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23
2014年审稿专家名单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0.  doi:
摘要 ( 123 )   HTML( )    PDF (264KB) ( 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0.  doi:
摘要 ( 48 )   HTML( )    PDF (330KB) ( 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0.  doi:
摘要 ( 55 )   HTML( )    PDF (301KB) ( 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甲型流感病毒NS1、NS2和NS3蛋白的研究进展
谭伟,谢芝勋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11-19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1
摘要 ( 542 )   HTML( )    PDF (1001KB) ( 1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含有8个基因节段,其中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NP核蛋白(NP)及碱性聚合酶2(PB2)基因只能分别编码1个病毒蛋白质。而 M基质蛋白(M)、碱性聚合酶1(PB1)、酸性聚合酶(PA)及NS非结构蛋白(NS)的基因均可编码2种以上的蛋白质,使得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7种。研究发现M基因编码M1、M2和M42 3种蛋白质;PB1基因编码PB1、PB1-F2和PB1-N40 3种蛋白质;PA基因编码PA、PA-X、PA-N155及PA-N182 4种蛋白质;NS基因则编码NS1、NS2 和NS3 3种蛋白质。NS3蛋白于2012年首次报道,它是由NS3 mRNA编码的1种新的流感病毒蛋白质。作者将对流感病毒NS基因编码的NS1、NS2和NS3 3种蛋白质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介绍。

遗传繁育
Kiss-1基因多态性与苏淮山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李隐侠,张俊,钱勇,李静心,孟春花,王慧利,钟声,曹少先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17-19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2
摘要 ( 269 )   HTML( )    PDF (1404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Kiss-1基因多态性与苏淮山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DNA池测序技术筛选苏淮山羊Kiss-1基因突变位点,采用AS-PCR和PCR-RFLP方法检测130只苏淮山羊Kiss-1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苏淮山羊内含子1中发现2个突变位点g.2270C>T和g.2510A>G,其中g.2510A>G位点有3种基因型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9、0.496和0.295;g.2270C>T位点在苏淮山羊中共检测3种基因型(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3、0.750和0.107。关联分析发现,g.2510A>G位点3种基因型在苏淮山羊各胎产羔数和平均产羔数间差异不显著,g.2270C>T位点中CC型的二胎产羔数显著高于CT和TT型(P<0.05)。单倍型分析发现,g.2510A>G和g.2270C>T位点在苏淮山羊群体中共构建8种单倍型,其中AGCT是主要的单倍型;各单倍型与苏淮山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发现仅AGCT单倍型的头胎产羔数与AACT单倍型的头胎产羔数间差异显著,其他单倍型在苏淮山羊的各胎产羔数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以上研究表明,Kiss-1基因的g.2270C>T位点可能对苏淮山羊繁殖性状的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山羊肌内脂肪细胞lncRNA鉴别及特征分析
郑竹清,杜琛,付绍印,阿娜,张文广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24-19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3
摘要 ( 427 )   HTML( )    PDF (1972KB) ( 1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山羊肌内脂肪细胞成熟前后转录组数据,结合CPC(Coding potential calculator)与CPAT(Coding-potential assessment tool)来预测lncRNA,并对其序列、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预测得到1 472个山羊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的lncRNA,其中29个lncRNA在成熟前后具有显著差异。分析发现,山羊lncRNA转录本与开放阅读框(ORF)长度都短于mRNA,保守性低,其近端mRNA在机体免疫系统、脂质及脂质蛋白代谢、脂肪酸与甘油三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得到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在细胞分泌、生长调节和细胞形态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深入研究山羊lnc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脂肪细胞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毛色山羊皮肤组织 Agouti 基因 mRNA及其编码 ASIP 差异表达研究
张天,张丽英,李祥龙,周荣艳,李兰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32-19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4
摘要 ( 263 )   HTML( )    PDF (1242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Agouti 基因调控山羊毛色机制,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毛色山羊皮肤组织中Agouti基因mRNA及其所编码 ASIP 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Agouti基因mRNA在白色、黑色、棕色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为白色>黑色>棕色;mRNA表达量在棕色和白色、棕色和黑色山羊皮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白色和黑色山羊皮肤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ASIP在白色、黑色、棕色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白色>棕色>黑色;ASIP表达量在白色和黑色山羊皮肤组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但在白色和棕色、棕色和黑色山羊皮肤组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Agouti 基因在不同毛色山羊皮肤组织中可能存在不同调控机制。

中国北方荷斯坦奶牛乳产量及乳成分变化的普适模型构建
熊本海,杨亮,杨琴,潘晓花,韩英东,庞之洪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39-19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5
摘要 ( 243 )   HTML( )    PDF (1638KB) ( 10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中国荷斯坦奶牛不同胎次的泌乳特性,构建乳产量及乳成分的变化规律模型。以中国北方天津市第一奶牛良种场(2008-2010年度1~3胎)荷斯坦奶牛的DHI成套原始数据(其中:1胎奶牛DHI数据11 901套,2胎奶牛DHI数据13 474套,3胎奶牛DHI数据13 215套)为基础,利用Wood模型构建乳产量(DMY)及乳成分率(乳脂率MFP、乳蛋白率MPP、乳糖率MLP及乳干物质率MSP)随泌乳天数(DIM)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不同胎次间DMY、MFP、MPP、MLP及MSP的差异性。结果表明,Wood模型极好地拟合了中国荷斯坦奶牛1~3胎次的泌乳曲线,构建的模型具有广泛适应性。通过模型模拟参数abc揭示的泌乳特性参数,如高峰日tm、高峰日产量ym及泌乳持续力等,较好地反映我国泌乳奶牛在2、3胎次高峰后泌乳持续力下降过快,影响了泌乳周期的总产乳量。而乳成分的模型揭示了2胎奶牛的平均乳脂率(3.93%)最高,1胎(3.83%)次之,3胎(3.69%)最低;2胎奶牛的平均乳蛋白率(3.24%)最高,3胎(3.18%)次之,1胎(3.10%)最低;随着胎次的增加,平均乳糖率逐渐下降(1胎4.87%,2胎4.84%,3胎4.75%);2胎奶牛的平均乳干物质率(12.54%)最高,3胎(12.52%)次之,1胎(12.50%)最低,因此,虽然3胎牛的乳产量低于2胎的,但乳中干物质含量并没有因为产量下降而提高,不同胎次间乳产量(DMY)及乳成分率(MFP、MPP、MLP及MSP)均差异显著(P<0.05)。此外,Wood模型对DMY拟合最好,MPP及MSP次之,而对MFP及MLP拟合不佳。综合乳产量及乳成分在不同胎次的变化规律,模型奶牛场2胎牛的泌乳生产,无论是产乳量,还是生乳品质均是最佳的,头胎牛次之,而3胎次牛的泌乳生产不仅在数量上下降,而且其内在品质,如MFP、MPP及MLP在305 d泌乳周期内的均值均显著下降。因此,加强3胎及3胎后奶牛的饲养管理与养分供给,维护其健康并继续发挥其泌乳潜力是我国奶牛场应当重视的问题。

Ascl2 基因印记及DNA甲基化状态分析
王梦楠,崔亚丽,吴国江,李冬杰,李世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49-19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6
摘要 ( 327 )   HTML( )    PDF (2838KB)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Ascl2基因在成年牛不同组织中的印记状态,并揭示DNA甲基化在调控Ascl2基因印记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首先应用基于核苷酸多态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Ascl2基因在牛7个组织(心、肝、脾、肺、肾、肌肉和脂肪)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牛肺、肝和肾组织中Ascl2基因启动子区的等位基因特异的甲基化状态。RT-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Ascl2基因印记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在肺和肝中为单等位基因表达,而在心、脾、肾、肌肉和脂肪5个组织中为双等位基因表达。亚硫酸氢盐测序发现,在Ascl2单等位基因表达的肺和肝中,2条亲本链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A链的甲基化水平(61.21%、87.28%)显著高于G链(24.70%、25.61%);而在Ascl2双等位基因表达的肾组织中,A链(54.70%)与G链(49.55%)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以上结果表明,Ascl2基因启动子区DNA的甲基化修饰调控Ascl2基因的印记表达。

卵泡发育相关基因在牛优势和从属卵泡颗粒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姚晓磊,李鹏飞,姜晓龙,孟金柱,黄洋,刘岩,陈建伟,赵妙妙,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57-19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7
摘要 ( 192 )   HTML( )    PDF (1819KB) ( 10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卵泡发育相关基因在牛发情周期内第一卵泡波中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s,DF)和从属卵泡(Subordinate follicles,SF)颗粒细胞中表达差异,进而筛选影响牛卵泡发育的相关基因。通过GEO数据库与基因功能分析筛选与牛卵泡发育相关基因,采用qRT-PCR检测牛第一卵泡波DF和SF颗粒细胞中各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SFRP2、CPEB1、PRKAG2、MAPK8、PPP2R2APRSS23)与牛卵泡发育有关;qRT-PCR检测,CPEB1在DF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F(P<0.01),PRKAG2在DF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F(P<0.05);SFRP2和MAPK8在SF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DF(P<0.01);PPP2R2APRSS23虽然在DF和SF的表达量存在倍数关系,但差异并不显著。综上表明,在牛卵泡发育过程中,CPEB1和PRKAG2促进卵泡发育,SFRP2和MAPK8对卵泡的发育可能有抑制作用。

遗传繁育
梅山猪胚胎附植期EphA1基因表达及甲基化检测
付言峰,李兰,周艳红,李碧侠,赵为民,赵芳,任守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64-19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8
摘要 ( 317 )   HTML( )    PDF (1995KB) ( 10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1(EphA1)在某些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期的细胞间侵入和黏附活动中发挥一定作用以及EphA1基因甲基化对胚胎附植期其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梅山猪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了EphA1基因的mRNA表达、蛋白表达和CpG岛甲基化。结果表明,在梅山猪胚胎附植前期(13 d)、中期(18 d)、后期(24 d)的子宫内膜附植点,EphA1的mRNA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P<0.05),蛋白表达趋势为逐渐降低,且妊娠猪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怀猪(P<0.05)。附植前期的EphA1甲基化程度最高,中期的次之,后期的最小,即EphA1甲基化趋势与蛋白表达趋势一致。综上表明,EphA1的 CpG岛甲基化很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影响了猪胚胎附植的调控。

动物营养
重组猪表皮生长因子在酿酒酵母中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
王蜀金,周琳,陈惠娜,张正帆,黄艳玲,郭春华,王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71-19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09
摘要 ( 321 )   HTML( )    PDF (1859KB) ( 9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表皮生长因子(Porci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pEGF)能够刺激小肠DNA合成及细胞增殖,促进肠道发育,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等。由此,研发分泌表达猪表皮生长因子的益生菌,用于畜牧生产及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克隆内江猪乳腺组织EGF及酿酒酵母中分泌信号肽Mfα,在综合考虑酿酒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和表达效率的基础上,人工合成优化后的内江猪EGF基因(Synthetic porci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pEGF),构建pYES2-Mfα-spEGF表达载体并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该重组酿酒酵母INVSc1( pYES2-Mfα-spEGF) 表达蛋白spEGF进行Tricine-SDS-PAGE电泳、蛋白质免疫印迹、体外生物学活性检测及断奶SD大鼠体内生物学活性检测。根据RT-PCR和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地构建了pYES2-Mfα-spEGF表达载体并在酿酒酵母中实现表达;在Tricine-SDS-PAGE电泳及蛋白质免疫印迹中可以分别观察到目的条带及印迹条带;体外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显示,INVSc1( pYES2-Mfα-spEGF) 表达蛋白spEGF对肠上皮细胞具有明显增殖作用(P<0.05);断奶SD大鼠体内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酿酒酵母组INVSc1( pYES2-Mfα-spEGF) 能促进小肠发育(如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小肠黏膜总蛋白、总DNA及RNA含量等)(P<0.05),显著提高其生产性能(如体重、日增重、采食量及饲料转化率)及免疫功能(如IgA、IgG及IgM)等(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的INVSc1( pYES2-Mfα-spEGF) 菌液上清中目的蛋白的表达量约为30 mg•L-1,且具有高生物学活性,可以直接用于畜牧生产及临床医学。

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刘艳丰,唐淑珍,张文举,侯广田,聂存喜,张志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81-19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0
摘要 ( 251 )   HTML( )    PDF (914KB) ( 10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棘叶黄酮对阿勒泰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60只6月龄平均体重约为(28±3)kg的健康阿勒泰羊,随机分成4组,低剂量沙棘叶黄酮组、中剂量沙棘叶黄酮组、高剂量沙棘叶黄酮组和对照组(即SJHT-1组、SJHT-2组、SJHT-3组和Con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添加(0%、0.10%、0.25%、0.50%)的沙棘叶黄酮。试验期64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SJHT-3和SJHT-2组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P<0.05)。2)各组间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与Con组相比,SJHT-3组极显著提高净肉率(P<0.01);SJHT-3组极显著降低脂肪率(P<0.01),SJHT-2组显著降低(P<0.05); SJHT-3组显著降低腹脂率(P<0.05)。3)与Con组相比,SJHT-1组极显著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1);SJHT-2显著提高总蛋白含量(P<0.05);SJHT-3极显著降低尿素氮含量(P<0.01);SJHT-1组极显著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SJHT-2组显著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SJHT-3组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含量(P<0.05);SJHT-2组显著提高乳酸脱氢酶含量,比Con组提高28.04%;SJHT-1组极显著提高总钙含量(P<0.01),比Con组提高10.6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氨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阿勒泰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沙棘叶黄酮,可以提高阿勒泰羊的日增重,提高饲料效率;提高净肉率,降低胴体脂肪率和腹脂率。沙棘叶黄酮使阿勒泰羊血清总蛋白升高和尿素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含量降低,表明沙棘叶黄酮可以提高阿勒泰羊蛋白质的合成,提高钙代谢,而且对其他生理指标无不良影响。

饲粮锌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周宁,张海华,吕智超,张婷,黄健,孙浩然,尹云厚,李光玉,严昌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88-1994.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1
摘要 ( 168 )   HTML( )    PDF (845KB)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锌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血清中生化指标及脏器指数的影响。选取120日龄健康雄性水貂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50(Ⅱ)、100(Ⅲ组)、300(Ⅳ组)、600 mg•kg-1(Ⅴ组)的试验饲粮。预饲期为7 d,正式期75 d。通过称量体重和内脏重量计算脏器指数。使用生化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蛋白质指标、氮代谢指标、相关锌酶、矿质元素。结果表明,饲粮锌水平对水貂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Ⅲ和Ⅳ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高于Ⅰ和Ⅴ组(P<0.05)。Ⅳ组水貂血清中球蛋白(GLOB)和总蛋白(TP)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白蛋白(AL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各组之间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差异不显著(P>0.05);水貂血清尿素氮(UN)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Ⅳ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Ⅳ组水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5),而乳酸脱氢酶(LDH)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水貂血清中锌水平随饲粮锌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钙水平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Ⅴ组血清中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0和300 mg•kg-1锌时脏器指数最佳,能够改善水貂肝和脾功能;饲粮中添加300 mg•kg-1的锌能够提高冬毛期水貂血清中总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有利于水貂蛋白质合成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防兽医
猪瘟病毒C蛋白与宿主β-actin相互作用的鉴定
董泓,李丹,陈佳宁,李素,何文瑞,冯烁,贺番,廖亚金,孙元,胡永浩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1995-19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2
摘要 ( 241 )   HTML( )    PDF (1287KB) ( 1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猪瘟病毒(CSFV)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采用Co-IP方法,利用CSFV C蛋白从PK-15细胞中钓取与其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质,经SDS-PAGE电泳,银染,选取差异条带,进行质谱分析,选取β-actin蛋白作为研究的对象。经内源性Co-IP试验和GST pulldown试验进一步证实CSFV C蛋白和β-actin可以特异性结合,激光共聚焦试验表明两者共定位于细胞质。本研究表明CSFV C蛋白与宿主细胞β-actin 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CSFV蛋白质与宿主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新型脱氧核酶ASON-Bulge-DNAzyme靶向M蛋白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的复制
李红,刘成倩,高骏,易建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00-20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3
摘要 ( 212 )   HTML( )    PDF (2116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细胞水平探讨新型脱氧核酶(ASON-Bulge-DNAzyme)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抑制效果。针对PRRSV JX株M基因设计了2个新型的脱氧核酶,经RT-PCR、TCID50、CPE、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新型脱氧核酶抑制PRRSV复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针对M基因M-1新型脱氧核酶表现良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效果高达82.7%,M-2新型脱氧核酶抑制效率最高可达到83.9%,研究表明M基因的这2个位点可能是PRRSV复制所必需的。本研究对今后PRRSV复制及基因组功能研究、抗病毒药物开发和PRRSV的致病机制及防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猪群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徐磊,曾亮明,王玉玲,陈先进,林伯全,林拱阳,傅光华,施少华,程龙飞,黄瑜,张渊魁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06-20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4
摘要 ( 209 )   HTML( )    PDF (1005KB) ( 9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鉴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与猪瘟病毒(CSFV)的RT-PCR检测方法,用于福建省猪群感染BVDV的病原学检测,并进行猪源BVDV协同感染的病原学调查。根据BVDV 5′-UTR保守序列建立猪源BVDV的特异性RT-PCR,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然后对福建省9个地市42个猪场的458份临床样品进行BVDV检测及测序,并参照已有的CSFV、PRRSV、HP-PRRSV、PRV和PCV-2病原检测方法对BVDV阳性样品进行协同感染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敏感度达0.1 TCID50,检测CSFV、PRRSV、HP-PRRSV、PRV、PCV-2和PPV均为阴性,重复5次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的结果一致;样品BVDV病原阳性率10.04%(46/458),猪场阳性率78.57%(33/42),9个地市阳性率100%(9/9);其中46份BVDV阳性样品CSFV、PRRSV、HP-PRRSV、PRV和PCV-2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91.30%(42/46)、50.00%(23/46)、41.30%(19/46)、63.04%(29/46)、37.00%(17/46)。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适合用于猪源BVDV的监测;福建省猪群BVDV感染情况较普遍,且与多种病毒协同,其中CSFV协同感染率最高。

马立克病病毒感染鸡心组织肿瘤病变与热休克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裴兰英,冯秀娟,李娟,李玉保,王守荣,朱育伟,吴伟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13-201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5
摘要 ( 238 )   HTML( )    PDF (1979KB) ( 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人工感染建立鸡MD肿瘤模型,研究鸡心病理组织学损伤、热休克蛋白(HSP)组织细胞定位以及HSPs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相关性。1日龄,攻毒组肌肉注射0.2 mL MDV液(约1 200 PFU),疫苗免疫对照组进行常规MD疫苗注射免疫,于7、14、21、28、35、42及86日龄剖杀试验鸡,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等方法,检测心病理组织学损伤、HSPs组织细胞定位以及HSPs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在MDV攻毒 14 d后,心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样瘤细胞浸润;HSP90主要分布在心肌纤维之间的肿瘤细胞胞质内,HSP70主要分布于心肌纤维胞质中;攻毒组HSP90含量始终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28日龄后差异极显著(P<0.01),86日龄时约为两对照组的4.021和3.746倍;攻毒组HSP70含量呈现阶段性升高,35日龄时差异极显著(P<0.01),整个试验周期内,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HSPs表达量差异不显著。HSP90的组织细胞内定位与肿瘤细胞显著相关,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内,整个试验周期HSP90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望成为鸡MDV引起的肿瘤疾病发生、发展的判定指标之一。

柔嫩艾美耳球虫真核起始因子5和5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转录动态分析
苟灵俏,龚振兴,于三科,殷昊,马雪婷,蔡建平,林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19-202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6
摘要 ( 195 )   HTML( )    PDF (2299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真核起始因子5(EteIF5)和5A(EteIF5A)的功能,克隆、表达并分析EteIF5和EteIF5A在E.tenella广东株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根据E.tenella基因组数据预测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EteIF5和EteIF5A的ORF,插入酶切位点后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进行诱导表达。提取E.tenella 5个发育阶段(/时期)的总RNA,使用qRT-PCR检测EteIF5和EteIF5A转录的动态变化。测序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EteIF5和EteIF5A ORF全长分别为1 248和486 bp,各自编码315和161个氨基酸,均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qRT-PCR定量分析显示,eIF5和eIF5A的mRNA在E.tenella不同发育阶段转录量不同,子孢子阶段最高,在孢子化卵囊阶段最低。首次克隆获得了E.tenella eIF5和eIF5A ORF,揭示EteIF5和EteIF5A mRNA的转录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teIF5和EteIF5A的功能,从EteIF5A合成途径研制新型抗球虫药提供了试验基础。

不同水性及水包油型佐剂对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解海东,熊祺琰,刘茂军,韦艳娜,王佳,宁官保,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28-20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7
摘要 ( 310 )   HTML( )    PDF (1588KB) ( 1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为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研发水性的或水包油型佐剂,降低疫苗的副作用。利用小鼠为模型动物评价几种不同佐剂配合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免疫动物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将不同佐剂与灭活疫苗配合肌肉注射免疫小鼠,检测脾淋巴细胞对猪肺炎支原体抗原的增殖应答情况及特异性的血清IgG抗体水平。试验分两批次进行,共评价11种佐剂。结果表明,卡波姆974+免疫刺激复合物基质混合物佐剂和壳聚糖+左旋咪唑混合物佐剂强烈地诱导产生高水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P<0.01);卡波姆974+左旋咪唑混合物佐剂、卡波姆974+左旋咪唑+黄芪多糖混合物佐剂和ISA 11R VG佐剂次之(P<0.05);β-葡聚糖+左旋咪唑混合物佐剂、DEAE-dextran+左旋咪唑+黄芪多糖混合物佐剂和β-葡聚糖+左旋咪唑+黄芪多糖混合物佐剂在细胞免疫应答方面作用显著(P<0.01),但体液免疫应答作用稍弱;而GEL 01 ST佐剂在体液免疫应答方面作用显著(P<0.01),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稍弱。通过分析认为卡波姆974+免疫刺激复合物基质混合物佐剂、壳聚糖+左旋咪唑混合物佐剂的效果最好,可同时显著增加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本试验结果将为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的佐剂研发提供数据基础。

基础兽医
鸳鸯鸭恒定链两异构体组织转录模式研究
刘生杰,吴超,倪庆胜,余为一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34-20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8
摘要 ( 225 )   HTML( )    PDF (2686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鸳鸯鸭恒定链(MDIi)两种异构体MDIi-1和MDIi-2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转录模式,建立了检测MDIi-1和MDIi-2组织转录的实时相对定量PCR方法,检测并分析了MDIi-1和MDIi-2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转录特点。结果显示MDIi-1在法氏囊底部的转录水平为各组织或器官中最低(设为校正器);和校正器比较,MDIi-1在脾和小肠黏膜呈最高水平转录,而法氏囊颈部、肝、肾、胸腺和血液也呈较高水平转录,其他器官均低水平转录;MDIi-2在脾、法氏囊颈部和小肠黏膜也呈超过校正器的高水平转录,胸腺、肺和肾的转录水平仅略低于校正器,其他组织或器官转录水平都远低于校正器,呈极低水平转录。同一组织或器官中MDIi-1转录水平远高于MDIi-2,但MDIi-1和MDIi-2在所有被检组织或器官中转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达0.850 7。MDIi-1和MDIi-2共转录于所有被检组织或器官中,每一组织或器官中MDIi-1是主要转录形式,在所有被检组织或器官中两异构体均高转录于具有免疫防御功能的器官或组织,MDIi-1和MDIi-2差异性转录的试验结果为后续两异构体功能机制和基于MDIi的基因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鸡鼻腔组织学特点及鼻相关淋巴组织分布的研究
闫梦菲,康海泓,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43-20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19
摘要 ( 513 )   HTML( )    PDF (5265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组织学方法对鸡鼻腔结构组织特点以及鼻相关淋巴组织的分布进行系统研究。选用25只3日龄白来航鸡,分别于10、21、35和60日龄宰杀,分离整个鼻腔。经波恩液固定48 h后,一部分鼻腔组织沿矢状面和横断面切成连续断面,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解剖学结构;一部分用于组织学结构观察:固定后,10日龄雏鸡的鼻腔直接进行石蜡包埋,21日及以上日龄的鸡鼻腔先用甲酸脱钙再石蜡包埋。所有鼻腔沿纵轴选取5个横断面进行连续切片和HE染色。结果发现,鸡鼻腔的大部分空间被鼻甲所占据。鸡鼻腔前部主要分布为复层扁平上皮;中部逐渐过渡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在纤毛上皮下可见大量由杯状细胞构成的分泌腺;后鼻甲部位主要分布着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嗅上皮。在鸡鼻腔的中后部,中鼻甲的底部和鼻后口两侧分布有鼻相关淋巴组织。此外,在中鼻甲和鼻腔周壁黏膜上皮下还随机分布一定数量的弥散淋巴组织。说明鸡鼻腔中分布有丰富的鼻相关淋巴组织,提示鸡鼻腔中后部为鼻腔免疫的主要投递位点和诱导位点。

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贝那普利拉在家猫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郑经成,周连根,瞿颖,仇珍珍,曹长福,赵慧敏,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50-20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20
摘要 ( 403 )   HTML( )    PDF (1127KB) ( 9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贝那普利拉在家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为国产盐酸贝那普利片在猫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选用6只健康家猫,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实验设计,猫单剂量(5 mg•只-1)静脉注射盐酸贝那普利注射液或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LC-MS/MS法检测猫血浆中贝那普利和贝那普利拉的质量浓度,采用WinNonlin 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贝那普利原型在猫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1)单剂量静注贝那普利后,贝那普利原型的消除半衰期(t1/2)为(1.91±0.37)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 177.19±227.28)h•ng•mL-1,表观分布容积(Vd)为(3.32±0.74)L•kg-1,体清除率(CLB)为(2.38±0.92)L•(h•kg)-1,平均驻留时间(MRT)为(1.91±0.37)h;(2)单剂量口服贝那普利后,贝那普利原型的t1/2为(1.92±0.31)h,AUC0-∞为(624.36±93.15)h•ng•mL-1,达峰时间(Tmax)为(0.54±0.10)h,峰浓度(Cmax)为(565.32±148.33)ng•mL-1,平均吸收时间(MAT)为(0.90±0.64)h,MRT为(2.43±0.54)h,生物利用度(F)为(57.38±18.83)%。代谢物贝那普利拉在猫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1)单剂量静注贝那普利后,代谢物贝那普利拉的t1/2为(2.89±0.66)h,AUC0-∞为(1 595.37±540.37)h•ng•mL-1Tmax为(0.46±0.10)h,Cmax为(687.11±68.74)ng•mL-1MRT为(4.17±0.61)h;(2)单剂量口服贝那普利后,代谢物贝那普利拉的t1/2为(2.63±0.19)h,AUC0-∞为(594.61±90.75)h•ng•mL-1Tmax为(1.17±0.41)h,Cmax为(124.86±25.67)ng•mL-1MRT为(4.99±0.40)h。盐酸贝那普利片口服给药后在猫体内具有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达峰迅速,中等生物利用度的特点。临床推荐给药方案为5 mg•(只•d)-1

临床兽医
变异黄芪内生真菌种群分布特征
曹丹丹,路浩,赵宝玉,薛瑞旭,权海云,杨晓雯,刘晓学,严杜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57-20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21
摘要 ( 224 )   HTML( )    PDF (2095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中是否存在内生真菌及其种群分布情况,对采自内蒙古腾格里苏木的变异黄芪样品,采用表面消毒法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并用微生物形态学观察方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内蒙古腾格里苏木变异黄芪植株中存在多种内生真菌,在所有不同的消毒时间中,叶的分离率最高(110.00%),花最低(45.00%)。从变异黄芪3种组织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321株,分属于5纲7目11科17属,其中的Undifilum oxytropis分布最广,占总菌株的47.98%,为变异黄芪的优势菌株,其次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其分离率为16.51%。结果表明,变异黄芪内生真菌数量、种属组成与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叶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植的主要部位,而茎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

5-HT对断奶仔鼠应激腹泻时肠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韩亚楠,杨晨玉,王子旭,陈耀星,孙佳毅,秦卓明,曹静,董玉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67-20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22
摘要 ( 215 )   HTML( )    PDF (1498KB) ( 9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机体中5-HT水平与应激腹泻导致的肠道氧化应激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5-HT在胃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将40只21日龄断奶仔鼠分成对照组、应激腹泻组、PCPA注射对照组(阻断5-HT合成)和PCPA注射腹泻组,利用ELISA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测5-HT和氧化产物、抗氧化酶的含量。结果表明:(1)仔鼠断奶应激腹泻导致血浆5-HT含量显著升高,比对照组升高23.42%(P=0.009);PCPA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血浆5-HT含量影响不显著(P=0.200),但是能够有效阻断应激腹泻时5-HT的合成(P=0.006);(2)与对照组相比,应激腹泻时不同肠段组织氧化产物(MDA)水平均显著增加,尤其十二指肠及空肠增加明显,分别升高了2.70倍(P=0.000)、3.06倍(P=0.000);各肠段GSH-PX、CAT、SOD及T-AOC抗氧化酶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十二指肠GSH-PX降低了70.59%(P=0.000),SOD活性降低了59.15%(P=0.001),T-AOC下降53.01%(P=0.000);空肠SOD活性下降明显,降低71.05%(P=0.000);回肠GSH-PX、CAT、SOD水平分别下降72.33%(P=0.000)、50.82%(P=0.000)、73.86%(P=0.000);结肠CAT水平降低显著,由正常水平(0.85±0.06)U•mg-1降低至(0.46±0.09)U•mg-1,下降72.60%(P=0.000);(3)5-HT合成阻断后,应激腹泻组不同肠段组织抗氧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与正常组相比仍差异显著。结果提示应激腹泻造成肠道抗氧化功能严重损伤,而阻断5-HT合成能有效改善其抗氧化功能,从而减轻腹泻病理程度。

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麻醉后阿替美唑的颉颃效果及其体内药代动力学
姜胜,谭丽娟,李新,范宏刚,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74-20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23
摘要 ( 195 )   HTML( )    PDF (955KB) ( 9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观察阿替美唑颉颃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XFM)的效果,探讨阿替美唑在小型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14头小型猪,随机均分为阿替美唑组和对照组,小型猪耳根部肌肉注射阿托品后再肌注XFM对小型猪进行全身麻醉。麻醉30 min后阿替美唑组肌肉注射阿替美唑0.12 mg•kg-1进行全麻催醒,对照组按同等剂量注射生理盐水。前腔静脉采集血样,并观察记录小型猪苏醒时间、心率和呼吸率变化,记录阿替美唑给药后小型猪镇痛、镇静、肌松、体位及听觉反射总得分,评价阿替美唑的催醒效果,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采血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阿替美唑组小型猪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阿替美唑给药后5~60 min小型猪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频率在10~15 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型猪镇痛、镇静、肌松、体位及听觉反射总得分在阿替美唑给药后10~90 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美唑在血浆中吸收相半衰期(T1/2α)为(11.056 9±3.093 4)min;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875.421 8±159.375 3)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797 958.836 0±96 783.124 1) pg•(min•mL)-1;达峰时间(Tpeak)为(9.544 0±0.484 4)min;达峰浓度(Cmax)为(1 107.065 2 ± 121.620 1)pg•mL-1。结果提示阿替美唑肌注小型猪后,其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在血浆中药物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可迅速逆转XFM对小型猪的麻醉作用。

研究简报
Myf5基因在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的发育性表达研究
黎威,高鹏飞,石建中,张燕青,徐凯,刘宏,郭晓红,李步高,曹果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81-20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24
摘要 ( 257 )   HTML( )    PDF (1165KB) ( 8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猪背最长肌中Myf5基因的发育性表达规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了马身猪和大白猪从初生~180日龄7个阶段(初生、30、60、90、120、150和180 d)背最长肌中Myf5基因mRNA和蛋白质发育性表达规律。结果表明,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Myf5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表现出初生时最高,30日龄次之,60日龄时突然降低,此后基本维持稳定状态的规律。马身猪背最长肌中Myf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初生时最高,30日龄时最低,60~180日龄阶段,表达量呈现波动变化的不稳定趋势;在大白猪中,Myf5蛋白60日龄前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60日龄后的表达量(P<0.05),60日龄前各阶段间的表达量及60日龄后各阶段间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日龄阶段,马身猪Myf5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大白猪(60日龄阶段除外)。Myf5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与猪的遗传背景和发育阶段有关。

学界动态
畜禽重要病原的致病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介绍
胡景杰,郭鑫,李人卫,龚道清,杜生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12):  2088-20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12.025
摘要 ( 290 )   HTML( )    PDF (796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气候、环境变化与免疫压力选择,畜禽疫病呈现变异速度加快、毒力不断增强、跨种感染增多、老病未除而新病又发的复杂局面,给防控带来新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重大项目“畜禽重要病原的致病机理研究”,旨在推动畜禽疾病防控技术的创新。经过公开申请、同行评议、评审论证会答辩、专家讨论投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审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获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