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23
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0-0.  doi:
摘要 ( 91 )   HTML( )    PDF (321KB) ( 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审稿专家名单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0-0.  doi:
摘要 ( 79 )   HTML( )    PDF (263KB) ( 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0-0.  doi:
摘要 ( 23 )   HTML( )    PDF (330KB) ( 2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0-0.  doi:
摘要 ( 35 )   HTML( )    PDF (277KB) ( 3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0-0.  doi:
摘要 ( 48 )   HTML( )    PDF (161KB)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全基因组选择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王晨,秦珂,薛明,莫德林,陈瑶生,刘小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1
摘要 ( 415 )   HTML( )    PDF (969KB) ( 1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是一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利用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信息对个体进行遗传评估,能够更加准确地早期预测估计育种值,降低近交系数,大大提高猪育种的遗传进展。随着猪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猪60k SNP芯片的商业化,全基因组选择已经成为猪育种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本文综述了全基因组选择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并阐述了全基因组选择在猪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戈胜强,吴晓东,张志诚,张永强,赵永刚,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0-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2
摘要 ( 372 )   HTML( )    PDF (844KB) ( 9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以软蜱为传播媒介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造成细胞凋亡,严重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该病虽最早见报于1921年,但由于病毒基因组大,基因型多且非常容易变异等客观原因,造成至今无有效的疫苗面世。国外ASF疫苗研发一直在开拓前行,而国内大多数文献只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没有全面展示ASF疫苗的研究进展,为此作者就ASF疫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ASF的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F1代转CuZnSOD基因猪的制备与研究
王守栋,房国锋,曾勇庆,陈伟,李川皓,王延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6-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3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826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研究CuZnSOD基因对肉质表达调控的作用机理,探究通过磁性纳米颗粒介导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猪的可行性。本试验在重组质粒先后与磁性纳米颗粒和精液共孵育的基础上,再通过人工授精获得F1代仔猪。对繁殖得到的F1代个体进行PCR、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对屠宰的4头阳性猪采用绝对定量PCR进行转基因拷贝数鉴定,F1代个体达100 kg左右时抽样屠宰进行肉质及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F1代阳性率为30.23%。阳性组CuZnSOD在5种组织中的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较阴性组均上调。本试验得到的标准曲线:ΔCt=-3.121 6 lgN+17.281(R2=0.992 1,P<0.001),4头阳性猪中外源基因拷贝数分别为25.89、80.61、106.69、83.03。肉质及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显示,阳性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肌肉T-SOD1d、T-SOD2d活性显著高于阴性组,MDA1d、MDA2d含量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CuZnSOD基因的过表达可以提高肌肉的抗氧化性能,降低滴水损失,进而改善肉质,同时,证明磁性纳米颗粒介导的精子载体法可以用于制备转基因动物。

基于表达谱芯片挖掘清远麻鸡和科宝肉鸡比目鱼肌差异表达基因
束婧婷,章明,宋迟,单艳菊,徐文娟,宋卫涛,李慧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25-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4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838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生长速度长期的高压选择导致了快大型肉鸡与优质型地方鸡显著的表型差异,本研究旨在研究这种表型差异的分子遗传机理。采用Agilent鸡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达到性成熟的优质型清远麻鸡(112 d)和快大型科宝肉鸡(42 d)比目鱼肌中与肌纤维发育和类型组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系统筛查。结果,芯片分析共筛选到差异倍数在2倍及以上的基因1 318个,以科宝肉鸡作为参照,清远麻鸡中上调基因501个,下调基因817个,主要涉及到肌肉发育、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基于KEGG 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基因除了参与肌纤维发育和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如Hedgehog信号通路和Ca2+信号通路)外,Wn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一些跟能量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也被富集为显著的信号通路。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和与肌肉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调控网络从而影响肌纤维的发育,筛选出了20个在肌纤维生长发育及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候选基因,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肌纤维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寿光鸡GPR147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贾美婷,李显耀,康丽,姜运良,樊新忠,唐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34-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5
摘要 ( 235 )   HTML( )    PDF (1218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了解GPR147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蛋性状的关系,本试验以寿光鸡为试验材料,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寿光鸡该基因5′调控区的SNPs,并与产蛋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GPR147基因的5′ 调控区在鸡群中共有11个SNPs位点,其中-593和-579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后期(45~56周)产蛋量和56周总产蛋数有显著差异(P<0.05);-593位点TT基因型对应较高产蛋数,-579位点AA基因型对应较高产蛋数。上述两个位点的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单倍型TA与CG相比,中期(26~44周)产蛋量多了1.5枚(P=0.041 8),后期产蛋量多2.5枚(P=0.032 6),300天产蛋量多1.6枚(P=0.1),56周总产蛋量多4.4枚(P=0.014 4)。综上,GPR147 5′ 调控区存在丰富的SNPs位点,-593和-579位点SNPs及其单倍型对寿光鸡的产蛋性状有显著影响,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标记。

狼山鸡NLRC5基因启动子区SNP及其在先天免疫中的效应分析
刘向萍,郭晓敏,李志腾,朱静,盛中伟,马腾,常国斌,窦新红,王克华,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41-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6
摘要 ( 256 )   HTML( )    PDF (1063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检测狼山鸡NLRC5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确定不同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并经过后代分离群体验证,以期筛选与先天免疫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本研究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狼山鸡群体NLRC5基因启动子区SNPs位点进行扫描;同时测定部分免疫性状,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免疫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g.628981处存在A/G突变,共AA、AG和GG 3种基因型,狼山鸡不同基因型免疫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AA基因型个体的H/L值显著低于GG基因型个体,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gG含量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在F2代AA和GG两个分离群体中同样发现AA型个体各项性状值均优于GG型个体。结合NLRC5基因在胸腺与脾组织中转录水平的差异,表明AA基因型个体表现出较好的先天免疫性能, NLRC5基因g.628981 (A/G)位点可作为先天免疫性状有效的遗传标记。

水牛STAT1基因多态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邓廷贤,庞春英,朱鹏,段安琴,陆杏蓉,杨炳壮,梁贤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48-5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7
摘要 ( 302 )   HTML( )    PDF (1817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检测水牛STAT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究中国水牛多态性位点的群体遗传特征,寻找与产奶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采用PCR和测序法筛选水牛STAT1基因序列的SNPs,以357头水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对群体进行了基因型检测,运用SAS(9.3)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LM)对STAT1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关联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牛STAT1基因中检测出3个突变位点,分别位于5′UTR(g.68G>A)、外显子10(g.986 G>T)和3′UTR(g.2881 C>A)。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水牛STAT1基因g.986G>T位点与305天产奶量和乳脂率显著关联(P<0.05)。Bonferroni t 检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基因型TT和GG个体的305天产奶量显著高于GT基因型(P<0.05),基因型TT个体的乳脂率显著高于GG和GT基因型(P<0.05),且305天的产奶量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直到第3或4胎次时达到最大值,表明胎次是影响水牛产奶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研究表明,水牛STAT1基因的g.986G>T位点可能是影响其产奶性状的候选分子遗传标记,为今后建立中国水牛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牦牛卵巢小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熊显荣,兰道亮,李键,字向东,林亚秋,马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55-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8
摘要 ( 220 )   HTML( )    PDF (2687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描绘牦牛卵巢sRNA图谱,为探析牦牛繁殖性能提供基础。以牦牛卵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牦牛sR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利用RT-qPCR技术验证miRNA在牦牛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经测序后得到包含12 126 208 条clean reads,其中特异序列为212 757条;比对分析显示,只有7 383 536 (60.89%) 条总序列及80 981(38.06%) 条特异序列能与牦牛基因组匹配。与黄牛相比,牦牛sRNA中有56个表达量上调,其中miR-135a表达上调最显著;有33个表达下调,其中miR-2316表达下调最显著。RT-qPCR验证6个miRNA在牦牛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定量结果和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与牦牛EST序列信息比对后共预测出5个新miRNA。本研究成功绘制牦牛卵巢sRNA图谱,同时证实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完善sRNA信息及挖掘新miRNA方面的优势,对研究sRNA在牦牛遗传育种以及以牦牛为重要高原动物模型来进行高原适应性和抗逆性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FSH及Wnt信号通路对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及雌激素分泌的影响
赵妙妙,姜晓龙,陈建伟,黄洋,姚晓磊,曹霞,李鹏飞,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64-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09
摘要 ( 205 )   HTML( )    PDF (2619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Wnt信号通路对绵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及雌激素分泌的影响,探究其是否与促卵泡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有关。在添加有FSH以及不同浓度Wnt信号通路抑制剂IWR-1的培养基中培养绵羊卵巢卵泡颗粒细胞168 h,利用Guava ViaCount® Reagent测定细胞数目的变化,利用绵羊ELISA试剂盒检测雌激素浓度的变化,利用qRT-PCR检测FSH靶基因CYP19和CCND2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有无FSH,抑制剂IWR-1使颗粒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当有FSH时,抑制剂IWR-1的添加导致雌激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IWR-1的浓度为1.0 μmol•L-1时,对颗粒细胞的抑制效果最明显。IWR-1还导致CYP19和CCND2 mRNA的表达量降低。综上表明,Wnt信号通路对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与FSH有关。

不同月龄高原型藏绵羊睾丸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和神经肽Y的分布比较
袁莉刚,曲亚玲,鲁玉荣,李聪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71-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0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0183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 和神经肽Y(NPY) 在不同发育时期藏绵羊睾丸的组织分布特征,探索其对藏绵羊睾丸发育及生殖机能调节的相关作用。 采用睾丸摘除手术收集0.5、2、5、8、12及18月龄藏绵羊睾丸,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IPP图像分析技术研究PGP9.5和NPY的分布特征。PGP9.5和NPY在0.5月龄藏绵羊睾丸组织表达量较低,生殖母细胞中基本无表达,但2月龄时,PGP9.5表达量增加极显著(P<0.01),且同年龄段PGP9.5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NPY(P<0.01),至18月龄时,PGP9.5和NPY表达量明显升高,且与0.5月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二者在12月龄及以后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均为阴性。PGP9.5在Sertoli细胞阳性信号随睾丸发育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至18月龄时基本无表达,其在各年龄段Leydig细胞及其周围血管壁呈阳性表达。NPY在Leydig细胞的阳性信号较弱,2月龄及以后各发育阶段睾丸Sertoli细胞中均为阳性表达,在血管壁的表达亦随年龄增加而增强。高原缺氧环境中,不同月龄高原型藏绵羊睾丸组织中PGP9.5和NPY的表达差异与Sertoli细胞发育及精子发生调控关系密切;PGP9.5在Leydig细胞强阳性,表明其与激素合成分泌相关,NPY表达随着月龄而增强,有利于加强睾丸血管舒缩以适应对低氧的调节,或在局部血液循环与Sertoli细胞之间物质传递发挥作用。

LPS通过TLR4影响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SBD-1的表达
李琦,智达夫,延沁,刘默宁,郑欣欣,曹贵方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79-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1
摘要 ( 221 )   HTML( )    PDF (1690KB)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脂多糖(LPS)对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本研究设置不同浓度(10 ng•mL-1、50 ng•mL-1、100 ng•mL-1、200 ng•mL-1、1 mg•mL-1)LPS,分别作用不同时间(0、1、3、6、12和24 h),检测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SBD-1和Toll样受体-4 (TLR4) 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BD-1表达定位,并进一步通过TLR4阻断试验来证实TLR4介导LPS引起SBD-1表达。结果表明,SBD-1蛋白表达于输卵管上皮细胞。LPS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影响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中SBD-1的表达,且100 ng•mL-1 LPS在作用12 h后,SBD-1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阻断试验表明,TLR4介导LPS对SBD-1的表达调控。综上表明,LPS可以影响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表达SBD-1,且该过程通过TLR4介导。

基于红外设备的母猪发情状态下体温变化研究
秦永孝,王玉梁,高雪峰,弥世荣,邱小田,张勤,丁向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85-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2
摘要 ( 220 )   HTML( )    PDF (1087KB) ( 8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红外测温设备与常规电子温度计研究母猪发情前后体表温度和直肠温度的变化及环境风速、湿度和温度对其影响,为实现母猪发情鉴定的智能化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杜洛克、长白、大白纯繁经产母猪共150头,分成5个批次,对其配种前后10个时间点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5~30 cm,红外测温设备不同距离下体温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部位红外测温结果差异显著,背部是理想的测温部位;3)母猪发情时直肠温度升高,配种时达到最高,而配种后直肠温度则显著降低(P<0.05),体表温度也是在配种时达到最高;4)发情状态能够显著影响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P<0.05),测定时间对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没有显著影响,当环境温度、风速和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对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变化影响不明显,反之,则影响显著。

梅花鹿致敏与休眠鹿茸干细胞差异蛋白表达的2D-DIGE分析
董振,王权威,刘振,孙红梅,李春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91-1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3
摘要 ( 260 )   HTML( )    PDF (3454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梅花鹿(Cervus nippon)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表达蛋白进行差异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为深入探讨鹿茸独特的再生分子调节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分离蛋白样品;利用DeCyder 7.2 分析软件对2D-DIGE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利用MALDI-TOF-MS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鉴定差异蛋白,通过Mascot 软件搜索NCBInr 数据库寻找匹配的蛋白;采用PANTHER (Protein Analysis Through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REACTOME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得到了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2D-DIGE图谱,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丰度相比较,比值≥1.1倍以及比值≤-1.1倍(P<0.05)的差异蛋白点有159个,其中110个上调表达,49个下调表达,EDA(Extended data analysis)分析得到了多个Marker蛋白,质谱鉴定了84 个差异蛋白质点,48个为阳性结果,共来自27 种蛋白质。并对已鉴定蛋白进行了GO分析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差异明显,质谱鉴定获得了来自多种可能与鹿茸再生相关的差异蛋白。由此可知,鹿茸再生是鹿茸干细胞从休眠到致敏的转化过程,需要多种蛋白分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综合调控。

动物营养
喷雾干燥鸡血浆蛋白粉在仔猪上的营养价值评定
张勇,陈代文,郑萍,余冰,何军,毛湘冰,黄志清,虞洁,罗钧秋,王建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05-1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4
摘要 ( 324 )   HTML( )    PDF (865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对喷雾干燥鸡血浆蛋白粉在仔猪上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将24头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初始体重(24.96±1.05)kg)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分别饲喂无氮饲粮、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鸡血浆蛋白粉饲粮(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40%的氮)。所有仔猪预饲6 d后,进行4 d的消化代谢试验,收集全部粪尿,用于测定养分消化率和利用率。试验结束后所有仔猪麻醉屠宰,采集回肠末端食糜,用于测定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和标准回肠消化率。结果表明:喷雾干燥鸡血浆蛋白粉的粗蛋白质高达69.36%,赖氨酸含量为4.53%,蛋氨酸含量为1.65%,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100∶36∶30∶91,与猪的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较接近;鸡血浆蛋白粉的表观消化能为16.02 MJ•kg-1,表观代谢能为15.39 MJ•kg-1;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分别为87.58%和91.11%;除了甘氨酸外,所有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都高于80%。综上表明,喷雾干燥鸡血浆蛋白粉是一种优质的动物性蛋白质原料。

瘤胃保护葡萄糖对围产后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李妍,薛倩,高艳霞,陈子宁,李秋凤,李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13-1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5
摘要 ( 289 )   HTML( )    PDF (854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瘤胃保护葡萄糖(Rumen-protected glucose,RPG)对围产后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28头健康、胎次、体重与体况相近的待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每组7头。其中,Ⅳ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组、Ⅱ组、Ⅲ组奶牛自分娩后第1天起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每天每头添加200、300和400 g RPG。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后体重分别减少61.99、43.20、42.83和62.66 kg,与Ⅳ组体重减少量相比,Ⅱ组、Ⅲ组差异极显著(P<0.01)。(2)Ⅱ组、Ⅲ组产奶量为26.68和26.84 kg•d-1•cow-1,极显著高于Ⅳ组24.49 kg•d-1•cow-1P<0.01),Ⅰ组产奶量为25.66 kg•d-1•cow-1和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组提高了乳蛋白和乳糖含量,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组提高了血清葡萄糖浓度,降低了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和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BHBA)浓度,尤其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在围产后期奶牛日粮中添加RPG可有效减缓体重损失,提高产奶量,提高血清中葡萄糖浓度,降低血清NEFA和BHBA浓度。表明RPG有利于奶牛产后体况维持,降低奶牛围产后期能量负平衡发生机率。

不同锰水平对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张海华,周宁,王士勇,南韦肖,张铁涛,李光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20-1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6
摘要 ( 204 )   HTML( )    PDF (862KB)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锰水平对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选取120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雄性水貂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 mg•kg-1(I)、50 mg•kg-1(Ⅱ)、100 mg•kg-1(Ⅲ)、300 mg•kg-1(IV)、600 mg•kg-1(V)锰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5 d,分别测定水貂生产性能指标,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清中蛋白质指标、氮代谢指标及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水貂体重、体长、皮长第Ⅲ组均最高,与IV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I组、Ⅱ组和V组(P<0.05),毛皮品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锰水平对水貂肾脏、肝脏和心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V组和IV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I组、Ⅱ组和Ⅲ组(P<0.05)。Ⅲ组水貂血清中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显著高于I组和Ⅱ组(P<0.05),血清中球蛋白(GLOB)含量IV组和V组显著高于I、 Ⅱ和 Ⅲ组(P<0.05),V组最高;Ⅱ组和Ⅲ组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I组(P<0.05),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水貂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低于I组、IV组和V组(P<0.05),Ⅲ组水貂血清中ALP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酸激酶(CK)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00 mg•kg-1的锰能够提高雄性水貂生产性能,同时提高血清中蛋白含量,以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对脾没有损害。

预防兽医
马立克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的混合感染及在传代过程中的重组
宿靖伟,滕蔓,罗俊,迟佳琦,余祖华,禹乐乐,胡博,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28-1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7
摘要 ( 220 )   HTML( )    PDF (1855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病毒(MD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混合感染及自然重组状况,探讨两种病原的基因重组对MDV病原学特性的潜在影响及危害。利用PCR扩增、序列测定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来自河南商品蛋鸡群的17个MDV分离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两个毒株HNGS206和HNXZ103的病毒基因组中存在REV—LTR的重组插入。进一步的IFA结果显示,HNGS206和HNXZ103并非MDV与REV的自然重组流行毒株,这两个毒株基因组中LTR的插入发生于临床病例鸡混合感染后的病毒分离及传代培养过程中。结果提示,虽然目前国内鸡群中MDV和REV的混合感染较为普遍,但MDV与REV自然重组毒株的流行状况仍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监测。

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致病性变化的研究
邵周伍林,李晨曦,刘明,张青山,张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35-1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8
摘要 ( 191 )   HTML( )    PDF (2142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观察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对易感雏鹅的致病性变化。将鹅细小病毒(GPV)YG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进行交替传代培养,病毒在细胞上传至第12代时,开始出现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发现,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随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感染后96 h阳性细胞数量最多;病毒的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病毒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6.5 TCID50•mL-1;雏鹅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第50代病毒毒力明显减弱。细胞传代致弱的GPV YG株所感染雏鹅死亡和发病率降低,且死亡雏鹅无鹅细小病毒病的特征性病变及临床表现。

1型鸭甲肝病毒VP3蛋白的抗血清中和活性分析及B细胞表位鉴定
沈友林,汪铭书,程安春,贾仁勇,朱德康,陈舜,刘马峰,刘菲,杨乔,孙昆峰,陈孝跃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41-1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19
摘要 ( 239 )   HTML( )    PDF (2055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1型鸭甲肝病毒(DHAV-1)VP3蛋白抗血清的中和活性并鉴定VP3的线性B细胞表位。利用pGEX-4T-1表达载体,在BL21(DE3)宿主菌中原核表达DHAV-1 VP3基因,以切胶纯化出的蛋白质为抗原免疫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鸡胚中和试验对多抗的中和效价进行检测;采用Karplus&Schulz、Emini、Jameson-Wolf和Parker方法分别对柔韧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及亲水性进行分析,得到了4条候选线性B细胞表位,以制备的兔抗VP3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通过间接ELISA方法对人工合成的B细胞表位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用临床鸭血清样品对鉴定的B细胞表位的抗体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VP3在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约54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质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制备的兔抗VP3多克隆抗体的琼扩效价达到1∶16,并能中和DHAV-1,中和效价为1∶39;利用间接ELISA鉴定出GKRKPCRRPIHKPKNPPQEP(1—20 aa)、FNTGRYQMSWYPIADGEQSL(131—150 aa)和VNSSAPSNID(200—209 aa)为VP3的B细胞表位,抗体检测能力试验结果显示表位肽可检测临床DHAV-1鸭血清。本研究表明DHAV-1 VP3的抗血清具备一定的中和活性,1—20 aa、131—150 aa和200 —209 aa为VP3的B细胞表位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猪源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特性研究
常世恺,赵战勤,薛云,龙塔,丁轲,程相朝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49-1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0
摘要 ( 161 )   HTML( )    PDF (958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猪源产NDM-1大肠埃希菌E120413株在猪群中的交互传播、致病力和体内分布特性等进行初步探讨。仔猪粪便样本的细菌学检测结果表明,E120413株细菌能从接种仔猪快速传染给未接种的同居组仔猪;接种组仔猪粪便样本检测到E120413株细菌的持续时间最短为7周,最长超过11周;同居组的持续时间介于7~9周。仔猪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E120413株细菌能快速突破仔猪的免疫防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接种组和同居组仔猪菌血症的持续时间为第2—10天和第4—10天,并在第7天达到最高活菌浓度3.7×105和4.3×105 CFU•mL-1。仔猪组织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从感染仔猪的脑、心、肝、脾、肺、肾、胃、肠系膜淋巴结和十二指肠中均能分离到该菌,且能在十二指肠长期存在(≥11周)。但仔猪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该菌仅能引起感染猪的体温升高和轻微的局部炎症反应,并不能导致猪的明显临床症状和严重病理变化。产NDM-1大肠埃希菌E120413株对猪具有较强的传播扩散能力和持续感染能力。

phoP/Q双组分系统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调控作用
李春晓,张宇曦,祁克宗,韩先干,涂健,薛挺,周秀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57-1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1
摘要 ( 194 )   HTML( )    PDF (2036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hoP/Q作为一种外在环境感受器,参与调节细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拟探讨phoP/Q双组分系统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生长、定植、毒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APEC AE 17株的phoP/Q双组分调控系统缺失株,并构建phoP/Q双组分调控系统回复质粒,转化缺失株,构建回复株。通过生长运动性试验、黏附入侵CEF细胞试验、毒力基因转录水平检测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等试验比较野生株、缺失株、回复株的生物特性。与野生株相比,phoP-phoQ缺失不改变其生长特性;运动性较野生株下降63%;黏附与入侵CEF细胞能力分别降低69.83%(P<0.01)和62.17%(P<0.05);LD50显示毒力减弱13.3倍;polAtsh基因转录水平分别上调41%、54%;sodAiss分别下调64%和98%。phoP/Q双组分系统参与对APEC致病性的调控,该系统的缺失会降低APEC的致病性。

进口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其多位点基因序列研究
王臣荣,张振杰,李俊强,余复昌,曹建科,张龙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65-1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2
摘要 ( 205 )   HTML( )    PDF (1292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进口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其集聚体和基因亚型分布特征,作者基于SSU rRNA、tpigdhbg基因位点对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PCR检测。结果如下: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进行PCR检测,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为9.5%(48/507),48份阳性样品均为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E;断奶后犊牛感染率最高(20.70%),不同年龄段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0.01)。基于tpigdhbg基因位点分别扩增出48份阳性样品中19、28和34个,1份在tpi基因位点呈集聚体A和E混合感染。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和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场进口奶牛应为引进后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研究表明进口成年奶牛不易携带人兽共患十二指肠贾第虫,引种场奶牛传播人兽共患十二指肠贾第虫风险较低。

基础兽医
携带blaCTX-M-65rmtB和fosA3多重耐药质粒pHN7A8的适应性研究
何良英,刘兰平,曾振灵,刘健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72-1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3
摘要 ( 199 )   HTML( )    PDF (1023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携带blaCTX-M-65rmtBfosA3多重耐药质粒pHN7A8的适应性代价,将犬源大肠杆菌7A8的多重耐药质粒pHN7A8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中,获得转化子7A8JT,并采用生长曲线测定和竞争试验方法研究pHN7A8对宿主菌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携带pHN7A8的转化子7A8JT和受体菌JM109的生长曲线相似,但前者对于后者有竞争优势,未发现质粒pHN7A8对宿主菌产生适应性代价。携带blaCTX-M-65rmtBfosA3的多重耐药质粒pHN7A8能在宿主菌中稳定传代,临床上应警惕大量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对其形成的选择压力,以防止多重耐药质粒进一步扩散。

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张金宝,马春芳,余婷,李晓娜,魏小平,王桂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77-18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4
摘要 ( 208 )   HTML( )    PDF (969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B法测定从奶牛乳房炎病例分离的197株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PCR技术对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到54.69%,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在39%左右,而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多黏菌素、氟苯尼考和喹诺酮类药物则比较敏感,敏感率都在60%以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除stastx2e 这2种毒力基因未被检测到,astAescVeaeAsepAhlyA 5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分别是20.30%、14.72%、8.12%、2.03%、1.02%。四环素类的2种耐药基因均被检测到,其中tetC的阳性率为24.87%。氟喹诺酮类的GyrAGyrBParC 三种耐药突变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46%、98.98%、98.48%。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携带astAeaeAsepAescVhlyA 等毒力基因和介导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基因,对16种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存在多重耐药菌株。

炎症相关miRNAs在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性反应中的表达及miR-22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郝俊芳,黄凯,王月影,杜丽丽,钟凯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83-18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5
摘要 ( 197 )   HTML( )    PDF (1898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分子RNA (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其在乳腺组织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拟用qRT-PCR检测炎症相关miRNAs在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变化;构建3种miR-223真核表达载体并检验重组载体的转染效率。用不同浓度 LPS处理小鼠乳腺上皮细胞(EpH4-Ev)48 h,qRT-PCR检测miR-223、miR-146a、miR-181a和miR-155的表达变化。以EpH4-Ev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pre-miR-223序列,以质粒Minicircle、pcDNA3.1(+)和转座子piggyBac为母本构建3种miR-223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EpH4-Ev细胞,通过观察荧光、qRT-PCR检测miR-223的表达,评价重组质粒转染效率。结果:qRT-PCR检测结果表明,LPS诱导EpH4-Ev细胞炎症反应时,4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均显著 (P<0.05或P<0.01) 增加,并呈现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重组质粒转染 EpH4-Ev细胞后,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ni-miR-223质粒转染组的miR-223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B-miR-223和pcDNA-miR-223转染EpH4-Ev细胞后,miR-223的表达均极显著(P<0.001)增加。本研究表明炎症相关miRNAs参与LPS诱导小鼠EpH4-Ev细胞的炎性反应过程。成功构建3种miR-223真核表达载体,为后续miRNAs在乳腺炎症反应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临床兽医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许楚楚,夏成,孙雨航,肖鑫焕,王刚,舒适,张洪友,徐闯,杨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90-1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6
摘要 ( 198 )   HTML( )    PDF (2358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卵巢静止奶牛与发情奶牛体内差异代谢物变化,选取产后60~90 d的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健康经产高产奶牛作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发情表现、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选取10头奶牛为发情组(A),10头奶牛为卵巢静止组(B),然后对两组奶牛血浆样品进行无偏性的1H谱核磁共振检测,对比其血浆代谢组学图谱,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及鉴定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发情奶牛,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共12种代谢产物表现异常,包括水平增加的乙酸、柠檬酸和酪氨酸,以及水平下降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质、丙氨酸、丙酮酸、肌酸、胆碱、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这些代谢产物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蛋白代谢和胆碱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参与生物合成通路调节,干扰了奶牛正常卵泡生长。并且发现卵巢静止的奶牛血浆肌酸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新变化。多种代谢异常提示奶牛卵巢静止与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有关,并有伴发酮病和脂肪肝病的风险;另外,卵巢静止奶牛血浆肌酸、胆碱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变化,为今后更为深入研究奶牛卵巢静止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奶牛产后血浆1H-NMR代谢组学分析
陶金忠,郭延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198-2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7
摘要 ( 208 )   HTML( )    PDF (3909KB) ( 6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从代谢组角度系统揭示奶牛分娩后能量缺乏的生理机制,采用1H-NMR 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奶牛分娩后不同阶段血浆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能量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第7天与分娩第1天之间血浆代谢轮廓无明显差异;分娩后第14天与第1天之间血浆代谢轮廓出现明显差异,其差异标志物为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和氧化三甲胺;分娩后第28天与第1天之间血浆代谢轮廓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差异标志物为不饱和脂肪酸、胆碱、氧化三甲胺、三羧酸和葡萄糖;随着分娩后时间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和三羧酸表达逐渐上调,而氧化三甲胺和葡萄糖表达逐渐下调。可见,随着奶牛分娩后泌乳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呈现出能量负平衡状态,而机体应答性的上调了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胆碱氧化、蛋氨酸再甲基化和甲基代谢途径以缓解奶牛分娩后的能量负平衡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奶牛分娩后能量负平衡的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点突变猪MSTN基因的研究
张冬杰,刘娣,张旭,汪亮,杨国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  207-2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1.028
摘要 ( 301 )   HTML( )    PDF (2147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今后能够有效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本研究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yostatin,MSTN)靶序列的CRISPR-Cas9系统转染入PK15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并收集转染成功的阳性细胞,使用PCR扩增结合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和分析CRISPR-Cas9系统的定点突变情况,以评价CRISPR-Cas9系统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随机挑选的100个阳性克隆中,38个发生了变异,突变效率为38%,其中32个为插入突变,6个为缺失突变。插入突变中突变1(Mutation1)所占比例最高,为47.4%。本研究中CRISPR-Cas9系统的突变效率达到了38%,是目前进行基因组编辑的一个有效工具,推测其突变类型具有一定的偏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