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5-25
遗传繁育
H-FABPA-FABP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研究
李文娟;李宏宾;文杰;陈继兰;赵桂苹;郑麦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17-423.  doi:
摘要 ( 785 )   HTML( )    PDF (499KB) ( 7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H-FABPA-FABP基因作为影响鸡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以北京油鸡、矮脚鸡、白莱航鸡和AA肉鸡为研究群体,利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56、90、120日龄H-FABPA-FABP基因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合IMF含量及屠体性状测定,分析H-FABPA-FABP基因表达水平对IMF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H-FABP基因mRNA随日龄的增长表达量显著降低, 而A-FABP基因mRNA随日龄的增长表达量显著升高,并表现出显著的品种效应(P<0.01),性别因素对A-FABP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北京油鸡、白莱航鸡和AA鸡群体的H-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IMF含量及屠体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A-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屠体重显著相关,与IMF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矮脚鸡A-FABP基因mRNA水平与IMF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H-FABP基因mRNA水平对屠体重影响显著,表现出显著的品种差异。
RAPD标记与四川黑山羊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李 力;邱敦莲;黄 健;周光明;付昌秀;李 强;杨志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24-429.  doi:
摘要 ( 1364 )   HTML( )    PDF (542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6个多态性较强、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四川黑山羊多个种群的成年(1.5~2岁)黑山羊96只个体的血样DNA进行扩增,16个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多态的RAPD条带。对给定的标记,将“有带(1)”、“无带(0)”两类个体看作独立样本,采用SPSS软件的Compare Means中的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来比较两样本各数量性状平均值的差异。并根据两独立样本间个体表型值的分布筛选与性状真实关联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在黑山羊群体中共筛选到5个分子标记分别与不同性状相关,其遗传基础可能是该标记与控制性状的QTL或主基因连锁。
滇南小耳猪与巴马小型猪SLA-DQA基因多态分析
李 华;于 辉;蒋岸岸;李学伟;田允波;赵海全;陈 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30-435.  doi:
摘要 ( 764 )   HTML( )    PDF (666KB) ( 7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滇南小耳猪和巴马小型猪的SLA-DQA基因的部分内含子1、完整的外显子2和部分内含子2共341 bp片段进行了PCR-RFLP酶切分型,结果表明:2品种经EcoRⅠ酶切后BB基因型频率(0.468 8)高于AB型(0.375 0),AA型最低(0.156 3), B为优势基因(0.656 3),A为劣势基因(0.343 7)。经AluⅠ酶切后,滇南小耳猪MM基因型频率(0.500 0)高于MN型(0.321 4)和NN型(0.178 6);而巴马猪则以MN基因型频率(0.485 3)高于MM型(0.338 2)和NN型(0.176 5);2个品种中M等位基因(0.604 2)频率高于N等位基因(0.395 8)。经分析表明,2猪种在两酶切位点上各分型已达Hardy-Weinberg平衡。巴马小型猪和滇南小耳猪中分别存在9种和7种PCR-RFLP组合基因型,其中BBMN为优势组合基因型,AAMN为劣势组合基因型;AAMM组合基因型在2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遗传多态参数分析表明:SLA-DQA基因外显子2的两酶切位点在2猪种间均表现为中度多态,AluⅠ的基因多样性略高于EcoRⅠ,巴马小型猪杂合性略高于滇南小耳猪,2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000 4。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研究
史明艳;杨学义;窦忠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36-440.  doi:
摘要 ( 1363 )   HTML( )    PDF (698KB) ( 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山羊毛囊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来比较2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的效率。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2.0%±1.62%、68.4%±1.82%、72.0%±2.42%,integrin-β1分别为52.5%±2.12%、66.3%±1.98%、73.0%±2.16%,而消化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6.2%±3.12%、61.7%±1.17%、64.0%±3.02%,integrin-β1分别为56.0%±1.12%、63.0%±1.12%、68.0%±2.32%;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4%±0.77%、31.3%±0.88%、44.7%±1.03%,而消化法获得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为22.6%±2.30%、26.9%±0.86%、32.8%±1.05%;在同样培养条件下,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可体外传19代,而消化法可传12代。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并进行传代,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克隆形成率以及传代能力均显著高于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P<0.01)。
优化成年家兔皮肤上皮细胞核移植有关参数
杨春荣;冯秀亮;雷安民;华进联;高志敏;窦忠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41-446.  doi:
摘要 ( 1436 )   HTML( )    PDF (876KB)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成年家兔上皮细胞为核供体,对兔体细胞核移植中孤雌激活、去核、融合、激活及重构胚发育等环节中的有关参数进行筛选和研究。证实160、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孤雌激活率(77.78%、95.12%、97.30%)无显著差异;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孤雌激活胚囊胚率 (52.94%、48.64%)显著高于160 V/mm时 (16.67%);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重构胚融合率(82.85%、79.78%)无显著差异;200 V/mm电场强度时的重构胚分裂率(71.69%)显著高于240 V/mm时(56.56%),裂解率(6.82%)显著低于240 V/mm时(17.92%)。在纺锤体观测仪下,第一极体与纺锤体在一起或相距较近的占60%左右。原核明显的重构胚的分裂率(91.75%)极显著的高于观察不到原核的重构胚(42.86%)。重构胚体外培养发育囊胚率(24.39%)低于受精卵原核胚的体外培养的发育率(86.05%),但两者同自然交配体内发育的囊胚的细胞数(81±17)差异不显著。将646枚2~4细胞重构胚移植到38只同期化或非同期化的受体后没有幼仔出生。
动物营养
驱除瘤胃真菌对绵羊瘤胃内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
霍鲜鲜;侯先志;李大彪;敖力格日玛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47-451.  doi:
摘要 ( 629 )   HTML( )    PDF (826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3只体况良好,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蒙古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一代公羊,运用尼龙袋法研究全部驱除瘤胃真菌对绵羊瘤胃内稻草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部驱除瘤胃厌氧真菌后,改变了瘤胃内纤维物质的降解动力学参数,显著降低了瘤胃内稻草DM、NDF、ADF的降解速率(P<0.05),显著提高了三者的消化延滞时间(P<0.05),显著降低了稻草NDF、ADF的降解率,而DM的降解率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瘤胃真菌在纤维物质降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半胱胺对奶山羊乳腺发育的影响
王月影;王艳玲;杨国宇;范光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52-456.  doi:
摘要 ( 745 )   HTML( )    PDF (911KB) ( 6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半胱胺对奶山羊乳腺发育的影响,选6只空怀奶山羊进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和8只妊娠奶山羊进行同胎次配对试验。结果表明,空怀奶山羊对照期乳腺的腺泡很少发育,几乎看不到乳导管,试验期乳腺有明显导管生长和少量腺泡发育;妊娠奶山羊对照组乳腺随着妊娠的进行有少量腺泡发育,腺导管有明显的生长,试验组乳腺有大量的腺泡发育,腺导管生长更明显,且有分泌物出现。试验期血浆中与乳腺发育相关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以上结果提示半胱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奶山羊乳腺发育。
EGF、Gln和pGRF基因质粒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发育的影响
范志勇;王康宁;周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57-463.  doi:
摘要 ( 724 )   HTML( )    PDF (940KB) ( 6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与谷氨酰胺(Gln)和pGRF基因质粒的不同组合形式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发育影响的差异,选取同日龄断奶仔猪30头,等分到EGF、EGF+Gln、EGF+pGRF基因质粒、EGF+pGRF基因质粒+Gln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共5个处理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期21 d。试验结束时,从每个处理的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头仔猪,空腹称重后屠宰取样。结果表明:EGF与pGRF基因质粒、Gln的不同组合形式对肝脏、胰脏和胃主要消化器官重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均不同程度促进了仔猪小肠的发育。其中,以EGF+Gln+pGRF基因质粒的效果最为明显,小肠、空肠前部、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及整个空肠的重量分别超过对照组37.12%(P<0.1)、103%(P<0.05)、86.27%(P<0.05)、100%(P<0.1)和96.02%(P<0.05)。空肠绒毛长度提高89.68%(P<0.1),细菌移位率为零。但在本试验中,各处理对黏膜刷状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没有明显影响(P>0.05)。
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法测定饲料含氮量的比较研究
郭望山;孟庆翔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64-468.  doi:
摘要 ( 733 )   HTML( )    PDF (918KB) ( 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0种常见的饲料原料和2种化学标准物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凯氏法和杜马斯燃烧法测定各饲料样本中的含氮量,并将其中11种样本分别送往3个实验室进行凯氏法和杜马斯燃烧法的测定,分析误差来源,以确立一种快速无污染的饲料含氮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呈显著线性相关(r=0.999 8,P<0.001),而且大部分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的含氮量测定值间没有差异(P>0.05),变异系数(CV)<5%,但在测定羊草、小麦秸、玉米秸、稻草时,两种方法的测定值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V<5%)。在3个不同的实验室使用凯氏法测定时,7种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种样本的CV大于5%;而使用燃烧法时,只有2种样本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所有样本的实验室间CV均小于5%。11种饲料样本在3个不同实验室间测定值的平均CV值表现为燃烧法明显小于(P<0.01)凯氏法。杜马斯燃烧法可以作为测定动物饲料和饲粮含氮量的常规方法。
预防兽医
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潘 丽;张永光;王永录;方玉珍;蒋守田;王宝琴;王文秀;王 炜;孙 元;吕建亮;谢庆阁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69-473.  doi:
摘要 ( 755 )   HTML( )    PDF (1042KB) ( 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FMDV VP1基因的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p7SBin438/VP1,在根癌农杆菌GV3101的介导下,通过浸花法转化拟南芥花序,转基因拟南芥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后,进行了目的基因PCR扩增和ELISA检测,对ELISA筛选的阳性植株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并对转基因拟南芥后代进行了目的基因PCR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p7SBin438/VP1构建正确,FMDV结构蛋白VP1编码基因已整合进拟南芥基因组并获得表达,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活性,转基因拟南芥后代分析表明VP1基因已经遗传给后代。本试验为将FMDV免疫基因向豆科植物种子中的转化提供了依据。
单克隆抗体捕捉猪瘟病毒抗原ELISA方法的建立
刘建文;余兴龙;张丽颖;涂长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74-479.  doi:
摘要 ( 712 )   HTML( )    PDF (1023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用原核表达的猪瘟病毒(CSFV)主要抗原 E2蛋白和猪瘟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与克隆筛选出5株稳定分泌CSFV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E2、1G7、3A2、3B7和4B6。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5株单抗均与CSFV E2蛋白和全病毒抗原反应。将筛选的CSFV特异性单抗1E2、3B7和4B6纯化后等量混合后包被酶标板(捕捉抗体),与兔抗CSFV IgG(检测抗体)联合应用,建立起CSFV抗原捕捉ELISA(AC-ELISA)方法。随后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了单抗与多抗的最适工作浓度及判定检测结果的OD450临界值。最后以建立的AC-ELISA检测CSFV细胞培养物、CSFV攻毒死亡猪的病料和临床猪瘟组织样品,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特异、重复性好,与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符合率分别为86.2%和90.3%。
柔嫩艾美耳球虫马杜拉霉素抗药株与敏感株的mRNA差异显示
安 健;汪 明;樊宝良;赵兴波;李 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80-484.  doi:
摘要 ( 699 )   HTML( )    PDF (1010KB)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柔嫩艾美耳球虫马杜霉素敏感虫株裂殖子和抗药虫株裂殖子为材料,对马杜霉素敏感虫株和抗药虫株进行差异显示PCR,共回收34条电泳差异片段,反向Northern点杂交鉴定4个片段为真正差异片段,并对4个片段进行测序、Blast同源性比较。来自于马杜霉素抗药虫株裂殖子的ACD3-2序列与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5同源性99%,说明ACD3-2序列是该基因的部分序列,微线-5蛋白与虫体融解宿主细胞膜、入侵、运动和溢出有关,在第二代裂殖子时期,抗药性虫株该序列发生转录,而在敏感虫株中沉默;HCD1序列来自马杜霉素敏感虫株,与柔嫩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16和17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3%和86%,说明与这2个基因同源。AGD5片段来自抗药虫株,HAD8-2序列来自敏感虫株,通过比较这2条序列可能为新序列。
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赵金凤;王荣军;刘红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85-491.  doi:
摘要 ( 695 )   HTML( )    PDF (1245KB) ( 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雏鸵鸟和小白鼠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能成功感染雏鸡、雏鸭和小白鼠,但不能感染雏鸵鸟。2个感染组雏鸡主要在感染后第3天引起雏鸡强烈的腹泻症状,但非免疫抑制组比免疫抑制组症状稍轻,此外,免疫抑制组的鸡出现了多个排卵囊高峰;感染相同剂量的2个试验组雏鸭的排卵囊显露期均较雏鸡短,非免疫抑制组雏鸭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2组雏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免疫抑制组小白鼠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显露期持续24 d,正常组小白鼠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根据肠黏膜涂片,抗酸染色观察发现主要虫体寄生于雏鸭的回肠;通过病理组织学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的回肠和小白鼠的十二指肠,但均主要引起肠绒毛的大量脱落,黏膜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试验证明鸭为鹌鹑源C.meleagridis的新宿主,但敏感性较低;鹌鹑源C.meleagridis不感染非洲雏鸵鸟。发现鹌鹑源C.meleagridis在鹌鹑、鸡和鸭体内寄生部位与小鼠体内寄生部位有明显差异。

基础兽医
Zmu-1:DHP豚鼠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迪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92-495.  doi:
摘要 ( 671 )   HTML( )    PDF (1072KB) ( 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积累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性资料,本研究使用肥大细胞抗原攻击、补体溶血CH50、流式细胞仪及病毒感染方法,测定了豚鼠致敏肥大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血清总补体的活性、血液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功能及对口蹄疫病毒的敏感性。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明显低于其它品系(P<0.01),血清补体含量大于其它品系(P<0.01),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高于其它品系(P<0.05),而呼吸爆发功能低于其它品系(P<0.01),对口蹄疫病毒呈现100%的敏感性。表明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征已不同于其它品系,形成独特的遗传组成和生物学性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及推广价值。
热应激后猪血清中IL-2、IFN-γ及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
胡艳欣;佘锐萍;张洪玉;郭延军;肖 冲;刘凤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496-499.  doi:
摘要 ( 1091 )   HTML( )    PDF (1124KB) ( 7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热应激后猪血清中的IL-2、IFN-γ及TNF-α水平,观察其变化规律。将12头体重基本一致的3月龄中国试验用小型猪随机分成高温试验组和常温对照组两组。高温试验组在人工气候仓内饲养,模拟夏季炎热气候,气温从26~39 ℃ 24 h循环变温,39 ℃时维持4 h;常温对照组在22 ℃下饲养。试验持续10 d,在热应激的第1、3、5、7、9天,39 ℃高温持续期结束的时刻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各血清样品中IL-2、IFN-γ及TNF-α水平。结果显示:IL-2水平有所上升,且在热应激的第1天和第3天与常温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IFN-γ水平有所下降,且在热应激的第3天和第5天与常温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TNF-α水平有所上升,但与常温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试验进行的10 d中,IL-2、IFN-γ及TNF-α水平变化有其共同特点,即随着试验的进行各细胞因子浓度都向常温对照组的正常值发展。本研究从细胞因子的角度验证了前人热应激抑制机体免疫机能的结论。

牛肝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
侯晓林;何继红;杜向党;沈建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500-503.  doi:
摘要 ( 1330 )   HTML( )    PDF (1120KB) ( 11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建立了固相萃取分析牛组织中埃普利诺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残留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和C18SPE柱净化,用乙酸酐和1-甲基咪唑的乙腈溶液作衍生化试剂,在96 ℃条件下,完全衍生化需要100 min。4种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0.02%~88.75%,日内变异系数小于8.52%,日间变异系数小于7.13%。埃普利诺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的检出限为0.4~0.5 μg/kg,定量限为2 μg/kg。该方法可靠、灵敏,可用于常规残留分析。
临床兽医
北京地区犬猫被毛真菌菌群的调查
丁明星;林德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504-509.  doi:
摘要 ( 1247 )   HTML( )    PDF (1284KB) ( 9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北京地区犬猫被毛携带真菌的情况,采集动物体表7个点上的被毛,接种于沙氏或DTM培养基26 ℃培养2周,对菌落进行宏观和微观鉴定。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健康犬的皮肤丝状菌带菌率较低(2.78%, 1/36),而猫带菌率较高(9.4%,3/32);在42只健康犬体表的腐生菌分布以耳内最高,右腕、外眼角次之,耳外、背、尾、腹部依次降低。体表腐生菌以青霉(30.69%)、琏格孢霉(12.64%)、曲霉(6.14%)、毛霉(5.42%)、枝孢霉(4.69%)为主,酵母菌以念珠菌(20.94%)为主,还有26株真菌(9.39%)未能鉴定出来。此外,还分离出67株细菌。试验中还分离到其它一些重要致病性真菌,如马拉色菌、毛孢子菌(毛结节菌)和粗球孢菌、付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帚霉等;提示北京地区犬、猫的皮肤存在着被这些真菌感染的可能。
研究简报
小尾寒羊BMPR-ⅠB基因的多态性、效应及连锁分析
殷子惠;姜运良;樊新忠;王 玉;唐 辉;岳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510-513.  doi:
摘要 ( 689 )   HTML( )    PDF (1198KB) ( 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BMPR-ⅠB)的Q249R(A746G)突变使Booroola Merino绵羊的繁殖性能提高。该突变在小尾寒羊群体中也有分布。本研究用PCR-SSCP技术对299只小尾寒羊BMPR-ⅠB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BB、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1 8,0.364 5和0.093 7,突变等位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0.724 1。对2个小尾寒羊羊场的111只有产羔数记录的小尾寒羊BMPR-ⅠB的Q249R突变对产羔数的效应进行了分析,估计出突变等位基因B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效应为:替代效应和显性效应,在第一胎分别为0.46和0.16,在第二胎分别为0.56和0.11; 在第一胎和第二胎BB比++分别多产0.77和1.02羔。对BB基因型小尾寒羊和微卫星标记OARJL36的连锁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BB基因型小尾寒羊, BMPR-ⅠB的B等位基因与OARJL36位点之间仍然存在重组。
鸽源冠状病毒PSH中国分离株S1基因克隆及分子进化分析
钱华冬;吴祖立;朱建国;华修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514-517.  doi:
摘要 ( 1096 )   HTML( )    PDF (1181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分离鉴定的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S1基因进行RT-PCR法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S1基因由1 62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41个氨基酸,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为精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精氨酸(RRFRR),与常见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相似(RRF/SRR)。该病毒与火鸡蓝冠病病毒(TCV)Gh、G1株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24.7%、25%,而与IBV H52、H120、M41、Beau、Conn、Gray、Hotel、SH1、SH2、SH5、SH6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75.0%~99.6%,其中与SH2、SH5的氨基酸同源性更是达到了99.6%,进一步证明该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IBV。
温氏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付 媛;李树清;杜 凯;刘 琴;周艳琴;刘恩勇;姚宝安;赵俊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5):  518-522.  doi:
摘要 ( 1041 )   HTML( )    PDF (1222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湖北黄牛无菌采集血液,分离附红细胞体并提取病原基因组,用血营养菌的16S rRNA 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长约1.5 kb的扩增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全长为1 471 bp(GenBank收录号为AY946266),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Neimark公布的温氏附红细胞体(AF016546)的16S 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8.7%,证实该病原为温氏附红细胞体,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了温氏附红细胞体在湖北省的存在。将该序列与5种支原体、14种血营养菌及边缘无浆体等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温氏附红细胞体同边缘无浆体的关系较远,而与肺炎支原体组的亲缘关系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