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6-09-23
精品科技期刊证书(2014-2017)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0-0.  doi:
摘要 ( 72 )   HTML( )    PDF (330KB) ( 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0-0.  doi:
摘要 ( 22 )   HTML( )    PDF (157KB) ( 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0-0.  doi:
摘要 ( 32 )   HTML( )    PDF (326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0-0.  doi:
摘要 ( 44 )   HTML( )    PDF (321KB)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乳中miRNA的研究进展
林德麟,陈婷,黎梦,谢梅英,习欠云,孙加节,张永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39-174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1
摘要 ( 282 )   HTML( )    PDF (930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泌体(Exosome)存在于动物的各种体液中,如乳汁、血液、尿液等,其中包含的蛋白质、mRNAs、micro-RNAs、脂类等物质,可进入受体细胞而发挥生理作用。近几年有不少关于动物体内各种miRNA的研究,而针对乳exosome中miRNA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一些已有报道的收集整理,从整体上证实了乳汁中存在miRNA且富集于exosome中,并对比不同动物乳中高表达的miRNA的异同,重点关注exosome中高表达的miRNA,并得出一般性结论。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乳中miRNA的其他存在形式,并讨论miRNA在不同动物乳中的保守性及其可能的生理学作用。

动物繁殖相关lncRNA的研究新进展
贺小云,狄冉,胡文萍,王翔宇,刘秋月,储明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49-17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2
摘要 ( 212 )   HTML( )    PDF (1446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有蛋白编码潜能的RNAs,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物种性染色体和部分印记基因的转录能力受到lncRNA的顺式调控作用。寻找与繁殖相关的lncRNA分子,研究这些lncRNA分子及其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阐明lncRNA在动物繁殖中的调控机制,是动物繁殖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对繁殖过程中配子发生、胎盘形成和妊娠建立、激素调节、早期胚胎发育以及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等重要阶段lncRNA 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动物繁殖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饲料及畜禽产品中霉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董国良,彭大鹏,韩肖亚,刘振利,袁宗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57-17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3
摘要 ( 227 )   HTML( )    PDF (2257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可污染动物饲料及畜禽产品,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作者介绍了饲料与畜禽产品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及其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总结了近年来快速检测技术在霉菌毒素检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霉菌毒素抗体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霉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胞外捕获器:固有免疫细胞第三种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廖成水,Boireau Pascal,刘明远,程相朝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68-17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4
摘要 ( 190 )   HTML( )    PDF (2202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胞外捕获器(extracellular traps,ETs)的释放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由DNA和颗粒蛋白组成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作为继吞噬作用、自噬之后的第三种杀伤机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ETs在体内外可捕获和杀伤绝大多数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作者对ETs的概念、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ETs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将对固有免疫细胞防御策略的新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繁育
CRISPR/Cas9介导RB1基因敲除及其在鸡前脂肪细胞分化、增殖中的功能研究
张琦,黄娇娇,杨彩侠,王宇祥,张慧,赵建国,李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75-17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5
摘要 ( 245 )   HTML( )    PDF (3922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RB1基因在鸡前脂肪细胞分化和增殖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鸡前脂肪细胞中敲除RB1基因,检测鸡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能力及相关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RISPR/Cas9系统能够有效介导RB1基因的敲除并引起RB1基因翻译的提前终止,敲除效率可以达到10%。油红O提取比色和CCK-8的结果显示,敲除RB1基因后,鸡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增殖能力增强;qRT-PCR结果显示,RB1基因敲除之后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G0S2、FAS、A-FABP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尤其是G0S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各个阶段都表现为显著的下降。同时RB1基因敲除还引起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E2F1、Ki67、PCNA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初步推断,RB1基因可能是调控鸡前脂肪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关键调节因子。

鸡Visfatin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张盼盼,商鹏飞,田方圆,韩瑞丽,蒋瑞瑞,孙桂荣,康相涛,刘小军,田亚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85-17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6
摘要 ( 217 )   HTML( )    PDF (4355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通过克隆Visfatin基因,将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并纯化,通过3T3-L1细胞的分化验证其活性,成功获得鸡重组Visfatin蛋白。以AA肉仔鸡肝组织总RNA为模板,qRT-PCR扩增Visfatin基因,转化进入pGEM-T载体,再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连接转化,获取含pET-30a-Visfatin重组质粒的E.coli BL21(DE3)表达菌株。以IPTG诱导重组菌株,优化表达条件,SDS-PAGE鉴定表达情况。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对Visfatin蛋白进行纯化,Western blot鉴定表达蛋白,并通过3T3-L1细胞的分化情况鉴定表达蛋白Visfatin的活性。结果,通过NcoⅠ、XhoⅠ酶切获得的结果与预期目的条带大小相符,成功构建pET-30a-Visfatin表达载体。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在培养基pH为8.0,IPTG终浓度为0.4 mmol•L-1,30 ℃条件下,诱导10~12 h时可溶性蛋白表达量最大。通过镍离子层析纯化Visfatin蛋白,在SDS-PAGE的60 ku处可见一条与预期一致的蛋白条带。Western blot证明纯化蛋白可与6*His标签特异性结合。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Visfatin诱导的3T3-L1细胞有更多的脂滴形成。qRT-PCR结果显示,在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Visfatin作用下标志基因PPARγ、aP2、FASC/EBPα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鸡Visfatin重组蛋白表达程序,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鸡Visfatin,为其在家禽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与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比较研究
丁荣荣,杨明,全建平,杨林雪,刘敬顺,刘佳,顾婷,刘德武,蔡更元,吴珍芳,杨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795-18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7
摘要 ( 369 )   HTML( )    PDF (860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与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的多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分析不同品种和性别对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取平均日龄约180天的30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DLY)和213头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PDLY),按同一饲养标准饲养并屠宰,测定了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电导率和滴水损失等肉质性状,进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DLY和PDLY的瘦肉率均大于55%、屠宰率均大于84%且变异系数均小于6.2%;与之相对的是,上述两种群体的电导率(24 h)和滴水损失的变异系数均高于45%,提示通过品种内的选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两个品种的猪肉滴水损失,提高肉品质均一性;品种间的比较发现,PDLY的眼肌面积和眼肌厚度均高于DLY(P<0.01),而DLY的屠宰率则优于PDLY(P<0.001);就性别而言,两品种阉公猪的宰前活重均高于母猪(P<0.01),而母猪的瘦肉率更高且背膘厚更低(P<0.001)。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DLY和DLY的胴体瘦肉率与宰前活重和背膘厚均极显著负相关(|r|>0.45,P<0.001),而眼肌面积与眼肌厚度则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01);此外,PDLY和DLY的眼肌pH 24 h与滴水损失及电导率(24 h)均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5)。PDLY的胴体性状种质资源特性整体上优于DLY,而DLY的肉品质则优于PDLY;性别方面,PDLY和DLY母猪的胴体性状种质资源特性均优于阉公猪;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猪肉pH有利于降低滴水损失,进而增加猪肉的观感和新鲜度。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DLY和PDLY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认识,为今后商品猪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山羊INSIG1基因超表达对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合成的影响
王苗,罗军,许会芬,朱江江,赫秋亚,姚大为,史怀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06-18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8
摘要 ( 281 )   HTML( )    PDF (3651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西农萨能奶山羊胰岛素诱导基因1 (INSIG1) 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Ad) 超表达载体,研究该基因超表达后对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合成的影响,从而为该基因在山羊乳腺脂质合成调控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 (登录号:JQ665439)中山羊INSIG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其CDS区序列。将目的基因连接到穿梭载体pAdTrack-CMV后获得pAdTrack-CMV-INSIG1质粒,将该质粒Pme Ⅰ线性化后转入大肠杆菌BJ5183感受态细胞进行同源重组,获得pAdEasy-INSIG1重组腺病毒超表达载体。该重组质粒经Pac Ⅰ线性化后转染293A细胞进行病毒的包装及扩繁,利用LaSRT法测定其滴度。将获得的重组腺病毒Ad-INSIG1感染山羊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NSIG1及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利用GPO-Trinder酶学反应检测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奶山羊INSIG1基因重组腺病毒超表达载体,获得了具有较高滴度 (2×108 U•mL-1) 的超表达腺病毒Ad-INSIG1;Ad-INSIG1感染山羊原代乳腺上皮细胞48 h后,与Ad-GFP组相比,INSIG1基因的mRNA表达量上调约500倍,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1)和SREBP裂解活化蛋白 (SCAP) 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参与脂肪酸从头合成 (ACCα、FASN) 及去饱和 (SCD1) 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 (P<0.05);参与甘油三酯合成的3个关键基因中,GPAM及DGAT2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 (P<0.05),AGPAT6的表达无显著变化;同时,催化甘油三酯分解 (ATGL)的基因mRNA表达量也显著下降 (P<0.05);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在山羊原代乳腺上皮细胞中,INSIG1能够抑制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山羊乳腺脂质合成具有调控作用。

中国西门塔尔牛肉用群体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牛红,宝金山,吴洋,朱波,张文刚,夏江威,宋禹昕,郭鹏,徐凌洋,陈燕,高雪,张路培,高会江,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17-18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09
摘要 ( 261 )   HTML( )    PDF (1762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出生于2008-2013年的中国西门塔尔牛肉用群体的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方差组分估计,该群体大小为2 939头。采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估计遗传力、遗传相关和方差组分。结果显示,初生重、断奶重、出栏重、胴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8、0.44、0.43、0.38、0.31、0.39。其中,初生重和断奶重的遗传相关估计结果为0.57,出栏重和胴体重的遗传相关为0.94,屠宰率和净肉率的遗传相关为0.89。该群体的生长和屠宰相关性状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且性状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相关。本研究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肉用群体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做了系统评估分析,为将来制定育种方案和遗传评估奠定基础。

不同类型牛GPR54基因启动子变异与其表达水平的关联性
王学故,邓丹妹,程晋,王扬,李彤,陈宏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24-18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0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165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牛GPR54基因启动子的变异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揭示牛GPR54基因多态性与牛早熟性之间的关联性。提取荷斯坦牛、皖东黄牛及江淮水牛3种牛血液白细胞总RNA,通过PCR、测序、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不同牛GPR54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启动子效率以及GPR54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启动子变异在牛品种、年龄和性别间对GPR54基因表达的效应。结果表明,GPR54基因启动子存在多个SNP位点,3种牛的启动子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荷斯坦牛GPR54基因启动子效率是江淮水牛的4.44倍,是皖东黄牛的1.99倍,而皖东黄牛启动子效率是江淮水牛的2.24倍。RT-PCR显示,青年牛GPR54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成年牛;荷斯坦牛高于皖东黄牛和水牛,水牛的GPR54表达水平最低;母牛的GPR54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公牛(P<0.01)。综上表明,不同牛的早熟性与GPR54启动子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牦牛发情期卵巢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兰道亮,熊显荣,柴志欣,艾鷖,黄偲,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30-1839.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1
摘要 ( 214 )   HTML( )    PDF (3256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进一步了解牦牛发情期卵巢的分子机制,解析牦牛繁殖的特殊性。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对牦牛和平原黄牛发情期卵巢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全基因组差异表达模式比对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牦牛和黄牛卵巢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1 3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61个基因表达量上调和646个基因表达量下调。进一步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涉及多种 GO分类及KEGG通路。其中GO分类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与细胞粘附、激素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存在密切关联,同时钙离子结合、阳离子跨膜转运等分子事件表现活跃。KEGG通路分析显示,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的富集水平最高,其次为细胞色素P450相关通路。昼夜节律等一些新型通路,尽管与生殖功能没有明显关联,但也表现出显著富集。本研究首次对比牦牛和黄牛发情期卵巢转录组数据,筛选并分析相关差异基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述牦牛卵巢的基本分子机理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面理解牦牛繁殖特异性提供新的思路。

热应激状态下牛血清生化指标、miRNA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胡煜,蔡明成,王玲,谭林,毕武,张佳卉,左福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40-184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2
摘要 ( 236 )   HTML( )    PDF (2071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热应激对牛miRNA表达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筛选牛血清中与热应激相关的调控因子。选择20头体况相近、饲养管理一致的红安格斯公牛,分别于热应激期和非热应激期采集血样,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及miRNA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非热应激期相比,热应激下血清Cl-浓度、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T-AOC活性、GSH-Px活性、IgA含量、 IgG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IL-2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对血清miRNA定量分析发现,miR-181a、miR-486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分别与IgA、IL-2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分别与Ig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miR-1246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与MD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表明,miR-1246、miR-181a、miR-486在机体热应激状态下参与了调控免疫应答及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可作为肉牛抗热应激的分子标记。

2个印记的基因间lncRNAs位于牛Dlk1-Dio3印记区域
杨文志,张明月,王冠楠,赵宇鹏,张巍巍,李世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48-18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3
摘要 ( 195 )   HTML( )    PDF (1778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别牛Dlk1-Dio3印记区域内的新印记lncRNAs。本研究选取位于Meg8与Meg9基因间的2组表达序列标签(EST),通过RT-PCR克隆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具有lncRNA的特征,命名为Linc24062和Linc24063。分析Linc24062和Linc24063在牛8个组织(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下脂肪和大脑)中的表达,发现2个lncRNAs在被检测的组织中均表达。利用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直接测序法,通过比较杂合子牛中SNP位点处基因组PCR扩增产物与RT-PCR扩增产物的测序峰图分析Linc24062和Linc24063的印记状态,发现Linc24062和Linc24063在牛被检测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说明Linc24062和Linc24063在牛中是印记的。

基于iTRAQ 技术的脂多糖刺激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蛋白组学分析
李莲,唐娟,吴洁,王根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53-18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4
摘要 ( 191 )   HTML( )    PDF (5237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iTRAQ多重标记串联质谱技术系统研究脂多糖刺激下乳腺上皮细胞蛋白的差异表达,并对与乳蛋白、乳脂肪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培养纯化后的乳腺上皮细胞,经脂多糖(LPS)处理后提取细胞蛋白,采用 iTRAQ 标记和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检测分析得到各组间细胞差异表达蛋白,并采用蛋白印迹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然后对与乳蛋白、乳脂肪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蛋白进行PPI(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预测。乳腺上皮细胞共鉴定出 2 487个蛋白,其中差异蛋白共341个,与对照组相比,163个蛋白表达上调,178个蛋白表达下调。iTRAQ测定结果显示,LPS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αs1-酪蛋白(CSN1S1)、κ-酪蛋白(CSN3)和脂肪酸合酶(FASN)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经蛋白印迹试验结果表明,LPS诱导组αs1-酪蛋白表达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应用ELISA方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αs1-酪蛋白、κ-酪蛋白和脂肪酸合酶的浓度结果显示,LPS诱导组细胞培养液中上述蛋白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可影响乳腺上皮细胞的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合成。

PRL基因小鼠遗传性状分析
任艳萍,谢亮亮,李海艳,石德顺,李湘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61-186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5
摘要 ( 157 )   HTML( )    PDF (3153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原核注射法生产的乳腺特异性表达PRL基因小鼠为模型,从外源基因遗传完整性、拷贝数和插入位点3方面对其进行遗传性状分析,为今后大型转基因动物的选育提供基础。采用基因组DNA PCR方法筛选发生外源基因片段部分缺失的小鼠,并进行Southern blot验证,以检测外源基因的遗传完整性;用绝对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外源基因拷贝数,用Genome walking方法分析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结果显示,外源基因片段部分缺失率为1.91%;整合十几个拷贝外源基因的小鼠在便携UV灯下可见绿色荧光,整合2个拷贝的小鼠无绿色荧光;在NW_001073945.1序列的2 025~2 026 bp和NW_001030574.1序列的10 760 020~10 760 021 bp处插入的外源基因可正常表达。以上结果说明,外源PRL基因在原核注射法生产的转基因小鼠中可稳定遗传;在一定范围内,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与拷贝数呈正相关;附近无其他基因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有利于外源基因的表达。

动物营养
代乳品中不同来源蛋白质对哺乳期犊牛能氮代谢和免疫状况的影响
黄开武,屠焰,司丙文,许贵善,杜红芳,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68-187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6
摘要 ( 213 )   HTML( )    PDF (876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代乳品中不同来源蛋白质对哺乳期犊牛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免疫健康状况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日龄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50头,随机分成5组,设定一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每组10头犊牛,对照组(MP组)代乳品蛋白源为全乳蛋白,试验组代乳品蛋白源由植物蛋白和乳蛋白(粗蛋白比为70∶30)组成,植物蛋白分别为大豆浓缩蛋白(SP组)、小麦水解蛋白(WP组)、花生浓缩蛋白(PP组)、大米分离蛋白(RP组)。分别在犊牛4~5、8~9周分别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第3、5、7、9周龄时颈静脉采血。试验结果显示,28日龄时,植物蛋白4组犊牛粪能、尿能、消化能、代谢能分别为2.01~2.60、4.37~5.53、12.49~13.09、6.98~8.73 MJ•d-1,氮消化率和沉积率分别为68.94%~82.65%、33.79%~41.67%。其中WP、PP、RP组粪能显著高于MP组(P<0.05),WP、PP组消化能、代谢能/总能显著低于MP组(P<0.05),WP、PP、RP组消化能/总能显著低于MP组(P<0.05),PP组代谢能、代谢能/消化能显著低于MP组(P<0.05)。植物蛋白4组氮消化率、沉积磷显著低于MP组(P<0.05),WP、PP组氮沉积率、沉积钙、沉积钙/摄入钙、消化磷/摄入磷、沉积磷/摄入磷、沉积磷/消化磷均显著低于MP组(P<0.05),沉积钙/消化钙WP组显著低于MP组(P<0.05)。63日龄时植物蛋白4组犊牛粪能、尿能、消化能、代谢能分别为4.75~5.48、10.00~11.02、23.93~24.89、13.20~14.56 MJ•d-1,氮消化率和沉积率分别为71.86%~78.58%、40.70%~44.01%。其中WP、PP组粪能显著高于MP组(P<0.05),WP、PP组消化能/总能显著低于MP组(P<0.05),WP、PP、RP组氮消化率显著低于MP组(P<0.05),沉积钙、沉积钙/摄入钙SP、WP、PP 3组显著低于MP组(P<0.05),消化钙/摄入钙SP、WP组显著低于MP组(P<0.05),沉积磷PP组显著低于MP组(P<0.05),沉积磷/摄入磷、沉积磷/消化磷SP、RP组显著高于MP组(P<0.05)。对于血清免疫指标,犊牛21日龄时WP、PP组IgG浓度显著低于MP组(P<0.05),SP、WP、PP组IgM浓度显著低于MP组(P<0.05),35日龄时WP、PP组IgA浓度显著高于MP组(P<0.05),49日龄时WP、PP组IgG浓度显著低于MP组(P<0.05),PP组IgM浓度显著高于MP组(P<0.05),63日龄时PP组IgA浓度显著低于MP组(P<0.05)。整个试验期内血清IL-2浓度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代乳品中蛋白来源对犊牛能量、氮、钙、磷代谢及免疫功能均存在影响,相对于乳源蛋白,植物蛋白会显著降低犊牛能量、氮、钙及磷的代谢率(P<0.05),但总体上大豆和大米蛋白对犊牛能量、氮、钙和磷代谢的影响要小于小麦和花生蛋白,从各组犊牛血清IgG、IgA、IgM及IL-2水平来看,乳源、大豆和大米蛋白对犊牛造成的应激要明显低于小麦、花生蛋白,代乳品中蛋白质来源对犊牛能量、氮、钙及磷代谢率的影响随日龄的增加不断减小,而犊牛对植物蛋白的适应能力也随日龄的增加不断提高。

纤维分解酶与异丁酸对犊牛小肠消化酶活力和肝生长轴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莹莹,王聪,刘强,张延利,裴彩霞,王永新,郭刚,霍文婕,张拴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79-18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7
摘要 ( 235 )   HTML( )    PDF (858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日粮添加纤维分解酶与异丁酸对犊牛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肝生长轴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30日龄健康、体重近似的荷斯坦公犊36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分解酶组(FE)、异丁酸组(IB)和混合添加组(IBFE)在基础日粮上分别添加1.83 g纤维分解酶(FE,含160 U纤维分解酶和4 000 U木聚糖酶)、6.0 g异丁酸(IB,浓度98.5%)和两者混合物。分别在45和90日龄从每组中抽取3头屠宰并采集各肠段小肠内容物、肝样品,测定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肝生长轴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结果表明,45日龄,IBFE组空肠近端、空肠远端和回肠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E组(P<0.05);IBFE组十二指肠、空肠近端、空肠远端和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IBFE、IB组空肠近端和空肠远端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FE和IB组GHR mRNA、IGF-Ⅰ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FE和对照组(P<0.05),IBFE组I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IB、FE和对照组(P<0.05)。90日龄,IBFE组十二指肠和回肠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E组(P<0.05);IBFE组空肠近端、空肠远端和回肠胰蛋白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IBFE组十二指肠、空肠近端、空肠远端和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E组(P<0.05);IBFE、IB、FE组GH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FE组I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IBFE和IB组IGF-Ⅰ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FE和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纤维分解酶和异丁酸混合物对提高犊牛小肠消化酶活、肝生长轴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效果最佳。

预防兽医
后期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lpxL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E058致病性的影响
许慧卿,高璐,穆晓惠,高清清,凌洁露,高崧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88-18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8
摘要 ( 170 )   HTML( )    PDF (3898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后期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lpxL对其细胞膜结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揭示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通过构建大肠杆菌lpxL基因突变株,比较其与野生株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差异。结果显示lpxL基因突变株的细胞表面结构较平滑,生长速度、内毒素含量与野生株相比明显下降;相应的LPS刺激HD11细胞后,细胞产生的NO及细胞因子表达量也较野生株LPS处理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感染试验显示突变株对SPF鸡的脏器损伤明显减弱。综上所述,后期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lpxL对禽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十分重要。

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A黏附宿主细胞功能研究
张必雄,熊祺琰,王佳,纪燕,倪博,韦艳娜,冯志新,刘茂军,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897-19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19
摘要 ( 189 )   HTML( )    PDF (2677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鼻支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可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肺炎及中耳炎等多种慢性炎症,感染率极高,且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已有研究表明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家族参与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过程,本试验主要详细研究vlp家族成员之一vlpA的黏附细胞功能,特别是其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变化对其黏附能力的影响。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vlpA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菌体DNA中扩增获得vlpA基因,或者人工合成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不等的一系列vlpA基因,均克隆至pET-32a(+)质粒中进行表达,获得目的蛋白质。同时利用固相合成法制备含两段Ⅲ区重复片段的多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微孔板黏附试验检测所制备的各种重组vlpA蛋白和多肽的黏附功能。通过诱导表达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各个目的蛋白质。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vlpA可以黏附宿主细胞;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定量检测不含Ⅲ区的重组vlpA0蛋白及Ⅲ区重复片段多肽的黏附能力,结果发现vlpA0可黏附细胞,而Ⅲ区重复片段多肽无明显黏附能力;进一步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检测含Ⅲ区重复片段次数分别为3、6、9、12次的重组蛋白vlpA3、vlpA6、vlpA9、vlpA12的黏附能力,结果显示四种重组蛋白质均可黏附细胞,但黏附水平均低于不含Ⅲ区的重组vlpA0蛋白,且随着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的增加黏附能力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vlpA为猪鼻支原体黏附因子之一,其Ⅱ区含有黏附位点,而整体分子的黏附能力随着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猪鼻支原体的黏附及致病机制。

猪圆环病毒2型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袁旦一,金亚南,李玲,何谦,胡林,李晓琪,孙志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905-19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20
摘要 ( 193 )   HTML( )    PDF (3990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现场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疾病的生物安全防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原理,根据PCV2 Cap基因设计一组交叉扩增引物,用构建的Cap基因重组质粒作为标准DNA模板,对反应体系的引物浓度、Betaine、MgSO4、dNTP、Bst酶、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并结合核酸试纸条技术,建立可视化检测PCV2的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PCV2-CPA)。用建立的CPA检测方法、常规PCR和ELISA方法检测经IFA方法标定的127份临床样品,比较这些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显示,最佳反应体系为引物F3、B3各 0.5 μmol•L-1,CPR 1 μmol•L-1,DF5F 0.7 μmol•L-1、DF5B 0.9 μmol•L-1,Betaine 0.075 mol•L-1,MgSO4 3 mmol•L-1,dNTPs 0.4 mmol•L-1,Bst DNA 聚合酶9.6 U。建立的检测方法58 ℃ 扩增50 min,检测限可达7.6 拷贝•μL-1,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倍;与PCV1、PRV、CSFV、PRRSV、PEDV、TGEV和RV无交叉反应。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8.08%~94.52%,特异性为87.03%~92.59%,符合率为84.25%~91.34%,ROC曲线图显示三种检测方法中,CPA检测方法效能最优。建立的猪圆环病毒2型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不需要PCR仪,仅一台水浴锅或金属浴即可完成病毒DNA的扩增,密闭的核酸检测试纸条使结果判定直观、客观,且可有效避免气溶胶污染,可应用于猪圆环病毒2型的现场快速检测。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猪鞭虫雌、雄虫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周作勇,邵骜骏,徐婷婷,陈家磊,胡世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914-19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21
摘要 ( 241 )   HTML( )    PDF (3132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猪鞭虫(Trichuris suis)雌、雄虫的转录组差异,丰富T.suis转录组数据信息,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对临床采集的T.suis雌、雄虫进行高通量测序,将组装得到的Unigenes在NR、GO、COG和KEGG数据库中比对注释,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T.suis 雌、雄虫分别获得59 657 854条和48 414 184条高质量测序数据,分别组装获得21 026个和28 886个Unigenes。注释到NR、GO、COG和KEGG数据库的雌虫Unigenes数量分别为11 700、2 287、1 650和9 690个,雄虫Unigenes数量分别为12 902、2 414、1 791和10 377个,在NR数据库比对显示84.90%以上信息均来源于猪鞭虫。T.suis 雌、雄虫共有4 320个差异表达基因。以雌虫为对照,雄虫中共有3 496个基因表达上调,有824个基因表达下调。共有906个差异表达基因获得160个KEGG通路富集,其中显著富集通路7个。在T.suis转录组中发现了许多重要基因的表达,包括与T.suis繁殖相关的主要精子蛋白、组蛋白H2A/H2B及卵黄蛋白原,与T.suis致病性、免疫及炎症调节相关的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以及众多未知功能的基因。本研究揭示了T.suis雌、雄虫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获得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注释,为丰富T.suis转录组信息,揭示鞭虫与宿主互作特点及抗鞭虫靶点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基础兽医
不同内吞方式中的关键因子抗体对树突状细胞捕获猪细小病毒样颗粒的影响
申小强,左玉柱,邸晶美,顾文源,范京惠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924-193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22
摘要 ( 175 )   HTML( )    PDF (5265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猪脾树突状细胞(DC)捕获猪细小病毒样颗粒的方式,通过磁性筛选的方法从猪的脾分离DC,DC与肌动蛋白抗体小窝蛋白caveolin-1抗体、猪IgG受体FcγRI(CD64)的抗体及DEC205抗体分别在37 ℃下作用1 h后,再与荧光素FITC标记的猪细小病毒样颗粒(FITC-PPV-VLPs-E290)在37 ℃下作用1 h,应用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体外DC对FITC-PPV-VLPs-E290的捕获情况。结果显示,经肌动蛋白抗体处理的DC几乎不能捕获FITC-PPV-VLPs-E290,经caveolin-1抗体处理的DC 对PPV-VLPs-E290的捕获效率明显下降。而CD64 及DEC205抗体则对DC的捕获效率无影响,表明DC对PPV-VLPs-E290的捕获依赖于肌动蛋白,与巨胞饮、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方式有关,而与吞噬作用及DEC205依赖的网格蛋白介导的方式无关。

乳酸链球菌素对大肠杆菌所致腹泻小鼠的脑-肠轴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贾知锋,王纯洁,敖日格乐,高瑞娟,巴森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931-19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23
摘要 ( 220 )   HTML( )    PDF (870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应激性腹泻导致的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nisin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通过注入3种血清型大肠杆菌混合菌悬液(1∶1,1.0×109 CFU•mL-1)制备小鼠腹泻模型,并用nisin和蒙药复方进行治疗;在造模后0、 72 h,ELISA检测5-HT、DA和NE水平,以及平板涂布法将盲肠内容物分别10倍稀释成8个梯度涂布于相应培养基,计算菌落数。结果表明,(1)在脑组织中,造模后72 h时nisin、传统蒙药复方、成分复方、抗生素组中5-HT分别升高到0 h时的108.60%、124.04%、117.47%、115.57%;并且使十二指肠中5-HT分别增加到0 h时的289.18%、200.30%、271.59%,nisin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造模后除空肠外,72 h与0 h相比,nisin和传统蒙药复方对小鼠血清、脑、十二指肠、回肠以及结肠中5-HT都有显著提升作用(P<0.05);(2)造模后72 h时,nisin、蒙药复方、成分复方及抗生素可提高正常小鼠脑、肠中多巴胺,并以回肠中增加最多,且差异显著(P<0.05);(3)在脑组织中0 h与72 h时NE的浓度,传统蒙药复方、nisin分别升高到115.62%和106.17%,且均与空白、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十二指肠、回肠中,nisin组72 h比0 h升高了170.97%、121.74%,尤其十二指肠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显著(P<0.05);(4)nisin、有效成分复方和传统蒙药复方可显著提高感染E.coli小鼠肠道内有益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有害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P<0.05)。可见,nisin和蒙药复方均显著提高细菌感染小鼠血液、脑和各肠段中5-HT、NE含量,尤以十二指肠突出,nisin和传统蒙药能打破肠道中5-HT的平衡,并伴随着肠道各段、血液中5-HT的升高脑组织中5-HT含量也增加。

研究简报
钒对雏鸡大脑皮层γ-氨基丁酸表达的影响
唐丽,辛丹宁,田春洋,崔恒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9):  1940-194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09.024
摘要 ( 209 )   HTML( )    PDF (2399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钒对雏鸡大脑皮层γ-氨基丁酸(GABA)表达的影响,选用280只1日龄艾维因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处理,每个处理10只,分别饲喂对照日粮和钒添加日粮(低剂量组:15 mg•kg-1;中剂量组:30 mg•kg-1;高剂量组:45 mg•kg-1)6周,采用免疫组织化法检测雏鸡大脑皮层中GAB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42 d雏鸡,15 mg•kg-1钒添加组的大脑皮层GABA表达量最高(P<0.01或P<0.05),其次为30 mg•kg-1钒添加组的(P<0.01或P<0.05),45 mg•kg-1钒添加组的高于对照组的(P>0.05);45 mg•kg-1钒添加组,28 d时大脑皮层GABA表达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14和42 d的;14 d时大脑皮层水平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GABA表达量均高于42 d的(P>0.05)。综上表明,日粮钒与雏鸡大脑皮层GABA的表达存在量效与时效关系,提示其调控作用可能与GABA的表达上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