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2-10-25
遗传繁育
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肌内脂肪含量
马小军,程笃学,王立刚,刘欣,宋欣,梁晶,张龙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11-1518.  doi:
摘要 ( 431 )   HTML( )    PDF (1647KB) ( 9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波图像来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试验选用382头北京黑猪开展活体测定,性状包括体质量、10~11肋间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并且采集猪左侧9~13肋之间距离背中线5 cm处纵向超声波图像2张,在每张图像10~11肋间选定1个大小为80×80像素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软件(matlab)分别获取了灰度梯度、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3类图像参数。屠宰后立刻取胴体左侧10~11肋间背最长肌肉样,利用石油醚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以实际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为因变量,体质量、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深度和图像参数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肌内脂肪含量(PIMF)的模型。重新选择112头北京黑猪利用实测肌内脂肪含量与预测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进行模型验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自变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包括背膘厚、眼肌面积和7个图像参数。预测模型的决定次数(R-Square)和均方误差根(Root MSE)分别为0.305 8和0.006 5。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53 4和0.627 2(P<0.000 1)。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猪肌内脂肪含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为北京黑猪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基础
猪NMMHC-ⅡA基因功能区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蒋成兰,邢凤,徐云华,王猛,李艳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19-1524.  doi:
摘要 ( 392 )   HTML( )    PDF (1619KB)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NMMHC-ⅡA是否与不同品种猪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抗性差异有关,本研究克隆了对PRRSV易感的三元杂交猪(杜大长)、抗PRRSV的我国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和大蒲莲猪NMMHC-ⅡA基因中含PRRSV结合区(23个氨基酸)在内的羧基端954 bp的cDNA序列,并分析了其在物种间的同源性和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别,通过RT-PCR 法检测了该基因在猪体内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NMMHC-ⅡA的cDNA序列在哺乳动物中的保守性较高,猪与人、大鼠、小鼠、牛、猴、狗等物种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莱芜猪、大蒲莲猪及杜大长杂交猪NMMHC-ⅡA 蛋白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NMMHC-Ⅱ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3处不同。猪NMMHC-ⅡA基因在猪肝脏、肾脏、脾脏、肺脏、淋巴结、扁桃体、大肠、小肠、胃和肌肉中均有明显的表达,而在心脏和大脑中有弱表达,在小脑及子宫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结果显示,对蓝耳病呈现不同抗性的杜大长杂交猪和莱芜猪、大蒲莲猪NMMHC-ⅡA基因的功能区没有区别,该基因在除小脑和子宫外的多种组织中均表达,NMMHC-ⅡA与猪抗蓝耳病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3种冷冻方法对猪MII期卵母细胞线粒体分布和损伤的影响
戴建军,吴彩凤,张廷宇,张树山,徐利,张德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25-1530.  doi:
摘要 ( 413 )   HTML( )    PDF (3221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3种冷冻方法对猪MII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线粒体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Rhodamine-123(R-123)荧光染色和体外发育观察,结果显示,(1)无论是FDA-DAPI复染存活率,还是孤雌激活卵裂率,CLV(Cryoloop vitrification)法(72.00%, 7.22%)效果最好,OPS(Open Pulled Straw)法(60.00%, 4.85%)次之,straw法(42.22%, 0%)最低;(2)CLV法经R123染色后,卵母细胞线粒体的正常分布率(52.24%)要比其它2组要高(OPS, 48.65%; straw, 37.68%),但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表明,冻后卵母细胞线粒体变得粗糙和模糊,有的线粒体嵴减少甚至消失。结果表明,冷冻过程中卵母细胞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损伤严重,CLV法可提高冷冻速率,增强冻后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降低冷冻造成的卵母细胞线粒体异常分布比例。
鸡前脂肪细胞中A-FABP基因表达的变化对PPARγ、perilipin和E-FABP表达的影响
张庆秋,石慧,王宇祥,李辉,王启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31-1538.  doi:
摘要 ( 377 )   HTML( )    PDF (2386KB)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鸡原代前脂肪细胞为实验材料,探讨A-FABP基因在鸡脂类代谢过程中的功能以及该基因与脂类代谢相关7个基因间的调控关系。利用A-FABP基因的shRNA干扰载体和真核表达载体对该基因进行干扰和过表达,分别在干扰和过表达后24、36、48、60和72 h时检测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干扰A-FABP后,鸡前脂肪细胞中PPARγ和perilipin基因的表达量在24和36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在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在48和72 h时,E-FABP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过表达A-FABP后,鸡前脂肪细胞中PPARγ和perilipin基因的表达量在24和3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在48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所有检测的时间点E-FABP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结果显示,在前脂肪细胞中,鸡A-FABP表达量的变化影响PPARγ、perilipin和E-FABP的表达。
绒山羊骨骼肌miRNAs及其靶基因表达谱分析
韩志玲,赵德超,付绍印,吕晓曼,高爱琴,张文广,李金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39-1546.  doi:
摘要 ( 365 )   HTML( )    PDF (1501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选取了miR-1、miR-133、miR-24、miR-122、miR-103、miR-143、let7 7个miRNAs,旨在对其表达量及靶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选用4只绒山羊的背部和后腿肌肉提取RNA,反转录后,利用SYBR荧光定量PCR来检测各miRNAs的表达量,并采用靶基因指纹图谱(MTFP)技术获得各miRNAs的靶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miRNA表达量依次为:miR-1>miR-133>miR-24>let7>miR-143>miR-103>miR-122,其中miR-1和miR-133表达规律相似,且这7个miRNAs在成羊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羔羊;此外,miRNAs表达量的差异还受性别影响,且miRNA表达量与靶基因个数及其表达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对5个miRNAs的10个靶基因测序并比对,表明靶基因分别编码与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等相关的蛋白。通过这7个miRNAs与其靶基因表达的分析,揭示了肌肉发育相关miRNAs及脂肪发育相关miRNAs在绒山羊骨骼肌中的异同,有利于绒山羊肉质基因的研究。
转乳铁蛋白肽和α干扰素基因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余大为,张守峰,朱化彬,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47-1553.  doi:
摘要 ( 306 )   HTML( )    PDF (2097KB)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含有乳铁蛋白肽基因和α干扰素基因的载体,并制备转基因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为研制抗乳房炎和口蹄疫转基因克隆牛提供供体细胞。本研究构建了由山羊β-酪蛋白启动子启动的牛乳铁蛋白肽基因和由CMV启动子调控的人α干扰素基因的载体,以E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 neo基因作为筛选基因;分别采用脂质体和电击法转染牛胎儿成纤维细胞, G418筛选得到转基因阳性细胞,并用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中目的基因的整合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α干扰素蛋白的表达。结果,得到了同时含有牛乳铁蛋白肽基因和人α干扰素基因的转基因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并且α干扰素蛋白在转基因细胞中能有效表达。
DNA甲基化在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中的调控
刘利,高雪,高会江,张路培,李俊雅,许尚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54-1558.  doi:
摘要 ( 430 )   HTML( )    PDF (1137KB) ( 10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CSN1S1基因启动子区上游STAT5结合区域的DNA甲基化在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中的变化及其对CSN1S1基因表达的调控。本研究利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受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后12、24、36和196 h乳腺组织CSN1S1基因启动子区上游甲基化程度及CSN1S1基因表达量。结果,24 h内在细菌侵染的乳腺组织中甲基化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CSN1S1基因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1),而在侵染后36和196 h,甲基化程度和基因表达水平与24 h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能够促使乳腺组织DNA再甲基化,DNA再甲基化可能是奶牛乳房炎急性期的一种普遍调控。
鹅胆固醇7α-羟化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杜雪,岳万福,赵阿勇,王晓杜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59-1565.  doi:
摘要 ( 400 )   HTML( )    PDF (1363KB)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研究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在胆汁酸合成和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调节机制,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鹅(Anser anser)肝组织克隆CYP7A1基因全长cDNA序列,亚克隆其CDS区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yp7α1。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经IPTG诱导表达。经His-Bind纯化试剂盒纯化的His-CYP7A1免疫Bal b/c小鼠,制备小鼠抗鹅CYP7A1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验证His-CYP7A1免疫原性和抗体的特异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与鸡、大鼠、人、短尾猊、小鼠的CYP7A1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66%、67%、68%、66%。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His-CYP7A1得到正确高效表达,该His-CYP7A1分子质量约为59 ku,经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His-CYP7A1蛋白。制备了小鼠抗鹅CYP7A1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该蛋白能够被小鼠抗His抗体和小鼠抗CYP7A1抗体所识别,小鼠抗CYP7A1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YP7A1基因结构和CYP7A1在鹅肝脏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和技术手段。
动物营养
饲粮中添加二甲双胍对猪PRKAG3基因表达量及肉质的影响
李梦云,余冰,陈代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66-1572.  doi:
摘要 ( 283 )   HTML( )    PDF (806KB) ( 6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对PRKAG3基因表达量以及对猪生长性能及肉质的影响。挑选80 kg左右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元杂交(DLY)阉公猪1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日粮中添加400 mg·kg-1体质量的Metformin,对照组日粮除不含Metformin外,其它日粮成分与试验组相同。2周试验结束后所有猪只全部屠宰,测定生长性能、AMPK活性、PRKAG3基因表达量、AMPKγ3蛋白表达量、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400 mg·kg-1体质量的Metformin后,试验组AMPK活性、PRKAG3基因mRNA含量和AMPKγ3蛋白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92%、4.39倍和35.53% (P<0.05)。2)试验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体质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3.80% (P<0.05)和13.14%,而料肉比则比对照组提高6.77%。3)试验组胴体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4)试验组pH2、滴水损失、a值低于对照组 (P>0.05);pH1、剪切力和熟肉率高于对照组(P>0.05);L值和b值则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Metformin可激活PRKAG3基因表达,进而可能影响猪生长性能和肉质。
不同湿度和氨水平对肉仔鸡抗氧化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魏凤仙,徐彬,萨仁娜,李绍钰,刘福柱,孙全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73-1581.  doi:
摘要 ( 349 )   HTML( )    PDF (818KB)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鸡舍内不同湿度和氨浓度对肉仔鸡机体抗氧化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质量相近的21日龄AA雄性肉仔鸡192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高氨组(暴露于70 mg·kg-1氨气,H),另一组是低氨组(暴露于30 mg·kg-1氨气,L)。其中每一组的一半分别置于60%湿度(对照组,C),另一半置于35%湿度(处理组,T),这样组成4个试验组,对照1:60%湿度+30 mg·kg-1氨水平组(C+L)、对照2:60%湿度+70 mg·kg-1氨水平组(C+H)、处理1:35%湿度+30 mg·kg-1氨水平组(T+L),以及处理2:35%湿度+70 mg·kg-1氨水平组(T+H),试验期21 d。试验结束时测定肉仔鸡生产性能,血液及肌肉抗氧化性能和肉品质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高氨(70 mg·kg-1)水平显著降低肉仔鸡结束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日增体质量,血液及肌肉中总抗氧化力及肉仔鸡宰后45 min时的胸肌a*值(P<0.05);增加了胸肌存放5 d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水平(TBARS)含量,胸肌滴水损失率,宰后45 min时的胸肌b*值(P<0.05)和L*值(P=0.054)及肌肉剪切力(P=0.075)。低湿(35% 相对湿度)处理降低了肉仔鸡试验结束体质量(P<0.05),平均日采食量(P<0.05)及平均日增体质量(P=0.072),胸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及宰后45 min时的胸肌L*值(P=0.053);增加了肌肉剪切力(P=0.057)和胸肌存放5及7 d时的TBARS含量(P<0.05)。与低氨对照组(C+L)相比,高氨低湿组处理组(T+H)肉仔鸡的试验结束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体质量、血清总抗氧化力、胸肌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胸肌宰后45 min a*值均显著降低(P<0.05),而宰后5及7 d肌肉中TBARS含量、肌肉中滴水损失及肌肉剪切力均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结果揭示肉仔鸡舍内高氨(70 mg·kg-1)及低湿度均显著降低了肉仔鸡生产性能、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肌肉品质,且低湿度环境加剧了高氨的不良影响。
全棉籽对阉牛育肥性能、胴体性状及肉质的影响
李坤,赵红波,宋恩亮,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82-1588.  doi:
摘要 ( 361 )   HTML( )    PDF (797KB) ( 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全棉籽替代棉籽饼和棉油对肥育阉牛肉用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体况良好、平均初始体质量为(454.37±42.42)kg的利木赞杂交阉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牛,分别饲喂4种不同全棉籽含量的精饲料(对照组0%,低全棉籽组7.1%,中全棉籽组13.5%,高全棉籽组22.0%),育肥期90 d。结果表明,日粮中全棉籽含量对肉牛干物质采食量、肉骨比、优质肉块百分比、pH、肌肉、肾脏、肺脏中棉酚残留量及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对肉牛日增体质量、胴体质量、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背膘厚、饲料报酬、饲料成本、肝脏和心脏中棉酚残留量、剪切力、肉色等常规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全棉籽含量为22.0%时,胴体质量、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优质肉块质量、肌间脂肪在4个试验组中最低。结果表明,育肥阉牛日粮中用全棉籽替代棉籽饼和棉籽油会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但会降低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
预防兽医
免疫复合物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的PAM细胞因子转录的影响
张宜娜,李珂,周永辉,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89-1597.  doi:
摘要 ( 317 )   HTML( )    PDF (4136KB) ( 7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研究免疫复合物影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巨噬细胞内增殖的因素,来进一步探讨免疫复合物经FcγR介导的PRRSV感染机制。本研究将含200 TCID50 PRRSV病毒液与等体积的终浓度为1.30 mg·mL-1的猪IgG-兔抗猪IgG复合物分别先后和同时接种于PAM细胞,分别于12、24、36、48 h收集细胞液,同时设PRRSV感染对照组、免疫复合物对照组和健康细胞对照组,利用建立的相对荧光定量PCR和绝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中IFN-α、IL-10和TNF-α的mRNA转录水平及PRRSV的RNA水平,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健康细胞中IFN-α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2~36 h期间,免疫复合物能够抑制PRRSV 诱导的IFN-α的mRNA水平,TNF-α mRNA水平在感染后12 h被促进,而在24~36 h期间被抑制。在感染后48 h,免疫复合物能促进IFN-α和 TNF-α的mRNA水平,而在12~48 h期间均能抑制IL-10的mRNA水平,此外,免疫复合物在感染12、24和36 h时间段内均能明显促进病毒的增殖,但在48 h后不显著。健康细胞中 IFN-α的蛋白水平在培养12~48 h之内呈“降-升-降”的趋势。结果表明,IFN-α蛋白的表达与其mRNA的转录不同步。在PRRSV感染初期,免疫复合物能抑制PRRSV诱导的抗病毒因子的mRNA水平,病毒的复制被促进,而在感染后期,抗病毒因子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发挥抗病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复制。而TNF-α的转录规律不明显,表明免疫复合物可能同时与激活型和抑制型FcγR结合来共同调节PRRSV 诱导的细胞因子的转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强弱毒株嵌合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吕健,韦祖樟,高飞,郑海红,童光志,袁世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598-1602.  doi:
摘要 ( 313 )   HTML( )    PDF (2704KB) ( 8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查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致病性大幅增高的机制,进而研制用于防治流行PRRSV变异株的高效疫苗无疑是兽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在弱毒株APRRS的全长感染性克隆pAPRRS以及我室构建的高致病性HP PRRSV感染性克隆 pJX143的基础上,构建了nsp2替换的强弱毒PRRSV嵌合感染性克隆。将构建的嵌合克隆转染MA104,4 d后观察到典型的CPE。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证明获得了一系列强弱毒株之间的嵌合病毒。这些嵌合病毒的构建成功和相应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为研发预防HP PRRSV的高效嵌合疫苗奠定了基础。该类嵌合感染性cDNA克隆也为解析目前流行的HP PRRSV毒力因子和高致病力机制奠定了基础。
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二重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晶钰,朱向博,刘业兵,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03-1608.  doi:
摘要 ( 322 )   HTML( )    PDF (1167KB) ( 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拟建立检测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二重液相芯片(xMAP)检测方法,以满足出入境检疫和临床高通量检测的要求。依据GenBank中PPV结构蛋白VP2基因及PCV2全基因序列,设计PPV和PCV2特异性探针、引物及探针互补序列,将探针与磁性微球偶联,对下游引物和探针互补序列标记生物素,采用不对称性二重PCR扩增靶序列,将PCR产物与偶联好的探针进行杂交,用液相芯片仪进行检测。通过对检测条件优化,建立检测PPV、PCV2两种病毒的二重液相芯片技术,并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建立的PPV和PCV2二重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该方法对PPV和PCV2基因拷贝数检测下限分别为1.53×104、2.58×102;对56份临床样品检测表明,该方法与单项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成功建立了PPV、PCV2二重xMAP检测方法,该检测技术可用于出入境检疫和兽医临床检验。
猪博卡病毒流行病学研究
郝飞,汤德元,李春燕,罗险峰,张华,马萍,曾智勇,洪尼宁,刘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09-1617.  doi:
摘要 ( 346 )   HTML( )    PDF (3708KB) ( 1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博卡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单链线性DNA病毒,该病毒于2009年在瑞典发现。作为一种新型病毒,人们对其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从博卡病毒的由来、猪博卡病毒的发现、分类、基因组结构及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根据GenBank收录的25条猪博卡病毒的部分基因和全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分析软件,通过Jotun-Hein算法,分别从猪博卡病毒的NS、NP、VP以及全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临近排组分析,并建立了PBoV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可将猪博卡病毒分为2个大支和若干遗传簇,但这些不同的遗传簇所包含的毒株在核苷酸序列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种蛋中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出率与鸡群禽白血病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
赵鹏,崔治中,马诚太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18-1622.  doi:
摘要 ( 292 )   HTML( )    PDF (769KB) ( 7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种鸡群所产种蛋中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出率与种鸡群发病状况及其下一代鸡群禽白血病发病率的相关性,为鸡群净化和禽白血病预警提供参考依据。对国内海兰褐蛋鸡等品系不同祖代及父母代共7个种鸡场所产种蛋的P27抗原进行了检测,对部分种鸡场的ALV-A/B和ALV-J抗体进行了检测和病毒的分离鉴定,对各种鸡群孵化后下一代鸡群的禽白血病发病状况和客户投诉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7个种鸡场所产种蛋中P27抗原检出率为0%~12%,P27抗原检出率与种鸡群的发病状况及其子代鸡群的发病状况和客户投诉情况密切相关,即种蛋中P27抗原检出率越高,种鸡群发病情况越严重,下游客户鸡群发病率和投诉率越高。种鸡群的种蛋P27检出率与种鸡群及其孵化后鸡群的禽白血病感染状况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可以作为开展AL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禽白血病感染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混合感染状况下鸭源鸡杆菌在鸡体内的分布
皇甫和平,赵军,杨霞,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23-1629.  doi:
摘要 ( 431 )   HTML( )    PDF (1084KB) ( 6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在鸡体内的动态分布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对其的影响,将鸭源鸡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别或同时人工接种SPF蛋鸡,分别于接种后12、24、48、72、96 h对鸡进行剖检,无菌采集鸡的10种组织样品(上腭裂、气管、肺脏、心脏、脾脏、卵巢、肾脏、肝脏、十二指肠和输卵管),利用SYBR Green I 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 qPCR)方法检测鸭源鸡杆菌组、混合感染组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器官中的鸭源鸡杆菌DNA含量。结果显示:鸭源鸡杆菌单独感染时,12 h时即可侵袭到气管、心脏、脾脏、卵巢和肾脏,24 h时便可感染肝脏、十二指肠和输卵管,48 h时可传播到肺脏,72 h时感染上腭裂。混合感染组结果表明,鸭源鸡杆菌12 h到达卵巢,24 h时即可出现在所有器官。混合感染组各器官的总体qPCR检出率为37.1%,显著高于鸭源鸡杆菌组的25.3%。鸭源鸡杆菌组和混合感染组qPCR检测结果均显示,鸭源鸡杆菌DNA在气管中的检出率最高,在卵巢中达到最高含量。鸭源鸡杆菌能够造成试验鸡的全身感染,该菌主要对鸡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有致病性,气管和卵巢是其主要的致病器官;2种病原同时接种加重了全身感染,IBV促进了鸭源鸡杆菌在鸡体内的传播,尤其促进了其在十二指肠中的增殖,增强了鸭源鸡杆菌对消化系统的致病性,导致鸡腹泻的发生。
动物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耐药性分析
孙化露,姜逸,李树纯,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30-1638.  doi:
摘要 ( 293 )   HTML( )    PDF (1338KB) ( 10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物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其耐药性。从不同动物病料中分离细菌,以PCR 方法鉴定沙门菌,结合玻片凝集法和16S rRNA 序列测定确定沙门菌的血清型和分布,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检测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检测分离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8株沙门菌,包括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和阿哥那沙门菌等7种血清型,其中鸡群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为主,肠炎沙门菌次之;水禽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生物被膜测定结果显示51.72%的沙门菌分离株可形成生物被膜,其中83.33%的鼠伤寒沙门菌可形成生物被膜。20种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酰胺类、氯霉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敏感性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对林可霉素耐药,51.72%对4种及其以上抗生素耐药,并出现了1株对所有受试抗生素均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为目前在家禽中分离的优势血清型;同时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的沙门菌将对家禽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带来更大的威胁。

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二联亚单位疫苗在小鼠的免疫效力分析
赵建平,魏燕鸣,宋岱松,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39-1644.  doi:
摘要 ( 330 )   HTML( )    PDF (1529KB)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用于防制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新型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应进行评价。选择猪链球菌2型蛋白溶血素SLY、HP0197和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D15和HPS06257 4种蛋白,重组表达并纯化,添加一定比例的佐剂制成含有不同组分的亚单位疫苗。研究表明该二联亚单位疫苗及各单苗能够引起小鼠良好的体液免疫,并能保护机体分别抵抗致死剂量猪链球菌2型(SS2)和副猪嗜血杆菌(HPS)强毒株的攻击。此外,调理吞噬试验表明疫苗高免血清能够有效杀死细菌,并赋予机体被动抵抗SS2和HPS感染的能力。研究证实制备的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二联亚单位疫苗在小鼠具备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
大熊猫等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和COXⅡ基因的亲缘关系分析
牛李丽,陈世界,汪涛,等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45-1650.  doi:
摘要 ( 341 )   HTML( )    PDF (1450KB) ( 6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寄生于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棕熊东北亚种、棕熊西藏亚种、黑熊四川亚种、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蛔虫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这些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同源性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Ⅰ、COXⅡ基因长度均分别为393和582 bp,其中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Ⅰ和COX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4.8%~95.0%和94.9%~95.5%;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的COXⅠ、COX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8%和99.5%。分子系统树(NJ/MP/ML)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Baylisascaris)蛔虫;而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的蛔虫应为蛔属(Ascaris)蛔虫。同时,分析结果也揭示了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基础兽医
负载重组口蹄疫病毒VP4蛋白的树突状细胞启动的T细胞应答
安鹏丽,李娜,李丽敏,张丽,张雷,高云欢,王家鑫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51-1656.  doi:
摘要 ( 285 )   HTML( )    PDF (1194KB) ( 7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负载口蹄疫病毒VP4蛋白的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结T细胞的活化效应,构建了pET32a-VP4原核表达载体,经过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VP4蛋白。同时制备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和淋巴结T细胞,以VP4蛋白负载BMDCs后与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其IFN-γ的含量。结果显示,负载VP4蛋白的BMDCs与T细胞共培养后3、9和48 h,试验组上清液中IFN-γ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这表明负载口蹄疫病毒VP4蛋白的BMDCs可有效激活淋巴结T细胞,使其分泌大量IFN-γ。
山羊白细胞介素-4成熟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检测
张晓燕,严若峰,徐立新,宋小凯,李祥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57-1663.  doi:
摘要 ( 272 )   HTML( )    PDF (1853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进行山羊成熟白细胞介素-4的体外表达及重组蛋白生物学活性分析。运用PCR技术以pMD18-T-pGIL-4(pGIL-4为山羊IL-4全序列基因)为模板扩增成熟蛋白(mIL-4)基因,并构建pET-32a(+)-mGIL-4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使用改进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后,采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重组蛋白对山羊外周血T淋巴母细胞的增殖活性。经测序,mIL-4含339个核苷酸,编码112个氨基酸。表达的重组蛋白约为31.3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改进纯化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试验证明,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能显著刺激山羊外周血T淋巴母细胞的增殖,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8 μg·mL-1增殖能力最强。本研究为山羊重组白细胞介素-4的规模化生产及作为佐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临床兽医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XFM麻醉下大鼠海马c-jun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
李小波, 尹柏双, 李志强, 石星星, 范宏刚, 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64-1668.  doi:
摘要 ( 277 )   HTML( )    PDF (1286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剂(XFM)麻醉下大鼠海马脑区c-jun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藉以探究其催醒机制。90只成年SD大鼠被随机分成XFM麻醉组、XFM麻醉+生理盐水组、XFM麻醉+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组,每组分为5个不同采样时间点的亚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品中c-jun基因mRNA转录量。结果显示,XFM麻醉诱导大鼠海马脑区c-jun基因mRNA转录,各时间点海马脑区c-jun基因mRNA转录与0 min比较显著升高(P<0.01),XFM麻醉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各时间点海马脑区c-jun基因mRNA转录与XFM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抑制了XFM诱导大鼠海马c-jun基因mRNA的转录,与XFM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抑制了XFM麻醉诱导大鼠海马脑区c-jun基因mRNA的转录,这可能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制相关。
研究简报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生长激素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
王淑燕,霍金龙,王配,潘伟荣,曾养志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10):  1669-1676.  doi:
摘要 ( 319 )   HTML( )    PDF (2419KB) ( 6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生长激素基因编码区序列,揭示其原核表达规律。采用RT-PCR方法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脑垂体中克隆生长激素(GH)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MD 18-T载体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得到的GH基因cDNA序列长690 bp,其中CDS长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前2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多猪种GH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其在各猪种中高度保守,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的GH氨基酸序列与五指山猪和宁香猪的相似性均为100%,与藏猪、香猪、大乌猪、太湖猪、成华猪、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约克夏的相似性均为99%,与雅南猪、杜洛克的相似性均为98%。扩增GH成熟肽区编码序列,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大肠杆菌Rosseta (DE3)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诱导表达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质量约为40.6 ku。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究GH基因对BMI矮小性状的影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