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26
遗传繁育
猪CDIPT基因对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符亚原;熊远著;潘刚;程蕾;李凤娥;左波;雷明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787-791.  doi:
摘要 ( 732 )   HTML( )    PDF (434KB) ( 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梅山猪CDIPT基因5′ 端G/A突变进行了多态性研究。采用PCRTaq IRFLP方法在3个不同猪种和“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中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A和B在4个群体中表现平衡。对228头“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进行了CDIPT基因多态性与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AA基因型个体在股二头肌色值、股二头肌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水分含量性状上表现为显著差异(P<005);BB基因型在肩部背膘厚、眼肌厚度和内脂比率性状上表现为显著差异(P<005)。
山东猪种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王继英;郭建凤;孙守礼;王诚;张印;武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792-799.  doi:
摘要 ( 1086 )   HTML( )    PDF (712KB) ( 6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山东省猪种的遗传资源状况,阐明猪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山东省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里岔黑猪、烟台黑猪、沂蒙黑猪、五莲黑猪、昌潍白猪和鲁烟白猪)及引进猪种(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猪)共165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1 102 bp)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采用现代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各猪种之间遗传距离较小(0000 5~0004 6),远小于国外猪种杜洛克、长白与山东各猪种间的遗传距离(>014),但大约克与山东各猪种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小(0005)。构建的NJ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测样本分为2个独立的支系,第一支由山东各猪种和部分大约克构成,另一支全部为引进猪种。莱芜黑猪和大蒲莲黑猪在NJ系统树上分布集中,各自聚为一小类,其它6个猪种都很分散,说明莱芜黑猪和大蒲莲黑猪母源血统单一,其它6个猪种母源血统遗传复杂,彼此之间基因交流多。
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李洪涛;肖东;袁进;吴清洪;王万山;张嘉宁;顾为望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00-805.  doi:
摘要 ( 1584 )   HTML( )    PDF (386KB) ( 8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扩增102头西藏小型猪以及16头巴马小型猪、17头贵州香猪的线粒体DNA控制区,测序并与国内其他猪种进行比较,研究西藏小型猪的遗传标记以及与其他国内地方猪种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 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 Dloop区分3个区域。串联重复序列区处于中间位置,包含有15~29个10 bp的重复片段,分为A、B 2种类型。3′端340 bp,与国内其他猪种的序列相同,比较保守;Dloop 5′端704 bp,共有22个变异位点。由22个变异位点中归纳出25个单倍型,其中有2种主要的单倍型,分别占344%和366%。根据3个转换位点:305、500、691,将西藏小型猪分成了2组,几乎与串联重复序列所分的A、B 2组类型相对应。与西藏小型猪相比,巴马小型猪和贵州香猪Dloop 5′端变异位点较少,分别只有4种和2种单倍型,串联重复区也只有1个类型。说明西藏小型猪可能有2个母系祖先,并且与我国西南地区的猪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串联重复片段类型和5′端的变异位点可以联合组建西藏小型猪的遗传标记。
秦川牛及其杂种牛UCP3基因SNPs 检测及其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韩瑞华;昝林森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06-812.  doi:
摘要 ( 745 )   HTML( )    PDF (805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SSCP 技术对秦川牛(QQ)及其杂种牛西秦(XQ) 、安秦(AQ) 、德秦(DQ) 4个群体共计229 头个体UCP3 基因进行SNPs多态性检测,发现了AA、AB、AC、AD 4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AA 基因型为纯合型;AB 基因型在第820 位发生C→T突变;AC 基因型在第775位发生G→A突变;AD 基因型在951位发生G→T突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 个群体中AA 基因型个体在宰前活体质量、胴体质量、胴体长、眼肌面积、系水力、大理石花纹中显著高于AB、AC、AD 基因型个体(P<0.05);AB 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显著高于AA、AC、AD 基因型个体(P<0.05)。初步推断,AA 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 为优势等位基因,对选择有正向效应。
雪山草鸡PRL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汪峰;何宗亮;贾晓旭;虞德兵;张康宁;杜文兴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13-817.  doi:
摘要 ( 702 )   HTML( )    PDF (502KB)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880只250日龄雪山草鸡中选取处于产蛋期、就巢期和恢复期的鸡各20只,屠宰采集下丘脑、垂体、输卵管和卵巢, 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其中催乳素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繁殖性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RL基因在4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垂体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P<001),而且在其他3个组织之间PRL的表达差异并不显著(P>005);就巢期鸡PRL基因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产蛋期鸡和恢复期鸡(P<005),而在下丘脑、输卵管和卵巢3个组织中3组个体PRL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PRL在垂体的表达与种鸡的繁殖性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8(P<005)。
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永生化研究
盛宏霞;吴庆侠;靳亚平;秦新喜;董海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18-823.  doi:
摘要 ( 639 )   HTML( )    PDF (2676KB) ( 9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ERT通过DNA转染技术导入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进行表型鉴定、生长特性及E2、P4等性腺激素的反应性测定。结果,传至2代的山羊ESCs经转染pCIneohTERT,G418筛选2~3周后,抗性克隆形成,滤纸片法转移,扩增并连续培养,共获得5个细胞克隆,扩大培养后的细胞呈典型的长梭形和三角形,相互平行排列成束,与原代培养形态一致。转染后细胞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加速,传代时间缩短,传至50代仍稳定增殖。波形蛋白检测阳性,角蛋白检测阴性,具有转染前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特性。雌激素(100 nmol·L-1)和少量孕激素(10 nmol·L-1)对转染后基质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获得了永生化的ESCs,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TSA处理供体细胞或重构胚对山羊克隆胚胎发育的影响
刘凤军;杨自军;张玉玲;赵树科;汪纪仓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24-829.  doi:
摘要 ( 713 )   HTML( )    PDF (573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讨了TSA处理供体细胞或重构胚对山羊克隆胚胎发育的影响,不处理组设为对照组。选择经5、25、50、75、100 nmol·L-1 TSA处理24 h的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结果50和75 nmol·L-1组的囊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734%、2689% vs 1618%,P<005);用5、25、50、75或100 nmol·L-1 TSA处理重构胚10 h,结果5、25、50、75 nmol·L-1组的囊胚率均有所提高,其中50 nmol·L-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734% vs 1653%,P<005)。结果表明,TSA处理供体细胞和重构胚均能显著提高山羊克隆胚囊胚率,说明TSA可能降低了核移植后供体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和DNA甲基化水平,因而提高了克隆胚的发育率。
抑制素pCIS基因免疫对黄牛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的影响
王水莲;薛立群;陈小军;杨利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30-835.  doi:
摘要 ( 713 )   HTML( )    PDF (652KB) ( 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用0(C)、075(T1)、150(T2)、225(T3)和30(T4)mg·头-1的抑制素pCIS基因疫苗免疫58头黄牛,以探讨抑制素pCIS基因免疫对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素pCIS基因免疫组的大卵泡(d≥10 mm)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卵泡(7 mm≤d<10 mm)数和小卵泡(4 mm≤d<7 mm)数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T1组左右两侧成熟卵泡大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3组两侧成熟卵泡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抑制素pCIS基因免疫黄牛的促卵泡素(FSH)平均含量高于对照组,且在加强免疫阶段差异显著(P<005);加强免疫后雌二醇(E2)和孕酮(P4)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些结果表明,抑制素pCIS基因免疫可促进FSH分泌,进而影响黄牛卵泡发育和成熟。
妊娠期小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PrRP和 PrRPR mRNA表达规律的研究
朱河水;都军霞;刘涛;王月影;杨国宇;王艳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36-840.  doi:
摘要 ( 717 )   HTML( )    PDF (329KB) ( 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妊娠期小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催乳素释放肽(PrRP)及其受体(PrRPR) mRNA的表达规律,选用妊娠6、12、18 d 小鼠(n=6),取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利用半定量PCR方法测定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PrRP和PrRPR mRNA表达水平,另外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浆孕酮(P)、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 水平,探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PrRP和PrRPR mRNA与血浆P、E2、PRL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妊娠期小鼠下丘脑、垂体、卵巢中都有PrRP、PrRPR mRNA的表达,其中卵巢PrRP mRNA表达量较高,而下丘脑PrRPR mRMA的表达量较高。妊娠期小鼠血浆P水平与垂体PrRP mRN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垂体PrRP mRNA与下丘脑PrRPR mR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提示妊娠期血浆高水平的P可能通过抑制垂体PrRP mRNA的表达,进而作用于下丘脑参与妊娠相关调控。妊娠期小鼠血浆PRL水平与下丘脑、垂体、卵巢PrRP和PrRPR mRNA的表达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提示血浆PRL水平可能不受上述组织PrRP的影响。
羊驼MC1R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毛色个体中表达水平研究
任玉红;任彬;范瑞文;朱芷葳;杨勇;李辉;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41-845.  doi:
摘要 ( 1117 )   HTML( )    PDF (668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获取羊驼MC1R基因序列,探索MC1R基因表达水平与羊驼毛色之间的相关性,根据GenBank已发表序列(EU1358800)设计1对引物,以羊驼皮肤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并成功获得了中华白色羊驼MC1R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 081 bp, 编码317个氨基酸, 与已发表序列进行对比,同源性为99%,发现7处突变。根据所克隆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MC1R基因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的基因表达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内参基因校正后,棕色羊驼皮肤中MC1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相对表达量的432倍 (P<001)。MC1R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与羊驼毛色表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动物营养
营养水平对妊娠早期母猪免疫状况及胚胎存活的影响
李勇;吴德;郭海燕;郑爱荣;张果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46-854.  doi:
摘要 ( 720 )   HTML( )    PDF (452KB) ( 7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63头长白×大白杂交初产母猪,研究营养水平对初产母猪妊娠早期血清免疫球蛋白、子宫和胚胎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β(IFNβ)、干扰素γ(IFNγ)、抗病毒蛋白(Mxl)、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及胚胎存活的影响。将配种后的母猪随机分到高、中、低3个营养水平组(采食量水平分别为273、164和082 kg·d-1)。在妊娠第12、25和35天屠宰母猪收集血清、子宫组织及胚胎,利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子宫和胚胎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①高、中营养水平组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营养水平组(P<005),高、中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中水平组IFNα、IFNβ、IFNγ、Mxl、TLR4、IL10在子宫和胚胎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水平组(P<005),但低水平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中水平组(P<005),高、中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妊娠第12天,中水平组胚胎存活率显著高于高水平组(P<005),中、低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第25和35天,中水平组胚胎存活率显著高于高、低水平组(P<005),高、低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中营养水平有利于妊娠早期母体对胚胎的免疫保护,严重限饲则显著降低母猪体液免疫水平,并下调子宫和胚胎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减弱母体对胚胎的免疫保护作用,不利于胚胎存活。
肉种鸡饲养方式对子代胚肝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黄建珍;唐雪;阮记明;马海田;邹思湘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55-861.  doi:
摘要 ( 745 )   HTML( )    PDF (1086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挑选40周龄体况良好的产蛋三黄肉种鸡2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笼养)和试验组(平养),饲喂相同的肉种鸡日粮。收集受精种蛋各300枚并孵化,分别取9、14、19胚龄和出壳时的肝脏,经2DPAGE分离后,对经胶体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的图像用PDquest73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取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进行胶内酶切和MALDITOFMS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9、14和19胚龄时,胚质量和肝质量均无显著差异;出壳时,试验组胚质量、肝质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蛋白表达谱分析发现29个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表达量存在两倍以上差异的蛋白斑点,其中22个得到鉴定。在这些被鉴定的蛋白中,大多涉及到机体内基础代谢的酶、能量产生及信号传导等。
预防兽医
CpG DNA重组质粒对猪O型口蹄疫病毒抗原的免疫佐剂效应
景志忠;蒙学莲;窦永喜;陈国华;房永祥;黄银君;王超英;刘西兰;张军;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62-866.  doi:
摘要 ( 1186 )   HTML( )    PDF (717KB) ( 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应用含CpG基序序列的重组质粒(即CpG DNA)作为免疫佐剂,评价其对猪O型口蹄疫病毒抗原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 结果表明:CpG DNA重组质粒与猪口蹄疫灭活病毒抗原疫苗配伍免疫小鼠,CpG DNA重组质粒对小鼠具有较强的免疫佐剂效应,能促进口蹄疫病毒抗原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其抗体滴度是空载体疫苗对照的2倍。CpG DNA重组质粒与商品化猪口蹄疫灭活疫苗配伍免疫试验猪,其增强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最高可达标准疫苗的4倍以上,也显著高于空载体疫苗对照;与病毒纯化抗原配伍免疫动物,攻毒后其免疫保护效力的PD50高达1300,远高于标准疫苗对照(PD50 469)。在CpG DNA重组质粒剂量选择试验中,含低剂量的CpG DNA疫苗(50、200 μg·头份-1) 都比高剂量组(500 μg·头份-1)诱导的抗体滴度高,其中50和200 μg·头份-1的CpG DNA剂量,在接种后14~32 d诱导的抗体滴度高达1∶1 500,是标准疫苗的4~5倍,而500μg·头份-1剂量诱导的抗体仅是标准疫苗的2倍,说明CpG DNA重组质粒在低剂量时即可发挥强烈的佐剂效应。 研究表明 CpG DNA 对猪O型口蹄疫病毒抗原疫苗有较强的免疫佐剂效应,且使用剂量低,应用前景广阔。
猪α干扰素对猪圆环病毒2型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曹瑞兵;周国栋;陈溥言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67-872.  doi:
摘要 ( 1031 )   HTML( )    PDF (772KB) ( 9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评估酵母表达的PCV2 Cap蛋白在猪体的免疫特性以及猪α干扰素对其的免疫佐剂效果,将酵母表达的PCV2 Cap蛋白配比适量的铝胶或重组猪α干扰素制成亚单位疫苗。30日龄仔猪分别接种铝胶佐剂亚单位疫苗和猪α干扰素佐剂亚单位疫苗,同时设攻毒对照与空白对照,首免后21 d加强免疫,二免后14 d用PCV2 JS 株攻毒。铝胶佐剂亚单位疫苗免疫猪体后产生了PCV2特异性中和抗体。猪α干扰素佐剂亚单位疫苗组仔猪免疫后产生的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都显著高于铝胶亚单位疫苗组仔猪。攻毒对照组的4只仔猪攻毒后全都产生了病毒血症,并有较长时间的发热;铝胶亚单位疫苗组4头仔猪中只有1头仔猪产生病毒血症,添加猪α干扰素亚单位疫苗组的仔猪攻毒后都没有产生病毒血症。综合分析试验猪的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和生产性能等情况表明Cap蛋白亚单位疫苗具有免疫保护效果,猪α干扰素可显著增强Cap蛋白亚单位疫苗接种仔猪的体液免疫反应,提高PCV2 Cap蛋白亚单位疫苗免疫保护效果。
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分离株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赵婷;张家龙;盖新娜;郭鑫;周磊;陈艳红;查振林;杨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73-878.  doi:
摘要 ( 710 )   HTML( )    PDF (433KB) ( 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基因组的差异,对分离自同一猪场猪临床样本和鼠组织样本的2株病毒(GX0601和GX06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个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包含poly A)分别为7 729和7 725 nt,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98%以上。与国外毒株及国内已报道的分离株的序列比较结果表明,2个毒株与BJC3和HB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8%~994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5%~997%,与国外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介于8053%~9957%和931%~995%。基于基因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我国分离毒株与国外毒株PEC9、CBNU、BEL2887A/91和EMCVR的同源性较高,位于同一个亚群。研究结果提示,猪源与鼠源毒株的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鼠是猪场EMCV感染的传染来源。
2006-2008年山东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S1与N基因的分子特征
路希山;胡北侠;黄艳艳;孟斌;王连珠;王金宝;张秀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79-885.  doi:
摘要 ( 1169 )   HTML( )    PDF (412KB) ( 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调查2006-2008年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应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了14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毒株S1基因和N基因,并进行了基因克隆与测序工作。对此14株病毒的S1基因序列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显示可以将IBV毒株分为3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11个毒株与LX4毒株有相同的RFLP分型,2株病毒属于Mass基因型,1个毒株有特异的RFLP分型。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11个参考毒株分别进行了基因与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关系分析。S1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将这些毒株分成3个基因型,与RFLP分析的分型结果一致。11株病毒同属于LX4类型的毒株,分离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互之间有954%~997%的同源性。基因Ⅱ型与疫苗株H120和M41的同源性很高。属于基因Ⅲ型的1个毒株形成了独特的基因型。N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2株病毒与LX4属于同一基因型,有着较高的同源性。另2株病毒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很高。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IBV 分离株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突变、插入和缺失,同时,IBV 毒株间的基因重组也可能是山东省 IBV 变异株产生的另一主要原因。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肠杆菌气溶胶的发生及其传播模式
刘凤芝;柴同杰;王海荣;李晓霞;苗增民;王伟;袁文;张红双;秦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86-891.  doi:
摘要 ( 1105 )   HTML( )    PDF (668KB) ( 7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认识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与传播规律,作者建立了细菌气溶胶传播模型,即试验鸡摄入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的E coli JM109后,检测这种大肠杆菌在鸡体的排出及其形成气溶胶与传播过程。鸡饮完含E coli JM109pGFP菌液(50×1010 CFU·只-1)后,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分别在鸡栏内、栏外2、5、10、20 m收集气载E coli JM109pGFP。通过每一个采样点JM109pGFP浓度的变化来评估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情形。结果显示,试验鸡饮完含E coli JM109pGFP的饮水, 05 h左右开始排出含E coli JM109pGFP的粪便,此时测量栏内和栏外2、5、10、20 m处JM109pGFP气溶胶浓度达最高,分别为1531×103、8080×102、3360×102、2250×102、6600×10 CFU·m-3;栏内与栏外不同距离间的JM109pGFP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30 h时只能在栏框内收集到 JM109pGFP,为7 CFU·m-3;36 h后在栏框内也消失。结果表明,动物排泄物中的细菌能够形成气溶胶,并能通过舍内外气体交换传播到舍外,造成周边环境的生物污染。
布鲁氏菌VirB8变异株的构建及其感染力和毒力的测定
钟旗;何倩倪;范伟兴;谷文喜;易新萍;吴冬玲;叶锋;李博;刘丽娅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92-897.  doi:
摘要 ( 732 )   HTML( )    PDF (853KB) ( 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拟对缺失致病力因子——四型分泌系统中的VirB8基因后布鲁氏菌感染力和毒力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 首先,构建了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B8B.suis),用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和BALB/c小鼠,再用B.suis强毒攻击BALB/c小鼠并检测脾脏含菌数,观察其在动物体内定居能力、毒力及抗感染保护力。鉴定△B8B.suis为VirB8基因完全缺失株,△B8B.suis感染巨噬细胞6、24和48 h,其CFU分别为49、165和355;△B8B.suis感染BALB/c小鼠的每克脾含菌数为36×107(1×108CFU腹腔接种)和5×106(1×109CFU蹊部接种);BALB/c小鼠攻毒试验显示△B8Bsuis免疫组每克脾平均含菌数为761×102,非免疫对照组为298×105。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缺失VirB8基因后,其毒力较亲本株弱,但能在小鼠脾脏定居,为弱毒株;△B8Bsuis呈现出作为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但毒株能否作为疫苗株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基础兽医
动物源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头孢菌素酶基因型分析
张珍珍;吴俊伟;魏述永;唐建华;陈红伟;李赛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898-903.  doi:
摘要 ( 693 )   HTML( )    PDF (741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重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型的分布,利用初筛及表型确认方法,从临床分离的192株仔猪白痢大肠杆菌、65株奶牛乳腺炎大肠杆菌、69株鸡大肠杆菌中筛选出19株产ESBLs、6株产AmpC酶大肠杆菌,并应用PCR扩增及PCR产物测序方法进行ESBLs及AmpC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携带TEM型、CTXM型、DHA1型和CMY2型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15%、521%、061%和061%。其中,有5株同时携带2种基因。而DHA1型基因为国内兽医临床首次检出,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FJ386455。结果提示,重庆地区以TEM型和CTXM型β内酰胺酶为主,且产ESBLs与AmpC酶大肠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需引起兽医临床的高度重视。
穿心莲超微粉有效成分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马玉芳;刘洪娜;俞道进;李健;郑林列;黄一帆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04-909.  doi:
摘要 ( 698 )   HTML( )    PDF (723KB) ( 8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穿心莲细粉和超微粉根据体质量以2 g·kg-1的剂量分别灌服家兔,HPLC法测定家兔体内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血药浓度,数据经PKS(Pharmaceutical Kinetics Software)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处理,比较穿心莲细粉和超微粉中2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如下:穿心莲细粉和超微粉中的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与细粉相比,家兔灌服超微粉后,穿心莲内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提高5986%,达峰时间(Tpeak)提前714 min,达峰浓度(Cmax)增大060%;脱水穿心莲内酯的AUC提高12464%,Tpeak提前1433 min,Cmax增大8834%。上述结果表明,穿心莲经超微粉碎后,可显著提高其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利用度。
单色光对产蛋期蛋鸡脾脏组织结构及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李然;陈耀星;王子旭;谢电;额尔敦木图;贾六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10-915.  doi:
摘要 ( 742 )   HTML( )    PDF (973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单色光对产蛋期蛋鸡脾脏组织结构及脾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白光条件下饲养的蛋鸡,各周龄脾小体直径间差异不显著(P>005),37周龄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比29周龄减小1334%(P<005)。29周龄和37周龄蓝光组脾小体直径比白光组分别极显著增加2094%和2027%(P<001),29周龄和37周龄蓝光组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比红光组分别极显著增加4201%和3646%(P<001)。蓝光组29周龄和37周龄脾小体直径均极显著高于20周龄和52周龄脾小体直径(P<001);蓝光组29周龄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极显著高于其他周龄(P<001)。红光组脾小体直径在20周龄到37周龄期间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增加,37周龄到52周龄无显著变化(P>005);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虽然在37周龄时下降,但在52周龄时有所回升。各光组蛋鸡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率均随着周龄的增加而极显著下降(P<001)。在蛋鸡29周龄和37周龄时,蓝光组脾细胞增殖程度比白光组分别显著增加1147%和1155%(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白光条件下饲养的蛋鸡,其产蛋期脾细胞免疫功能及脾细胞增殖都随着周龄的增加而下降。蓝光在产蛋高峰期(29~35周龄)显著提高了蛋鸡脾细胞免疫功能和脾细胞增殖,而红光在产蛋后期可提高蛋鸡脾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兽医
米糠多糖对免疫抑制鸡脾脏和法氏囊细胞周期和抗细胞凋亡作用
李淑芳;张继东;李英;雍艳红;孙凤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16-921.  doi:
摘要 ( 727 )   HTML( )    PDF (394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米糠多糖(RBS)对免疫抑制鸡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作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健康雏鸡、环磷酰胺(CTX)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诱导的免疫抑制雏鸡在给予RBS〔剂量150 mg/(kg·d)〕和不给予RBS情况下脾脏和法氏囊细胞的DNA含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1) CTX+RBS组雏鸡脾脏S期细胞比例和PI值显著高于CTX组 (P<005),该2组鸡的法氏囊细胞周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 (2)IBDV+RBS组雏鸡脾脏S期、G2期细胞比例和PI值、法氏囊的S期细胞和PI值均高于IBDV组(P<005);(3)CTX+RBS组和IBDV+RBS组雏鸡脾脏和法氏囊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低于CTX组和IBDV组(P<005)。结果表明: RBS能够促进CTX处理鸡脾脏细胞和IBDV感染鸡脾脏和法氏囊细胞DNA复制,对CTX和IBDV诱导鸡的脾脏和法氏囊细胞凋亡过程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硒对氟中毒雏鸡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亚型的影响
于倩;左楠;贾海燕;李金敏;王俊杰;李术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22-927.  doi:
摘要 ( 1006 )   HTML( )    PDF (732KB) ( 6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对氟中毒雏鸡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亚型活性(含量)的影响及CYP3A37基因转录情况。选取180羽7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氟中毒组和加硒组。正常组饲喂全价日粮;氟中毒组在正常日粮中添加氟化钠(NaF),使日粮中氟含量为1 000 mg·kg-1;加硒组在氟中毒组日粮基础上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使日粮中硒含量为4 mg·kg-1。分别在第30、60、90天从各组随机选取20羽鸡,采用比色法测定P450酶系主要亚型活性(含量),利用RTPCR方法测定CYP3A37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在添加氟化钠后第30天,氟中毒组除细胞色素P450含量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活性低于正常组外,其余各酶活性(含量)较正常组均有增加(P<005);在加硒组中,除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苯胺4羟化酶活性低于氟中毒组外,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高于氟中毒组(P<005)。第60天时,氟中毒组酶活性(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在加硒组中,除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活性略高于氟中毒组外(P>005),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氟中毒组(P<001)。第90天时,氟中毒组除细胞色素P450含量略高于正常组外(P>005),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加硒组中细胞色素P450含量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略低于氟中毒组,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高于氟中毒组。在各时间点氟中毒组CYP3A37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加硒组中mRNA转录水平介于氟中毒组和正常组之间。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氟化钠和亚硒酸钠可使鸡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各亚型活性(含量)及CYP3A37 mRNA转录水平发生明显变化。
乐果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分析
刘学忠;袁燕;袁楷;卞建春;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28-933.  doi:
摘要 ( 685 )   HTML( )    PDF (1705KB) ( 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乐果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3个染毒组,分别按体质量以0、1、6和30 mg·kg-1的剂量灌服乐果,连续灌服30 d后,观察肝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同时,通过给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乐果(染毒终浓度分别为0、3、10、30、100和300 μmol·L-1),染毒12、24 h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分别用Fluo2/AM、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和罗丹明123检测细胞内Ca2+浓度、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结果表明,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凋亡等。肝细胞染毒12和24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除3 μmol·L-1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呈时间剂量效应;3 μmol·L-1组细胞内Ca2+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随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逐渐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在3~100 μmol·L-1范围内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在300 μmol·L-1组略有下降,除3 μmol·L-1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Δψm除24 h高剂量染毒组(300 μmol·L-1)外均出现持续下降,30~300 μmol·L-1组均小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表明低剂量乐果染毒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Ca2+、ROS和Δψm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研究简报
奶牛卵丘细胞无血清体外培养液的优化
王争光;俞颂东;许梓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34-938.  doi:
摘要 ( 679 )   HTML( )    PDF (840KB)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奶牛卵巢表面卵泡中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通过胰蛋白酶消化获得卵丘细胞,分别利用对照组DMEM/F12培养液和4个试验组McCoy′s5a培养液对卵丘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试验1组用McCoy′s5a基础培养液,试验2组在McCoy′s5a基础培养液中添加29 ng·mL-1的睾酮,试验3组同时添加29 ng·mL-1的睾酮和15 μmol·L-1的绿茶多酚,试验4组在第3组基础上添加转铁蛋白(5 μg·mL-1)、硒(5 ng·mL-1)和胰岛素(10 μg·mL-1),构建成优化培养液(Optimized McCoy′s5a)。结果表明,试验4组优化培养液所培养的卵丘细胞的形态和增殖规律符合正常细胞的一般规律,染色体核型正常,其细胞内SOD、GSH含量及冷冻解冻后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优化培养液可以代替含血清的DMEM /F12培养液用于奶牛卵丘细胞的体外培养。
δ差异显示法筛选仔猪ETEC F4ad受体相关基因
蒋隽;施启顺;刘鑫;马海明;贺长青;柳小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39-943.  doi:
摘要 ( 708 )   HTML( )    PDF (2493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初生仔猪泻痢的病原菌主要是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F4,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有无F4受体对于仔猪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δ差异显示法筛选仔猪F4ad受体相关基因。将获得的8条ESTs通过GenBank进行序列同源比对,发现其中1条与人糖基磷脂酰肌醇锚1(GPI 1 ) 基因有91%同源性。表明该基因可作为F4ad受体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其初步分析
卢占军;秦爱建;陈欣虹;苏钰文;邵红霞;金文杰;钱锟;王友;朱玉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44-951.  doi:
摘要 ( 732 )   HTML( )    PDF (2509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并优化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以不同日龄雏鸡的法氏囊组织为研究对象,用固相pH梯度胶条进行等电聚焦、SDSPAGE垂直电泳, 采用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对上样量、水化、等电聚焦、胶条平衡和凝胶染色方法等进行一系列优化,并应用PDQuest801软件对图谱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法氏囊组织在pH 5~8范围、17 cm的2DE胶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胶体考染后经PDQuest软件分析,在正常法氏囊组织可检测到800个以上蛋白点,不同2DE图谱间蛋白点平均匹配率为835%,不同日龄雏鸡法氏囊存在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37个,其中表达上调蛋白点17个,表达下调蛋白点11个,新增蛋白点5个,消失蛋白点4个。试验建立的鸡法氏囊组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为法氏囊发育进化及其免疫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方法。
3株鸭肝炎病毒Ⅰ型结构基因VP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甘一迪;刘家森;姜骞;郭东春;司昌德;孟庆文;韩凌霞;刘娣;曲连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52-957.  doi:
摘要 ( 716 )   HTML( )    PDF (1537KB) ( 6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RTPCR方法扩增鸭肝炎病毒DHV1:161/79/V、YH、HN株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株病毒与已发表的DHV1 结构基因VP1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7%~969%和954%~966%,与DHV1变异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分别低于75%和88%,表明3株病毒属于DHV1,与变异株是不同的血清型。强毒DHV1:161/79/V 的VP1蛋白第49和第183位氨基酸为T和H,弱毒DHV1:YH、HN为S和Q,推测这2处位点的改变可能与病毒的强弱有关;DHV1和其变异株的VP1蛋白均没有保守的RGD序列;变异株NDHV:90D、04G在第50和51位比DHV1多2个氨基酸(Q和D),在第147和185位各缺失1个氨基酸(E和L),而在变异株DHV:AP03337、AP04009、AP04114、AP04203的第145和146位比DHV1多了2个氨基酸(G、G);不同血清型的鸭肝炎病毒在46-64位、95-149位、180-223位抗原指数差别较大,推测这些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初步筛选IBDV VP2结合蛋白
袁维峰;吴保明;张鑫宇;张泉;孙怀昌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6):  958-962.  doi:
摘要 ( 694 )   HTML( )    PDF (478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RTPCR扩增VP2 cDNA并克隆入诱饵载体pSos,与鸡法氏囊cDNA文库中分离的质粒DNA共转化cdc25H,筛选阳性酵母克隆;用酵母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再分别与诱饵载体pSosVP2共转化酵母细胞,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阳性克隆进行验证。对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初步确定IBDV VP2结合蛋白编码基因。结果显示,经酵母双杂交共筛选出48个候选阳性克隆,分别转化酵母菌,经酵母双杂交验证后,获得阳性克隆19个。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显示,在19个插入序列中,共编码8种不同的多肽,分别是Ras超家族中的RRAS2、Rit1和NRas,肿瘤相关蛋白TCTP和PARP14,抗病毒Mx蛋白,LAMB3蛋白以及蛋白激酶PRKX。VP2候选结合蛋白的获得为IBDV受体、诱导细胞凋亡或逃逸宿主抗病毒机制等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