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9-08-24
遗传繁育
白细胞介素- 6对猪脂肪细胞脂肪分解的影响
杨永青;杨公社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31-1138.  doi:
摘要 ( 803 )   HTML( )    PDF (3002KB) ( 7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对猪脂肪细胞脂肪分解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分化的猪脂肪细胞用不同浓度的IL6(0、25、50、75、100 ng·mL1)处理24或48 h。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的甘油浓度检测脂肪细胞的脂解率;采用形态学观察检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积聚量的变化;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细胞中perilipin A、PPAR γ2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2)、HSL (Hormonesensitive lipase)和ATGL (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IL6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刺激猪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同时PPAR γ2和perilipin A的mRNA及蛋白表达被显著下调;HSL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但其蛋白表达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改变; ATGL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未发生显著改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IL6通过抑制PPAR γ2及其靶基因perilipin A的表达直接刺激猪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
猪第一极体核物质参与卵母细胞受精及其胚胎发育的研究
王公金;谭小东;周小龙;于建宁;徐小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39-1144.  doi:
摘要 ( 787 )   HTML( )    PDF (1232KB) ( 8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核物质能否参与体外受精及其进一步的胚胎正常发育。第一极体(FPB)获自猪卵巢卵泡中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体外成熟培养的MⅡ期卵母细胞。存活极体从成熟卵母细胞内分离后采用显微操作术注入去核卵母细胞胞质中。第一极体重组卵母细胞分别采用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胞浆注射法进行受精,来自极体核重组的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和分析其进一步体外卵裂发育的能力。结果显示:极体显微操作重组的成功率约为80%,20%左右的重组卵母细胞于重组后的受精和发育培养过程中退化、崩解;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注射后2细胞卵裂率分别达到12.9%和29.8%。结论:猪第一极体核物质具有参与卵母细胞受精和进一步胚胎发育的能力。据此推测利用第一极体将有可能繁殖正常仔猪后代。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诱导绵羊孪生的研究
郭宪;岳耀敬;焦 硕;曹学亮;冯瑞林;赵兴绪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45-1149.  doi:
摘要 ( 756 )   HTML( )    PDF (667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绵羊孪生的影响,以猪抑制素α(1~32)基因及绵羊补体C3d基因作为选择基因,利用RTPCR技术构建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并对60只绵羊进行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构建正确,并在BHK21细胞中获得了分泌型表达。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免疫绵羊后,双羔率分别为12.5%和25.0%,均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为抑制素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同发情阶段的绵羊血清对绵羊精子获能和体外受精的影响
刘烈琴;刘云海;郭勇;杨飞鸽;倪和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50-1156.  doi:
摘要 ( 761 )   HTML( )    PDF (524KB) ( 6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比较不同发情阶段和不同浓度的绵羊血清在绵羊体外受精过程中对绵羊精子体外获能及存活时间、受精效果的影响,试验以绵羊输卵管合成液(SOF)为基础获能液,在其中分别添加发情当天、发情结束和发情间期的绵羊血清,血清浓度分别为0%、2%、5%、10%和20%。利用金霉素荧光染色(CTC,chlortetracycline)法及体外受精2种方法检测不同血清及其浓度对绵羊精子获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在获能液中添加发情当天绵羊血清时,在10%和20%血清浓度下作用45 min的获能效果最好,其获能而且未完成顶体反应的精子率(45.28%和44.52%)显著高于0%、2%和5%血清浓度组(30.14%、28.71%和35.49%,P<0.05);2)当在获能液中添加发情结束时或发情间期的绵羊血清时,在含不同浓度的这2种血清的获能液中作用45 min后,各浓度组引起的获能精子百分率变化均不显著(P>0.05);3)在含20%发情当天绵羊血清的获能液中,精子的存活时间(18 h)显著高于含20%发情结束和发情间期的绵羊血清的获能液(11 h;11 h);4)在不同血清诱导获能后进行的体外受精的试验中,添加发情当天绵羊血清组的卵裂率和囊胚率(62.5%和26.25%)均显著高于发情结束时血清组(42.22%和11.11%,P<0.05)和发情间期血清组(37.36%和15.38%,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进行绵羊体外受精试验中,采用20%发情当天绵羊血清作用45 min比采用发情结束和发情间期的绵羊血清能更好地诱导精子获能。
猪MEF2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高智晟;;杨龙;张冬杰;刘娣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57-1163.  doi:
摘要 ( 1130 )   HTML( )    PDF (2049KB)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猪MEF2a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RTPCR的方法,克隆了猪的MEF2a基因,获得了它的2个变异体序列。结果表明,猪MEF2a variant 1基因cDNA长1 524 bp(EF576923),编码50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4.481 ku;variant 2基因cDNA长1 416 bp(EF576922),编码47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0.846 ku。MEF2a两个变异体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79%,第1aa~77aa和第132aa~470aa完全一致,第78aa~131aa是高变区,variant2与variant1相比,在第224aa~258aa处存在34个氨基酸(102 bp)的缺失。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MEF2a的表达。结果表明,MEF2a mRNA是一个广谱表达基因,在心、肝、胃、脾、肾、肺、大肠、小肠、背肌和腿肌中都能检测到,在腿肌中优势表达。MEF2a variant1与马和家鼠构成一个小类群,而variant 2与牛和人构成了另外一个小类群,推测MEF2a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异。
优质鸡MEF2A基因的SNPs检测及其与屠体性状的相关研究
周艳;;刘益平;蒋小松;杜华锐;朱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64-1170.  doi:
摘要 ( 797 )   HTML( )    PDF (567KB) ( 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优质鸡MEF2A基因SNPs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以240只大恒优质肉鸡为材料,应用12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对肌细胞特异性增强子因子2A(MEF2A)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在该研究群体中检测到MEF2A基因的3个SNPs位点46 023 nt (C→T,SNP1)、72 626 nt (G→A,SNP2)和89 232 nt (G→T,SNP3)。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EF2A基因3个SNPs位点及其双倍型对部分屠体性状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SNP1中,基因型A2A2个体的活体质量、屠体质量、胸肌质量和腹脂质量最小二乘均值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大于A1A1个体;SNP2中,基因型B1B1个体的活体质量、屠体质量、胸肌质量、腿肌质量和腹脂质量的最小二乘均值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大于B2B2个体;SNP3中的基因型C1C1个体的半净膛率显著高于基因型C2C2个体(P<0.05)。双倍型H1H2组合的活体质量、屠体质量、胸肌质量和腿肌质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均高于其他双倍型组合。H5H5双倍型的活体质量、屠体质量和胸肌质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均为最低。初步推断MEF2A基因可以作为影响鸡屠体性状的分子标记。
促黄体素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济宁青山羊产羔数的关系
狄冉;梁琛;储明星;刘文忠;方丽;马月辉;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71-1178.  doi:
摘要 ( 792 )   HTML( )    PDF (575KB) ( 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促黄体素β基因多态性与济宁青山羊产羔数的关系,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促黄体素β亚基(Luteinizing hormone betasubunit,LHβ)基因5′调控区和3 个外显子在高繁殖力(济宁青山羊)、中等繁殖力(波尔山羊)和低繁殖力山羊品种(辽宁绒山羊和安哥拉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济宁青山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山羊与绵羊的LHβ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6对引物中,仅引物P1和P5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对于P1扩增片段,在4个山羊品种中均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BB与AA基因型相比在5′调控区存在2处突变202C→A和210C→T;济宁青山羊3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于P5扩增片段,在济宁青山羊中检测到CC、CD和DD 3种基因型,辽宁绒山羊中检测到CC和CD 2种基因型,波尔山羊和安哥拉山羊中都只检测到CC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DD与CC基因型相比在外显子2存在单碱基突变1124C→T;济宁青山羊CC、CD和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8、0.44和0.18;DD和CD基因型济宁青山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CC基因型的多0.99(P<0.01)和0.87只(P<0.01)。济宁青山羊在P1、P5两个座位上都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1座位:χ2=1.66,P=0.437;P5座位:χ2=1.22,P=0.544)。
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序列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析
成述儒;罗玉柱; 韩建林;;Olivier Hanotte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79-1185.  doi:
摘要 ( 832 )   HTML( )    PDF (1711KB)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序列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利用设计的1对引物对绵羊mtDNA D环序列进行PCR扩增和纯化测序。对序列数据进行单倍型、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20只绵羊mtDNA D环序列(部分)表现出2种长度变异,其中3个序列长度为573 bp,117个序列长度为648 bp。对117个长度为648 bp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77个单倍型。单倍型比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蒙古羊都较高,而在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都较低。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均将77个单倍型明显的分为3个分支。研究认为:含有4个重复单元(75 bp)是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的序列特征,在甘肃6个地方绵羊品种中,蒙古羊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遗传多样性最低。系统发育和网络关系分析认为甘肃6个地方绵羊品种有3个母系起源。
荷斯坦牛GHR基因多态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马妍;贾晋;张毅;孙东晓;张沅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86-1190.  doi:
摘要 ( 809 )   HTML( )    PDF (616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PIRAPCR和RFLP方法检测了1 145头中国荷斯坦牛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R) 外显子8的F279Y多态位点及其与产奶性状的关联性。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与305天产奶量(P<0.01)、乳脂率(P<0.05)和乳蛋白率(P<0.01)关联显著。Bonferroni t检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基因型TT和AT在305天产奶量和乳脂率上差异显著(P<0.05);基因型TT和AT在乳蛋白率上差异极显著(P<0.01);基因型TT和AA在乳蛋白率上差异显著(P<0.05)。A等位基因对乳蛋白率的加性效应为-0.025 8%(P<0.01);产奶量和乳蛋白量的显性效应分别为-214.005(P<0.01)和-5.515 kg(P<0.05);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等位基因替代效应分别为-0.047 5%(P<0.05)和-0.029%(P<0.01)。因此,T等位基因是提高乳成份的优势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是提高产奶量的优势等位基因。本研究表明GHR基因的F279Y突变可望应用于我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动物营养
加酶预消化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章世元;俞路;王雅倩;朱沛霁;谢月华;李海滨;王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91-1195.  doi:
摘要 ( 805 )   HTML( )    PDF (386KB) ( 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体外加酶预消化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与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用28日龄断奶杜长大仔猪80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分别饲喂基础饲粮颗粒料(Ⅰ组)、基础饲粮预消化颗粒料(Ⅱ组)、普通加酶饲粮颗粒料(Ⅲ组)、加酶预消化饲粮颗粒料(Ⅳ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Ⅳ组仔猪日增体质量(P<0.05)和饲料转化率(P<0.05)显著高于Ⅰ和Ⅱ组,腹泻率极显著低于Ⅰ、Ⅱ和Ⅲ组(P<0.01);Ⅳ组仔猪能量和钙表观消化率均高于Ⅰ和Ⅱ组(P<0.05),但与Ⅲ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仔猪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和Ⅱ组(P<0.01),Ⅳ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虽略有提升,但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加酶预消化饲料可提高断奶仔猪对饲料养分的消化,进而促进其生长。
γ-氨基丁酸对夏季高温期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抗氧化及HPA、HPT轴激素分泌的影响
邹晓庭;胡家澄;曹德瑞;董金格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196-1201.  doi:
摘要 ( 876 )   HTML( )    PDF (402KB)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日粮中添加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对夏季高温期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及HPA、HPT轴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试验选用(43.07±5.76) kg “杜长大”三元杂交猪96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按日粮添加水平设基础日粮组(0 mg·kg1 GABA)、基础日粮 + 10 mg·kg1 GABA、基础日粮 + 20 mg·kg1 GABA、基础日粮 + 40 mg·kg1 GABA 4个处理,试验期48 d。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夏季高温期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都有影响,其中以10 mg·kg1处理效果最优,全程日增体质量提高13.08%(P<0.01),料重比降低7.81%(P<0.01),但各试验组猪日采食量无显著变化。10 mg·kg1 GABA使血清GSHPx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SOD活性提高,MDA含量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10 mg·kg1 GABA显著降低HPA轴激素皮质醇、皮质酮及ACTH水平(P<0.05),显著升高HPT轴激素T3及FT3水平(P<0.05),但对T4及FT4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饲粮中添加GABA改善了夏季高温期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本研究条件下以10 mg·kg1处理效果最优;10 mg·kg1 GABA还降低了夏季高温对猪造成的应激并使其抗氧化性能及甲状腺机能增强。
预防兽医
1株H5N1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鸭的抗原定位观察
李玉谷;叶远兰;周泉鹤;崔聪颖;张媛;马勇江;李楚宣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02-1208.  doi:
摘要 ( 824 )   HTML( )    PDF (1290KB) ( 5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鸭静脉接种或眼鼻口腔泄殖腔接种禽流感病毒A/duck/Guangdong/220/2004(H5N1)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病毒核蛋白抗原,探讨了该病毒在组织器官中的定位与分布。结果表明,病毒核蛋白抗原主要存在于鸭的心肌细胞、肝细胞、枯否氏细胞、胰腺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液吞噬性白细胞;在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脑组织,肠黏膜上皮,胸腺、法氏囊、脾脏和肺脏的巨噬细胞或组织细胞以及坏死的细胞碎片中也可检查到少量病毒核蛋白抗原;而在食管、胃、睾丸、卵巢、甲状腺、肾上腺、哈德氏腺、骨骼肌等未检查到该抗原。
7株鸭肝炎病毒分离株及疫苗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变异分析
马秀丽;于可响;吴静;宋敏训;廖明;辛朝安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09-1214.  doi:
摘要 ( 755 )   HTML( )    PDF (1215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中国鸭肝炎病毒(DHV)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关系,作者测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分离的7株DHV及1株疫苗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与公布的40株DHV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VP1变异程度较大,高变区主要集中在180194位和213219位;不同毒株的潜在N糖基化位点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基因的进化分析均表现出一致的结果,测序的8个毒株均分布在同一个遗传谱系,属基因A型,与基因B型和基因C型遗传距离较远,不在同一分支上。而JYZ02株与R85952株的遗传距离最近,属同一个亚支,提示JYZ02株可能由毒株R85952演化而来。结合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和代表毒株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近年分离并测序的上述7个毒株未发生抗原变异。从多毒株进化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血清1型DHV仍是我国流行的优势血清型。
地方柴鸡中J亚群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的混合感染
张洪海;刘青;邱波;刘功振;成子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15-1221.  doi:
摘要 ( 742 )   HTML( )    PDF (3528KB)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9月,山东省菏泽市某柴鸡养殖专业户6 000只鸡80日龄时开始发病,至120日龄时死亡率高达15%。病鸡颜面苍白,机体进行性消瘦,瘫痪,最后衰竭死亡。部分鸡只可见单侧肢体麻痹症状和皮肤型肿瘤。对66份采自发病鸡群的血清及新生羽毛囊进行血清学检测。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所采的66份待检羽髓抗原MDV阳性率为59.09%,血清中MDV抗体阳性率为65.16%,抗原、抗体双阳性率为37.8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鸡血清中ALVJ、REV抗体,结果显示ALVJ抗体阳性率为7.58%,REV抗体检测全部呈阴性。剖检病鸡可见内脏器官普遍肿大,肝、脾、肾表面及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样结节。病理组织学观察肿大的器官和组织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增生,并可在肝、脾、肾、腺胃等组织内同时观察到淋巴细胞样瘤细胞和髓样瘤细胞2种典型的肿瘤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组织内同时存在MDV和ALVJ抗原的阳性信号。PCR检测结果显示6只来检病鸡MDV和ALVJ均呈阳性,都扩增出相应的条带,REV未扩增出任何条带,PCR呈阴性。以上结果表明地方柴鸡鸡群中存在MDV和ALVJ的共感染,提醒我们应当注意地方柴鸡肿瘤性疾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
多重PCR方法快速检测猪的5种呼吸道病原菌
薛云;▼;赵战勤;▼;陈杨;邹浩勇;何启盖;李文洁;熊金凤;陈焕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22-1228.  doi:
摘要 ( 1208 )   HTML( )    PDF (775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产毒性多杀巴氏杆菌(T+Pm)和猪肺炎支原体(Mhp)是最常见的几种猪呼吸道病原菌。笔者参照文献报道的基因序列设计针对App、Hps、Bb、T+Pm和Mhp的特异性引物,对单一PCR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后建立5重PCR方法。该多重PCR方法能对同一样品中5种病原菌的DNA模板进行扩增,且在5种病原菌之间没有交叉反应;对大肠杆菌等其它6种常见猪细菌性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5种病原菌DNA模板检出的最小量均低于160 pg,且能从攻毒小鼠(App、Hps、Bb和T+Pm)肺脏组织8 h增菌的培养物中快速检测出相应的病原菌。对中国华中地区269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5种呼吸道病原菌在华中地区猪群中普遍存在,且混合感染情况十分严重。这些试验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用于猪呼吸道病原菌App、Hps、Bb、T+Pm和Mhp的单一或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及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基础兽医
穿心莲超微粉2种成分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刘开永;黄显会;高海;贺利民;蒋智钢;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29-1234.  doi:
摘要 ( 753 )   HTML( )    PDF (857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研究了穿心莲超微粉中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2种有效成分在鸡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根据体质量以5 g·kg1单剂量给鸡灌服给药,然后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其体内药物浓度,用3P97药动学程序分析其药动学特征。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在鸡的血浆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47.4±3.5)和(41.9±3.9) min,t1/2β(104.8±12.8)和(143.0±12.8) min,t1/2Ka (23.2±2.6)和(9.77±1.22) min,AUC (329.3±28.8)和(329.1±25.5) (μg·mL1)·min,tmax (51.5±3.5)和(37.2±2.8) min,Cmax (1.60±0.32)和(1.44±0.09) μg·mL1,MRT (175.2±15.9)和(219±18) min。这2种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表征了该超微粉在鸡体内的药动学规律,且吸收和消除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为穿心莲粉体制剂的临床应用和中药多成分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
高氟对雏鸡法氏囊形态结构、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陈涛;龚涛;柏才敏;彭西;崔恒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35-1243.  doi:
摘要 ( 807 )   HTML( )    PDF (4642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高氟对雏鸡法氏囊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鸡健雏30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以对照日粮(F 23 mg·kg1)和高氟日粮(F 400 mg·kg1,高氟Ⅰ组;F 800 mg·kg1,高氟Ⅱ组;F 1 200 mg·kg1,高氟Ⅲ组)42 d,以实验病理学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观察雏鸡法氏囊的变化。结果显示高氟Ⅱ组和高氟Ⅲ组法氏囊绝对质量和脏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法氏囊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经流式细胞仪测定,高氟Ⅰ组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高氟Ⅱ组和高氟Ⅲ组则出现明显变化。14日龄时高氟Ⅱ组和高氟Ⅲ组法氏囊淋巴细胞G0/G1期显著升高(P<0.05),G2+M期和增殖指数(PI)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程度地降低;28日龄时高氟Ⅱ组和高氟Ⅲ组S期显著升高(P<0.01),凋亡率也显著升高(P<0.01);42日龄时高氟Ⅱ组和高氟Ⅲ组G0/G1期显著升高(P<0.01),S期、G2+M期和增殖指数(PI)显著降低(P<0.01),同时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观察,42日龄时高氟Ⅱ组和高氟Ⅲ组法氏囊可见多量的凋亡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线粒体肿胀。结果表明,日粮含氟达800及1 200 mg·kg1时可引起法氏囊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受阻,凋亡细胞显著增多,法氏囊生长发育受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受损。
临床兽医
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及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范宏刚;卢德章;胡魁;张建涛;李静;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44-1248.  doi:
摘要 ( 839 )   HTML( )    PDF (391KB) ( 6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用14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肌肉注射小型猪复合麻醉剂(0.15 mL·kg1),并在注药前及注射药后5、10、30、45、60、80、100、120 min进行无创血压、心率(HR)的监测;并同步采取前腔静脉血样,采用放免法检测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Ⅱ)和醛固酮(ALD)活性/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创血压、HR主要是在注药后5~10 min及80 min时出现明显的改变(P<0.01或P<0.05)。PRA、AⅡ和ALD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HR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SBP、DBP、MAP表现得明显。由此可以得出:PRA、AⅡ和ALD参与了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引起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可能是该复合制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浓度氮酮、薄荷醇对盐酸特比萘芬体外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
蔡文贺;林德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49-1252.  doi:
摘要 ( 718 )   HTML( )    PDF (350KB) ( 7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选择促进盐酸特比萘芬(TBF)透皮扩散作用的促渗剂,选用立式Franz扩散池,以犬离体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计算含不同浓度氮酮(AZ)、薄荷醇(MT)组盐酸特比萘芬透皮试验的累积渗透量Q、稳态流速Jss、渗透系数KP和增渗比ER等参数来比较促渗效果。结果显示试验中所有组别促渗剂都具有促渗作用,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1%AZ**>5%MT**>3%AZ**>3% MT**>1%MT*>5%AZ*,其中薄荷醇组促渗效果与浓度呈线性正相关,而氮酮组则呈线性负相关。虽然各组促渗剂均起促进作用,但薄荷醇组的效果优于氮酮组,加之薄荷醇属天然物质,毒副作用低,所以更适合作为药物外用制剂的促渗剂。
研究简报
绵羊肌肉抑制素C端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马毅;舒建洪;李晴;关宏;安晓荣;陈永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53-1257.  doi:
摘要 ( 771 )   HTML( )    PDF (976KB) ( 5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了解绵羊myostatin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理,进行了绵羊myostatin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首先将绵羊myostatin基因C端克隆入含组氨酸标签的表达载体pET30ac(+)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IPTG诱导表达,然后利用Ni2+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薄层扫描及Bradford法分别检测纯化后蛋白的纯度与含量。应用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薄层扫描分析纯化后蛋白纯度可达95%以上,Bradford法检测蛋白浓度约5 mg·mL1,制备的抗血清效价可达1∶250 000以上,Western blot检测证明抗体特异性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明抗血清可检测到肌肉细胞中内源性myostatin的表达,说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阐明绵羊myostatin的表达及调控机理。
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线粒体分布变化
曲杨燕;刘云海;郭勇;李凯;赵雁伟;李晓燕;倪和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58-1261.  doi:
摘要 ( 769 )   HTML( )    PDF (1069KB) ( 8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检测绵羊卵母细体外成熟前后的线粒体分布变化,将成熟过程不同阶段的卵母细胞用活体细胞线粒体跟踪试剂盒(GENMED kit)对线粒体进行染色,之后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对细胞核进行染色,最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分布情况以及相应的细胞核所处的发育时期。结果:生发泡期(Germinal Vesicle,GV)的卵母细胞线粒体呈周边分布;生发泡破裂期(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Ⅰ,MI中期)的卵母细胞呈半周边分布;第一次减数分裂末期(MⅠAnaphase,MⅠ后期)的卵母细胞线粒体基本呈均匀分布,但是线粒体簇较小,着色较浅;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II ,MII期)的卵母细胞线粒体呈均匀分布,而且细胞质中央的线粒体簇变大,着色变深。结论:线粒体分布随着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阶段的进展,由细胞周边向均匀、由疏松向致密呈波动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作为一种判定绵羊卵母细胞胞质成熟的有效参考指标。
转pK2.10拟蜘蛛拖丝蛋白基因绵羊成纤维细胞株的筛选
王春生;刘欣;原璐;安铁洙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62-1265.  doi:
摘要 ( 785 )   HTML( )    PDF (786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转pK2.10拟蜘蛛拖丝蛋白基因绵羊成纤维细胞株,本研究参照GenBank上蜘蛛拖丝蛋白基因序列(AY555585和AH015065)设计并人工合成拟蜘蛛基因四聚体(4S),与pcDNA3.1载体(K2.10启动子)相连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K2.104S),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绵羊成纤维细胞,通过药物筛选、阳性细胞鉴定及体外培养等方法,获得了转蜘蛛拖丝蛋白基因的绵羊成纤维细胞株。结果,用pcDNA3.1K2.104S 表达载体转染冷冻复苏的绵羊成纤维细胞后,利用G418筛选法获得neo基因的抗性细胞,即阳性细胞;采用PCR方法对阳性细胞鉴定显示,所构建的载体整合到了细胞基因组中;对阳性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阳性细胞核型稳定,与正常细胞的核型无差异;阳性细胞经冷冻复苏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特性。该细胞株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转拟蜘蛛拖丝蛋白基因的克隆羊研究奠定了基础。
蛋白A法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詹爱军;王新卫;金鑫;陈书琨;卢体康;花群义;秦智锋;秦爱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66-1270.  doi:
摘要 ( 1109 )   HTML( )    PDF (517KB) ( 7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可以检测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蛋白A法免疫传感器,将石英晶片谐振的高灵敏度与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用蛋白A(SPA)在镀金膜的石英晶体电极偶联抗H9亚型流感病毒的单抗构建传感器探头形成免疫传感器。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与H5亚型禽流感病毒和NDV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20个 EID50;组成的检测器对相应的流感病毒响应良好,该法与鸡胚病毒分离法检出流感病毒的符合率达到91%。本文结果为检测流感病毒免疫传感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贵州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的变异分析
汤德元;赵启祖;李春燕;刘霞;邹兴启;范运峰;曾智勇;朱永兴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71-1275.  doi:
摘要 ( 1078 )   HTML( )    PDF (887KB) ( 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调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的变异情况,笔者收集了贵州省16家规模化养殖场153份疑似PRRS的样品,通过RTPCR检测和ORF5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之间ORF5基因的同源性为98.7%~100%,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5%~100%;与美洲型代表毒株VR2332、国内标准毒株CH1a和欧洲型代表毒株LV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2%~90%、94.8%~95.6%、59.7%~60.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8%~89.3%、92.7%~94.2%、54.9%~55.3%,遗传衍化关系分析表明流行毒株属于美洲型。ORF5基因发生离散性变异,可以分为3个簇,与中国其他地区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病毒关系密切,而与早期分离的PRRS毒株关系疏远,说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存在变异现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DT40细胞中的增殖规律
罗俊;滕蔓;樊剑鸣;邢广旭;李乔木;杨艳艳;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8):  1276-1280.  doi:
摘要 ( 752 )   HTML( )    PDF (1488KB) ( 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系统地研究IBDV弱毒在DT40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作者探讨了IBDV弱毒株对DT40细胞的侵染性以及不同培养条件对IBDV在该细胞中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维持液培养条件下,IBDV TAD和HN3 2个弱毒株均不需要传代适应过程即可直接感染DT40细胞,并在其中增殖;而在细胞最佳生长液条件下,IBDV可伴随宿主细胞的快速分裂而增殖,并可在较长培养时间内进行连续、大量的病毒收获。本研究表明DT40细胞可以作为深入探讨IBDV分子致病机制的良好靶细胞模型,其同时也可能为生产IBDV商品化疫苗提供一种潜在便捷的工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