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2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0-0.  doi:
摘要 ( 78 )   HTML( )    PDF (943KB) ( 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0-0.  doi:
摘要 ( 54 )   HTML( )    PDF (451KB) ( 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0-0.  doi:
摘要 ( 38 )   HTML( )    PDF (358KB) ( 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0-0.  doi:
摘要 ( 27 )   HTML( )    PDF (166KB) ( 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7年《畜牧兽医学报》审稿专家名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0-0.  doi:
摘要 ( 171 )   HTML( )    PDF (472KB) ( 3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中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历史及现状
郭振华, 陈鑫鑫, 李睿, 乔松林, 郭军庆,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1
摘要 ( 389 )   HTML( )    PDF (6595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当今世界危害养猪业的非常重要的疫病之一。我国自1995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至今已流行20余年。本文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系统分析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流行历史及现状,希望为PRRSV的防控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当前美洲型(genotype 2)和欧洲型(genotype 1)PRRSV在我国均有流行,基于ORF5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我国美洲型流行毒株分属于lineage 8、lineage 5、lineage 3和lineage 1四个谱系,且当前以lineage 8(highly pathogenic PRRSV-like)和lineage 1(NADC30-like)为主。我国早期毒株BJ-4与VR2332的全基因组相似性为99.6%,提示BJ-4可能为北美输入性毒株。我国欧洲型毒株均属于subtype 1,目前至少有9个省市检测到了欧洲型毒株的流行,与Lelystad virus毒株相比,我国流行毒株的GP5和N蛋白上均具有特有的保守氨基酸位点。

噁唑烷酮-喹诺酮杂合物的研究进展
刘利利, 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0-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2
摘要 ( 205 )   HTML( )    PDF (1936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细菌耐药现象的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对新型抗菌药的需求不断增长。利用拼合原理将两种药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多靶点杂合物,为扩大药物的抗菌谱、增强药物对耐药菌的有效性及降低耐药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已成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一种新策略。与此同时,噁唑烷酮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互补的特点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因此他们将这两类抗菌药物的药效基团进行拼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噁唑烷酮-喹诺酮杂合物,并已表明它们对多种敏感和耐药菌株均有活性。本文就此类杂合物的设计合成、抗菌活性及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噁唑烷酮-喹诺酮杂合物——咔哒唑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绵羊季节性繁殖的神经内分泌研究进展
贺小云, 狄冉, 胡文萍, 王翔宇, 刘秋月, 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8-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3
摘要 ( 194 )   HTML( )    PDF (1669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季节性繁殖是动物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通过在合适的时间繁殖来保证后代的存活和生长,GnRH神经元对雌激素负反馈响应的显著变化是调节季节性繁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科学家对绵羊季节性繁殖的神经和神经内分泌调控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下丘脑褪黑激素及相关神经元的活动。本文综述了绵羊季节性繁殖的传入信号和神经通路,简要比较了绵羊和仓鼠季节性繁殖的相关研究,为绵羊季节性繁殖神经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巴克夏和里岔黑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
李龙云, 肖石军, 黄黎斌, 黄智勇, 涂金敏, 熊秀萍, 郭源梅, 黄路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26-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4
摘要 ( 534 )   HTML( )    PDF (2456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测定巴克夏和里岔黑猪这两个猪种的杂交性能,筛选出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本研究设计了巴克夏×陆川猪(巴陆,2 224头)、巴克夏×里岔黑猪(巴里,18 555头)、巴克夏×玉山黑猪(巴玉,660头)、巴克夏×圩猪(巴圩,366头)、里岔黑猪×陆川猪(里陆,2 689头)、里岔黑猪×玉山黑猪(里玉,706头)和杜洛克×里岔黑猪(杜里,1 026头)7种杂交组合,并通过生长肥育、体尺和繁殖3大类16个性状的生产性能测定来比较它们的优劣。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杜里综合性能最好,除产仔数和臀宽表现一般外,其余性状都表现较好;巴里其次,除产仔数、肥育期的料肉比和100 kg背膘厚表现一般外,其余性状表现较好;剩余5种杂交组合的综合性能较差,目前没有商业化应用价值。由于杜里和巴里猪综合性能较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产肉性能,分别对杜里和巴里猪进行屠宰测定。巴里猪的产肉性能总体比杜里猪要好,除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不如杜里猪外,其余性状均优于杜里猪,尤其是胸椎数,巴里比杜猪里多1.33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3)。除了生产性能外,商品猪体型外貌也很重要,尤其是毛色。巴里猪的毛色均为黑色,杜里猪有部分发生毛色分离。综合比较,配合力测定结果提示,巴里和杜里综合性能优于其它5种组合,巴里的市场前景比杜里更好。

基于表达谱芯片筛选鸡不同部位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
姬改革, 束婧婷, 单艳菊, 章明, 屠云洁, 刘一帆, 巨晓军, 邹剑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36-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5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796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鸡不同部位(背部和腿部)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二者皮肤毛囊出现表型差异的分子机制。以处于上市日龄的(63日龄)商品代肉鸡为素材,利用Agilent鸡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皮肤厚度、毛囊密度和直径出现显著差异的背部和腿部皮肤组织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对与皮肤毛囊发生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系统筛查,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芯片分析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676个(|FC|≥ 2,P < 0.05),以腿部皮肤为参照,背部皮肤组织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53个。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Wnt信号通路、神经元分化、细胞间黏附调节、细胞命运的确定等生物学过程。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除了部分已知的与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Wnt和Hedgehog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细胞黏附分子、黏合连接等信号通路也被富集。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调控网络,可能通过影响皮肤毛囊的生长发育和周期变化来影响皮肤毛囊的性状,推测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运输等调控通路及DKK1、WNT3A、SHH、FGF1、IGF1等基因可能是参与鸡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性状出现差异的重要调控通路和候选基因。

干扰MSTN对绵羊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红娜, 孙洪新, 张英杰, 刘月琴, 谷振慧, 史秀芬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46-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6
摘要 ( 196 )   HTML( )    PDF (3842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MSTN基因对绵羊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一步揭示MSTN在绵羊成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重组腺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绵羊成肌细胞内源性MSTN基因表达,通过CCK-8法检测成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qRT-PCR检测p21基因表达。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肌管的形成情况,统计细胞融合率,qRT-PCR检测诱导48、72、96 h后 MyoDMyoGMyf5、Myf6和HACD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发现,干扰MSTN后成肌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并且p2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在对成肌细胞分化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干扰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诱导48 h 4个生肌调节因子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MyoG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诱导72 h干扰组成肌细胞融合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Myf5和Myf6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yoD基因表达量升高不显著(P>0.05),MyoG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诱导96 h,Myf5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yoD基因表达量降低不显著(P>0.05),MyoG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yf6基因表达量升高不显著(P>0.05)。另外诱导72 h,HACD1基因的表达量在干扰组中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诱导48和96 h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干扰MSTN表达对成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分化有促进作用,HACD1基因与成肌细胞融合相关。

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及其转录因子调控探究
刘春杨, 张乐超, 王麒, 周荣艳, 李兰会, 李祥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55-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7
摘要 ( 242 )   HTML( )    PDF (2543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及相关转录因子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为山羊DCT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山羊DCT基因5'侧翼区序列及第一外显子区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人和小鼠DCT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比对,同时结合在线启动子预测结果,采用快速克隆的方法构建5个5'系列缺失序列的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以此为基础构建3'缺失序列的6个报告基因载体,并构建SOX10、MITF和OTX2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点突变的6个报告基因载体,以瞬时转染的方法转染A375细胞,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缺失片段和点突变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山羊DCT基因11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990~+232 bp的P3片段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片段(P<0.01),基于P3构建的3'系列缺失片段中-881~-154 bp的P8片段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片段(P<0.01)。转录因子SOX10结合位点突变的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MITF和OTX2结合位点突变的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山羊DCT基因启动子核心调控区位于-881~-154 bp区域,转录因子SOX10对山羊DCT基因发挥正调控作用,而转录因子MITF和OTX2对山羊DCT基因的调控作用尚需深入研究。

基于Cytb基因多态性研究西藏地区8个藏山羊群体遗传结构及母系起源
邓娟, 张红平, 巴贵, 次仁德吉, 宋天增, 李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65-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8
摘要 ( 207 )   HTML( )    PDF (2514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基于Cytb基因多态性探讨藏山羊群体间遗传结构及其母系起源。对西藏8个地区157只藏山羊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全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构建系统发育邻接树等。结果显示,藏山羊Cytb全序列为1 140 bp,在8个群体中共检测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736和0.001 8,表明西藏地区藏山羊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78.6%的群体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组内群体间的变异极显著(FSC=0.321,P<0.001);系统发育邻接树分为了4个单倍型组(Haplogroup A-D),提示藏山羊有4个母系起源;单倍型网络图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藏山羊没有完全聚类在同一群簇。在历史驯养过程中,藏山羊发生过群体扩增事件。本研究表明,西藏地区藏山羊有4个母系起源,并呈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然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隔格局,遗传结构差异在缩小。本研究结果为藏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铁蛋白Ferritin原核表达和纯化及纳米颗粒胞外自组装
李志鹏, 刘福航, 崔奎青, 石德顺, 刘庆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75-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09
摘要 ( 306 )   HTML( )    PDF (2702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使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幽门螺杆菌铁蛋白Ferritin,获得具有天然纳米结构的铁蛋白纳米颗粒,从而通过表面修饰等方法应用于疾病治疗和抗原呈递等研究。将铁蛋白氨基酸序列按照大肠杆菌常用密码子进行优化,合成重组铁蛋白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使用镍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并在透析复性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体外自组装纳米颗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ET-32a-Ferritin原核表达载体,并使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获得His-Ferritin重组铁蛋白,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镍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纯度为96%的重组蛋白,使用脱盐柱将重组蛋白梯度透析至2 mol·L-1尿素缓冲液中进行复性后,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胞外自组装重组蛋白为粒径在12~20 nm的均一的纳米结构,与天然铁蛋白纳米粒子类似。本研究成功建立了Ferritin蛋白原核表达体系,通过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及复性获得了具有天然纳米结构的铁蛋白纳米颗粒,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生物技术与繁殖
SOX5影响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MITF-M表达和黑色素生成
常露程, 赵兵令, 刘颖, 白云, 李经纬, 李莉鑫, 王海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83-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0
摘要 ( 194 )   HTML( )    PDF (3990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SOX5在小鼠皮肤毛色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出生后12 d的C57BL/6品系黑色、棕色、灰色小鼠各3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OX5在黑色、棕色和灰色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SOX5真核表达载体;运用体外转染的方法,转染小鼠黑色素细胞并检测与色素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黑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SOX5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均有表达,SOX5在黑色和灰色小鼠皮肤中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棕色小鼠皮肤,均差异极显著(P<0.01);且其主要表达部位为毛囊外根鞘。2)转染组与空载组相比,MITF-M、TYR、TYRP1、TYRP2、PMEL、OA1表达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黑色素含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3)过表达MITF-M对SOX5存在负反馈作用。综上表明,SOX5通过调控MITF-M影响色素的生成进而参与毛色的形成。

犏牛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转录组分析
字向东, 刘霜, 夏威, 熊显荣, 黄林, 张正帆, 李志雄, 李键, 钟金城, 王利, 朱江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92-1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1
摘要 ( 184 )   HTML( )    PDF (6259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犏牛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为提高犏牛胚胎体外生产效率提供理论基础。以娟珊牛精子体外受精(IVF)牦牛卵母细胞获得的2-、4-、8-细胞、桑椹胚和囊胚5个阶段的杂种胚胎分别提取总RNA,采用Smart-Seq2扩增、构建测序文库,应用RNA-Seq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对HiSeqTM2500测序所得的Raw Reads进行数据过滤后,得到5个发育阶段的犏牛早期胚胎的Clean Reads为47 791 850~63 332 216条,有80.00%~91.13%比对上参考基因的序列。4-细胞期表达的基因数最多(15 400),而桑椹胚表达的基因数最少(9 604)。以|log2 ratio|≥ 1,Q-value<0.05为阈值,获得2-~4-细胞、4-~8-细胞、8-细胞~桑椹胚及桑椹胚~囊胚4个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3 690、6 332、8 965和10 298个。GO分析表明,4个发育阶段的DEGs归类注释都涉及生物过程(BP)、细胞组分(CC)和分子功能(MF)3大类67个二级条目。KEGG分析表明,牦牛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DEGs富集的主要通路有剪接体(Spliceosome)、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s)、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Ubiquitin mediated proteolysis)、RNA转运(RNA transport)等通路。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犏牛体外受精胚胎在发育不同阶段转录组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众多差异基因和有关通路的富集,为完善犏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营养与饲料
热应激对肉仔鸡肝AMPKα1及脂肪代谢相关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周华金, 胡希怡, 杨家昶, 丁祥文, 王玉, 宋志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02-1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2
摘要 ( 212 )   HTML( )    PDF (2266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热应激对肉仔鸡肝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内在分子机制。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28日龄AA肉仔鸡9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分别为24 h热应激组、24 h对照组和72 h热应激组、72 h对照组。热应激组设定温度为(33±1)℃,对照组设定温度为(23±1)℃。热应激24和72 h后,2个时间点各组分别取8只鸡采集血浆并屠宰收集肝样品。统计生产性能,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中葡萄糖(GLU)、尿酸(UA)、总胆固醇(TCHO)、总胆汁酸(TBA)、甘油三脂(TG)含量,利用RT-PCR检测肝中SREBP-1c、FATP-1、LXRAPOBCYP7A1、FXRAMPKα1的基因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1)24和72 h热应激均显著降低肉仔鸡平均体增重与采食量(P<0.05)。2)24 h热应激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浆中葡萄糖和总胆汁酸含量(P<0.05),72 h热应激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浆中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3)脂肪调控因子FATP-1、SREBP-1c、APOBLXR基因表达检测发现,24 h热应激处理下没有出现显著差异,72 h热应激处理时则均显著升高(P<0.05);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FXRCYP7A1在24 h热应激处理下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在72 h热应激处理下则有升高的趋势(0.05 < P < 0.1);24 h热应激处理对肝AMPKα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72 h热应激处理则显著提高AMPKα1在肝的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知,热应激显著降低肉仔鸡生产性能;短期热应激对肉仔鸡肝脂肪代谢影响有限,而长期热应激则显著影响肉仔鸡肝脂肪代谢;热应激时,肝AMPKα1与脂肪代谢相关分子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相似,提示AM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热应激影响肉仔鸡脂肪代谢的调控过程。

20~35 kg杜湖F1代母羔常量元素净维持和生长需要量的研究
张浩, 聂海涛, 马铁伟, 王子玉, 王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11-1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3
摘要 ( 169 )   HTML( )    PDF (879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20~35 kg杜湖杂交F1代母羔羊常量元素(Ca、P、Na、K和Mg)的净维持和生长需要量。选择35只母羔羊(初体重为(19.2±0.36)kg)用于本试验。随机选取7只羊(起始组BL),在大约20 kg时进行屠宰以测定常量元素体成分的初始值。另外7只羊随机选择(中间屠宰组IM),且饲喂全混合颗粒饲粮,自由采食,体重在大约28 kg时进行屠宰。剩余的21只羔羊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自由采食组(AL)、70% AL组和40% AL组,每组7只羊。当自由采食组体重大约为35 kg时,将这3组羔羊屠宰。屠宰后,测定空腹体常量元素含量(头+足、皮、内脏+血液和胴体)。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0~35 kg体重阶段,杜湖杂交羊F1代母羔的常量元素净维持需要量分别为每天每千克空腹体重(EBW):22.21 mg钙(Ca)、11.65 mg磷(P)、3.41 mg钠(Na)、6.92 mg钾(K)和1.23 mg镁(Mg)。母羔的净生长需要量分别为每千克空腹体增重(EBWG):11.93~11.68 g Ca、6.12~5.71 g P、1.34~1.24 g Na、1.58~1.63 g K和0.41~0.36 g Mg。20~35 kg杜湖F1代母羔羊常量元素净需要量的确定将有助于此生长阶段合理饲粮的配制和羔羊生产性能的提高。

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钙磷需要量的研究
王浩, 林昌龙, 周广琛, 陈玉林, 杨雨鑫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21-1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4
摘要 ( 210 )   HTML( )    PDF (1848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钙磷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为制订陕北白绒山羊钙磷需要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选取36只((16.48±2.37)kg)日龄、体况相近的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采用2×2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不同钙磷水平的日粮,Ⅰ组(0.60%钙、0.45%磷)、Ⅱ组(0.60%钙、0.65%磷)、Ⅲ组(0.80%钙、0.45%磷)和Ⅳ组(0.80%钙、0.65%磷)。试验共65 d。在试验第30天,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挑选1只羊,共12只,分别放入单独的代谢笼中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的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高钙、高磷水平日粮能够显著的提高日增重(P<0.05)。2)日粮不同钙水平显著影响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的总能消化率和代谢率(P<0.05)。3)日粮不同钙磷水平分别显著影响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的进食钙、磷量,排泄钙、磷量,沉积钙、磷量(P<0.05)。排泄钙、磷与进食钙、磷之间的线性关系分别为Y=0.662X+0.929(R2=0.993),Y=0.776X+0.506(R2=0.996),根据进食钙、磷与排泄钙、磷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外推出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的内源损失钙、磷分别为0.929、0.506 g·d-1。沉积钙、磷与日增重之间的线性关系分别为Y=47.737X-21.622(R2=0.649),Y=53.770X+18.973(R2=0.448)。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断奶羔羊沉积钙、磷与日增重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钙的最适添加水平为0.80%,磷的最适添加水平为0.45%。

不同氨基酸水平的低蛋白质饲粮对后备母猪初情日龄、血清代谢产物和激素浓度的影响
董志岩, 刘亚轩, 方桂友, 缪伏荣, 刘景, 叶鼎承, 李忠荣, 林长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31-1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5
摘要 ( 192 )   HTML( )    PDF (921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理想氨基酸模式下,探讨不同氨基酸水平的低蛋白质饲粮对后备母猪初情日龄、血清代谢产物和激素浓度的影响。选用96头体貌相近、平均体重为(69.01±3.43)kg的长白×大白杂交后备母猪,随机分成4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4种不同可消化赖氨酸(DLys)水平的低蛋白质饲粮,并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保证4组饲粮中可消化赖氨酸、可消化含硫氨基酸、可消化苏氨酸和可消化色氨酸的值一致。70~100 kg阶段,饲粮DLys水平为0.61%(组1)、0.66%(组2)、0.71%(组3)、0.76%(组4);100~125 kg阶段,饲粮DLys水平为0.55%(组1)、0.60%(组2)、0.65%(组3)、0.70%(组4)。结果表明,增加饲粮DLys水平显著提高血清中赖氨酸(Lys)浓度,对血清甘油三酯(TG)和葡萄糖(GLU)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血清胰岛素(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促黄体素(LH)和雌二醇(E2)浓度随饲粮DLys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试验组3达到最高值(P>0.05),之后随DLys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试验组3血清INS浓度显著高于试验组1(P<0.05);后备母猪背膘厚和发情率随着饲粮DLys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初情日龄试验组3比试验组4显著提前(P<0.05)。综上表明,在理想氨基酸模式下,长大后备母猪70~100 kg阶段和100~125 kg阶段饲粮DLys适宜日摄入量分别为17.82和17.29 g·d-1,即饲粮DLys水平分别为0.71%和0.65%时,有利于提高后备母猪血清代谢激素INS、IGF-I和生殖激素LH、E2的浓度,缩短初情期日龄,提高发情率。

预防兽医
抗病毒蛋白Viperin抑制猪瘟病毒在PK-15细胞上的复制
李文良, 毛立, 邓加武, 郝飞, 李基棕, 杨蕾蕾, 张纹纹, 江杰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39-1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6
摘要 ( 236 )   HTML( )    PDF (5353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Viperin是一种抗病毒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功能。为了研究猪源抗病毒蛋白Viperin对猪瘟病毒(CSFV)的抗病毒作用及机制,通过构建细胞系过表达或通过siRNA转染抑制Viperin表达,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病毒滴度测定检测CSFV增殖水平的变化;检测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病毒含量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对病毒释放的影响;进而通过共聚焦试验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试验检测Viperin与病毒E2蛋白的共定位与相互作用。与对照细胞相比,过表达Viperin蛋白可以显著抑制CSFV在PK-15细胞上的复制,在感染后24、48、72 h,病毒基因水平和病毒滴度分别下降68.75%、83.61%、77.27%和68.75%、87.5%、80.39%。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Viperin在PK-Vi细胞中的表达后CSFV复制显著恢复(仍低于对照组)。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病毒含量均同等程度受到抑制,表明Viperin表达对病毒的释放没有影响。共聚焦试验证明Viperin蛋白与E2蛋白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现象。免疫共沉淀试验证明Viperin蛋白与E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该研究证实Viperin具有抗CSFV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与病毒E2蛋白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为CSFV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4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周佩娇, 邢利, 贾伟新, 廖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47-1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7
摘要 ( 195 )   HTML( )    PDF (7373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4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对鸡的致病性。对2015-2016年广东地区的临床送检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分离株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对4周龄SPF鸡点眼、滴鼻攻毒。结果分离得到4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其HA基因属于Clade2.3.4.4,HA蛋白的裂解位点处具有多个连续碱性氨基酸,具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攻毒组鸡5 d内全部死亡,同居组9 d内全部死亡;攻毒后鸡持续排毒,在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脏器中病毒滴度高,且对组织造成广泛性损伤。4株所测试的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对鸡具有高致病性和水平传播能力,提示需加强H5N6亚型禽流感的防控。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SPF雏鸡血液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变化
王晓燕, 刘文超, 付礼胜, 高雪丽, 刘超男, 吕晓萍, 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57-1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8
摘要 ( 201 )   HTML( )    PDF (3278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对SPF雏鸡外周血液的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其细胞周期素D1、p27表达的影响。将80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CCK-8、RT-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雏鸡外周血液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RE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中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雏鸡,且p27 mRNA水平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雏鸡;病毒感染后期Cyclin D1 mRNA表达及其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雏鸡,然而p27转录显著低于对照组雏鸡(P<0.05)。REV感染SPF雏鸡导致的血液T、B细胞增殖能力下降、Cyclin D1 mRNA转录及其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p27 mRNA转录下降与REV感染所致的雏鸡免疫机能下降密切相关。

鸭甲肝病毒3型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分布与诱导肝病变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关联性分析
朱玉东, 汪铭书, 程安春, 朱德康, 贾仁勇, 刘马峰, 陈舜, 赵新新, 杨乔, 吴英, 陈孝跃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64-1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19
摘要 ( 183 )   HTML( )    PDF (5082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感染7日龄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与致肝病变和诱导IFN及促炎因子表达之间的关联。以DHAV-3强毒感染7日龄雏鸭,于感染后1、3、6、9、12、24、48、72和96 h采集雏鸭的血液、肝、脾、肾、脑、胰、肺、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和十二指肠共11种组织样品,以一步法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含量变化、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及促炎因子(IL-1β、IL-2和IL-6)在转录水平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DHAV-3感染1 h后即在所有的样品中检测到。组织器官中病毒含量,血液和胰分别在感染后12和96 h达到峰值,其余器官均在感染24~48 h后达到峰值。病毒含量较高的前三位器官是肝、脾和肾(分别为1011.15、1010.37和1010.30 copies·g-1)。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感染3~12 h后以空泡变性为主、24~48 h以坏死为主。肝中上述6种细胞因子转录量除IL-1β在12 h达到最高外,其余均在感染后24~48 h达到最高,感染48 h后,其转录量变化随肝中病毒含量下降而降低,并与肝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HAV-3在雏鸭体内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肝、脾、肾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肝中细胞因子极有可能在抑制病毒增殖和修复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山羊化脓隐秘杆菌重庆分离株CbpA肝素结合结构域鉴定
沈克飞, 许国洋, 胡瑞思, 徐登峰, 杨睿, 付利芝, 张素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73-1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20
摘要 ( 169 )   HTML( )    PDF (4711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山羊化脓隐秘杆菌重庆分离株的胶原结合蛋白(collagen-binding protein,Cbp)CbpA(CbpA-CQ)进行序列分析,鉴定其中2个潜在的肝素结合结构域NRB和B1。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CbpA-CQ基因及其编码产物。采用PCR扩增NRBB1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融合蛋白GST-NRB和GST-B1在大肠杆菌DE3菌株中被诱导表达,使用Gluthathione-Sepharose 4B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检测融合蛋白GST-NRB、GST-B1与HeLa细胞的黏附情况,以及肝素对融合蛋白黏附细胞的抑制情况。结果显示,重庆株CbpA有7个胶原结合蛋白B结构域,约占全长的55%,此结构域与化脓隐秘杆菌、链球菌属等细菌有同源性。重庆株CbpA与化脓隐秘杆菌的CbpA在进化树中聚集成一个进化支。从诱导菌裂解物上清中亲和纯化得到融合蛋白GST-NRB和GST-B1。GST-NRB、GST-B1呈剂量依赖性黏附HeLa细胞,肝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GST-NRB、GST-B1黏附HeLa细胞。结果表明尽管CbpA-CQ有很大变异性,但具有已知化脓隐秘杆菌CbpA的共同序列特征;其NRB和B1区域为肝素结合结构域。

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疆流行株的耐药特性、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
孟丹, 孟庆玲, 乔军, 蔡扩军, 王登峰, 马帅, 伍晔晖, 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81-1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21
摘要 ( 213 )   HTML( )    PDF (2716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引起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新疆流行株的耐药性、毒力基因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2014-2016年新疆地区155株SA奶牛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表型进行分析,并对耐甲氧西林SA(MRSA)进行鉴定;通过PCR技术对SA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及SCCmec、MLST分子分型。结果在155株SA中检出22株MRSA,检出率为14.2%;MRSA流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SA(MSSA);不同的毒力基因在MSSA和MRSA中的检出率有所差异;SCCmecⅠ为新疆地区SA主要基因型;MLST分型共检出14种ST型,分别为ST188、ST584、ST9、ST805、ST2373、ST968、ST2139、ST1、ST2700、ST903、ST2454、ST2990、ST63、STX,其中ST1和ST9检出率相对较高,在MSSA菌株中ST9型的检出率最高,MRSA菌株中ST1检出率最高。研究表明,新疆地区奶牛源SA中主要流行株为MSSA,但MRSA耐药性更强,且毒力基因分布多样,ST9为MSSA流行株的主要基因型,ST1-SCCmecⅠ为MRSA流行株的主要基因型。

基础兽医
缺氧条件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肉鸡心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任昊, 李丽芳, 王彦美, 黄楠, 裴芳樱, 李嘉威, 孙耀贵, 段智变, 李宏全, 王文魁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195-2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22
摘要 ( 181 )   HTML( )    PDF (3814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缺氧条件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肉鸡心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取9~12日龄鸡胚,采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培养心肌细胞,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活力,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以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为缺氧指标,化学缺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2)处理鸡胚心肌细胞,构建细胞缺氧模型。为了确认MIF与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的关系,在缺氧模型上用MIF抑制剂(ISO-1)阻断MIF,观测p-AMPK是否随MIF阻断而变化。利用Western bolt检测脂肪酸代谢关键酶脂肪酸转运酶(FAT/CD36)、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及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A)是否在缺氧状态下发生变化。结果:经差速培养的鸡心肌细胞纯度达90%以上;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和不规则形,并可自发节律性搏动,频率80~130次·min-1。Western bolt检测显示,经600 μmol·L-1 CoCl2处理心肌细胞24 h,HIF-1α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100 μmol·L-1 ISO-1阻断MIF后,MIF及p-AMPK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心肌MIF、p-AMPK、FAT/CD36、p-ACC和CPT-1A表达均极显著升高(P<0.01);ISO阻断组心肌各目的蛋白质的表达较缺氧组均极显著下降(P<0.01)。缺氧条件下,心肌自分泌MIF增多,通过激活AMPK促进脂肪酸相继进入细胞质和线粒体,加强氧化供能,为缺氧提供代偿性保护。

临床兽医
猴头菇多糖对氧化应激状态下仔猪回肠形态结构及通透性的影响
张建龙, 丘富安, 董星, 秦韬, 马玉芳, 黄一帆, 李健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203-2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23
摘要 ( 221 )   HTML( )    PDF (4315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氧化应激状态下猴头菇多糖(HEP)对断奶仔猪回肠形态结构及通透性的影响。将45头健康的(28±3)d断奶仔猪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5组,空白组和模型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6%的HEP。于试验第21天,对模型组和HEP组按体重注射100 μg·kg-1脂多糖(LPS),空白组注射等剂量灭菌生理盐水;前腔静脉采血15 mL,分离血清,用于检测抗氧化指标和肠黏膜完整性指标;宰杀试验猪,分离回肠,HE染色观察其形态变化;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回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同模型组比较,HEP能显著改善LPS应激造成的血清抗氧化指标下降(P<0.05);显著提高仔猪血清中谷氨酰胺(GLN)含量(P<0.05),降低二胺氧化酶(DAO)活性(P<0.05),缓解LPS导致的仔猪回肠黏膜损伤;使得LPS应激诱导的回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显著回升(P<0.05)。饲料中添加HEP能够有效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下仔猪的回肠形态结构及通透性。

研究简报
蛋鸡胱硫醚β合酶基因启动子鉴定与分析
王涵, 陈烨, 周荣艳, DUNN Ian, 陈辉, 锡建中, 张振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211-2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24
摘要 ( 192 )   HTML( )    PDF (3125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 beta synthase,CBS)基因5'调控区和核心启动子特征,为研究蛋鸡骨骼中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依据。采集68周龄罗曼蛋鸡胫骨组织,利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以UCSC数据库中CBS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5'调控区扩增引物,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5'调控区序列特征并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并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载体,通过转染DF-1细胞系后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进行CBS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鉴定。结果表明,蛋鸡CBS基因5'调控区含有潜在的核心启动子区、典型的CpG岛和多个转录因子Sp1结合位点;不同长度片段均具有启动子活性,但不同片段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F4片段(-155~+131 bp)具有最高的转录活性,确定该片段为核心启动子区。蛋鸡CBS基因5'调控区结构特征与核心启动子的鉴定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发现为研究该基因在骨骼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旋毛虫plancitoxin-1-like基因的序列分析与编码蛋白结构预测
廖成水, 王晓利, 田文静, 杨亚东, 张梦珂, 王安琪, 张春杰, 刘明远, Boireau Pascal, 程相朝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1):  218-2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1.025
摘要 ( 214 )   HTML( )    PDF (2951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组预测旋毛虫拥有125种庞大的DNase Ⅱ家族蛋白,但只有plancitoxin-1唯一在C端含有一个保守的DNase Ⅱ活性位点(HKD基序)。为研究旋毛虫plancitoxin-1基因的序列结构特征,以旋毛虫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获得plancitoxin-1基因的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核苷酸序列比GenBank中相关序列短210 bp,编码294个氨基酸,由20种氨基酸组成,重新命名为plancitoxin-1-like,且氨基酸序列中在N端和C端都具有HKD基序。蛋白质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3.19 ku,等电点为9.17,是稳定存在的亲水性蛋白。Plancitoxin-1-like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DNase Ⅱ的相似性为35%左右。Plancitoxin-1-like含有4个N-糖基化位点、3个O-糖基化位点、31个磷酸化位点、17个B细胞线性结合位点和9个T细胞结合位点以及3个二硫键。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4.29%(42个),延伸链占28.23%(83个),无规卷曲占55.10%(162个)。本研究成功克隆旋毛虫plancitoxin-1-like基因,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庞大的DNase Ⅱ家族蛋白在旋毛虫发育和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