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遗传繁育
猪脱碘酶3基因定位及对生产性状的潜在影响
蒋晓玲;赵晓枫;郭晓令;徐宁迎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383-386.  doi:
摘要 ( 636 )   HTML( )    PDF (664KB) ( 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猪脱碘酶3(DIO3)基因能否作为某些生产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设计猪DIO3基因特异引物,采用辐射杂种细胞系,将其定位在猪7号染色体微卫星SW764附近。通过比较猪QTL数据库,发现该座位存在7个分别影响猪肌纤维直径、内脂率、胴体长、胴体质量、皮质醇水平调控的QTL,结果表明DIO3基因可作为猪肉质性状、胴体性状和应激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丝羽乌骨鸡肝脏差异表达序列标签
李亮;赵小玲;李琴;朱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387-391.  doi:
摘要 ( 1020 )   HTML( )    PDF (585KB) ( 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找出可能与丝羽乌骨鸡独特性状形成相关的基因,本研究运用差异显示PCR技术等对丝羽乌骨鸡与快大型肉鸡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序列标签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得到10条丝羽乌骨鸡与快大型肉鸡肝脏差异表达序列标签(dbEST登录号:CN606328~CN606329、CN606331~CN606338)。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0条ESTs中,CN606332和CN606336是家鸡的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CN606333与编码家鸡热休克蛋白70的基因(HSPA5)同源,CN606328、CN606331与家鸡已有核酸数据库中的cDNA克隆或EST具有较高相似性,但功能未知。其他5条表达序列标签在家鸡核酸数据库中未发现相似序列,但分别与其他物种的细胞膜蛋白基因、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基因、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基因、推定蛋白MGC27019基因以及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abnormal spindle microcephaly,ASPM)蛋白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丝羽乌骨鸡与快大型肉鸡可能在多种代谢途径上都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以为研究丝羽乌骨鸡独特性状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信息。
牛GDF5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刘永峰;;昝林森;;赵栓平;;亐开兴;李林强;张莺莺;唐中林;杨述林;牟玉莲;崔文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392-397.  doi:
摘要 ( 763 )   HTML( )    PDF (2222KB) ( 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生长分化因子5(GDF5)可能的调控序列。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比对,扩增了牛GDF5基因5′侧翼区,并通过产物纯化、连接、转化及测序比对,确定了2 043 bp的启动子序列。同时综合考虑已经证实的人GDF5基因启动子结构及应用启动子在线分析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牛GDF5基因5′侧翼区没有CpG岛,序列比对发现,牛和人GDF5基因启动子区域同源性为78%;牛GDF5基因启动子没有TATA box或CAAT box结构,其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359 bp位置,其潜在的转录因子有AMLla,Ap1,AmLla,CdxA,SRY,CdxA,TATA,AmLla,GTATA1,MZF1,CdxA,Nkx2,CdxA,S8和SRY,其中Ap1,AmLla,SRY,Nkx2,S8和SRY高度保守,与人的序列完全一致;推测发现牛GDF5基因启动子-457至-423 bp序列中的GT重复序列可以增强启动子的活性,且最小增强子处于-458和-377 bp之间。研究结果推测判定了牛GDF5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起始位置、转录结合位点、活性序列及最小增强子序列,为以后深入研究GDF5基因在牛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钙蛋白酶3(CAPN3)基因多态性与牛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侯冠彧;曾鸿普;王东劲;管松;黄显洲;许尚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398-402.  doi:
摘要 ( 1166 )   HTML( )    PDF (524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钙蛋白酶3 (Calpain3, CAPN3)基因作为影响牛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牛肉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CAPN3基因的5′端区域进行SNPs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品种或者组合群体间的分布规律。利用测序和PCRRFLP的方法进行SNPs 检测和基因型分析,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结果发现,2 546 位处发生点突变C→T。各位点的3种基因型与牛生产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B与BB基因型个体在胴体质量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步推断 CAPN3基因可能是影响牛肉质性状潜在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连锁,并且这个位点具有成为分子标记的潜在可能。
小鼠四倍体囊胚凋亡及凋亡基因的表达
员新旭;冯书堂;牟玉莲;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03-409.  doi:
摘要 ( 690 )   HTML( )    PDF (1266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全面的对四倍体胚胎的发育能力进行评估,本研究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了电融合生产的小鼠四倍体囊胚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促凋亡基因Bax和抑凋亡基因Bcl2在四倍体囊胚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四倍体与体外二倍体胚胎发育到囊胚的比率没有显著差别(P>0.05);四倍体囊胚无论是内细胞团细胞数、滋养层细胞数还是内细胞团/总细胞数比率都显著低于体内与体外二倍体囊胚 (P<0.05);四倍体囊胚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体内与体外二倍体囊胚细胞凋亡指数(P<0.05);促凋亡基因Bax在四倍体囊胚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体内与体外二倍体囊胚中的表达(P<0.05),而抑凋亡基因Bcl2在四倍体囊胚中的表达同体内与体外二倍体囊胚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四倍体囊胚质量比体内与体外二倍体囊胚质量都差,这可能是四倍体胚胎不能发育到足月的原因之一。
TSA对滩羊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的作用
李向臣;姚雅馨;梁素丽;王义鹏;关伟军;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10-416.  doi:
摘要 ( 703 )   HTML( )    PDF (2243KB)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的潜能和Trichostatin A(TSA)处理供体细胞的适合浓度,提高克隆胚胎的发育水平。本研究分别利用100、50、25、10 ng·mL-1 TSA处理滩羊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统计细胞活率,利用流式分选技术分析处理前后细胞的周期时相,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乙酰化水平,并以经过10~50 ng·mL-1TSA处理的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检测其重构胚发育水平。结果发现,当TSA的浓度达100 ng·mL-1时,细胞大量死亡,不同浓度TSA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周期被明显抑制在G0/G1期,乙酰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供体细胞经10 ng·mL-1 TSA处理的克隆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明显升高(P<0.05, (85.2±3.4)% vs (68.6±6.7)%, (35.6±5.7)% vs (10.4±8.3)%)。结果表明,经10 ng·mL-1 TSA处理的滩羊成纤维细胞周期同步化明显,乙酰化维持较高水平,重构胚胎发育水平明显提高,适合作为成纤维细胞的处理方法和浓度。

动物营养
0~56日龄放牧羔羊消化道的解剖特点和瘤胃功能变化
王彩莲;郝正里;李发弟;;余洋;郎侠;马友记;年芳;郭江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17-424.  doi:
摘要 ( 727 )   HTML( )    PDF (851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完全放牧条件下羔羊消化道相对质量与相对容积和瘤胃功能的发育特点。选用44只甘肃高山细毛羊公羔,测定0、3、7、14、21、28、42与56日龄胃(前胃、皱胃)、小肠各段和盲肠的相对质量(%活体质量),胃各室相对质量(%全胃质量)、相对容积(%全胃容积)、内容物相对质量(%全胃内容物质量)及瘤胃内容物微生物酶活性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结果表明:前胃、小肠、盲肠相对质量随羔羊日龄增大而提高,14~21 d前胃与盲肠相对质量增速最快,其次为42~56 d;小肠相对质量各阶段增速波动较小。随日龄增长,瘤胃相对质量与相对容积升高,皱胃相应下降,7~14、14~21与42~56 d变速较大;0~14 d前胃相对容积增速低于相对质量,14 d后其增速快于后者,28 d后相对容积增速大于相对质量。胃各室内容物的pH相对稳定,瘤胃内容物pH变动于6.03~6.67;0、3、7 d部分受试羔羊中被检出纤维素酶比活性的比例随日龄增大,14 d后所有受试羔羊均被检出,且纤维素酶比活性随日龄增高。14 d蛋白酶活性最高,42 d淀粉酶、纤维素酶比活性最高;从3 d羔羊瘤胃内容物中即检出乙酸、丙酸、丁酸,其浓度均随日龄增大而升高,VFAs浓度与微生物酶比活性峰值的出现与瘤网胃发育状况并行。结论:羔羊前胃相对质量0~21 d增长较快,而此后其增速减慢,是羔羊营养状况改变引起的;本试验条件下,羔羊2月龄断奶较适宜,42 d是可接受的最早断奶日龄。
十二指肠灌注不同水平大豆小肽对奶山羊小肠小肽吸收的影响
王玲;刘辉;李胜利;赵胜军;王立斌;杨再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25-433.  doi:
摘要 ( 690 )   HTML( )    PDF (396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十二指肠灌注大豆小肽对奶山羊小肠小肽和游离氨基酸吸收的影响。选择7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的奶山羊((37.88±3.03)kg),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近端和远端以及颈动脉慢性血插管进行4×4拉丁方试验,分别从十二指肠灌注生理盐水、60、120、180 g·d-1大豆小肽。结果表明,随着十二指肠大豆小肽灌注水平的提高,奶山羊肠系膜排流组织(M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60、120、180 g·d-1 组门静脉排流组织(PDV)总肽结合氨基酸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3个大豆小肽灌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奶山羊小肠对小肽的吸收率随小肠中肽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大豆小肽灌注水平的增加,奶山羊MDV和PDV组织游离氨基酸净流量显著增加(P<0.05)。随十二指肠大豆小肽灌注水平的提高,试验羊颈静脉血浆尿素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IGF1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小肽灌注增加奶山羊小肠中肽结合氨基酸的流量,提高了MDV肽结合氨基酸的净流量,但因肽结合氨基酸吸收率降低或/和肽结合氨基酸吸收细胞降解率提高,降低了进入肠系膜静脉的肽结合氨基酸的比率。

预防兽医
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的山羊痘病毒弱毒株的构建及筛选
王建科;张云德;张强;吴国华;颜新敏;朱海霞;李健;邵长春;朱彩珠;吴磊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34-441.  doi:
摘要 ( 815 )   HTML( )    PDF (3149KB) ( 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构建和筛选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的山羊痘病毒弱毒株,用已构建的口蹄疫病毒 O/China99 毒株的 EGFPP7.5P12A3C 基因整体通过平末端连接到 KpnⅠ酶切后的线性载体 pUC119TK 中,得到重组载体 pUC119TKEGFPP7.5P12A3C。重组载体通过缺失的 TK 基因与羊痘病毒弱毒株在 BHK21 细胞中同源重组,用 EGFP作为标记筛选出重组毒株,并进行PCR 鉴定、抗原捕获 ELISA 试验检测及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弱毒株能在1~10代 BHK21细胞中稳定传代,扩增出约 3 000 bp片段,并经测序确证为基因 P12A3C;抗原捕获 ELISA 试验检测均为阳性;Western blot 分析表明转移载体 pUC119TKEGFPP7.5P12A3C 在感染的 GTPV AV41 BHK21 细胞中表达的蛋白可被 O型 FMDV 高免血清特异性识别,并具有反应原性。这些结果表明获得了表达 O 型口蹄疫病毒 P12A3C 基因的重组山羊痘弱毒株。
1株H6N5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Yangzhou/013/2008的全基因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顾敏;赵国;宋庆庆;刘文博;彭大新;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41-448.  doi:
摘要 ( 1044 )   HTML( )    PDF (2234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华东地区家养水禽中流感病毒的带毒状况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的过程中,采用常规的血清学试验和特异性RTPCR方法,分离鉴定出1株H6N5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Yangzhou/013/2008(简称Dk/YZ/013/08)。为了探讨该亚型病毒在流感病毒生态分布中的作用,作者对Dk/YZ/013/08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已收录的所有H6N5亚型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及其它参考序列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k/YZ/013/08的血凝素基因(HA)与近年中国台湾分离的鸭源毒株A/duck/Kingmen/E322/2004(H6N2)的核苷酸一致性最高(94%),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QIETRG”,为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序列;神经氨酸酶基因(NA)与瑞士分离株A/mallard/Switzerland/WV4060167/2006(H3N5)的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一致性96.9%);而碱性聚合酶2(PB2)基因则与A/duck/Zhejiang/11/2000(H5N1)的遗传距离最近,可能由H5N1亚型流感病毒提供,提示该毒株可能是一株重组病毒。
3种奶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贝叶斯评估
刘晓民;杨华;高明春;李彦伟;王君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49-453.  doi:
摘要 ( 734 )   HTML( )    PDF (741KB) ( 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无“金标准”的情况下,为评估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荧光偏振分析法(FP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用于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抗体检测能力,作者分别以RBT、FPA、IELISA 3种方法对采自某奶牛场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通过贝叶斯分析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3种方法检测奶牛布鲁氏菌血清抗体的敏感性(Se)和特异性(Sp)。结果显示,RBT、FPA、IELISA 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Se)分别为91.81%、95.92%和95.98%;特异性(Sp)分别为98.80%、86.54%和98.65%。本研究表明,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中以IELISA的检测能力最好。
中国禽群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状况及其风险预测
张志诚;李长友;黄保续;刘拥军;宋建德;韦新捷;蔡丽娟;王志亮;马洪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54-462.  doi:
摘要 ( 1197 )   HTML( )    PDF (1936KB)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状况,并对其风险态势进行尝试性的预测。作者在流行病学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基础上,基于OIE风险评估理论,结合昆虫生态学格局分析和Bernoulli统计模型,对中国2004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状况及其风险态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1)中国家禽养殖数量大,养殖模式复杂,种类繁多,养殖的区域特征显著,给中国HPAI的防控带来了挑战;(2)中国自2004年发生HPAI以来,疫情发生的时-空连续性强,突出表现在疫情发生的季节、区域和宿主特征明显,提示科学的区域化管理和协作的重要性;(3)在发展态势上,由于区域周边疫情特点和中国禽群养殖及风险管理状况,使得中国局部地区禽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较大的暴露和感染的风险;(4)风险预测上,利用Bernoulli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预测2008年中国禽群在90%的置信区间内最有可能会有2~10起HPAI疫情发生,发生6起左右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可能性较大,其中在中国东南部分地区局部区域禽群具有较高的疫情暴露和发生风险。本研究表明中国禽群持续发生HPAI疫情的可能性大,开展基于风险的区划和管理对疫情发生和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湖南省猬迭宫绦虫的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刘自逵;刘国华;戴荣四;刘伟;李芬;胡涛;刘毅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63-468.  doi:
摘要 ( 1024 )   HTML( )    PDF (692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猬迭宫绦虫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l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和pnad1序列重构猬迭宫绦虫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猬迭宫绦虫的pcox1和pnad1,应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各样品株的pcox1和pnad1序列长度一致,分别为396和566 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猬迭宫绦虫pcox1和pnad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猬迭宫绦虫的种群体遗传学研究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基础兽医
猪细胞周期蛋白A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范丽;唐青海;张彦明;刘伟;仝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69-477.  doi:
摘要 ( 673 )   HTML( )    PDF (1611KB) ( 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猪细胞周期蛋白A基因(Cyclin A),并在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SUVEC)中表达,以验证其功能。以人的Cyclin A基因为信息探针,经电子克隆得到猪Cyclin A基因,通过RTPCR和DNA测序验证电子克隆结果并对其作生物信息学分析,用RTPCR、Western blot研究它在SUVEC中的表达情况。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它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以及用MTS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如下:核酸测序证明RTPCR产物同电子克隆结果相符。该cDNA包含1 29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432个氨基酸,经NCBI BLAST分析,该基因定位于猪的8号染色体上。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Cyclin A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40 ku,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稳定表达该基因的细胞,其G1期的细胞数量比对照组细胞增加了15%~20%,而S期的细胞数量比对照组细胞减少了约18%;MTS法检测显示细胞株SUVECCycAGFP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作者成功克隆到新基因猪源细胞周期蛋白A,并验证了其生物学功能,为今后开展病毒感染对猪细胞周期蛋白A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
刘佳;董常生;范瑞文;贺俊平;高磊;董春光;董彦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78-483.  doi:
摘要 ( 685 )   HTML( )    PDF (845KB) ( 5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与功能。以不同毛色的成年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CDK5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性研究,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毛色羊驼皮肤CDK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K5在羊驼皮肤毛囊的外根鞘和毛球部呈阳性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分析得出CDK5在不同毛色羊驼毛囊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棕色羊驼中CDK5 mRNA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1.624 5倍。结果提示CDK5可能与羊驼毛色形成相关。
噻环乙胺对大鼠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影响
张燕;王洪斌;范宏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84-488.  doi:
摘要 ( 1088 )   HTML( )    PDF (334KB) ( 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噻环乙胺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变化,探讨噻环乙胺中枢麻醉作用可能的机理。Wista大鼠128只,随机抽取8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随机均分为5个试验组,分别用于测定L-Enk、M-Enk、β-EP、dynA和OFQ的含量;每个试验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3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脑区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结果显示腹腔内注射噻环乙胺25 mg·kg-1后,麻醉组大鼠大脑皮层和丘脑内L-Enk、M-Enk、β-EP和dy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OFQ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海马内LEnk、MEnk和βE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dynA和OFQ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脑干内M-Enk、β-EP和dy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OFQ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L-Enk的含量无显著变化;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上述各脑区内L-Enk、M-Enk、β-EP、dynA和OFQ的含量均恢复显著(P>0.05);麻醉全过程中,小脑内5种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噻环乙胺对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噻环乙胺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增加大脑皮层和丘脑内L-Enk、M-Enk、β-EP和dynA,海马内L-Enk、M-Enk和β-EP和脑干内M-Enk、β-EP和dynA的含量,同时降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内OFQ的含量有关。
黄连汤对鸭疫里默氏菌的抑菌作用及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张先福;韦强;鲍国连;季权安;庞安娜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89-494.  doi:
摘要 ( 640 )   HTML( )    PDF (1415KB) ( 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中药复方黄连汤水提醇沉浓缩物(Ethanol extracts of Coptidis rhizoma decoction,EeCrd)对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体外抑菌规律及其对菌体形态的影响。黄连汤经水提醇沉后,减压浓缩,制成含生药176 g·L-1的EeCrd原液。用PBS将原液倍比稀释成88、88×2-1、88×2-2 ……88×2-9g·L-1等11个梯度浓度的药液。用纸片扩散法和液体倍比稀释法研究EeCrd完全抑菌时的最小抑菌浓度和不完全抑菌时的亚抑菌浓度;取88和88×2-3 g·L-1 EeCrd浓度组药液分别作用17和 3、6、17 h后的细菌,用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的变化。纸片扩散法和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的EeCrd完全抑制RA时的最小浓度均为88×2-2 g·L-1,不完全抑菌时亚抑菌浓度为88×2-3 g·L-1;88×2-4 g·L-1以上稀释度EeCrd基本无抑菌活性;50 μL 的88 g·L-1浓度组的EeCrd作用RA 17 h后,RA菌体浓缩,变小,最终死亡;50 μL的88×2-3 g·L-1浓度组的EeCrd作用RA 3、6、17 h后,RA菌体长度变长,细胞壁变薄,菌内颜色变浅,皱褶减少,纹理不均匀,菌体干瘪、折叠、弯曲,最终死亡。EeCrd可能通过破坏RA外膜结构来抑制细菌增殖。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观察
祁保民;陈晓燕;吴宝成;姚金水;张红雷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495-499.  doi:
摘要 ( 652 )   HTML( )    PDF (579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10日龄健康番鸭,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后番鸭多种组织的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对死亡因子FasL的表达进行研究。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显示,多种组织器官中出现大量阳性细胞,表明番鸭呼肠孤感染可引起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胸腺、盲肠和法氏囊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肝脏、肾脏、肺脏、胸腺、盲肠和法氏囊等多种组织中可观察到FasL表达,且各种组织FasL表达的强弱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低相一致。结果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FasL的表达密切相关。
线粒体凋亡途径在锰致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毕明玉;李金龙;李术;陈蕾;张子威;唐洪鹏;徐世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500-504.  doi:
摘要 ( 712 )   HTML( )    PDF (772KB)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线粒体凋亡途径在锰致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取对数生长期鸡支持-生精细胞,用含0、2、3、4 mmol·L-1 MnCl2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荧光染色法检测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Western blot法检测胞浆内细胞色素C(Cytc)蛋白表达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3(Caspase-9,3)活性。用含MnCl2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后,处理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胞浆中Cytc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Caspase-9,3活性逐渐升高(P<0.01)。线粒体途径介导的凋亡是锰对鸡生殖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研究简报
鹌鹑早期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聚集规律的研究
常国斌;程旭梅;李碧春;刘向萍;秦玉蓉;陈蓉;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4):  505-510.  doi:
摘要 ( 1010 )   HTML( )    PDF (554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鹌鹑早期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和聚集规律,为分离PGCs ,并将其应用于转基因技术提供依据。运用QH1单抗标记特异性的识别鹌鹑的PGCs,检测早期各个阶段PGCs的分布和数量。研究表明:鹌鹑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起源于胚盘暗区,而后逐渐迁移至明区、生殖新月区。孵化27 h,已有少量PGCs分布于明区的血管中。到孵化36 h时,有大量的PGCs聚集在明区血管网中,左右两侧都有。孵化45 h时,从头部到脐肠系膜PGCs均有散在和聚团分布,并主要聚集在头部间充质的血管中。PGCs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存在差异,有2个增殖高峰期,即原条期(孵化6 h)和十体节期(孵化36 h)。QH1单抗可鉴定早至未孵化期的鹌鹑原始生殖细胞,PGCs在早期胚盘中是随机散在分布的,而且具有2个增殖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