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4
遗传繁育
宁夏牧区主要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群体间杂种优势预测
瞿冬艳;陈仁金;毛永江;孙辰晨;耿岩;田黛君;陈亮;赵晓勇;杨章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6.  doi:
摘要 ( 1463 )   HTML( )    PDF (376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宁夏牧区陶赛特、得克赛尔、萨福克、滩羊、小尾寒羊、滩寒杂种羊6个绵羊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并根据遗传距离对群体间杂种优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6 个绵羊群体共检测到108 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在每个群体都检测到5个以上等位基因,7个微卫星座位在6个群体中呈高度多态性,期望杂合度远大于观测杂合度,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Fst)较低,为5.8%,与Gst结果基本一致,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56.90%,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54.36%。根据DC遗传距离和DA遗传距离,预测群体间杂种优势,杂交母本品种以滩寒杂种羊效果最好,滩羊次之,小尾寒羊最差;杂交父本的选择顺序为得克赛尔、萨福克、陶赛特。
湖羊产羔性状的微卫星标记与可能生产力的关联性分析
孙伟;常洪;金银;王鹏;钱建共;吴文忠;陈玲;王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7-14.  doi:
摘要 ( 1468 )   HTML( )    PDF (399KB)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位于绵羊第6 号染色体上与多胎基因(Fec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OarAE101、BM1329、BM143 和OarHH55标记以及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OarHH35标记对湖羊的产羔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羊的5个微卫星座位都达到了高度多态水平(PIC>0.5),5个微卫星座位可以用于湖羊产羔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基因座中OarAE101、 BM143各基因型产羔数生产力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OarHH35各基因型产羔数可能生产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01<P<0.05),BM1329、OarHH55各基因型产羔数可能生产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OarAE101标记中107/113的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为最大,与基因型103/113、107/107、101/111、113/113、107/111和103/103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01/101和103/107之间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显著(0.01<P<0.05),与115/115和111/111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OarHH35标记中139/139的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为最大,与基因型139/141、139/127、137/125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27/127、125/125和139/125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BM143标记中118/118的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为最大,与基因型118/106、118/110、106/104和112/114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18/116和102/106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显著(0.01<P<0.05),与102/104、112/102和116/112之间产羔数可能生产力最小二乘平均值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将在今后湖羊品种的标记辅助选择和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新疆细毛羊抑制素α亚基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
张成云;吴志焕;曾宪垠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5-19.  doi:
摘要 ( 1367 )   HTML( )    PDF (569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绵羊抑制素α亚基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以新疆细毛羊卵巢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约812 bp片段,经pMD18-T载体克隆和测序分析证实为新疆细毛羊抑制素α亚基前体基因。进一步通过PCR反应扩增新疆细毛羊INHα亚基基因片段,经过Nco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pET32a 原核表达载体,获得pET-INH重组表达载体。将携带有重组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1 mmol·L-1 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过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诱导表达蛋白大约为32 ku,与预期表达蛋白大小一致。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了目的融合蛋白。新疆细毛羊抑制素α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绵羊防御素(sBD1)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分布和定量分析
盛金良;陈创夫;杨霞;王远志;张辉;曹旭东;史前伟;赵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20-25.  doi:
摘要 ( 787 )   HTML( )    PDF (1411KB) ( 6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绵羊防御素(Sheep beta defensin-1, sBD1)mRNA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方法检测绵羊防御素sBD1 mRNA 在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通过荧光定量RT-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绵羊防御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胎羊的舌、皱胃、十二指肠、空肠、盲肠检测到绵羊防御素sBD1 mRNA,在羔羊和成年羊消化道的舌、食道、瘤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和呼吸道的气管、肺均检测到绵羊防御素sBD1 mRNA,在各发育阶段的心、肝、肾以及羔羊、成年羊的淋巴结和体外培养的羔羊肺泡巨噬细胞均未检测到sBD1 mRNA;实时定量PCR比较表明,sBD1 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皱胃、十二指肠和空肠表达量的高低为sBD1 mRNA表达量(羔羊)>sBD1 mRNA表达量(成年羊)>sBD1 mRNA表达量(胎羊)。绵羊防御素sBD1 mRNA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是持续表达的,其在消化道表达量高低为sBD1 mRNA表达量(羔羊)>sBD1 mRNA表达量(成年羊)>sBD1 mRNA表达量(胎羊)。
细胞骨架抑制剂、电激活液对兔卵孤雌激活和发育的影响
徐营;雷蕾;杨利国;陈大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26-31.  doi:
摘要 ( 872 )   HTML( )    PDF (894KB)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细胞骨架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和秋水仙素处理兔成熟卵母细胞,然后采用电激活的方法激活兔卵母细胞,观察细胞骨架抑制剂对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孤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不同的电激活液,即甘露醇、Zimmerman氏和山梨醇对兔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7.5 μg·mL-1细胞松弛素B处理卵母细胞后孤雌激活,其2-细胞胚率(82.2%)和囊胚发育率(43.4%)与对照组(76.4%和51.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1 μg·mL-1秋水仙素处理兔卵母细胞,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的2-细胞胚率(64.9%)和囊胚发育率(23.8%)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用细胞松弛素B和秋水仙素共同处理的2-细胞胚率(62.5%)和囊胚发育率(30.9%)与秋水仙素单独处理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秋水仙素对兔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影响比CB更大。通过免疫荧光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骨架抑制剂处理后,经孤雌激活获得的囊胚中,微丝和微管结构未见异常。
早期猪胎儿卵巢的组织学观察
成志军;陶勇;徐伟;王勇;章孝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32-37.  doi:
摘要 ( 854 )   HTML( )    PDF (2050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母猪怀孕后33~61 d期间,是胎猪卵母细胞发生的关键阶段。为掌握这一时期卵巢上组织细胞的发育变化,试验采集妊娠33、40、46、54、61 d的雌性胎猪卵巢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妊娠33 d胎猪卵巢表面上皮由1~2层细胞构成,实质见到卵原细胞和髓质索结构;妊娠40 d时出现卵原细胞共质体结构和前细线期卵母细胞,髓质索状结构断裂;妊娠46 d共质体样结构增多,卵母细胞进入前细线期和细线期。髓质索断裂成片段;妊娠54 d时表面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卵巢皮、髓可分,皮质中层见到合胞体样卵母细胞群,髓质相邻的皮质深层有一些原始卵泡正在形成;妊娠61 d胎猪卵巢皮、髓界限清晰,皮质中层是大量合胞体样卵母细胞群,皮质深层出现了较多的原始卵泡,髓质中卵泡结构退化,卵母细胞发生核固缩。
发情周期中山羊子宫和输卵管内肥大细胞及组织胺含量的变化
王立芹;申颖;王树迎;黄丽波;侯衍猛;王慧;王建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38-43.  doi:
摘要 ( 893 )   HTML( )    PDF (1011KB) ( 5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山羊发情周期4个阶段肥大细胞(MC)在子宫和输卵管内的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规律,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检测了子宫和输卵管组织中组织胺(HA)含量。结果显示:MC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在子宫内主要分布在肌层,子宫外膜中零星散在,内膜中散在分布于固有层的子宫腺和血管周围,子宫阜和内膜上皮中未发现。输卵管内MC在黏膜皱襞、肌层和外膜中均有分布。MC在发情后期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发情周期中子宫及输卵管MC数量变化为:MC(发情后期)>MC(发情前期)>MC(间情期)>MC(发情期),子宫肌层MC数量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固有层和输卵管内无显著变化。子宫角内HA含量在发情后期与其它时期有显著变化(P<0.05),子宫体、子宫颈和输卵管的变化不明显(P>0.05)。
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和胰岛共培养的研究
杨润军;许尚忠;李俊雅;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44-51.  doi:
摘要 ( 849 )   HTML( )    PDF (1508KB) ( 6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成功分离睾丸支持细胞和胰岛的基础上,以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作为饲养层与胰岛进行共培养,通过形态学方法和胰岛素荧光免疫测定法观察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条件下胰岛的生长特性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表明,睾丸支持细胞能够为胰岛提供良好的生长微环境,促进胰岛增殖,显著延长体外培养条件下胰岛的生存期限,共培养19 d后胰岛的存活率依然在90%以上。在功能上,共培养组胰岛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从第7天开始就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P<0.01),培养15 d后2个共培养组的胰岛素刺激指数分别为2.13±0.13和2.58±0.11,表明睾丸支持细胞饲养层能保持胰岛素高分泌水平和良好的糖刺激反应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胰岛体外长期培养方法。
动物营养
不同品种肉鸡肠道rBAT和y+LAT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冯定远;谭会泽;邹仕庚;刘清神;左建军;董泽敏;叶慧;张常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52-58.  doi:
摘要 ( 1491 )   HTML( )    PDF (408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遗传背景相同的1 日龄父母代雄性Arbor Acre (AA)和父母代雄性岭南黄肉雏鸡各160羽,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以AA肉鸡和岭南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样品为模板,研究不同品种肉鸡肠道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和y+LAT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结果显示:十二指肠和空肠rBAT和y+LAT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与回肠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品种肉鸡rBAT和y+LAT2 mRN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发育模式,从2~30 d不断升高,44 d下降,55 d回升;岭南黄肉鸡rBAT和y+LAT2 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幅度小于AA肉鸡,AA肉鸡rBAT和y+LAT2 mRNA表达丰度在2~30 d时均高于岭南黄肉鸡。回肠rBAT和y+LAT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在岭南黄肉鸡和AA肉鸡间有显著差别,岭南黄肉鸡回肠rBAT和y+LAT2 mRNA表达在后期(30~58 d)高于前期(2~16 d);而AA肉鸡回肠rBAT和y+LAT2 mRNA表达在58 d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点,在16 d时最低。以上结果说明:(1)十二指肠和空肠rBAT、y+LAT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与回肠有着较大的差异,这表明肠道近端和远端在碱性氨基酸吸收的功能上可能有差异;(2)不同品种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rBAT、y+LAT2 mRNA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发育模式,但在时间点上有一定的差异,而与回肠的表达模式不同,表明rBAT和y+LAT2 mRNA的表达受到发育阶段、品种和肠段的影响;(3)回肠rBAT和y+LAT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在岭南黄肉鸡和AA肉鸡间有显著差别。
不同形式三价铬对肥育猪胴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王敏奇;许晓玲;雷剑;和玉丹;许梓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59-65.  doi:
摘要 ( 893 )   HTML( )    PDF (503KB) ( 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96头体质量约6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研究不同三价铬源对肥育猪胴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猪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余3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添加来源于氯化铬、吡啶羧酸铬、纳米铬的含200 μg·kg-1铬试验饲粮,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铬提高了猪日增质量和饲料转化效率(P<0.05);增加了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P<0.05),降低了脂肪率和背膘厚(P<0.05)。吡啶羧酸铬对胴体脂肪率和眼肌面积也有显著影响(P<0.05)。纳米铬和吡啶羧酸铬提高了皮下脂肪组织激素敏感脂酶活性、血清总蛋白和游离脂肪酸水平(P<0.05),降低了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P<0.05)。纳米铬还降低了尿素氮、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P<0.05),提高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及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提示,三价纳米铬对猪生长和胴体组成的效果优于常规铬源,对机体脂肪代谢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饲粮结构与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比例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吴秋珏;郝正里;李发弟;张晓庆;李勇;叶得河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66-71.  doi:
摘要 ( 822 )   HTML( )    PDF (362KB) ( 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绵羊饲粮的结构碳水化合物(Structural carbohydrate, SC)与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的适宜比例。选用6只1.5岁左右,装有十二指肠近端套管和瘤胃瘘管的甘肃高山细毛羊羯羊,按3×3有重复拉丁方设计(3个饲养循环,每个循环为预试期10 d,收集期9 d),研究3种饲粮(Ⅰ、Ⅱ、Ⅲ)的SC/NSC 比(1.57、1.95、2.29)对绵羊胃内、肠内、全消化道内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Ⅰ的DM和OM全消化道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Ⅲ(P<0.01);饲粮间NDF和ADF的全消化道消化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种饲粮的DM、NDF胃内、肠内消化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Ⅰ全消化道氮消化量极显著高于Ⅱ、Ⅲ(P<0.01),Ⅱ也极显著高于Ⅲ(P<0.01);呈现出饲粮Ⅱ胃内氮消化率高于Ⅰ、Ⅲ(P=0.278)和饲粮Ⅰ、Ⅱ全消化道氮消化率(P=0.244)及氮存留量(P=0.091)较高的趋势。结果提示,SC/NSC为1.57时,绵羊消化代谢的各项指标最优。
预防兽医
同时检测猪瘟病毒和北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成丹;赵建军;李娜;孙元;周艳君;朱妍;田志军;涂长春;童光志;仇华吉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72-77.  doi:
摘要 ( 932 )   HTML( )    PDF (680KB)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猪瘟病毒(CSFV)及北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水解探针,建立一种同时检测CSFV和PRRSV的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可检测到3.2 TCID50的CSFV和1.8 TCID50的北美洲型PRRSV,比常规PCR方法敏感性高50倍以上。用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155份现地样品进行检测,结果73份为PRRSV阳性,16份为CSFV阳性,13份为CSFV和PRRSV混合感染,与常规RT-PCR的符合率高达99.4%。该复合荧光定量RT-PCR方法敏感、特异、重复性好。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后猪外周血淋巴细胞IL-2、IL-4、IL-10、IL-12p40、IFN-γ和TNF-α mRNA转录的变化
司兴奎;郭鑫;杨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78-82.  doi:
摘要 ( 1624 )   HTML( )    PDF (366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竞争定量RT-PCR技术(qcRT-PCR)对PCV2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2、IL-4、IL-10、IL-12p40、IFN-γ和TNF-α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4和21 DPI(Days post inoculation)感染组Th1类细胞因子IL-2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5.1(P<0.01)和24.0(P<0.01)倍;IL-12p40 mRNA转录水平在14和21 DPI分别为对照组的1.7(P<0.05)和1.2(P<0.05)倍;感染组IFN-γ mRNA转录水平除在7 DPI低于对照组外(P<0.05),在28和42 D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38.2(P<0.01)和4.0(P<0.05)倍。Th2类细胞因子波动较为明显,28 DPI IL-4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IL-10 mRNA在7(P<0.01)和14 DPI(P<0.05)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35 D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NF-α mRNA转录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上述6种细胞因子mRNA变化结果显示,PCV2感染猪Th1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而Th2细胞的细胞因子在28 DPI前后出现明显波动,尤其是在35 DPI IL-10 mRNA显著下降(P<0.05),提示PCV2感染可造成猪体内Th1/Th2免疫应答的失衡,导致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增强而体液免疫应答下降。
AsiaⅠ型 FMDV全衣壳蛋白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免疫活性分析
曹轶梅;孙甲川;卢曾军;孙普;郭建宏;刘在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83-88.  doi:
摘要 ( 795 )   HTML( )    PDF (698KB) ( 5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AsiaⅠ型FMDV全衣壳蛋白P12A基因插入到带有蜂毒溶血肽信号序列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MelBac中,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Mel-P12A。然后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转移载体与线性化的杆状病毒DNA共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以感染复数(MOI)10的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72 h后收获细胞,经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P12A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82 ku,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且能被FMDV阳性血清所识别。免疫荧光检测表明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膜部分。夹心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一部分表达蛋白分泌至培养基中,而有一部分蛋白仍在细胞中未能分泌。表达蛋白加入等量佐剂乳化后免疫豚鼠,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豚鼠免疫后15 d即产生了特异性FMDV抗体。本研究为空衣壳的体外组装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吴培培;唐应华;刘文博;陈义平;张小荣;吴艳涛;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89-92.  doi:
摘要 ( 1371 )   HTML( )    PDF (426KB) ( 10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鸡胚矮小试验、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将2006—2007年在江苏省分离的7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鉴定为嗜肾型毒株。采用RTPCR扩增IBV分离株的S1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个IBV分离株S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99.4%,处于同一个群,分别属于3个亚群。这些毒株与大多数国内近年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而与Massachusetts、T、4/91和793B血清型毒株(包括H120和H52疫苗毒株)的同源性较低。IBV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的差异是造成免疫鸡群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
鸡IL-6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新城疫LaSot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刘蕊娜;邹年莉;王红宁;柳萍;黄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93-97.  doi:
摘要 ( 795 )   HTML( )    PDF (492KB) ( 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T-PCR方法从ConA诱导的鸡脾淋巴细胞RNA中扩增出IL-6基因,与pCI-neo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I-IL-6,并研究pCI-IL-6在CEF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新城疫LaSot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发现,pCI-IL-6在CEF细胞中得到表达,pCI-IL-6和LaSota疫苗联合免疫组HI抗体、CD4+、CD8+和CD3+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从免疫后第14天起均高于LaSota疫苗单独免疫组。其中,HI抗体效价在第14、21和35天时差异显著(P<0.05),在第28天时差异极显著(P<0.01); CD4+、CD8+和CD3+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在第14天后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在免疫后第35天进行攻毒,pCI-IL-6和LaSota疫苗联合免疫组的保护率为89.5%,而LaSota疫苗单独免疫组的保护率为76.5%。结果表明,pCI-IL-6真核表达质粒在鸡体内成功表达,并能明显提高新城疫LaSota疫苗的免疫效果,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毛fim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何华;裴洁;吴斌;赵战勤;张建民;罗勇;向敏;卢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98-102.  doi:
摘要 ( 824 )   HTML( )    PDF (571KB) ( 5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参照GenBank上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菌毛fimD基因序列(X75811),设计1对引物,从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中扩增出fimD编码区1 098 bp的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 检测证实该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约42 ku,与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体制备的阳性血清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将包涵体变性和复性后包被酶标板建立间接ELISA(fimD-ELISA),特异性良好。用fimD-ELISA检测临床送检的668份血清,阳性率为30.7%。用该法与微量凝集试验平行检测102份血清,fimD-ELISA的敏感性高于微量凝集试验。
猪链球菌耐药性产生对其毒力的影响
王丽平;陆承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03-108.  doi:
摘要 ( 857 )   HTML( )    PDF (1019KB) ( 7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猪链球菌2型菌株耐药性产生对其毒力的影响,作者采用次抑菌浓度的青霉素和红霉素诱导猪链球菌2型临床分离敏感株HA9801成为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株,并对亲本株与诱导耐药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溶血环、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蛋白因子(EF)和荚膜多糖(CPS)及对小鼠的组织损伤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次抑菌浓度的红霉素和青霉素可以诱导耐药性的产生,但耐药株与亲本株比较,溶血性、LD50、MRP、CPS、EF及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均与亲本株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猪链球菌2型HA9801株在获得耐药性的同时,仍能保持与亲本株相似的毒力,其毒力不会因耐药性的获得而降低。
基础兽医
中药复方连翘对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高海;刘开永;李秀岚;曾振灵;陈建新;陈杖榴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09-116.  doi:
摘要 ( 919 )   HTML( )    PDF (1605KB) ( 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0只7日龄健康岭南黄鸡随机分为Ⅰ、Ⅱ、Ⅲ和Ⅳ组,每组40只,Ⅰ为正常对照组、Ⅱ为感染病毒组、Ⅲ为中药复方治疗组、Ⅳ为中药复方制剂组,Ⅱ、Ⅲ组均于8日龄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Ⅲ、Ⅳ以20 g·kg-1单剂量灌服中药复方连翘汤。分别于试验后第7、14、21、28日龄采外周血及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测定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鸡外周血和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T细胞的含量;放血致死称体质量、脾和法氏囊质量,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在感染IBDV7 d后取脾脏和法氏囊组织,制备组织样品进行组织学及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连翘制剂可使雏鸡外周血细胞的吞噬能力、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法氏囊和脾脏的质量明显提高,对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有明显的改善和恢复作用,提高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改变CD4+/CD8+比值促进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感染病毒组的上述指标显著下降,中药复方连翘治疗组与感染病毒组相比能显著提高上述指标。
临床兽医
冬虫夏草菌丝粗多糖对SP2/0细胞凋亡和p53表达的影响
刘彦威;;刘娜;韩博;田向荣;苏敬良;赵德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17-121.  doi:
摘要 ( 1300 )   HTML( )    PDF (723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观察冬虫夏草菌丝粗多糖对SP2/0细胞凋亡诱导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体外用粗多糖处理SP2/0细胞,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Hoche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冬虫夏草粗多糖可抑制SP2/0细胞增殖,诱导出现典型凋亡形态变化,电泳出现特有梯形条带,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使p53基因的表达明显改变。这提示冬虫夏草粗多糖对SP2/0细胞生长的抑制,可能与诱导凋亡和p53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
研究简报
牛PON1基因对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姬爱国;;周正奎;张路培;杨润军;许尚忠;王淑辉;高雪;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22-128.  doi:
摘要 ( 887 )   HTML( )    PDF (551KB) ( 5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隆了牛PON1基因,检测其外显子上的SNPs,对EcoRⅤ和 Alu I 2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ON1基因后的等位基因频率和所产生的基因型频率进行估计,并对EcoRⅤ和 Alu I 2种酶酶切后所产生的多态性对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实验动物为30头安格斯、30头海福特和28头西门塔尔牛。关联分析应用SAS9.1的GLM过程中最小二乘均数Tukey′s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ON1基因克隆获得1 205 bp的cDNA序列,其编码区为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外显子SNPs检测表明,仅在其第6外显子区域存在2个突变位点,且没有引起氨基酸变异,但可分别被EcoRⅤ和Alu I 2种酶酶切。EcoRⅤ位点,AG基因型的个体有着较高的试验前体质量(329.97±6.08)kg,宰前质量(577.56±8.32)kg,净肉质量(275.89±4.05)kg和较为适宜的嫩度(3.10±0.19)kg (P<0.05);Alu I位点,AA基因型的个体也有着较高的试验前体质量(333.37±8.93)kg,宰前质量(576.82±13.18)kg,净肉质量(275.49±6.43)kg和平均日增质量(0.68±0.02)kg·d-1 (P<0.05);并在此位点不同的基因型个体间肉色评分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在品种和基因型之间除了全骨质量、眼肉质量、大理石花纹评分、眼肌面积和肉色评分外,其它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连锁分析表明,作为一个新陈代谢功能基因,PON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直接影响肉牛的背膘厚,如AeAeGaGa基因型。
中国荷斯坦牛不同群体间遗传联系性研究
陈军;孙东晓;王雅春;张毅;张沅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29-132.  doi:
摘要 ( 1517 )   HTML( )    PDF (307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群体间的遗传联系性是影响奶牛遗传评定准确性的主要因素,采用遗传联系率(CR)和群体间直接的遗传关系量(GLT)2种方法分析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地区中国荷斯坦牛群间的遗传联系性。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牛群的遗传联系率为23.95%,北京和上海的为17.10%,上海和天津的为14.28%。北京和天津牛群间的遗传联系性最高,上海和天津之间的最低。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808。并提出了对公牛遗传评定的建议,以便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
不同细胞因子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赵振华;周敏敏;钱红娟;王杏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33-137.  doi:
摘要 ( 821 )   HTML( )    PDF (496KB) ( 6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GDNF、LIF、SCF及其不同组合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SCF、LIF、GDNF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有显著影响(62.0%、75.5%、63.7% vs 53.0%,P<0.05),不同浓度间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LIF、GDNF对卵裂率有显著影响(48.1%、43.3% vs 26.2%,P<0.05),SCF对卵裂率无显著影响(37.6% vs 26.2% P>0.05),不同细胞因子都能显著提高囊胚率(21.6%、27.3%、26.2% vs6.3%,P<0.05)。10 IU·mL-1的LIF、15 IU·mL-1的GDNF和15 IU·mL-1的SCF对山羊胚胎体外生产最好; GDNF+LIF+SCF组和GDNF+LIF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LIF+SCF,GDNF+SCF, GDNF和LIF组(83.3%、80.3% vs 72.8%、65.4%、63.3%、77.9%,P<0.05),GDNF+SCF和LIF+SCF添加组间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无差异(72.8% vs 65.4%, P>0.05),早期胚胎发育上GDNF+LIF+SCF组优于GDNF+LIF、LIF+SCF和GDNF+SCF组,且均能显著提高卵裂率(50.2%、48.9%、47.9%、43.7% vs 21.4%,P<0.05)和囊胚率(31.3%、27.6%、25.5%、24.3% vs 13.6%,P<0.05)。可见GDNF、LIF和SCF能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早期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LIF和GDNF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有协同作用。
副猪嗜血杆菌对部分常用实验动物的致病性试验
高鹏程;储岳峰;赵萍;贺英;逯忠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38-141.  doi:
摘要 ( 1196 )   HTML( )    PDF (447KB) ( 7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对副猪嗜血杆菌易感的实验动物,对部分常用的不同品种、不同品系实验动物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试验。用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5型标准株(Strain Nagasaki)培养物,以2×108~ 2×1010CFU的接种量,通过腹腔感染SPF级小鼠、大鼠、金黄地鼠、豚鼠以及清洁级豚鼠和兔。结果当接种量达到2×109CFU时,SPF豚鼠、清洁级豚鼠和SPF昆明小鼠出现死亡,在死亡豚鼠观察到典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理变化,而在死亡小鼠未见。其它各实验动物在上述剂量范围内均未发病或死亡,感染7 d后剖检也未见任何异常。对死亡豚鼠和小鼠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结果在豚鼠的大脑、心血、肺、肝和腹水中分离到了副猪嗜血杆菌。提示豚鼠对副猪嗜血杆菌易感,可以做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候选实验动物。
奶牛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
赵红霞;李培锋;吴聪明;樊宏亮;沈建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42-144.  doi:
摘要 ( 810 )   HTML( )    PDF (358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奶牛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与细菌携带整合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对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以确定菌株的耐药性;运用PCR方法检测细菌携带I类整合子的情况。结果:所有菌株对头孢噻呋、呋喃唑酮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均小于35%,而对磺胺类和抗菌增效剂的耐药率较高,均在97%以上;57株大肠杆菌中有21株携带I类整合子,阳性率为36.8%,且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耐8种以上抗菌药物);整合子阳性菌株对链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四环素、土霉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结果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有着密切关系。
1997-2005年中国水禽新城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刘华雷;郑东霞;孙承英;徐天刚;王永坤;吴延功;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1):  145-148.  doi:
摘要 ( 1487 )   HTML( )    PDF (346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997-2005年从国内分离到的10株水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采用RT-PCR扩增了各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535 bp)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0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强毒特征,与致病指数测定结果一致。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0株NDV分离株中有8株属于基因Ⅶd型,1株属于基因Ⅶc型,1株属于基因Ⅸ型。表明基因Ⅶ型NDV是造成中国水禽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与同期中国鸡群发生新城疫感染的流行特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