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2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0-0.  doi:
摘要 ( 98 )   HTML( )    PDF (330KB) ( 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0-0.  doi:
摘要 ( 50 )   HTML( )    PDF (339KB) ( 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0-0.  doi:
摘要 ( 73 )   HTML( )    PDF (321KB) ( 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0-0.  doi:
摘要 ( 59 )   HTML( )    PDF (165KB) ( 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喙畸形研究进展
白皓,孙研研,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17-4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1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142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喙是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起到哺乳动物唇和齿的作用。喙畸形是近年来在鸟类发现并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类骨骼疾病。喙畸形在家禽尤其是我国一些地方鸡品种中常见发生,主要表现为上下喙交错,咬合不全,呈交叉状态,严重影响个体饮水和采食,造成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给家禽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动物福利。目前,国内外关于鸡喙的起源、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鸡喙畸形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而在鸟类,尤其是达尔文雀喙畸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鸟类(包括鸡)喙的起源、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物种唇部形态变化等相关研究,以期为人们开展鸡喙形态发育及喙畸形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宿主细胞F-actin聚集在顶复门原虫入侵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吴彩艳,王祯,李娟,林栩慧,廖申权,戚南山,吕敏娜,孙铭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23-4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2
摘要 ( 232 )   HTML( )    PDF (1047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原入侵宿主细胞,由宿主细胞肌动蛋白(F-actin)聚集引起的细胞骨架重排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宿主细胞整合素介导的宿主细胞F-actin聚集重排在顶复门原虫入侵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阐述,对解析顶复门原虫的入侵机制及以此研制新型寄生虫病药物和疫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遗传繁育
利用关联组估计中国大白、长白及杜洛克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
张锁宇,邱小田,丁向东,张勤,王志刚,王长存,屈云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29-4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3
摘要 ( 293 )   HTML( )    PDF (1253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大白、长白及杜洛克3个品种猪在不同联合遗传评估组中总产仔数的遗传参数,为将来全国猪联合遗传评估奠定基础。利用DMU软件的DMU4过程计算74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间的关联率,根据联合遗传评估组内各场相互存在关联且每个场的平均关联率在3%以上原则,每个品种筛选出3个联合遗传评估组(组1、组2和组3)。利用DMU软件和动物模型估计3个联合遗传评估组中大白、长白及杜洛克猪总产仔数(TNB)性状的加性遗传、永久环境效应方差,分析时同时考虑管理组的固定效应,其中大白猪在组1、2和3中的繁殖记录数分别为61 161、19 974和18 002条;长白猪分别为28 239、11 918和3 064条;杜洛克猪分别为7 174、6 512和2 417条。结果表明,场间关联总体情况较差(平均关联率为0.20%),全国范围的联合遗传评估条件还不满足,但可根据本研究结果进行局部联合遗传评估。永久环境效应估计值的变化为0.05~0.11,不同组及不同品种的总产仔数遗传力估计值约为0.10,在文献推荐范围之内。结果提示,组1中各品种猪的遗传力估计结果要优于其他联合遗传评估组,因此将来进行全国猪联合遗传评估时,可参考组1中各品种的TNB遗传力估计结果。

巴马小型猪OCA2基因序列、组织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研究
洪潜龙,张颖,曹春伟,王宪龙,赵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39-4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4
摘要 ( 284 )   HTML( )    PDF (3260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为猪的毛色调控机制和模拟与OCA2基因相关的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建立基础。本研究将GenBank公布的猪OCA2基因序列(NC_010457.4)所缺失的5个外显子(20~24号外显子)进行了克隆和划分,在基因组水平和cDNA水平上采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方法对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对OCA2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在广西巴马小型猪中对OCA2基因外显子的多态位点进行了筛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了OCA2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并以皮肤全长cDNA为模板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利用Xho Ⅰ和Sac Ⅱ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双酶切验证。在已公布的猪OCA2基因中成功划分和克隆了所缺失的外显子,并在OCA2基因所有外显子中共发现了10个SNPs位点,其中7个为同义突变,3个为错义突变(R124H、G509D、R573H);猪OCA2基因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肺、大脑、小脑相对高表达,脾、胃、盲肠和皮肤中度表达,而在心和肝中表达量较低;OCA2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成功。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猪OCA2基因的序列信息及组织表达规律,并构建了OCA2基因重组表达质粒,为该基因下一步的功能学研究及疾病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绵羊线粒体基因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联分析
陈晓勇,孙洪新,袁明,康振江,敦伟涛,赵兴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49-4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5
摘要 ( 225 )   HTML( )    PDF (1652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mtDNA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以杜泊、陶赛特、萨福克绵羊为研究对象,通过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基因型分析等技术发现,杜泊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存在25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2个,tRNA突变位点2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21个(包括错义突变9个和同义突变12个);陶赛特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存在20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5个,tRNA突变位点1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14个(包括错义突变3个和同义突变11个);萨福克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存在77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7个,tRNA突变位点3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67个(包括错义突变7个和同义突变60个)。杜泊、陶赛特绵羊mtDNA各突变位点均与产羔数关联不显著;萨福克绵羊中发现的14个变异位点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其中单个突变位点(T7759C)和单倍型(ATTCATTAAACTTT)最大效应均为0.22只•胎-1。结果表明,杜泊、陶赛特绵羊产羔数性状线粒体基因效应不显著;萨福克绵羊mtDNA变异与产羔数显著相关。

山羊STAT3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甲基化修饰研究
贾文超,刘亮亮,吴贤锋,赵钊艳,王珂,王毛,高静,王立强,陈宏,潘传英,蓝贤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57-4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6
摘要 ( 267 )   HTML( )    PDF (8993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RT-PCR、TA克隆和重亚硫酸盐测序(BSP)等方法,旨在克隆、分析山羊STAT3基因完整编码区,并解析该基因甲基化修饰水平及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山羊STAT3基因编码区全长2 313 bp,编码770个氨基酸;与绵羊、牛、野猪、小鼠、大鼠和人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7%、99.6%、99.4%、99.2%、99.4%和99.5%。山羊高体重组与低体重组之间甲基化差异研究发现,高体重组STAT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低体重组(P=0.020),提示该基因甲基化修饰对体重具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标记辅助选择(MAS)的有效表观遗传标记。这些结果为研究山羊肉用性能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了科学资料。

山羊DLK1基因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研究
廖红海,林亚秋,邬杨楠,朱武政,李倩,王永,陈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67-4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7
摘要 ( 242 )   HTML( )    PDF (3094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山羊DLK1基因,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同时研究该基因在山羊组织器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以简州大耳羊为试验动物,采用RT-PCR克隆DLK1基因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荧光定量检测DLK1 mRNA表达情况,并将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山羊DLK1长度为1 137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927 bp(GenBank 登录号: KP686197),编码308个氨基酸,山羊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牛的相似性最高(9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山羊与牛亲缘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该蛋白属于不稳定酸性疏水蛋白;有8个磷酸化位点和1个 N-糖基化位点;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44.4%)、高尔基体(33.3%)和质膜(22.2%),属于分泌跨膜蛋白;具有5个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和2个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EGF-CA;预测二级结构由12.99% β-折叠和87.01%无规则卷曲组成的非常规蛋白。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LK1基因在山羊不同组织中都存在表达,其在肾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最低;DLK1基因在羔羊背最长肌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高于育成羊和成年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山羊背最长肌、腿肌、臂三头肌中 DLK1 mRNA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R=-0.6,P<0.05)、无显著正相关(R=0.2,P>0.05)和无显著负相关(R=-0.2,P>0.05)。研究结果显示,DLK1可能对山羊肌内脂肪沉积起着重要作用。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LK1在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家兔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分析
陈瑞,杨晓农,曾婉秋,文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77-4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8
摘要 ( 239 )   HTML( )    PDF (1961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新西兰白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以胚胎期(E28.5)、幼龄期(10 d)和成年期(A)3个阶段的新西兰白兔的肾、心和肝3种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RT-qPCR试验最低要求试验信息量(MIQE)的指导,运用RT-qPCR和在线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工具RefFinder,比较6个常用的内参基因(GAPDHHPRT1、18S rRNAB2MSdhaβ-actin)mRNA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新西兰白兔的肝和肾组织中的6个内参基因在3个发育阶段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依次是β-actinHPRT1、GAPDH,而在心组织中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依次是β-actinHPRT1、Sdha。在新西兰白兔胚胎期的3种组织中,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依次是GAPDHβ-actinHPRT1,而在幼龄期和成年期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依次是HPRT1、GAPDHβ-actin。对新西兰白兔的3个发育阶段和3种组织的内参基因稳定性结果分析表明,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依次是β-actinHPRT1、GAPDH。本研究证实,新西兰白兔不同的发育时期和组织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不同。推荐在进行新西兰白兔的相关试验时,可以选择上述表达最稳定的至少3个内参基因的几何平均数作为标准化相关RT-qPCR数据的指标,以确保试验组个体间的差异最小,和小变量的准确数据分析。

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VEGF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曹忻,邹云龙,蔡勇,周平,李明,石国庆,康相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84-4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09
摘要 ( 225 )   HTML( )    PDF (2048KB)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对DNMT3a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NA干扰和显微注射技术将针对VEGF两个受体FLT1和KDR/Flk-1的有效干扰片段导入到绵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s complexes,COCs)中,检测体外成熟培养各时间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DNMT3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OCs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否添加VEGF,卵母细胞内DNMT3a mRNA表达量都随着培养时间延续而降低,培养至8 h时DNMT3a mRNA表达量急速下降,之后下降速度放缓,至24 h后各组趋于一致,且未注射干扰片段对照组的下降速度快于其他干扰组(P<0.01)。添加VEGF组DNMT3a mRNA表达量的下降速度快于未添加组。干扰片段导入后发现,FLT1-siRNA和KDR-siRNA复合干扰组干扰效果优于KDR-siRNA干扰组,FLT1-siRNA干扰组干扰效果最弱(P<0.01)。无论是否添加VEGF,在COCs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颗粒细胞DNMT3a mRNA表达量都随着培养时间延续而降低,且各组表达量差别不大。其中未注射干扰片段对照组的下降速度在COCs成熟培养中期快于其他干扰组(P<0.05或P<0.01),FLT1-siRNA干扰效果较好。无论是否添加VEGF卵母细胞内DNMT3a蛋白表达量从0~4 h上升,之后匀速下降,至16 h急速下降,24 h为零。未导入干扰片段对照组下降速度最快。其中16 h对照组、FLT1-siRNA干扰组、KDR-siRNA干扰组和FLT1-siRNA & KDR-siRNA复合干扰组DNMT3a蛋白表达量,添加VEGF后,分别下降到培养初期的23.12%、31.07%、41.47%和37.90%,未添加VEGF的组则分别下降到培养初期的37.38%、54.60%、57.58%和82.75%。颗粒细胞中,添加VEGF组DNMT3a蛋白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20 h时,已无DNMT3a蛋白表达;未添加VEGF组从0~4 h有略微上升,之后呈现逐渐均速下降趋势,20 h时,急速下降,至24 h时,无DNMT3a蛋白表达,且干扰片段对DNMT3a蛋白表达影响不大,而本身颗粒细胞中DNMT3a蛋白表达量也不高。结果提示,绵羊COCs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VEGF加快了卵母细胞中DNMT3a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下降速度。而干扰片段的导入则使DNMT3a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降速度放缓;颗粒细胞内VEGF的添加和受体干扰片段的导入,对DNMT3a 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效果不明显。

不同生长时期梅花鹿鹿茸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张然然,刘华淼,邵元臣,周盼伊,苏莹,王磊,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493-5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0
摘要 ( 202 )   HTML( )    PDF (2566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分子水平认识鹿茸生长机制,本研究以10、40、60与130 d的梅花鹿鹿茸为试验材料,运用双向凝胶电泳(2-DE)、质谱鉴定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梅花鹿鹿茸生长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46种蛋白质差异性表达,且主要参与细胞骨架、转运过程、信号转导、细胞凋亡、骨发育、蛋白质合成、核酸代谢、免疫、能量代谢、细胞增殖、抗氧化、蛋白质折叠等生物学过程。结合鹿茸的快速生长与快速骨化的独特生长过程,对差异表达蛋白质中的骨发育相关蛋白、抗氧化蛋白、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做进一步分析,发现P4HB、SPARC、过氧化物还原酶2、过氧化物还原酶4、半乳糖凝集素1、视黄酸结合蛋白1等6种蛋白质在鹿茸快速生长与快速骨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鹿茸生长与骨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GnRH主动免疫雌性大鼠调控机制研究
曹晓涵,韩兴发,杜小刚,陈志渝,孟风艳,储明星,曾宪垠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02-5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1
摘要 ( 225 )   HTML( )    PDF (1708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GnRH主动免疫雌性SD大鼠的调控机制。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卵巢切除组和空白对照组(n=8),免疫组于12周龄注射疫苗,4周后加免;卵巢切除组11周龄外科手术摘除卵巢;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激素E2、P4、FSH和LH含量,荧光定量PCR分析各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主动免疫显著降低血清E2、P4、FSH和LH含量,至56周处死时,E2和LH含量有微弱上升,但4种激素含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主动免疫显著下调下丘脑GPR54、KiSS-1、GnRHER-α mRNA,垂体GnRH-RFSH-βLH-β mRNA以及卵巢FSHRLHRER-α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GnRH主动免疫能显著抑制雌性SD大鼠性腺发育,降低血清性激素含量,通过下丘脑ER-α mRNA-GPR54/KiSS-1通路保持动物较长时间去势;但GnRH主动免疫造成的动物去势存在恢复的可能。

EphA2及EphrinA2在敖汉细毛羊皮肤中的表达及分布规律研究
贺建宁,王春亮,赵金山,程明,刘开东,刘积凤,柳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09-5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2
摘要 ( 180 )   HTML( )    PDF (4703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探究EphA2及其配体EphrinA2基因在细毛羊毛囊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分布规律,为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以敖汉细毛羊生长发育不同时期体侧部皮肤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免疫组化技术,对EphA2和EphrinA2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实时荧光定量 PCR结果显示:EphA2和EphrinA2基因的表达量在胎龄120 d时显著高于胎龄90 d和出生后1 d(P<0.01);出生后1和30 d时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phA2及EphrinA2蛋白在胎龄90和120 d、出生后1和30 d,4个时期的细毛羊体侧皮肤毛囊发育过程中,主要在毛囊、毛母质、外根鞘和表皮中表达,且呈现一定的特异性表达。综上结果表明,EphA2及EphrinA2与细毛羊皮肤毛囊形态发生、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外源性dsRNA 对蛋鸡卵泡CART基因表达及雌激素和孕酮分泌的影响
李鹏飞,孟金柱,于雪静,庞钰莹,杜海燕,李晓明,姚晓磊,赵妙妙,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15-5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3
摘要 ( 204 )   HTML( )    PDF (1513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对海兰褐蛋鸡卵泡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基因表达及雌激素(Estrodiol,E2)和孕酮(Progestin,P)分泌的影响。选择60只20周龄海兰褐蛋鸡,全价日粮预饲30 d后,随机平均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A组)、dsRNA每5 d注射1次(B组)、dsRNA仅第1天注射1次(C组);30 d后每组各选择10只健康蛋鸡宰杀,分别采集3~5、6~8、9~12 mm卵泡,提取总RNA进行qRT-PCR检测;并对E2和P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注射dsRNA后,处理组B和C组CART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且在6~8 mm卵泡CART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组注射dsRNA后,可显著提高6~8、9~12 mm卵泡E2的分泌(P<0.05);但各处理组对各卵泡P浓度无显著影响。表明体外静脉注射dsRNA可抑制蛋鸡卵泡CART的表达,并进一步通过促进卵泡细胞E2的分泌来影响卵泡的发育。

动物营养
不同模式偏热环境对肉鸡氮代谢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王雪敏,彭骞骞,冯京海,甄龙,张少帅,常玉,周莹,张敏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21-5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4
摘要 ( 239 )   HTML( )    PDF (863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恒温与昼夜循环温度对肉鸡氮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92只22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4个处理(21、26、31、21/31 ℃),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4只),试验共14 d。试验第1、7、14天对肉鸡进行空腹称重,记录每日采食量,收集试验第1和第7 天新鲜粪便,结合凯氏定氮法,分析恒温与昼夜循环变温对肉鸡生产性能、氮利用率和氮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31 ℃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 21、26 ℃组(P<0.05),料重比(F/G)显著高于21、26 ℃组(P<0.05);试验1~7 d、1~14 d,26 ℃组肉鸡 ADG、ADFI 显著低于 21 ℃组(P<0.05),F/G 和 21 ℃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持续31 ℃相比,21/31 ℃昼夜循环组肉鸡ADFI 显著升高(P<0.05),ADG和F/G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7 d,与持续21 ℃组相比,31 ℃组显著降低STP(P<0.05)、显著升高SUN(P<0.05);与持续26 ℃组相比,21/31 ℃昼夜循环组显著降低STP(P<0.05)。试验14 d,与持续21和26 ℃组相比,31 ℃组显著降低STP(P<0.05)。3)与21、26 ℃组相比,31 ℃组肉仔鸡氮利用率(NU)显著降低(P<0.05)、单位体增重氮排出量(NEDG)和单位采食量氮排出量(NEFI)显著增加(P<0.05);试验7 d,与持续26 ℃相比,21/31 ℃昼夜循环组肉鸡NU显著降低(P<0.05);试验14 d,与21相比,26 ℃组NU显著降低(P<0.05),NEFI显著增加(P<0.05),与持续26 ℃相比,21/31 ℃昼夜循环组肉鸡NU显著降低(P<0.05),NEDG、NEFI显著增加(P<0.05)。持续偏热处理(26、31 ℃)与21 ℃组相比,影响肉鸡氮代谢,并降低肉鸡生产性能;21/31 ℃昼夜变温与26 ℃相比,降低肉鸡氮利用率,增加氮排出量。

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对泌乳奶牛乳中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张福全,敖长金,哈斯额尔敦,刘帅旺,白晨,王晛珏,高鹏,张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29-5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5
摘要 ( 235 )   HTML( )    PDF (850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对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8头体重、胎次和泌乳阶段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在玉米秸秆为唯一粗饲料的TMR日粮基础上,通过阴外动脉进行氨基酸灌注。试验期为27 d,其中预饲期为21 d,载体灌注期为3 d(CSc),氨基酸灌注期为3 d(CSa)。分别在两期灌注的后2 d连续4次采集乳样,混合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CSa组的乳脂率较CSc组提高了5.92%,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间的乳产量及其他常规乳成分差异则不显著(P>0.05);2)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后显著降低了乳脂中C4∶0、C6∶0、C8∶0、C10∶0、C12∶0、C14∶0和C16∶0的浓度(P<0.05),并有降低乳中C18∶1cis-9含量的趋势(P<0.10),但对乳中C18∶0、C18∶2n-6、C18∶3n-3的含量没有影响(P<0.1);3)CSa组较CSc组总脂肪酸含量下降了27.24%,显著低于CSc(P<0.05)。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泌乳奶牛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能降低乳脂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但对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预防兽医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对牛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其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刘金玲,魏澍,赵玉军,何剑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36-5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6
摘要 ( 174 )   HTML( )    PDF (3200KB) ( 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BVDV感染对牛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及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BVDV感染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机制。从牛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诱导培养为树突状细胞后接种BVDV共培养,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标志分子,半定量RT-PCR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L-12p40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获得形态及表型典型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纯度为93.81%;BVDV接种组树突状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CD40分子、CD80分子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差异极显著(P<0.01);BVDV接种组的IL-12p40 mRNA转录水平低于未接种组,差异显著(P<0.05);而IL-10 mRNA转录水平高于未接种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BVDV感染影响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功能,并能通过高效表达Th2型细胞因子IL-10、降低Th1型细胞因子IL-12p40而影响Th1/Th2的平衡。

古典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PB2 K627E突变对病毒复制能力的影响
汪秀会,宫晓倩,阮宝阳,刘晓敏,汪琪,张鹏,李泽君,周艳君,童武,郑浩,童光志,于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43-5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7
摘要 ( 252 )   HTML( )    PDF (2799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古典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A/Swine/Guangdong/1/2011(H1N1) PB2 K627E突变对病毒复制能力的影响。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和点突变技术成功获得古典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的拯救株(627K)和突变株(627E)后,分别在MDCK细胞和小鼠体内对拯救株和突变株的复制能力进行比较。体外MDCK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突变株与拯救株相比,细胞病变(CPE)减小、空斑形态减小、生长曲线差异极其显著,表明突变株在MDCK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减弱。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在小鼠肺中的病毒滴度明显下降,引起病理损伤较轻。体外MDCK细胞及小鼠攻毒试验结果均表明,突变株与拯救株相比复制能力降低。该结果不仅证实了猪流感病毒 PB2 627位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分子标记,同时还为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兔肝细胞中与RHDV VP60 P2亚区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李腾,姜平,王芳,宋艳华,胡波,范志宇,魏后军,仇汝龙,刘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49-5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8
摘要 ( 174 )   HTML( )    PDF (2389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 P2亚区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找寻RHDV靶细胞——兔肝细胞中与P2亚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原核表达的P2蛋白为诱饵蛋白质,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Co-IP)结合质谱分析筛选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质。经分析选取层黏连蛋白受体(LamR)蛋白做进一步研究。提取兔肝细胞总RNA,反转录扩增LamR基因,将其插入pGEX-6p-1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GST-LamR融合蛋白,并通过GST pull-down试验验证LamR蛋白与P2蛋白的结合。结果显示,以P2蛋白为诱饵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结合质谱分析共筛选到26个与P2存在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质,其中LamR蛋白是多种病毒的受体。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LamR蛋白,经pull-down试验验证了LamR蛋白与P2蛋白有直接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证实兔肝细胞LamR蛋白与RHDV VP60 P2蛋白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RHDV的感染过程、揭示RHD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MHCⅠ分子限制性T细胞表位的鉴定
朱凤珠,鲁梅,黄庆华,杨少华,黄艳艳,吴家强,谭刘刚,张秀美,崔言顺,许传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59-5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19
摘要 ( 204 )   HTML( )    PDF (1894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生物结构技术预测传染性支气管炎S1蛋白的1条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并合成相应的候选多肽(Sp6)。为了确定S1蛋白中确实存在该T细胞表位,并鉴定这条T细胞表位的正确性,构建了含有S1基因的重组质粒pCAGGS-S1,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确定该重组质粒可以在真核细胞表达后,将该重组质粒免疫SPF鸡,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采集免疫鸡的脾淋巴细胞并用合成的候选多肽刺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分泌量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初步确定该候选肽的正确性。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试验结果表明,S1蛋白能够在293T细胞中获得表达并能够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说明S1蛋白具有反应原性,为进一步验证T细胞表位打下了基础;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6刺激后的鸡的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分泌量明显增加;流式细胞检测发现经Sp6和不相关多肽NP89-97刺激后及空白对照,CD8+T淋巴细胞增殖分别为34.8%、2.6%、0。以上结果表明,多肽Sp6能在体外诱导活化的鸡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是IBV S1的CTL表位。该研究结果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机制和通用疫苗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多肽Sp6能在体外诱导活化的鸡淋巴细胞产生CTL,是IBV S1的CTL表位。该研究结果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机制和通用疫苗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面筋蛋白外啡肽B5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周业飞,周梅仙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66-5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0
摘要 ( 203 )   HTML( )    PDF (3302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麦谷蛋白源外啡肽B5来源于麦谷蛋白酶解产物,具有阿片样活性。作者通过进一步优化化学合成工艺制备外啡肽B5,并将其添加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株灭活疫苗中,免疫后21 d(35日龄) 采用IBV M41株病毒液进行点眼、滴鼻攻毒。通过测定免疫仔鸡的生产性能、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血清抗体水平、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评价外啡肽B5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经过化学合成工艺优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外啡肽B5(HPLC浓度大于98%),7~35日龄肉鸡的平均体增重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3.8%,料肉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15.1%;同时一定浓度的外啡肽B5能够诱导肉仔鸡产生较强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0.01),免疫鸡群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IBV M41株攻毒试验中,试验组可以显著减轻病毒感染肉仔鸡临床症状,肺和肾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保护率达到96.7%。外啡肽B5可望开发成一种新型动物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或动物疫苗佐剂。

CYP1A1与PPAR-γ在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炎性反应调控中的作用关系
徐杰,赵为民,任守文,赵芳,周艳红,李惠侠,方晓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74-5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1
摘要 ( 207 )   HTML( )    PDF (1843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猪CYP1A1基因表达变化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影响,探讨CYP1A1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关系,通过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获得猪CYP1A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真核载体,借助细胞转染和抗性筛选技术获取稳定表达CYP1A1基因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系,构建猪肺炎支原体细胞感染实验模型,分析炎症反应前后CYP1A1与PPAR-γ间的表达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在肺炎支原体感染PAM细胞的炎性反应过程中,PPAR-γCYP1A1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并参与炎症调控,揭示猪肺炎支原体感染过程中CYP1A1基因可通过调控PPAR-γ发挥抑炎作用。

基础兽医
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其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关系
李任峰,田香勤,乔松林,郭军庆,周恩民,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81-5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2
摘要 ( 297 )   HTML( )    PDF (3048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新生仔猪回肠绒毛上皮是否存在M细胞以及自然感染条件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回肠绒毛M细胞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研究了正常情况下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的分布特点和形态学特征,以及自然感染条件下PEDV与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之间的关系。免疫荧光结果证实正常仔猪回肠绒毛上皮存在M细胞,沿隐窝至绒毛顶端上皮方向,M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电镜下,正常仔猪的回肠绒毛M细胞具有典型的M细胞特征。自然感染PEDV的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病变明显,在其顶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上皮下层均观察到成簇的PEDV颗粒,而相邻的其他上皮细胞病变不明显,且细胞内没有观察到病毒粒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仔猪回肠绒毛上皮存在M细胞,在绒毛的不同位置其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可能是PEDV入侵肠道的重要通道。

PCV2人工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
赵其岭,张新晨,陈萌萌,孙嘉瑞,鲍恩东,张书霞,吕英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87-5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3
摘要 ( 226 )   HTML( )    PDF (2264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建立PCV2亚临床感染模型,探究感染仔猪肺泡巨噬细胞中干扰素的变化及其调控,为PCV2复制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补充。30日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抗原和抗体均为阴性的仔猪15头,随机分成PCV2阴性对照0 d组、PCV2感染14 d组和PCV2感染28 d组。感染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干扰素、模式识别受体和模式识别受体接头分子mRNA水平。结果显示,IFN-β和IFN-γ mRNA转录水平在14和28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式识别受体RIG-1、MDA-5、TLR4和TLR9 mRNA转录水平在14和28 d显著升高(P<0.05);DAI mRNA转录水平在14 d显著升高(P<0.05),但28 d迅速下降; TLR3、TLR7和TLR8 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接头分子MAVSMyD88、IRF3和IRF7 mRNA转录水平在14和28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PCV2亚临床感染仔猪后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内IFN-β和IFN-γ的表达量上调,其上调和PCV2激活的TLR4/TLR9/MyD88和RIG-1/MDA-5/DAI/MAVS/IRF3信号通路有关。

鼠伤寒沙门菌cpxRacrB双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黄慧,刘保光,孙亚伟,马彩珲,陈丽鹏,苑丽,潘玉善,胡功政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595-6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4
摘要 ( 244 )   HTML( )    PDF (1500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cpxR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性的调控机制,同时避免外排泵acrB的存在掩盖cpxR对其他外排泵或外膜蛋白的调控作用,利用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一步法失活染色体基因,用含有同源臂的线性打靶DNA片段替换目的基因,构建鼠伤寒沙门菌JS株的acrB基因缺失株JSΔacrB。然后利用噬菌体转导技术,以前期构建的cpxR缺失株JSΔcpxRkan为供体菌,本研究新构建的JSΔacrB为受体菌,在P22噬菌体的作用下构建双基因缺失菌株JSΔacrBΔcpxRkan,同时制备cpxR基因回补菌株JSΔacrBΔcpxRkan/pcpxR。最后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0种临床常用代表性抗菌药物对JS和各缺失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鼠伤寒沙门菌的双基因缺失菌株JSΔacrBΔcpxRkan以及其cpxR基因互补菌株JSΔacrBΔcpxR/pcpxR。MIC结果显示,acrB基因缺失后,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和头孢噻呋的MIC值分别降低32、4、4、16、32、4、2和128倍;双基因缺失后,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头孢噻呋的MIC值进一步降低2、8、2和2倍;而将cpxR基因回补之后,这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会升高4、16、2和4倍。结果表明,cpxR能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头孢噻呋的敏感性。

棕榈酸和硬脂酸对HepG2细胞血红素加氧酶-1和核转录因子Nrf2表达的影响
郝丽红,张秀英,张金铭,崔晓旭,孙晓琦,关舒函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603-6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5
摘要 ( 225 )   HTML( )    PDF (1342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棕榈酸(PA)和硬脂酸(SA)作用HepG2细胞后,对其血红素加氧酶-1 (HO-1)和核转录因子Nrf2在转录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A和SA分别以0.25、0.5、0.75、1.0 mmol•L-1浓度刺激HepG2细胞24 h后,采用荧光定量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O-1和Nrf2的mRNA转录及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A作用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PA浓度的递增HepG2细胞中Nrf2和HO-1的mRNA转录及蛋白质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而SA组浓度为0.25、0.5、0.75 mmol•L-1时,Nrf2和HO-1的mRNA转录及蛋白质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增加(P<0.01),当SA浓度为1.0 mmol•L-1时其增加量相对减少。在1 mmol•L-1范围内,较高浓度的PA和较低浓度的SA对HepG2细胞Nrf2和HO-1的mRNA转录及其蛋白质的诱导作用显著。

临床兽医
金英黄归汤对LPS介导乳腺上皮细胞TLR4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影响
李欣,李中改,张小艺,周送桂,王玉坤,冯将,易琼,王鲁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609-6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6
摘要 ( 236 )   HTML( )    PDF (1951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评价金英黄归汤抗LPS致炎的作用机制,作者采用ELISA法检测金英黄归汤对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L-8的影响,采用qPCR法研究药物对TLR4通路中IL-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6(TRAF-6)、转化生长因子激活激酶(TAK-1)、NF-κB诱导激酶(NIK)、抑制性NF-κB(IκB) mRNA的转录影响。结果显示,金英黄归汤低剂量组(39.1 μg•mL-1)、中剂量组(391 μg•mL-1)、高剂量组(3 910 μg•mL-1)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减少LPS介导的TNF-α和IL-8分泌;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减少LPS介导的IRAK-1、TRAF-6、TAK-1、IκBNIK mRNA的转录。结果提示,金英黄归汤通过抑制小鼠MECs 的TLR4/NF-κB信号通路中IRAK-1/TRAF-6/TAK-1/NIK途径的活化来控制炎性因子的释放而发挥抗炎作用,而不是通过IRAK-1/TRAF-6/TAK-1/IκB途径实现的,这可能是金英黄归汤的抗炎机制。

研究简报
埃博拉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曹增国,王化磊,盖微微,郑学星,金宏丽,李岭,王丽娜,冯娜,赵永坤,王铁成,高玉伟,毕玉海,杨松涛,夏咸柱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615-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7
摘要 ( 258 )   HTML( )    PDF (944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EBO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纯化后的EBOV糖蛋白作为包被抗原,HRP标记山羊抗马IgG为二抗,EBOV阳性马血清和阴性马血清分别为阳、阴性对照,优化反应条件,以EBOV病毒样颗粒免疫获得的高免马血清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将检测结果与基于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相比较,进一步评价EBOV抗体ELISA检测方法在EBOV免疫血清抗体水平检测中的应用。优化后的间接ELISA方法可特异性检测EBOV抗体,与西尼罗病毒等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反应,检测结果与基于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相平行。批内、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8%。本研究成功建立了EBO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EBOV免疫血清抗体水平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

寒区奶牛舍环境温湿度、粉尘和气载细菌的季节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高玉红,郭建军,李宏双,邱殿锐,李晓滨,吴广军,李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620-6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8
摘要 ( 328 )   HTML( )    PDF (5041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舍环境参数的季节性变化及参数间的相关性。选择河北省寒区4种建筑形式的奶牛舍,对温湿度、粉尘浓度和气载细菌总数分别采用连续记录法、定点定时测定法以及培养计数法进行4个季节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牛舍温度均表现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而相对湿度则表现为相反的规律,夏季所有牛舍温湿指数均超过72,寒区奶牛舍的夏季防暑需重视。牛舍内粉尘PM10 和PM2.5浓度分别达28.5~211.5和1.9~44.2 μg•m-3,在任何季节4种牛舍的粉尘(PM10 和PM2.5)浓度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PM10季节性明显,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且PM10与温度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60),与相对湿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4种牛舍的气载需氧菌总数达1 804~4 944 CFU•m-3,在任何季节各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与温度、相对湿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温度r=0.49,相对湿度r=0.56)。从需氧菌与粉尘的相关性可知,需氧菌总数与PM10浓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0)。可见,改善牛舍环境需综合考虑温湿度、粉尘和气载细菌等环境参数间的相关关系。

不同海拔条件下牦牛颈动脉体组织微细结构的比较研究
张寿,常兰,雷乃虎,马艳芳,沈明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3):  630-6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3.029
摘要 ( 222 )   HTML( )    PDF (3838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牦牛在不同程度低氧下颈动脉体的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海省不同海拔的成年健康牦牛颈动脉体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运用显微体视学方法比较Ⅰ型细胞(明细胞、暗细胞)、Ⅱ型细胞和血管的体密度(Vv)、面密度(Sv)、面数密度(NA)、比表面(δ)。结果表明,牦牛颈动脉体中明细胞数量多、暗细胞较少,胞质含大量线粒体和特有的电子致密核心囊泡,随着海拔升高,线粒体和EDCV的大小和数量无明显变化;Ⅱ型细胞分布于Ⅰ型细胞的周围,细胞小而少。间质中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管腔随海拔升高逐渐变大。明细胞的Sv、NA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各海拔组之间差异显著;暗细胞的Vv、Sv和NA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海拔4 600 m与2 800 m组间差异均显著;Ⅱ型细胞的Sv、NA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海拔4 600 m组与其它两组间(海拔2 800 m组和3 800 m组)差异均显著;颈动脉体微血管的Sv、δ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小,且Sv在海拔4 600 m与2 800 m组之间差异显著,δ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综上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牦牛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微血管明显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