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8-12-24
遗传繁育
家畜离散性状遗传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殷宗俊;张勤;丁向东;王春考;周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25-1630.  doi:
摘要 ( 902 )   HTML( )    PDF (1288KB) ( 7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广义线性方法(GLMM)、阈性状法(TM)和常规线性方法(LM)对不同参数组合下离散性状的遗传力及准确度进行了估计,模拟研究的性状为单阈值二项分类性状,试验设计为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遗传力的估计准确度方面,GLMM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LM方法估计遗传力的效果较差,离真值的偏差也较大;不同参数组合下,GLMM方法的遗传力估计结果普遍高于线性方法。另外,性状遗传力真值和性状表型发生率对估计遗传力及其准确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5个绵羊品种BMP6基因部分片段的多态及序列分析
肖朝庭;狄冉;储明星;傅衍;方丽;马月辉;李奎;徐作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31-1639.  doi:
摘要 ( 1629 )   HTML( )    PDF (1288KB) ( 7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GenBank发表的绵羊骨形态发生蛋白6(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6,BMP6)基因部分序列所包含的外显子5、6、7和小鼠BMP6基因外显子5、6、7序列设计3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6基因外显子5、6和7在小尾寒羊、湖羊、多赛特、特克塞尔、考力代5个绵羊品种301个个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发现这3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在检测的5个品种中均无多态性,说明所检测的BMP6外显子5、6、7序列比较保守。同时克隆了小尾寒羊(695 bp)和济宁青山羊(699 bp)部分BMP6 mRNA以及小尾寒羊BMP6基因外显子3-4的内含子序列和两端部分外显子序列(785 bp)。发现小尾寒羊和济宁青山羊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小,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2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除济宁青山羊中插入一个丙氨酸外,两者只有4个氨基酸的差异。绵羊与牛、人、小鼠和大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04%、81.82%、84.68%和85.0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5%、91.43%、90.48%和92.38%,均大于90%,表明各物种BMP6核苷酸序列虽然差异较大,但氨基酸序列却非常保守。
4个绵羊品种Leptin基因部分片段的SNPs多态性与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黄丹丽;陈仁金;杨章平;毛永江;李云龙;田黛君;陈亮;赵晓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40-1646.  doi:
摘要 ( 1585 )   HTML( )    PDF (604KB) ( 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PCR-SSCP技术对萨福克、陶赛特、得克塞尔及滩羊4个绵羊品种358个个体Leptin基因等2、3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7个SNPs,其中新发现5个SNPs。测序结果表明,在外显子2上无突变。内含子2上存在A99G、G115A、C150T、C171T位点。外显子3上,存在G271A;C316A;G387T位点。外显子3上的SNPs使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统计分析表明A99G、C150T和A99G+C150T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存在相关性。在A99G位点,Aa基因型初生质量、日增质量、体高、胸围和尻宽指标上均高于AA基因型,初生质量、日增质量和体高指标差异显著(P<0.05), 胸围和尻宽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C150T和A99G+C150T位点结果一致,突变基因型日增重、体高、体长、胸围和尻宽指标均高于野生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
山羊IGFBP-3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李美玉;李兰;闵令江;王建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47-1653.  doi:
摘要 ( 847 )   HTML( )    PDF (455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PCR-RFLP技术对7个山羊群体的501个个体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每个群体均存在XspⅠ多态,表现为3种基因型,均以杂合型AG居多,以GG最少,等位基因A和G在每个群体中基本稳定,7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P>0.05),且基因型在群体间的分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片段包括山羊IGFBP-3基因的部分exon2、完整intron2和exon3及部分intron3,与奶山羊、绵羊、奶牛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依次为99.1%、98.1%、94.1%。同时与经济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波尔山羊及其杂交后代的该位点与断奶体质量和眼肌面积有关(P<0.05),对3月龄体长和胸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10月龄体长、胸围和12月龄体长相关 (P<0.05),AG基因型均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GG型,且呈现AG>AA>GG的趋势。
PRLR基因外显子10多态性与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能的相关分析
孙瑞萍;王利心;朱广琴;王建刚;宋宇轩;梁昭义;曹斌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54-1660.  doi:
摘要 ( 1377 )   HTML( )    PDF (1015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外显子10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其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物P2 、P3与P4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 ,P1的扩增片段不存在多态性。应用P2扩增片段,在西农萨能奶山羊中仅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纯化测序表明AA与 AB基因型相比有2处突变, C27T的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变化,第189处的碱基缺失导致氨基酸由组氨酸变为酪氨酸和苏氨酸。AA和AB基因型之间产奶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显著(P<0.05),AA基因型在各胎次产奶量和平均产奶量等指标上均高于AB基因型,其中第3胎的产奶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应用P3扩增片段,在西农萨能奶山羊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CC、CD、DD),纯化测序表明CC与DD基因型相比有2处突变(C103A 和T106C),分别导致氨基酸由赖氨酸变为苏氨酸、苏氨酸变为异亮氨酸;3种基因型之间产奶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P4扩增片段,在西农萨能奶山羊中也只检测到EE和EF基因型,纯化测序表明EE与EF基因型相比有1 处突变(A114G),该突变导致氨基酸由蛋氨酸变为缬氨酸;EE和EF基因型之间产奶量差异显著(P<0.05)。EE基因型的个体各胎次产奶量均比EF型高,其中在第3、4胎产奶量和前4胎平均产奶量3项指标上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提示:PRLR基因对奶山羊产奶量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PRLR基因外显子10位点可作为奶山羊高产奶量的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分子标记。

中国荷斯坦牛DGAT1基因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贾晋;马妍;孙东晓;张毅;张沅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61-1664.  doi:
摘要 ( 853 )   HTML( )    PDF (583KB) ( 8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北京地区来自17个公牛家系的1 222头中国荷斯坦母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技术对DGAT1基因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KK、KA和AA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3 2、0.609 7和0.247 1;采用混合动物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通过SAS(8.02)软件对5个产奶性状与DGAT1基因的关联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GAT1不同基因型间的305 d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差异极显著(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A基因型的305 d产奶量和乳蛋白量显著高于KK基因型(P<0.01),其乳脂量显著低于KK基因型(P<0.01)。结果提示DGAT1基因对奶牛产奶性状具有较大遗传效应,可以用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不同激活条件和培养基对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李善刚;陈学进;李宏滨;魏彩虹;杜立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65-1670.  doi:
摘要 ( 837 )   HTML( )    PDF (1021KB) ( 7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新西兰兔成熟卵母细胞在不同方式激活后的发育潜能和孤雌胚胎在不同培养体系中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电击激活和化学激活单独使用不能很好的激活兔卵母细胞,两次电击和化学激活配合使用能够较好的激活兔卵母细胞。通过比较发现B2培养基支持兔孤雌胚胎发育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试验建立了和体内受精时间过程相似的卵母细胞活化和培养系统,为兔的核移植技术优化了条件。
能量水平和来源对后备母猪卵母细胞质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延忠;吴德;徐盛玉;周东胜;周平;谭现义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71-1678.  doi:
摘要 ( 949 )   HTML( )    PDF (392KB) ( 10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初始体质量(59±4.2)kg的长白×大白杂交母猪54头,采用3×2试验设计,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和来源对后备母猪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以及排卵前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OCs)中生长分化因子-9(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促黄体素受体(LHR)、促卵泡素受体(FSHR)mRNA表达的影响。3个能量水平分别为NRC推荐能量需要的87.5%、100%和112.5%;每个能量水平分别以淀粉和油脂为主要能量来源。试验母猪在第2个发情期的第19天屠宰。结果表明:随能量水平升高,大卵泡数增多(P<0.05),能量来源对卵泡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能量水平下卵丘扩散程度(P<0.05)和卵母细胞成熟的比例最高(P<0.01),能量来源对卵丘扩散程度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组卵母细胞成熟的比例高于油脂组(P<0.05);基因分析表明,饲喂低能量水平组的GDF-9和BMP-15 mRNA的表达量最高(P<0.05),淀粉组上调GDF-9 mRNA的表达(P<0.05),能量来源对BMP-15 mRNA表达影响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小卵泡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中GDF-9和BMP-15 mRNA表达量高于大卵泡(P<0.01);高能量水平组的LHR和FSHR mRNA表达量最高(P<0.05),能量来源对大卵泡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中FSHR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淀粉组上调LHR mRNA表达(P<0.05)。研究表明,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增加母猪排卵前大卵泡数量和卵母细胞成熟的比例,以淀粉为能量来源对卵泡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卵母细胞成熟的比例;能量影响卵泡数量和卵母细胞成熟可能与GDF-9、BMP-15和LHR、FSHR mRNA表达有关。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史明艳;高雪;杨学义;窦忠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79-1683.  doi:
摘要 ( 829 )   HTML( )    PDF (775KB) ( 9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4 U/mL 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 mg/mL胰酶+0.2 mg/mL 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用自制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探讨毛囊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较小、表面光滑、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细胞特征;K19、integrin-β1以及p6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代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5.6%±2.6%、31.8%±1.9 %和27.0%±3.9%,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角质细胞克隆形成率(P<0.01)。采用配制的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可使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9代。
动物营养
用线性回归法测定生长猪内源钙、磷排泄量和豆粕钙、磷真消化率的研究
张铁鹰;张艳玲;闫素梅;印遇龙;范明哲;汪儆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84-1691.  doi:
摘要 ( 1185 )   HTML( )    PDF (402KB) ( 7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线性回归法(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echnique,REG)测定生长公猪内源钙、磷排泄量和豆粕钙、磷的真消化率。选用6头大白×长白生长阉公猪为试验动物,平均初始体重为(28.6 ± 1.76)kg。采用6×6拉丁方设计, 以豆粕-玉米淀粉为基础,配制6个不同钙(0.04%、0.09%、0.13%、0.17%、0.22%、0.26%)、磷(0.09%、0.18%、0.27%、0.35%、0.44%、0.53%)水平的日粮。试验共6期,每期8 d,预饲期6 d,采样期2 d。结果显示,以日粮干物质采食量 (DMI) 为基础,粪钙的排泄量随日粮钙的摄入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02<0.01),通过回归曲线法得出内源钙排泄量为0.622 5 g/kg DMI,豆粕钙真消化率为44.34% 。以日粮干物质采食量(DMI)为基础,粪磷的排泄量随日粮磷的摄入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25<0.05),内源磷的排泄量为1.077 1 g/kg DMI,豆粕磷的真消化率为48.78%。结果表明,不同钙、磷水平的豆粕日粮,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较大,真消化率相对稳定。钙表观消化率平均比真消化率低41.50%,磷表观消化率平均比真消化率低35.51%。日粮配制时用钙、磷表观消化率会低估钙、磷生物学效价,造成钙、磷的过量添加和猪粪钙、粪磷排泄量的增加。因此,日粮配制时用钙、磷真消化率来评定钙、磷的生物学效价更精确。
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乌金猪肉品质的影响
葛长荣;赵素梅;张曦;赖桦;李长强;高士争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692-1700.  doi:
摘要 ( 869 )   HTML( )    PDF (427KB) ( 9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乌金猪肉品质的影响及最优肉品质所需的日粮适宜蛋白水平。选取体质量15 kg左右的乌金猪9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头,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在体质量为15~30、30~60和60~100 kg阶段的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最高蛋白水平(HHP, 18%、16%和14%)、中高蛋白水平(HMP, 17%、15%和13%)、中蛋白水平(MMP, 16%、14%和12%)、中低蛋白水平(MLP, 15%、13%和11%)和最低蛋白水平(LLP, 14%、12%和10%)。各组在不同生长阶段日粮能量、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水平固定。试验期至100 kg体质量,分别在30、60和100 kg体质量时屠宰,测定肉品质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采用模糊综合评定系统分析并确定最优肉品质日粮适宜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乌金猪不同生长阶段肌肉pH、系水力、剪切力、烹煮损失和滴水损失有明显影响,其中高、中、低蛋白组间差异显著(P<0.05),大理石纹评分随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增加,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增加,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提高,在100 kg体质量时达显著水平(P<0.05);粗脂肪、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降低,不同生长阶段高、中、低能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大理石纹、剪切力和滴水损失为评定肉品质的代表指标,通过综合评定确定30、60和100 kg体质量时最优肉品质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15.88%、14.13%和11.42%。研究结果为乌金猪的合理饲养和改善肉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变化及品种与营养影响特点
杨飞云;陈代文;黄金秀;刘作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01-1708.  doi:
摘要 ( 1167 )   HTML( )    PDF (500KB) ( 1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荣昌(RC)猪和杜×长×大(DLY)杂交猪为试验动物,采用相对定量RT-PCR测定10~120 kg体质量时背最长肌中I、2a、2x和2b 4种MyHC的基因表达,以探讨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变化,并分析品种及营养对它的影响特点。结果表明:(1) 10~20 kg,2个品种的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发生显著改变,MyHC I和2x型纤维比例显著降低,而2b型纤维比例显著提高;(2) 20~120 kg,背最长肌肌纤维的变化规律因品种和纤维类型而异,除MyHC 2b外,2个品种的MyHC I、2a和2x型肌纤维的发育规律存在一定差异;(3)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在10~50 kg阶段未见品种间显著差异,但在80 kg,RC猪的MyHC 2b型纤维比例显著低于DLY猪,而2a型纤维比例则正好相反;(4)饲粮营养水平对2个品种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均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2个品种的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规律及组成存在差异,且纤维组成差异主要表现在80 kg,RC猪的MyHC 2b型纤维比例显著低于DLY猪,可能与其优良肉质相关。
甲酸或绿汁发酵液对苜蓿青贮影响的研究
许庆方;玉柱;李胜利;韩建国;白春生;薛艳林;白景隆;黄毅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09-1714.  doi:
摘要 ( 1448 )   HTML( )    PDF (375KB) ( 7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添加甲酸和绿汁发酵液对拉伸膜裹包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分别按每吨鲜苜蓿添加6 L甲酸或2 L绿汁发酵液,并以不使用添加剂而晾晒处理为对照,整株打圆捆,拉伸膜裹包6层青贮,贮藏300 d后取样分析测定。添加甲酸和绿汁发酵液苜蓿青贮的pH分别为4.32和4.25,显著低于晾晒处理的5.22(P<0.05);而乳酸含量分别为6.26%和6.63%,显著高于晾晒处理的0.24%(P<0.05);而晾晒处理苜蓿青贮的氨氮含量显著减少(P<0.05)。虽然苜蓿青贮的NDF、ADF等营养物质含量没有差异,但添加甲酸可显著提高苜蓿青贮DM、OM、CP、NDF、ADF的有效降解率(P<0.05)。晾晒处理组CP含量显著降低,而且DM、OM、CP、ADF的有效降解率也显著降低。
预防兽医
禽波氏杆菌免疫荧光检测和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杨春晓;王小娥;刘冠华;肖海君;崔金生;朱瑞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15-1720.  doi:
摘要 ( 803 )   HTML( )    PDF (649KB)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改良的Wooldridge法提取了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OMP),通过Bradford方法测定禽波氏杆菌OMP含量为320 μg/mL,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禽波氏杆菌P5株OMP含有5种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8、47、41、36、24 ku;P8株OMP含有6种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8、47、41、38、21、16 ku。将提取的禽波氏杆菌OMP免疫健康青紫兰兔,每周免疫1次,共免疫4次,获得了兔抗禽波氏杆菌OMP高免血清,以此高免血清建立了检测禽波氏杆菌的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并对其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间接ELISA抗原、抗血清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0 μg/mL、1∶12 800,酶标二抗工作浓度为1∶5 000,最佳包被条件为4 ℃、24 h,最佳封闭条件为37 ℃、1 h;间接免疫荧光(IFA)兔高免血清释释度为1∶20,FITC标记羊抗兔IgG稀释度为1∶10,感作时间为45 min时,禽波氏杆菌特异性黄绿色荧光最清晰,非特异性荧光最弱。经临床检测证明该两种方法均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的特点,为禽波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和临床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猪链球菌2型两代表性分离株感染小型猪后对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沈艳;华修国;崔立;朱建国;杨志彪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21-1730.  doi:
摘要 ( 1508 )   HTML( )    PDF (1732KB) ( 7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致病性猪链球菌2型(SS2)感染后对猪外周免疫系统的影响,作者选用SS2 两代表性分离株(即四川分离株ZY05719和江苏分离株HA9801)建立具有典型症状和病理组织特征的小型猪感染模型,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猪血液中细菌含量和白细胞变化,以及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猪链球菌2型感染会引起小型猪的急性死亡、亚急性感染和慢性迁延。急性死亡猪的血液中细菌含量高达106 CFU/mL。感染后的12 h即可见IL-1、IL-8 、TNF-α、IFN-γ分泌量显著增加,其中以TNF-α增幅最显著。同时可见CD4+T细胞的水平明显下降,CD8+T细胞的水平上升,急性死亡猪出现CD4+/CD8+T细胞比值倒置,即感染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急性死亡猪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变化无规律,亚急性感染猪的淋转指数在下降1周后逐渐恢复。结果提示:ZY05719和HA9801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外周血中各相关免疫指标和SS2感染进程有一定相关性。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囊膜基因gp90 V3区糖化回复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韩秀娥;张萍;王雪峰;孔宪刚;相文华;周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31-1736.  doi:
摘要 ( 1405 )   HTML( )    PDF (785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我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弱毒疫苗致弱及免疫保护的分子机制,作者分析了疫苗株及其亲本强毒株共34个囊膜基因序列。结果发现疫苗株在膜基因gp90 V3区的潜在N-连接糖基化位点出现稳定的碱基替换,使该位点消失。为研究囊膜糖基化的作用,以疫苗株全长感染性克隆pLGFD3-8为亲本,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该突变位点进行糖基化序列回复操作,构建全基因感染性克隆pLGFDg5。将pLGFDg5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通过逆转录酶活性和RT-PCR方法评价其感染性。结果表明, 将pLGFDg5在FDD细胞中盲传3代后,可在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逆转录酶活性,用RT-PCR检测到EIAV保守基因片段,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的EIAV粒子。在FDD细胞上的病毒复制动力学分析显示,与其亲本克隆pLGFD3-8的衍生病毒pLGFD3-V相比,回复突变克隆衍生的pLGFDg5-V复制速度较慢,获得较低的病毒载量。体外抗体中和试验表明,与其亲本pLGFD3-V相比,引入潜在的糖基化位点g5降低了衍生病毒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这一结果为N-连接糖基化在我国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机理的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CpG-ODN增强表达犬瘟热病毒H蛋白重组质粒免疫效果的分析
徐向明;朱善元;张泉;薛整风;李厚达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37-1742.  doi:
摘要 ( 1336 )   HTML( )    PDF (517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重组质粒的免疫应答水平,合成4条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ligodeoxynueleotides,CpG-ODN);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确定1条刺激活性最显著的CpGODN,序列为5′TCGTCGTTTTGTCGTTTTGTCGTT-3′。将30只健康毕格犬随机均分为2大组,每大组再分为5小组,分别以不同的剂量肌肉注射CDV附着蛋白(H)重组质粒pcDNA-H和选定的CpG-ODN。在免疫后的第2、4、6周分别测定各组动物的抗CDV中和抗体和γ-干扰素水平。结果表明选定的CpG-ODN对提高抗CDV中和抗体效价和干扰素水平具有一定作用,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不同剂量的质粒pcDNA-H和CpG-ODN的效果不同,其中以30 μg/只的CpG-ODN和50 μg/只的pcDNA-H的剂量组合效果最佳。以选定剂量的CpG-ODN和pcDNA-H免疫5只健康毕格犬,同时以质粒pcDNA-H与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周后所有动物均接种CDV组织匀浆毒。结果发现试验组动物均未出现犬瘟热临床症状,且攻毒后第3周CDV检测为阴性,而pcDNA-H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的CDV检测阳性率为2/5和5/5;这表明CpG能够明显促进重组质粒pcDNA-H的免疫保护作用。
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OE基因的重组乳酸菌的构建与鉴定
董丽娜;高凤山;许崇波;胡桂学;姜海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43-1747.  doi:
摘要 ( 844 )   HTML( )    PDF (768KB) ( 10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疑似患猪流行性腹泻病(PED)的病猪肠病料,根据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糖蛋白基因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531 bp的PEDV部分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后测序,核苷酸序列与PEDV CV777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9.4%。根据测序结果和表达载体特点,设计一对引物,扩增PEDV部分保护性抗原基因(COE基因)501 bp 片段。将COE基因与乳酸乳球菌表面表达载体pNZ8149进行连接,电击转化入食品级乳酸乳球菌NZ3900细胞。重组菌以1 ng/mL乳链菌肽(Nisin)诱导,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PEDV部分S蛋白成功表达,并具有反应原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重组菌表达蛋白定位于菌体细胞表面。
鸡胚组织膜蛋白与鸡毒霉形体黏附蛋白的结合分析
彭秀丽;高俊伟;胡思顺;胡福利;毕丁仁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48-1752.  doi:
摘要 ( 1450 )   HTML( )    PDF (828KB) ( 9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pGEX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将鸡毒霉形体黏附蛋白(pMGA)与GST的编码序列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融合表达,经 GST·Bind Resin 纯化,GST-pMGA的纯度达96%。用蛋白酶Thrombin切掉GST标签,获得纯度为96%的pMGA,经Western-blot鉴定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SPF鸡胚的气管、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腺胃、十二指肠、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等组织膜蛋白,采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各组织膜蛋白与pMGA的结合。结果表明:除脾脏外,其余组织的膜蛋白与pMGA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说明这些组织膜蛋白中存在pMGA的受体蛋白。经SDS-PAGE分析发现,除脾脏外,其余9种组织的膜蛋白中均含有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u的主带,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30 ku,可为深入研究pMGA的受体蛋白提供资料。
基础兽医
鸭IFN-α成熟肽基因的原核表达、复性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龚永强;程安春;汪铭书;杨梅;张瑶;陈斌;;钟小容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53-1758.  doi:
摘要 ( 811 )   HTML( )    PDF (542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鸭α-干扰素(DuIFN-α)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将DuIFN-α成熟蛋白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后转化到BL21(DE3)获得工程菌BL2l(DE3)/pET32a+-DuIFN-α,对其表达产物的纯化和复性关键技术及其抗水疱性口炎病毒(VSV)、鸭瘟强毒(DPV)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L2l(DE3)/pET32a+-DuIFN-α 经0.4 mmol/L 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7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经镍金属螯合介质(Ni-MIAC)进行纯化和复性后获得理想效果,其抗VSV活性的比活力达到12 800 U/mg;利用定量PCR检测到15 U/mL的重组DuIFN-α对鸭瘟强毒表现出抑制作用,为重组DuIFN-α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数据。
单色光对肉鸡肌肉生长、肌纤维发育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
刘文杰;陈耀星;王子旭;董玉兰;曹静;谢电;贾六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59-1764.  doi:
摘要 ( 1524 )   HTML( )    PDF (1143KB) ( 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单色光影响肉鸡肌肉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单色光对肉鸡肌肉生长、肌纤维发育和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将260只0日龄AA 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白(400~760 nm)、红(660 nm)、绿(560 nm)、蓝光(480 nm)下饲养49 d,采用组织学技术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肌纤维面积、密度和血清睾酮水平。结果如下:① 质量:21日龄,绿光组胸肌、腿肌比其它组高6.46%~13.57%和6.37%~16.34%(P<0.05);49日龄,蓝光组胸肌和蓝、绿光组腿肌比其它组高21.42%和16.67%~25.44%(P <0.05)。② 肌纤维面积:21日龄,绿光组胸肌和绿、红光组腿肌比其他组高23.19%~54.01%和33.46%~56.67%(P<0.05);49日龄,蓝光组胸肌、腿肌比其他组高9.92%~21.69%和21.11%~57.44%(P<0.05)。③ 肌纤维密度:21日龄,红光组胸肌和蓝光组腿肌比其他组高19.17%~42.94%和10.13%~49.33%(P<0.05);49日龄,红、白光组胸肌和红光组腿肌比其他组高27.36%(P<0.05)和57.02%~112.03%(P<0.05)。④ 21日龄,蓝、绿光组的睾酮水平比红、白光组高35.37%~37.13%(P<0.05);49日龄,蓝光组的睾酮水平比其他光组高14.36%~28.77%(P<0.05)。研究表明单色光影响肉鸡生长,绿光和蓝光比红光和白光更能有效地促进肉鸡肌肉的生长、肌纤维的发育以及血清睾酮的分泌。
催乳素及其受体在青年公羊驼皮肤中分布的研究
赫晓燕;朱芷葳;游蓉丽;郝欢庆;范瑞文;高莉;曹靖;董彦君;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65-1771.  doi:
摘要 ( 853 )   HTML( )    PDF (1220KB) ( 9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驼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毛用动物,研究包括激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对羊驼毛生长的调控极为重要。作者采用基因芯片杂交技术发现青年公羊驼皮肤中不仅存在PRL及其受体基因,而且还存在PRL相关蛋白基因,提示羊驼皮肤是PRL的一个垂体外合成部位,同时羊驼皮肤还可以合成PRL相关蛋白及PRL受体;通过荧光定量分析比较,认为羊驼皮肤合成的PRL是极少量的,垂体是PRL合成的主要部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定PRL及其受体蛋白主要分布在羊驼毛囊上皮根鞘、表皮、皮脂腺等,提示PRL对羊驼皮肤及其衍生物可能以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猪肌肉中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量
汪纪仓;马素英;王大菊;韩鹤友;刘登才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72-1778.  doi:
摘要 ( 912 )   HTML( )    PDF (407KB) ( 7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测定猪肌肉中地美硝唑、洛硝唑、噻克硝唑、甲硝唑和奥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的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测定法。样品用二氯甲烷提取,盐酸反萃取。盐酸萃取液用磷酸氢二钾碱化,再用二氯甲烷反萃取,萃取液于40 ℃水浴中旋转真空蒸干。残余物用3 mL乙酸乙酯溶解,于40 ℃水浴氮气吹干,加入N,O双(三甲基硅烷基)乙酰胺和异辛烷各50 μL,50 ℃衍生60 min,进样分析,G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药物标准液浓度在0.005~1.6 μg/mL时,与响应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洛硝唑的检测限可达0.2 μg/kg,噻克硝唑为0.5 μg/kg,地美硝唑、甲硝唑和奥硝唑为1.0 μg/kg。空白肌肉组织样品中添加药物浓度在0.2~4.0 μg/kg时,5种药物的回收率为74%~82%,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3%。表明所建立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检测猪肌肉中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
研究简报
中国牛亚科家畜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遗传变异研究
耿荣庆;常洪;李永红;冀德君;常春芳;王兰萍;常国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79-1784.  doi:
摘要 ( 824 )   HTML( )    PDF (382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法,分段扩增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和亚洲水牛共5个牛种的GH基因,并拼接成编码区全序列,分析中国牛亚科家畜不同牛种GH基因编码区序列变异及其分子进化特征。结果表明,牛GH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654 bp,种间核苷酸突变率在0.1%~1.84%。5个牛种编码区序列定义了10种单倍型,瘤牛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大额牛和水牛均无单倍型多样性。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存在偏倚性,共发现了25个偏好性密码子。核苷酸的替代以转换为主,转换明显高于颠换,转换/颠换比为3.0。非同义突变位点远远少于同义突变位点,同义与非同义替代发生的速率比都小于或等于1,表明GH基因编码区序列不受达尔文正选择的影响。以GH基因单倍型序列为基础的分子进化树表明,水牛与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间分化很明显;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间序列分化并不明显,并且它们共同拥有一条相同的祖先核苷酸序列。说明中国牛亚科家畜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变异相当贫乏,并且由于功能的约束表现得相当保守,进化速率相当缓慢。
低排泄氮量的鹌鹑改良选育
李永洙;佐藤胜纪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2):  1785-1793.  doi:
摘要 ( 1493 )   HTML( )    PDF (580KB) ( 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日本鹌鹑N、B(Normal、Brown)品系和杂种群(BN),共进行8个世代(6~20周龄)的选育试验,各品系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CP 18%日粮条件下分选育组、非选育组以及对照组(CP 24%),N、B基础群中选留15种家系,以采食量为主选性状,以产蛋率和排泄氮量为辅选性状作为选育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世代数的增加选育组和对照组的适应力均有显著升高(P<0.05),N品系的各世代遗传改进量为0.26;另外,世代间产蛋率有增高的倾向,选育组平均累积产蛋率与非选育组较显著升高(P<0.05),特别是选育组各世代遗传改良极为显著(P<0.01)。各世代间采食量无显著差异,同世代各品系间选育组N、B采食量均高于非选育组,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选育组排泄氮量和血清中尿酸含量在改良2世代后明显低于非选育组和对照组(P<0.05),排泄氮量分别降低7%~15%。综上所述,通过选育N、B新品系,能够改善产蛋性能,且显著降低排泄氮量,在BN杂种群中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