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遗传繁育
阉割对猪甲状腺转录因子-1、2(TTF-1, 2)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颖;张立凡;蔡兆伟;陈哲;蒋晓玲;周红梅;华绪川;徐宁迎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7.  doi:
摘要 ( 1049 )   HTML( )    PDF (1171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阉割对甲状腺转录因子-1、2(TTF-1, 2)基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阉割与非阉割金华猪甲状腺组织中TTF-1和TTF-2基因在60、90和120日龄时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非阉割猪TTF-1和TTF-2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量呈稳步上升趋势,阉割猪TTF-1和TTF-2基因的表达基本稳定。TTF-1与TTF-2 mRNA的表达量均是在60、90日龄时阉割组高于非阉割组;在120日龄时,阉割组TTF-1与TTF-2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非阉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 建立的SYBR-Green 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有效地用于TTF-1和TTF-2基因的表达分析;另外,阉割使得猪甲状腺TTF-1和TTF-2基因在60、90日龄的表达量升高,且TTF-1基因的表达与猪部分肉质性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系统发育谱法研究牛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沈庆航;徐加豹;江明锋;钟金城;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8-17.  doi:
摘要 ( 680 )   HTML( )    PDF (1508KB)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牛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研究,除了为牛的后基因组学提供研究基础外,其研究成果还可运用到牛的生产实践中。本研究通过系统发育谱法,利用线虫、酵母和人的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对牛的蛋白相互作用进行预测。结果,得到了一个包含2 953个蛋白、3 034对相互作用关系的牛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该网络具有scalefree属性,同时对预测出的ENSBTAP00000011562等23个未知功能蛋白进行了诠释。通过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蛋白的已知功能信息对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局部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了脂代谢相关机理,为改进牛奶质量和提高牛奶产量提供了有效信息。
GHRL及其受体GHSR基因多态性与鸭生长及屠体性状的关联性
方梅霞;李莹;徐海平;谢亮;廖新俤;梁敏;聂庆华;张细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8-24.  doi:
摘要 ( 1100 )   HTML( )    PDF (549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GHRL和GHSR基因部分SNP和单倍型与鸭生长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试验以三水白鸭为材料,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GHRL基因C-729T、T+985C和GHSR基因T404C、G3427A共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构建单倍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792T与21、28、35和49日龄体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腺质量显著相关(P<0.05),CT基因型杂合子优势明显;T404C与腿肌和脾脏质量显著相关(P<0.05),TT基因型个体均值显著高于CC和TC型个体;G3427A与35日龄体质量、49日龄体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和翅质量显著相关(P <0.05),AA基因型是较为优势的基因型;T+985C与各生长、屠体性状都不相关(P>0.05)。所构建的单倍型与单个SNP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表明这3个SNPs是鸭生长和屠体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
我国家鸭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级分析
邹剑敏;李慧芳;陈宽维;韩威;朱云芬;束婧婷;宋卫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25-32.  doi:
摘要 ( 1076 )   HTML( )    PDF (383KB) ( 7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地方鸭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级,为更好地制定我国地方鸭品种资源保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28个微卫星标记计算我国24个地方鸭品种间DR遗传距离、基因流(Nm)、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杂合度,并采用Weitzman和Caballero两种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分析各品种在遗传多样性最大化保护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座位的Ewens-Watterson检验均属选择中立性,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94 4;三穗鸭(SS)的观察杂合度最高(0.864 8),大余鸭(DY)的观察杂合度最低(0.720 8),靖西大麻鸭(JXD)的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581 6),金定鸭(JD)的多态信息含量最低(0.434 7);四川麻鸭(SC)和汉中麻鸭(HZ)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425 7),基因流最小(0.471 1),广西小麻鸭(XL)和靖西大麻鸭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166 4),基因流最大(1.380 8)。Weitzman保护理论分析中,临武鸭(LW)、四川麻鸭(SC)、高邮鸭(GY)和北京鸭(BJ)的贡献率较高(>5.0%);Caballero保护理论分析中,绍兴鸭(SX)、四川麻鸭、巢湖鸭(CH)和兴义鸭(XY)具有较高的正贡献率(>0.2%),与Weitzman保护理论确定的等级顺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Weitzman保护理论没有考虑到品种内遗传多样性。在分析我国地方鸭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级时,应充分考虑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和品种内遗传多样性。绍兴鸭、四川麻鸭、巢湖鸭、兴义鸭、高邮鸭、临武鸭、汉中麻鸭、沔阳麻鸭(MY)、荆江麻鸭(JJ)、三穗鸭、恩施麻鸭(ES)、北京鸭、淮南麻鸭(HN)、云南麻鸭(YN)、攸县麻鸭(YX)、微山麻鸭(WS)16个品种对我国家鸭资源总体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在品种资源保护中应当给予优先保护等级。
鸭Akirin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特性研究
代飞;黄锎靓;刘贺贺;韩春春;李亮;王继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33-38.  doi:
摘要 ( 1022 )   HTML( )    PDF (2096KB) ( 6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Akirin2基因在鸭生物体中的功能,本试验通过RT-PCR扩增了鸭Akirin2基因,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其在40日龄北京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鸭Akirin2基因CDS区全长594 bp,编码197个氨基酸,氨基酸水平上与鸡的相似性达99%,其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具有哺乳动物Akirin1和Akirin2氨基酸二级结构域的共同区域;荧光定量结果表明,鸭Akirin2在肌肉和免疫器官脾脏中都有表达。以上结果支持了鸟类Akirin2可能具有与哺乳动物中Akirin1和Akirin2共同功能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Akirin2基因在鸟类肌肉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动物营养
注射pGRF基因质粒对猪血清生长轴激素变化规律的影响
张金霞;张宏福;周占琴;刘雨田;刘胜军;卫星辉;丁国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39-43.  doi:
摘要 ( 658 )   HTML( )    PDF (363KB) ( 6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注射pGRF基因质粒在猪体内的表达效应及作用规律。试验选择8头体质量相近((15±0.43)kg)的健康长白×大白二元杂交阉公猪,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颈部肌肉注射含45 mg pGRF基因质粒的注射液2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 mL。于处理后第1、4、7、11、16、21、26、31天空腹采血样制备血清,测定血清中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生长抑素(SS)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组在注射pGRF基因质粒后第7天,血清GH含量达峰值,比对照组高了113.47%,差异极显著(P<0.01);然后逐渐下降。到第11天时,比对照组高47.09%,差异显著(P<0.05)。到第31天时,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试验组血清IGF-Ⅰ和GRF含量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其变化与GH含量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均在注射pGRF基因质粒后第7天达到峰值,然后降至对照组水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P<0.05)和0.678(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SS含量在11 d 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11天时降至最低点,但差异不显著。到第16天时2组均有所上升,21 d 后缓慢下降,第31天时与对照组趋于一致。血清SS含量与GH、GRF的含量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P<0.05)和-0.777(P<0.01)。由此可见,pGRF基因质粒在体内快速表达并作用于机体,主要通过提高GRF的含量而促使GH的分泌,同时抑制SS的分泌,一定程度阻止其对GRF和GH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有效的促生长作用。同时本试验发现,虽然采用了颈静脉导管方法,猪血液中生长轴激素测定值变异仍较大,加强护理和增加测试猪的数量是取得更为客观结果的必要条件。
奶牛正常乳与隐性乳房炎乳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常玲玲;杨章平;吴海涛;陈莹;施雪奎;毛永江;岑宁;梁祥焕;尹召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44-47.  doi:
摘要 ( 692 )   HTML( )    PDF (926KB) ( 7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导致产奶量下降和乳成分的变化。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57头荷斯坦奶牛(其中32头患隐性乳房炎)乳中脂肪酸组分,比较正常乳和隐性乳房炎乳中脂肪酸的组分。结果表明:共检出21种脂肪酸,隐性乳房炎乳中棕榈油酸(C16∶1)的含量高于正常乳,其他20种脂肪酸均低于正常乳,其中有9种显著低于正常乳(P<0.05),2种极显著低于正常乳(P<0.01);隐性乳房炎降低了牛奶中脂肪酸的总含量及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隐性乳房炎乳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比高于正常乳,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比则低于正常乳。结果提示,隐性乳房炎影响奶牛脂肪酸合成过程,改变了脂肪酸的组分。
预防兽医
猪细小病毒感染PK-15细胞抗病毒相关因子转录变化的分析
李厚伟;魏战勇;尹海燕;陈红英;李金磊;韩志涛;崔保安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48-55.  doi:
摘要 ( 993 )   HTML( )    PDF (2123KB)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后引起干扰素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作者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PPV感染PK-15细胞引起的病毒DNA量的变化和细胞因子IFN-β、IFN-γ、IFNAR-1、IFNAR-2、MHC-Ⅰ、MHC-Ⅱ、MX1、iNOS、2-5AS、RNase L和IRF-3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PV感染PK-15细胞12 h病毒开始大量迅速增殖,48 h达到最高峰;PPV感染后可引起PK-15细胞中IFN-β、IFN-γ、IFNAR-1、IFNAR-2、MHC-Ⅰ、MHC-Ⅱ、Mx1、iNOS、2-5AS、RNase L和IRF-3的转录量显著增加,其中Mx1基因在24 h转录量达到8 423倍。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PK15细胞抗病毒相关因子转录增加。
抗NDV WF00C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异同性与识别表位分析
赵磊;张训海;王旋;孙涛;龚争;鲍春晖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56-64.  doi:
摘要 ( 645 )   HTML( )    PDF (963KB) ( 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不同禽源NDV毒株间囊膜蛋白抗原性的差异,作者以超滤纯化的鸡源NDV强毒WF00C株全病毒为免疫原制备NDV特异性单抗,并在其一般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差异性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抗体可变区同源性比较及其基因家族中的归属性分析,进一步分析各株单抗的异同性;通过差异性作用位点区域氨基酸序列的分析与融合表达短肽反应性的验证,确定其差异表位关键性氨基酸位点。本研究中共鉴定筛选出了6株单抗:1B6、4B4、4E6、4E11、5H4和5H9,除4B4和5H4外,其余均具有血凝抑制(HI)活性和对WF00C株NDV的中和活性,但能够识别线性表位的1B6和4E11却对2株鸽源NDV无HI活性;单抗的异同性分析显示,1B6与4E11、4B4与5H4的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家族来源均相同,1B6与4E11轻重链互补决定区氨基酸分别仅5个和1个氨基酸不同,而4B4与5H4则完全相同,4E6和5H9的基因来源和互补决定区氨基酸序列均差异较大;在NDV HN 14线性中和表位上的aa347位有6种氨基酸变化,鸽源毒株在此位点主要为甘氨酸(26/27),而aa349位有3种变化,其中谷氨酸是鸽源毒株的特有指征;1B6和4E11所识别的差异性氨基酸E347和D349同为该表位关键性氨基酸。本研究所获得的3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6株抗NDV单抗,可归属为不同质的4种单抗;NDV HN aa349为E是鸽源毒株的特有指征,同时该位点也是线性中和表位上又一新的关键性氨基酸位点。
羊细粒棘球蚴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贾红;刘丹;侯绍华;于琳琳;柏丽华;朱鸿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65-70.  doi:
摘要 ( 650 )   HTML( )    PDF (995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检测羊细粒棘球蚴病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为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检测提供快速、简便的手段。作者利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上发表的细粒棘球蚴EG95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筛选出高度亲水的优势表位区EG95s,对该区域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并表达。以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为包被抗原,按常规方法建立检测羊细粒棘球蚴病抗体的间接ELISA,并对各种条件进行优化。SDS-PAGE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可溶性好、表达效率高、纯化简便的重组融合蛋白GST-1EG95s和HIS-1EG95s,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间接ELISA方法优化结果显示:HIS-1EG95s作为包被抗原效果优于GST-1EG95s。经统计学分析,确定间接ELISA方法的判定标准:OD450 nm值≥0.235时判定为阳性,OD450 nm值≤0.191时判定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则为可疑。分别对采自新疆的70份羊包虫阳性血清和70份阴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新西兰Wallaceville动物研究中心提供的间接ELISA方法符合率为100%,阻断试验结果显示与其他蛋白无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介于3.8%~5.6%,批间变异系数介于5.7%~8.5%,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作者所建立的羊细粒棘球蚴病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有望为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检测提供快速、简便的手段。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测定及一步耐药突变株的筛选
张雨菡;王丽平;陆承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71-76.  doi:
摘要 ( 590 )   HTML( )    PDF (387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CLSI规定的标准方法)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4种氟喹诺酮抗菌药(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临床分离的32 株氟喹诺酮敏感的猪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和防耐药变异浓度(MPC),比较二者的关系;分别与利血平和氰氯苯腙(CCCP)联合用药,检测了各抗菌药突变选择窗(MSW)内富集的一步耐药突变株是否存在主动外排泵机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在不同药物突变选择窗内筛选出的猪链球菌一步耐药突变株的DNA回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变化,探明猪链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不同氟喹诺酮药物在抑制猪链球菌时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4种药的MIC9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MPC9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选择指数(MPC/MIC)除了环丙沙星为16外,其余药物均为2;只在环丙沙星的耐药突变窗内筛选到了耐药株,但其DNA回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QRDR)没有碱基或氨基酸的突变;与利血平联合用药时检测到了外排机制。 结论:环丙沙星在治疗猪链球菌感染时很容易筛选出一步耐药突变株,从而导致猪链球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可能是由主动外排泵介导产生。
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特征
林居纯;陈雅莉;曹三杰;舒刚;文心田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77-81.  doi:
摘要 ( 669 )   HTML( )    PDF (513KB) ( 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分离自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基因盒分布及分子特征,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327株多重耐药菌株中Ⅰ、Ⅱ、Ⅲ型整合酶基因,用PCR-测序法对整合子阳性菌进行基因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27株Escherichia coli中294株(89.91%)检出有Ⅰ型整合子,未检出Ⅱ、Ⅲ型整合子。在随机选取的81株Ⅰ型整合子阳性菌中,67株(82.72%)能扩增出800~3 000 bp的耐药基因盒插入区。基因盒以编码对甲氧磺胺嘧啶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dfrA、dhfrI和aadA基因家族为主,尤其以dfrA17+ aadA5为优势基因盒。分别在2株菌中检出aacA4+catB3+dfrA1和aadA22基因盒。aadA22是四川分离菌株中首次报道,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结果表明Ⅰ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尽管菌株携带的整合子基因盒与其多重耐药谱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但不同来源菌株中检测出相同的耐药基因盒片段,说明了通过整合机制耐药基因可在不同菌株间水平传递。
基于“风险邻近”的全球尺度非洲猪瘟发生状况及其输入风险模型构建
张志诚;黄炯;包静月;张永强;钟旗;王力俭;王志亮;李长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82-91.  doi:
摘要 ( 987 )   HTML( )    PDF (2094KB) ( 10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旨在探寻全球尺度上非洲猪瘟的发生状况,并构建其输入的风险模型。在数据挖掘和概率风险评估理论基础上,应用地理学第一定律、风险邻近和地理风险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①全球猪的养殖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及欧洲的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养殖数量占全球猪存栏的76.67%左右。养殖较为密集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及中国、越南等。②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在疫病风险管理和控制中我们提出“风险邻近”的概念,即在空间和时间上邻近的事件对与其相邻的空间单元和时间单元的风险影响要远大于较远的空间和时间单元的影响权重。③几内亚比绍、纳米比亚、俄罗斯、塞内加尔、贝宁、布基纳法索、佛得角、加纳、意大利、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多哥等国家和地区在近年度报道发生多频次的非洲猪瘟疫情。基于“风险邻近”,这些国家被认为是目前全球非洲猪瘟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和国家,从该群体的国家进口和输入猪及其产品会带来较大输入风险。④从具有非洲猪瘟疫情发生风险的区域输入猪及其产品会给输入区域带来输入风险,其输入一批次产品的风险大小可以用模型表达为:PInport=f1·(1-Se)+(1-f1)·f2·(1-Se)+(1-f1)·(1-f2)·f3·(1-Se)+(1-f1)·(1-f2)·(1-f3)·f4·(1-Se)+(1-f1)·(1-f2)·(1-f3)·(1-f4)·f5·(1-Se),其中出口国和出口地区的产地检疫所能感知和发现的风险大小——f1是整个输入风险中权重最大的。这提示在动物及其产品移动和贸易中,有效的产地检疫有着极端重要性。目前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几内亚比绍、纳米比亚、俄罗斯、塞内加尔、贝宁、布基纳法索、佛得角、加纳、意大利、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多哥等国家,其次为喀麦隆、刚果、马拉维、卢旺达、乌干达、安哥拉、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家。从非洲猪瘟风险国家输入猪及其产品会带来一定的输入风险。有效强化产地检疫,开展风险区划,对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兽医
恩诺沙星在猪血清和组织液中对大肠杆菌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杨雨辉;;李笑春;韩新畴;王学梅;吴科榜;胡日查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92-98.  doi:
摘要 ( 1090 )   HTML( )    PDF (1151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合理应用恩诺沙星治疗猪大肠杆菌感染。本研究采用了体内药动和体外药效联合的方法,研究了恩诺沙星在血清和组织笼液中抗大肠杆菌的活性。体外测定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在血清和组织笼液中对猪大肠杆菌的MIC均为0.4 μg·mL-1。如果在血清和组织液中添加更多的细菌,则需要高于MIC药物浓度才能持续抑制细菌的生长。猪按5 mg·kg-1的剂量肌内注射恩诺沙星后,血清中半效浓度(EC50)为77.67±31.12,即恩诺沙星血清药物浓度为1.29 μg·mL-1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组织液中恩诺沙星的半效浓度(EC50)为15.78±4.99,即组织液药物浓度为0.26 μg·mL-1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结果提示,临床应用恩诺沙星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时,应适当提高给药的剂量,不应仅以高于MIC作为制定给药间隔的标准。
低温诱发肉鸡肺血管重塑过程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Myc 蛋白表达的变化
王建琳;尹燕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99-103.  doi:
摘要 ( 606 )   HTML( )    PDF (1457KB) ( 6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环境低温诱发肉鸡肺血管重塑过程中肺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Myc 蛋白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肉鸡肺血管重塑的发生机制。120只雄性AA商品代肉鸡15日龄时随机分为对照组((22±1.5) ℃)条件下饲养)和低温组((11±2) ℃条件下饲养)。15~50日龄,每周每组随机取6只,取肺组织做石蜡切片,Weigert一间苯二酚复红染色,观察并测定血管重塑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Myc 蛋白表达,并对其进行半定量化。结果显示: (1)低温组肉鸡肺小动脉结构从36日龄开始较对照组发生了明显的重塑(P<0.01或P<0.05);(2) 低温组肉鸡肺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Myc 蛋白表达从29日龄开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果表明:低温明显诱发了肉鸡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cMyc蛋白的表达,且参与了肉鸡肺血管重塑的发生发展。
乙酰甲喹主要代谢物在鸡粪的排泄量研究
刘迎春;丁焕中;刘义明;杨帆;王立琦;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04-109.  doi:
摘要 ( 978 )   HTML( )    PDF (1312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鸡粪便中乙酰甲喹代谢物M1、M2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测定乙酰甲喹主要代谢物在鸡粪的排泄量。对15只7周龄健康科宝-500白羽鸡内服乙酰甲喹30 mg·kg-1体质量后,于不同时间间隔收集其所有粪便,称重,取其中2 g用体积比1︰1的二氯甲烷/乙腈混合液提取,吹干,残渣用30%甲醇/水溶液复溶,HPLC法检测。结果表明,代谢物M1、M2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0.01、0.05 μg·mL-1,代谢物M1、M2添加浓度在0.05、1.0、50 μg·mL-1时,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69.5%~72.4%、73.5%~80.6%。粪便中代谢物M1、M2占给药乙酰甲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20%、4.58%。代谢物M1排出高峰期在给药后4~8 h,占代谢物M1累积排泄总量的38.09%;代谢物M2排出高峰期在12~24 h,占代谢物M2累积排出总量的42.29%。结果提示,该检测方法满足测定乙酰甲喹主要代谢物在鸡粪中排泄量的要求。
盐酸苯噁唑在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尹柏双;哈达;王洪斌;高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10-115.  doi:
摘要 ( 1051 )   HTML( )    PDF (618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鹿血浆盐酸苯噁唑浓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探讨盐酸苯噁唑在鹿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6只临床健康的梅花鹿,同一环境下饲养后肌内注射盐酸苯恶唑(0.44 mg·kg-1),颈静脉采血8 mL后分离血浆,通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各采血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结果表明,盐酸苯噁唑单剂量肌内注射给药后,药代动力学符合吸收一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Ka)、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2.09±0.34)、(13.18±0.24)min,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70±3.50)(μg·mL-1)·min,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4.70±0.50)μg·mL-1,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12.46±0.12)min。试验结果提示,盐酸苯噁唑在鹿体内吸收快,消除迅速,4 h后血浆中无药物残留。
甲砜霉素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谢恺舟;姚宜林;徐东;陈书琴;谢星;裴燕;戴国俊;王金玉;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16-123.  doi:
摘要 ( 880 )   HTML( )    PDF (1027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甲砜霉素在鸡蛋蛋清、蛋黄及全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鸡蛋经碱性乙酸乙酯提取,饱和正己烷脱脂,氮吹仪吹干浓缩后用流动相溶解,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测定鸡蛋蛋清、蛋黄及全蛋样品中甲砜霉素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5 μg·kg-1(S/N=3)、最低定量限均为5 μg·kg-1(S/N=10)。产蛋鸡分别按10.0、20.0和50.0 mg·kg-1·d1给药剂量,每天1次,连续5 d内服给药后,蛋清、蛋黄及全蛋中甲砜霉素残留量呈上升趋势。休药第1天,蛋清、蛋黄及全蛋中甲砜霉素残留量均达到峰值。休药前期蛋清、蛋黄及全蛋中甲砜霉素残留消除较快,后期消除缓慢。休药6 d时,全蛋中甲砜霉素残留量均低于50 μg·kg-1,蛋清中甲砜霉素残留量低于最低检测限(1.5 μg·kg-1);休药8 d时,蛋黄和全蛋中甲砜霉素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限(1.5 μg·kg-1);甲砜霉素在蛋清、蛋黄及全蛋中的残留量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
桦木酸对小鼠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影响分析
易金娥;袁莉芸;文利新;B Obminska-Mrukowicz;袁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24-130.  doi:
摘要 ( 649 )   HTML( )    PDF (1271KB) ( 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桦木酸对小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影响。从白桦树皮中提取桦木醇,经琼斯试剂氧化制备中间产物桦木酮酸后,用硼氢化钠还原合成桦木酸;取6周龄KM小鼠168只,随机分为4组,按0、0.25、0.5 和 1 mg·kg-1体质量连续灌胃14 d,检测桦木酸对淋巴细胞的增殖,脾和胸腺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脾淋巴细胞的溶血空斑数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桦木酸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协同促进ConA或LPS诱导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提高胸腺淋巴细胞CD4+百分率,脾淋巴细胞的CD19+百分率以及CD4+/CD8+ 的百分比;桦木酸增加SRBC免疫小鼠溶血空斑数,还能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结果提示,桦木酸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和非特异免疫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Ghrelin及其mRNA在大鼠下丘脑和垂体上的定位
王琳;方富贵;章孝荣;张运海;王索路;蒲勇;李运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31-135.  doi:
摘要 ( 627 )   HTML( )    PDF (2965KB) ( 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Ghrelin对大鼠下丘脑与垂体的调控规律,拟采用PV-9000两步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确定Ghrelin及其 mRNA在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的定位。结果表明Ghrelin及其mRNA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弓状核、腹内侧核、正中隆起、室旁核等处的核团,各部分核团细胞着色程度深浅不一,腺垂体细胞中也有大量阳性细胞分布,但神经垂体则无阳性细胞分布。结果提示,Ghrelin及其mRNA在大鼠下丘脑、垂体中均有分布,揭示Ghrelin可能对大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研究简报
隐性乳房炎奶牛IL-8受体与乳铁蛋白基因的PCR-SSCP分析
何高明;张素华;赵宗胜;李大全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36-140.  doi:
摘要 ( 604 )   HTML( )    PDF (926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IL-8受体基因、乳铁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乳房炎的相互关系。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分别对80头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的IL-8受体基因和乳铁蛋白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分析了它们与奶牛乳汁中体细胞数的关系。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IL-8受体CXCR1基因SSCP-5、SSCP-7在健康奶牛个体中出现程度较高,说明其个体对隐性乳房炎表现抗性;在乳铁蛋白基因5′调控区的不同基因型中,AB基因型个体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表现抗性。
牦牛胚胎性别鉴定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张大伟;字向东;黄磊;马力;陈达文;徐华伟;梁冠男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41-144.  doi:
摘要 ( 937 )   HTML( )    PDF (738KB)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建立牦牛胚胎性别鉴定准确、可靠的PCR反应体系及研究切割取样对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根据牦牛SRY和HSL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2对巢式PCR引物作为性别鉴定引物和2对引物作为内标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对已知性别牦牛血液基因组DNA和牦牛杂种胚胎DNA采用巢式PCR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血液样本性别鉴定与实际性别完全相符,准确率100%。从早期胚胎取8个细胞进行性别鉴定,结果雄性为45.8%(11/24),雌性为54.2%(13/24),取样后胚胎发育率为56.7%。结果说明已成功建立牦牛胚胎性别鉴定的PCR体系。
Asia 1型FMDV感染BHK-21细胞差异蛋白质点2-DE分析
刘永杰;张克山;尚佑军;郭建宏;郑海学;田宏;卢国栋;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45-149.  doi:
摘要 ( 691 )   HTML( )    PDF (889KB)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BHK-21细胞后蛋白质组的变化及差异,将FMDV接种于培养的单层BHK-21细胞,同时设未接毒的BHK-21细胞作对照组。待细胞病变后分别提取2组细胞总蛋白借助2DE技术及PDQuest8.0软件进行细胞蛋白质组二维电泳图谱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有1 457个可见蛋白质点,而对照组可见的蛋白质点为1 427个。感染组蛋白点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蛋白质点472个,其中表达上调251个点,表达下调221个点,新合成蛋白点30个。结果表明FMDV感染BHK-21细胞后引起了细胞蛋白质组表达模式的改变,这种变化是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Asia 1型FMDV感染BHK-21细胞后蛋白质组学差异,有助于深入研究Asia 1型FMDV和BHK-21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可视化的RT-LAMP方法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刘业兵;张磊;孙跃辉;毛娅卿;李俊平;宁宜宝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  150-156.  doi:
摘要 ( 1011 )   HTML( )    PDF (1334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禽白血病病毒(ALV)的RT-LAMP方法。根据GenBank中ALV序列,在其保守序列区域设计了多套LAMP引物,通过LAMP Real-time Turbidimeter仪对ALV的LAMP引物、反应体系及反应进程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加入SYBR GreenⅠ肉眼判定与仪器监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建立的RT-LAMP方法在63 ℃水浴中36 min可对ALV核酸进行高效扩增,在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Ⅰ肉眼判断结果与Real-time Turbidimeter仪检测结果一致;该方法具有很强特异性,对其它相关鸡病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检出限量为14.2 pg·μL-1,显示出很高的敏感性;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24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LAMP法与其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建立了可对ALV进行快速检测并可肉眼判定结果的可视化RT-LAMP方法,其操作简便、无需昂贵设备,适用于ALV 的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