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23
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0-0.  doi:
摘要 ( 85 )   HTML( )    PDF (301KB) ( 3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0-0.  doi:
摘要 ( 45 )   HTML( )    PDF (330KB)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0-0.  doi:
摘要 ( 52 )   HTML( )    PDF (285KB)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0-0.  doi:
摘要 ( 32 )   HTML( )    PDF (163KB) ( 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第46卷)总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0-0.  doi:
摘要 ( 51 )   HTML( )    PDF (533KB)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猪脂肪发育相关miRNAs的功能研究进展
陈晨,胡雄贵,朱吉,任慧波,邓缘,彭英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17-21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1
摘要 ( 216 )   HTML( )    PDF (1518KB) ( 7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组织与猪肉品质密切相关,是影响猪胴体品质的一大因素。了解猪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及代谢调控机制,对于畜牧生产及疾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miRNAs(micro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的、长度为18~24 nt的小分子RNA,其主要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后水平起作用。大量研究表明,miRNAs参与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脂肪形成、脂肪酸代谢、胆固醇合成等多个生命过程。然而目前已报道的猪miRNAs仅有326个,且miRNAs调控猪脂肪发育的研究十分欠缺。本文对近年来猪脂肪相关miRNAs的挖掘和鉴定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同时也关注了miRNAs调控猪脂肪发育的研究。

具有E3泛素连接酶功能的痘病毒蛋白质
陈轶霞,邵忠伟,李贵华,王聪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27-21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2
摘要 ( 219 )   HTML( )    PDF (1201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泛素化是蛋白质的翻译后共价修饰过程,可以调节蛋白质的稳定性,涉及多种生理功能。痘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扰乱和操纵宿主细胞泛素系统的多种机制,包括编码多种能干扰宿主泛素系统的病毒蛋白质。近年的研究表明痘病毒编码许多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的蛋白质,如膜相关RING-CH(MARCH)结构域蛋白、p28/Really Interesting New Gene(RING)finger蛋白、锚蛋白重复序列/F-box蛋白、Bric-a-Brac Tramtrack Broad complex(BTB)/Kelch蛋白及APC家族蛋白等。作者在本文着重阐述了痘病毒编码的E3泛素连接酶功能蛋白的研究概况。

遗传繁育
LTβR基因克隆、结构功能预测、组织表达谱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吴正常,戴超辉,殷学梅,孙寿永,包文斌,吴圣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35-214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3
摘要 ( 213 )   HTML( )    PDF (3687KB) ( 5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探究猪LTβ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猪淋巴组织cDNA为模板扩增LTβR基因CDS区,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对猪LTβR蛋白结构与功能以及参与的GO和Pathway通路进行分析,利用Real-time PCR检测LTβR基因在大白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将LTβR基因扩增产物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并分别转染猪HEK293和IPEC-J2小肠上皮细胞系,通过显微镜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猪LTβR基因CDS区全长为1 209 bp,编码402个氨基酸,发现LTβR为脂溶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存在1个跨膜结构(205~227 aa),不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表明LTβR为非分泌型蛋白。LTβR蛋白具有2个糖基化位点,1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其中包括PKC、CKI、CDC2、GSK3、CDK5、INSR等10种保守的特异性蛋白质激酶的结合位点。该蛋白保守区域为2个TNFR superfamily,分别位于32~125和128~192位氨基酸,并发现C422T>A141V突变位于该区域内。KEGG和GO分析发现,LTβR基因共参与12项GO功能分类,同时还参与NF-kappa B信号通路、IgA 合成的肠道免疫网络等5项调控通路。定量检测发现,LTβR基因在大白猪肺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肾和脾等免疫器官,十二指肠和空肠等肠道组织中也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细胞水平转染试验及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在猪HEK293和IPEC-J2两种细胞中均表达。本研究为猪LTβR基因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功能分析提供了材料和依据,今后有必要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分析猪LTβR基因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猪抵抗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将C422T突变作为猪抗病育种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进行系统分析。

仔猪均匀度遗传参数估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施辉毕,王立刚,梁晶,杨厚德,廖玲玲,陈钊,刘欣,赵克斌,张龙超,颜华,王立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46-21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4
摘要 ( 230 )   HTML( )    PDF (885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仔猪均匀度遗传参数进行估计并对影响仔猪均匀度的固定效应(年份、配种季节及胎次)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育种工作提供仔猪均匀度遗传参数数据支持,了解非遗传因素对养猪生产的影响,为猪场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对2 766窝纯种大白母猪产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动物模型REML(约束最大似然)法估计群体重要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仔猪均匀度影响因素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仔猪均匀度、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死仔数及初生窝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096、0.107、0.101、0.068、0.171;仔猪均匀度与总产仔数以及仔猪均匀度与产死仔数之间都存在正的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205、0.157。固定效应方差分析表明,季节对仔猪均匀度影响显著(P=0.023 6);胎次与产仔数对仔猪均匀度影响极显著(P=0.001)。仔猪均匀度是可遗传的,其遗传力与产仔数遗传力相近。结合现代育种手段,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仔猪均匀度是能够得到改良的。仔猪均匀度与总产仔数、产死仔数之间存在正的遗传相关。因此,育种工作中不能一味追求高产,应适当考虑仔猪均匀度,减少仔猪死亡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山羊卵巢维持基因FOXL2启动子活性及调控区域分析
耿立英,张宇,李祥龙,周荣艳,李兰会,王志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53-21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5
摘要 ( 191 )   HTML( )    PDF (1740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山羊卵巢维持基因FOXL2启动子活性以及探究该基因的调控机理。从NCBI数据库调取FOXL2基因启动子序列,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核心启动子和转录因子进行预测分析。使用 PCR技术克隆FOXL2基因启动子序列,并构建一系列缺失载体,瞬时转染293T和A375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仪测定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结果表明,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两个典型的CpG岛,分别位于(-920/+51(972 bp))和(+125/+555(430 bp))区域;经Kpn Ⅰ和Hind Ⅲ双酶切鉴定表明,重组载体质粒构建正确;在细胞中插入不同长度的FOXL2基因启动子片段,随着启动子5′端截短,荧光素酶转录活性先升高再逐渐降低。(-934/+324)区域存在转录活性,(-32/+324)区段包含了转录的基本元件;(-934/-456)区域在转录过程中对FOXL2基因起负调控作用,(-456/-192)区域为正调控区域。

德保矮马X染色体选择信号筛选
刘雪雪,阿地力江?卡德尔,董坤哲,王月月,潘建飞,浦亚斌,何晓红,马月辉,蒋琳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61-21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6
摘要 ( 214 )   HTML( )    PDF (2005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德保矮马(Debao pony)X染色体的选择信号进行筛选。本研究利用Illumina公司开发的马芯片Equine 65K SNP BeadChip,对德保矮马、伊犁马、蒙古马进行X染色体扫描,获得2 339个SNPs位点。通过群体分化系数FST法和XP-EHH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以伊犁马和蒙古马为对照群体对德保矮马进行X染色体选择信号检测。结果,筛选到两个受到较强选择区域4.0~39.9和87.1~123.5 Mb,包含64个“离群位点”。通过基因注释筛选到PHEXBCORPNPLA4和GPC3等与生长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发现,德保矮马的选育过程中X染色体很多与生长相关的基因受到了强烈的选择,其中部分在马中未见报道,可以作为研究矮小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

免疫共沉淀筛选牛卵泡CART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
李鹏飞,孟金柱,刘岩,黄洋,陈建伟,姜晓龙,曹霞,姚晓磊,赵妙妙,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69-21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7
摘要 ( 219 )   HTML( )    PDF (2483KB) ( 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牛卵泡发育过程中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相互作用蛋白(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选择4头10月龄同期发情的健康母牛,B超检测卵泡达8~12 mm,屠宰并采集、分离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后,进行总蛋白提取,兔抗CART一抗沉淀CART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经Protein G-Agarose磁珠吸附分离,多次洗涤去除盐分和杂蛋白,洗脱蛋白复合体并酶解,LC-ESI-Q-TOF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MS)及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共鉴定蛋白质组分111个;经Cytoscape V3.1.0分析,有81个蛋白符合功能模块,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同时对相互作用蛋白进行功能富集性分析,共分为3大类34组:其中分子功能占11.73%,生物学过程占46.93%,细胞组分占41.34%。α2巨球蛋白(A2M)和波形蛋白(VIM)与CART相互作用的相关系数最大; CART与NALP1、 SERPINH1和PDIA6具有负调控应答的功能,提示可能参与牛卵泡发育过程的调控。

5-Azadc 和TSA对鸡Nanog基因启动活性及ESC多能性维持的影响
张亚妮,王颖洁,左其生,李东,张蕾,汤贝贝,连超,毕瑜林,张文慧,李碧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76-21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8
摘要 ( 178 )   HTML( )    PDF (2700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克隆如皋黄鸡Nanog基因启动子,并构建含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找出该基因启动子的核心调控区;探索甲基化抑制剂5-Azadc (5-Aza-2′-deoxycytidine)或曲古抑菌素 (Trichostatin A,TSA)对Nanog基因启动活性及其ESC体外培养条件下多能性维持的影响,为初步阐明Nanog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PCR扩增Nanog基因不同长度片段的启动子序列,定向克隆至pGL3-basic载体和pEGFP-N1构建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转染DF-1细胞后,48 h收集蛋白,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测定其转录活性,确定基本转录调控区;将重组载体转染DF-1细胞后添加5-Azadc或TSANanog基因进行诱导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其对Nanog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选取生长至第3代的ESC,培养基中添加最适浓度的 5-Azadc和TSA,每隔两天观察细胞,分析其对ESC体外多能性维持的影响,并对诱导至第10天的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3个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GL3/1967活性最强;分别添加或者联合添加5-Azadc和TSA均可使Nanog基因的转录活性增强;5-Azadc和TSA诱导对ESC体外培养条件下多能性维持的影响结果显示,诱导6 d 后,对照组细胞大量分化,细胞克隆无法维持,而5-Azadc和TSA诱导组克隆明显,5-Azadc+TSA联合诱导组细胞克隆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诱导至第10天,对照组细胞完全分化,没有细胞克隆,而诱导组存在大量细胞克隆,联合诱导组克隆数量显著多于其他两组;SSEA-1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对照组没有明显的ESC克隆,而5-Azadc组和联合诱导组细胞克隆明显,综上表明,5-Azadc和TSA可有效地通过提高Nanog基因的表达而维持鸡ES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多能性。

早期胚胎血管显微注射慢病毒载体制备转基因禽类的研究
张自富,赵瑜,刘锦妮,李洵,彭新亮,章平,胡静,贺东阳,常姣姣,谷梦迪,金楠楠,王亚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85-21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09
摘要 ( 200 )   HTML( )    PDF (2572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禽类独特的生殖生理特点及特殊的胚胎发育模式,把原始生殖细胞法、显微注射法和慢病毒载体法3种转基因技术结合起来,以期探索出简便、高效的生产转基因禽类新方法。在鹌鹑胚胎发育至第13~15期,血液循环中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数目达到最高值,血管显微注射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慢病毒载体,每枚胚胎注入1 μL,滴度为1×109 TU•mL-1。80枚鹌鹑种蛋,孵化出雏48只,孵化率为60%;对新生鹌鹑解剖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其喙部、羽毛、眼部、大脑、血管、心、肝、脾、肺、肾、腺胃、肠系膜、小肠、大肠、输卵管、肌肉及爪上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特别是在性腺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广泛性表达。G0代28只雄性鹌鹑中,成功采集到21只精液,其中5只个体精子基因组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3.8%(5/21);在5只阳性个体的G1代46只后代中,有6只经PCR及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检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3.0%(6/46)。利用胚胎发育至第13~15期血管显微注射慢病毒载体能够有效感染此时期迁移的PGCs,获得性系嵌合体个体,最终成功获得转基因后代。该方法简便、高效的生产出转基因禽类,必将为禽类转基因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IFN-γ对羊驼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合成的影响
赵益文,赵礼军,李振,尹志红,白瑞,赵敏,庞全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92-21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0
摘要 ( 205 )   HTML( )    PDF (2031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IFN-γ 对黑色素细胞增殖及黑色素合成的影响。不同浓度 IFN-γ (0.0、0.5、2.0、8.0、16.0、32.0、64.0 ng•mL-1)分别处理羊驼皮肤黑色素细胞24、48和72 h。MTT 法检测黑色素细胞活力,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色素含量,qRT-PCR 检测 MC1R、TYR、TYRP1、MITF、DCT 及 NOS2 mRNA 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24 h 黑色素细胞活力受到抑制,72 h 细胞活力恢复且黑色素合成增强;IFN-γ 可促进黑色素含量的增加,以 32.0 ng•mL-1 IFN-γ 增加极显著。 TYRP1、MITF、DCT、NOS2 mRNA 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MC1R、TYR mRNA 相对表达量增加不显著(P>0.05)。IFN-γ 可促进黑色素细胞树突增长,可能有助于黑色素的转运;IFN-γ诱导黑色素的合成,可能与黑色素细胞中 NOS2 和 MITF 的高表达有关,可能通过 NO/cGMP/PKG 介导的信号通路合成黑色素。

牛体表温度测定及其与体内温度校正公式研究
蔡勇,赵福平,陈新,寇红祥,陈晓丽,路永强,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199-22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1
摘要 ( 277 )   HTML( )    PDF (1618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监测牛体温变化,对准确进行牛发情鉴定、妊娠诊断等生理活动预测及疫病监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尚无快速检测牛体表温度技术的情况,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发的体表测温装置连续3 d监测5头西门塔尔牛体表温度变化,同时采集其直肠温度。通过统计分析,首次揭示了牛体表温度的昼夜变化规律,通过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得出最优的校正公式:Z-1=0.026 7+0.000 256lnX/X-2.047 4×10-8×Y3(Z表示直肠温度,X表示时间点,Y表示体表温度),该公式校正后的体表温度与实际直肠温度平均差0.001 22 ℃,最大差值不超过0.3 ℃,说明本研究开发的自动测温方法经校正后能较准确地反映牛体温的真实变化,对进一步研究体表温度与牛生理和疾病过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营养
不同水平乳铁蛋白对滇撒配套系仔猪生产性能、小肠形态学和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
安清聪,徐娜娜,张春勇,潘洪彬,李美荃,陈克嶙,郭荣富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06-221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2
摘要 ( 216 )   HTML( )    PDF (2151KB) ( 5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乳铁蛋白(LF)对滇撒配套系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保护和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选用日龄为(28±2)d,平均体重为(6.56±0.75)kg的健康滇撒配套系断奶仔猪24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8头,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125 mg•kg-1乳铁蛋白,基础饲粮+250 mg•kg-1乳铁蛋白,基础饲粮+500 mg•kg-1乳铁蛋白和抗生素组(50 mg•kg-1土霉素),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时,每个处理中每个重复随机选4头,每个处理共24头仔猪,经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 )、一氧化氮(NO)含量,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溶菌酶(LSZ)活性及总铁结合力(TIBC)。每个处理中每个重复屠宰1头仔猪,共6头,收集心、肝、脾以检测铁调素(Hepcidin)、β防御素1(pBD-1)、β防御素2(pBD-2)和β防御素3(pBD-3)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250 mg•kg-1乳铁蛋白组断奶仔猪的末重、日增重、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2) 250 mg•kg-1组的IgG和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IBC极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P<0.01);250 mg•kg-1乳铁蛋白组十二指肠V/C,空肠绒毛长度、V/C,回肠绒毛长度、V/C极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P<0.01),250 mg•kg-1乳铁蛋白组回肠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腹泻率、IgG、NO、LSZ、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十二指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空肠绒毛长度、空肠隐窝深度和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随乳铁蛋白添加水平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3)250 mg•kg-1乳铁蛋白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断奶仔猪心、肝中的Hepcidin mRNA的表达量(P<0.01),125 mg•kg-1乳铁蛋白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断奶仔猪肝中Hepcidin mRNA的表达量(P<0.05),肝Hepcidin mRNA表达量极显著的高于心和脾(P<0.01);250 mg•kg-1乳铁蛋白组心、脾的pBD-1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肝的pBD-2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心或脾(P<0.05,P<0.01);添加量为250 mg•kg-1时,心和脾的pBD-3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乳铁蛋白可明显改善滇撒配套系仔猪的生产性能;改善血清免疫学参数和小肠形态学;能够通过诱导滇撒配套系仔猪的心、肝和脾HepcidinpBD-1,pBD-2, pBD-3基因表达上调方式增强仔猪抗病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产性能、血清免疫学和小肠形态学参数二次曲线结果,滇撒配套系仔猪日粮中乳铁蛋白的适宜添加量为250~300 mg•kg-1

2-甲基丁酸对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酶活及纤维分解菌菌群的影响
李鹤琼,刘强,王聪,张延利,裴彩霞,王永新,郭刚,霍文婕,张拴林,刘建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18-22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3
摘要 ( 240 )   HTML( )    PDF (898KB) ( 6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研究日粮添加2-甲基丁酸对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酶活及纤维分解菌菌群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对犊牛瘤胃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32头体重(46.45 ± 0.37) kg 15日龄的荷斯坦哺乳公犊,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对照组犊牛断奶前饲喂鲜奶,断奶后饲喂犊牛料和苜蓿干草,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3、6和9 g•d-1的2-甲基丁酸,犊牛在45日龄断奶,分别于30和90日龄时从各组抽取4头,晨饲前称重后进行屠宰并采样测定指标。结果表明,90日龄犊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与丙酸比例,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力,溶纤维丁酸弧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较30日龄均显著增高(P<0.05),而pH和氨态氮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日粮添加6和9 g•d-1的2-甲基丁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瘤胃pH,较3 g•d-1和对照组显著降低了氨态氮浓度(P<0.05),日粮添加9 g•d-1 的2-甲基丁酸较3 g•d-1和对照组显著提高乙酸与丙酸比例,较3 g•d-1和对照组显著提高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力,较3 g•d-1和对照组显著提高纤维丁酸弧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但对蛋白酶的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2-甲基丁酸通过刺激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生长提高瘤胃纤维分解酶和淀粉降解酶的活力,从而促进瘤胃发酵和瘤胃的发育;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考虑,建议2-甲基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6 g•d-1

预防兽医
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双血清型G蛋白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分析
薛晓娟,金红岩,赵玲娜,隋修锟,Zheney Makay,李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27-22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4
摘要 ( 280 )   HTML( )    PDF (1604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以人5型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表达载体,构建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双血清型G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利用融合PCR技术扩增VSV-IN-G-NJ-G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cAd-CMV K-NpA中。通过Pac Ⅰ酶线性化后,与同样经PacⅠ酶线性化的骨架载体pacAd5 9.2-100共转染AAV-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VSV-IN-G-NJ-G。该重组腺病毒于AAV-293细胞连续传代至20代效价稳定。经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G蛋白获得正确表达。将重组腺病毒接种小鼠,利用间接ELISA及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其体液免疫水平,结果显示可诱导产生VSV特异性抗体,其中和抗体水平在1∶32;利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免疫水平,结果表明可以引起接种小鼠强烈的淋巴细胞增殖。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后可以引起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表达VSV糖蛋白重组腺病毒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的cDNA芯片的构建
滑翔,胡中凯,黄小波,文心田,曹三杰,文翼平,伍锐,邓静,赵松,尹人杰,常晓霞,欧阳达,张仙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35-22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5
摘要 ( 232 )   HTML( )    PDF (1659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是三种常见的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原,作者拟构建可同时检测三种病原的cDNA基因芯片。分别根据PEDV基因(SM)、TGEV基因(SN)、PoRV基因(VP7、NSP4)的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靶基因,进行PEDV-TGEV-PoRV的cDNA阵列设计,建立了扩增标记探针的多重PCR方法,并对所构建cDNA芯片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该cDNA芯片的阳性判断标准:SNR大于或等于2.0(或信号强度中位值大于等于1 500)。PEDV-TGEV-PoRV诊断cDNA芯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芯片不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发生交叉反应;芯片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20 pg•μL-1;同一张芯片可重复使用至少7次。本研究为鉴别三种仔猪病毒性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高通量检测技术。

SG97A平衡致死系统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
耿士忠,陈晓娟,潘志明,焦新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43-22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6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948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敲除鸡伤寒沙门菌(SG)减毒疫苗株97A asd基因,构建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并表达新城疫病毒(NDV)F蛋白,构建二价活菌苗。PCR扩增两段位于asd基因外侧的序列作为等位基因,以氯霉素抗性(CmR)基因替代asd基因,构建自杀质粒pGMB151Δasd::CmR,通过E.coli χ7213与SG97A固相杂交,将质粒转入SG97A,反向筛选获得SG97AΔasd::CmR,利用质粒pCP20去除CmR后,DAP的依赖菌株命名为SG97AΔasd。将含asd基因的质粒pYA3334转入SG97AΔasd中构建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并表达NDV-F蛋白。结果表明,通过等位基因重组方法,成功构建SG97AΔasd及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重组菌能够表达NDV-F蛋白,并能在鸡体内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本研究成功构建SG97AΔasd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并表达NDV-F蛋白及其诱导宿主产生抗体,为应用该系统构建二价活菌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山羊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及自然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
张素辉,付利芝,朱买勋,许国洋,徐登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51-22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7
摘要 ( 208 )   HTML( )    PDF (4871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诊自然感染疑似化脓隐秘杆菌引起的山羊淋巴结炎病例病原,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RNA鉴定、动物试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该病原菌染色镜检为革兰阳性的丝状、杆状或棒状细菌,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为化脓隐秘杆菌,可信度为88%,16S rRNA鉴定与化脓隐秘杆菌相似性高于99%,判定该病原菌为化脓隐秘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有高度的敏感性,对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病理切片观察到病羊心肌纤维变性,肺和肾小管管腔内有浆液-纤维素性变性,肝有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肝炎,肩前淋巴结脂肪变性,脾呈浆液-化脓性炎症。结果表明,本次致使山羊淋巴结炎的病原菌为化脓隐秘杆菌,且病羊病理组织学变化为主要脏器的化脓性炎症。

弓形虫截短SAG2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活性分析
赵东岳,陈金锋,韦剑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58-22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8
摘要 ( 200 )   HTML( )    PDF (1503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截短的弓形虫表面抗原2(SAG2)原核表达系统,并探讨其抗原活性。PCR扩增去掉信号肽和C-末端的SAG2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后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并用IPTG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SAG2t的表达及其免疫反应原性。每升菌液约纯化出4 mg rSAG2t蛋白;Western blot显示,ME49株感染的鼠血清和rSAG2t免疫的鼠血清均可强烈识别表达的截短SAG2蛋白。原核表达体系实现了截短的SAG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完全抗原活性。

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分析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种群遗传多态性
王保健,朱俊扬,简克灵,杨光友,汪涛,赖为民,赵习彬,廖晓霞,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64-22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19
摘要 ( 185 )   HTML( )    PDF (2297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遗传变异特点和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技术扩增了四川7个地区共58株鸡源鸡异刺线虫分离株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经测序后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58条鸡异刺线虫12S基因全序列均为699 bp,序列中共有38个变异位点和34个单倍型(HS1-HS34);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22和0.003 95。进一步分析表明,7个地理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Fst=0.007 87),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Nm=31.52);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99.21%),种群间遗传变异水平较低(0.79%);单倍型网络图和NJ系统发育树显示,鸡异刺线虫7个地理种群的34个单倍型散在分布于不同种群内,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鸡异刺线虫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不明显,还未形成显著的地理遗传结构。

基础兽医
含有Th细胞表位的合成PCV2 ORF2 Cap多肽抗原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陈善真,赵焱,李中圣,罗均,陈克宏,王贵平,李其昌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73-22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0
摘要 ( 212 )   HTML( )    PDF (2251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测定在PCV2 ORF2 Cap P1多肽抗原中添加从PCV2 ORF1、ORF3中筛选的Th细胞表位多肽在促进其免疫原性中的作用,以及合成表达的PCV2 ORF2 Cap P1多肽抗原作为疫苗抗原的可行性。采用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获得1条泛宿主新型Th细胞表位多肽和3条PCV2特异的含有Th细胞抗原表位的多肽序列,然后将这4条Th细胞多肽氨基酸序列与筛选自ORF2 Cap1上的1条B细胞表位多肽序列进行串联组合,密码子优化,插入酶切位点、终止密码子,然后进行密码子适应指数和分布频率分析,预测可以实现高效表达后再进行化学合成。合成的P1多肽抗原连接到pET-30a表达载体,并转化至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中,构建表达工程菌BL21(DE3)pLysS-pET-30a-P1。经IPTG诱导表达后P1可实现高效表达,SDS-PAGE鉴定表达量,Western Blot鉴定其生物活性,然后分别免疫小鼠和猪,测定小鼠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以及猪免疫后P1合成多肽抗原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情况。结果表明,设计合成表达的PCV2 P1多肽抗原序列,密码子适应性指数为0.89,能够实现高水平表达,目的片段大小约为28.29 ku,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MTT试验结果表明,P1多肽抗原免疫后机体内IFN-γ和IL-4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P1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为其作为疫苗用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原牦牛隐睾组织结构特征
陈国娟,袁莉刚,李聪,闫振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82-22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1
摘要 ( 226 )   HTML( )    PDF (5552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观察成年牦牛隐睾的组织结构特点,分析高原环境对其生殖微环境的影响。应用HE、Masson’s、Gomori’s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成年牦牛隐睾与单侧正常睾丸、正常睾丸组织结构特点,进而用IPP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统计。与正常组睾丸相比,隐睾生精小管管径极显著减小(P<0.01),基膜增厚,腔内生殖细胞丢失,散在少数幼稚型Sertoli细胞,胞内线粒体变性且含有大小不等的脂褐素颗粒;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间质/管腔面积比极显著增大(P<0.01),Leydig细胞数量减少,胞内线粒体肿胀,间质血管数量减少,管壁增厚皱缩,血管内皮细胞内含大量脂褐素颗粒;睾丸实质部分钙化。单侧正常组睾丸生精上皮细胞为3~4层,Sertoli细胞发育成熟,少见初级精母细胞及精子;间质/管腔面积比与正常睾丸无明显差异(P>0.05),Leydig细胞数量较多,内质网丰富呈一定扩张状态,线粒体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VEGF及VEGFR2在隐睾组与单侧正常组、正常组睾丸均表达于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及各级生精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偶见表达;隐睾组VEGF表达量较正常组、单侧正常组睾丸明显下降(P<0.05),VEGFR2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单侧正常组(P<0.05);单侧正常组VEGF及VEGFR2表达量较正常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高原低氧环境,牦牛隐睾血管发育受阻,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局部钙化,Sertoli细胞发育异常严重影响生精功能;单侧正常睾丸Leydig细胞数量增加,而其中线粒体数量减少,发育程度较正常组织有所降低,隐睾组织中VEGF与VEGFR2可能参与调节双侧睾丸生精抑制作用。

硼酸对非洲雏鸵鸟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唐娟,肖珂,郑昕婷,朱黛云,王为,王静,杨智,孙鹏鹏,王艳红,王晓艺,彭克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91-22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2
摘要 ( 215 )   HTML( )    PDF (3212KB)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硼酸对 45 d非洲雏鸵鸟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1 d非洲雏鸵鸟 24 羽,随机分为 6 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 0(A 组,对照组)、40(B 组)、80(C 组)、160(D 组)、320(E 组)、640 mg•L-1(F 组)剂量的硼酸。饲喂至45 d 取肺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通过 HE 染色,MASSON 染色和TUNEL 技术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HE 染色观察发现,添加40和80 mg•L-1硼酸剂量组,肺组织结构清晰,发育良好,无明显病变,而从160 mg•L-1剂量开始,肺组织形态结构出现病变,异嗜性粒细胞增多,炎症反应加重,细胞间质增厚;MASSON 染色观察发现,320和640 mg•L-1 剂量组肺组织胶原纤维沉淀明显增加;运用 IPP 软件对 TUNEL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显示,添加硼酸剂量 40 mg•L-1 时可减少雏鸵鸟肺组织细胞凋亡,剂量高于320 mg•L-1 时增加肺组织细胞凋亡。综合上述结果,在饮水中添加硼酸,40 mg•L-1 时可减少雏鸵鸟肺组织细胞凋亡,剂量高于160 mg•L-1 时能促进肺组织中发生炎症反应,剂量高于 320 mg•L-1 时能增加肺组织细胞凋亡和诱导肺纤维化。

临床兽医
丹翘液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相关因子的抑制效应分析
魏立琴,王东升,董书伟,邝晓娇,张世栋,严作廷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299-23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3
摘要 ( 187 )   HTML( )    PDF (1858KB)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丹翘液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抗炎机制,利用LPS诱导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丹翘液对RAW264.7细胞活力影响;NO测试盒检测丹翘液对LPS诱导的NO释放量的影响;ELISA方法检测丹翘液对LPS诱导的TNF-α、IL-6和PGE2分泌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丹翘液对LPS诱导的TNF-α、IL-6、COX-2和iNOS基因转录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丹翘液小于700 μg•mL-1对细胞无毒性作用;丹翘液各剂量组(100、300、600 μg•mL-1)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PS诱导的NO、PGE2、TNF-α和IL-6的分泌;能显著抑制iNOS、COX-2、TNF-α和IL-6基因转录和细胞核内 NF-κB p65蛋白表达。丹翘液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通路激活,进而抑制炎症介质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有关。

研究简报
不同光照周期对快速黄羽肉鸡抗应激、免疫和胫骨特性的影响
郭艳丽,邢瑞虎,马淑梅,杜进姣,孙研研,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307-23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4
摘要 ( 229 )   HTML( )    PDF (867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用岭南黄羽肉鸡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光照周期对肉鸡抗应激、免疫和胫骨特性的影响。选用360只0日龄黄羽肉公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4个处理组分别为4种光照制度,即连续光照(23 h光照:1 h黑暗,23L:1D)、短光照(16L:8D)、短光照间歇(12L:3D:2L:3D:2L:2D)和模拟自然光照,试验期63 d。结果,自然光照组63日龄鸡的总抗氧化能力(P=0.08)、新城疫抗体效价(P=0.07)和法氏囊指数(P=0.06)比其他3个组有提高的趋势;3个短光照组42日龄鸡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连续光照组有降低的趋势(P=0.09);短光照间歇组21日龄鸡的胸腺指数(P=0.06)、21(P=0.09)和42日龄鸡(P=0.06)的T淋巴细胞阳性率有大于其他光照组的趋势;其他指标不受光照制度的影响(P>0.05)。这些结果说明,岭南黄羽肉鸡生产中采取自然光照或短光照间歇更有利于其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其健康。

驴的产肉、理化指标及加工特性比较研究
周楠,韩国才,柴晓峰,孙宝忠,李海鹏,郑世学,谢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314-23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5
摘要 ( 241 )   HTML( )    PDF (952KB) ( 5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品种驴的屠宰性能、肉品理化指标和加工特性。本试验选取7月龄的关中驴、德州驴、广灵驴、庆阳驴、沁阳驴、疆岳驴、云南驴7个品种的母驴各6头,分别测定屠宰性能,背最长肌和臀肉中水分含量、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剪切力以及熟肉率等指标。结果表明,7月龄阶段,德州驴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显著高于其他驴种(P<0.05),净肉率显著高于关中驴、庆阳驴和云南驴(P<0.05)。疆岳驴屠宰率显著高于关中驴、庆阳驴、泌阳驴和云南驴(P<0.05)。广灵驴和关中驴两部位肉的脂肪含量达到了2%以上,其中背最长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泌阳驴和云南驴(P<0.05),臀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驴种(P<0.05)。广灵驴、关中驴和德州驴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值显著低于泌阳驴和云南驴(P<0.05)。德州驴两部位肉的熟肉率最高,其中背最长肌熟肉率显著高于广灵驴、关中驴和庆阳驴(P<0.05),臀肉熟肉率显著高于广灵驴、关中驴、泌阳驴、庆阳驴和疆岳驴(P<0.05)。综上表明,德州驴为具有良好肉用潜能的大型驴种。疆岳驴、广灵驴和泌阳驴也同样具有肉用开发潜能。广灵驴和关中驴储脂能力相对较好,具有成为高档原料肉的潜能。

内皮素3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的表达与定位
李亚楠,赵兵令,马淑慧,赫晓燕,范瑞文,王海东,耿建军,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2):  2322-23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2.026
摘要 ( 223 )   HTML( )    PDF (2452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内皮素3(Endothelin 3,EDN3)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的表达差异以及对毛色的影响。以不同毛色绵羊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EDN3基因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的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对EDN3蛋白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进行研究。1)qRT-PCR结果显示,EDN3 在白色绵羊皮肤的相对表达量为5.540 6±0.030 7,在黑色绵羊皮肤的相对表达量为1.005 8±0.062 0。黑白花色绵羊的白色区和黑色区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41 9±0.087 7和1.150 1±0.005 3。2)ELISA结果显示,EDN3在白色绵羊皮肤中的表达量为128.424 7±2.223 4,在黑色绵羊皮肤的相对表达量为25.114 4±3.248 3。在黑白花色绵羊白色皮肤中的表达量为93.945 3±7.562 2,黑色皮肤的表达量为28.606 0±9.295 9。3)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DN3在绵羊皮肤毛囊的毛基质、内外毛根鞘、毛乳头等区域均有表达。综上表明,EDN3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均可正常表达,且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EDN3是维持黑色素细胞存在不可缺少的基因,但不影响绵羊黑白花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