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2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0-0.  doi:
摘要 ( 59 )   HTML( )    PDF (330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0-0.  doi:
摘要 ( 27 )   HTML( )    PDF (326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0-0.  doi:
摘要 ( 18 )   HTML( )    PDF (162KB) ( 1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0-0.  doi:
摘要 ( 30 )   HTML( )    PDF (449KB) ( 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0-0.  doi:
摘要 ( 39 )   HTML( )    PDF (319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稀有变异关联分析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禽中的应用展望
苗健, 常天鹏, 史新平, 夏江威, 高会江,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173-11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1
摘要 ( 291 )   HTML( )    PDF (1420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过去十年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成功鉴定了数以千计的常见变异与常见疾病(性状)的关联。尽管如此,缺失遗传力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GWAS的目标是鉴定常见变异与表型的关联,稀有变异成为解释缺失遗传力的一个重要答案。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研究稀有变异与复杂疾病(性状)的关联。一系列的稀有变异关联分析(RVAS)方法被提出并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中,然而在畜禽上鲜有研究。本文首先综述了RVAS中具有代表性的测序核关联检验(SKAT)及其家族;其后,总结了两种在稀有变异中常用的提高效力的方法:极端表型抽样和荟萃分析;然后,探讨了使用芯片数据研究RVAS的方法:基因型填充和稀有单倍型关联分析;最后展望了稀有变异关联分析在畜禽上的应用前景。

遗传育种
尾分析法在不同规模群体中开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武群清, 张龙超, 黄生强, 王立贤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181-11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2
摘要 ( 192 )   HTML( )    PDF (853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将尾分析法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结合,初步确定两尾选择的标准。首先,对样本量为2 000、1 500、1 000、500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探索群体规模大小对GWAS结果的影响,然后对各样本量两尾的20%、15%、12%、10%、8%、5%进行GWAS,探索两尾比例的大小对GWAS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检测出的显著关联SNP数目随群体规模及两尾比例的减小而减少。初步确定两尾选择标准为:遗传力为0.38左右的性状,样本量为2 000、1 500、1 000、500,两尾选择比例分别为8%、10%、10%、20%;遗传力为0.50左右的性状,样本量为2 000、1 500、1 000、500,两尾选择比例分别为5%、5%、10%、15%。以此标准为基础进行GWAS,既能有效检测出最显著SNP位点或区间,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

藏鸡FTO基因表达的时空特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林森, 林亚秋, 朱江江, 徐亚欧, 王永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191-12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3
摘要 ( 224 )   HTML( )    PDF (6845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藏鸡FTO基因序列,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阐明其组织及时序表达规律,同时揭示该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选取1~210日龄健康藏鸡为试验材料,采集心、肝、脾、肺、肾、胸肌、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样品,提取组织总RNA,利用RT-PCR方法克隆FTO基因序列,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各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表达丰度,并将其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获得藏鸡FTO的基因序列长1 585 bp(GenBank登陆号:KY366175),其中CDS为1 524 bp,5'UTR 35 bp和3'UTR 26 bp,编码507个氨基酸,具有一个N端结构域和一个C端结构域。藏鸡与原鸡FTO氨基酸相比发生了6个氨基酸突变。FTO基因在藏鸡的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脂肪组织和肺组织也存在较高水平的表达。时序表达谱显示,FTO基因在藏鸡胸肌和腿肌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在胸肌中的表达水平随生长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腿肌中的表达水平随生长日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藏鸡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肌肉组织中FTO基因表达水平与IMF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FTO基因表达水平与藏鸡胸肌IMF含量呈负相关,并且在母鸡中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公鸡FTO基因表达水平与腿肌IMF含量呈正相关(在119~210日龄阶段r=0.601,P<0.05),母鸡则相反。研究结果提示,FTO基因可能在藏鸡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肌内脂肪沉积起重要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将为藏鸡FTO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牦牛肺转录组图谱绘制及特有正选择遗传进化基因探究
杨琦玥, 陈通, 兰道亮, 熊显荣, 候定超, 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02-12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4
摘要 ( 234 )   HTML( )    PDF (1989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利用RNA-Seq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基因组转录水平解析牦牛低氧适应及相关遗传机制。本研究以牦牛和黄牛肺为样本,经Illumina HiSeq2 500平台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黄牛转录测序文库中共获得了54 720 968条序列,包含4 924 882 170 bp,在牦牛中共获得了51 641 282条序列,包含4 647 715 380 bp。牦牛基本转录组分析发现,8 123条mRNA的5'-或3'-末端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延伸,同时还发现了7 059个新转录本,预测其中2 795个新转录本具有编码蛋白的能力;GO分析表明,共有14 764个基因得到分类注释,涉及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及分子功能3个大类59个小类,其中细胞、细胞过程及绑定类别最为富集;KEGG分析表明,14 485个基因涉及到258个通路,代谢途径通路最为富集,其次为粘着斑通路及阿米巴病通路。将牦牛肺转录组与黄牛进行比较,Ka/Ks分析筛选出39个正选择基因,这些基因的GO分类注释结果显示,在细胞组分TOP10中与核糖体相关的类别所占比例最大(4/10),生物学过程TOP10中与免疫细胞相关的类别所占比例最大(7/10),分子功能TOP10中与酶活性相关的类别所占比例最大(5/10);KEGG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共涉及56个通路,最为富集的前10个通路中涉及糖类能量、维生素、核酸等相关代谢的通路占到了7/10。同时发现,最为富集前10个通路中有3个涉及到疾病,推测这与牦牛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本研究通过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了牦牛肺正常转录组数据库,描绘出了牦牛肺正常转录组图谱,为进一步的完善牦牛基因组数据库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同时通过与黄牛转录组的比较,筛选出了相关的正选择基因,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揭示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的独特进化过程及遗传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物技术与繁殖
绒山羊附睾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范晓梅, 张通, 栗瑞兰, 边小娜, 张家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12-12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5
摘要 ( 191 )   HTML( )    PDF (4860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易行、获取细胞纯度高的绒山羊附睾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10~12月龄绒山羊附睾头部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改良组织块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和CCK法分别检测细胞纯度和增殖情况,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方法所获的细胞均呈岛屿状克隆生长和较好的增殖能力,具有活跃的分泌和代谢功能;上皮细胞特异性的角蛋白18和附睾特异性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GPx5)的表达以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获细胞均为纯度较高的附睾上皮细胞,但改良组织块消化法获得原代细胞需要的时间长,酶消化法获得原代细胞时间短,获得的细胞量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绒山羊附睾上皮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牛发情期活动量与阴道黏液电阻值变化规律的研究
寇红祥, 李蓝祁, 王振玲, 任康, 李树静, 路永强,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21-12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6
摘要 ( 256 )   HTML( )    PDF (2067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确的发情鉴定与排卵时间预测对确定输精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产后60~90 d健康二胎西门塔尔牛与头胎荷斯坦奶牛各10头为试验牛,试验牛同期发情后,采用外部观察与直肠检查确定发情、排卵时间,并使用计步器每30 min自动检测牛发情前后及排卵前后的活动量,同时,使用发情排卵仪每4 h测定阴道黏液电阻值(简称电阻值)变化。结果表明,间情期电阻值(300±12)Ω显著高于发情期(P<0.05),发情开始前4 h,电阻值迅速下降,到发情开始后8~12 h,下降至最低(220±27)Ω,随后逐渐回升,到排卵结束,恢复至间情期水平;间情期牛活动量较低,发情后活动量激增,平均增加(10.8±7.0)倍,发情结束后恢复正常。发情持续时间、开始发情~排卵时间与发情结束~排卵时间分别为(15.6±2.8)、(26.8±4.2)与(11.3±4.3) h;电阻最低值~排卵时间为(15.0±1.3) h。发情排卵时,活动量与阴道黏液电阻值变化规律的揭示,对准确发情鉴定与输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参数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发情鉴定效率及排卵时间预测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自动化发情监测及排卵预测技术研发价值。

牛体外受精胚胎抗氧化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
郭芹芹, 李凤, 孙尉峻, 郝海生, 刘岩, 赵学明, 庞云渭, 朱化彬, 杜卫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29-124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7
摘要 ( 182 )   HTML( )    PDF (7662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培养液中添加3 mmol·L-1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牛体外受精胚胎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谱的影响。收集8~16-细胞期和桑椹期的胚胎,构建文库后测序,筛选差异lncRNAs,共表达分析后,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同时对lncRNA进行了顺式作用靶基因的预测及其功能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对8个lncRNAs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测序共得到4 273个lncRNAs,通过对其表达量、长度和外显子个数分析表明,测序数据的可靠性较好。筛选共得到59个差异lncRNAs (其中23个在对照组(不添加GSH)上调,而在处理组(添加3 mmol·L-1GSH)下调;36个在对照组下调,而在处理组上调),在对照组和处理组中,59个lncRNAs分别与754和2 782个蛋白编码基因共表达,这些基因分别参与47和48个功能分类,且主要富集于5和13条信号通路。对23和36个差异lncRNAs临近的145和154个蛋白编码基因进行GO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分别参与35和43个功能分类。14个lncRNAs共表达的差异基因参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综上表明,在培养液中添加GSH能导致胚胎lncRNA表达谱的变化。

营养与饲料
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猪氨基酸全肠道表观消化率及血脂组成的影响
何婷, 邱凯, 张鑫, 王宇波, 尹靖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41-12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8
摘要 ( 215 )   HTML( )    PDF (875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条件下,添加丁酸梭菌对生长猪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氮平衡、血液脂肪酸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初始体重为(39.07±1.80)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按照随机区组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采用2×2因子设计,共设日粮丁酸梭菌添加水平(0、100 mg·kg-1)和日粮粗蛋白质水平(14%、18%)两个因子,试验预试期6 d,正试期13 d,于试验最后3 d全收粪法收集粪样和尿样,最后1 d采集每头猪的血样。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生长猪蛋氨酸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中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含量(P<0.05)。与常规蛋白质水平组相比,低蛋白质水平组猪尿氮排放显著降低、氮的利用率显著升高(P<0.05),除了蛋氨酸、色氨酸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外,精氨酸、组氨酸等多数氨基酸的消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丁酸梭菌与日粮蛋白质水平的互作效应对生长猪血清中总脂肪酸、二十四酸、棕榈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丁酸梭菌降低了日粮中蛋氨酸全肠道表观消化率,但能提高血清中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含量,且丁酸梭菌和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总脂肪酸、二十四酸、棕榈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互作显著。

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对内脂素调控雏鸡采食机制的研究
刘雪莲, 张盼盼, 田方圆, 李准, 李转见, 韩瑞丽, 孙桂荣, 蒋瑞瑞, 刘小军, 康相涛, 田亚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51-12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09
摘要 ( 218 )   HTML( )    PDF (4812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内脂素(Visfatin)调控家禽采食的分子机制,为完善家禽的食欲调控和能量平衡理论奠定基础。选取1日龄罗曼褐健康雏鸡2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C、L、M、H组)。常规饲粮饲养至10日龄进行下丘脑导管埋置,通过脑室注射技术对雏鸡下丘脑部位注射不同浓度的重组人内脂素(0、40、200、400 ng)。脑室注射Visfatin 60 min后,记录各处理组累积采食量,并采集下丘脑组织,通过GC-MS系统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建立PLS-DA模型,并将差异代谢物输入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的构建。结果表明,脑室注射Visfatin 60 min后,M组和H组的雏鸡累积采食量与C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在对雏鸡下丘脑进行GC-MS代谢组学分析后,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共鉴定获得73个差异性代谢物,富集到51条通路上。脑室注射Visfatin后下丘脑产生的差异性代谢物与氨基酸、糖和脂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脂肪酸合成通路被显著富集。结果提示,中枢营养物质下降导致稳态发生改变可能是Visfatin发挥促食作用的主要机制。

日粮中胡麻饼代替豆粕对绵羊生产性能、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武晓东, 赵俊星, 刘文忠, 金亚倩, 任有蛇, 张春香, 张文佳, 项斌伟, 张建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60-12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0
摘要 ( 425 )   HTML( )    PDF (908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胡麻饼替换豆粕后对绵羊生产性能、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5月龄,体重(26±1)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羊24只,按照胡麻饼代替豆粕的比例(0,1/3,2/3,1)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K组)、试验Ⅰ、Ⅱ、Ⅲ组。每组6只羊,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与CK组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CK组(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胴体重和净肉重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Ⅲ组的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日粮中胡麻饼代替豆粕可以显著降低肌肉内脂肪含量(P<0.05),但对羊肉的pH、系水力和熟肉率无显著影响(P>0.05);4)日粮中胡麻饼代替豆粕可以显著增加背最长肌中C20:5N3含量(P<0.05),但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上无显著影响(P>0.05);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Ⅲ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试验Ⅱ组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试验Ⅱ组、Ⅲ组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CK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试验Ⅲ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日粮中胡麻饼代替豆粕可以降低料重比,提高屠宰率、净肉率等生产性能,降低血脂,提高绵羊抗氧化功能。因此,胡麻饼可以作为肉羊的蛋白质饲料而广泛应用,当胡麻饼代替2/3以上的豆粕时,饲养效果较好。

长期饲喂高脂饲料对大鼠血脂、肝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马宁, 刘希望, 孔晓军, 李世宏, 秦哲, 焦增华, 杨亚军, 李剑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71-12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1
摘要 ( 241 )   HTML( )    PDF (4857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长期饲喂高脂饲料对大鼠血脂、肝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和高脂饲料组(n=10),分别采用维持饲料和高脂饲料饲喂13周,在第8及第13周,采集血清进行血脂分析,并于第13周采集肝组织及盲肠内容物,检测肝病变及肠道菌群变化,并预测与其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可显著升高TG、TCH及LDL水平(P<0.01),并导致严重的肝脂肪变性;相比于第8周结果,延长饲喂时间可显著增高TCH和HDL(P<0.01)。高脂饲料可显著降低肠道菌群Shannon及Chao指数(P<0.001),降低菌群多样性,并显著改变菌群组成,引起厚壁菌门及放线菌门的增加和拟杆菌门的减少(P<0.01);PICRUSt预测对照组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细菌的生存与繁殖等,而高脂饲料组主要与能量、氨基酸代谢相关,这些通路的改变可能与血脂异常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紧密联系。本研究证实了长期饲喂高脂饲料对大鼠血脂、肝及肠道菌群的危害,为血脂异常成因的阐明提供了依据,也对宠物健康饮食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预防兽医
蓝舌病病毒7型毒株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吕敏娜, 杨恒, 孙铭飞, 李娟, 林栩慧, 张健騑, 廖申权, 戚南山, 吴彩艳, 李华春, 陈琴苓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81-12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2
摘要 ( 207 )   HTML( )    PDF (4364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监测广东省蓝舌病流行状况,2014年从广东省某一奶牛场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虫媒病病原,对经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经鸡胚静脉接种后取肝,研磨后离心取上清转接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CPE,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的VP7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电镜观察病毒粒子,证实分离到蓝舌病病毒,命名为GD/ST2014。进一步扩增VP2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血清中和试验,表明此分离株为血清型7型。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牛源蓝舌病病毒血清型7型的分离鉴定。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变化分析
李华玮, 陈鑫鑫, 赵孟孟, 周恩民, 乔松林, 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288-12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3
摘要 ( 181 )   HTML( )    PDF (4385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PAM)后的蛋白质动态变化进行探讨,为阐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复杂免疫学反应及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Label-free LC-MS/MS方法定量鉴定PRRSV感染PAMs后差异表达细胞蛋白质。结果显示,共鉴定出430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包括171个上调表达蛋白质和259个下调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及抗原递呈等相关。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上调表达蛋白质都富集在与天然免疫相关的NF-κB、MAPK及RIG-Ⅰ等信号通路上,包括STAT1/2、OAS1/2、Mx1/2、ISG15/20、IFIT1/2/3/5等;下调蛋白质主要富集在MHCⅠ和MHCⅡ分子相关信号通路上。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PRRSV感染导致了STAT1/2、OAS1/2、Mx1、CD14、ISG和IFIT等的转录或表达,这为进一步阐述PRRSV的感染机制奠定基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的MARC-145细胞中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张亮, 王帅帅, 陈忍霞, 陶佳丽, 范阔海, 段马魁, 扆妍妍, 姜俊兵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00-13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4
摘要 ( 221 )   HTML( )    PDF (2176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寻找有效方法,能够从PRRSV感染的MARC-145细胞中分离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并为探索外泌体在PRRSV感染细胞时的作用奠定基础。使用试剂盒提取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利用电镜负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对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进行鉴定;采用碘克沙醇速率区带离心分离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外分泌体的分布区间。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后,使用试剂盒对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进行初步分离后,采用免疫磁珠捕获技术进行进一步纯化,并使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存在特异性标记蛋白CD63、Tsg101和Alix,不存在外泌体非标记蛋白EEA1、GRP94和Cytochrome C;电镜负染色结果显示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尺寸大小处于30~100 nm,符合外泌体特征。利用Western blot对碘克沙醇速率区带离心中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ARC-145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分布于7.2%~18%碘克沙醇密度区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免疫磁珠捕获法获得的对照组不存在外泌体标记蛋白Tsg-101。以上结果表明MARC-145细胞能够产生外泌体,并且通过免疫磁珠捕获法能够从PRRSV感染的MARC-145细胞中将其分离。

鸭源鸡杆菌ompW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彭志锋, 崔丹丹, 杨霞, 敬文宪, 王忠田, 王坤芃, 王川庆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06-13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5
摘要 ( 168 )   HTML( )    PDF (2028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OmpW在鸭源鸡杆菌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运用M-IV培养基诱导鸭源鸡杆菌自然感受态细胞,用含有氯霉素抗性(Cmpr)筛选标记和同源臂的线性DNA打靶片段替换目的基因;以PCR、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阳性转化子ΔompW。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对鸭源鸡杆菌亲本菌株RU和突变株ΔompW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鸭源鸡杆菌阳性转化子缺失了ompW,成功构建了ompW缺失突变菌株ΔompW;相对于RU,土霉素和四环素对ΔompW的MIC值分别降低到1/8(16/128,P<0.01)和1/32(4/128,P<0.01),其他药物的MIC值无明显变化。本研究首次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了鸭源鸡杆菌ompW缺失菌株ΔompW; OmpW在鸭源鸡杆菌抗四环素类药物中发挥重要作用。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羊圈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孙翠丽, 张阁, 程汝佳, 朱良全, 丁家波, 常维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14-13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6
摘要 ( 235 )   HTML( )    PDF (4067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羊圈空气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了解羊圈空气中细菌群落结构以及致病菌属特征。将来自10个不同羊场的羊圈空气样本,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羊圈空气中细菌的16S rRNAV3-V4变异区序列,分析不同空气样本细菌群落组成。结果显示:空气样本中的细菌在97%的相似水平下共得到OTU个数为33 408,涵盖了25门、66纲、123目、253科、547属、444种的细菌。通过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及羊圈空气样本菌群中丰度较高的病原菌属的统计,以期为羊场的消毒和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解析了羊圈空气样本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度及主要病原菌属的特征,对羊场疾病防控有一定指导意义。

肠炎沙门菌SDBL-1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探究
李金鑫, 杨树青, 王莉莉, 吴少鹏, 杨杰, 林海, 焦洪超, 孙淑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23-13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7
摘要 ( 206 )   HTML( )    PDF (4012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选择1株来自于AA肉鸡的肠炎沙门菌SDBL-1分离株,探究其半数致死量、生长特性、药敏试验、毒力因子;将SDBL-1分离株定量至7.09×109 CFU·mL-1,感染组灌服0.5 mL,同时对照组和空气传播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灌服后不同时间测定空气传播组、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液常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运用细菌分离的方法分析鸡在灌服后0~20 d排毒规律,同时对空气传播组口腔拭子、泄殖腔拭子、羽毛囊以及剖检脏器等分离与鉴定沙门菌,测定环境(饲料、饮水、蚊蝇等)中沙门菌;应用平板凝集方法测定空气传播组抗体变化。结果显示:1)血液指标方面,空气传播组、感染组淋巴细胞比率下降,粒细胞比率、粒细胞数量以及中间细胞比率上升,同时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比例出现下降;2)脏器指数方面,空气传播组肝指数显著增大(P<0.05),胸腺指数显著减小(P<0.05);3)感染情况,空气传播组发生感染,感染鸡通过粪便间歇性排毒,其口腔拭子、羽毛囊、泄殖腔拭子和部分脏器分离到沙门菌,其中沙门菌在食道的分离率最高,空气传播组在感染后第4天初次检测到沙门菌抗体,在感染后第14天血清均呈现抗体阳性;4)环境沙门菌检出情况,水线及饲料中分离到沙门菌,但羽毛和蚊蝇中没有分离到沙门菌。可见SDBL-1分离株能通过空气传播并引起鸡的感染,导致机体炎症反应,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和器官不同程度损伤;感染鸡通过粪便、口腔、泄殖腔间歇性排毒,环境拭子(如料槽中的饲料、水线)可分离到沙门菌,本研究探究了肠炎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不同传播途径,为控制、预防沙门菌的流行和传播提供借鉴。

我国羊巴贝斯虫trap基因结构及遗传进化分析
何欣, 刘军龙, 刘爱红, 王锦明, 牛庆丽, 李有全, 殷宏, 罗建勋, 关贵全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32-13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8
摘要 ( 190 )   HTML( )    PDF (5931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解析我国羊巴贝斯虫trap基因的结构特征,并以其为分子标志开展遗传进化分析,为理清我国羊巴贝斯虫的分类关系提供数据。用公布的巴贝斯虫trap基因序列BLAST两个羊巴贝斯虫全基因组本地数据库,以获得的保守序列片段为模板,设计PCR引物;克隆我国分离的6株羊巴贝斯虫trap基因全长序列,分析其序列结构特征;比对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克隆获得6株羊巴贝斯虫trap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3、4、5个内含子的三种内含子数目,预测的开放阅读框(ORF)大小分别为1 944、2 100/2 142和2 286 bp;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都具有TRAP蛋白家族特征性的vWFA、TSR、跨膜域和CTD结构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感染我国羊的巴贝斯虫被分成3组,组内序列相似性为99.8%~100%,而组间为43.6%~74.6%。系统发生树上6株羊巴贝斯虫被分到两大枝,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和莫氏巴贝斯虫,而且莫氏巴贝斯虫又被分成两小枝。6株羊巴贝斯虫trap基因结构存在差异,但其蛋白特征性的结构域较为保守;我国分离的羊巴贝斯虫为两个种,但莫氏巴贝斯虫中可能存在两个亚种。

基础兽医
重组猪β-防御素1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郭海勇, 袁洪兴, 王云霄, 徐瑞涛, 宋勤叶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42-13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19
摘要 ( 232 )   HTML( )    PDF (1528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评价重组猪β-防御素1(porcine β-defensin 1,pBD1)对大肠杆菌(E.coli)的体外抑制活性及其对大肠杆菌病鸡的治疗效果。应用琼脂板打孔扩散法和微量抑菌试验,分别测定重组pBD1对3株E.coli (O141、SJZ1和SJZ2株)的体外抑制效果,继而将40只11 d的雏鸡随机分为5组(n=8),即A(防御素)组、B(抗生素)组、C(防御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组、D(感染非治疗)组和E(空白对照)组。A、B、C和D组:同时经颈部皮下和口服途径分别给每只鸡接种1 mL E.coli O141株(1.25×109 cfu·mL-1);E组:以同样途径分别给每只鸡接种1 mL肉汤。当感染鸡表现临床症状时,A、B、C和D组分别口服pBD1[50 μg·(只·次)-1]、头孢曲松钠(50 mg·kg-1,按体重给药,下同)、pBD1和头孢曲松钠[分别为50 μg·(只·次)-1和50 mg·kg-1]及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治疗7 d。结果表明,重组pBD1在体外对3株E.coli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抑菌效果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与非治疗组相比,三个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减轻,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感染后期防御素治疗组、防御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组的体重极显著高于感染非治疗组(P<0.01)。以上结果显示,重组pBD1对E.coli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病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重组pBD1的治疗效果优于头孢曲松钠,有助于病鸡恢复;当pBD1与头孢曲松钠联合使用时,疗效更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新型抗菌制剂pBD1的研究与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临床兽医
硒化党参多糖和大蒜多糖协同增强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功效
刘宽辉, 田卫军, 高珍珍, 候冉冉, 岳婵娟, 王德云, 刘家国, 武毅, 胡元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49-13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20
摘要 ( 210 )   HTML( )    PDF (3426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验证硒化党参多糖(selenizing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CPP)和大蒜多糖(garlic polysaccharide,GP)的协同增强免疫作用及其复方硒化党参多糖-大蒜多糖(sCPP-GP)的功效,为研制新型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了这3种多糖的增强免疫活性。体外试验,用MTT法和RT-PCR法测定了3种多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IL-2和IFN-γ mRNA转录的影响;体内试验,将3种多糖配合新城疫疫苗免疫雏鸡,测定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血清HI抗体效价、血清IL-2和IFN-γ含量的动态变化。体外试验结果显示,3种多糖在合适的浓度均能显著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及IL-2和IFN-γ mRNA的转录,复方的作用显著强于两个组分药;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4个时间点,3种多糖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HI抗体效价、提高血清IL-2和IFN-γ的含量,复方的作用显著强于两个组分药。研究结果表明,sCPP和GP能协同增强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功效,复方sCPP-GP的作用显著强于两个组分药,可以作为新型免疫增强剂的候选方。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
蔡国栋, 孙凯, 项自来, 王玲,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57-136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21
摘要 ( 202 )   HTML( )    PDF (4781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 μmol·L-1)染毒处理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及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分别培养48、72、96 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均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增殖效应(P<0.01)。与Con A对照组相比,ZEA染毒可明显抑制Con A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除10 μmol·L-1 ZEA组在72和96 h时间段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染毒组在各时间段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细胞加入Con A分别活化6、30 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早期活化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效应。与Con A对照组相比,当ZEA染毒浓度为10 μmol·L-1时,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明显抑制,差异均极显著(P<0.01),当ZEA浓度为20、40 μmol·L-1时,CD69和CD25的表达进一步抑制(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ZEA对动物免疫抑制作用的产生与其可直接抑制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关。

研究简报
饮水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巫丽娟, 陈代文, 毛湘冰, 余冰, 何军, 黄志清, 虞洁, 郑萍, 罗钧秋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48(7):  1365-13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7.07.022
摘要 ( 227 )   HTML( )    PDF (855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考察自主研制的功能性复合添加剂添加到饮水中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2头初始体重为(7.08±0.47) kg的21日龄断奶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16个重复,饲喂相同的饲粮,分别给予普通的水(对照组)和添加了功能性复合添加剂的水(添加剂组),添加剂与饮水比例为1 g:4 L。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饮水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显著降低仔猪第8~14天的料重比(P<0.05),有降低仔猪第1~14天料重比的趋势(P=0.07);2)饮水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显著提高仔猪对饲粮中粗蛋白质、粗灰分和钙的消化率(P<0.05);3)饮水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显著降低了仔猪血清中尿素氮、甘油三酯、白介素-6和白介素-1的含量(P<0.05)。综上表明,饮水中添加功能性复合添加剂有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趋势,这可能与其改善仔猪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和仔猪免疫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