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23
第四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通知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0.  doi:
摘要 ( 124 )   HTML( )    PDF (7191KB)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审稿专家名单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0.  doi:
摘要 ( 74 )   HTML( )    PDF (264KB) ( 9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0.  doi:
摘要 ( 67 )   HTML( )    PDF (155KB) ( 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0.  doi:
摘要 ( 46 )   HTML( )    PDF (301KB) ( 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0.  doi:
摘要 ( 38 )   HTML( )    PDF (330KB) ( 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0.  doi:
摘要 ( 37 )   HTML( )    PDF (313KB) ( 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宿主免疫应答模型与巨噬细胞活化
陈洪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1
摘要 ( 253 )   HTML( )    PDF (3578KB) ( 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副猪嗜血杆菌是当前世界养猪业中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原体之一,感染后临床表现以格拉泽病为典型特征,严重威胁着猪群健康,应用层面的防治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该细菌毒力因子与宿主免疫应答等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基础层面宿主-病原互作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基于不同猪对该细菌存在遗传抗性差异,随着猪基因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正寄希望于分子抗病育种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细菌感染。为此,本文结合作者所在课题组的以往工作通过综述现有高通量数据初步提出了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模型,重点探讨巨噬细胞活化对细菌感染或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可能造成的影响,围绕其中关键的分子调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将来发掘具有应用价值的候选基因素材/分子标记提供借鉴。最后,本综述就下一步相关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植物提取物调控瘤胃发酵的研究进展
汪水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2-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2
摘要 ( 241 )   HTML( )    PDF (842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提取物因其低毒副作用及所具有的独特天然性、营养性和生物活性,成为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之一。许多植物提取物可用于调控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的消化道功能。本文旨在阐述精油、皂苷和大蒜提取物等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及作为瘤胃发酵调控剂的可行性。

哺乳动物原始卵泡的形成和发育及影响因素
许蒙蒙,车龙,徐盛玉,吴德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20-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3
摘要 ( 334 )   HTML( )    PDF (827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始卵泡形成和发育是成年动物卵巢发挥最优生产潜能的重要事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卵巢发育相关研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生长卵泡而忽视了原始卵泡。研究表明,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原始卵泡形成时间存在差异,影响原始卵泡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因素有信号通路、生长因子、转录因子以及激素。本文就哺乳动物原始卵泡形成和发育以及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遗传繁育
KLF3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
王海霞,张志威,贺綦,王宁,王宇祥,曹志平,李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26-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4
摘要 ( 182 )   HTML( )    PDF (1487KB)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鸡KLF3(Gallus gallus Krüppel-like factor 3,gKLF3)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利用qRT-PCR检测了其在肉鸡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并利用基因过表达技术研究gKLF3基因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gKLF3在2~10周龄肉鸡腹部脂肪组织中持续表达,10周龄高脂肉鸡腹部脂肪组织gKLF3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脂肉鸡(P<0.05);gKLF3在鸡成熟脂肪细胞的表达量低于前脂肪细胞(P<0.01);体外培养的鸡前脂肪细胞经油酸诱导分化后,gKLF3基因表达量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过表达gKLF3基因有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以及抑制C/EBPα、FAS基因表达(P<0.01)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gKLF3基因在鸡腹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C/EBPα、FAS基因表达进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实现的。

鸡肝细胞中L-BABP基因表达对脂类代谢基因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影响
高广亮,张庆秋,李辉,王启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32-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5
摘要 ( 256 )   HTML( )    PDF (3009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鸡原代肝细胞为试验材料,探讨鸡L-BABP基因对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及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脂蛋白)的影响。利用RNAi和过表达技术下调和上调该基因的表达,分别在干扰和过表达24、36、48、60和72 h时检测鸡肝细胞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及细胞培养基中脂类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鸡L-BAB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显著或极显著影响APOBAPOAΙPERILIPIN基因表达,且显著地改变细胞培养基中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推测鸡肝细胞中L-BABP基因可能参与禽类脂肪沉积、总胆固醇代谢和脂解过程。

15个鸡群体IL-2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赵会静,张敬敬,文杰,刘冉冉,郑麦青,李庆贺,马月辉,赵桂苹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41-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6
摘要 ( 222 )   HTML( )    PDF (992KB) ( 7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深入研究鸡IL-2基因的多态性及为鸡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IL-2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1个中国地方鸡品种、3个引进鸡品种和1个培育鸡品种共448个个体该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通过DNA池和直接测序技术,共发现了13个突变位点。对所有个体的一段包含5个SNPs的区域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等位基因在15个鸡群体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品种间IL-2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可为抗病基因的选择提供素材;群体遗传学指标分析表明,H系京星黄鸡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这与其品种形成过程一致,其他品种多样性差异不大;单倍型分析共发现23种单倍型,其中H1(CAACG)、H2(CAATT)、H4(TGTTG)、H9(TGTTG)、H11(TATCG)和H16(CATCG)为中国地方鸡品种特有或优势单倍型,可能与抗病能力相关。

牦牛Ihh基因组织表达分析、SNP检测及其基因型组合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李天科,赵娟花,裴杰,梁春年,郭宪,秦文,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50-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7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664KB) ( 6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牦牛Ihh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组合与生产性状间的相关性,发现与牦牛生产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同时进一步研究Ihh基因在牦牛和黄牛各个组织的分布和表达,试验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进行基因型分型和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 分析Ihh基因在牦牛和黄牛不同器官的表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Ihh基因在牦牛和黄牛的所有组织中均表达。然后采用SHEsis和PHASE软件对Ihh基因多态位点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多态位点单倍型组合与生产性状关联性分析。结果检测到牦牛Ihh基因外显子3的 2个多态位点5855(C/T)和6383(G/A)。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2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25);χ2检验表明,甘南牦牛和大通牦牛群体在两个突变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天祝牦牛在2个突变位点处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多态位点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2个突变位点之间存在强连锁平衡,有4种单倍型组合;基因型组合主要发现了3种。关联分析表明,Ihh基因2个突变位点的3种基因型组合对牦牛体斜长、体高、胸围、管围和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CTGA基因型组合的牦牛个体在体斜长、体高、胸围、管围和体重方面显著高于CCGG和TTAA型(P<0.05)。因此,综上推断Ihh基因基因型组合与牦牛体斜长、体高、胸围、管围和体重存在相关性。

基于GWAS后分析策略研究TRAPPC9基因对奶牛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
董易春,刘超,王晓,王雅春,张毅,孙东晓,张胜利,张勤,张沅,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60-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8
摘要 ( 313 )   HTML( )    PDF (2659KB) ( 6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对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群体产奶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在新的中国荷斯坦牛群中将转运蛋白颗粒复合体9(TRAPPC9)基因作为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遗传效应验证。研究利用混池测序寻找SNPs位点,结合前期GWAS结果筛选到的SNPs位点,进而分析这些多态性位点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SNP1、SNP2位点对乳蛋白率和乳糖率效应均显著(P<0.05);SNP3位点对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效应均极显著(P<0.01);SNP4位点对乳脂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SNP5位点对乳脂率和乳糖率的效应显著(P<0.05)。同时发现TRAPPC9基因的表达量对产奶性状也有显著影响(P<0.05),而TRAPPC9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对产奶性状无直接显著影响。该结果进一步表明,TRAPPC9基因可以考虑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应用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牦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
陈亚冰,符梅,兰道亮,林宝山,黄偲,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69-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09
摘要 ( 232 )   HTML( )    PDF (3302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系,并对建立的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分离培养乳腺上皮细胞;通过胰酶消化法纯化细胞;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对其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进乳腺上皮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 双染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抗菌肽以及凋亡因子表达。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角蛋白18表达呈阳性,波形蛋白表达呈阴性,证明培养的细胞是上皮细胞并且没有成纤维细胞污染;β-酪蛋白表达呈阳性,说明建立的乳腺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泌乳功能;荧光显微镜能够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表明EGFP基因成功导入了乳腺上皮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牦牛乳腺上皮细胞3 h后, Annexin V/PI 双染法检测发现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感染细胞中TAPP<0.01)、BNBD5(P<0.01)及BAXP<0.01)表达量明显增高,BCL-2(P<0.05)表达量降低。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株稳定的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系,该细胞系能够作为研究牦牛乳腺发育及分化的体外研究模型。

ISG15和OAS1在奶牛早期妊娠阶段外周血中的表达规律
程蕾,王定发,刘晓华,向敏,凌明湖,胡修忠,夏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77-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0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880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和OAS1在中国荷斯坦奶牛早期妊娠阶段外周血中的表达规律,为利用干扰素刺激基因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试验用青年母牛共27头,其中自然发情牛10头,同期发情牛17头;人工授精后0、14、18、21和28 d采集外周血并分离总白细胞或白细胞亚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SG15和OAS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人工授精后18 d妊娠牛外周血中ISG15和OAS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怀牛;ISG15在妊娠牛中一致上调(平均3.92倍),空怀牛中一致下调(平均1.46倍);OAS1在妊娠牛中平均上调3.49倍,空怀牛平均下调1.28倍。自然发情条件下,妊娠牛外周血中ISG15和OAS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怀牛,同期发情条件下两个基因在表达趋势上与之类似,但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人工授精后18 d OAS1在妊娠牛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空怀牛,其中妊娠牛中OAS1一致上调表达,平均上调2.14倍,空怀牛中OAS1一致下调,平均下调1.80倍。研究提示:人工授精后第18 天妊娠牛与空怀牛之间ISG15的差异表达比OAS1更明显;自然发情状态下,妊娠牛与空怀牛之间两个基因差异表达情况比同期发情状态下更明显;相对于外周血总白细胞,妊娠牛与空怀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SG15、OAS1的差异表达倍数更低。综上表明,利用外周血中ISG15的表达水平可望能够在人工授精后18 d对自然发情奶牛较为准确地做出早期妊娠诊断;对于ISG15、OAS1在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类中的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奶牛早期妊娠识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动物营养
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绵羊IGF-1和GH分泌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闫云峰,杨华,杨永林,潘晓亮,邹云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85-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1
摘要 ( 241 )   HTML( )    PDF (1757KB) ( 7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绵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生长激素(GH)分泌及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为科学配置肉羊饲料及研究肉羊生长发育提供基础。选择6月龄体重相近的多胎萨福克公羔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低蛋白日粮、中蛋白日粮和高蛋白日粮)。采用ELISA方法和SYBR Green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30、60 、90 和120 d)羔羊外周血中IGF-1、GH浓度和皮肤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日粮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绵羊平均日增重、外周血中IGF-1和GH的浓度以及皮肤组织IGF-1基因的表达丰度,而未显著影响GH基因的表达丰度。结果提示,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绵羊生长发育快,外周血中IGF-1浓度增加,GH浓度降低,IGF-1基因表达量增加。

不同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细菌及瘤胃和血浆中内毒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
郭鹏,刘大程,赵培厅,高民,胡红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96-1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2
摘要 ( 211 )   HTML( )    PDF (1706KB) ( 7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观察不同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细菌及瘤胃和血浆中内毒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试验分四期进行,每期10 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以逐渐增加日粮精料的方式诱导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分别利用pH动态监测记录系统和滚管培养法测定瘤胃pH、瘤胃细菌总数、淀粉分解菌及坏死梭形杆菌的浓度;以鲎试验试剂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内毒素和组胺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增大,瘤胃pH显著降低(P<0.05),并且瘤胃pH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快;日粮NFC/NDF比为2.58时,瘤胃内组胺和内毒素的浓度明显增加(P<0.05),坏死梭形杆菌和淀粉分解菌的数量也显著升高(P<0.01)。内毒素、组胺和坏死梭形杆菌三者浓度的异常增加对SARA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添加乳酸菌制剂和丙酸对全株玉米全混合日粮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陈雷,原现军,郭刚,闻爱友,肖慎华,巴桑,余成群,邵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04-1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3
摘要 ( 334 )   HTML( )    PDF (889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价乳酸菌制剂和丙酸对西藏地区全株玉米全混合日粮(TMR)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乳酸菌制剂和丙酸添加组3个处理。全混合日粮青贮45 d后全部开封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并分别在有氧暴露第6、9和12天取样评定其有氧稳定性。每个处理组每个时间点开5个青贮窖即5个重复。结果表明,全株玉米全混合日粮干物质含量适宜、乳酸菌数量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充足,因此对照组发酵品质良好,添加乳酸菌制剂进一步改善了发酵品质,虽然丙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乳酸发酵,但发酵品质仍属良好。在有氧暴露阶段,对照组和乳酸菌添加组乳酸含量持续下降,pH﹑氨态氮/总氮和酵母菌数量显著上升(P<0.05)。丙酸添加组乳酸含量前9 d逐渐升高,之后显著下降(P<0.05),pH基本趋于稳定,12 d后降至3.75,酵母菌数目显著(P<0.05)低于其他组。综合全株玉米TMR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添加乳酸菌制剂改善了全株玉米TMR的发酵品质但没有提高其有氧稳定性,添加丙酸尽管一定程度抑制了乳酸发酵,但明显提高了发酵全混合日粮的有氧稳定性。

预防兽医
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DNA复制子载体的构建及外源基因表达分析
王晓杜,赵凡凡,代兵,邵东华,蒋春英,周圻,马志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11-1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4
摘要 ( 250 )   HTML( )    PDF (2179KB)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是引起以母猪流产为主要特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之一,笔者拟构建JEV的DNA型复制子载体,并利用该载体表达外源基因。以JEV毒株SA14-14-2为基础,去除病毒结构蛋白基因prM和部分E基因而保留全部非结构蛋白和非编码区序列,插入FMDV2A和丁肝病毒核酶序列构建复制子表达载体pAC-JEV,实时定量 PCR、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JEV自身蛋白(NS3)表达,验证复制子的自主复制能力。在pAC-JEV的结构蛋白C基因下游插入EGFP基因、猪流感病毒的HA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GP5基因构建重组复制子pAC-JEV-EGFP、pAC-JEV-HA、pAC-JEV-GP5和NS5基因缺失载体pAC-JEV-ΔNS5,该复制子载体转染BHK-21,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EGFP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源蛋白质(GFP、GP5、H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转染时间延长,复制子转染细胞内NS3的表达逐渐增加,表明所构建的JEV复制子表达载体具有自主复制能力。EGFP mRNA转录水平和EGFP蛋白质荧光信号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并且荧光信号可持续8 d以上,携带猪流感病毒的HA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GP5基因的复制子载体转染BHK-21细胞后,HA和GP5能有效表达,说明复制子具有表达外源蛋白质的能力。该复制子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深入研究JEV各蛋白质的功能、各蛋白质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基于复制子载体的疫苗开发等提供了技术平台。

鸭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肉鸭的病毒分布与病理学观察
赵赫,李爽,谷长勤,张万坡,程国富,刘晓丽,胡薛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19-1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5
摘要 ( 209 )   HTML( )    PDF (5159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2006-2010年湖北省地区暴发的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理特征,地域性特点,运用病理剖检、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鸭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病鸭进行研究。剖检眼观病变表现为肝、脾表面出现大量黄白色病灶,组织学病变为肝、脾出血、坏死与肉芽肿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感染病鸭脾均出现特异性阳性信号,而肝和法氏囊仅部分出现阳性信号。由以上结果推测可知湖北省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特征表现为肝脾坏死。

牛α0干扰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及抗病毒活性鉴定
彭统全,邵建伟,张润祥,曹翀,马波,高明春,王君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24-1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6
摘要 ( 225 )   HTML( )    PDF (5569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隆牛α0干扰素(BoIFN-α0)成熟肽基因,使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研究其表达蛋白质的活性。通过PCR方法扩增得到BoIFN-α0成熟肽基因,然后将其连接到含分泌信号肽序列的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 pPICZαA 上,构建重组质粒pPICZαA-BoIFN-α0,重组质粒经PmeⅠ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化宿主菌GS115。转化子经100 μg•mL-1 zeocinTM筛选和PCR鉴定,阳性重组菌经甲醇诱导后实现了BoIFN-α0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分泌表达。结果表明: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 和21 ku,推测表达产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糖基化。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重组BoIFN-α0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达到5.72×106 U•mg-1。这些研究结果为牛IFN-α的更深层次应用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氨苄西林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孙礼瑞,谢星,谢恺舟,张小杰,王剑锋,崔璐璐,刘建宇,张跟喜,戴国俊,王金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30-1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7
摘要 ( 319 )   HTML( )    PDF (1576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氨苄西林在鸡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鸡组织样品经磷酸二氢钠溶液提取,乙腈去蛋白质,正己烷去脂肪,饱和二氯甲烷萃取,上清液经甲醛在酸性条件下沸水浴衍生化后,在激发波长327 nm、发射波长409 nm处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测定鸡组织中氨苄西林的检测限为3.5 μg•kg-1(S/N=3)、定量限为10.0 μg•kg-1(S/N=10)。氨苄西林在鸡组织样品中平均回收率在75.31%~85.87%,变异系数均低于10.20%。各试验组京海黄鸡分别按体重以120、240 mg•(kg•d)-1剂量内服氨苄西林,每天1次,连续7 d给药后,休药4 h(零休药期),各组织中氨苄西林的残留量最高,并在休药后第3天迅速降低。休药第5天后所有组织中氨苄西林残留量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50 μg•kg-1),休药第9天各组织中氨苄西林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休药后相同时间点鸡肌肉中药物残留量最低,肝中的药物残留量最高;氨苄西林在肾中残留比肌肉、肝消除缓慢且消除时间长。氨苄西林在鸡肌肉、肝和肾中的残留量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根据WT1.4软件按95%置信区间计算所得,建议黄羽肉鸡按体重以120、240 mg•(kg•d)-1剂量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后,其休药期(WT)分别为4和5 d。

拉莫三嗪及L-硝基精氨酸对颞叶癫痫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及nNOS阳性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李猛猛,尹逊河,邱建华,王宪龙,李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38-1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8
摘要 ( 204 )   HTML( )    PDF (1259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得家兔颞叶癫痫模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研究L-NNA和拉莫三嗪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NO在颞叶癫痫中的发作机制及这两种药物对脑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2.0~2.5 kg健康哈白兔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拉莫三嗪治疗组和L-NNA治疗组,应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海马及颞叶NO的含量及NOS的活性。结果显示:发现模型组脑海马及颞叶内NOS 的活性从6 h开始迅速升高,1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7 d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其他各组(P<0.05)。L-NNA治疗组和拉莫三嗪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极显著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L-NNA在6 h~1 d时对NOS的降低程度显著好于拉莫三嗪组(P<0.05)。NO的变化规律与NOS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成正相关;利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海马内神经性NOS(nNOS)阳性神经元,发现模型组海马内CA3区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增加,胞质着色加深,胞体的截面积和突起变小;拉莫三嗪治疗组和L-NNA治疗组的神经元密度有所降低,胞体的截面积和突起长度显著变大(P<0.05)。结果显示:NO参与了颞叶癫痫发作的始动过程,高浓度的NO对神经元有损伤作用;L-NNA和新型治疗药拉莫三嗪能明显抑制癫痫发作后NO的浓度,对脑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对癫痫发作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兽医
人参茎叶多糖对雏鸡小肠黏膜组织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影响
闫晓刚,张芳毓,郎洪彦,金香淑,赵中利,刘臣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44-1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19
摘要 ( 225 )   HTML( )    PDF (3659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人参茎叶多糖(GSLP)对雏鸡小肠黏膜组织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影响,选择600只体重相近(52.79±4.58 g)的7 日龄健康海兰褐雏鸡,随机分为10个处理,每个处理60 只(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为正常饲喂组和免疫抑制组,各包括5个处理,GSLP 添加量分别为0、0.2、0.4、0.8 和1.6 g•kg-1,试验期35 d。饲养期结束后,每个处理中随机选择9 只雏鸡(每个重复3只),采集空肠和回肠样品。结果显示:(1)GSLP提高了空肠绒毛宽度和表面积(P<0.01),0.8 g•kg-1 GSLP 降低空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P<0.05),0.8和1.6 g•kg-1 GSLP降低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P<0.01),GSLP 对绒腺比无显著影响;(2)空肠绒毛高度(P<0.05)和黏膜厚度(P<0.01)以及回肠绒毛高度(P<0.05)中存在GSLP与免疫状态之间的交互作用;(3)0.4、0.8 和1.6 g•kg-1 GSLP 增加空肠CD3+阳性细胞的面积(P<0.05),1.6 g•kg-1 GSLP提高空肠肥大细胞的数量(P<0.05),GSLP对免疫细胞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结果表明,GSLP 对小肠黏膜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养分吸收机能并无显著影响;0.4~1.6 g•kg-1 GSLP 提高空肠的黏膜免疫水平;GSLP对环磷酰胺前期抑制的空肠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的发育具有改善作用。

人参皂苷Rb1对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及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内钙瞬时变化的影响
王鑫,冯波,孙向婉,李平丽,董虹,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56-1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20
摘要 ( 177 )   HTML( )    PDF (2797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人参皂苷Rb1(GSRb1)对人合谷穴区皮内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振幅及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MMECs)内游离钙离子瞬时变化的影响。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结合离子导入仪检测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的振幅。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检测ATP引起的RMMECs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及Rb1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确定了能够引起RMMECs细胞内游离钙离子释放的ATP的最低量为0.5 μg•mL-1,瞬时升高差异显著的剂量是0.7 μg•mL-1,能够影响RMMECs细胞内钙离子变化的GSRb1的最低量为8 μg•mL-1。RMMECs经 8 μg•mL-1 GSRb1孵育后,能够刺激细胞内游离钙离子释放的ATP的最低量升高为1.5 μg•mL-1。本研究说明,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振幅的中药成分GSRb1能够通过对RMMECs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提高RMMECs对ATP的耐受能力(ATP的刺激量由0.5 μg•mL-1升高到1.5 μg•mL-1)。

不同因素对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
张蕾蕾,余永涛,何生虎,赵清梅,葛松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63-1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21
摘要 ( 235 )   HTML( )    PDF (1692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不同因素对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筛选出显著影响U.oxytropis苦马豆素合成的因素。将U.oxytropis分别接种到不同pH或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L-哌可酸、L-赖氨酸、α-酮戊二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菌丝及其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分析各条件下真菌苦马豆素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在4.5~6.5时,随pH增加,真菌SW产率显著增加(P<0.05);当PEG质量浓度在0~32 g•L-1时,随PEG增加,真菌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1);当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同量(10-3  mol•L-1)的L-哌可酸、L-赖氨酸、ɑ-酮戊二酸时,L-哌可酸添加组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5),L-赖氨酸添加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增加(P<0.05);当L-哌可酸的初始浓度为10-3和10-2  mol•L-1时,真菌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下降(P<0.05),当其浓度为10-4  mol•L-1时,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增加(P<0.01);当L-赖氨酸的初始浓度为10-1、10-2或10-4  mol•L-1时,真菌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5)。当ɑ-酮戊二酸的初始浓度分别为10-1、10-2、10-3   mol•L-1时,真菌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5)。由试验可知,低pH或添加PEG可抑制U.oxytropis中苦马豆素的合成,L-哌可酸、L-赖氨酸、α-酮戊二酸均对U.oxytropis的苦马豆素合成产生显著影响,但对苦马豆素合成的影响与各物质在培养基中的浓度密切相关。

研究简报
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永强,吴晓东,赵永刚,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  174-1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1.022
摘要 ( 208 )   HTML( )    PDF (1384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建立施马伦贝格病毒(SBV)S基因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的快速检测和确诊。通过对公开发表的SBV S基因序列与布尼病毒科其他11种病毒S基因进行比对,找出不同病毒变异区域集中且变异区域两侧保守的序列片段,基因合成,体外转录,作为基因扩增模板。在特异性变异序列两端的保守区域设计扩增引物,进行RT-PCR扩增。在保守区域设计双向测序引物,对RT-PCR产物进行双向焦磷酸测序。通过比对测序结果,确定是否为SBV核酸序列;优化条件,确定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建立SBV S基因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扩增基因片段长度为166 bp;敏感性为可检测到104个拷贝;每一条测序引物可准确测出50 bp左右核酸序列,双向测序可准确测出100 bp左右核酸序列,具有较好特异性,完全满足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确诊要求;重复测序3次,均能准确测出100 bp左右核酸序列。本研究建立的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可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的检测和确诊,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 d内完成,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