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0-10-25
遗传繁育
苏太猪FUT1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及其对部分免疫指标的遗传效应分析
包文斌;叶兰;潘章源;朱璟;黄雪根;华金第;吴圣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19-1224.  doi:
摘要 ( 1058 )   HTML( )    PDF (568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苏太猪抗F18大肠杆菌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位点对部分免疫指标的遗传效应,为下一步苏太猪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抗F18大肠杆菌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部分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群中576个个体FUT1基因M307位点经Hin6Ⅰ酶切后,产生AA、AG和GG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609和0.156,抗性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0.540;群体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AA基因型个体的血红蛋白(HGB)和白细胞计数(WTBC)显著高于AG和GG型个体(P<0.05),AG和GG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个体的异嗜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H/L值)显著低于AG和GG型个体(P<0.05),AG和GG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个体与AG和GG型个体间SRBC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初步说明苏太猪F18抗性型群体具有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AA 基因型不仅对仔猪断奶后水肿病和腹泻病具有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一般抗病力。
郏县红牛SREBP-1c基因84 bp缺失突变的检测及其对6个生长性状的影响
黄永震;王居强;马桂变;张恩平;淮永涛;马亮;雷初朝;牛晖;肖杰;陈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25-1231.  doi:
摘要 ( 692 )   HTML( )    PDF (963KB)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牛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 bp缺失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本试验以中国地方品种郏县红牛共计441头个体为实验动物,通过DNA测序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该区域缺失突变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在该突变位点检测到2种基因型:WW和WD型,等位基因W和D频率分别为0.865 1和0.134 9。He、Ne和PIC值都很低,说明在本突变位点遗传多态性不够丰富。该突变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该位点的多态性与郏县红牛6个生长性状指标关联分析显示,郏县红牛WD基因型个体在12、18、24月龄的体质量和胸围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P<0.01或P<0.05),基因型WD个体在18、24月龄的体斜长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P<0.05),基因型WD个体在18月龄的平均日增体质量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P<0.01)。初步认为WD型是提高黄牛体质量和体尺指标性状的有利基因型。本研究结果表明,黄牛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 bp缺失位点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育种标记,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鸭脂联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原核表达的研究
薛茂云;董飚;张营;郁建锋;孟和;龚道清;顾志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32-1239.  doi:
摘要 ( 977 )   HTML( )    PDF (2996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鸭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揭示该基因的序列特征、组织特异性表达规律,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采用RT-PCR、5′-RACE和3′-RACE的方法从鸭脂肪组织总RNA中扩增脂联素基因cDNA片段;半定量RT-PCR检测组织表达特异性;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建立原核表达体系。从鸭脂肪组织中得到3个脂联素基因cDNA片段,克隆测序后,拼接获得了鸭脂联素基因1 374 bp全长cDNA序列,其包含一个长度为738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5个氨基酸;编码区与鹅、鸡脂联素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4.9%和86.0%,与人、小鼠、狗等物种脂联素基因的同源性在64.2%~67.0%之间;氨基酸序列比较可知,鸭与鹅、鸡的脂联素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达95.5%和84.0%,与人、小鼠、狗等哺乳动物的同源性在65%左右。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表明脂联素基因在所测组织中均表达,且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肌胃、小肠、心和骨骼肌,中度表达于肺、腺胃、卵巢和脾组织中,而在肝、肾和间脑中低度表达。构建得到在其C端含有8个组氨酸的鸭脂联素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41a-duck-adp,重组表达质粒转入BL21(DE3)大肠杆菌中表达,经IPTG诱导后并SDS-PAGE检测获得了30 ku的鸭脂联素原核表达蛋白。脂联素基因在动物进化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通过原核表达可获得鸭脂联素的重组蛋白。
FSH通过cAMP、Ca2+调节仔猪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
王鲜忠;周玉兰;赵伯川;周银涛;陈永军;张姣姣;王怡;张家骅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40-1245.  doi:
摘要 ( 656 )   HTML( )    PDF (1287KB) ( 6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FSH调节睾丸支持细胞增殖的机制。试验以2~3周龄的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体外培养模型,通过细胞数量检测、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FSH对睾丸支持细胞的调节作用。试验结果如下:(1)在0~50 ng·mL-1内,随着FSH浓度的增加,睾丸支持细胞数量呈增加的趋势(P<0.05);当浓度为50 ng·mL-1时,FSH促增殖作用最明显;细胞内cAMP的浓度也随着FSH的浓度而增加(P<0.05);(2)FSH作用后5 min内就激活了ERK1/2级联反应,在48 h内,ERK1/2的激活有一定的周期性; 加入ERK1/2的抑制剂PD98059和U0126明显的降低了FSH诱导的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和PCNA的表达(P<0.05);(3)加入FSH和Forskolin增强了细胞的增殖和ERK1/2的激活(P<0.05);而加入Rp-cAMP则明显降低了FSH诱导的细胞增殖和ERK1/2的激活(P<0.05); L-Ca2+通道抑制剂Verapamil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和ERK1/2的激活;Rp-cAMP与Verapamil共同作用强于单独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效应(P<0.05)。结果表明,FSH通过cAMP、Ca2+激活ERK1/2,并通过ERK1/2调节PCNA的表达进而调节支持细胞的增殖。
猪手工体细胞核移植电融合/激活参数的优化
任子利;赵彦玲;杨小淦;陆阳清;卢晟盛;卢克焕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46-1252.  doi:
摘要 ( 1307 )   HTML( )    PDF (573KB)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猪体细胞核移植中电融合及联合化学激活对猪重构胚发育能力进行探讨,为广西巴马小型猪的手工克隆搭建平台。利用手工克隆(HMC)技术对猪体细胞核移植胚胎采用不同的电融合方法和融合后化学激活不同时间,研究猪手工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表明:(1) 对重构胚进行一步法电融合时,参数2(180 V· mm-1,30 μs×1次)与参数1(160·mm-1,30 μs×1次)两组间的融合率差异显著 (65.31% vs 58.33%,P<0.05);(2) 对重构胚进行两步法融合时,参数3(第一次:180 V·mm-1,10 μs×1次, 融合60 min后进行第二次融合;第二次:85 V·mm-1,80 μs×1次)和参数4(第一次:200 V·mm-1,10 μs×1次,融合60 min后进行第二次融合;第二次:85 V·mm-1,80 μs×1次)两组间的总融合率差异不显著(75.88% vs 81.20%,P>0.05);(3)采用参数4与采用参数2融合的重构胚其分裂率和囊胚率均差异不显著((79.98% vs 72.66%)和(13.14% vs 9.36%),P>0.05);(4)在电激活和CHX+CB联合激活4、5、6 h这3组中,其分裂率和囊胚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而言,重构胚采用参数4的两步融合法和CHX+CB激活5 h效果较好。
热激损伤对牛孤雌激活胚胎后续发育的影响
徐薇;唐爽;吕志一;苏锋;华松;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53-1259.  doi:
摘要 ( 611 )   HTML( )    PDF (1415KB) ( 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早期胚胎核与胞质对热激的应激反应,以及产生应激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胚胎体外发育、合子期激活基因的表达及胚胎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将孤雌激活胚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38.5或41 ℃培养7 h;随后将二者核进行置换,使用正常培养的胚胎与热激胚胎进行核置换,分别构建热激核-正常胞质重构胚以及热激胞质-正常核重构胚,检测了核质置换胚胎的体外发育率、合子激活基因的表达和胚胎凋亡情况。结果,当正常核移入41 ℃热激的卵胞质,重构胚的发育率显著下降;热激后的核质置换胚胎中存在合子基因激活不完全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热激胞质-正常核重构胚中;热激能诱导胚胎发生细胞凋亡,早期胚胎的胞质对热激更敏感,并在后期的诱导凋亡中起到主导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热激对核和胞质都有损伤,但胞质对热激损伤更为敏感。早期胚胎受到热激后导致发育能力降低的易感性主要是由胞质所引起的;早期胚胎受到热激可能会损伤到卵胞质中的母源因子,即使与正常核构成重构胚也依然会导致合子基因表达异常;并且胞质受到热激损伤会在热激诱导的凋亡机制中起到比核更大的作用。
动物营养
中药复方对夏季肉牛的影响:Ⅰ.育肥性能、生理指标及血清激素水平和酶活性
王文娟;汪水平;左福元;周沛;赵建军;张家骅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60-1267.  doi:
摘要 ( 729 )   HTML( )    PDF (682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中药复方对处于热应激状态中的肉牛育肥性能、生理指标及血清激素水平和酶活性的影响,选择18头月龄相近、体型结构相似、体质量300 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的二代公牛,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8头牛随机分为3个组,1个对照组和2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给每头牛日喂0.2 kg复方Ⅰ和复方Ⅱ(由藿香、苍术、黄柏和石膏等中药按不同比例组成)。试验以三峡库区夏季湿热环境为热应激源,时间为2009年7月1日到9月8日,其中预饲期为10 d,正式期为59 d。结果表明,试验期试验牛饲养环境温湿指数平均为84.01,试验牛处于中度热应激状态,且遭受“湿偏重型” 湿热证;2种复方均能改善肉牛育肥性能,降低肉牛呼吸频率和平均体温,具有抗热应激功效;2种复方均能降低肉牛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皮质醇和胰高血糖素水平,提高血清生长激素、血清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和瘦素水平;2种复方均能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活性;复方Ⅰ对试验牛的作用效果优于复方Ⅱ。
预防兽医
规模化猪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张厚勇;陈东升;张懿;伍宜权;何启盖;刘正飞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68-1273.  doi:
摘要 ( 1079 )   HTML( )    PDF (863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调查规模化猪场中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和流行特征,首先在4个猪场采集血样80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EV IgG 抗体。在此基础上,作者于2007-2009年采集规模化猪场肛拭子样品415份,及规模化猪场送检的临床病猪肝脏样品135份,应用巢式PCR(RT-nPCR)方法进行HEV RNA检测,将PCR扩增产物测序,利用Neighbour-joining法进行进化分析。结果:4个猪场80份血清中HEV阳性血清56份,抗-HEV抗体阳性率高达60.0%以上。8个规模化猪场中有5个猪场的肛拭子检测到HEV,肛拭子阳性率8.43%(35/415);从临床送检的发病猪采集的肝脏样品中HEV阳性率为15.55%(21/135);HEV RNA最早检出日龄为7 d,最晚检出日龄为84 d。遗传进化分析表明: 测序的38株阳性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2%~100%,均属于HEV基因4型。其中,从肛拭子中分离的毒株(FJ445406)与猪源毒株DQ279091株处在同一分支上;而肝脏中分离的毒株(GQ202266.1)和人源毒株处在一个亚支,属于4型中的同一亚型,表明该毒株与人源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本研究表明华中地区猪群中普遍存在HEV感染,阳性率较高。本研究为规模化猪场HEV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共表达猪IFN-γ基因对PPV VP2-PCV ORF2真核质粒的分子免疫佐剂效应研究
陈燕凌;徐志文;郭万柱;朱玲;徐凯;唐玉香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74-1280.  doi:
摘要 ( 635 )   HTML( )    PDF (1069KB)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干扰素-γ、猪圆环病毒Ⅱ型ORF2主要抗原表位(47—85位AA)和猪细小病毒VP2基因克隆至pCI-neo真核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CI-IFN-γ.ORF2.VP2。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到MDBK细胞中,利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产物的表达情况。将重组质粒pCI-IFN-γ.ORF2.VP2、pCI-ORF2.VP2、对照质粒pCI-neo、PBS、猪细小病毒灭活苗和猪圆环病毒亚单位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小鼠,检测小鼠不同时期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情况以及PPV、PCV2抗体水平。试验结果显示,在转染重组质粒的MDBK细胞中能扩增到ORF2-VP2和IFN-γ基因;转染后48 h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检测到特异性蛋白的表达。pCI-IFN-γ.ORF2.VP2免疫组从第7天开始脾淋巴细胞对ConA有明显反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CI-ORF2.VP2免疫组;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CI-ORF2.VP2免疫组;在免疫后第14天检测到PPV PCV抗体。结果表明,pCI-IFN-γ.ORF2.VP2能够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猪IFN-γ和CpG基序双因子重组质粒增强亚洲Ⅰ型口蹄疫灭活病毒抗原免疫水平的研究
赵娜;陈国华;房永祥;李玩生;贾怀杰;景志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81-1289.  doi:
摘要 ( 597 )   HTML( )    PDF (1432KB) ( 5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CpG基序与猪IFN-γ基因组合的重组表达质粒对口蹄疫灭活抗原的免疫佐剂效应。以亚洲Ⅰ型口蹄疫灭活病毒为抗原,与含有猪IFN-γ基因和CpG基序的重组质粒配伍,采用肌肉注射法免疫小鼠,加强免疫后检测口蹄疫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性抗体水平、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反应以及细胞因子IL-4、IL-6和IFN-γ的分泌水平。发现猪IFN-γ和CpG 基序双因子重组质粒相对单一的因子能诱导更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尤其在中和性抗体和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方面更为明显。猪IFN-γ和CpG 基序在诱导小鼠抵抗亚洲Ⅰ型口蹄疫灭活病毒免疫方面具有良好的佐剂效应,其重组质粒可望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新型免疫佐剂。
自然发生的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和N基因之间的重组
徐怀英;#;张伟;#;秦卓明;曲新泽;王友令;黄兵;李玉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90-1295.  doi:
摘要 ( 989 )   HTML( )    PDF (936KB) ( 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从出现典型呼吸道和肾脏病变的患病雏鸡中分离出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命名为SC06,旨在探讨该病毒的重组机制。SC06接种10日龄SPF鸡胚可出现明显的“侏儒胚”;对5日龄SPF鸡攻毒,可诱发呼吸道症状和肾脏病变。对其S1和N基因分别克隆测序,结合在GenBank中发表的其他IBV参考株序列,对其S1和N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比较,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SC06与英国4/91株的S1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8.7%(98%),而与国内大部分流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仅为 75.6%~76.0%;然而,SC06与国内流行株DY06、 SDGE01的N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达99.3%(99%)、93.4%(93.6%),而与英国的4/91的N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5.7%(92.4%)。S1基因系统发育方面,SC06与英国的4/91和7/93B属于同一基因型,而与作者实验室近年分离的SDGE01等大部分山东流行株及国内流行的LX4等株分属不同的基因型;但其N基因分型时,SC06和DY06与国内部分流行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与英国的4/91和7/93B不同。综合上述结果,推测SC06为英国4/91和国内流行株的重组株,其S1基因来自4/91疫苗,而N基因来自国内DY06类型的IBV国内流行株。
应用表达微小隐孢子虫P23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建立微小隐孢子虫IFAT诊断方法
格日勒图;石泉;王艳霞;兰丽;满达;张和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296-1300.  doi:
摘要 ( 664 )   HTML( )    PDF (543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建立IFAT和间接ELISA方法作为微小隐孢子虫病诊断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P23,经IPTG诱导表达出GST-P23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将该重组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诊断方法;同样构建重组载体pMG-P23,用电转化方法将其转入干酪乳杆菌中,称为重组活干酪乳杆菌(含pMG-P23),以此为已知抗原,建立IFAT诊断方法。应用ELISA和IFAT方法检测来自内蒙古地区的508份牛血清、187份绵羊血清和197份山羊血清:其中ELISA方法在各种动物血清中阳性率依次分别为0.59%、5.88%和4.57%,而IFAT方法则为0.19%、5.88%和4.57%。2种检测方法阳性符合率在牛血清样品中为33.33%,在绵羊和山羊中则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重组抗原P23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2种诊断方法的结果基本吻合,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和敏感性,可在微小隐孢子虫病的诊断实践中推广应用。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表面聚合物的提取及生化性质研究
王瑞;杨莲茹;杨晓野;马亚囡;韩海宾;赵晓慧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01-1305.  doi:
摘要 ( 622 )   HTML( )    PDF (643KB) ( 5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捕食器表面聚合物的生化性质与作用,用5 mol·L-1 LiCl的表面聚合物提取液提取位于捕食器表面的这类物质,进而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与酶的活性,并详细研究了温度、pH、化学试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对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来源的表面聚合物\[表面聚合物(T+)与表面聚合物(T-)\]最适温度均为65 ℃,前者最适pH为7.0,后者最适pH范围为6.5~7.5,且前者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的浓度相对后者要高;同时还首次在含捕食器菌丝提取到的表面聚合物中检测到了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通过研究初步了解了存在于捕食器表面并参与捕食过程的蛋白质类物质的相关化学性质,间接证实了上述物质可能在捕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今后深入开展对捕食线虫性真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基础兽医
单色光对肉鸡视网膜和松果体视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靳二辉;贾菲;王子旭;陈耀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06-1311.  doi:
摘要 ( 663 )   HTML( )    PDF (870KB) ( 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单色光对肉鸡视网膜和松果体黑素视蛋白基因(OPN4-1和OPN4-2)、视网膜绿敏感锥体视蛋白基因(CHK-1)和蓝敏感锥体视蛋白基因(CHK-2)mRNA转录的影响,笔者选用刚出壳的雄性AA肉鸡40羽,分别饲养在白光(400~700 nm)、红光(660 nm)、绿光(540 nm)和蓝光(480 nm)下2周,单色光源采用冷LED灯,光照度为15 lx。于第14天分别取视网膜和松果体,提取总RNA,RTPCR反转录后用上述4种肉鸡相关视蛋白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1)视网膜和松果体蓝光组OPN4-1 mRNA的表达均显著较白光组高13.44%和16.77%(P<0.05),但视网膜中红光组和绿光组均分别显著较白光组低16.62%和10.94%(P<0.05),而松果体中绿光组与白光组差异不显著(P>0.05);(2)视网膜和松果体OPN4.2 mRNA表达均是红光组最高,其次是蓝光组,而绿光组均最低(P<0.05);(3)视网膜中4个光组CHK-1 mRNA表达均大于CHK-2 mRNA表达(P<0.05),其中绿光组CHK-1 mRNA表达分别显著较红光和蓝光组高24.37%和9.94%(P<0.05),但与白光组差异不显著;蓝光组CHK-2 mRNA表达分别显著较红光和绿光组高40.90%和8.94(P<0.05),但与白光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视蛋白具有不同的光色敏感性。与红光和绿光相比,蓝光促进视网膜和松果体OPN4-1的转录。
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边缘系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及血塞通对其变化的影响
赵军;尹逊河;梁京芸;谢有莲;郭丽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12-1316.  doi:
摘要 ( 615 )   HTML( )    PDF (749KB) ( 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边缘系统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血塞通对其活性变化的影响,探讨血塞通对全脑缺血家兔的脑保护作用。选取3月龄哈白兔63只,体质量(1 500±150)g,随机分为脑缺血治疗组、脑缺血未治疗组和对照组3组,手术建立家兔全脑缺血模型,应用生化检测技术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边缘系统NOS活性变化及血塞通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缘系统内NOS活性在脑缺血再灌注2 h后开始升高,6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4~96 h活性持续下降,120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脑缺血治疗组下降幅度大、速度快,在96 h即恢复至正常水平。缺血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NOS的活性极显著低于缺血未治疗组(P<0.01)。结果提示,血塞通可以通过减弱NOS活性进而维持NO的生理含量,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犬口服国产麻保沙星溶液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刘利锋;高丽丽;苏凤;江善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17-1321.  doi:
摘要 ( 996 )   HTML( )    PDF (800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国产麻保沙星溶液在健康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选用8只健康犬,按照随机拉丁方设计,进行单次不同单剂量(2.75 mg·kg-1)分别静注麻保沙星溶液和口服麻保沙星溶液制剂。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血浆蛋白,高速离心,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中麻保沙星的浓度,3P97药动学计算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健康犬静注给药的药物动力学最佳数学模型为无吸收开放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34±0.14)h, T1/2β (7.74±1.70)h,V(1.03±0.60)L·kg-1, CL (0.22±0.08)L·h-1; AUC(14.05±4.25)mg·mL-1·h。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最佳数学模型为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2.82±1.86)h, T1/2β(16.03±9.27)h,V/F(2.25±0.34)L·kg-1,CL/F(0.21±0.05)L·h-1,Tmax(1.55±0.62)h,Cmax(0.89±0.21)μg·mL-1,AUC(13.66±2.77)mg·mL-1·h。肌注麻保沙星冻干粉针的生物利用度为97.22%。麻保沙星在健康犬体内口服的主要药动学特征为吸收较快,达峰时间短,半衰期较长,生物利用度高。
柔嫩艾美耳球虫病鸡盲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分析
古少鹏;郑明学;李宝钧;韩克光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22-1327.  doi:
摘要 ( 630 )   HTML( )    PDF (1373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对鸡盲肠黏膜的损伤机理,为鸡球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用E. tenella孢子化卵囊感染雏鸡,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段取盲肠组织,运用常规病理组织学、超微病理学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对感染E.tenella病鸡盲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鸡感染E. tenella的第2天,盲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数即开始增加,感染后第4~6天是病变最严重且具有特征性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后段盲肠黏膜深层严重出血,大量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者可见整个黏膜几乎完全脱落,肠腺破坏,其表面被覆盖大量脱落的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残存的黏膜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凋亡速度加快,大多数上皮细胞处于凋亡状态,凋亡指数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凋亡细胞体积缩小,细胞线粒体肿胀,严重时破裂成大空泡,染色质致密边集或断裂成核碎片,形成膜包裹性凋亡小体。结果提示E. tenella感染鸡后盲肠上皮细胞凋亡加重,以裂殖生殖阶段最为明显,且与损伤程度和病程密切相关。
海兰褐商品蛋雏鸡毛源性上皮细胞癌病理学诊断
孙洪磊;秦梅;肖一红;王健;杨凤;倪伟;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28-1332.  doi:
摘要 ( 932 )   HTML( )    PDF (2726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山东省出现的某些商品蛋雏鸡皮肤增生、结痂为特征的致死性皮肤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该病仅在某场家、某批次的海兰褐商品蛋雏鸡中发现,多在5日龄左右发现病变,病程1月左右,病鸡最终衰竭死亡,发病率1%~10%不等;病初可见皮肤多发性黄色结节,随后结节融合,导致皮肤增厚、结痂,内脏器官无肉眼可见肿瘤病变;病理组织学观察,真皮层存在不同分化状态的毛囊样瘤细胞集团,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病灶呈浸润性生长,侵犯神经及真皮下肌肉组织,伴有肌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病变部皮肤表皮细胞显著增生,增生的基底细胞也有一定的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呈广谱细胞角蛋白(CK)阳性;波形蛋白(Vim)、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HMW)、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LMW )、P53、Ki-67阴性;真皮层增生的肌样纤维结缔组织主要为平滑肌。该皮肤肿瘤初步诊断为毛源性上皮细胞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炎急性相蛋白与IL-6变化的研究
李德军;刘运枫;裴小英;郭定宗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33-1336.  doi:
摘要 ( 644 )   HTML( )    PDF (334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急性相蛋白(C-反应蛋白、结合珠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细胞因子(IL-6)在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炎中的变化及其对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意义。 选用产后健康荷斯坦奶牛10头(N)为对照组;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组(SE),共28头;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组(CE),共30头,经颈静脉、子宫腔内分别获取血液样本及子宫分泌物,对其进行急性相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检测。 结果表明,CE组和SE组血清和子宫分泌物中C-反应蛋白(CRP)、结合珠蛋白(H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CE组比SE组变化明显;在对照组子宫分泌物中未检测到Hp和SAA。随着子宫内细菌污染程度的加重,CRP、Hp、SAA、IL-6的水平也随着升高,血清和子宫分泌物中CRP、Hp、SAA、IL-6水平均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炎的敏感指标。
研究简报
波尔山羊MyoG基因的鉴定和序列分析
刘铮铸;巩元芳;张传生;付志新;张文香;李付春;房秀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37-1341.  doi:
摘要 ( 688 )   HTML( )    PDF (602KB)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山羊MyoG基因的序列结构及其对肌肉的分化调控机制,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波尔山羊MyoG基因2 363 bp长的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波尔山羊MyoG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及部分5′UTR (74 bp)和3′UTR(260 bp)区,编码序列长675 bp,共编码224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该序列所编码的肽链没有信号肽,第1~138个氨基酸为波尔山羊MyoG基因的bHLH结构域。通过比对分析波尔山羊与已知的GenBank中的人类及其它物种MyoG基因发现,该基因编码区核苷酸以及推测的氨基酸同源性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相一致,无根系统进化树的聚类结果与这些物种本身的生理特性以及传统分类学中已知的生物分类结果相一致。波尔山羊MyoG基因的鉴定及序列分析为山羊肌肉发育调控的机理以及肉质改良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生物学基础信息。
microRNAs在成年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朱芷葳;贺俊平;程志学;王海东;李鹏飞;乔德瑞;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42-1345.  doi:
摘要 ( 972 )   HTML( )    PDF (438KB) ( 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成年羊驼皮肤中miRNAs的表达,探讨miRNAs在皮肤和毛囊中的调控作用。利用多物种miRNA芯片与成年羊驼皮肤组织miRNAs杂交,来分析成年羊驼皮肤组织中miRNAs的表达。结果显示有20个miRNAs信号在4个样本中表达量高,microRNAs在羊驼皮肤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皮肤和毛囊的更新、生长和发育。
3种内源氨基酸测定方法的准确性比较分析
张鹤亮;;李德发;谯仕彦;张兆琴;李亚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46-1353.  doi:
摘要 ( 628 )   HTML( )    PDF (3550KB) ( 7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无氮日粮法(PF法)、回归法(REG法)、高精氨酸法(HA法)测定生长猪回肠内源氨基酸流量,并以3种方法测定的内源氨基酸值对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AID)进行校正,通过校正后消化率值随日粮蛋白质水平变化的平稳性来判断内源氨基酸测定值的准确性。选用体质量28 kg的阉公猪6头,回肠末端安装简单“T”形瘘管。饲喂6种试验日粮,日粮粗蛋白水平分别为0、5%、10%、15%、20%和25%。采用6×6拉丁方试验设计。每期持续时间8 d。其中前5 d为日粮适应期,第6天连续采集食糜24 h,以测定AID和采用PF法测定的内源氨基酸值计算回肠标准消化率(STID)。第8天每头猪日喂1次高精氨酸饲粮,然后连续24 h采集回肠食糜,以便用HA法测定内源氨基酸值并计算回肠真消化率(RID)。试验结果表明,采用REG法测定的内源氨基酸流量,除甘氨酸、脯氨酸外,都比PF法的测定的值低(P<0.1);PF法与HA法比较,在10%~25%日粮蛋白质浓度范围内,低估了内源氨基酸的损失(P<0.01)。除苯丙氨酸、缬氨酸外,必需氨基酸AID随蛋白质水平增加呈二次性提高(P<0.05)。必需氨基酸STID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性降低(P<0.05)。而RID在20%的饲粮粗蛋白水平内呈恒定平稳状态,完全不依赖于饲粮蛋白质水平(P>0.05)。本试验可得出以下结论:REG法和PF法低估了饲粮内源氨基酸损失,HA法是估计内源氨基酸损失的较准确方法。
2株鸭源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
赵国;钟蕾;赵坤坤;鹿欣伦;彭大新;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54-1358.  doi:
摘要 ( 645 )   HTML( )    PDF (2282KB)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从扬州活禽市场采集家鸭泄殖腔拭子共1 075份,并从中分离鉴定了24株H3亚型禽流感病毒,作者对其中的2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和遗传演化分析,发现2株病毒均为H3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病毒各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均与猪源分离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人源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远;除HA基因外,其它所有的基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基因重组,各基因与不同亚型、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的不同毒株发生了基因重排。
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周作勇;;聂奎;唐成;胡世君;周荣琼;张泽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10):  1359-1363.  doi:
摘要 ( 677 )   HTML( )    PDF (1183KB)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自然感染无浆体的重庆黄牛无菌采集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血营养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长约1 500 bp的扩增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并与5条边缘无浆体、4条中央无浆体、4条牛无浆体、4条羊无浆体和3条嗜吞噬细胞无浆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 412 bp,GenBank登录号为FJ169957。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序列与Kawahara公布的牛无浆体日本株(AB211163)同源性最高,达到99.0%,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序列被聚类到牛无浆体群,并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群聚类到一个大的分支。本文从分子水平证实重庆地区存在牛无浆体,牛无浆体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的亲缘关系比其他3种无浆体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