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6-10-25
遗传繁育
不同品种马ELA-DQA*exon2的多态性分析
芒来;李金莲;孙玉江;石有斐;孟青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51-955.  doi:
摘要 ( 808 )   HTML( )    PDF (502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PCR-SSCP技术检测了7个品种300匹马ELA-DQA*exon2的多态性。用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已变性的PCR扩增产物分离,银染法显色。结果300匹马中共出现27种基因型:10种纯合子和17种杂合子;7个品种马的He和PIC值均表现为高度多态;等位基因序列分析得到10个等位基因间的 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15~0.147,符合(dN>dS)的正选择检验。因此表明马的ELA-DQA*exon2多态性丰富。
绵羊催乳素受体基因PCR-SSCP分析
牟玉莲;储明星;孙少华;方丽;叶素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56-960.  doi:
摘要 ( 765 )   HTML( )    PDF (517KB)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在小尾寒羊、萨福克羊、多赛特羊、多赛特公羊×小尾寒羊母羊F1代杂种羊4个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3对引物扩增片段中均存在PCR-SSCP多态性。对于引物1,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基因型,AB基因型只出现在小尾寒羊、多赛特羊和萨福克羊中,仅在多赛特羊中检测到BB基因型。对于引物2,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只有萨福克羊没有BB型。对于引物3,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AB和BB基因型。在4个绵羊群体中,A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
探讨微卫星作为地方山羊品种生长性状的遗传标记
王建民;孙允东;李宏滨;王桂芝;尚友国;关伟军;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61-966.  doi:
摘要 ( 1249 )   HTML( )    PDF (583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微卫星技术及最小二乘拟合线性模型,利用崂山奶山羊、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和莱芜黑山羊4个地方山羊品种中的10个多态性微卫星基因座,分析了微卫星基因座及其等位基因对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与品种、性别和年龄等因子比较,标记因子对山羊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较小,但发现BM6404、BM1818、BM812和BM6444基因座对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BM6404、BM1818、BMS12484、MAF70基因座对主要体尺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BM6404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30可能对山羊的胸围、体高、尻宽均有正效应;120对胸围有较强的负效应,而对体高、尻长则有较强的正效应;168对尻长、尻宽均表现为负效应。MAF70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42对体长有正效应,178对体长有负效应。BMS1248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28对管围有正效应。
山羊乳上皮黏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在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郑玉才;王杰;白文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67-971.  doi:
摘要 ( 736 )   HTML( )    PDF (622KB)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四川5个地方山羊品种及波尔山羊乳上皮黏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山羊乳MUC1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检测到22种基因型和9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范围为205~278 ku,明显高于普通乳牛;MUC1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其分布存在品种间差异;山羊乳MUC1基因杂合度较大,遗传变异程度高;根据乳MUC1等位基因频率对6个山羊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优化山羊体细胞核移植方案的研究
刘凤军;安志兴;高立功;张玉玲;张晶晶;何小宁;郑月茂;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72-976.  doi:
摘要 ( 1354 )   HTML( )    PDF (701KB)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乳腺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比较了供体细胞类型、细胞冷冻及核移植的重建方法(胞质内注射、电融合)对重构胚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1)乳腺细胞支持重组胚的发育能力(囊胚率7.14%)显著低于成纤维细胞(16.19%)和颗粒细胞(19.01%)(P<0.05),卵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2)乳腺上皮细胞构建重组胚时电融合法的效率(69.52%)极显著高于胞质注射法(59.20%)(P<0.01);成纤维细胞的重组成功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在两种方法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颗粒细胞,胞质注射法重组成功率(82.17%)显著高于电融合法(50.99%)(P<0.05),其囊胚率也稍高于电融合法,但无显著差异(P>0.05);(3)上述3种供体细胞在冻融后支持重组胚发育力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山羊体细胞核移植中,上述3种细胞支持重组胚的发育力以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较好;细胞冷冻对其无显著影响;在构建重组胚方法上,乳腺细胞以电融合法为宜,颗粒细胞是胞质注射法优于电融合法,而成纤维细胞两种方法均可。
牛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及体外培养的一般特性
毕聪明;张仕强;彭树英;李吉霞;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77-981.  doi:
摘要 ( 785 )   HTML( )    PDF (813KB) ( 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制备5月龄的牛生殖细胞悬液,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精原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37 ℃,5% CO2饱和湿度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5月龄牛的曲细精管主要包含细胞为精原细胞、Sertoli细胞,每克睾丸实质收获生精上皮细胞总数平均为3.18×106个细胞,精原细胞纯化后纯度达69.27%,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27%~35%的Percoll梯度中。牛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6~7 d后开始分裂,20 d后精原干细胞形成小集落。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的精原细胞能满足体外培养的需要,可以存活并发生增殖。
鹅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及其与生殖激素间的关系
陈秀萍;姜勋平;丁家桐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82-986.  doi:
摘要 ( 717 )   HTML( )    PDF (838KB)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正处于产蛋期的扬州鹅10只,取其卵泡分离颗粒层细胞,用70%乙醇固定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用连续采血的方法,每3 h采血一次,分离血浆,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激素(E2)水平,用以分析激素水平与凋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无论是健康卵泡还是闭锁卵泡,颗粒细胞90%以上均处于G1期,2%~6%处于G2期, S期比例最小;(2)闭锁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高于健康卵泡(P<0.01);(3)随着健康卵泡直径的增加,颗粒细胞的凋亡呈降低趋势;(4)健康组鹅的FSH、E2水平要高于闭锁组,而LH水平要低于闭锁组。
不同性腺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宋宇轩;曹斌云;王建刚;李胜;程雪妮;朱广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87-991.  doi:
摘要 ( 712 )   HTML( )    PDF (919KB)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雌激素(E2)和孕激素(P4)水平对家兔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采用离心法获取家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设不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组合添加于培养液,利用MTT法间接测定不同性腺激素水平对子宫上皮和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传代细胞是否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结果表明利用离心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孕激素(100 nmol/L)对基质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雌激素(100 nmol/L)和少量孕激素(10 nmol/L)对上皮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经性腺激素刺激的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分别对上皮角蛋白抗体和波形蛋白抗体呈阳性。研究证实适宜的性腺激素水平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而且不会促使其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
动物营养
不同植物细胞壁的体外发酵特征及其对甲烷产生的贡献
张元庆;魏吉安;孟庆翔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92-998.  doi:
摘要 ( 1400 )   HTML( )    PDF (986KB) ( 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离子色谱(IC)分析了6种来源植物细胞壁的单糖组成种类及含量,并通过活体外产气量法研究了这6种植物细胞壁的发酵特征及其在反刍动物甲烷形成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细胞壁的单糖组成种类和数量显著不同。经体外发酵培养后,不同植物细胞壁的72 h产气量(GP)、理论最大产气量(B)、产气速率(C)以及产气延滞期(lag)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 1,<0.000 1,0.007 3和0.000 2)。48 h发酵产生的气体中,甲烷和CO2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00 1)。其中,以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时,气体中甲烷比例最高(22.21%),而以黑麦草细胞壁为底物时甲烷比例最低(8.94%)。6种来源植物细胞壁培养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P=0.531 6)和微晶纤维素酶(P=0.506 3)活性差异不显著,而木聚糖酶活性则差异显著(P=0.017 9)。不同来源植物细胞壁发酵产生的总挥发性脂肪酸量(TVFA)存在显著差异(P=0.000 2),各种挥发性脂肪酸摩尔百分比除丁酸(P=0.468 0)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不同类型植物细胞壁的单糖组成类型显著不同,其体外发酵特征及其对反刍动物甲烷形成的相对贡献存在显著性差异。
饲喂半胱胺对绵羊小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英杰;刘月琴;孙洪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999-1002.  doi:
摘要 ( 711 )   HTML( )    PDF (881KB) ( 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小尾寒羊公羔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分别饲喂添加0、75、15和22.5 mg/kgBW的半胱胺日粮,研究绵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半胱胺对小肠内容物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绵羊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不同,空肠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 。绵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半胱胺可影响小肠食糜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随着日粮半胱胺添加量的增加,绵羊小肠内容物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随之增高,但半胱胺的添加量达到一定程度时(22.5 mg/kgBW),小肠内容物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反而降低。因而在绵羊日粮中添加半胱胺时,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添加量。
肉仔鸡生长和胴体、羽毛蛋白质沉积模型的建立
田亚东;蔡辉益;刘国华;陈宝江;康相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03-1008.  doi:
摘要 ( 743 )   HTML( )    PDF (995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健康雏鸡240只,分性别进行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在42 d的试验期内,每间隔7 d测定试验鸡的体重及相应的体组成。采用Gompertz方程拟合公母肉仔鸡的生长曲线,并通过不同数学公式分别描述肉仔鸡胴体蛋白重和羽毛蛋白重与活重的关系,筛选出最佳模型并与生长曲线组合。分别对生长曲线和筛选的模型进行微分,建立活体增重、胴体蛋白沉积量、羽毛蛋白沉积量与日龄之间的动态函数关系,精确反映肉仔鸡的生长和蛋白质沉积规律。
鸡、鸭消化道pH和消化酶活的比较研究
樊红平;侯水生;黄苇;王勇生;王文武;谢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09-1015.  doi:
摘要 ( 910 )   HTML( )    PDF (1007KB) ( 7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鸡、鸭对营养物质利用率差异的原因,比较了8只公鸡和8只公鸭消化道内容物酸碱性及体内主要蛋白质消化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和脂肪水解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鸭消化道前段除口腔pH比鸡的高(P<0.01),食管膨大部、腺胃和肌胃的pH均比鸡低(P<0.05或P<0.01),而后段消化道从空肠开始到直肠,鸭的pH均比鸡高(P<0.05)。(2)鸡和鸭消化道内主要蛋白酶活性存在差异。鸭肌胃内容物中胃蛋白酶的相对活性和总量都极显著高于鸡的(P<0.01);鸭十二指肠、空回肠和盲肠内容物以及胰腺组织中胰蛋白酶的相对活性和总量高于鸡(P<0.05或P<0.01);鸭空回肠内容物中糜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鸡(P<0.05)。(3)鸭胰腺组织中脂肪酶相对活性极显著高于鸡(P<0.01),脂肪酶总量显著高于鸡(P<0.05);肠道内容物中脂肪酶的活性也大多数高于鸡。(4)鸡和鸭消化道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解酶活性差异没有很强的规律性,但鸭空回肠内容物中纤维素酶的相对活性高于鸡(P<0.01),盲肠内容物中纤维素酶的总量显著高于鸡(P<0.05)。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差异是鸡鸭对饲料养分消化利用差异的原因之一。
预防兽医
猪水疱病自杀性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孙世琪;郭慧琛;尹双辉;冯霞;尚佑军;代兴国;刘在新;刘湘涛;谢庆阁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16-1020.  doi:
摘要 ( 824 )   HTML( )    PDF (1078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T-PCR技术,用保真酶扩增获得猪水疱病病毒外壳蛋白1BCD基因,克隆于DNA复制子载体pSCA1中,获得重组质粒pSCA/1BCD。将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RT-PCR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猪水疱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在转染细胞中表达。豚鼠免疫试验表明,自杀性DNA疫苗pSCA/1BCD可诱导SVDV特异性抗体和T淋巴细胞增殖。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重组亚单位疫苗诱导小鼠免疫保护效果的观察
邵美丽;刘思国;王春来;王勇;宫强;尹训南;郭设平;刘建东;佟恒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21-1026.  doi:
摘要 ( 807 )   HTML( )    PDF (1122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组表达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6种主要毒力因子基因:apxⅠ、apxⅡ、apxⅢ、apxⅣ、apfa和omp,以重组蛋白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OMP组合免疫小鼠作为试验I组,重组蛋白rApxⅠ、rApxⅡ、rApxⅢ、rOMP、rApxⅣ和rApfa组合免疫小鼠作为试验Ⅱ组,PBS为对照组,分3次免疫小鼠,采用背部皮下多点注射,每次间隔2周,免疫剂量为0.2 mL/只,3免后1周分别以APP1型菌Shope 4 074株(5×109 cfu)和APP2型菌S1 536株(5×1 010 cfu)进行攻毒试验。通过小鼠保护率与抗体效价的相关性研究、肺部病理变化及肺脏细菌的分布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试验Ⅰ组4种重组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APP1型菌攻毒的保护率(9/10)明显高于试验Ⅱ组(5/10)和对照组(0/8),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与抗体效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该组对APP2型菌攻毒的保护作用(无肺脏损伤)也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典型肺部损伤)。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试验Ⅰ组对肺脏细菌的清除效果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本试验揭示试验Ⅰ组对不同血清型APP攻击能够提供很好的交叉保护作用,从而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口蹄疫病毒O/LZ株的分子特性分析
马鸣潇;金宁一;李昌;刘慧娟;郑敏;金明兰;贾雷立;张林;鲁会军;沈国顺;王瑞林;金扩世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27-1035.  doi:
摘要 ( 1546 )   HTML( )    PDF (1143KB) ( 5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RT-PCR方法对口蹄疫病毒O/LZ株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O/LZ株除poly(C)和poly(A)外基因组序列长8 104 nt,其中包括1 042 nt的5′非编码区和6 969 nt的多聚蛋白编码区。将O/LZ株与其它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结果显示O/LZ株与O/HNK/2002、 O/ES/2001、O/CHP/TW/97等遗传关系最近,而与其它毒株遗传关系较远,属于O型口蹄疫Cathay拓扑型。与ME-SA拓扑型PanAsia株的毒株比较,两者在主要抗原位点1和位点3呈现出明显的以拓扑型为特征的氨基酸差别,提示两拓扑型毒株之间有较高的抗原差异。
新孢子虫dNcSRS2重组蛋白间接ELISA的建立及其应用
刘晶;余劲术;刘群;汪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36-1041.  doi:
摘要 ( 1242 )   HTML( )    PDF (1131KB) ( 5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新孢子虫体外重组表面蛋白dNcSRS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对各项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判定标准,建立了检测新孢子虫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对多例血清检测表明,所建立的诊断试剂盒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进口的IFAT及两种商品化ELIS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符合率均达到92%以上。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236份奶牛血清的新孢子虫抗体进行检测,阳性率为22%。这是国内首次利用重组蛋白建立的诊断试剂盒,该方法的建立将为牛新孢子虫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临床兽医
四君子汤对脾虚北京鸭胃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董 虹;刘凤华;穆 祥;张永东;许剑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42-1046.  doi:
摘要 ( 693 )   HTML( )    PDF (1188KB)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从分子水平阐明脾虚与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健脾中药四君子汤防治脾虚的机制,首次用北京鸭复制脾虚证模型,以半定量的RT-PCR方法检测其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脾虚组腺胃VIP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VIP 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脾虚组腺胃(P<0.01)、十二指肠(P<0.05)和空肠(P<0.01)SS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后二者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提示脾虚证与VIP和SS有一定关系,四君子汤对VIP和SS水平的影响可能是该方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基础兽医
重叠延伸PCR法体外重建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
李新生;闫若潜;高风山;方勤美;郝惠芳;李云岗;陈红英;夏 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47-1052.  doi:
摘要 ( 783 )   HTML( )    PDF (1179KB) ( 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体外重建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HC Ⅰ)重链(α链)胞外区与轻链(β2m)成熟肽的重组嵌合分子。采用RT-PCR法分别扩增鸡MHC Ⅰ的重链胞外区和轻链的成熟肽序列;采用重叠延伸PCR(Splicing overlap extension PCR method,SOE-PCR)把通过45个碱基的链连接的鸡MHC Ⅰ重链胞外区基因和轻链成熟肽基因重组到可溶性表达质粒pMAL-p2X进行可溶性表达。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明RT-PCR可分别扩增出鸡MHC Ⅰ α链胞外区基因和β2m成熟肽基因,大小符合预期。采用MHC Ⅰ α链胞外区序列的反义引物与β2m成熟肽基因正义引物有15个碱基重叠的两对引物,以MHC Ⅰ α链胞外区序列与β2m成熟肽序列PCR产物的混合物作为模板,进行重叠延伸获得了预期大小的连接片段;测序显示重组质粒上MHC Ⅰ α链胞外区序列与轻链β2m成熟肽基因的靶序列由一柔性的linker相连,阅读框正确且无移码。本研究表明SOE-PCR是体外重构鸡MHC Ⅰ的一种简捷可行方法。
细胞钙超载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损伤关系
郑明学;范运峰;韩克光;古少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53-1057.  doi:
摘要 ( 1315 )   HTML( )    PDF (1193KB) ( 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宿主细胞损伤与钙超载的关系,采用组织定量检测、Von Kossa钙染色、焦锑酸钾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使用和未使用钙离子阻断剂的E. tenella感染鸡盲肠组织的细胞沉积钙、ATP酶、磷脂酶A2(PLA2)、游离脂肪酸和盲肠上皮细胞游离Ca2+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动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 鸡患柔嫩艾美耳球虫病过程中,宿主细胞内钙和游离Ca2+明显增多(P<0.01),并随盲肠损伤加重而增加;(2)在发病过程中盲肠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总ATP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感染严重期显著低于不感染对照组(P<0.01);(3) 钙超载盲肠组织的PLA2活性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P<0.01),表明钙超载是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一个重要损伤机制;(4)硝苯地平可以阻止Ca2+内流,减少宿主细胞内游离Ca2+,减轻宿主细胞的损伤,在本病发生的早期盲肠损伤较轻时,对鸡有一定的保护力,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其作用下降。
出生前山羊延髓主要灰质核团的形成和发育
徐永平;郑月茂;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58-1062.  doi:
摘要 ( 681 )   HTML( )    PDF (1234KB) ( 6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从胚胎期第6周到出生前山羊的延髓主要灰质核团发育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第6周山羊胚胎延髓处在组织发生末期和核团形成初期,是其内部核团构建的关键时期。(2)延髓内不同核团中的神经元发育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大的差异,在同一核团内神经元胞体发育分化在时间上也有差异,即同一核团内较为成熟的神经元胞体的数量由少到多,细胞质内的尼氏小体也存在由少到多,由小变大的过程。(3)延髓灰质结构形成和神经元发育分化的规律:有些结构发生早,而神经元分化较晚,如下橄榄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孤束核;有些结构发生略晚,但其中的神经元胞体分化和发育则较早,如舌下神经核、疑核及延髓的网状结构;有些结构发生早,神经元发育也早,如迷走神经背核。
研究简报
仔猪胃肠道食糜和血液中酪啡肽的检测及阿片样活性分析
张源淑;宗亚峰;邹思湘;陈伟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63-1066.  doi:
摘要 ( 768 )   HTML( )    PDF (1139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24头仔公猪分为对照组(正常哺乳28 d断奶)、试验I组(添喂β-酪啡肽-7)和试验Ⅱ组(添喂酪蛋白酶解物)。试验组于21 d断奶,再连续添喂酪蛋白胃蛋白酶解液或β-酪啡肽-7 10 d,每天2次(共20mL),至32 d,3组动物各随机取6头同时剖杀,取血、胃食糜和空肠食糜。通过所建立的RP-HPLC方法,在胃食糜和空肠食糜中检测到β-酪啡肽-5、β-酪啡肽-7样物质。对照组、酪啡肽-7组和酪蛋白水解液组,β-酪啡肽-7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2±2.38,23.58±7.49、21.81±9.93 μg/g胃食糜和16.99±3.48、19.08±2.85、21.36±4.85 μg/g肠食糜;胃食糜中β-CM-7的含量高于空肠食糜,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在各组仔猪的血液中未检测到酪啡肽样物质。肠食糜的细胞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与喂仔猪料的对照组比较,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对细胞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9%和89.0%,抑制作用均能被纳洛酮反转,逆转率分别是43.2%和89.07%。提示在21日龄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酪啡肽或酪蛋白酶解物,其肠道中有酪啡肽释放,阿片总活性升高。
检测禽流感病毒抗体的重组核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吴仁蔚;胡思顺;肖运才;李自力;石德时;毕丁仁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67-1072.  doi:
摘要 ( 1176 )   HTML( )    PDF (1202KB)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肠杆菌系统表达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核蛋白(NP)为抗原,建立了禽流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检测技术(NP-ELISA)。对263份待检血清(包括临床收集的243份血清和20份H9N2亚型AIV免疫鸡阳性血清)进行检测,NP-ELISA与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P)的总符合率为83.3%,与血凝抑制试验(HI)的总符合率为92%。特异性试验表明,NPELISA方法可以检测H5、H7和H9亚型AIV特异性抗体,检测为阳性的血清样品能够被阳性鸡胚尿囊液阻断。敏感性试验证实,NP-ELISA最早可以检测鸡感染后7 d的血清样品,并于感染后10 d确定100%血清阳性,而AGP检测直到首免后21~28 d才出现部分血清阳性,HI检测直到10~14 d才出现部分血清阳性,并且NP-ELISA要比HI敏感4~40倍。试验证明,NP-ELISA是检测AIV血清型特异性抗体的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经济的血清学检测技术。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Ⅰ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何玉龙;赵娜;伍晓雄;王安华;龙良启;刘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73-1077.  doi:
摘要 ( 756 )   HTML( )    PDF (1172KB) ( 5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Ⅰ(APP ApxⅠ)抗血清用饱和硫酸铵分级粗提后,再经DEAE-sephadex-A50低压层析系统纯化得到IgG,用此IgG作为配基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4轮不同条件的富集筛选。通过改变筛选条件,噬菌体的回收率从1.44×10-6增加到了8.9×10-5,P/N值逐步提高,阳性噬菌体得到了富集。ELISA结果表明,随机挑取的10个噬菌体克隆中,有5个与纯化的IgG有较强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对筛选到的5个阳性克隆提取ssDNA进行测序,并对其递呈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有3个克隆的4个连续的氨基酸序列(RVDV)相同,并与APP ApxⅠ蛋白的原始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一株无血凝性兔出血症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衣壳蛋白VP6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田 浪;王红宁;李建文;廖娟;张夏兰;周万蓉;王鸿宾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78-1083.  doi:
摘要 ( 1511 )   HTML( )    PDF (1289KB)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临床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株无血凝性的致病性兔出血症病毒(RHDV),命名为Yaan-1。HA试验测得该毒株原代及经兔体传3代后的肝毒在25 ℃、37 ℃和4 ℃时均无血凝性;但在琼脂扩散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中均可见分离株与常规RHDV高免血清形成清晰的沉淀线;电镜观察可见3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采用RT-PCR方法将Yaan-1株的衣壳蛋白VP60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分析表明VP60基因序列全长1 740 bp,编码579个氨基酸,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注册号为DQ069280),并与世界各国的常规RHDV分离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8.0%,氨基酸同源性为94.1%~99.0%,氨基酸变异多发生在衣壳蛋白C、E区;同时对Yaan-1株的分子量、等电点、疏水性、跨膜区等分子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无血凝性RHDV中国分离株,丰富了地方毒株资源,为明确我国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以及对VP60蛋白分子特征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畜牧兽医学报》创刊50周年回顾与展望
文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0):  1084-1090.  doi:
摘要 ( 741 )   HTML( )    PDF (1286KB) ( 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畜牧兽医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56年7月,现在年出版12期,刊出论文276篇,共计257万字左右,是我国畜牧兽医科研人员重要的学术交流园地。本刊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现在已是国内外15家文摘刊物和数据库的文献源。先后获得“全国农学会系统优秀期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优秀科技期刊编辑质量奖和办刊条件奖”、连续4届获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成为最有影响的畜牧兽医类期刊之一。但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本刊还有一定差距。为应对国内外期刊竞争的挑战,今后《畜牧兽医学报》应在品牌化、精品化、网络化、国际化等方面下功夫,并强化服务意识,逐步缩小差距,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使本刊早日步入世界优秀期刊行列,为繁荣我国畜牧兽医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