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23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0-0.  doi:
摘要 ( 29 )   HTML( )    PDF (262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0-0.  doi:
摘要 ( 3 )   HTML( )    PDF (162KB) ( 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0-0.  doi:
摘要 ( 3 )   HTML( )    PDF (451KB) ( 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0-0.  doi:
摘要 ( 3 )   HTML( )    PDF (1236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类视黄醇X受体基因调控动物季节性发情和发情周期的研究进展
李华振, 狄冉, 刘秋月, 胡文萍, 王翔宇, 马琳, 刘武军,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25-15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1
摘要 ( 192 )   HTML( )    PDF (2698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s,RXRs)属于配体依赖性核受体家族成员。以往的许多研究揭示了RXRs在季节性发情和发情周期中的重要性,但由于RXRs必须与自身或者其他核受体形成二聚体才能发挥作用,且每种二聚体发挥的作用不同,使其在繁殖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变成了难题。前人研究表明,RXRs在季节性发情动物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组织中有不同水平的表达,THRs/RXRs、RARs/RXRs和PPARs/RXRs等二聚体能刺激下丘脑GnRH的释放达到调控季节性发情作用,同时参与调节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卵巢血管组织重塑和类固醇生成从而影响动物发情周期中时期转换。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RXRs及其二聚体在动物季节性发情和发情周期不同繁殖活动中的作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花青素增强反刍动物抗氧化性能作用机制的研究
周迪, 王胤晨, 田兴舟, 陈佳琪, 莘海亮, 倪萌萌, 班超, Paengkoum Pramote, 吴文旋, 陈胜昌, 夏先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36-15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2
摘要 ( 224 )   HTML( )    PDF (1722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青素是植物中富含的一类水溶性天然色素,因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备受学者青睐。本文主要综述花青素的结构和安全性,其在反刍动物中可能的消化代谢途径及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与缓解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探讨其作为反刍动物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遗传育种
SERPINC1基因对PCV2复制的效应及其转录调控
王昌英, 鹿红宇, 隋敏敏, 王岩超, 刘根, 孙亿, 姜运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45-15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3
摘要 ( 161 )   HTML( )    PDF (2662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猪SERPINC1基因对PCV2复制的影响,并探究SERPINC1基因的转录调控。本研究以15头纯种的莱芜猪(LW)和15头大约克夏-长白杂交的商品猪(YL)为试验动物。每个品种分为2组:接毒组(10头)和对照组(5头)。对接毒组的猪肌肉注射3 mL 6.3×10-3 TCID50的PCV2-SD毒株,对照组的猪肌肉注射3 mL的磷酸盐缓冲液。在前期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分析SERPINC1基因对PCV2复制的效应,并分析检测SERPINC1基因启动子和转录活性。结果表明,过表达SERPINC1能显著抑制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中PCV2的复制。分别克隆了LW和YL猪SERPINC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 854 bp的序列,并进行启动子活性的分析,发现PCV2接毒后LW猪SERPINC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YL猪的启动子活性无显著变化。在SERPINC1基因的5'调控区找到4个调控该基因转录的关键区段,并对上述关键调控区中的4个多态性位点对SERPINC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综上表明,这4个多态位点均不影响SERPINC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该研究结果为找到与猪抗PCV2有关的基因及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绵羊全基因组ROH检测及候选基因鉴定
刘家鑫, 魏霞, 邓天宇, 谢锐, 韩建林, 杜立新, 赵福平, 王立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54-15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4
摘要 ( 208 )   HTML( )    PDF (3691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长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信息评估不同绵羊群体的近交情况,并鉴定与绵羊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本研究基于Illumina Ovine SNP50芯片对来自10个绵羊群体共440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ROH检测,统计ROH在不同绵羊群体中的数目、长度及频率,根据ROH计算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并对高频ROH区域进行基因注释。结果,在10个绵羊群体中共检测到25 920个ROH片段,不同绵羊群体ROH的数目、长度、频率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ROH平均数目的变化范围从10.17个(苏尼特羊)到95.99个(杜泊羊),平均长度的变化范围从2.04 Mb(四川藏羊)到4.71 Mb(罗布羊),平均FROH的变化范围从0.010(苏尼特羊)到0.172(杜泊羊)。引进品种的(杜泊羊和德美羊)平均FROH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在地方绵羊群体中,西藏藏羊(0.085)具有最高的平均FROH。在高频ROH区域鉴定到26个与绵羊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如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NCAPGLCORLPRKAA2、FAIM2和HYDIN,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LEPRWNT10B和NCKAP5L,与肉质及胴体性状相关的基因CDIPTCAPN3和FGF9。基于ROH评估的近交情况可为绵羊种群育种和保种提供参考依据,鉴定到的候选基因可以作为绵羊标记辅助选择重要的基因。
MSTN启动子与MEF2C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杨涛, 许厚强, 陈伟, 周迪, 王圆圆, 朱晓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67-15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5
摘要 ( 129 )   HTML( )    PDF (2131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解析牛MSTN启动子与MEF2C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进一步探讨MSTN基因在肉牛肌肉生长发育方面的调控机制。首先,通过PCR扩增关岭牛MSTN启动子序列2 267 bp和MEF2C基因CDS区1 425 bp。其次,构建pGL3-Basic-MSTN和pcDNA3.1(+)-MEF2C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共转染至小鼠C2C12成肌细胞,24 h后检测其双荧光素酶活性。最后,通过PCR扩增MSTN启动子核心片段MSTN-P1,重新构建以MSTN-P1片段替代(CMV)区的重组表达载体pEGFP-N3-MSTN-P1-MEF2C,将其分别转染至小鼠C2C12成肌细胞和大鼠下颌腺上皮细胞,24 h后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发光情况,48 h后提取细胞总RNA,利用qRT-PCR检测MEF2C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小鼠C2C12成肌细胞中,共转染pcDNA3.1(+)-MEF2C试验组较pGL3-Basic-MSTN试验组能显著增强MSTN启动子的活性(P<0.05),较pGL3-Basic对照组能极显著增强MSTN启动子的活性(P<0.01);MSTN启动子核心片段MSTN-P1能驱动MEF2C基因在小鼠C2C12成肌细胞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能驱动MEF2C基因在大鼠下颌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在转录水平,MSTN启动子与MEF2C可能同时参与了牛肌肉生长和分化的调控。
牦牛Nramp1基因mRNA组织表达谱及其相关miRNAs初步研究
温东旭, 张雷, 索朗斯珠, 牛家强, 王玉恒, 贡嘎, 旦巴次仁, 席广银, 郭敏, 徐业芬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76-15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6
摘要 ( 163 )   HTML( )    PDF (2371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牦牛Nramp1基因mRNA及可能靶定Nramp1的miRNAs组织表达谱。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对牦牛Nramp1基因的mRNA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argentScan和miRBase软件预测牦牛可能靶定Nramp1基因的miRNAs,并利用加PloyA尾法RT-PCR技术分析miRNAs在肝、脾、肺、肾、后腿骨骼肌、卵巢、小肠、颌下淋巴结、大肠、肠系淋巴结10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Nramp1基因mRNA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颌下淋巴结及肺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肾、大肠、肠系淋巴结组织(P<0.01),显著高于小肠组织表达量(P<0.05)。预测到可能靶定牦牛Nramp1基因的miRNAs共有201个,从中选择6个进行表达谱分析,发现bta-miR-106a、bta-miR-20b、bta-miR-17-5p在牦牛免疫组织脾、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中,bta-miR-93、bta-miR-106b、bta-miR-20a在牦牛免疫组织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中均与Nramp1基因mRNA共表达,但是bta-miR-93、bta-miR-20a、bta-miR-106a、bta-miR-17-5p和bta-miR-20b在颌下淋巴结和肠系淋巴结间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bta-miR-106a、bta-miR-20b在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脾组织表达量(P<0.01),bta-miR-106b在颌下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肠系淋巴结组织表达量(P<0.01)。Nramp1基因mRNA在牦牛体内广泛表达说明其可能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bta-miR-93、bta-miR-20b、bta-miR-106a、bta-miR-106b、bta-miR-20a和bta-miR-17-5p与Nramp1基因mRNA在免疫组织中的共表达表明二者可能具有靶向调控关系参与免疫调控作用,但二者是否存在真实的靶向调控以及其调控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代靶向测序在CRISPR/Cas9靶区筛选中的应用性研究
吴海波, 边雪娇, 贾丽玲, 索伦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87-15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7
摘要 ( 133 )   HTML( )    PDF (3408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二代靶向测序技术比较不同靶区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结局的影响,为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靶区筛选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进行如下试验:1)以小鼠Pyk2基因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第一外显子区设计3个靶区,通过打靶质粒构建、细胞转染及转染细胞DNA二代靶向测序等手段发现,不同靶区总体的基因编辑(Indels)效率相差较大(site1:32.0%;site2:7.9%;site3:69.5%),编辑修复的偏好性也存在较大区别;而对于同一靶区,总编辑效率在2组试验重复中较为稳定(site1:31.8%vs 32.3%;site2:7.4%vs 8.4%;site3:71.3%vs 67.8%),编辑的偏好性也相对一致;2)针对上述筛出的最佳靶区site1,通过sgRNA与Cas9体外转录、小鼠胚胎显微注射和移植及子代的基因型鉴定等手段,结果发现,上述靶区的基因编辑偏好性在基因编辑动物生产中也得到证实;3)利用上述得到的site1靶区插入一个碱基的突变小鼠,在原靶区位置设计与site1仅相差一个碱基的sgRNA。通过突变小鼠基因组PCR和Cas9酶体外切割试验发现,靶区切割位点单碱基的插入就对该靶区编辑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49.2%vs 0%)。综上所述,靶区选择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结局影响显著,通过二代靶向测序可以有效筛选CRISPR-Cas9基因编辑靶区,并在模式动物生产过程中也获得较好的结果。此外,针对靶区切割位点的单个碱基插入对基因编辑效率影响显著。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UPLC-Q-TOF MS代谢组学技术筛选表征西门塔尔种公牛精子活力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罗芳, 郭延生, 马志远, 卢旺银, 李刚,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596-16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8
摘要 ( 138 )   HTML( )    PDF (6549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表征种公牛精液活力的生物标志物。本试验采集24份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根据精子活力进行分组,其中异常组11个样本,正常组13个;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了2组精浆代谢轮廓和代谢物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异常组精浆代谢轮廓较正常组发生明显变化,6种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P<0.05),19种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进一步检测了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分类的识别能力,结果显示,仅有6种代谢物(鞘氨醇、环己胺、四氧嘧啶、5'-脱氧腺苷、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戊酸)对2组精浆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精浆中鞘氨醇、环己胺、四氧嘧啶、5'-脱氧腺苷、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戊酸可作为表征种公牛精液活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为研究精液品质的判定技术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鹅成熟卵泡壁层组织动态发育特点-卵泡发育与分级的新视角
甘翔, 王继文, 李琴, 邓艳, 胡继伟, 李亮, 韩春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07-16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09
摘要 ( 248 )   HTML( )    PDF (1946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鹅成熟卵泡壁层中各个结构组分的形态特点与发育规律,为禽类成熟卵泡动态发育的分级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本研究选用健康的高产期天府肉鹅母鹅5只,取其各个阶段(直径0~2、2~4、4~6、6~8、8~10 mm与F5~F1)的成熟卵泡进行固定。在0~10 mm中的每个阶段分别随机选取至少3个卵泡,其中每个卵泡(除0~2 mm阶段)均随机选取3个以上不同区域进行HE切片制作,而F5~F1阶段的每个卵泡则随机选取3个以上不同区域进行HE切片制作。每个切片随机取3个以上的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分别在每张图像上随机选取3个区域对其对应的卵泡壁层、颗粒层、膜层与结缔层的组织厚度进行测量、统计与分析,对其形态结构进行比较与观察。结果表明:1)在部分直径2 mm以下的卵泡中,还未形成完整的内膜层。2)直径2~10 mm的卵泡与F5卵泡在卵泡尺寸与卵泡壁层形态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 F4~F2阶段的卵泡中,其颗粒层细胞呈扁平状;而膜层与结缔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卵泡壁层整体形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4) F1阶段卵泡的颗粒层为疏松的立方状,且其卵泡壁的各个组分厚度也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P<0.05)。结果提示,从成熟卵泡壁层组织形态和结构分析,鹅卵泡的发育历程可划分为2 mm以下、2~10 mm、F5、F4~F2与F1卵泡5个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均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特点,且这样的特点很可能与其功能的差异密切相关。
营养与饲料
用湿筛分测定猪颗粒饲料、肠道食糜及粪便粒径的研究
高庆涛, 赵峰, 张虎, 王亚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14-16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0
摘要 ( 161 )   HTML( )    PDF (898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湿筛分过程中用水量、上样量及筛分时间对猪颗粒饲料、肠道食糜及粪便平均粒径测定的影响,为猪颗粒饲料、肠道食糜及粪便粒径的测定提供参考。本研究选用标准筛孔径分别为2.0、1.0、0.5、0.25、0.106和0.072 mm套筛进行湿筛分测定平均粒径。采用3×2×2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筛分过程中用水量设1、1.25或1.5 L;上样量分别为颗粒料7.5或10 g,回肠食糜15或30 g,粪便10或20 g;筛分时间分别为4或5 min。每种类型样品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1)在各层筛上物质量占比中,随用水量的增加,颗粒料、回肠食糜及粪便中1 mm以上颗粒质量占比显著下降(P<0.05),可溶物质量占比显著上升(P<0.05);随上样量的增加,1 mm以上颗粒质量占比显著上升(P<0.05),可溶物或0.072 mm以下颗粒质量占比显著下降(P<0.05);而筛分时间对各层筛筛上物质量的占比均没有显著影响。2)用水量、上样量对颗粒料、回肠食糜及粪便平均粒径的测定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筛分时间仅对食糜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P<0.05),但仅相差4 μm。用水量为1 L时测定的平均粒径均显著高于1.25和1.5 L(P<0.05),而1.25和1.5 L仅在粪便的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在颗粒料和回肠食糜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颗粒饲料上样量7.5~10 g,食糜上样量15~30 g,粪便上样量10~20 g时,粒径测定结果的差异均在12 μm以内。综上,在测定猪颗粒饲料、食糜及粪便的粒径时,颗粒饲料上样量7.5~10 g,食糜上样量15~30 g,粪便上样量10~20 g,用水量1.25 L,筛分时间4 min获得的测定结果相对稳定。
急性冷应激对绵羊免疫功能和不同组织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彭孝坤, 张宇, 黄晓瑜, 周广琛, 邢晓南, 张恩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25-16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1
摘要 ( 130 )   HTML( )    PDF (1844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急性冷应激对绵羊免疫功能和不同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只健康、体况接近的(12±0.5)月龄小尾寒羊×湖羊杂交F1母羊,单笼饲养于保温舍内(风寒温度(-7.14±2.53)℃),适应7 d。第8天将母羊移置舍外(风寒温度(-27.40±3.12)℃)急性冷应激12 h,采集冷应激前后试验个体血样和组织样。利用ELISA法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组织(肝、肾、脾、心、背最长肌和十二指肠)HSP70家族基因(HSPA1A、HSPA6和HSPA8)和热休克转录因子1基因(HSF1)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冷应激前相比,冷应激后试验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显著下降(P<0.05)。2)冷应激后,试验羊HSPA1A mRNA表达量在肝、肾、心和背最长肌中显著升高(P<0.05);HSPA6 mRNA表达量在心和背最长肌中显著升高(P<0.05);HSPA8 mRNA表达量在背最长肌中显著升高(P<0.05),在脾和十二指肠中显著下降(P<0.05);HSF1 mRNA表达量在肝、心和背最长肌中显著升高(P<0.05),在脾和十二指肠中显著下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急性冷应激能抑制绵羊的免疫功能; HSP70家族基因(HSPA1A、HSPA6和HSPA8)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同,其中HSPA1A对温度更敏感,宜作为绵羊冷应激的生物标记物;肝、心和背最长肌等组织中HSP70家族基因表达量升高可能与其保护组织细胞维持正常产热有关。
预防兽医
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胡永新, 赵永刚, 张永强, 刘拂晓, 樊晓旭, 吴晓东, 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35-16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2
摘要 ( 198 )   HTML( )    PDF (1788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能够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 P72蛋白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参考ASFV China-SY18株的基因序列,合成B646L基因。先将合成的B646L基因通过TOPO连接克隆到过渡载体pENTR/D-TOPO中;再将插入B646L基因的过渡载体pENTR/D-TOPO-ASFV-P72与pAd/CMV/V5-DEST腺病毒骨架载体进行重组,得到pAd-ASFV-P72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293A细胞,连续传代后获得重组腺病毒。结果表明,获得的Ad5-ASFV-P72重组腺病毒的滴度为2.53×109 IFU·mL-1;经免疫荧光方法及Western blot鉴定ASFV-P72蛋白在Vero细胞中成功表达,且能够与ASFV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本研究成功获得能够表达ASFV P72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5-ASFV-P72,不仅为ASFV多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一定基础,还为ASFV相关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抗原。
基于猪丁型冠状病毒重组S1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侯林杉, 贾敬亮, 顾文源, 刘宝京, 师乾凯, 袁广富, 陈少杰, 范京惠, 左玉柱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42-16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3
摘要 ( 195 )   HTML( )    PDF (823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的流行情况,为PDCoV血清抗体检测提供工具,本研究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部分PDCoV纤突蛋白(S)作为检测抗原,建立了基于PDCoV S1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2017年1月至12月自河北地区部分猪场收集的待检血清样品570份。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PDCoV间接ELISA方法能够特异地检测血清中的PDCoV抗体;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及伪狂犬病病毒的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重复变异系数1.9%~5.4%、批间重复变异系数2.3%~5.1%。570份待检血样中105份呈阳性,阳性率为18.4%(105/570),高于之前本实验室检测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河北地区PDCoV IgG抗体阳性率(11%),提示河北地区PDCoV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优点,可用于临床PDCoV血清抗体的检测。
2014-2017年河南省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的PCR鉴定及分型
邱静静, 丁轲, 余祖华, 贾艳艳, 张春杰, 汪洋,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49-16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4
摘要 ( 134 )   HTML( )    PDF (1262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河南省猪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病的血清型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4—2017年从河南省不同县市采集813份发病猪的肺、关节液等病料样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首先通过TSA培养基分离病原,然后采用PCR法进行分子鉴定及分型鉴定。选取3个不同血清型分离株作为代表毒株进行外膜蛋白OMP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PS总分离率为7.75%(63/813),不同年份的分离率为5.49%(13/237)~11.31%(19/168),血清4型、5型、14型、不可分型(NT)的分离率分别为38.10%(24/63)、33.33%(21/63)、7.94%(5/63)、20.63%(13/63),血清4型、5型为优势血清型,其次是14型和不可分型的菌株。三个代表毒株与国内外毒株核苷酸相似性为98.6%~99.9%,氨基酸相似性为99.0%~100.0%。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Henan-HPS-ZK5和Henan-HPS-KF4、Henan-HPS-LY14分别处于两个分支,其中代表血清4型和14型的毒株Henan-HPS-KF4和Henan-HPS-LY14位于同一亚支,而血清5型的毒株Henan-HPS-ZK5与前两者距离较远。OMP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enan-HPS-ZK5第57位发生了T57(Thr)→A57(Ala)的突变;血清4型、9型和14型HPS第89位、115位、233位和239位氨基酸分别为Gln(Q)、Glu(E)、Arg(R)和Gly(G),而其他血清型均为Arg(R)、Lys(K)、Gly(G)和Arg(R)(未定型菌株除外)。本研究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HPS病发病情况及血清型流行情况,从而为河南地区HPS病的疫苗研发、控制提供了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
炭疽杆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王素华, 帅江冰, 李舟, 袁淑辉, 吴绍强, 吕继洲, 赵治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58-16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5
摘要 ( 139 )   HTML( )    PDF (1553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和准确检测炭疽杆菌,本研究以炭疽杆菌染色体上的BA5345基因和pXO1质粒上的PA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炭疽杆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其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常规PCR方法一起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方法特异性强,与蜡样芽胞杆菌群中其他芽胞杆菌无交叉反应;对BA5345基因和PA基因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8.0和7.8拷贝·μL-1,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组内和组间CV均小于1.5%。对35份污染皮毛样品检测显示BA5345基因和PA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80.0%和82.9%,与常规PCR检测方法相比,敏感性更高。本研究为炭疽杆菌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一株鹿源牛种布鲁菌的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牛凯, 程汝佳, 许冠龙, 冯宇, 孙石静, 范学政, 彭小薇, 朱良全, 秦玉明, 丁家波, 常维山, 蒋卉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66-16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6
摘要 ( 132 )   HTML( )    PDF (1762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一株鹿源牛种布鲁菌(Brucella abortus) BJ1进行全面鉴定,为研究鹿的布鲁菌病提供参考。将B.abortus BJ1培养后,挑取单菌落分别接种到含硫堇或碱性品红的TSA培养基,观察其生长状态;将接种有B.abortus BJ1的TSA平板分别置于普通生化培养箱和CO2培养箱37℃培养72 h,观察其对CO2的依赖性;通过醋酸铅培养基测定B.abortus BJ1生长过程中是否产生H2S;通过结晶紫染色和热凝集试验测定B.abortus BJ1的表型;通过平板凝集试验测定B.abortus BJ1单因子血清反应性;采用AMOS-PCR鉴定细菌种属;为测定其毒力,以1×109CFU感染豚鼠,14 d后测定豚鼠每克脾组织的含菌量。使用二代测序方法测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注释,将结果与B.abortus 2308比对,并通过Mauve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B.abortus BJ1不依赖CO2,产H2S,可以在含硫堇和碱性品红的培养基上生长;表型为光滑型,与M因子血清发生凝集;豚鼠脾含菌量为1.17×106~2.05×106CFU·g-1;基因组大小为3 270 584 bp,在基因编码区内与B.abortus 2308株相比有46处Indel差异,进化树分析显示与B.abortus 8416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全面鉴定,确定B.abortus BJ1为牛种9型,为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布病发生情况和鹿的布病防控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仔猪空肠中的分布表达及其与物质转运的关系
李志强, 闫书平, 纪晓霞, 王凯, 张源淑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76-16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7
摘要 ( 144 )   HTML( )    PDF (1876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与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和葡萄糖转运载体SGLT-1、GLUT-2在不同日龄仔猪肠道中的分布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以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取21、35日龄仔猪空肠中段组织,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qPCR、HPLC等方法,明确ACE2在仔猪空肠中的分布表达,以及B0AT1及SGLT-1和GLUT-2的mRNA在不同日龄仔猪空肠组织中表达,并通过检测血浆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CE2主要分布在小肠皱襞和绒毛处,空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浆膜层和肌层均有ACE2的显著表达;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ACE2与B0AT1、SGLT-1的mRNA表达量及血液中性氨基酸的含量均随之上升,GLUT-2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仔猪空肠中有ACE2存在,且ACE2与肠道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有关,这为挖掘ACE2的新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纤维生长因子4在妊娠早期牛胎盘组织的分布及表达特点
张芮琪, 张莹利, 蒋明, 徐越, 徐永平, 卿素珠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85-16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8
摘要 ( 111 )   HTML( )    PDF (14267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是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被发现的FGF分子,在促进滋养层细胞的增殖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已经证实,FGF4是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异常表达会影响早期胚胎的发育,并影响小鼠胎盘的发育及功能。截至目前,有关FGF4在牛胎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尚无报道。本试验运用石蜡切片HE、PAS、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妊娠早期牛胎盘组织结构特征及胎盘组织中FGF4的细胞定位和mRNA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各胎龄胎盘的羊膜、子叶及肉阜组织均检测到Fgf4 mRNA,各部位表达量依区域和孕龄而异;在牛胎盘块的单核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巨细胞、肉阜上皮、子宫内膜上皮及子宫腺等部位的细胞质均观察到FGF4阳性反应,滋养层巨细胞及子宫腺上皮呈强染色。可见,在妊娠早期的牛胎盘组织存在FGF4及其mRNA,随着胎龄的增加其表达量在胎儿胎盘(子叶)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增高的规律,而在母体胎盘(肉阜组织)则呈现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
不同光照周期对雌兔卵泡发育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张玉仙, 王文利, 原展航, 白欣洁, 王子旭, 曹静, 董玉兰, 陈耀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694-17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19
摘要 ( 146 )   HTML( )    PDF (189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光照周期对母兔的发情率、同期发情和性腺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选用5月龄未经产新西兰母兔48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6只,前10 d各试验组采用“12 h光照∶12 h黑暗”的光照制度,后6 d分别采用长光照(16 h光照∶8 h黑暗)、短光照(8 h光照∶16 h黑暗)和正常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对照组)的光照制度,光照强度80 lx。试验结束后统计发情率,并采集血清、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用ELISA、HE染色、RT-PCR的方法,研究不同光照周期下对雌兔卵泡发育和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光照组血清褪黑激素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低34.8%(P<0.05)、比短光照组显著低47.8%(P<0.05),而短光照组比对照组高25%(P<0.05)。长光照组母兔下丘脑分泌GnRH mRNA表达显著增强,其mRNA表达量比短光照组显著升高453%(P<0.05),比对照组显著升高250%(P<0.05);而短光照组的比对照组降低36.7%(P>0.05)。同样,长光照组母兔垂体的GnRH mRNA表达量较短光照组、对照组分别高70%和41.7%,差异显著(P<0.05);短光照组则比对照组降低16.7%(P>0.05)。长光照组的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分别比短光照组、对照组高33.7%和25.1%,差异显著(P<0.05)。长光照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含量比短光照组显著高54.2%(P<0.05)。长光照组血清雌二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高34.8%(P<0.05),较短光照组显著高47.8%(P<0.05);短光照组比对照组低17.6%(P>0.05)。长光照组的单位面积初级卵泡数显著多于短光照组120%(P<0.05)和对照组68.3%(P<0.05),短光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个试验组卵巢单位面积窦状卵泡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长光照组的发情率为81.25%,而短光照组的仅为12.5%,对照组的发情率为31.25%。由本试验可知,长光周期组可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促进下丘脑分泌GnRH活性增强、提高垂体细胞GnRH受体表达、促进垂体分泌LH、FSH、提高了血清中LH、FSH的水平、促使雌二醇分泌、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诱导母兔同期发情。
蔗糖对板青颗粒薄层色谱鉴别影响的发现和消除
杨新, 李硕, 李亚威, 陈薇, 范琦, 郑春红, 高经纬, 黄琦, 周锐, 刘洁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702-17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20
摘要 ( 128 )   HTML( )    PDF (1789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查明板青颗粒薄层色谱鉴别时出现供试品的精氨酸斑点相对于对照品精氨酸斑点滞后现象的原因,并探讨该鉴别方法的改进措施。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二部规定的方法进行板青颗粒薄层色谱鉴别实验,用斐林试剂检测供试品溶液制备过程中蔗糖水解生成的还原糖,对供试品溶解和蒸干等样品处理方法进行改进。结果发现,板青颗粒供试品溶液制备过程中,蔗糖水解生成的还原糖可以与精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导致薄层色谱斑点滞后;用95%乙醇替代稀乙醇、用自然挥发干燥代替加热蒸干进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以减少其中蔗糖的含量和还原糖的产生,可以有效解决斑点滞后问题。板青颗粒中的蔗糖在供试品溶液制备过程中水解生成的还原糖与精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是导致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滞后的原因,改变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可以有效消除蔗糖对板青颗粒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解决了斑点滞后问题,对板青颗粒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脑心肌炎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李丽敏, 邹云婧, 郝雪飘, 赵兴华, 李睿文, 孙继国, 袁万哲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709-17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21
摘要 ( 116 )   HTML( )    PDF (1157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心肌炎病毒(EMCV)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了探索EMCV对N2a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揭示基因表达与致病性之间的关联,本研究用EMCV BD2毒株感染N2a细胞,收集感染后7 h的细胞样本,提取总RNA,使用NimbleGen杂交体系将标记好的ds-cDNA与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对芯片进行扫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筛查出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利用real-time FQ-PCR方法,对微阵列数据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EMCV感染N2a细胞后共有21 143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间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CR/RLR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等;Real-time FQ-PCR检测的1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情况与通过微阵列分析预测的变化一致。
我国牛羊中山病血清学调查
杨振兴, 朱沛, 李占鸿, 廖德芳, 朱建波, 肖雷, 谢佳芮, 李华春, 杨恒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8):  1715-17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9.08.022
摘要 ( 158 )   HTML( )    PDF (769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中山病在我国的流行和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2016—2018年我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西藏、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13个省级区划的8 232份牛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12个省级区划检测出抗体阳性,且阳性率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由北向南逐渐升高(0~74.03%),秋季阳性率(2.50%~60.00%)明显高于春季(0~10.00%)和夏季(2.22%~35.00%)。乌兰察布、哈密、河池和曲靖等4个采样点的牛羊血清检测发现,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山羊和绵羊血清。以上结果表明中山病在我国的流行已具有广泛性,流行分布状况与其媒介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并且牛比羊更易被该病毒感染,同时本研究的试验数据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了解和防控中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