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26
综述
精原干细胞移植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刘玲,朱化彬,王琛,郝海生,赵学明,冯荣,杜卫华,秦彤,刘岩,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677-1682.  doi:
摘要 ( 398 )   HTML( )    PDF (742KB) ( 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移植等相关技术对于雄性动物不育、精子发生机理的研究及转基因新技术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小鼠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晰,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体系,其受体制备和移植技术也较为成熟,但是,技术效率仍然很低。对小鼠精原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及受体制备与移植方法的分析总结,将对干细胞制备最佳时机的确定、已有精原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和受体准备及移植方法的改进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今后大型动物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张松林,沈志强,刘磊,马永彪,刘吉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683-1696.  doi:
摘要 ( 383 )   HTML( )    PDF (522KB) ( 10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介导的特殊的免疫逃避机制以及抗原性基因的异质性等特征,目前疫苗产品不能提供十分有效的保护。作者就PRRSV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生物学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RSSV防控,新型疫苗设计等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猪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突变与血常规性状关联分析
宋欣,曹随忠,张龙超,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697-1702.  doi:
摘要 ( 322 )   HTML( )    PDF (753KB) ( 7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EPOR)影响红细胞相关性状的分子机理。对EPOR基因第1内含子和第4内含子突变位点g.705G>T和g.2373C>T,以飞行时间质谱进行个体基因型分型,在构建的大白猪×民猪F2代资源群体内开展其与6种血常规性状(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第1内含子突变位点g.705G>T未发现与血常规性状显著关联;第4内含子突变位点g.2373C>T群体内只发现2种基因型,其中CT基因型个体的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但并未发现与其他性状显著关联。结果显示,EPOR基因突变可显著影响红细胞压积,说明该基因可作为影响红细胞压积的主效候选基因开展深入研究。
北京油鸡AMPK基因表达规律及其对肌肉和脂肪细胞内脂肪沉积的影响
杨烨,宋娇,付睿琦,李颖颖,苟钟勇,孙艳发,赵桂苹,文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03-1709.  doi:
摘要 ( 397 )   HTML( )    PDF (1594KB) ( 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酶(AMPK)基因在北京油鸡(BJY)腿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肌内脂肪(IMF)沉积的中的作用。选择体质量一致的1日龄北京油鸡(BJY)9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饲养于标准鸡舍,饲养过程自由采食和饮水,在相同营养标准和管理条件下饲养至1、56、112日龄进行屠宰,测定腿肌AMPK各亚基基因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的含量,通过计算2-ΔΔCT 值来衡量不同阶段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BJY鸡腿肌AMPKα2和AMPKγ2基因在56日龄的表达量低于1(P>0.05)和112日龄(P<0.05)的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γ、脂肪酸转位酶CD36(FAT/CD36)、脂肪酸合成酶(FAS)、Ca信号受体(CASR)等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AMPKβ1、AMPKβ2和AMPKγ1基因的56日龄表达量高于1(P<0.05)和112日龄(P>0.05)的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代谢基因(PPAR α、PPARγ、FAT、FAS、CASR)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细胞培养研究表明,前体脂肪细胞经过AMPK激活剂AICAR处理后,细胞脂质蓄积能力和PPAR α、PPARγ基因表达有所降低,而经过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后,细胞脂质蓄积能力和PPARα、PPARγ基因表达会增加。这些结果表明AMPK对脂肪细胞的脂质蓄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AMPK基因对肌内脂肪沉积具有一定调控作用,特别是AMPKβ1、AMPKβ2和AMPKγ1基因具有显著的负调控作用。
妊娠后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对蒙古绵羊胎儿胸腺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园,高峰,刘迎春,傲丽格日玛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10-1715.  doi:
摘要 ( 295 )   HTML( )    PDF (377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IUGR)对蒙古绵羊胎儿胸腺及其T淋巴细胞发育的影响。选择健康的蒙古绵羊42只(经同期发情受孕),在妊娠90 d时选择6只母羊进行屠宰,其余按体质量随机分配到3个组:限制组1 (RG1,0.175 MJ·kgW-0.75·d-1(n=14))、限制组2 (RG2,0.33 MJ·kgW-0.75·d-1(n=12))和自由采食组(CG,0.67 MJ·kgW-0.75·d-1,(n=10)),进行不同能量水平饲养。至妊娠140 d,各组再选择6只母羊进行屠宰。结果表明,妊娠后期限饲母羊严重限制了限饲组胎儿体质量(P<0.01),导致RG2(P<0.05)、RG1组(P<0.01)胎儿胸腺质量、胸腺皮质厚度、胸腺总DNA含量以及RG1组胎儿胸腺的皮质/髓质比值、总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CG组(P<0.01);RG1组胎儿胸腺的SOD酶活性(P<0.05)、T-AOC浓度(P<0.01)显著低于CG组,GSH-PX酶活性(P<0.05)、MDA浓度(P<0.05)显著高于CG组;RG2、RG1组胎儿的胸腺中CD4+CD8+双阳性T淋巴细胞均显著低于CG组(P<0.05)。结果显示,妊娠后期IUGR严重影响了胎儿胸腺及其T淋巴细胞的生长发育,这必将影响IUGR胎儿细胞免疫能力及出生后的健康。
山羊clockcry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脑和垂体中表达差异的研究
占思远,罗万伟,程波,蒋婧,李利,王林杰,张红平,王永,龚华斌,邓中宝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16-1722.  doi:
摘要 ( 355 )   HTML( )    PDF (1083KB)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cry1在山羊出生后不同时期的大脑和垂体中的表达差异。在出生后30、60、90和120 d共屠宰24只南江黄羊羔羊(公母各12只),取其大脑皮质层和垂体组织样品用于抽提RNA,进行分子克隆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分离克隆得到了山羊clock基因外显子1到外显子8以及cry1基因外显子6到外显子15 的CDS区序列,其长度分别为1 479 bp和993 bp,其中clock基因部分CDS区序列与绵羊、牛、人和小鼠的对应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0%、94%和92%,cry1基因部分CDS区序列与绵羊、牛、人和小鼠的对应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8%、94%和87%。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clockcry1基因的表达影响不显著(P>0.05),2个基因在垂体中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脑中的表达量(P<0.01);在不同时期的垂体组织中,clockcry1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时期的大脑组织中,clock基因的表达量趋于波动平衡,呈现上升趋势,cry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细微的上升趋势。结果提示:clockcry1基因的CDS区在物种间保守性较高。clockcry1基因在山羊大脑和垂体组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其mRNA发育性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
西藏牦牛mtDNA cytb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姬秋梅,唐懿挺,张成福,柴志欣,赵上娟,信金伟,钟金城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23-1732.  doi:
摘要 ( 405 )   HTML( )    PDF (1551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测定了嘉黎牦牛、桑桑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康布牦牛、江达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巴青牦牛等11个西藏牦牛类群共110头牦牛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其多态性,并构建了11个类群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1个西藏牦牛类群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长均为1 140 bp,共有单倍型53种,其中新发现的有49种,序列间共有14个SNPs多态位点,核苷酸变异类型包括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以同义突变为主,说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帕里牦牛系、江达牦牛系、巴青牦牛系、桑日牦牛系、类乌齐牦牛系等5大系。
利用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 T的mRNA介导体细胞重编程研究
潘传英,陈宏,BISHOP E.Colin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33-1739.  doi:
摘要 ( 336 )   HTML( )    PDF (1475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利用特定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 T的体外转录mRNA实现安全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特定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 T的mRNA体外转录载体,并对体外转录mRNA进行了5′和3′端加工修饰;进行了诱导因子mRNA的293和IMR90细胞转染试验,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了Oct4、Sox2、SV40 T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以上2种细胞以Oct4∶Sox2∶SV40 T=2∶1∶1 的mRNA比例转染后均表达这3种特定诱导因子,且相应蛋白都正确地定位在细胞核上。转染细胞中Oct4和Nanog的表达都特异性地增高。结果提示,3种诱导因子的体外转录mRNA能够在体内协同作用,激活细胞内源性干性标志基因Nanog的表达,为开启重编程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动物营养
谷氨酰胺对AA肉鸡生产性能、肌肉品质及H-FABP基因表达的影响
钟金凤,胡永灵,杨永生,罗佳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40-1746.  doi:
摘要 ( 416 )   HTML( )    PDF (686KB) ( 5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外源添加谷氨酰胺(Glutamine, Glu)对AA肉公鸡生产性能、胴体性状、肌肉品质、肌苷酸含量和H-FABP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将240只1 d的雄性AA肉仔鸡随机均分为4组(A、B、C和D),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0.4%和0.8%水平的谷氨酰胺,21和42 d时测定并计算日增体质量、日采食量和料重比;42 d时屠宰,测定其剪切力、滴水损失和色度(L*、a*和b*);计算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取胸肌和腿肌,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肌苷酸含量,利用RT-PCR技术检测HFABP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B组可显著提高AA肉鸡的平均日增体质量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增加胸肌、腿肌的肌苷酸含量和H-FABP mRNA的表达水平(P<0.05);C组可显著增加全净膛率、腿肌率、肌间脂肪宽度、胸肌剪切力和减少腹脂率(P<0.05);D组可显著增加腿肌剪切力、胸肌和腿肌的L*和a*值(P<0.05)。日粮中添加0.2%、0.4%和0.8%水平的Glu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肉鸡生产性能、胴体性状、肌肉品质、肌苷酸的含量和H-FABP mRNA表达水平,在生产中0.2%水平为建议添加量。
日粮核黄素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激素分泌的影响
唐静,谢明,侯水生,黄苇,闻治国,朱勇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47-1753.  doi:
摘要 ( 363 )   HTML( )    PDF (384KB) ( 7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核黄素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激素分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日粮设8个核黄素水平(1.69、2.39、3.09、3.79、4.49、5.19、8.69、15.69 mg·kg-1);选取体质量相近的1日龄健康的Z7系雄性北京鸭512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对各生长性能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日粮核黄素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平均日增体质量(ADG)、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日粮核黄素水平对21日龄北京鸭血浆及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显著的影响(P<0.05);日粮核黄素水平对21日龄北京鸭血浆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生长激素(GH)有显著的影响(P<0.05)。核黄素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热处理牛乳中乳蛋白变化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臧长江,王加启,杨永新,卜登攀,杨晋辉,袁廷杰,周凌云,孙鹏,李发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54-1759.  doi:
摘要 ( 321 )   HTML( )    PDF (786KB) ( 1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乳中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生鲜乳经75 ℃/15 s、125 ℃/4 s、135 ℃/4 s和145 ℃/4 s热处理后,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和质谱鉴定的方法分析了生鲜乳以及不同热处理后的乳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生鲜乳蛋白图谱相比,牛乳经75 ℃/15 s巴氏杀菌的乳蛋白点的染色密度无明显变化,经135 ℃/4 s和145 ℃/4 s热处理后有4个蛋白点的染色密度明显下降,这些蛋白点质谱鉴定为α-乳白蛋白、β-酪蛋白变异体、κ-酪蛋白和免疫球蛋白γ,ELISA方法检测乳中IgG含量的变化验证了双向电泳结合质谱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对牛乳中的蛋白组分及含量无明显影响,高温灭菌(135℃/4 s和145 ℃/4 s)可造成乳中蛋白含量的降低。

预防兽医
猪肺炎支原体和猪圆环病毒2型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胡军勇,张倩,王丹丹,涂志勤,胡睿铭,汤细彪,吴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60-1766.  doi:
摘要 ( 359 )   HTML( )    PDF (625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针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肺炎支原体(Mhp)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对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沙门菌、大肠杆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基因组模板进行PCR特异性检测,没有任何非特异性扩增。敏感性试验显示,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到的PCV2和Mhp模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30和180 fg·mL-1。同时用单项PCR和双重PCR对湖北省的各大猪场的174份PRDC样品进行检测,PCV2和Mhp的符合率分别达到100%和98.28%。进一步应用双重PCR调查PCV2和Mhp在不同猪场的感染动态,结果显示有一定比例的仔猪在产房就已经感染PCV2和Mhp,大部分猪是在保育和育肥阶段被感染;但是不同猪场表现出不同的感染动态。本试验建立了一种针对PCV2和Mhp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为临床疾病检测和疾病流行态势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广东猪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主要抗原编码区进化分析
陈轶雯,李中圣,白挨泉,陈善真,李其昌,姚火春,王贵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67-1772.  doi:
摘要 ( 309 )   HTML( )    PDF (1141KB) ( 7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东省猪群中猪输血传播病毒(TTSuVs)的感染情况,采用Nest- PCR方法对广东省7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抽检采集的159份育肥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TSuVs的2个种——TTSuV1和TTSuV2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72%和35.22%,二者的共感染率为29.56%,说明TTSuVs在广东猪群中有较为广泛的传播。挑选Nest-PCR检测TTSuV1和TTSuV2为阳性的样品,分别在病毒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病毒基因,测序验证后,与其它已发表的不同属种TTVs ORF1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猪TTVs与人、犬、猫、猴的TTVs分别处在进化树的不同分枝,具有很大差异;本次研究获得的TTSuV1 ORF1序列与国内多株已发表的TTSuV1 ORF1序列相似性为72%~75%;获得的TTSuV2 ORF1序列与现有测序的多株TTSuV2的ORF1序列相似性为88%~97%。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TSuVs流行状况、血清学诊断方法和临床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1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缺失毒株的基因组特征与演化分析
付向晶,王丹阳,王兴龙,张渭东,宋祥军,刘阳坤,唐文雅,慕国辉,刘海金,贺生芳,杜恩岐,杨增岐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73-1779.  doi:
摘要 ( 453 )   HTML( )    PDF (5401KB) ( 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陕西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变异情况,对发病猪场进行PRRSV分离,采用RT-PCR方法对分离株NSP2基因和ORF5基因分别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得到1株PRRSV,命名为HZ1007株,属于美洲型;其NSP2 481位和533—561位存在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与高致病性PRRSV分子特征相似;GP5 85—95位氨基酸处出现了11个氨基酸的连续缺失;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Z1007与国内高致病性代表毒株HUN4、JXwn06、SY0608等亲缘关系较近,且与HUN4株相似性最高,为97.4%。本研究发现了GP5缺失型PRRSV,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且HZ1007株与高致病性PRRSV亲缘关系较近,在系统进化分析树上与高致病性毒株同属一个分支,其可能是高致病毒株新的变异型,其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抗原表位的串联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孙罗美,易林,邹年莉,柳萍,黄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80-1787.  doi:
摘要 ( 337 )   HTML( )    PDF (1009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的检测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ZY3株的S1蛋白进行分析后,筛选出 4 段S1蛋白抗原表位优势区域(F1~F4),将4段表位串联成1条新基因F,对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抗原指数性高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F,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获得大小为42 ku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的串联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以纯化的串联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一种检测 IBV 抗体的间接 ELISA 方法。利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采集来175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商品化试剂盒进行对比,显示其阳性符合率为90.2%,阴性符合率为85.7%,总体符合率为89.7%,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
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分析
李薛,李卫华,赵鹏,崔治中,王鑫,董宣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88-1794.  doi:
摘要 ( 403 )   HTML( )    PDF (1405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制备B亚群禽白血病的灭活疫苗,探索能否通过种鸡群疫苗免疫减少带毒率,从而加快禽白血病净化。将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DAU09C2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培养复制大量病毒,制备灭活疫苗,用该疫苗免疫9只产蛋祖代鸡,同时设未免疫种鸡对照。收取种蛋孵化,对孵出雏鸡接种SDAU09C2,检测和比较有和无母源抗体鸡的病毒血症、泄殖腔p27、抗体动态。该疫苗在所有经免疫的成年鸡(9/9)诱发抗体反应,在三免后第3周产生的抗体水平最高,ELISA检测S/P值在1.69~1.89(阳性临界值为0.4),且维持4周以上后仍未下降。经过疫苗免疫过的母鸡在其抗体水平最高的前后1周内收集种蛋进行孵化,其雏鸡含母源抗体阳性率的在70%(12/17)左右。雏鸡1日龄攻毒,含母源抗体的12只雏鸡中只有4只检出病毒血症,且持续时间都很短。所有9只不含母源抗体的雏鸡在攻毒后4~8周内全部出现病毒血症,而且在观察期内呈现持续性病毒血症。该疫苗能使全部产蛋祖代鸡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为雏鸡提供母源抗体,有效预防或减缓ALV-B的早期感染。
兔出血症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蔡少平,王芳,贾华敏,张海彬,李超美,范志宇,胡波,熊富强,魏后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795-1801.  doi:
摘要 ( 335 )   HTML( )    PDF (614KB) ( 7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检测方法,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RHDV多克隆抗体,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RHDV VP60蛋白为免疫原制备RHDV的单克隆抗体(McAb,简称单抗) A3C,将RHDV McAb 和羊抗兔IgG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经条件优化研制成RHDV免疫胶体金试纸条。该试纸条可以检出红细胞凝集试验(HA)效价为1∶10的RHDV悬液,即HA检测为阴性的样品,该试纸条检测为阳性,其敏感性高于HA ;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试纸条不与家兔其他常见病菌发生交叉反应。应用该试纸条对127份疑似兔出血症家兔肝脏样品进行初步检测,同时用HA做平行试验,阳性符合率为100%。因此,该试纸条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兔出血症病毒检测方法,为兔出血症的现场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显示出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基础兽医
应用Cre-loxP系统构建伪狂犬病病毒gE/TK双缺失株
梁苑燕,胡艳芬,张小荣,陈素娟,彭大新,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02-1809.  doi:
摘要 ( 349 )   HTML( )    PDF (1835KB) ( 7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构建无报告基因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TK双缺失株,以PRV-JSZ株为亲本毒株,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先构建出带有loxP位点的rPRV-gE-/GFP,通过Cre重组酶处理后,获得剔除EGFP的gE单缺失株rPRV-gE-;再以rPRV-gE-为母本,以相同方法构建gE/TK双缺失株rPRV-gE-/TK-。荧光检测和PCR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gE单缺失株和gE/TK双缺失株;病毒生长曲线测定可见rPRV-gE-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速度与野生株相似,而rPRV-gE-/TK-较为缓慢;rPRV-gE-/TK-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大于1×105 TCID50,显著高于rPRV-gE-和野生株;缺失株免疫小鼠强毒攻击后能提供80%的保护。这些结果表明以Cre/loxP系统可重复使用构建伪狂犬病病毒多基因缺失株,为研制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苗和载体疫苗提供了快速筛选的技术平台。
深度测序技术分析布鲁菌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早期转录组学变化
刘倩宏,韩文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10-1817.  doi:
摘要 ( 326 )   HTML( )    PDF (1219KB) ( 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试图寻找参与布鲁菌胞内感染相关的宿主相关基因,为从感染宿主角度阐述布鲁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布鲁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筛选小鼠巨噬细胞感染布鲁菌16M株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经GO Term、KEGG分析,识别感染后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在感染后4 h,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 576个,其中58%的基因表现上调。并且NOD凋亡信号通路、溶酶体信号通路、NOD受体信号通路、FcγR-介导的吞噬通路、p53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处理相关通路被显著富集。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成功分析巨噬细胞感染布鲁菌后转录组学变化,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的逐步阐述奠定基础。
低钙日粮添加依普黄酮对笼养蛋鸡骨组织显微结构和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吕文亭,马利芹,杨永红,王鹏,利凯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18-1824.  doi:
摘要 ( 326 )   HTML( )    PDF (2860KB) ( 7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钙日粮中添加依普黄酮对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病鸡骨组织显微结构和形态计量学的影响。200只24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基础日粮中含钙3.55%)、低钙组(日粮中含钙1.27%)、试验Ⅰ组(8 mg·kg-1依普黄酮+低钙日粮)和试验Ⅱ组(20 mg·kg-1依普黄酮+低钙日粮),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时,每组剖杀10只鸡,取左胫骨中段脱钙骨切片在OLYMPUS BX41型金相显微镜下观察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并以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相关静态参数。结果表明:骨显微结构观察,与对照组相比,低钙组蛋鸡胫骨皮质骨出现许多吸收腔,在吸收腔内有大量破骨细胞,髓质骨骨小梁表面破骨细胞增多,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试验Ⅰ组蛋鸡胫骨皮质骨有吸收腔,吸收腔内和小梁表面可见较多破骨细胞,骨吸收未受抑制;试验Ⅱ组蛋鸡胫骨皮质骨外表面可见大量骨原细胞和成骨细胞,骨形成增强。形态计量学静态参数测定,与低钙组相比,试验Ⅰ、Ⅱ组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Ⅰ、Ⅱ组的骨小梁周长、骨小梁数量高于低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P<0.05)及骨小梁厚度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说明,在低钙日粮中添加20 mg·kg-1依普黄酮可使骨重建活动加强,改善笼养蛋鸡的骨代谢及缓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研究简报
BMP15外显子1 SNPs检测及其与邵伯鸡母系产蛋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李春苗,黎寿丰,赵振华,黄华云,薛龙岗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25-1832.  doi:
摘要 ( 367 )   HTML( )    PDF (619KB)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多态性与邵伯鸡母系产蛋性状之间的关系,为鸡繁殖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61只邵伯鸡母系BMP15的基因多态性,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邵伯鸡母系产蛋性状的关系。发现BMP15基因外显子1序列中存在3个多态位点C397T、A474G和C594T,其中C397T位点C→T的突变使亮氨酸变为苯丙氨酸,经RFLP检测,3个多态位点均发现3种基因型。χ2检验表明,邵伯鸡母系在这3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这3个位点的多态性与邵伯鸡母系产蛋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C397T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开产日龄显著早于CT型个体(P<0.05),TT型个体的300日龄产蛋数显著高于CT型个体(P<0.05);A474G位点AA、AG和GG型个体间的各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C594T位点CC型个体的开产日龄显著早于CT与TT型个体。3个位点的合并基因型TTAATT对开产日龄、开产体质量、开产蛋质量、300日龄平均蛋质量、300日龄产蛋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于邵伯鸡母系而言,TTAATT是最有利基因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BMP15基因合并基因型TTAATT可以作为邵伯鸡母系产蛋性状潜在的DNA分子标记。
奶牛日粮氮泌乳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艾金涛,苏鹏程,林雪彦,王云,刘桂梅,王中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33-1840.  doi:
摘要 ( 327 )   HTML( )    PDF (358KB) ( 6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部分生产牛群的日粮氮泌乳转化效率进行测定,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奶牛日粮氮泌乳转化效率的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牛场实地调查的方法,对7个规模奶牛场的18个牛群的日粮氮泌乳转化效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8个牛群产奶量分布为6.00~28.40 kg·d-1,日粮粗蛋白水平分布为11.47%~18.34%。对18个牛群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氮摄入量分布为185.72~653.00 g·d-1·头-1,粪、尿、乳粗蛋白氮排出量分别占到摄入量的25.58%~42.73%、25.04%~74.65%和12.26%~27.99%;日粮真蛋白氮摄入量分布为160.06~582.20 g·d-1,粪、尿、乳真蛋白氮排出量分别占到摄入量的24.10%~43.18%、29.17%~75.54%和10.77%~30.98%。粪、尿排出氮占摄入粗蛋白氮比例与产奶量呈负相关, 乳分泌氮占摄入粗蛋白比例与产奶量呈正相关。摄入粗蛋白泌乳转化效率主要受日粮CP水平、DMI和产奶量的影响,由18个牛群测定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MNECP(%) = 36.96-1.45 CP (%)-0.83 DMI (kg·d-1)+ 1.11产奶量(kg·d-1),R2 = 0.87。用已发表的21组数据对该方程进行了检验,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奶牛日粮粗蛋白泌乳转化效率的分布在12.26%~27.99%,真蛋白为10.77%~30.98%;日粮蛋白泌乳转化效率主要受产奶量、日粮CP含量和DMI的影响,其中与产奶量呈正相关,与CP含量和DMI呈负相关。
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3′非编码区序列特征分析
高玉龙,贠炳岭,秦立廷,潘伟,王永强,高宏雷,祁小乐,王笑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41-1846.  doi:
摘要 ( 345 )   HTML( )    PDF (2311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用型鸡虽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感染ALV-J,但自然感染时很少引起发病。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蛋鸡群中ALV-J发病严重,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ALV-J蛋鸡分离株的3′非编码区(3′UTR)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9.5%(17/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3′UTR出现了205 bp的缺失,94.7%(16/17)ALV-J蛋鸡分离株保留了完整的E元件。84.2%(16/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U3区序列与肉鸡分离株的相似性低于92.5%,所有转录调控元件高度保守。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均出现了多个碱基的突变。这些结果表明,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正在迅速的演化,明显不同于肉鸡分离株的序列特征。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LV-J引起蛋鸡群发病的致病机理。
禽波纳病毒分离鉴定及其恒温扩增检测分析
田纯见,王宏,罗琼,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1):  1847-1854.  doi:
摘要 ( 414 )   HTML( )    PDF (2070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腺胃扩张症(PDD)患病鹦鹉腺胃RT-PCR阳性病料,接种猪睾丸(ST)传代细胞,分离禽波纳病毒(ABV),建立实时RT-LAMP检测方法。将阳性病料接种ST细胞单层传代,出现细胞圆缩、脱落,ABV基质蛋白(M)基因扩增产物出现预计大小351 bp条带,测序后进化树分析显示为ABV5基因型。针对M基因设计ID37、ID30、ID19、ID6和ID1共5组引物,后3组引物RT-LAMP呈阳性反应。利用钙黄绿素建立实时RT-LAMP,分别在36(ID30)、38(ID37)和49(ID19)min出现扩增反应曲线,60 min内扩增达到峰值。对各种临床样品检测与RT-PCR结果一致,新城疫等类症病毒未见阳性反应,显示较高的特异性;对细胞培养物检测10-1~10-5为阳性,比较RT-PCR敏感性提高约100倍。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为PDD防制提供新的检测方法,也是波纳病公共卫生研究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