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5-23
综述
GPIHBP1分子与血浆中甘油三酯脂蛋白脂解代谢研究进展
姜延志,岑王敏,邢淑华,陈建宁,李学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65-6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1
摘要 ( 0 )   PDF (42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主要由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实质细胞产生,脂解毛细血管中血浆脂蛋白的甘油三酯。多年来,关于LPL是如何从细胞间隙转运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一直不清楚。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LPL从细胞间隙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转运的过程中,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anchor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binding protein 1, GPIHBP1)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GPIHBP1缺失时,LPL被错误定位于细胞间隙,导致动物机体出现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Gpihbp1基因突变可致人患高甘油三酯血症。本文就GPIHBP1分子在动物机体健康和疾病状况下的生理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脂解代谢中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GPIHBP1分子与血浆中甘油三酯脂蛋白脂解代谢研究进展
姜延志,岑王敏,邢淑华,陈建宁,李学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65-672.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1
摘要 ( 335 )   PDF (425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主要由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实质细胞产生,脂解毛细血管中血浆脂蛋白的甘油三酯。多年来,关于LPL是如何从细胞间隙转运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一直不清楚。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LPL从细胞间隙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转运的过程中,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anchor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binding protein 1, GPIHBP1)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GPIHBP1缺失时,LPL被错误定位于细胞间隙,导致动物机体出现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Gpihbp1基因突变可致人患高甘油三酯血症。本文就GPIHBP1分子在动物机体健康和疾病状况下的生理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脂解代谢中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遗传繁育
湖羊催乳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多态性及与其母性行为性状的关联分析
孙伟,张向楠,左其生,倪蓉,王兰萍,张有法,陈玲,吴文忠,周洪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73-6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2
摘要 ( 0 )   PDF (1236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在湖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以探讨其影响湖羊母性行为性状的可能性,为评价绵羊母性提供遗传学分析方法。以81只分娩母羊为研究对象(其中63只进行母性行为观察),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湖羊PRLR基因外显子10基因序列的单链核苷酸多态性。运用正态分布检验、聚类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法,研究湖羊母性行为分布规律和不同基因型的湖羊母性行为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仅P3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所对应的基因型分别定义为AA、AB和BB,各基因型在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选取的4种母性行为:舔舐、哺乳、踩踏和拒绝哺乳的统计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各基因型与4种母性行为间的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舔舐、哺乳和踩踏3个母性行为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拒绝哺乳行为在不同基因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PRLR基因外显子10部分序列存在多态性,且其与湖羊母性行为部分性状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初步推断PRLR基因可作为湖羊母性行为的候选基因。

湖羊催乳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多态性及与其母性行为性状的关联分析
孙伟,张向楠,左其生,倪蓉,王兰萍,张有法,陈玲,吴文忠,周洪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73-6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2
摘要 ( 442 )   PDF (1236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在湖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以探讨其影响湖羊母性行为性状的可能性,为评价绵羊母性提供遗传学分析方法。以81只分娩母羊为研究对象(其中63只进行母性行为观察),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湖羊PRLR基因外显子10基因序列的单链核苷酸多态性。运用正态分布检验、聚类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法,研究湖羊母性行为分布规律和不同基因型的湖羊母性行为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仅P3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所对应的基因型分别定义为AA、AB和BB,各基因型在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选取的4种母性行为:舔舐、哺乳、踩踏和拒绝哺乳的统计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各基因型与4种母性行为间的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舔舐、哺乳和踩踏3个母性行为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拒绝哺乳行为在不同基因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PRLR基因外显子10部分序列存在多态性,且其与湖羊母性行为部分性状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初步推断PRLR基因可作为湖羊母性行为的候选基因。

不同羊毛纤维直径细毛羊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狄江,拉扎提?艾尼瓦尔,徐新明,张艳花,田可川,田月珍,吴伟伟,于丽娟,哈尼克孜?吐拉甫,玛尔孜亚?雅森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81-6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3
摘要 ( 0 )   PDF (779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不同被毛纤维直径的细毛羊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利用Agilent公司绵羊表达谱芯片和Affymetrix公司牛表达谱芯片对不同被毛纤维直径的细毛羊皮肤组织mRNA进行了芯片杂交;运用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 (SAM) 法对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差异分析; 并通过分子注释系统平台(MAS3.0)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类分析和调控通路分析; 通过实时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芯片试验共检测到26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6个,下调基因161个。Kegg和GO分析表明,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蛋白质代谢、Wnt信号通路以及羊毛角蛋白结构等生物学过程的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所验证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不同被毛纤维直径的细毛羊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别,这些基因的不同表达可能通过改变皮肤毛囊和羊毛分化过程影响被毛纤维直径。这些基因的发现将为进一步筛选影响羊毛纤维直径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分子标记提供研究基础。

不同羊毛纤维直径细毛羊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狄江,拉扎提?艾尼瓦尔,徐新明,张艳花,田可川,田月珍,吴伟伟,于丽娟,哈尼克孜?吐拉甫,玛尔孜亚?雅森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81-68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3
摘要 ( 508 )   PDF (779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不同被毛纤维直径的细毛羊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利用Agilent公司绵羊表达谱芯片和Affymetrix公司牛表达谱芯片对不同被毛纤维直径的细毛羊皮肤组织mRNA进行了芯片杂交;运用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 (SAM) 法对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差异分析; 并通过分子注释系统平台(MAS3.0)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类分析和调控通路分析; 通过实时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芯片试验共检测到26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6个,下调基因161个。Kegg和GO分析表明,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蛋白质代谢、Wnt信号通路以及羊毛角蛋白结构等生物学过程的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所验证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不同被毛纤维直径的细毛羊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别,这些基因的不同表达可能通过改变皮肤毛囊和羊毛分化过程影响被毛纤维直径。这些基因的发现将为进一步筛选影响羊毛纤维直径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分子标记提供研究基础。

澳系进口荷斯坦牛IL8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体细胞评分及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美荣,陈丹,廖想想,毛永江,刘坤,陈亮,王杏龙,杨章平,杨利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90-6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4
摘要 ( 0 )   PDF (791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海丰奶牛场来自72个公牛家系588头胎澳系进口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分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2个突变位点对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产奶量、305 d乳脂量、305 d乳蛋白量及体细胞评分(SCS)7个性状的影响,寻找可用于生产应用的分子标记。用PCR-SSCP技术对IL8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与各泌乳性状及SCS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L8基因5′侧翼区序列-180位点发生了G→A的突变,检测到GG、GA和AA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26、0.476和0.298,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0.464和0.536;该位点突变对305 d脂肪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其它泌乳性状及SCS均无显著影响。GG基因型305 d脂肪产量显著高于GA基因型(P<0.01),而AA基因型305 d脂肪产量与GG、GA基因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L8基因2 789发生A→G的突变,共检测到GG、GA和AA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97、0.506和0.197,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0.550和0.450;该突变位点对测定日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校正奶量和SCS有显著影响(P<0.05)。AA基因型乳脂率极显著高于GA、GG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GA基因型(P<0.01);GG基因型的体细胞评分(SCS)极显著高于GA、AA基因型(P<0.01);对于305 d校正奶量而言,GA基因型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IL8基因遗传突变对澳系进口荷斯坦牛泌乳性状和乳房炎抗性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澳系进口荷斯坦牛IL8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体细胞评分及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美荣,陈丹,廖想想,毛永江,刘坤,陈亮,王杏龙,杨章平,杨利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90-6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4
摘要 ( 441 )   PDF (791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海丰奶牛场来自72个公牛家系588头胎澳系进口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分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2个突变位点对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产奶量、305 d乳脂量、305 d乳蛋白量及体细胞评分(SCS)7个性状的影响,寻找可用于生产应用的分子标记。用PCR-SSCP技术对IL8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与各泌乳性状及SCS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L8基因5′侧翼区序列-180位点发生了G→A的突变,检测到GG、GA和AA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26、0.476和0.298,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0.464和0.536;该位点突变对305 d脂肪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其它泌乳性状及SCS均无显著影响。GG基因型305 d脂肪产量显著高于GA基因型(P<0.01),而AA基因型305 d脂肪产量与GG、GA基因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L8基因2 789发生A→G的突变,共检测到GG、GA和AA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97、0.506和0.197,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0.550和0.450;该突变位点对测定日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校正奶量和SCS有显著影响(P<0.05)。AA基因型乳脂率极显著高于GA、GG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GA基因型(P<0.01);GG基因型的体细胞评分(SCS)极显著高于GA、AA基因型(P<0.01);对于305 d校正奶量而言,GA基因型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IL8基因遗传突变对澳系进口荷斯坦牛泌乳性状和乳房炎抗性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TLR4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黄正洋,陈阳,李欣钰,甄霆,张扬,徐琪,段修军,赵文明,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97-7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5
摘要 ( 0 )   PDF (143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鉴定鸭TLR4基因的可变剪接体,并对TLR4基因的可变剪接体表达规律进行分析。根据GenBank中鸭TLR4基因的mRNA序列(登录号:JN048668)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鸭CDS区,以获取TLR4可变剪接体;并通过构建雏鸭PolyI:C感染模型,利用qRT-PCR检测TLR4可变剪接体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获得一种鸭TLR4基因新的可变剪接体(TLR4-b),并鉴定其剪接形式为跨内含子剪接。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LR4基因的表达主要以野生型(TLR4-a)为主,且在PolyI:C等抗原刺激后,肺、脾脏等组织中TLR4-a mRNA表达量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而TLR4-b表达变化不大。本研究成功克隆并鉴定了鸭TLR4基因新的可变剪接体,在正常情况下TLR4-a表达量显著高于TLR4-b,在PolyI:C感染下,TLR4-a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鸭TLR4基因可变剪接体的结构,且其功能主要取决于TLR4-a。

TLR4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黄正洋,陈阳,李欣钰,甄霆,张扬,徐琪,段修军,赵文明,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697-7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5
摘要 ( 490 )   PDF (1434KB) ( 6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鉴定鸭TLR4基因的可变剪接体,并对TLR4基因的可变剪接体表达规律进行分析。根据GenBank中鸭TLR4基因的mRNA序列(登录号:JN048668)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鸭CDS区,以获取TLR4可变剪接体;并通过构建雏鸭PolyI:C感染模型,利用qRT-PCR检测TLR4可变剪接体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获得一种鸭TLR4基因新的可变剪接体(TLR4-b),并鉴定其剪接形式为跨内含子剪接。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LR4基因的表达主要以野生型(TLR4-a)为主,且在PolyI:C等抗原刺激后,肺、脾脏等组织中TLR4-a mRNA表达量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而TLR4-b表达变化不大。本研究成功克隆并鉴定了鸭TLR4基因新的可变剪接体,在正常情况下TLR4-a表达量显著高于TLR4-b,在PolyI:C感染下,TLR4-a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鸭TLR4基因可变剪接体的结构,且其功能主要取决于TLR4-a。

1种胞外域仅含1个配体结合区的鸭催乳素受体基因的剪接异形体克隆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吉文林,段修军,宦海琳,丁潜,孙国波,董飚,陈章言,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03-7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6
摘要 ( 0 )   PDF (315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鸭催乳素受体的作用,应用RACE技术克隆到了1种胞外域仅含1个配体结合区的剪接异形体。序列分析表明,剪接异形体长2 535 bp,含431 bp 5′-UTR、1 884 bp编码区和220 bp 3′-UTR,可划分为11个外显子。预测蛋白含627个氨基酸,成熟蛋白603个氨基酸,N端为24个氨基酸信号肽。不同于胞外域串联2个配体结合区的典型禽类催乳素受体,预测蛋白胞外域仅含1个配体结合区,类似于哺乳动物催乳素受体。配体结合区同样含有2对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WSXWS的5肽WS基序,此为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I型受体中高度保守的2个典型特征。同时,筛选了催乳素受体基因的1个突变位点和1个SNP位点,分别位于5′-及3′-UTR区。其中,3′-UTR区SNP位点经χ2适合性检验,在鸭群体中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1种胞外域仅含1个配体结合区的鸭催乳素受体基因的剪接异形体克隆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吉文林,段修军,宦海琳,丁潜,孙国波,董飚,陈章言,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03-7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6
摘要 ( 353 )   PDF (3157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了解鸭催乳素受体的作用,应用RACE技术克隆到了1种胞外域仅含1个配体结合区的剪接异形体。序列分析表明,剪接异形体长2 535 bp,含431 bp 5′-UTR、1 884 bp编码区和220 bp 3′-UTR,可划分为11个外显子。预测蛋白含627个氨基酸,成熟蛋白603个氨基酸,N端为24个氨基酸信号肽。不同于胞外域串联2个配体结合区的典型禽类催乳素受体,预测蛋白胞外域仅含1个配体结合区,类似于哺乳动物催乳素受体。配体结合区同样含有2对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WSXWS的5肽WS基序,此为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I型受体中高度保守的2个典型特征。同时,筛选了催乳素受体基因的1个突变位点和1个SNP位点,分别位于5′-及3′-UTR区。其中,3′-UTR区SNP位点经χ2适合性检验,在鸭群体中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王皓宇,秦彤,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10-7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7
摘要 ( 0 )   PDF (919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无激素处理组(NH,对照组)、氢化可的松(50 ng·mL-1)+ 催乳素(200 ng·mL-1)处理组(FP)和胰岛素(100 ng·mL-1)+ 氢化可的松(50 ng·mL-1)+ 催乳素(200 ng·mL-1)处理组(IFP)处理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24 h,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中乳蛋白、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表明,IFP激素处理组显著上调β-酪蛋白基因(CSN2)、κ-酪蛋白基因(CSN3)、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ACA)、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N)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 (SREBP1)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P<0.05);显著上调JAK2-STAT5信号通路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B基因(STAT5B)和E74样因子5基因(ELF5)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P<0.05);显著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蛋白激酶B基因(AKT1)及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基因(EIF4E)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P<0.05),但对AMPK信号通路中结节性硬化复合物基因(TSC1、TSC2)和RHEB(Ras homolog enriched in brain)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胰岛素通过JAK2-STAT5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通过PI3K/Akt/mTOR和SREBP信号通路诱导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表明胰岛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催乳激素,与氢化可的松和催乳素共同调节乳蛋白和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王皓宇,秦彤,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10-7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7
摘要 ( 468 )   PDF (919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无激素处理组(NH,对照组)、氢化可的松(50 ng·mL-1)+ 催乳素(200 ng·mL-1)处理组(FP)和胰岛素(100 ng·mL-1)+ 氢化可的松(50 ng·mL-1)+ 催乳素(200 ng·mL-1)处理组(IFP)处理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24 h,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中乳蛋白、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表明,IFP激素处理组显著上调β-酪蛋白基因(CSN2)、κ-酪蛋白基因(CSN3)、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ACA)、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N)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 (SREBP1)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P<0.05);显著上调JAK2-STAT5信号通路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B基因(STAT5B)和E74样因子5基因(ELF5)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P<0.05);显著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蛋白激酶B基因(AKT1)及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基因(EIF4E)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P<0.05),但对AMPK信号通路中结节性硬化复合物基因(TSC1、TSC2)和RHEB(Ras homolog enriched in brain)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胰岛素通过JAK2-STAT5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通过PI3K/Akt/mTOR和SREBP信号通路诱导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表明胰岛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催乳激素,与氢化可的松和催乳素共同调节乳蛋白和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体外受精生产犏牛胚胎与移植试验研究
孙永刚,徐惊涛,才让东智,马志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19-7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8
摘要 ( 0 )   PDF (168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牦牛和黄牛种间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效果。通过研究黄牛和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间、卵母细胞质量、精子处理方式、受精卵培养体系及冷冻—解冻后胚胎活力。结果表明: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增加,A级卵母细胞培养24 h第一极体的排出率显著高于B级和C级卵母细胞,但相同体外成熟时间和相同分级的黄牛和牦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排出率差异不显著。用Percoll液梯度离心法和BO液洗涤法分别处理牦牛精液和黄牛精液后通过种间体外受精,BO液洗涤法处理的精液受精后的卵裂率显著高于Percoll液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受精后的卵裂率,而2种方法处理精液受精后其囊胚率差异不显著。2种方法(黄牛♀×牦牛♂vs.牦牛♀×黄牛♂)生产的早期犏牛胚胎用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和卵丘细胞共培养其囊胚率和孵化囊胚率都显著高于SOF液培养,而3种培养方法培养的早期犏牛胚胎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2种IVF胚胎冷冻解冻后形态正常胚(90.52%±5.94% vs. 91.53%±7.34%)、24 h的存活率(61.45%±8.44% vs.64.72%±11.82%)和48 h的存活率(44.81%±6.21% vs. 48.47%±10.04%)均差异不显著。将黄牛♀×牦牛♂IVF犏牛胚胎移植到自然发情4头受体黄牛和3头受体犏牛,4头牛怀孕并产犊,妊娠率为57.14%,平均妊娠期258 d。

体外受精生产犏牛胚胎与移植试验研究
孙永刚,徐惊涛,才让东智,马志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19-726.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8
摘要 ( 322 )   PDF (1687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牦牛和黄牛种间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效果。通过研究黄牛和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间、卵母细胞质量、精子处理方式、受精卵培养体系及冷冻—解冻后胚胎活力。结果表明: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增加,A级卵母细胞培养24 h第一极体的排出率显著高于B级和C级卵母细胞,但相同体外成熟时间和相同分级的黄牛和牦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排出率差异不显著。用Percoll液梯度离心法和BO液洗涤法分别处理牦牛精液和黄牛精液后通过种间体外受精,BO液洗涤法处理的精液受精后的卵裂率显著高于Percoll液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受精后的卵裂率,而2种方法处理精液受精后其囊胚率差异不显著。2种方法(黄牛♀×牦牛♂vs.牦牛♀×黄牛♂)生产的早期犏牛胚胎用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和卵丘细胞共培养其囊胚率和孵化囊胚率都显著高于SOF液培养,而3种培养方法培养的早期犏牛胚胎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2种IVF胚胎冷冻解冻后形态正常胚(90.52%±5.94% vs. 91.53%±7.34%)、24 h的存活率(61.45%±8.44% vs.64.72%±11.82%)和48 h的存活率(44.81%±6.21% vs. 48.47%±10.04%)均差异不显著。将黄牛♀×牦牛♂IVF犏牛胚胎移植到自然发情4头受体黄牛和3头受体犏牛,4头牛怀孕并产犊,妊娠率为57.14%,平均妊娠期258 d。

动物营养
杜寒杂交公羔羊能量与蛋白质的组织分布及机体组成的预测模型研究
许贵善,纪守坤,姜成钢,邓凯东,屠焰,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27-7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9
摘要 ( 0 )   PDF (432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饲喂水平对20~35 kg杜寒杂交公羔羊机体组织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建立通过活体体重估测杂交羔羊机体组成和化学组成的预测模型。将21只杜寒杂交公羔随机分为3组,按照自由采食(AL)、自由采食量的70%(IR70)和自由采食量的40%(IR40)3个水平饲喂,每个处理7只羊。当自由采食组羊只达到35 kg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不同组织(骨骼、肌肉、脂肪、血+内脏、皮和毛)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及总能含量。结果,从机体组成看,脂肪/水分在AL组最高,与IR40组差异显著(P<0.05);蛋白/脂肪在IR40组最高,与AL组差异显著(P<0.05);组织鲜重占去毛空体重的比例,肌肉、血+内脏和皮在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骨骼在3组间差异显著(P<0.05);所有组织在不同组别间能量含量(MJ·kg-1)和蛋白质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羊毛中能量和蛋白总量在3个饲喂水平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组间干物质和粗蛋白占去毛空体重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分和灰分比例在IR40组显著高于AL和IR70组(P<0.05)。饲喂水平会显著影响20~35 kg杜寒杂交公羔羊机体中粗蛋白、脂肪和水分的比例,其中脂肪和水分含量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不同组织的能值/机体总能值和蛋白/机体总蛋白参数受饲喂水平的影响不尽相同;机体的蛋白含量相对稳定,脂肪含量易受年龄和饲喂水平的影响;羔羊空腹体重与不同的组织与器官存在强相关关系,去毛空体重与机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存在强相关关系。

杜寒杂交公羔羊能量与蛋白质的组织分布及机体组成的预测模型研究
许贵善,纪守坤,姜成钢,邓凯东,屠焰,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27-7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09
摘要 ( 375 )   PDF (432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饲喂水平对20~35 kg杜寒杂交公羔羊机体组织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建立通过活体体重估测杂交羔羊机体组成和化学组成的预测模型。将21只杜寒杂交公羔随机分为3组,按照自由采食(AL)、自由采食量的70%(IR70)和自由采食量的40%(IR40)3个水平饲喂,每个处理7只羊。当自由采食组羊只达到35 kg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不同组织(骨骼、肌肉、脂肪、血+内脏、皮和毛)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及总能含量。结果,从机体组成看,脂肪/水分在AL组最高,与IR40组差异显著(P<0.05);蛋白/脂肪在IR40组最高,与AL组差异显著(P<0.05);组织鲜重占去毛空体重的比例,肌肉、血+内脏和皮在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骨骼在3组间差异显著(P<0.05);所有组织在不同组别间能量含量(MJ·kg-1)和蛋白质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羊毛中能量和蛋白总量在3个饲喂水平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组间干物质和粗蛋白占去毛空体重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分和灰分比例在IR40组显著高于AL和IR70组(P<0.05)。饲喂水平会显著影响20~35 kg杜寒杂交公羔羊机体中粗蛋白、脂肪和水分的比例,其中脂肪和水分含量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不同组织的能值/机体总能值和蛋白/机体总蛋白参数受饲喂水平的影响不尽相同;机体的蛋白含量相对稳定,脂肪含量易受年龄和饲喂水平的影响;羔羊空腹体重与不同的组织与器官存在强相关关系,去毛空体重与机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存在强相关关系。

基于棉籽粕源发酵饲料的鸡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聂存喜,张文举,闫理东,蒋粒薪,马贵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37-7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0
摘要 ( 0 )   PDF (92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用于研究不同棉籽粕源发酵饲料对鸡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本研究用LC-MS采集对照组(CG)、假丝酵母组(CT)、酿酒酵母组(SC)和复合发酵组(CF)4组鸡血浆谱图,通过软件的峰识别和峰匹配等步骤得到峰表,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样品进行分型,根据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5)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P<0.05)等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与CG相比,添加发酵饲料后鸡血浆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较CG组均极显著上调(P<0.01)。发生变化的主要化合物CT组为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胆固醇酯(CE)、鞘磷脂(SM)、甘油二酯(DG)和甘油三酯(TG),SC组为PC、CE、SM、DG和TG,CF组为PC、PE和DG。饲粮中添加棉籽粕源微生物发酵饲料后,对鸡血浆代谢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脂类代谢物的增加,其中共同差异代谢物为PC和DG。

基于棉籽粕源发酵饲料的鸡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聂存喜,张文举,闫理东,蒋粒薪,马贵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37-744.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0
摘要 ( 357 )   PDF (925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用于研究不同棉籽粕源发酵饲料对鸡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本研究用LC-MS采集对照组(CG)、假丝酵母组(CT)、酿酒酵母组(SC)和复合发酵组(CF)4组鸡血浆谱图,通过软件的峰识别和峰匹配等步骤得到峰表,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样品进行分型,根据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5)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P<0.05)等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与CG相比,添加发酵饲料后鸡血浆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较CG组均极显著上调(P<0.01)。发生变化的主要化合物CT组为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胆固醇酯(CE)、鞘磷脂(SM)、甘油二酯(DG)和甘油三酯(TG),SC组为PC、CE、SM、DG和TG,CF组为PC、PE和DG。饲粮中添加棉籽粕源微生物发酵饲料后,对鸡血浆代谢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脂类代谢物的增加,其中共同差异代谢物为PC和DG。

盐酸小檗碱对肉兔脂质代谢、内分泌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汪水平,王文娟,彭希豪,龚秋瑜,陈祖鸿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45-7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1
摘要 ( 0 )   PDF (47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盐酸小檗碱对肉兔脂质代谢、内分泌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128只50日龄且体重相近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组3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上添加10、20及30 mg·kg-1的盐酸小檗碱。试验期为34 d,其中预饲期为7 d,正试期为27 d。结果表明:随着小檗碱添加量的提高,背最长肌和肝脏粗脂肪、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逐渐降低,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及肝脏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逐渐升高;小檗碱不同添加量均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血清生长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和胰岛素水平及降低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和葡萄糖浓度,而20和30 mg·kg-1添加量可极显著(P<0.01)提高血清四碘甲腺原氨酸水平;随着小檗碱添加量的提高,背最长肌、肝脏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而丙二醛浓度逐渐下降。研究结果提示:饲粮添加小檗碱可改善肉兔脂质代谢,调控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

盐酸小檗碱对肉兔脂质代谢、内分泌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汪水平,王文娟,彭希豪,龚秋瑜,陈祖鸿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45-7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1
摘要 ( 427 )   PDF (474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盐酸小檗碱对肉兔脂质代谢、内分泌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128只50日龄且体重相近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组3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上添加10、20及30 mg·kg-1的盐酸小檗碱。试验期为34 d,其中预饲期为7 d,正试期为27 d。结果表明:随着小檗碱添加量的提高,背最长肌和肝脏粗脂肪、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逐渐降低,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及肝脏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逐渐升高;小檗碱不同添加量均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血清生长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和胰岛素水平及降低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和葡萄糖浓度,而20和30 mg·kg-1添加量可极显著(P<0.01)提高血清四碘甲腺原氨酸水平;随着小檗碱添加量的提高,背最长肌、肝脏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而丙二醛浓度逐渐下降。研究结果提示:饲粮添加小檗碱可改善肉兔脂质代谢,调控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

预防兽医
1株髓细胞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
林艳,夏静,邹年莉,郭明萍,王富妍,赵扬,文心田,曹三杰,黄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54-7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2
摘要 ( 0 )   PDF (105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构建髓细胞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J)SCGS-1株前病毒cDNA分子标记感染性克隆,根据SCGS-1全基因测序结果,分3段进行全序列PCR扩增,顺次连接至pUC19,构建SCGS-1株前病毒cDNA感染性克隆pUC-SCGS;通过重叠PCR方法对SCGS-1基因组进行沉默突变,在4 684位点引入SalⅠ位点,构建SCGS-1株分子标记感染性克隆pUC-△SCGS;以pUC-SCGS和pUC-△SCGS重组质粒转染CEF进行病毒拯救,并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与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拯救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UC-SCGS与pUC-△SCGS重组质粒,转染后盲传第3代、第4代细胞与上清中均检测到拯救病毒;间接免疫荧光与抗原ELISA方法分别在CEF细胞和上清中检测到ALV-J抗原。成功拯救获得分子标记ALV-J。

1株髓细胞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
林艳,夏静,邹年莉,郭明萍,王富妍,赵扬,文心田,曹三杰,黄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54-75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2
摘要 ( 364 )   PDF (1055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构建髓细胞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J)SCGS-1株前病毒cDNA分子标记感染性克隆,根据SCGS-1全基因测序结果,分3段进行全序列PCR扩增,顺次连接至pUC19,构建SCGS-1株前病毒cDNA感染性克隆pUC-SCGS;通过重叠PCR方法对SCGS-1基因组进行沉默突变,在4 684位点引入SalⅠ位点,构建SCGS-1株分子标记感染性克隆pUC-△SCGS;以pUC-SCGS和pUC-△SCGS重组质粒转染CEF进行病毒拯救,并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与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拯救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UC-SCGS与pUC-△SCGS重组质粒,转染后盲传第3代、第4代细胞与上清中均检测到拯救病毒;间接免疫荧光与抗原ELISA方法分别在CEF细胞和上清中检测到ALV-J抗原。成功拯救获得分子标记ALV-J。

猪圆环病毒2型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NF-κB信号的动态影响
吕春子,代蕾,郭华,张书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60-7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3
摘要 ( 0 )   PDF (1784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的动态影响,探讨PCV2调控仔猪淋巴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与变化的机制。选取5头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体和抗原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采集脾脏,分离脾脏细胞制成单个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培养。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每毫升细胞悬液加PCV2病毒(病毒滴度为5×105TCID50·mL-1)悬液200 μL;对照组加等量1640细胞培养液,并分别于培养后0、6、12、24 h收取悬浮的淋巴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NF-κB核易位,Western Blot检测核蛋白中NF-κB/P65、胞质蛋白中磷酸化抑制性κBα (p-IκBα)含量,电泳迁移率(EMSA)法检测NF-κB与DNA的结合率。结果如下:淋巴细胞中NF-κB/P65蛋白核易位随着PCV2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淋巴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随PCV2作用时间增加逐渐升高,6 h后均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NF-κB与DNA的结合率也随PCV2作用时间增加逐渐升高,PCV2作用6 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胞质中的p-IκBα蛋白水平在PCV2作用24 h时达到峰值,并且培养6、12和24 h均极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PCV2可通过IκB的磷酸化降解途径显著激活仔猪淋巴细胞中NF-κB信号,使其发生核易位并与DNA发生结合,从而调控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猪圆环病毒2型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NF-κB信号的动态影响
吕春子,代蕾,郭华,张书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60-7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3
摘要 ( 382 )   PDF (1784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的动态影响,探讨PCV2调控仔猪淋巴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与变化的机制。选取5头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体和抗原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采集脾脏,分离脾脏细胞制成单个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培养。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每毫升细胞悬液加PCV2病毒(病毒滴度为5×105TCID50·mL-1)悬液200 μL;对照组加等量1640细胞培养液,并分别于培养后0、6、12、24 h收取悬浮的淋巴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NF-κB核易位,Western Blot检测核蛋白中NF-κB/P65、胞质蛋白中磷酸化抑制性κBα (p-IκBα)含量,电泳迁移率(EMSA)法检测NF-κB与DNA的结合率。结果如下:淋巴细胞中NF-κB/P65蛋白核易位随着PCV2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淋巴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随PCV2作用时间增加逐渐升高,6 h后均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NF-κB与DNA的结合率也随PCV2作用时间增加逐渐升高,PCV2作用6 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胞质中的p-IκBα蛋白水平在PCV2作用24 h时达到峰值,并且培养6、12和24 h均极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PCV2可通过IκB的磷酸化降解途径显著激活仔猪淋巴细胞中NF-κB信号,使其发生核易位并与DNA发生结合,从而调控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猪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诱导猪呼吸道产生多种特异性IgA抗体分泌规律研究
姚景霆,冯志新,刘茂军,熊祺琰,白方方,华利忠,王海燕,甘源,韦艳娜,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67-7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4
摘要 ( 0 )   PDF (497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猪感染猪肺炎支原体早期,呼吸道针对病原不同功能蛋白分泌特异性IgA抗体的差异与规律,本研究通过已建立的猪肺炎支原体各蛋白的特异性IgA间接ELISA方法,分别检测7头试验猪在感染后第1、2、4、6、8、12、16和21天鼻拭子中抗P36、P46、P97R1的特异性IgA抗体滴度,并经过样品总蛋白浓度校准后,比较3种特异性IgA抗体在感染后21 d内的分泌规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6天,呼吸道中抗猪肺炎支原体P36、P46、P97R1的3种特异性IgA抗体分泌量均开始上升,于感染后第12天达到高峰,并可持续到第21天,且同1 d内3种特异性IgA抗体之间的分泌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说明在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阶段,P36、P46、P97R1蛋白均可诱发猪呼吸道产生特异性IgA抗体,且分泌量与分泌规律较为相似,差异不显著。

猪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诱导猪呼吸道产生多种特异性IgA抗体分泌规律研究
姚景霆,冯志新,刘茂军,熊祺琰,白方方,华利忠,王海燕,甘源,韦艳娜,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67-77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4
摘要 ( 384 )   PDF (497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猪感染猪肺炎支原体早期,呼吸道针对病原不同功能蛋白分泌特异性IgA抗体的差异与规律,本研究通过已建立的猪肺炎支原体各蛋白的特异性IgA间接ELISA方法,分别检测7头试验猪在感染后第1、2、4、6、8、12、16和21天鼻拭子中抗P36、P46、P97R1的特异性IgA抗体滴度,并经过样品总蛋白浓度校准后,比较3种特异性IgA抗体在感染后21 d内的分泌规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6天,呼吸道中抗猪肺炎支原体P36、P46、P97R1的3种特异性IgA抗体分泌量均开始上升,于感染后第12天达到高峰,并可持续到第21天,且同1 d内3种特异性IgA抗体之间的分泌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说明在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阶段,P36、P46、P97R1蛋白均可诱发猪呼吸道产生特异性IgA抗体,且分泌量与分泌规律较为相似,差异不显著。

基础兽医
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猪肾细胞模型建立及体外黏附特性研究
张旭,冯志新,武昱孜,车巧林,刘茂军,熊祺琰,华利忠,李彬,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72-7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5
摘要 ( 0 )   PDF (1549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猪肺炎支原体全菌体外黏附细胞模型及初步探讨其对不同细胞系的黏附特性,选取实验室保存的Mhp野毒分离株(XLW-1、XLW-2、XLW-3、WX株)、国际标准株232、弱毒疫苗168株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同时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Mhp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各菌株对PK15的黏附特性。结果发现,不同Mhp株全菌均可黏附PK15细胞,但不同菌株黏附能力存在差异。其黏附能力强弱依次为野毒株XLW-1株、WX株、疫苗168株、国际标准株232、野毒株XLW-2、XLW-3株。选取黏附能力较强的XLW-1株,继续探讨其对猪原代气管上皮细胞、猪肺泡上皮细胞(SJPL)、猪肺泡巨噬细胞(3D4/31)、恒河猴肾细胞(Marc145)的黏附性。XLW-1株能在体外黏附不同的细胞系,但对不同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对猪源的原代分离的猪气管上皮细胞、SJPL细胞系、3D4/31细胞系黏附性均较强,而对非猪源的Marc145细胞系的黏附性较弱。本研究结果表明,Mhp全菌体可在多种细胞系上建立黏附感染模型,不同Mhp菌株的黏附能力存在着差异,且同一菌株对不同细胞系的黏附特性也存在差异。

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猪肾细胞模型建立及体外黏附特性研究
张旭,冯志新,武昱孜,车巧林,刘茂军,熊祺琰,华利忠,李彬,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72-777.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5
摘要 ( 337 )   PDF (1549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建立猪肺炎支原体全菌体外黏附细胞模型及初步探讨其对不同细胞系的黏附特性,选取实验室保存的Mhp野毒分离株(XLW-1、XLW-2、XLW-3、WX株)、国际标准株232、弱毒疫苗168株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同时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Mhp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各菌株对PK15的黏附特性。结果发现,不同Mhp株全菌均可黏附PK15细胞,但不同菌株黏附能力存在差异。其黏附能力强弱依次为野毒株XLW-1株、WX株、疫苗168株、国际标准株232、野毒株XLW-2、XLW-3株。选取黏附能力较强的XLW-1株,继续探讨其对猪原代气管上皮细胞、猪肺泡上皮细胞(SJPL)、猪肺泡巨噬细胞(3D4/31)、恒河猴肾细胞(Marc145)的黏附性。XLW-1株能在体外黏附不同的细胞系,但对不同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对猪源的原代分离的猪气管上皮细胞、SJPL细胞系、3D4/31细胞系黏附性均较强,而对非猪源的Marc145细胞系的黏附性较弱。本研究结果表明,Mhp全菌体可在多种细胞系上建立黏附感染模型,不同Mhp菌株的黏附能力存在着差异,且同一菌株对不同细胞系的黏附特性也存在差异。

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对肉鸡血细胞及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靳二辉,陈耀星,王群,乔恩美,吴国忠,李升和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78-7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6
摘要 ( 0 )   PDF (878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对肉鸡血细胞和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用480羽刚出壳AA肉鸡,随机分对照组、抗生素组、试验Ⅰ和Ⅱ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添加50 mg·kg-1金霉素,试验Ⅰ和Ⅱ组分别添加200和400 mg·kg-1富含芽孢杆菌类益生素,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第21和42天肉鸡红细胞数量、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第42天胸腺、法氏囊重量和器官指数分别显著增加46.60%和38.23%、66.67%和47.62%(P<0.05);试验Ⅰ组第21和42天肉鸡法氏囊重量和器官指数分别显著增加35.40%和36.92%、88.03%和153.97%(P<0.05), 第42天胸腺重量和器官指数显著增加46.27%和28.13%(P<0.05);抗生素组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第42天脾脏重量和器官指数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和Ⅱ组第21和42天肉鸡免疫器官与对照组相比,脾小结数量增多、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胸腺皮质增厚、胸腺小体数量减少,法氏囊小结数量增多、小结内淋巴细胞排列紧密,且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更为明显,而抗生素组免疫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上述结果表明,添加200 mg·kg-1芽孢杆菌益生素比400 mg·kg-1更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提示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对肉鸡血细胞及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靳二辉,陈耀星,王群,乔恩美,吴国忠,李升和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78-7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6
摘要 ( 467 )   PDF (8785KB) ( 7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对肉鸡血细胞和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用480羽刚出壳AA肉鸡,随机分对照组、抗生素组、试验Ⅰ和Ⅱ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添加50 mg·kg-1金霉素,试验Ⅰ和Ⅱ组分别添加200和400 mg·kg-1富含芽孢杆菌类益生素,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第21和42天肉鸡红细胞数量、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第42天胸腺、法氏囊重量和器官指数分别显著增加46.60%和38.23%、66.67%和47.62%(P<0.05);试验Ⅰ组第21和42天肉鸡法氏囊重量和器官指数分别显著增加35.40%和36.92%、88.03%和153.97%(P<0.05), 第42天胸腺重量和器官指数显著增加46.27%和28.13%(P<0.05);抗生素组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第42天脾脏重量和器官指数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和Ⅱ组第21和42天肉鸡免疫器官与对照组相比,脾小结数量增多、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胸腺皮质增厚、胸腺小体数量减少,法氏囊小结数量增多、小结内淋巴细胞排列紧密,且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更为明显,而抗生素组免疫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上述结果表明,添加200 mg·kg-1芽孢杆菌益生素比400 mg·kg-1更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提示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兔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万小颖,秦立志,施丽娟,王文洲,李挺,李碧春,吴信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88-7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7
摘要 ( 0 )   PDF (1300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抗炎反应。本研究旨在克隆并表达IL-10基因,以制备兔IL-10多克隆抗体。运用RT-PCR技术从新西兰白兔脾脏总RNA中扩增IL-10基因,将该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免疫豚鼠制备多克隆抗体,最后分别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了兔IL-10基因,大小为537 bp,经核苷酸测序与GenBank已登录的基因序列(NM_001082045)相似性为99%;重组载体pET-IL-10构建成功;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56 000,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成功实现了兔IL-10基因的原核表达,并制备了豚鼠抗兔IL-10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兔IL-10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兔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万小颖,秦立志,施丽娟,王文洲,李挺,李碧春,吴信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88-7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7
摘要 ( 429 )   PDF (1300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抗炎反应。本研究旨在克隆并表达IL-10基因,以制备兔IL-10多克隆抗体。运用RT-PCR技术从新西兰白兔脾脏总RNA中扩增IL-10基因,将该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免疫豚鼠制备多克隆抗体,最后分别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了兔IL-10基因,大小为537 bp,经核苷酸测序与GenBank已登录的基因序列(NM_001082045)相似性为99%;重组载体pET-IL-10构建成功;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56 000,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成功实现了兔IL-10基因的原核表达,并制备了豚鼠抗兔IL-10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兔IL-10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石超峰,殷中琼,魏 琴,贾仁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96-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8
摘要 ( 0 )   PDF (776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α-松油醇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采用肉汤培养基倍比稀释和沙氏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测定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标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和最小杀菌浓度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试验、核酸合成抑制试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和内毒素活性抑制试验研究α松油醇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MIC和MBC均为0.78 μL·mL-1。α-松油醇可引起大肠杆菌胞外碱性磷酸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增强;大肠杆菌DNA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可溶性蛋白谱带变浅。当α-松油醇浓度在2 MIC以上时,内毒素分解率超过50%,家兔不呈现典型的热原反应。α-松油醇的抑菌机理是通过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和可溶性蛋白的表达以及药物与内毒素的拮抗作用实现的。

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石超峰,殷中琼,魏 琴,贾仁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796-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8
摘要 ( 564 )   PDF (776KB) ( 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α-松油醇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采用肉汤培养基倍比稀释和沙氏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测定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标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和最小杀菌浓度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试验、核酸合成抑制试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和内毒素活性抑制试验研究α松油醇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MIC和MBC均为0.78 μL·mL-1。α-松油醇可引起大肠杆菌胞外碱性磷酸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增强;大肠杆菌DNA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可溶性蛋白谱带变浅。当α-松油醇浓度在2 MIC以上时,内毒素分解率超过50%,家兔不呈现典型的热原反应。α-松油醇的抑菌机理是通过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和可溶性蛋白的表达以及药物与内毒素的拮抗作用实现的。

临床兽医
妊娠大鼠子宫和胎盘MHC类分子的表达及TGF-β1对其表达的影响
李明,张俊华,孙兆军,陈卫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02-8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9
摘要 ( 0 )   PDF (5773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大鼠妊娠过程中子宫和胎盘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动态表达和表达定位,及体内注射超生理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后MHC分子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妊娠子宫和胎盘中典型性MHC-Ⅰ类分子(RT1-A)和非典型性MHC-Ⅱ类分子(RT1-DM)的表达规律、定位及与TGF-β1的关系。笔者采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妊娠各时期大鼠子宫和胎盘中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妊娠各个时期大鼠子宫和胎盘中均能检测到MHC类分子的表达。子宫中RT1-A蛋白的表达在整个妊娠期呈增长趋势(D4~D19)。妊娠早期至妊娠中期RT1-DM蛋白在子宫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妊娠晚期表达量下降。胎盘中RT1-A、RT1-DM蛋白的表达量自妊娠早期至妊娠中期下降,妊娠晚期逐渐上升。注射超生理剂量的TGF-β1后,植入前期子宫中RT1-A略有升高,在植入期(D6)和植入后期(D9)下降,D19显著下降(P<0.01)。RT1-DM表达量在植入前期上升、植入期下降、植入后期略有上升,妊娠晚期显著下降(P<0.01)。胎盘中妊娠早期(D9)和晚期(D19)RT1-A和RT1-DM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妊娠中期这两种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这两类分子的定位不受外源性TGF-β1的影响:妊娠早期RT1-DM主要定位于子宫腔上皮、腺上皮、血管壁和子宫肌层。RT1-A主要定位于腔上皮、腺上皮、基蜕膜及血管壁。妊娠中晚期RT1-A和RT1-DM主要定位于迷宫层、海绵滋养层、腺上皮和子宫血管壁。综上所述,大鼠妊娠过程中超生理剂量的TGF-β1对MHC抗原表达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在妊娠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妊娠大鼠子宫和胎盘MHC类分子的表达及TGF-β1对其表达的影响
李明,张俊华,孙兆军,陈卫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02-8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19
摘要 ( 367 )   PDF (5773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大鼠妊娠过程中子宫和胎盘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动态表达和表达定位,及体内注射超生理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后MHC分子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妊娠子宫和胎盘中典型性MHC-Ⅰ类分子(RT1-A)和非典型性MHC-Ⅱ类分子(RT1-DM)的表达规律、定位及与TGF-β1的关系。笔者采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妊娠各时期大鼠子宫和胎盘中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妊娠各个时期大鼠子宫和胎盘中均能检测到MHC类分子的表达。子宫中RT1-A蛋白的表达在整个妊娠期呈增长趋势(D4~D19)。妊娠早期至妊娠中期RT1-DM蛋白在子宫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妊娠晚期表达量下降。胎盘中RT1-A、RT1-DM蛋白的表达量自妊娠早期至妊娠中期下降,妊娠晚期逐渐上升。注射超生理剂量的TGF-β1后,植入前期子宫中RT1-A略有升高,在植入期(D6)和植入后期(D9)下降,D19显著下降(P<0.01)。RT1-DM表达量在植入前期上升、植入期下降、植入后期略有上升,妊娠晚期显著下降(P<0.01)。胎盘中妊娠早期(D9)和晚期(D19)RT1-A和RT1-DM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妊娠中期这两种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这两类分子的定位不受外源性TGF-β1的影响:妊娠早期RT1-DM主要定位于子宫腔上皮、腺上皮、血管壁和子宫肌层。RT1-A主要定位于腔上皮、腺上皮、基蜕膜及血管壁。妊娠中晚期RT1-A和RT1-DM主要定位于迷宫层、海绵滋养层、腺上皮和子宫血管壁。综上所述,大鼠妊娠过程中超生理剂量的TGF-β1对MHC抗原表达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在妊娠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脂磷壁酸对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和内膜细胞中功能受体TLR2表达的影响
林晶晶,陶慧,侯瑛倩,常广军,沈向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11-8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20
摘要 ( 0 )   PDF (3071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革兰阳性菌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则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Toll 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 TLR2) 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鼠为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LTA在体子宫内灌注和对体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采用不同浓度的LTA刺激,观察小鼠子宫内膜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组织中TLR2表达的变化,以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水平,为TLR2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从子宫灌注不同浓度LTA后可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增多,LTA刺激后子宫内膜组织中TLR2、TNF-α、IL-6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随刺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低浓度(≤0.1 μg·mL-1)增强而高浓度(>0.1 μg·mL-1)下降。本试验中在LTA 感染后TLR2、TNF-α、IL-6 mRNA表达均升高,说明TNF-α、IL-6 mRNA表达变化与TLR2相一致,提示TLR2介导转录因子NF-κB的信号途径,使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大量表达。

脂磷壁酸对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和内膜细胞中功能受体TLR2表达的影响
林晶晶,陶慧,侯瑛倩,常广军,沈向真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11-8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20
摘要 ( 429 )   PDF (3071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革兰阳性菌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则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Toll 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 TLR2) 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鼠为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LTA在体子宫内灌注和对体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采用不同浓度的LTA刺激,观察小鼠子宫内膜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组织中TLR2表达的变化,以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水平,为TLR2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从子宫灌注不同浓度LTA后可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增多,LTA刺激后子宫内膜组织中TLR2、TNF-α、IL-6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随刺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低浓度(≤0.1 μg·mL-1)增强而高浓度(>0.1 μg·mL-1)下降。本试验中在LTA 感染后TLR2、TNF-α、IL-6 mRNA表达均升高,说明TNF-α、IL-6 mRNA表达变化与TLR2相一致,提示TLR2介导转录因子NF-κB的信号途径,使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大量表达。

研究简报
中国地方家鸭ZW性染色体上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检测新方法
胡艳,徐文娟,宋迟,宋卫涛,单艳菊,陈文峰,李慧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17-8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21
摘要 ( 0 )   PDF (228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发掘一种能高效和快速检测鸭ZW性染色体上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方法,以解决鸭产业中胚胎期无损伤性别鉴定、胚胎期性别人工鉴定误判和新生期翻肛鉴别损伤等技术问题。本研究利用鸟类CHD1基因序列的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特点,成功获得1对能够在中国地方家鸭品种中广泛使用的性别鉴定引物HPF/HPR,对所获得的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和比对,并通过实例对该性别分子鉴定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经2% 琼脂糖凝胶电泳就能清晰区分由引物HPF/HPR获得大小为495 bp的CHD1-Z和351 bp的CHD1-W PCR产物,并且雌性(ZW型)同时出现明显的双条带,而雄性(ZZ型)则出现单一条带。经证实,本研究提供的检测中国地方家鸭ZW性染色体上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方法直观可靠,同时也为中国地方家鸭的性别分子生物学鉴定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分子遗传标记。

中国地方家鸭ZW性染色体上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检测新方法
胡艳,徐文娟,宋迟,宋卫涛,单艳菊,陈文峰,李慧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17-822.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21
摘要 ( 457 )   PDF (2285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发掘一种能高效和快速检测鸭ZW性染色体上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方法,以解决鸭产业中胚胎期无损伤性别鉴定、胚胎期性别人工鉴定误判和新生期翻肛鉴别损伤等技术问题。本研究利用鸟类CHD1基因序列的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特点,成功获得1对能够在中国地方家鸭品种中广泛使用的性别鉴定引物HPF/HPR,对所获得的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和比对,并通过实例对该性别分子鉴定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经2% 琼脂糖凝胶电泳就能清晰区分由引物HPF/HPR获得大小为495 bp的CHD1-Z和351 bp的CHD1-W PCR产物,并且雌性(ZW型)同时出现明显的双条带,而雄性(ZZ型)则出现单一条带。经证实,本研究提供的检测中国地方家鸭ZW性染色体上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方法直观可靠,同时也为中国地方家鸭的性别分子生物学鉴定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分子遗传标记。

牛肠道病毒2型的分离与鉴定
彭小薇,董浩,吴丹,张鹤晓,吴清民,吕艳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23-8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22
摘要 ( 0 )   PDF (1040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从北京某牛场发生严重腹泻的泌乳奶牛采集直肠拭子,接种MDBK细胞,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BJ001。理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大小约30 nm,为无囊膜的RNA病毒;用随机PCR方法对氯化铯梯度离心后的各区带扩增,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后,回收“呈彗尾样拖带现象”最明显的区带2的500~1 500 bp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片段与GenBank中已知的牛肠道病毒2型相似性较高;用BEV2型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RT-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其与BEV2相似性最高可达93%。故该病毒被确定为牛肠道病毒2型。将该病毒接种2头成年健康奶牛,均未出现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在接种奶牛体内持续存在,并产生较高滴度抗体。

牛肠道病毒2型的分离与鉴定
彭小薇,董浩,吴丹,张鹤晓,吴清民,吕艳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44(5):  823-8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3.05.022
摘要 ( 483 )   PDF (1040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从北京某牛场发生严重腹泻的泌乳奶牛采集直肠拭子,接种MDBK细胞,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BJ001。理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大小约30 nm,为无囊膜的RNA病毒;用随机PCR方法对氯化铯梯度离心后的各区带扩增,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后,回收“呈彗尾样拖带现象”最明显的区带2的500~1 500 bp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片段与GenBank中已知的牛肠道病毒2型相似性较高;用BEV2型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RT-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其与BEV2相似性最高可达93%。故该病毒被确定为牛肠道病毒2型。将该病毒接种2头成年健康奶牛,均未出现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在接种奶牛体内持续存在,并产生较高滴度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