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23
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0-0.  doi:
摘要 ( 87 )   HTML( )    PDF (301KB)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0-0.  doi:
摘要 ( 29 )   HTML( )    PDF (159KB) ( 3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0-0.  doi:
摘要 ( 42 )   HTML( )    PDF (330KB) ( 3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0-0.  doi:
摘要 ( 26 )   HTML( )    PDF (264KB) ( 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鸟类Leptin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王丹丹,李艳敏,蒋瑞瑞,康相涛,刘小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05-19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1
摘要 ( 247 )   HTML( )    PDF (2085KB) ( 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998年首次报道从鸡的肝组织中克隆获得“鸡Leptin基因”以来,鸡Leptin基因序列的正确性以及Leptin在家禽中的存在性就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家禽Leptin受体的存在被广泛证实,但对其功能的研究也由于内源性Leptin的缺乏而受到限制。随着后基因组学研究时代的到来,使得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探寻鸟类Leptin基因的存在与否成为可能。2014年,3个独立的实验室先后报道了部分野生鸟类Leptin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将鸟类Leptin及其受体的研究又推向了新的高潮。本文综述了鸟类Leptin及其受体基因的结构特征、起源进化、组织分布及“生理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

遗传繁育
绵羊胚胎发育中后期骨骼肌BTG2/3的表达动态及其与Myostatin的关系
刘瑞凿,刘真,吴明明,王慧华,朱才业,张莉,赵福平,魏彩虹,杜立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16-19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2
摘要 ( 217 )   HTML( )    PDF (1478KB) ( 6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绵羊胚胎中后期骨骼肌BTG2/3(B 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3)的动态表达情况,探索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对其表达的影响。以特克赛尔(Texel)和乌珠穆沁(Ujimqin)绵羊85、100、120和135 d 4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胎儿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MSTNBTG2/3的表达差异;选取100 d各胚胎半膜肌、背最长肌、半腱肌和股四头肌检测不同组织BTG2/3的表达差异;构建稳定慢病毒干扰载体pFU-GW-myostatin,分别感染处于增殖和分化阶段的绵羊成肌细胞,检测BTG2/3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胚胎生长,特克赛尔羊胎儿MSTN表达量持续下降,而乌珠穆沁羊胎儿先下降后上升,特克赛尔羊胎儿BTG2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乌珠穆沁羊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BTG3的表达量在特克赛尔羊与BTG2表达趋势相同,而乌珠穆沁羊则与BTG2相反;100 d胎儿4种不同骨骼肌组织中,特克赛尔羊与乌珠穆沁羊相比,背最长肌和半腱肌中BTG2表达量极显著偏高(P<0.01),而半膜肌和背最长肌中BTG3表达量极显著偏低(P<0.01);慢病毒干扰载体对成肌细胞具有较高的感染和干扰效率,增殖和分化阶段的成肌细胞被MSTN干扰后,BTG2和BTG3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表明,BTG2和BTG3对绵羊胎儿中后期骨骼肌发育有重要作用,可能参与myostatin调节通路。本研究对绵羊胚胎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enJSRV囊膜蛋白及其受体的瞬时表达与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融合的诱导研究
张宇飞,石晶,刘淑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24-19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3
摘要 ( 193 )   HTML( )    PDF (1670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研究内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enJSRV)囊膜蛋白在绵羊胎盘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体外培养了蒙古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enJSRV-env基因及其受体Hyal2基因全长序列,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上。优化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电转染条件和测定电转效率。将构建好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电转染到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nJSRV囊膜蛋白及其受体Hyal2的瞬时表达情况。并研究高表达enJSRV-env基因及通过RNA干扰沉默enJSRV-env基因对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分别命名为pEGFP-C1/enJSRV-env及pEGFP-C1/Hyal2。研究表明,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最佳电转染条件为脉冲电压150 V,脉冲时间5.0 ms,电击2次,间隔50 ms。转染pEGFP-C1/enJSRV-env质粒及pEGFP-C1/enJSRV-env与pEGFP-C1/Hyal2共转染的绵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多核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平均每个视野分别可以观察到1.8和2.3个多核细胞。说明enJSRV-env对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细胞融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enJSRV囊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及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融合机理提供试验基础。

不同毛色山羊皮肤组织Agouti基因剪接体类型研究
张天,李祥龙,周荣艳,李兰会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34-19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4
摘要 ( 226 )   HTML( )    PDF (2225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色和黑色山羊皮肤组织Agouti 基因所具有的不同剪接体类型。采用PCR扩增和5′RACE方法分别获得白色和黑色山羊皮肤组织Agouti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及mRNA 序列,并进行拼接比对。结果,分别获得了长度为27 793和27 858 bp的白色和黑色山羊Agouti基因序列,发现4段序列(88、180、81和79 bp)与绵羊mRNA序列相匹配,这些片段与5′RACE所检测到的外显子1可变剪接体长度对应,其中的180、81和79 bp为新发现片段。白色山羊检测到It、It′、IA、2C和IE 5种类型剪接体,黑色山羊仅检测到It和It′ 2种类型剪接体。剪接体之间和剪接体内部均存在长度变异。结果提示,IA、2C和IE可变剪接可能与山羊毛色形成有关。

山羊骨骼肌中miR-133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规律与功能研究
凌英会,王丽娟,王康岩,李运生,丁建平,张运海,章孝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44-19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5
摘要 ( 209 )   HTML( )    PDF (1798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miR-133及其靶基因SRF在山羊骨骼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iR-133对SRF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首先利用qRT-PCR分别检测miR-133及其靶基因在初生、7月龄、18月龄的安徽白山羊和波尔山羊8个组织(心、肝、脾、肺、肾、小肠、脂肪、背最长肌)以及不同代数的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F6、F9、F12)中的表达变化;采用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miR-133对靶基因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qRT-PCR检测表明,miR-133在心肌和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其靶基因SRF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反;miR-133在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随着细胞代数的增多而表达量增加;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证实,miR-133对SRF蛋白表达的调控发生在转录后水平。综上表明,miR-133有望成为研究山羊骨骼肌生长发育的新型标志物;miR-133通过在转录后水平抑制SRF蛋白的表达参与调控山羊骨骼肌细胞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山羊骨骼肌的发育。

牛miR-320a的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郭云涛,张秀秀,苗向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52-19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6
摘要 ( 195 )   HTML( )    PDF (1689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对bta-miR-320a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分析,探索其影响牛脂肪沉积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利用Promoter Scan、TargetScan、DAVID、Cytoscap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miRBase、Ensembl、NCBI、miRWalk等数据库对bta-miR-320a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保守性分析、靶基因预测、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miR-320(a)在各物种间非常保守,bta-miR-320a启动子区域有SP1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获得的84个靶基因主要参与负调控细胞分化、细胞周期、负调控生长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涉及p53、细胞周期和MAPK等信号转导通路。由此推测,bta-miR-320a受到SP1等多种转录因子调控,它可能通过对MAPK、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中靶基因TP53、MAPK1等的抑制作用调控牛脂肪细胞分化,进而影响了牛的脂肪沉积。

牛卵泡ODF1与ODF2转录组发育相关基因筛选及表达差异分析
李鹏飞,孟金柱,谢建山,朱芷葳,刘岩,姜晓龙,陈建伟,姚晓磊,赵妙妙,吕丽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61-19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7
摘要 ( 176 )   HTML( )    PDF (1215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从牛发情周期第一卵泡波中最大卵泡ODF1(The largest follicle at onset of deviation)和第二大卵泡ODF2(The second largest follicle at onset of deviation)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卵泡发育差异表达基因。采集牛发情周期第一卵泡波ODF1和ODF2,分别分离颗粒细胞并提取总RNA,构建RNA文库,通过Illumina平台对ODF1和ODF2测序;筛选出ODF1与ODF2两个转录本之间比值大于2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qRT-PCR对筛选出的基因在牛发情周期内第一卵泡波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s,DF)和从属卵泡(Subordinate follicles,SF)颗粒细胞中功能验证。共获得8个卵泡发育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个基因筛选自ODF1/ODF2(BEX2、UBN1、SIK1、SPARCL1、LOC784256、LOC789231和LOC785462),1个筛选自ODF2/ODF1(SAFB2);qRT-PCR结果表明,BEX2、UBN1、LOC784256和LOC789231在DF中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F(P<0.01),SAFB2在SF中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DF(P<0.01),SIK1和SPARCL1在SF中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DF(P<0.05),虽然LOC785462在SF中mRNA表达量高于DF,但差异不显著(P>0.05)。qRT-PCR检测BEX2、UBN1、LOC784256、LOC789231和SAFB2的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中该基因在ODF1和ODF2的RPKM的差异趋势基本一致,而SIK1、SPARCL1和LOC785462不一致。

一种同时进行牛囊胚差异染色和凋亡染色的方法
孙尉峻,于学颖,胡庭溪,郭芹芹,刘岩,郝海生,赵学明,朱化彬,杜卫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67-19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8
摘要 ( 228 )   HTML( )    PDF (2011KB) ( 7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优化双重荧光染色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囊胚的三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以期更经济、高效、准确地评估胚胎质量。三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用CDX2蛋白、caspase-3蛋白和Hochest 33342标记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凋亡细胞和所有细胞的细胞核,共3种染色方案。双重荧光染色方法采用PI染色滋养层细胞,或通过TUNEL法进行凋亡细胞染色;而囊胚细胞的细胞核用Hochest33342染色。结果表明,三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获得的图像清晰,能准确地标记囊胚中的各类细胞。另外,比较3种染色方案的准确性、复杂性及染色效果,确定两种一抗或两种二抗共同孵育的方案准确度高、效果好、且用时最短,为最佳染色方案。综上表明,在同一枚囊胚中,通过标记CDX2和caspase-3蛋白来鉴定其滋养层细胞和凋亡细胞,并进行囊胚质量的评估是可行的,而且较双重荧光染色有较大的优势。

贵州矮马(Equus caballus)生长激素受体基因5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冉雪琴,赵星艳,王嘉福,田松军,魏小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74-19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09
摘要 ( 222 )   HTML( )    PDF (1741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贵州矮马生长慢的根本原因,本研究采用PCR和基因克隆技术测定贵州矮马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R)外显子10的核苷酸序列;以伊犁马为对照,通过AS-PCR和SSCP方法研究贵州矮马群体中SNP位点的分布频率,应用群体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型与体尺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从贵州矮马GHR外显子10中得到10个单倍型,包括10个SNPs位点,其中的5个引起氨基酸改变。与伊犁马相比,贵州矮马GHR基因1028位点的A等位基因占优势,对应较低的尻高和较粗的管围;1471位点的E等位基因在贵州矮马群体中分布较多,与胸围率较高相关;1697和1732两个位点的杂合型存在于最矮的雄性矮马(6岁)GHR基因中。1028位点引起的V343A位于UbE结构域中,1471、1697和1732位点引起的S491G、Y566C和R578G改变与GHR蛋白的磷酸化有关。这4个位点可能影响GHR的内化作用或通过磷酸化途径影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效率。研究结果提示,贵州矮马GHR基因外显子10中的多态性变化可能影响贵州矮马的生长发育。

脊椎动物NF-κB1/2基因亚家族分子进化和功能分歧分析
甘翔,王继文,刘贺贺,李亮,孙文强,王郁石,张涛,陈达,黄惠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87-19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0
摘要 ( 172 )   HTML( )    PDF (3707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NF-κB1/2功能分化原因,定义其各个结构域在其进化历程中的地位,本研究对NF-κB1/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选择压力预测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脊椎动物的NF-κB1/2在进化历程中没有出现交织,其中RHD与IPT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ANK在其直系与旁系同源结构中均表现出较大差异;DD在直系同源结构中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在旁系同源结构中则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结果提示,在脊椎动物中,NF-κB1/2是一对高度保守的基因,ANK序列的变异是造成NF-κB1/2在脊椎动物中功能分歧的重要原因,DD则很可能对NF-κB1/2基因的分歧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营养
绵羊牧食行为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
张晓庆,张英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1994-20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1
摘要 ( 223 )   HTML( )    PDF (3864KB) ( 4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绵羊牧食行为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过程。本研究选择30只乌珠穆沁去势公羔,按照同质原则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舍饲组(0H,对照),放牧2 h组(2H)、放牧4 h组(4H)、放牧8 h组(8H)、放牧12 h组(12H)。再从每组挑选2只,由2个观察者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各组羔羊的日常行为活动,分别在7、8、9月每月前10 d(观察期)各观察1次,每次每只连续观察2 d,每天观察15 h,从早06:00开始至晚21:00结束。结果表明:(1)限时放牧加补饲显著影响羔羊的行为模式。随放牧时间的减少,羔羊采食时间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0.001),而休息时间、行走时间和行走距离显著减少(P<0.001),其中,2H、4H组在允许放牧时间内没有休息时间。(2)限时放牧处理显著影响羔羊的咀嚼频率(P=0.003)。舍饲组最低,2H组次之,4H、8H、12H组最高;2H、4H组的采食频率(+3.6、+1.8 口•min-1)有高于12H组的趋势(51 口•min-1P=0.067)。(3)放牧季节显著影响羔羊的行为活动。7月份各处理组的采食时间显著(P<0.001)多于8、9月份;7~9月份8H、12H组的行走距离显著减少(P<0.001),而2H、4H组无明显差异;随着放牧季节的变迁,各处理组的采食频率递减(P<0.001)而咀嚼频率递增(P<0.001)。本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是通过提高放牧效率来实现,也即提高采食效率和反刍效率,减少休息时间和游走时间,以补偿放牧时间的减少。

围产前期日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奶牛产后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陈子宁,李妍,高艳霞,薛倩,李秋凤,李建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02-200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2
摘要 ( 260 )   HTML( )    PDF (938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围产前期日粮能量水平对产后奶牛采食量(DMI)、产奶性能、体重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健康,2~4胎次,预产期和体重接近的围产前期中国荷斯坦奶牛21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3个处理组分别于产前28 d开始饲喂能量水平不同、粗蛋白质水平接近的日粮,即日粮A(NEL:6.12 MJ•kg-1,CP 13.03%)、日粮B(NEL:5.80 MJ•kg-1,CP 13.01%)和日粮C(NEL:5.47 MJ•kg-1,CP 13.03%),奶牛分娩后饲喂相同日粮。试验期49 d(其中产前28 d,产后21 d)。结果表明:(1)在产后1~7 d,3个试验组的平均DM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8~14 d时,C组较A组平均DMI增加9.93%(P<0.01),15~21 d增加8.87%(P<0.01);(2)在奶牛产后7 d时,3个试验组间产奶量差异极显著(P<0.01),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14 d时C组较A组泌乳量增加4.71%(P<0.01),21 d时泌乳量增加8.02%(P<0.05);(3)产后1~14 d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15~21 d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4)各组间血液甘油三酯(TG)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A组的葡萄糖(Glu)最高,产后C组最高;产后7和14 d时,B、C组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分别比A组降低3.80%(P<0.01)、6.30%(P<0.01)和3.94%(P<0.01)、6.01%(P<0.01)。研究结果表明,产前奶牛饲喂适宜低能量水平日粮有助于提高分娩后奶牛的DMI、产奶量和血糖的浓度,显著降低产后体重损失和血液NEFA的含量,进而缓解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

不同月龄断奶应激对马驹血清指标和体增重的影响
肖海霞,托乎提?阿及德,石国庆,张莉,李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10-20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3
摘要 ( 207 )   HTML( )    PDF (974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月龄断奶应激对马驹血清指标和体增重的影响,以确定马驹断奶的最佳时间。选用15匹英纯血马驹和它们的母马,根据马驹的月龄分成3组,每组5匹;采用突然断奶法将马驹与母马分离,测定马驹断奶前、断奶当天和断奶后10个血清指标并称重,应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断奶当天所有马驹葡萄糖(GLU)都显著高于断奶前后(P<0.05),断奶当天8月龄断奶马驹的葡萄糖(GLU)含量最高,6月龄断奶马驹最低(P<0.05);从断奶当天到断奶后的日增重值变化可知6月龄断奶马驹日增重值最高(0.78±0.05 kg),8月龄马驹日增重值最低(0.13±0.52 kg)。综上表明,采用突然断奶法,相比7、8月龄断奶,6月龄断奶马驹应激程度较小,体重增加较快。

预防兽医
狂犬病病毒单质粒拯救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孙玉章,何彪,许运斌,丛彦龙,Karl-Klaus Conzelmann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20-20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4
摘要 ( 196 )   HTML( )    PDF (1997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针对狂犬病病毒SAD L16株单质粒拯救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根据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pSAD-L16 NPL基因上游序列的不同,分别设计多对引物将EMCV IRES序列、PV IRES序列和TaV 2A序列分别克隆入pSAD-L16载体的相应位置中,构建成5个重组狂犬病病毒全长cDNA克隆。在无需辅助质粒的情况下直接转染BSR T7/5细胞拯救病毒,并对拯救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pSAD-NeNePeL和pSAD-NeNtPeL能够成功拯救出重组狂犬病病毒,获救病毒均高度致弱且增殖缓慢。获救的2株重组狂犬病病毒具有不同的遗传稳定性,表现出与野生型亲本毒株较大的差异。本研究首次建立起一种针对狂犬病病毒的单质粒拯救系统,为深入研究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分子致病机制以及狂犬病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等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技术平台。

牛肠道病毒2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郭金玉,张鹤晓,吴丹,高志强,张冉,张乐萃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25-20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5
摘要 ( 184 )   HTML( )    PDF (937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制备牛肠道病毒2型(BEV-2)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BEV-2抗原的ELISA方法。将纯化的BEV-2 VP1+重组蛋白质接种BALB/c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用PEG4000进行融合,对杂交瘤培养上清进行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BEV-2 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G1、5G6)。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建立了BEV-2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BEV-2病毒量的最低限为100 TCID50•0.1 mL-1,与BVDV、IBRV、BLV等病毒无交叉反应。本研究首次制备了牛肠道病毒2型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BEV-2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快速诊断牛肠道病毒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结构蛋白1α(nsp1α)的N端锌指结构是其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所必需
王超,史西保,王丽,陈静,司朝朝,王爱萍,邓瑞广,张改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32-20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6
摘要 ( 175 )   HTML( )    PDF (1435KB) ( 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其致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机体免疫抑制,造成持续性感染,从而给该病的防控带来困难。NLRP3炎症小体作为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分在机体抗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PRRSV能够激活NLRP3炎症小体,但PRRSV是否存在拮抗NLRP3炎症小体的组分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在缺失内源性炎症小体的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NLRP3、ASC、procaspase-1和pro-IL-1β四个真核表达质粒,建立NLRP3炎症小体的体外研究模型。然后,在该炎症小体模型细胞和猪肺泡巨噬细胞中,转染PRRSV nsp1α的真核表达质粒,结果表明nsp1α能够明显拮抗炎症小体的活化,而进一步的突变试验表明缺失N端锌指(ZF)结构或者突变ZF结构的nsp1α均不能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本研究不仅首次发现了拮抗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PRRSV蛋白——nsp1α,而且发现nsp1α 的N端锌指结构是其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所必需。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了PRRSV拮抗天然免疫的新机制,并为PRRSV的防控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和理论指导。

猪肾细胞源三种蛋白质对猪圆环病毒2型复制的调节作用
张辉,唐青海,黄立平,危艳武,刘长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40-20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7
摘要 ( 189 )   HTML( )    PDF (3682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验证猪肾细胞系(PK-15)源3种蛋白质基因(AP2α2、Elf4和ISCU)表达水平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复制的调节作用,采用RT-PCR扩增这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同时设计这3种蛋白质的RNAi片段,分别插入到pGPU6-GFP载体构建shRNA干扰载体。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干扰效率,选取干扰效率较高的干扰载体,利用G418筛选转染真核表达载体或干扰载体后的PK-15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法检测PCV2 LG毒株在这些细胞中的复制效率。结果表明,Elf4蛋白和ISCU蛋白基因过表达能够显著增强PCV2的复制;而AP2α2蛋白基因过表达对PCV2的复制无显著影响。AP2α2、ISCU和Elf4这3种蛋白质基因被干扰表达后均可降低PCV2复制效率,表明这3种宿主细胞蛋白质对该病毒复制具有调节作用。

海兰鸡内源性白血病病毒位点序列鉴定与分析
陈孜孟,董宣,苏帅,崔宁,李卓,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50-20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8
摘要 ( 248 )   HTML( )    PDF (1074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定和比较海兰鸡基因组中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位点。使用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sp.4557来源重组表达的Pol B DNA聚合酶,通过一次PCR反应从海兰鸡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到了包括gagpolenv基因部分片段及3′-LTR的内源性ALV位点,将其命名为HL-E1。序列比较表明,其env基因与E亚群内源性ALV高度同源;与完整的ALV基因组相比,其gagpolenv三个主要功能基因分别缺失了93、1 960和805个碱基。海兰鸡基因组中存在4 663 bp的缺陷型ALV基因组片段,其env基因和LTR都与鸡基因组上经典的ev1位点的相应基因有96.8%和97.4%的相似性,表明这是整合进海兰鸡染色体基因组中的一个内源性E亚群ALV片段构成的ev位点,这是又一个ev位点的全序列报道。

副猪嗜血杆菌lgtF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
曾泽,何欢,岳华,汤承,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56-20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19
摘要 ( 175 )   HTML( )    PDF (1428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gtF基因编码的葡萄糖基转移酶在脂寡糖(LOS)的合成过程中负责增加一个葡萄糖合成庚糖I,在部分革兰阴性菌中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基因,但lgtF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遗传操作方法构建HPS SC096的lgtF基因缺失株(ΔlgtF)。通过热酚法分别提取缺失株与野生株的LOS,将提取的LOS进行SDS-PAGE和银染。比较缺失株与野生株的生长曲线、抗血清中补体杀菌能力以及对宿主细胞——猪血管内皮细胞(PUVEC)和猪肾上皮细胞(PK-15)的黏附和入侵能力。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ΔlgtF的LOS糖链结构变短,生长速度稍微减慢,另外,ΔlgtF在兔和猪血清中抗补体杀菌能力明显降低(P<0.05),对PUVEC和PK-15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明显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lgtF基因是HPS的一个毒力相关基因。

弓形虫强免疫原性排泄分泌抗原组分的鉴定
叶强,王萌,张念章,殷宏,张德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63-20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0
摘要 ( 157 )   HTML( )    PDF (1310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中具有强抗原性的蛋白质组分。通过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对弓形虫ESA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到了18个免疫显性蛋白质点,并成功对其中6个具有代表性的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鉴定,显示为微线体蛋白1、微线体蛋白4、包囊基质蛋白和14-3-3蛋白,共4种。本研究进一步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基础兽医
托氟沙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急性毒性研究
高娴,欧阳五庆,李梦云,刘岳,王波臻,郑寅,杨鸣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69-20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1
摘要 ( 155 )   HTML( )    PDF (4201KB) ( 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制备托氟沙星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与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溶剂,结合伪三元相图确定纳米乳的最佳配方,制备托氟沙星纳米乳。通过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的微观形态、粒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药物含量,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与有效期;经小鼠灌胃试验评价其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托氟沙星纳米乳的最佳配方:托氟沙星1.36%、牛至油3.24%、乳酸2.60%、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25.98%、蒸馏水66.82%。该纳米乳的乳滴呈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6.16 nm,稳定性良好,有效期为24个月。托氟沙星在3~100 μg•mL-1浓度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纳米乳的平均回收率为99.33%±1.24%,相对标准偏差为1.25%,精密度较高。小鼠灌胃LD50>10 000 mg•kg-1,最大耐受剂量为39.72 g•kg-1。成功制备了托氟沙星纳米乳,为进一步开发纳米级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肌注马波沙星在犊黄牛体内的药动学及半体内抗菌后效应研究
曹长福,孙美珍,卢燕,曾庆林,刘伟,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78-20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2
摘要 ( 292 )   HTML( )    PDF (1237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单次肌内注射马波沙星在犊黄牛体内的药动学及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后效应。选用5头健康犊黄牛按体重以2 mg•kg-1的剂量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波沙星的血药浓度,使用WinNolin6.2药物动力学软件提供的非房室模型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并测定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预定时间点收集血清中的抗菌后效应(PAE)。马波沙星在犊牛血清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 2.04 μg•mL-1Tmax 0.83 h、AUC 15.03 h•μg•mL-1AUMC 138.67 h•h•μg•mL-1MRT 9.17 h、t1/2β  9.00 h、Vd 1.80 L•kg-1CL/F 0.14 L•(h•kg)-1。当血清中马波沙星浓度大约在2MIC、4MIC、8MIC时,其PAE的值分别为1.90、2.65、3.50 h。结果表明,犊牛肌注马波沙星后,吸收相对较为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清中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且与暴露药物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临床兽医
中药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董书伟,张世栋,王东升,王慧,苗小楼,严作廷,杨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85-20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3
摘要 ( 209 )   HTML( )    PDF (4455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系统评价中药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 Data、CBM、PubMed、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全面收集中药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方法纳入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项试验,2 782头患病牛,其中试验组1 739头,对照组1 043头,试验组均采用复方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土霉素、青霉素、青链霉素联合使用和环丙沙星治疗。Meta分析显示:复方中药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总有效率优于抗生素整体组[OR=2.40,95%CI(1.74,3.32),P<0.01],但与青链霉素联合使用治疗亚组的总有效率相当;中药治愈率优于整体抗生素组[OR=1.54,95%CI(1.25,1.89),P<0.01],但与土霉素治疗亚组的治愈率相当;受胎率显著高于抗生素组[OR=1.68,95%CI(1.40,2.03),P<0.01]。发表偏倚分析显示,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有一定的发表偏倚性。根据现有证据显示,复方中药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优于抗生素,并有助于提高牛的受胎率。

围产期小鼠子宫颈中糖皮质激素受体、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表达
李亭亭,田高强,罗明久,黄丽波,葛利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097-210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4
摘要 ( 174 )   HTML( )    PDF (4568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糖皮质激素(GC)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和2(11βHSD-1和2)对围产期小鼠子宫颈成熟的影响和机制。选取围产期5个时间点,分别为产前48 h(-48 h)、产前24 h(-24 h)、分娩时(0 h)、产后12 h(+12 h) 和产后48 h(+48 h)。首先通过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浓度变化,再通过免疫组化对GR和影响GC活性的两个酶,11βHSD-1和11βHSD-2,进行免疫定位和半定量检测。ELISA结果显示围产期GC浓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娩时达到峰值(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1βHSD-1、11βHSD-2和GR在子宫颈腔上皮、基质、血管和平滑肌细胞上均有分布,11βHSD-1/11βHSD-2平均光密度的比值呈现先升高再下降趋势,分娩时比值最高;GR的表达量也是分娩时最高,分娩前后较低的趋势(P<0.01)。以上结果提示11βHSD-1合成的糖皮质激素通过其受体在子宫颈的成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研究简报
鸡肝重和颜色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
孙艳发,赵桂苹,刘冉冉,郑麦青,刘丽,李鹏,文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104-21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5
摘要 ( 180 )   HTML( )    PDF (1222KB) ( 5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揭示鸡肝重和颜色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鸡F2资源群体和遗传图谱为基础,测定300只F2代个体93日龄的肝重、肝率以及肝颜色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进行这些性状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影响肝重和颜色5个性状的11个QTLs,解释了这些性状3.39%~6.43%的表型变异;在GGA5上22 cM、GGA12上56 cM和GGA15上1 cM共检测到影响肝重和肝率3个QTLs;在6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8个影响肝颜色的QTLs。其中GGA15上的2个QTLs,14 cM区间(16~30 cM)影响鸡肝L*和b*;GGA1上的2个QTLs,6 cM区间(81~87 cM)影响肝颜色a*和b*。这些QTLs的发现为鸡肝重和颜色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

内皮素3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差异表达
杨姗姗,白俊明,范瑞文,耿建军,焦丁兴,周英,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11):  2111-21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11.026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636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皮素3在绵羊皮肤毛色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对内皮素3在黑色和白色绵羊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内皮素3在黑色绵羊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是其在白色绵羊皮肤中的表达量的2.89倍,且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内皮素3在黑色绵羊皮肤总蛋白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在白色绵羊皮肤总蛋白中的表达量(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内皮素3在白色绵羊皮肤毛囊的毛乳头上方、毛球底部及外根鞘呈阳性表达,而在黑色绵羊皮肤毛囊的毛球底部和部分外根鞘呈阳性表达。综上表明,内皮素3可能参与绵羊毛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