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2-23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0-0.  doi:
摘要 ( 72 )   HTML( )    PDF (356KB) ( 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0-0.  doi:
摘要 ( 44 )   HTML( )    PDF (452KB) ( 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0-0.  doi:
摘要 ( 35 )   HTML( )    PDF (167KB) ( 1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0-0.  doi:
摘要 ( 42 )   HTML( )    PDF (943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猪链球菌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王瑜欣, 汪洋, 易力, 陆承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23-2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1
摘要 ( 280 )   HTML( )    PDF (1487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在细菌中普遍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来影响多个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协调多种细菌病原体的群体反应。该系统存在多种类型,其中LuxS/AI-2型是研究最热的系统之一,luxS作为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参与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细菌的生长和毒力等多种生命活动,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LuxS蛋白分解形成同型半胱氨酸和4,5-二羟基-2,3-戊二酮(4,5-dihydroxy-2,3-pentanedione,DPD),DPD通过自环化形成自诱导分子autoinducer 2(AI-2)。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研究其Lux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利用LuxS/AI-2系统对猪链球菌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SS的QS系统一般机制以及LuxS/AI-2系统的发现、结构、代谢作用、表达调控等方面对该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现状
王淑歌, 谷宇锋, 黄玲利, 黄安雄, 王旭, 刘振利, 郝海红, 袁宗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31-2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2
摘要 ( 237 )   HTML( )    PDF (1151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鸡支原体疾病治疗方面的广泛和不合理应用,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规范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鸡支原体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耐药现象的产生,有必要制定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标准。本文以耐药判定标准为中心,介绍了其定义和制定流程;阐述了国内外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判定标准的相关研究,包括野生型临界值、药效学临界值和临床临界值的相关研究。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以期为减缓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猪hnRNPK蛋白与酪氨酸蛋白激酶c-Src的互作分析
梁小娟, 徐海霞, 李瑞, 张朋朋, 徐永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43-2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3
摘要 ( 179 )   HTML( )    PDF (2420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猪不均一核糖核蛋白K (hnRNPK)与含SH3结构域的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c-Src)之间的互作关系。采用PCR和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pGBKT7-hnRNPK、pGADT7-c-Src、pGADT7-ΔSH3、pGADT7-ΔSH2、pGADT7-ΔPTKc和pGADT7-SH3酵母双杂交载体,用PEG-LiAc法转化到酵母菌株AH109中,鉴定其自激活活性,并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从体内验证猪hnRNPK蛋白与c-Src不同缺失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DNA重组技术构建pET28a-hnRNPK与pGEX-6p1-c-Src、pGEX-6p1-ΔSH3、pGEX-6p1-ΔSH2、pGEX-6p1-ΔPTKc和pGEX-6p1-SH3蛋白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利用亲和层析纯化法纯化融合蛋白,通过GST pull-down试验从体外验证猪hnRNPK蛋白与c-Src不同缺失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猪hnRNPKc-Src不同缺失体的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发现各质粒均无自激活活性;在酵母中,与阴性对照相比,共转化pGBKT7-hnRNPK与pGADT7-c-Src或pGADT7-ΔPTKc或pGADT7-SH3的酵母菌落在SD-Trp-Leu-His-Ade四缺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表明在酵母中hnRNPK与c-Src激酶N端的SH3结构域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成功构建了猪hnRNPKc-Src不同缺失体的融合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及纯化获得了可溶性His-hnRNPK、GST-c-Src、GST-ΔSH3、GST-ΔSH2、GST-ΔPTKc和GST-SH3融合蛋白,GST pull-down试验表明,hnRNPK与c-Src N端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与SH2和PTKc结构域相互作用则较弱。本研究揭示了猪hnRNPK蛋白可与c-Src蛋白的N-端的SH3结构域互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它们的调节位点,为深入探讨hnRNPK与c-Src相互调控关系,进而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TAC1和PRLR基因在绵羊不同繁殖状态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李晓雨, 贺小云, 刘秋月, 王翔宇, 郭晓飞, 夏青, 胡文萍, 张效生, 张金龙, 储明星, 狄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53-2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4
摘要 ( 171 )   HTML( )    PDF (1319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进一步揭示TAC1和PRLR基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调控和繁殖时期转换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AC1和PRLR基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成年苏尼特母羊(季节性发情品种)和处于不同繁殖时期的成年小尾寒羊母羊(常年发情品种)10种组织(下丘脑、垂体、松果体、大脑、小脑、卵巢、子宫体、输卵管、肾、肾上腺)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TAC1和PRLR基因在两品种绵羊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组织表达特征基本一致,TAC1基因主要表达于性腺轴组织,PRLR基因主要在垂体和肾上腺中表达。2)TAC1和PRLR基因在长光照(LP)条件下苏尼特羊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短光照(SP)下表达量,在小尾寒羊大多数组织中黄体期表达量高于卵泡期。3)由短光照转换为长光照后,TAC1基因在苏尼特羊垂体中的表达量缓慢增加,在长光照49天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短光照和其它长光照时间点(P<0.01);PRLR基因在苏尼特羊垂体中表达量从LP3D开始显著升高(P<0.05),至LP21D时达到峰值,下丘脑中表达量从LP15D开始显著高于短光照(P<0.05),且有持续升高的趋势。以上结果暗示了TAC1和PRLR基因可能涉及绵羊季节性繁殖和繁殖时期转换的调控,明确了它们发挥作用的主要组织,同时揭示了这2个基因由短光照转换为长光照后的表达变化趋势,发现PRLR基因在垂体和下丘脑中具有不同的响应模式。

EYA 3和TSH β在季节性发情和常年发情绵羊中的表达模式
夏青, 张效生, 刘秋月, 王翔宇, 贺小云, 郭晓飞, 胡文萍, 张金龙, 储明星, 狄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63-2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5
摘要 ( 177 )   HTML( )    PDF (898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EYA 3和TSH β两个基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调控和繁殖时期转换中的作用。采用q-PCR技术分析眼缺失基因3(Eyes absent 3,EYA 3)与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基因(Thyrotrophin β subunit,TSH β)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长光照和短光照)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Sunite sheep,SNT)和不同繁殖时期(黄体期和卵泡期)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STH)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EYA 3基因在两个品种绵羊各组织中广泛表达,TSH β基因仅在绵羊垂体中高表达;在绝大多数组织中,两基因在苏尼特羊中表达量为长光照(Long photoperiod,LP)高于短光照(Short photoperiod,SP),而在小尾寒羊中是黄体期高于卵泡期;SP转至LP时,苏尼特羊垂体中EYA 3与TSH β的表达量均升高,在长光照第3天(Long photoperiod 3,LP 3)EYA 3表达量达到最高,在LP 21时,TSH β表达量达到最高,EYA 3表达量提前于TSH β开始降低。本研究揭示了EYA 3与TSH β在常年发情和季节性发情绵羊中的表达谱特征,不同光照条件与不同繁殖时期绵羊松果体与垂体中上述基因的表达模式,暗示EYA 3可能也在松果体部位发挥作用,并对绵羊季节性发情进行调控,EYA 3与TSH β两个基因也可能参与发情时期的转换;SP转变为LP过程中,EYA 3早于TSH β发挥调控作用。

西荷杂交牛与荷斯坦牛重要经济性状对比
常瑶, 朱莹琳, 施佳庆, 安涛, 于亚冬, 张海亮, 徐伟, 张宝石, 王志刚,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70-2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6
摘要 ( 240 )   HTML( )    PDF (1274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了解西荷杂交牛繁育体系的效果,本研究以某存栏4 393头泌乳牛的规模化牛场为研究对象,通过SAS9.2 GLM和Mixed过程,应用固定模型和混合模型对法系西荷杂种牛、德系西荷杂种牛、自繁荷斯坦牛以及进口澳系荷斯坦牛4个群体的8个重要经济性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和Bonferroni t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泌乳性能方面,法系西荷牛的日产奶量和校正奶量显著高于澳系荷斯坦牛(P<0.05),且其乳脂率、乳蛋白率均为最高。各群体间体细胞评分和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繁殖性能方面,法系西荷青年牛首次配种日龄显著低于自繁荷斯坦牛和澳系荷斯坦牛(P<0.05),且杂种牛产后恢复周期较短。澳系荷斯坦青年牛的配妊次数显著低于自繁荷斯坦牛(P<0.05)。法系西荷成年母牛的空怀天数比自繁和澳系荷斯坦牛分别少了38.43和20.93 d;在生长性状方面,除体深外,其余性状杂种牛均高于自繁荷斯坦牛,且法系西荷牛与自繁荷斯坦牛的胸围差异显著(P<0.05);在热应激相关指标方面,杂种牛上午直肠温度低于荷斯坦牛,其中德系西荷牛与澳系荷斯坦牛差异显著(P<0.05),但各品种的下午直肠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杂种牛的体况评分均显著高于自繁荷斯坦牛(P<0.05),但各品种之间性情评分与步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德系西荷牛的肋部皮褶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品种(P<0.05)。综合分析,初步表明西荷杂种一代牛的综合性能优于纯种荷斯坦牛。

利用Y染色体基因分析梅花鹿种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父系起源
周永娜, 刘华淼, 鞠妍, 张然然, 王磊, 董世武, 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82-2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7
摘要 ( 240 )   HTML( )    PDF (1300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Y染色体基因研究梅花鹿种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父系起源,为梅花鹿的保种育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对171只双阳、敖东、四平、东丰、兴凯湖、长白山和东大梅花鹿种公鹿Y染色体上的AMELYDBYUSP9Y、SRY基因的5个片段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5个基因片段共筛选到8个突变位点,AMELY1、AMELY2、DBYUSP9Y、SRY基因片段分别有3、2、1、1、1个突变位点。利用DNASP5.1软件共定义了10种单倍型,分别为H1、H2、H3、H4、H5、H6、H7、H8、H9、H10,其中H1是优势单倍型,占梅花鹿种公鹿群体的49.1%,H5和H10为东丰梅花鹿种公鹿独有,H9是最原始的单倍型。171只梅花鹿种公鹿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96 8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 36。NJ系统进化树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种公鹿有3个父系类型,分别为Y1、Y2和Y3,除双阳梅花鹿种公鹿和四平梅花鹿种公鹿均来自Y3,其余梅花鹿种公鹿群体均为多父系类型。表明我国梅花鹿种公鹿Y染色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极低的核苷酸多样性。

生物技术与繁殖
牦牛KDM4A基因克隆、组织表达谱及其在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的表达
韩杰, 熊显荣, 蔡雯祎, 杨显英, 阿果约达, 张燕红,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291-2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8
摘要 ( 215 )   HTML( )    PDF (2982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KDM4A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牦牛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的作用。采集牦牛心、肝、脾、卵巢、肺、肾、睾丸、小肠、子宫、胃、大脑组织,以GenBank上已发布的黄牛KDM4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牦牛KDM4A基因及检测其在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谱,并使用在线软件ExPASY分析KDM4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牦牛不同时期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KDM4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得到牦牛KDM4A基因3 289 bp的cDNA序列。牦牛KDM4A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遗传距离较近,表明KDM4A基因在进化中较为保守。牦牛KDM4A基因CDs区为3 201 bp,编码1 06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122.48 ku。KDM4A蛋白为亲水不稳定的酸性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包含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与三级结构分析结果一致。KDM4A基因在所选牦牛组织样本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脾和睾丸中表达量最高。牦牛KDM4A mRNA在MⅡ期颗粒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在MI期和GV期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P<0.05),GV期卵母细胞中,KDM4A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MI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量(P<0.05)。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KDM4A基因及其在牦牛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成熟过程中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表明KDM4A基因在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PDF2和ODF1转录组测序筛选牛卵泡发育相关基因
李鹏飞, 孟金柱, 郝庆玲, 毕锡麟, 王锴, 朱芷葳, 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00-3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09
摘要 ( 191 )   HTML( )    PDF (1532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牛卵泡发育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模式。本研究选取9头青年母牛,同期发情处理后,采集卵泡波中出现偏差前的小卵泡PDF2(The small follicle at onset of predeviation)和出现偏差后的最大卵泡ODF1(The largest follicle at onset of deviation),分离颗粒细胞(Granulesa cells,GCs),提取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经牛RefSeq数据库搜索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进行GO (Gene ontology)分析;随机选择5个基因(MAPK13、CYP19A1、GREB1、SERPINE2、GSTA5)进行qRT-PCR表达量验证分析。结果表明:PDF2和ODF1转录组中共获得RPKM (The reads per kilobase per million reads)值≥0.5的表达基因15 413个,其中表达差异倍数(Fold change)≥2的差异表达基因共651个;对65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表明,参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的基因占41.66%,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占17.24%,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占41.10%;GO分析结合Genecards基因功能查询,共筛选出13个下调基因和17个上调基因与牛卵泡发育直接相关;CYP19A1、GREB1、SERPINE2在优势卵泡(Donminant follicles,DF)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从属卵泡(Subordinate follicle,SF)(P<0.01),MAPK13在SF表达量极显著高于DF (P<0.01),GSTA5在SF表达量显著高于DF (P<0.05)。5个基因差异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完全相符,也进一步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信度,为深入探讨基因调控牛卵泡发育奠定了基础。

牦牛Cyclin D1基因的克隆及IGF-I对其在睾丸支持细胞表达的影响
王亚营, 潘阳阳, 叶小琳, 李谷月, 何翃闳, 王萌, 樊江峰, 崔燕, 余四九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10-3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0
摘要 ( 166 )   HTML( )    PDF (2821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Bos grunniensCyclin D1基因的CDS序列,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对Cyclin D1 mRNA和蛋白在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中表达的影响。采集5~8月龄健康牦牛的睾丸样品进行SC的分离培养,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Cyclin D1基因,用ORF Finder、MEGA7.0和DNAMAN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Cyclin D1蛋白在SC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向体外培养的SC中加入不同浓度(0(对照组)、25、50、100、150 ng·mL-1)的IGF-I,采用实时定量PCR (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 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牦牛Cyclin D1基因(GenBank登录号:KY 420723)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均较高。2) Cyclin D1蛋白在SC胞核中高表达,为核蛋白。3)浓度为25和150 ng·mL-1IGF-I,Cyclin D1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浓度为50和100 ng·mL-1IGF-I时,Cyclin D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IGF-I浓度为100 ng·mL-1,Cyclin 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5、50和150 ng·mL-1 IGF-I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F-I浓度为50 ng·mL-1时,Cyclin D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为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65和1.20倍。综上表明,Cyclin D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IGF-I可调控SC中Cyclin D1的表达,其最佳作用浓度为50 ng·mL-1

营养与饲料
羟基蛋氨酸锌对断奶仔猪镉损伤的修复作用
刘粉粉, 倪姮佳, 黄攀, 吴信, 张彬, 张维军, 姚亚军, 印遇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18-3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1
摘要 ( 198 )   HTML( )    PDF (2358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日粮添加羟基蛋氨酸锌(Methionine hydroxy analog chelated zinc,MHZn)对镉(Cadmium,Cd)引起断奶仔猪脏器损伤的修复作用。本研究选用24头45日龄的二元阉公猪(长×大,体重(13.22±1.36) kg)。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on组)、含镉日粮(30 mg·kg-1,Cd组)组、镉(30 mg·kg-1)+低浓度羟基蛋氨酸锌(100 mg·kg-1)日粮(LMHZn组)组、镉(30 mg·kg-1)+高浓度羟基蛋氨酸锌(200 mg·kg-1)日粮(HMHZn组)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代谢笼单栏饲喂,试验期30 d。第31天清晨对仔猪进行前腔静脉采血,空腹称重、屠宰、采样,称量肝、脾、肾重量,计算仔猪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脏器系数;制作肝、肾、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切片;检测肝、肾中Cd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血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Cd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肠绒毛长度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加深(P<0.05),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显著降低(P<0.05);导致肝、肾细胞损伤、变性;肝、肾中的镉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2)当含镉日粮中添加MHZn时,与Cd组相比,仔猪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并且LMHZn和HMHZn组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高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长度(P<0.05),减少仔猪小肠绒毛损伤;HMHZn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并接近Con组水平,表明MHZn可有效缓解镉导致的肝肿大。并且,MHZn可有效缓解镉引起的肝细胞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和损伤,减少淋巴细胞的增生。MHZn (200 mg·kg-1)可显著减少镉在肝、肾中的蓄积(P<0.05),减少镉对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影响,表明MHZn对缓解肝、肾、消化道镉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综上所述,MHZn有助于缓解并修复镉对小肠、肝、肾的损伤。

日粮脂肪水平对湖羊双胞胎公羔生长性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李文娟, 陶慧, 张蓉, 张帆, 解彪, 张乃锋, 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27-3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2
摘要 ( 203 )   HTML( )    PDF (1006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脂肪水平对早期断奶双胞胎湖羊公羔生长发育、体尺指标、断奶前腹泻率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选择7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湖羊双胞胎公羔30对,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为正常脂肪组(NF)和高脂肪组(HF),一对双胞胎随机分到两个组中。7日龄断母乳,NF组开始饲喂脂肪含量为15%的代乳品和2.8%的开食料,HF组开始饲喂脂肪含量27%的代乳品及5.0%的开食料,饲喂至60日龄断液体饲料(代乳品)。60~120日龄统一饲喂开食料(US)。所有羔羊定期晨饲前称重,记录每日采食量及腹泻情况;在60、90及120日龄晨饲前颈静脉采血,用于测定血清学常规指标。结果表明:1)在30、50、90及120日龄时,HF组羔羊体重显著高于NF组(P<0.05),而断代乳品时,HF组羔羊体重有显著高于NF组的趋势(0.05 < P < 0.10)。在7~60日龄阶段,HF组代乳品平均采食量显著高于NF组(P<0.05),但开食料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60~90日龄阶段,HF组平均日增重及开食料采食量显著高于NF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HF组显著低于NF组(P<0.05);在90~120日龄期间,HF组羔羊采食量显著高于NF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有显著高于NF组的趋势(0.05 < P < 0.10)。在整个试验期,HF组总平均采食量显著高于NF组(P<0.05),平均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期内HF组羔羊断奶前腹泻率有显著低于NF组的趋势(0.05 < P < 0.10)。试验期间两组羔羊体尺指标基本上无显著差异(P>0.05)。断奶前饲喂高脂肪日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湖羊双胞胎公羔断奶前后的生长性能;高脂肪日粮可以降低断代乳品前腹泻率;且本试验条件下高脂肪日粮对羔羊血液指标的影响在其自身调节的范围内。

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能力评价
王伟, 贾玉山, 格根图, 降晓伟, 尹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38-3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3
摘要 ( 183 )   HTML( )    PDF (1209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末茬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在越冬期间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能力的强弱。本研究以“金皇后”(Medicago sative L. “Gold empress”)、“准格尔”(Medicago sative L. “Zhungeer”)、“WL323”(Medicago sative L. “WL323”)为试验材料,测定3个苜蓿品种的4种留茬高度(0、0~5、5~10、10~15 cm)在自然环境下根内可溶性糖(W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合评价各苜蓿品种及其末茬不同留茬高度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气温降低而升高,随气温升高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留茬高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规律不同。2)综合评价3个苜蓿品种抗寒能力强弱:准格尔 > 金皇后 > WL323,同一苜蓿品种末茬不同留茬高度抗寒能力强弱为A3 > A2 > A1 > A0。不同苜蓿品种抗寒能力不同,建议末茬留茬高度为10~15 cm。

预防兽医
马立克病病毒miR-M4-5p宿主靶基因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薛正飞, 滕蔓, 李会珍, 马圣明, 宋利娜, 张雅, 罗俊,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48-3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4
摘要 ( 203 )   HTML( )    PDF (3754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立克病病毒(MDV)是少数感染自然宿主后可诱发淋巴瘤的疱疹病毒之一,是研究肿瘤发生及发展的理想动物模型。目前已报道MDV可编码数十种miRNA,其中MDV-1编码的miR-M4-5p被鉴定为宿主细胞miR-155的同源物,由于miR-155与人类多种肿瘤性疾病密切相关,这意味着miR-M4-5p可能在MDV的致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构建miR-M4-5p的宿主靶基因文库并进行初步鉴定。提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用hybrid-PCR扩增候选靶基因片段连接到pMD19-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后挑选单克隆进行PCR鉴定及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共获得88个宿主候选靶基因序列。优先选择miRNA结合靶点位于mRNA 3'-UTR且与miR-M4-5p种子序列(2~7 nt)完全互补配对的29个候选靶基因,构建报告基因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通过三轮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最终初步鉴定5个宿主靶基因:PRICKLE1、COLABCAT1、ANTXR1和TECPR1,为进一步揭示miR-M4-5p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慢病毒介导siRNA抑制O型口蹄疫病毒ON株病毒复制
齐兴财, 秦晓东, 甘晓丽, 张淑敏, 马友记, 李志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60-3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5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461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选取O型口蹄疫病毒ON株,以ON株口蹄疫病毒3C、3D、VP1蛋白基因作为靶基因。对每一个靶基因设计并合成两对小片段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引物,分别命名为VP1-1、VP1-2、3C-1、3C-2、3D-1、3D-2,依据RNAi的原理构建6个shRNA的重组表达质粒,转染BHK21细胞后并接种ON口蹄疫病毒,通过对TCID50的测定和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筛选出能高效抑制ON口蹄疫病毒复制的重组质粒;将能够高效抑制ON口蹄疫病毒复制的重组质粒进行慢病毒的制备并筛选稳定的BHK21细胞系,通过对TCID50的测定和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慢病毒干扰载体对ON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构建的6个shRNA重组表达质粒抑制率均在71.5%~93.2%,其中PLKO.1-VP1-2和PLKO.1-3D-1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分别为93.2%和90.8%;慢病毒干扰载体PLKO.1-VP1-2和PLKO.1-3D-1的抑制效率在88.3%~95.49%。对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的水平上挑选出有效抑制ON口蹄疫病毒复制的基因干扰片段,并成功制备慢病毒干扰载体,为后续抗口蹄疫病毒的转基因羊生产培育奠定了实验基础。

猪链球菌通用型和2型双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吴静波, 南文金, 黄健强, 胡鸿惠, 彭国良, 彭凌, 董小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68-3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6
摘要 ( 224 )   HTML( )    PDF (3075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区分检测猪链球菌血清型2型和其他血清型,以猪链球菌的保守基因gdh和2型特异性基因cps2J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猪链球菌通用型和2型特异性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与常规PCR方法一起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在1.5 h内可完成猪链球菌和2型猪链球菌同时检测,与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可达5拷贝数,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批内和批间CV均小于1.25%。对67份临床样品检测显示猪链球菌和2型猪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9.1%和35.8%,与常规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2.5%和89.6%,kappa值为0.800和0.757,具有极好的一致性。成功建立了灵敏、特异和稳定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实现了猪链球菌和2型猪链球菌同时及快速诊断。

猪肺炎支原体不同毒力菌株对猪气管上皮3D细胞的损伤差异与机制分析
冯艳艳, 王海燕, 刘蓓蓓, 韦艳娜, 张珍珍, 白昀, 倪博, 邵国青, 雷治海, 冯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78-3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7
摘要 ( 193 )   HTML( )    PDF (8279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更真实地探究猪肺炎支原体(Mhp)不同毒力菌株对猪气管上皮细胞(STEC)的致病性差异与机制,通过气液界面培养技术(ALI),建立了传代STEC细胞系3D分化培养模型及Mhp在此细胞上的感染模型。将相同剂量的Mhp强毒株NJ株、中等毒力菌株AH株和弱毒株168L株分别感染3D培养的猪气管上皮细胞,分别通过单层细胞跨膜电阻检测、Alamar Blue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等试验测定细胞单层完整性与细胞活性,并通过激光共聚焦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感染后48 h的细胞MUC5B黏液蛋白的分泌量,从细胞生长特性、活性和黏液分泌功能方面比较不同毒力Mhp菌株感染对STEC分化细胞的影响。研究还从细胞氧化系统方面,比较检测各感染组细胞内NO和内源性ROS分泌量,进一步探索Mhp的致病机制。结果表明:强毒株NJ株和中等毒力AH株组纤毛有明显的变粗、破损和脱落现象,而弱毒株168L株组对纤毛的影响较小;Mhp菌株感染后细胞单层跨膜电阻显著下降,且电阻下降程度与菌株毒力呈正相关。Alamar Blue检测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结果均表明,Mhp NJ株与AH株感染后均可以显著降低细胞活性,且在感染后48 h最明显。Mhp菌株感染后还可促进分化细胞分泌MUC5B黏蛋白,菌株毒力越强,刺激黏蛋白分泌的量也越多。氧化应激检测结果显示,除Mhp弱毒菌株168L株外,中等毒力菌株AH株和强毒株NJ株感染3D分化的STEC细胞后,可显著刺激细胞分泌NO和内源性ROS,显著引起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而经NAC抗氧化处理后,强毒株NJ株、中等毒力AH株和弱毒株168L株组细胞ROS和黏液分泌量均显著降低,细胞活性和电阻值均显著升高。本研究通过更接近体内环境的3D分化细胞感染模型证明,Mhp感染可对宿主细胞的生长特性与活性产生损伤,且损伤的程度与毒力呈正相关;而这种损伤机制与Mhp菌株引起感染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密切相关。

广州市生鲜鸡中肠炎沙门菌的监测及耐药基因的分子鉴定
孙朋浩, 邱荣超, 李书宁, 郑双双, 杨伟聪, 张丽娜, 符颖, 詹泽强, 张建民, 廖明, 瞿孝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88-3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8
摘要 ( 212 )   HTML( )    PDF (829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广州市鸡肉中沙门菌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分布及肠炎沙门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对采集自广州市部分农贸市场的鸡肉样品,参照国标检测方法(GB4789.4-2016)进行分离培养并使用泰国S&A公司沙门菌属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分型;用Kirby-Bauer法测定肠炎沙门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肠炎沙门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316份鸡肉样品中,阳性率为76.9%。共鉴定23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阿贡纳(Salmonella Agona,19.8%)、科瓦利斯(S.Kottbus,14.0%)、姆班达卡(S.Mbandaka,11.9%)、肯塔基(S.Kentucky,10.3%)、肠炎(S. enteritidis,7.8%)、布伦登卢普(S.Braenderup,7.4%)。耐药性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率最高(100.0%),其次是磺胺复合物(79.0%)、氨苄西林(57.9%)、链霉素(36.8%)、四环素(21.0%)、庆大霉素(21.0%)、头孢噻肟(15.8%)、头孢他啶(5.3%),多重耐药率为68.4%。肠炎沙门菌中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gyrA、gyrB、parC的突变率分别为94.7%、73.7%、15.8%,最常检出突变为苯丙氨酸-414→丝氨酸(73.7%),其次是天冬氨酸-87→甘氨酸(42.1%)、天冬氨酸-87→色氨酸(31.6%)、丝氨酸-83→色氨酸(21.1%);喹诺酮类耐药质粒的检出率较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的检出率分别为42.1%、10.5%。结果显示,广州市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较高,血清型复杂。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磺胺甲基异恶唑、氨苄西林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多重耐药率高。肠炎沙门菌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率高,与肠炎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噬菌体Bp7耐受株K12-R生物学特性分析
陈培培, 齐心, 王薇, 任慧英, 刘文华, 张灿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396-4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19
摘要 ( 163 )   HTML( )    PDF (1482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宿主菌E.coli K12的突变株K12-R不能被噬菌体Bp7裂解,为了明确其产生耐受的原因以及突变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对K12-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产生耐受的原因,浊度测定K12-R的生长曲线和自凝能力,革兰染色检测K12-R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比较K12-R和E.coli K12之间生物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突变株K12-R脂多糖合成相关基因hldE发生了突变,突变株K12-R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生长繁殖能力降低,自凝能力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E.coli K12的脂多糖合成基因hldE突变能够改变K12-R脂多糖的结构,从而抑制噬菌体Bp7的吸附。这为明确K12-R突变株对噬菌体Bp7的耐受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础兽医
建立及优化肠炎沙门菌的诱导耐酸反应模型
汪燕秋, 吴丽云, 陈晓刚, 孙彤, 李冲, 俞道进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01-4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20
摘要 ( 161 )   HTML( )    PDF (2803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肠炎沙门菌的酸耐受性。应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创造最优条件评估沙门菌在乙酸创造的酸性压力的条件下的活动,对比优化前后肠炎沙门菌生存能力的变化,以及耐酸基因相对转录的变化,并将此模型应用于其他常用酸创造的酸性压力条件下,诱导肠炎沙门菌的耐酸性,对比耐酸基因相对转录的差异。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培养温度22.5℃、培养时间6 h、菌液添加量15%。验证试验显示,细菌菌落数为3.966×108 CFU·mL-1,实测值与预测值接近。同时该模型环境下,肠炎沙门菌的生存能力最高,耐酸基因的相对转录升高最为显著(P<0.01)。应用于其他常用酸创造的酸性压力条件下,同样酸耐受基因的转录升高最显著(P<0.01)。研究结果说明响应面法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能合理地优化细菌酸耐受诱导条件。

口蹄疫灭活病毒配合枯草芽胞杆菌鼻腔免疫增强牛呼吸道黏膜免疫应答
李乙江, 朱明旺, 普仕华, 郭云然, 杨永幸, 李世钰, 创向辉, 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12-4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21
摘要 ( 235 )   HTML( )    PDF (5847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切断呼吸道传播途径能有效的防御口蹄疫。本研究应用O型口蹄疫灭活病毒配合枯草芽胞杆菌通过喷鼻气雾免疫牛来探讨对牛呼吸道黏膜免疫应答及系统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后牛鼻黏膜与肺内支气管黏膜中的IgA分泌细胞的数量极显著增多(P<0.01),而常规口蹄疫灭活苗对IgA分泌细胞数量的影响不大(P>0.05);同时,ELISA结果显示鼻、气管、肺和肺内支气管中IL-12、TNF-α水平均极显著增加(P<0.01),尤其是在气管和肺内支气管中最为明显,但IL-6无明显差异(P>0.05)。从免疫第3天开始牛鼻液、唾液中口蹄疫特异性抗体SIgA以及血清中O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抗体均显著增加(P < 0.01或P < 0.05),且维持至3个月。本研究结果表明O型口蹄疫灭活病毒配合枯草芽胞杆菌喷鼻后可刺激牛呼吸道局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还可诱导全身系统免疫应答,本研究为口蹄疫灭活病毒鼻腔免疫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

槲皮素对大鼠肝和空肠P-糖蛋白表达及外排功能的影响
何方, Bhutto Zohaib, 郭荔, 王丽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22-4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22
摘要 ( 188 )   HTML( )    PDF (4298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证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mdr1基因编码)可介导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且其表达和功能可受外源化合物的影响。本试验拟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对P-gp表达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介导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随机选取30只健康大鼠,分组后分别采用15、60 mg·kg-1剂量的槲皮素连续灌服5和15 d,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肝和空肠组织中mdr1a、mdr1b、PXRCAR的mRNA表达量及P-gp的表达差异,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槲皮素对P-gp在大鼠肝和空肠组织中定位的影响;然后另选取12只大鼠进一步采用单向在体肠灌流法研究高剂量槲皮素(60 mg·kg-1连续灌胃15 d)处理后对伊维菌素空肠跨膜转运的影响,并采用体外方法研究槲皮素对Caco-2细胞ATP酶活性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60 mg·kg-1槲皮素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增加大鼠肝和空肠组织中mdr1a、mdr1b、PXRCAR的mRNA表达量,虽未影响P-gp在肝和空肠组织中的定位,但可极显著(P<0.01)增加P-gp的蛋白质表达量,该变化与CAR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15 mg·kg-1的槲皮素处理大鼠15 d后,各基因的mRNA表达和P-gp表达量也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单向在体肠灌流试验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组大鼠对伊维菌素的肠渗透性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且槲皮素可极显著(P<0.01)提高Caco-2细胞的ATP酶活性。高剂量(60 mg·kg-1)的槲皮素可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增加P-gp的表达,降低伊维菌素在大鼠空肠的渗透性。推测一定剂量的槲皮素可通过调控CAR来诱导健康大鼠P-gp的表达,并通过提高ATP酶活性水解ATP提供能量,进一步增强其对药物的跨膜转运功能。该结果提示临床用药时应考虑槲皮素介导的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

临床兽医
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及抗溶血作用
刘桂兰, 周永林, 李文华, 谢玲玲, 刘爱玲, 邓旭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32-4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23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056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厚朴总酚对乳房炎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和抗感染机制,首先通过肉汤稀释法检测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溶血试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和LDH释放试验从不同层次和角度验证了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8~16 μg·mL-1。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厚朴总酚可抑制α-溶血素的表达从而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并可明显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介导的细胞的损伤作用。

研究简报
饲粮能量水平对初产期四川白鹅生产性能、蛋品质和孵化性能的影响
罗艺, 刘作兰, 王启贵, 彭祥伟, 王阳铭, 谢明, 侯水生, 兰云贤, 汪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39-4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24
摘要 ( 191 )   HTML( )    PDF (980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初产期四川白鹅生产性能、蛋品质和孵化性能的影响,探索确定初产期四川白鹅的适宜饲粮能量水平。试验选取26周龄体重相近的四川白鹅母鹅2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母鹅。试验期间,每个重复放入公鹅1只,分别给各组试验鹅饲喂含9.14、10.01、10.88、11.75和12.62 MJ·kg-1代谢能的饲粮,试验期为12周。以重复为单位准确记录产蛋数、蛋重,测定产蛋性能;同时从每个重复中选取2枚鹅蛋用于蛋品质测定;将所有的合格蛋以重复为单位进行孵化,测定孵化性能。结果表明:1)10.88、11.75和12.62 MJ·kg-1组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9.14和10.01 MJ·kg-1组(P<0.05)。2)10.88、11.75和12.62 MJ·kg-1组平均蛋重和日产蛋率均显著高于9.14和10.01 MJ·kg-1组(P<0.05),10.88、11.75和12.62 MJ·kg-1组料蛋比均显著低于9.14和10.01 MJ·kg-1组(P<0.05),但饲粮能量水平对鹅开产日龄和开产蛋重无显著影响(P>0.05)。3)10.01、10.88和11.75 MJ·kg-1组鹅蛋蛋白高度和哈夫单位均显著高于9.14和12.62 MJ·kg-1组(P<0.05),10.88、11.75和12.62 MJ·kg-1组蛋黄颜色均显著高于9.14和10.01 MJ·kg-1组(P<0.05),10.01、10.88和11.75 MJ·kg-1组鹅蛋比重显著高于9.14 MJ·kg-1组(P<0.05)。4)饲粮能量水平对种蛋受精率无显著影响(P>0.05),11.75 MJ·kg-1组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9.14、10.01和12.62 MJ·kg-1组(P<0.05)。5)以试验鹅平均蛋重、日产蛋率和受精蛋孵化率为评判指标,经三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初产期四川白鹅适宜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93、11.91和11.83 MJ·kg-1。初产期四川白鹅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83 MJ·kg-1即可满足其对能量的需要量。

不同精粗比和苜蓿水平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
袁玖, 万欣杰, 平丽莹, 王军军, 何天乐, 俞海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2):  449-4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2.025
摘要 ( 262 )   HTML( )    PDF (887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小麦秸/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中苜蓿的补饲水平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共设6个精粗比(Concentrate∶Roughage,C∶R)(70∶30、60∶40、50∶50、40∶60、30∶70、20∶80)和4个苜蓿水平(Alfalfa)(0%、10%、20%、30%)。小麦秸/氨化小麦秸与苜蓿干草为粗饲料部分。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不同精粗比下48个饲粮组合(24个小麦秸组和24个氨化小麦秸组)和4种饲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饲粮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在小麦秸基础日粮中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C∶R为70∶30时,2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30%、10%、0组(P<0.01),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10%、0组(P<0.01),1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0组(P<0.01);C∶R为50∶50时,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10%组(P<0.01),显著高于0组(P<0.05);C∶R为40∶60时,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0组(P<0.01),10%、20%苜蓿组显著高于0组(P<0.05)。2)在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中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C∶R为70∶30时,30%、10%苜蓿组显著高于0组(P<0.05);C∶R为60∶40时,10%苜蓿组显著高于30%组(P<0.05);C∶R为50∶50时,10%、20%、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30%组(P<0.01);C∶R为40∶60时,0苜蓿组显著高于20%组(P<0.05)。结果显示,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比小麦秸基础日粮补饲更少比例的苜蓿(前者为10%,后者为30%与20%)就可以达到正组合效应,有利于节约优质苜蓿干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