均显著好于其它组(P<0.05);鲜精组、未添加维生素C 组、添加维生素C 组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04 7±0.040 3)、(0.920 2±0.016 9)、(0.656 9±0.048 3) ng,鲜精组与添加组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而鲜精组与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在改进的猪精液稀释液中添加5.0 g•L-1维生素C可以明显改善藏猪精液4 ℃保存的效果,并且可以明显降低4 ℃保存对藏猪精液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这将为藏猪精液低温保存的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12株禽痘疫苗毒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5′LTR整合位点的比较研究
孔祥伟,王丹,王世新,王海明,杨树青,孙淑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62-10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6
摘要 ( 226 )   HTML( )    PDF (1773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近年来禽痘(FP)疫苗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5′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整合情况,收集2012—2014年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12株FP疫苗,稀释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提取细胞DNA,扩增REV相关基因并测定序列。结果表明,12个禽FP疫苗株均扩增出含REV-5′LTR和FPV片段在内的产物,其中2株国外疫苗扩增序列长度为745 bp,10株国产疫苗扩增序列长度为485 bp。经DNA-Star比对分析,2株国外疫苗整合了446 bp的几乎完整的REV-LTR序列,另外10株国产疫苗整合的REV-LTR 片段相对较小,仅为194 bp。这12个FP疫苗株中整合的REV-LTR与中国近年分离到的REV野毒株HA1101的LTR的相似性为70.3%~82.6%,与国外已发表的FP毒株AY255632整合的REV-LTR的相似性高达98.6%~100%。结果提示,国内外FP疫苗整合有REV-LTR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检测的12个FP疫苗株均整合有REV-LTR 序列,一部分疫苗株整合了几乎完整的REV-LTR序列,而大部分疫苗株整合片段则相对较小,并且与国外已分离到的FP毒株的序列同源性更接近。

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冻存及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改进
林杰,王旭荣,王磊,张景艳,王学智,孟嘉仁,杨志强,李建喜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5):  1067-10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5.027
摘要 ( 222 )   HTML( )    PDF (3271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改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探究乳腺组织冻存方法,选用24月龄无泌乳史荷斯坦奶牛,采用组织块种植法,通过侧置和倒置两种方式,分别从新鲜和冻存(8个月)的乳腺组织中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结果表明,侧置处理能使乳腺细胞爬出时间缩短1~2 d,并改善组织块贴壁速度和效果;回收于前次培养后的乳腺组织块再分离培养,贴壁第2天即有乳腺上皮细胞爬出;一步冷冻(-80 ℃)液氮保存较大奶牛乳腺组织块,冻存液A(FBS∶DMSO∶DMEM/F12=7∶2∶1)冻存的组织块存活率为50%,冻存液B(FBS∶DMEM/F12∶DMSO∶HEPES/丙酮酸钠贮存液=10∶7∶2∶1)冻存的组织块存活率为56%。可见,作者建立的侧置处理法和组织块回收法可以用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以缩短组织块种植法实验周期,冻存液中加入缓冲液HEPES/丙酮酸钠后有利于组织块生物活性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