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23
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0-0.  doi:
摘要 ( 56 )   HTML( )    PDF (330KB) ( 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0-0.  doi:
摘要 ( 33 )   HTML( )    PDF (260KB) ( 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0-0.  doi:
摘要 ( 35 )   HTML( )    PDF (163KB)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0-0.  doi:
摘要 ( 51 )   HTML( )    PDF (319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家养牛品种间抗病力差异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曾本娟,李蓉,肖蘅,陈善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193-20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1
摘要 ( 150 )   HTML( )    PDF (933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家养牛疫病的频繁爆发、潜在传染风险增加及天然抗病力下降,引起了多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现已发现家养牛品种间抗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来解析其分子遗传基础。本文将从家养牛疫病概况、家养牛品种间抗病力存在差异的证据及其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这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抗病育种提供文献依据。

片形吸虫排泄分泌产物的研究进展
田艾灵,朱兴全,黄思扬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01-2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2
摘要 ( 218 )   HTML( )    PDF (821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吸虫(Fasciola spp.)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能引起动物“大批死亡”,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片形吸虫在与宿主长期互作过程中,产生抵抗宿主免疫应答的方法得以在宿主体内保存下来,而片形吸虫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的排泄分泌产物(excretory-secretory products,ESP)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SP按功能大致分为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和蛋白酶体相关蛋白三类。在片形吸虫的免疫逃避中,ESP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中笔者对其进行综述,旨在为研制新型疫苗或药物提供参考。

扁虫中Wnt信号通路的作用
王智欣,张艳艳,卢平萍,马勋,王正荣, 薄新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07-2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3
摘要 ( 171 )   HTML( )    PDF (1011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度保守的Wnt信号通路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许多生命过程。笔者概述了扁虫(涡虫、绦虫和吸虫)中Wnt信号通路各成分的作用。涡虫中Wnt信号通路能准确指导再生,调节前后(AP)轴形成,维持肌肉细胞和干细胞中沿着AP轴的基因梯度表达,绦虫中Wnt信号通路参与节片的发育,在吸虫中学者们对wnt1、wnt2、wnt4和wnt5基因的功能进行过研究。最后浅谈目前扁虫中Wnt信号通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遗传育种
MOGATDGA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
田方圆,王台安,李艳敏,李翠翠,马峥,康相涛,田亚东,刘小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14-2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4
摘要 ( 214 )   HTML( )    PDF (3691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鸡MOGATDGAT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特性。首先克隆了具有MOGAT活性的MOGAT1、MOGAT2、LPGAT1和具有DGAT活性的DGAT2和SOAT1对应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对其组织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其次选取产蛋前期母鸡和产蛋高峰期母鸡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生理时期鸡肝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雌激素处理的体内、体外试验,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鸡MOGAT1、MOGAT2、LPGAT1、DGAT2和SOAT1基因在各组织中表现出广泛表达的特性,并在脂类代谢旺盛的器官如肝、肾、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器官中表达较高,但DGAT2基因在鸡肝中的表达量较低,而MOGAT2基因主要在鸡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表达,MOGAT1在除胰腺外的大部分组织中都有表达;产蛋高峰期母鸡肝中MOGAT1、LPGAT1和SOAT1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产蛋前期母鸡;经不同浓度雌激素处理后,这些基因在鸡肝、十二指肠、肾以及鸡胚肝原代细胞中的表达量维持不变或显著下调。综上所述,已知的甘油三酯合成的单酰甘油通路中相关基因不是鸡肝TG合成代谢中的限速基因,在雌激素诱导的鸡TG合成代谢中,单酰甘油通路不发挥主导作用。

马鹿β-防御素-1cDNA全长克隆、序列信息及表达分析
田巧珍,金鑫,张曼,蔡硕,刘骄,王云鹤,杨银凤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25-234.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5
摘要 ( 189 )   HTML( )    PDF (2862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马鹿β-防御素-1(Red deer β-defensin-1,redBD-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揭示该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本研究利用PCR结合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马鹿舌黏膜中克隆redBD-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edBD-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45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92 bp,编码6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edBD-1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6.94 ku,有10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无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理论等电点为10.85。预测redBD-1蛋白有一个分泌信号肽结构,无跨膜区,主要在细胞外发挥生理功能;6 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分别以Cys1-Cys5、Cys2-Cys4和Cys3-Cys6连接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成熟蛋白的三级结构是由β-折叠、延伸和无规则卷曲构成。redBD-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梅花鹿β-防御素(siBD-1)为98.4%,其次是水牛肠β-防御素(BEBD)为92.2%,与人β-防御素-2(HBD-2)同源性最低仅为35.9%。RT-qPCR结果得出,redBD-1在被检器官中均有表达,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表达量较高,肝、肾和脾等实质性器官表达量相对较低。本试验为今后深入研究防御素基因功能以及马鹿黏膜免疫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生长时期梅花鹿鹿茸转录组分析
张然然,刘华淼,王磊,邢秀梅,苏伟林,高兵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35-2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6
摘要 ( 279 )   HTML( )    PDF (1387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生长时期梅花鹿鹿茸的转录组差异,丰富梅花鹿鹿茸转录组信息。选取5个生长时期(10、20、28、44、66 d)的梅花鹿鹿茸组织作为试验样品,利用Illumina HiSeqTM 2500高通量测序,并用测序评估、基因注释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测序、转录本拼接获得了375 657 条contigs,平均长度为688 bp,329 946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534 bp。通过比对Nr、Nt、Pfam、KOG/COG、Swiss-prot、KEGG、GO 等7大数据库,90.07% unigenes得到了成功注释。其中39 674个(12.02%)基因成功注释到GO数据库,在level 2水平上共分为41个类别;17 732个(5.37%)基因成功注释到将 KOG 的26个类别中。对5个生长时期的鹿茸转录本文库进行比较分析,共发现了509个差异基因,其中407个差异表达基因成功注释到GO数据库中,主要为信号转导、氧化还原、转录调节、蛋白酶降解等生物学过程。其中转录调节基因PER1、EGR1的表达随着鹿茸的生长而增加,而GAS1则相反,随着鹿茸的生长而降低,推测PER1、EGR1、GAS1等转录因子在鹿茸生长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生长时期的梅花鹿鹿茸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筛选到了梅花鹿鹿茸在不同生长时期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

生物技术与繁殖
玻璃化冷冻对猪孤雌激活囊胚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陈亚宁,吴彩凤,戴建军,张树山,钮莹芳,张德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43-2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7
摘要 ( 183 )   HTML( )    PDF (6145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玻璃化冷冻对猪孤雌激活囊胚中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观察冷冻-解冻后囊胚腔的恢复情况,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TUNEL法检测胚胎中细胞凋亡水平,免疫荧光分析多种Caspase活性,以及qRT-PCR检测凋亡相关功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冷冻-解冻后囊胚的囊胚腔恢复率(31.03%)和囊胚细胞数(31.81)与新鲜囊胚(100.00% 和38.17)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冷冻后囊胚的线粒体膜电位(0.46)与新鲜囊胚(1.02)相比显著下降(P<0.05)。TUNEL凋亡染色后,冷冻囊胚中凋亡阳性细胞的比例(10.13%)显著高于新鲜囊胚(5.92%,P<0.05)。Caspase原位荧光染色结果表明, Pan-caspase、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冷冻-解冻囊胚的荧光强度值(20.65、20.60、17.58和19.88)均显著高于新鲜囊胚(7.41、6.46、5.47和6.32,P<0.05)。经qRT-PCR检测,冷冻组中Caspase-8、Caspase-9、TNF-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新鲜组(P<0.05),BCL-2、SOD-1的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新鲜组(P<0.05)。综上表明,玻璃化冷冻可造成猪孤雌激活囊胚线粒体功能下降,并在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途径上共同介导囊胚内细胞凋亡的发生。

牦牛RGS1基因克隆及其在发情周期卵巢中的表达
胡嘉嘉,熊显荣,石仙,蔡雯祎,兰道亮,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52-2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8
摘要 ( 200 )   HTML( )    PDF (1958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RGS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牦牛发情周期中卵巢组织的表达。通过采集不同发情周期的牦牛卵巢及肌肉、脾、心、肾、胃、小肠、小脑、肝和肺组织,以GenBank上已发布的黄牛RGS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牦牛RGS1基因及检测其在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谱,并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RGS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GS1基因在牦牛发情周期卵巢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得到牦牛RGS1基因718 bp的cDNA序列。同源性与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RGS1核苷酸序列与黄牛、野牦牛等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遗传距离较近,其在进化进程中相对较保守。牦牛RGS1基因CDS区为591 bp,编码19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2.48 ku,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和非分泌蛋白。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自由卷曲结构为主。RGS1基因在所选牦牛组织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小肠、小脑、心和胃中表达量最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牦牛黄体期卵巢中RGS1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卵泡期和红体期(P<0.01),卵泡期中RGS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红体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成功克隆了RGS1基因及其在牦牛卵巢3个时期中mRNA的差异性,表明该基因参与发情周期卵巢的内分泌活动调控。

营养与饲料
冷季补饲对藏羊小肠形态发育及营养物质转运载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景小平,彭全辉,胡瑞,李倩,周婷,裴朝曦,赵索南,杨涛,马朝银,王之盛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60-2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09
摘要 ( 218 )   HTML( )    PDF (5738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冷季补饲精料或尿素-糖蜜型舔砖对藏羊小肠组织形态发育及营养物质转运载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择1.5岁、体重((29.4±1.79) kg)相近的健康藏系绵羊母羊1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尿素-糖蜜型舔砖补饲组(BS组)和精料补饲组(CS组)。CON组自由采食燕麦干草,BS组在CON组基础上自由舔食尿素-糖蜜型舔砖,CS组在CON组基础上补饲精料200 g•只-1•d-1。进行60 d的饲养试验后,对全部试验藏羊进行屠宰,采集小肠各段组织,通过制作组织切片及荧光定量PCR,测定小肠组织形态发育和营养物质转运载体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补饲精料或舔砖均显著提高了藏羊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摄入量(P<0.05),且CS组显著高于BS组(P<0.05);(2)补饲精料或舔砖均显著提高了藏羊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绒毛宽度(P<0.05),且CS组均显著大于BS组(P<0.05),补饲精料还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了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P<0.05);(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5) mRNA表达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中CS和BS组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CS组显著高于BS组(P<0.05),在回肠黏膜中CS组显著高于BS和CON组(P<0.05);(4)十二指肠黏膜中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LAT1)、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ion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1,CAT1)、小肽转运载体1(Peptides transporter 1,pepT1)、钠依赖型葡萄糖转运载体1(Na+-dependent glucose co-transporter 1,SGLT1)及促葡萄糖转运载体2(Facilitative 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mRNA表达量CS组显著高于BS和CON组(P<0.05),空肠黏膜中CAT1、pepT1 mRNA表达量和回肠黏膜中CAT1、LAT1、SGLT1及GLUT2 mRNA表达量,BS组显著高于CS和CON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冷季补饲精料或尿素-糖蜜型舔砖均增加了藏羊对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促进了小肠组织形态发育,补饲精料提高了十二指肠黏膜中氨基酸、小肽及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mRNA的表达量,而补饲尿素-糖蜜型舔砖提高了其在空肠和回肠黏膜中的表达量。

饲粮不同营养水平对伊犁马妊娠后期体重、消化代谢及分娩后初乳成分的影响
王贤东,于全平,方美烟,杨光,陈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72-27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0
摘要 ( 154 )   HTML( )    PDF (838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消化能(DE)、粗蛋白质(CP)饲粮对妊娠后期伊犁马的体重、营养物质表观消化代谢、初乳成分及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确定妊娠后期伊犁马对DE、CP的需要量。选取年龄12~13周岁、体重为(380±48) kg、胎次为5到6胎,处于妊娠后期的伊犁马25匹,经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5组(组Ⅰ,Ⅱ,Ⅲ,Ⅳ和Ⅴ),每组5匹马。从组Ⅰ~Ⅴ,能量饲喂水平分别为91.28、96.72、102.16、107.61和113.05 MJ•d-1;粗蛋白质饲喂水平分别为0.92、0.99、1.06、1.13和1.20 kg•d-1。预饲期10 d,正饲期20 d。消化代谢试验结束后及分娩后分别称量体重,采集初乳测定乳成分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饲喂不同营养水平饲粮对妊娠后期伊犁马体重、平均日增重、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氮、磷和能量的代谢、初乳中脂肪、蛋白质、总固形物含量及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随饲粮DE、CP水平的增加,可消化Ca利用率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升高(P<0.05)。饲粮Ⅲ、Ⅳ和Ⅴ组乳糖含量显著高于饲粮Ⅱ组(P<0.05)。此外,研究发现伊犁马初乳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为棕榈酸,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随着DE、CP水平增加,初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线性升高 (P<0.01)。由此可见,DE和CP饲喂水平为91.28 MJ•d-1和0.92 kg•d-1已能满足伊犁马妊娠后期的营养需要,增加饲粮DE、CP水平可提高初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基础饲粮类型对生长猪豆粕回肠氨基酸消化率评定的影响
刘正群,刘静波,陈亮,朱丽媛,孟庆石,张宏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80-2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1
摘要 ( 189 )   HTML( )    PDF (932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使用线性回归法和差量法研究基础饲粮类型对生长猪氨基酸回肠真消化率(TID)的影响。选用32头初始体重为(28.9±0.7)kg安装了简单T型瘘管的生长公猪,采用有重复的8×2不完全拉丁方设计,8种试验饲粮,进行2期消化试验。8种试验饲粮包括2种基础饲粮类型(玉米淀粉组和玉米组)和4种豆粕添加水平(0,13%,26%和39%)。每期消化试验包含7 d,其中5 d的饲粮适应期和2 d的回肠食糜收集期。结果表明,除赖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外,以玉米为主的基础饲粮中回肠总氮和氨基酸排泄量显著高于以玉米淀粉为主的基础饲粮(P<0.01)。除脯氨酸外,生长猪回肠总氮和氨基酸排泄量随饲粮豆粕添加水平提高呈线性显著增加(P<0.01)。使用差量法测定氨基酸TID时,以玉米为主基础饲粮中总氮和甘氨酸的TID显著高于以玉米淀粉为主的基础饲粮(P<0.05),但玉米淀粉为主的基础饲粮中蛋氨酸和赖氨酸TID显著高于玉米为主的基础饲粮(P<0.05),基础饲粮类型对其他氨基酸TID无显著影响(P>0.05)。使用线性回归法测定氨基酸TID时,生长猪饲喂以玉米淀粉为主的基础饲粮和以玉米为主的基础饲粮对总氮和氨基酸的TID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生长猪对总氮和氨基酸TID的测定不受基础饲粮类型的影响。

预防兽医
猪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的克隆、表达及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抑制效应
李永涛,李红杰,王晓雪,贾广敏,陈陆,赵军,王川庆,刘红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89-2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2
摘要 ( 207 )   HTML( )    PDF (5620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重要的接头分子,笔者旨在探索猪TRAF6的抗病毒和免疫调控功能。首先利用RT-PCR从猪外周血单核细胞克隆该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次利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建立猪TRAF6稳定表达的PK-15细胞系;最后在细胞水平检测猪TRAF6对伪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以及对猪IFN-β等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猪TRAF6基因为1 623 bp;将猪TRAF6基因连接到Piggybac转座子质粒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B-TRAF6,然后将重组质粒转染PK-15细胞,经药物处理和荧光筛选获得稳定表达TRAF6的细胞系;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确定稳定细胞系TRAF6的高效表达;体外抗病毒试验表明,TRAF6稳定细胞系能够显著抑制伪狂犬病病毒的复制;双荧光报告基因法检测发现,TRAF6可以促进poly(I:C)诱导的Ⅰ型干扰素应答。结果提示猪TRAF6具有显著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为研究TRAF6的免疫学功能奠定基础。

基于RNA-Seq筛选鸭肠炎病毒感染鸭脾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
吴良涛,郑敏,华敏,万润,程振涛,周碧君,文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297-3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3
摘要 ( 237 )   HTML( )    PDF (2580KB)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挖掘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感染鸭的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本研究以DEV GZ株经腿部肌肉接种50 d鸭后,于接种后66、90和114 h采集鸭脾组织样本,提取总RNA,通过高通量RNA-seq技术测序,应用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DEV接种66 h时鸭脾的差异表达基因有511个,参与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的为70个,其中上调基因46个,下调基因24个;90 h时差异表达基因有485个,参与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的为64个,其中上调基因49个,下调基因15个;114 h时差异表达基因有531个,参与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的为66个,其中上调基因35个,下调基因31个。GO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主要涉及细胞黏附、抗原加工和呈递、补体激活等免疫反应过程;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分子、ECM受体互作、PPAR等信号通路;荧光定量PCR对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表达量与RNA-Seq技术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阐明DEV感染机制和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对大鼠免疫效果的研究
夏瑞阳,徐新龙,董明娣,陈俐静,祁来芳,王玲,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07-3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4
摘要 ( 251 )   HTML( )    PDF (1025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幼畜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笔者拟对采用微囊包被技术制备的羊大肠杆菌灭活口服疫苗对大鼠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制备的羊大肠杆菌蜂胶佐剂灭活苗作为芯材,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化口服疫苗。微囊化口服疫苗的含菌量为7.52×1011菌•g-1。100只成年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组和微囊包被口服疫苗组(再分为基础剂量、10倍基础剂量和20倍基础剂量三组),免疫后采用微量凝集试验和本室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并对细胞和黏膜免疫进行检测。微量凝集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 d各试验组即可产生抗体,免疫后28 d时抗体效价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14 d各试验组特异抗体转阳,并持续到28 d。口服组的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注射组无差异(P >0.05),且各口服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后35 d口服试验组特异抗体转为阴性,而注射组可维持到35 d;T淋巴细胞转化结果显示,免疫7 d后,三个口服剂量组的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注射组(P<0.05)。免疫后口服各剂量组的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和注射组,21 d后sIgA含量达到高峰。微囊包被口服疫苗能够产生与注射组同样的体液免疫,同时还可以刺激大鼠机体产生较好的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

滑液支原体WVU1853株免疫相关膜蛋白的初步分析
包世俊,丁小琴,邢小勇,伏小平,薛慧文,温峰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16-3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5
摘要 ( 203 )   HTML( )    PDF (3143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膜蛋白是病原菌膜结构的主要组分,其不仅在病原菌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且部分膜蛋白还与病原菌的感染及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旨在应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分离、筛选并鉴定出滑液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以期为滑液支原体感染和免疫机制的研究及相关疾病诊断和防治方法措施的建立奠定基础。笔者应用培养至对数生长中后期的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WVU1853株全菌分别免疫鸡和新西兰兔,制备滑液支原体鸡多抗和兔多抗。提取滑液支原体WVU1853株的膜蛋白,应用二维电泳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继而应用所制多抗进行Western blot,筛选出免疫原性膜蛋白,并通过质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筛选的8个蛋白质点中,3个蛋白质点为延伸因子EF-Tu,其余蛋白质点分别是丙酮酸脱羧酶α亚基、β亚基、NADH氧化酶、组氨酰-tRNA合成酶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其中组氨酰-tRNA合成酶的质谱分析得分太低,尚需进一步验证,而丙酮酸脱羧酶α、β亚基与作为滑液支原体的免疫相关膜蛋白首次被证实。本研究筛选并初步鉴定出滑液支原体7种免疫相关膜蛋白,为深入研究目标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及新型亚单位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山羊淋巴结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国洋,付利芝,杨金龙,杨柳,徐登峰,张邑帆,沈克飞,张素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24-3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6
摘要 ( 219 )   HTML( )    PDF (3511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重庆地区山羊体表型淋巴结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建立相应检测方法。无菌采集山羊患病部位脓液,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依据菌株16S 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同时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从病料中主要分离到3种病原菌,分别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化脓隐秘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依据伪结核棒状杆菌磷脂酶D、化脓隐秘杆菌16S RN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nuc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以从3种菌株混合基因组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507、1 378和278 bp的对应菌株特异性序列,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103 cfu•mL-1;对采集的80份临床样品进行多重PCR检测,发现伪结核棒状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2.5%,伪结核棒状杆菌与化脓隐秘杆菌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75%,三种菌混合感染检出率为7.5%。成功分离到山羊淋巴结炎的3种主要病原菌,并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该病的防控及治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酵母表达的长角血蜱谷氨酰胺转移酶及其活性分析
胡燕红,余玲莹,黄晓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31-3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7
摘要 ( 193 )   HTML( )    PDF (1868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通过催化蛋白质的谷氨酰胺残基与赖氨酸残基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基)赖氨酸异肽键,或在与肽结合的谷氨酰胺残基处掺入伯胺,促进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形成网状的高分子聚合物,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动。本研究旨在克隆和表达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基因(HlTGase,GenBank登录号为KX59300),并分析重组蛋白质的活性,评估其可能的应用价值。首先从长角血蜱上海株的成虫提取总RNA,根据表达序列标签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扩增并克隆HlTGase基因,以质粒pPICZC为表达载体,将该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进而对其编码蛋白质的分子特征及可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显示HlTGas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 262 bp,编码了一条756 aa的多肽链,该多肽链具有四个谷氨酰胺转移酶结构域,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84.6 ku;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果蝇的谷氨酰转移酶亲缘关系最近;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的重组蛋白质具有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活性,能催化酪蛋白交联成较大的分子。本研究成功地用酵母表达了长角血蜱谷氨酰胺转移酶,重组蛋白质有催化蛋白质交联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基础兽医
钒诱导蛋鸡输卵管膨大部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黄选洋,王建萍,丁雪梅,白世平,曾秋凤,张克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40-3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8
摘要 ( 191 )   HTML( )    PDF (15654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通过蛋鸡输卵管膨大部上皮细胞(OMECs)的原代培养,构建利用偏钒酸铵(V5+)建立氧化应激模型的方法。试验选用开产前2~3周龄健康罗曼蛋鸡,分离、培养及鉴定OMECs。利用单因素设计6个不同水平的钒浓度(0、25、50、100、250、1 000 μmol•L-1)处理12 h后,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结果表明:1)分离培养的细胞24 h后形成细胞岛,呈“铺路石样”;免疫荧光染色细胞抗细胞角蛋白(CK18)、卵清蛋白(OVA)、雌激素受体1(ESR1)和孕酮受体(PGR)呈阳性,抗波形蛋白呈阴性。2)50和100 μmol•L-1的钒处理OMECs 12 h后,细胞活力分别下降到(69.90±2.78)%和(63.60±1.57)%,显著低于25 μmol•L-1钒处理组(P<0.05),但是显著高于250和1 000 μmol•L-1钒处理组(P<0.05)。3)细胞凋亡率随着钒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且各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1 000 μmol•L-1的钒细胞凋亡率为最高(P<0.05)。4)ROS的测定结果表明,100和250 μmol•L-1钒处理组的FITC相对平均值显著高于0 μmol•L-1钒处理组(P<0.05),且250 μmol•L-1钒处理组的FITC相对平均值显著高于100 μmol•L-1钒处理组(P<0.05)。 5)50 μmol•L-1钒处理组SOD活性显著低于0 μmol•L-1钒处理组(P<0.05),但MDA含量差异不显著。而100 μmol•L-1钒处理组的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50和100 μmol•L-1钒处理组细胞CAT活性显著低于0 μmol•L-1钒处理组(P<0.05);LDH释放量随着钒的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升高,1 000 μmol•L-1钒处理组LDH的释放量最高,且100 μmol•L-1钒处理组LDH的释放量显著高于0 μmol•L-1钒处理组(P<0.05),达到141.61±2.81 U•gprot-1。综上表明,OMECs原代细胞培养成功,在OMEC原代细胞里添加100 μmol•L-1的V5+处理12 h,可建立OMECs氧化应激模型。

叶酸对炔雌醚致雄性大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李健,陈福宁,陈耀星,王子旭,董玉兰,曹静,司丽芳,刘志军,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51-35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19
摘要 ( 223 )   HTML( )    PDF (5933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叶酸对炔雌醚致雄性大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20只8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适应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橄榄油+生理盐水;炔雌醚组:1.0 mg•kg-1炔雌醚;炔雌醚+叶酸组:1.0 mg•kg-1炔雌醚+1.1 mg•kg-1叶酸;叶酸组:1.1 mg•kg-1叶酸;灌胃处理,每天一次,连续2周。处理结束后,取生殖器官称重,检测精子质量,测定睾丸抗氧化功能,制作睾丸组织切片,观察睾丸组织结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与eNOS表达。结果显示,炔雌醚单独处理组造成大鼠生殖器官萎缩,重量下降,精子发生异常,精子质量下降,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睾丸发生氧化应激;与之相反,凋亡效应酶Caspase-3与eNOS表达增加。炔雌醚+叶酸处理组通过减少eNOS表达降低氧化应激,抑制Caspase-3表达,降低精子畸形率、生精小管损伤,最终改善雄性大鼠生殖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叶酸处理组睾丸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结构和精子质量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首次证实叶酸有效地抑制了炔雌醚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破坏作用。

临床兽医
多糖-硒化多糖复方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田卫军,刘宽辉,高珍珍,侯冉冉,岳婵娟,秦嘉玲,王德云,胡元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59-3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20
摘要 ( 210 )   HTML( )    PDF (872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制抗氧化中药多糖制剂,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抗氧化活性较强的枸杞多糖(LBP)、白术多糖(AMP)、当归多糖(CAP)、党参多糖(CPP)、大蒜多糖(GP)、百合多糖(LP)、五味子多糖(SCP)、硒化枸杞多糖(sLBP)、硒化白术多糖(sAMP)、硒化当归多糖(sCAP)为组分药,以糖含量按照多糖-硒化多糖9∶1的比例组成18个复方,比较它们的抗氧化活性。体外试验,比较18个复方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体内试验,雏鸡免疫新城疫苗时分别注射高、低剂量的3个复方,测定血清3种抗氧化酶和MDA含量的动态变化。体外试验结果显示,18个复方的5个浓度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LBP-sAMP、CAP-sLBP和CAP-sAMP的能力较强。体内试验结果显示,6个复方组在4个时间点的血清CAT、SOD、GSH-Px活性多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均低于(多显著低于)对照组;CAP-sLBP组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为最高、MDA含量最低。18个复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CAP-sLBP在18个复方中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可以考虑作为多糖类抗氧化制剂的候选方。

复方苦芩对细小病毒感染犬血液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刘娟,吴秋月,邱洪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69-3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21
摘要 ( 210 )   HTML( )    PDF (932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复方苦芩对细小病毒感染犬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建立犬细小病毒感染模型,把动物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复方苦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将攻毒后6 h设定为试验0 d,分别于试验0、7、14、21、28、35 d采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盒检测IL-2、IL-4、IFN-γ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复方苦芩可促进犬机体分泌IL-2、IL-4和IFN-γ,提高外周血CD3+T、CD3+CD4+T细胞百分数,降低CD3+CD8+T细胞百分数。复方苦芩能够调节细小病毒感染犬的免疫机能,提高犬抗病毒能力。

研究简报
Ccna1启动子克隆、序列分析及在鸭骨骼肌中的发育性表达
杨振,李彦莹,罗俊,张涛,刘贺贺,蒲梅,肖香君,任艳霖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2):  377-3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2.022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581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Ccna1基因在鸭骨骼肌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应用RT-PCR扩增和克隆了鸭Ccna1基因启动子区并作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cna1基因以及参与该基因表达调控的多个肌源性转录因子在鸭胚骨骼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扩增得到鸭Ccna1基因启动子2 213 bp。序列分析表明,鸭Ccna1启动子存在典型的TATA-box、CAAT-box调控元件,有MyoDMRF4、MyoGSp1、PITX1及MEF2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定量结果发现,MyoDMRF4、MyoGCcna1在鸭胚胎骨骼肌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在鸭胸肌中,MRF4在E23时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D8的表达量(P<0.05);在腿肌中,MRF4和MyoG表达量在E17时期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D2、D8(P<0.05)。聚类分析表明,在鸭胸肌组织中Ccna1表达模式与MyoD一致,在腿肌组织中Ccna1表达模式与MRF4、MyoG一致。初步推测,Ccna1参与到了鸭骨骼肌组织的发育,且在鸭腿肌的生长发育中,MRF4、MyoG可能与Ccna1相互作用进而调控骨骼肌发育,而在鸭胸肌组织中,Ccna1的表达可能与MyoD的转录调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