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5-09-23
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0-0.  doi:
摘要 ( 88 )   HTML( )    PDF (301KB) ( 4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0-0.  doi:
摘要 ( 40 )   HTML( )    PDF (278KB)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0-0.  doi:
摘要 ( 59 )   HTML( )    PDF (163KB) ( 4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0-0.  doi:
摘要 ( 51 )   HTML( )    PDF (330KB)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中国北方奶牛金葡菌乳房炎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和流行类型研究进展
王晓,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477-14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1
摘要 ( 315 )   HTML( )    PDF (1974KB) ( 9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乳房炎,尤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是最难以防控的奶牛常见病。近五年来,本课题组对中国北方六个省市九个荷斯坦牛场的生产群高体细胞数(SCC)和低SCC奶牛以及临床乳房炎奶牛进行了十一批次采样,共采集奶样1 112头份,分离出191株金葡菌,所检测牛的平均金葡菌感染率达11.7%,其中生产群奶牛金葡菌感染率为12.4%,临床乳房炎牛为10.8%。对这些金葡菌进行药敏试验以及毒素基因检测,发现氯霉素和阿米卡星对金葡菌有较强抑制性,毒素基因检出率最高者是杀白细胞素基因PVL(70.2%)。依据金葡菌PFGE分型结果绘制中国北部及华东地区奶牛乳源金葡菌的流行图谱。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奶牛金葡菌乳房炎的感染情况以及金葡菌的耐药性、毒素基因和流行类型,并提出了降低奶牛感染金葡菌乳房炎的相关策略。

奶牛温度应激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曹露,王泽昭,董刚辉,王雅晶,郭刚,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489-149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2
摘要 ( 248 )   HTML( )    PDF (2530KB)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际上奶牛温度应激研究领域的2 382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旨在更好地展示各种重点文献、有重要贡献的作者和机构的研究成果,并深入剖析本研究领域当前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未来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奶牛温度应激研究领域中,本文作为试验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的一种补充文献,帮助读者宏观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知识结构,快速定位首要关注点和重点文献。

遗传繁育
L-FABP启动子区C/EBPα结合位点的定点突变分析
贺綦,孙婴宁,李辉,王启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496-15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3
摘要 ( 248 )   HTML( )    PDF (2159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分析L-FABP启动子区域中的C/EBPα结合位点以确定其在L-FABP转录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定点突变方法将L-FABP启动子区域中的C/EBPα结合位点进行有效突变。结果显示,C/EBPα外源过表达可以抑制L-FABP启动子活性,突变L-FABP启动子区域中C/EBPα结合位点后L-FABP的启动子活性明显升高。这些结果表明,鸡L-FABP基因受到C/EBPα基因负调控作用,且C/EBPα很可能通过与该位点结合参与L-FABP的转录调控,为进一步研究C/EBPαL-FABP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京海黄鸡体组成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涛,樊庆灿,张向前,张跟喜,王金玉,顾玉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02-15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4
摘要 ( 232 )   HTML( )    PDF (3397KB)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获得影响京海黄鸡体组成性状的SNPs标记及候选基因,为京海黄鸡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方法,本研究使用Illumina公司的鸡60K SNP芯片,对京海黄鸡13个体组成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筛选出13个与体组成性状达到5%Bonferroni全基因组显著相关的SNPs(P<1.8E-6),130个达到5%Bonferroni全基因组潜在相关的SNPs(P<3.59E-5)。13个显著SNPs位于GRIK1、NCAPGKCNIP4和CACNA2D2等12个基因的附近或内部,其中6个SNPs位于4号染色体上一个1.6 Mb区域(74.3~75.9 Mb)。130个潜在显著的SNPs中,有25个集中分布在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7.4 Mb(71.5~78.9 Mb)的区域内。共构建了5 650种单倍型,其中,14个与京海黄鸡6个体组成性状显著相关,14个单倍型中,9个位于4号染色体74.3~75.9 Mb区域内,该区域内包括LCORLQDPRKCNIP4、LDB2和FAM184B在内的多个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位于4号染色体的71.5~78.9 Mb区域以及该区域附近的GRIK1、NCAPGKCNIP4、CACNA2D2、LCORLQDPRKCNIP4、LDB2和FAM184B基因对京海黄鸡的体组成有重要影响。

山羊MSTN基因多态性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闵令江,丰艳妮,李兰,李美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15-15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5
摘要 ( 270 )   HTML( )    PDF (961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山羊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以山羊为材料,利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检测了MSTN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其群体遗传结构,并探讨了基因多态性与多个体重、体尺及屠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MSTN基因5′调控区-662 bp处C→T转换导致7个群体有TaqⅠ多态,表现CC、CT、TT 3种基因型。波尔山羊CC基因型频率比3个地方品种的CC频率要高,而TT型相反。波尔山羊的等位基因C频率较T高,而地方品种T比C高。除纯种波尔山羊外,其他5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P<0.01);SSCP检测外显子3后发现,7个群体均存在NN、NM、MM 3种基因型,均没有CT-NN和CT-NM型个体,并且在波尔山羊中也没TT-NN和TT-NM型,F1也没有TT-NM型,3个地方品种中也未检测到TT-MM型个体。MSTN基因的5′调控区对断奶重、净肉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CC型极显著或显著大于TT型;该位点与后躯肉重也有关(P<0.01),但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上3个指标上均发现有CC>CT>TT的规律。同时该位点对肝重也有显著影响(P<0.05),CT型显著大于TT型(P<0.05)。MSTN基因的外显子3对净肉重、后躯肉重和肝重有极显著效应(P<0.01),MM极显著或显著地大于NN型,并且在数值上表现为MM>NM>NN;5′调控区和外显子3的交互作用对断奶重、后躯肉重和肝重有显著影响(P<0.05), CC-MM型比其他组合基因型表现更重的断奶重、后躯肉重和肝重。以上结果表明:MSTN基因的5′调控区和外显子3的不同分子特征,可用于山羊相应肉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育种进程。

不同肤色山羊皮肤组织形态学及黑色素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任航行,王高富,陆健,李杰,蒋婧,刘良佳,周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25-15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6
摘要 ( 269 )   HTML( )    PDF (2241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阐明酉州乌羊皮肤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以及黑色素高度沉积的可能分子机制,本研究选取渝东白山羊(白色皮肤)为对照,对100日龄酉州乌羊和渝东白山羊胎儿皮肤组织进行了组织形态学分析;并检测了成年酉州乌羊和渝东白山羊皮肤组织以及B16黑色素细胞增殖、分化阶段Pax3、MitfTyr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山羊胎儿皮肤快速发育阶段,两品种间皮肤黑色素沉积差异明显; Pax3与Tyr在酉州乌羊皮肤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渝东白山羊(P<0.001),而Mitf则无明显差异(P>0.05);相对于细胞增殖阶段,B16细胞在分化时Pax3表达显著下调(P<0.001),Tyr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而Mitf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皮肤发育分化的早期阶段,酉州乌羊与渝东白山羊黑色素细胞的迁移路线可能不同;Pax3下调与Tyr上调是色素细胞分化并生成黑色素的必要条件;酉州乌羊皮肤黑色素高度沉积与Pax3、Tyr的大量表达有关。

金川多肋牦牛Hoxa6和Hoxa10基因甲基化与mRNA差异表达研究
熊显荣,张雁,兰道亮,李键,字向东,李善蓉,杨建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32-15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7
摘要 ( 230 )   HTML( )    PDF (2540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金川多肋牦牛与普通牦牛中Hoxa6和Hoxa10基因的转录水平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为揭示Hox基因在金川多肋牦牛多1对肋骨性状形成中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oxa6和Hoxa10基因在多肋牦牛和普通牦牛中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isulfite-sequencing PCR,BSP)法对Hoxa6和Hoxa10启动子区进行甲基化修饰与克隆测序,分析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多肋牦牛中Hoxa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普通牦牛(P<0.05),而Hoxa1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普通牦牛(P<0.05)。Hoxa6启动子区域的CpG2,在普通牦牛中的DNA甲基化显著高于多肋牦牛(P<0.05),尤其是第3、4、8、20和21位CpG位点;Hoxa10启动子区域的CpG1在普通牦牛中的DNA甲基化状态显著低于多肋牦牛(P<0.05),普通牦牛的第9和12位CpG位点几乎未甲基化。多肋牦牛中Hoxa10高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Hoxa10基因的表达,Hoxa6低甲基化水平促进了Hoxa6基因的表达。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ox基因的转录调控,且与多肋性状的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绵羊CYP19基因卵巢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表达活性研究
孙洪新,张英杰,刘月琴,陈晓勇,敦伟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40-1548.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8
摘要 ( 144 )   HTML( )    PDF (2820KB) ( 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CYP19基因卵巢启动子序列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细胞水平检测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参考已知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绵羊CYP19基因卵巢启动子1.1和0.5 kb两个片段,并与已公布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将测序正确的两个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到去除CMV的pEGFP-N2载体骨架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YP19-1.1-EGFP-N2和 pCYP19-0.5-EGFP-N2,重组质粒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LTX+PLUS介导下,分别转染绵羊的颗粒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并于转染后24、48 和72 h观察EGFP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片段与已公布序列高度同源;应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软件对所得序列分析表明,该扩增片段含有类似于TATA-box核心启动顺式元件,并含有多个潜在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转染24 h后,发现pCYP19-1.1-EGFP-N2在颗粒细胞可观测到绿色荧光表达,48 h荧光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转染72 h时荧光细胞数最多;在胎儿成纤维细胞也有少量EGFP基因表达。pCYP19-0.5-EGFP-N2 在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均未检测到荧光。结果表明,扩增所得的绵羊CYP19基因卵巢启动子1.1 kb片段可引导外源基因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可用于与繁殖相关的基因功能及转基因动物研究,但并非卵巢特异性启动子。

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可诱导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发生部分重编程
杜卫华,范宗兴,王皓宇,郝海生,刘岩,赵学明,秦彤,朱化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49-15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09
摘要 ( 166 )   HTML( )    PDF (3781KB) ( 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Japanese Black cattle fetal fibroblasts,JBCFF),观察处理前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和OCT4蛋白的表达,并对其多能性标志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细胞相比,经抽提物处理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组蛋白H3K9乙酰化程度与未处理组无显著差异;培养5~6 d后细胞聚集形成“克隆簇”中碱性磷酸酶和Oct4蛋白染色阳性;同时也检测到Oct4和Nanog基因在其中的表达,而Sox2基因未见表达;且Oct4、Nanog基因表达量随处理后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4、5、6 d)而呈依次上升趋势。可见,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能诱导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发生部分重编程,恢复其发育全能性,这对牛诱导性干细胞制备方法的探索和体细胞克隆及转基因克隆牛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动物营养
胍基乙酸和甜菜碱对育肥猪肌肉能量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
刘洋,李蛟龙,张林,高峰,周光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57-156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0
摘要 ( 456 )   HTML( )    PDF (891KB) ( 1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胍基乙酸及联合添加胍基乙酸和甜菜碱对育肥猪肌肉能量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割公猪180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胍基乙酸组,饲喂基础日粮+1 g•kg-1胍基乙酸;胍基乙酸+甜菜碱组,饲喂基础日粮+1 g•kg-1胍基乙酸+0.5 g•kg-1甜菜碱,每组3个重复(圈),每个重复20头猪。试验期为15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胍基乙酸及胍基乙酸+甜菜碱能显著降低猪肉的滴水损失(P<0.01)、硬度、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值(P<0.05),并提高pH45 min(P<0.05)、pH24 h(P<0.01),肌酸含量(P<0.05)、磷酸肌酸含量(P<0.01)和ATP含量(P<0.001)。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及联合添加胍基乙酸和甜菜碱能通过调节育肥猪能量代谢改善肉品质。

木薯干粉及调制温度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的影响
唐德富,郝生燕,汝应俊,史兆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64-15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1
摘要 ( 302 )   HTML( )    PDF (995KB)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及调制温度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4×3二因子析因试验设计,设4个木薯干粉添加水平(0、15%、30%、45%)和3个调制温度(60、75、90 ℃)。1 920只1日龄科宝公雏随机分为1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和调制温度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饲粮硬度和持久性(P<0.05),极显著影响肌胃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P<0.01)。随着木薯干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饲粮硬度和持久性极显著(P<0.01)或显著递减(P<0.05),淀粉在空肠前段的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极显著递增(P<0.01)。45%木薯干粉添加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显著高于15%组(P<0.05),但饲粮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利用率、AM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5%组(P<0.05),而AME显著低于15%和30%组(P<0.05)。45%木薯组饲粮淀粉在肌胃、空肠后段和回肠前段的消化率极显著高于15%组和对照组(P<0.01)。空肠前段的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随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升高而极显著递增(P<0.01)。随着调制温度的升高,饲粮硬度和持久性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递增。75 ℃调制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该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90 ℃组(P<0.05),而肌胃、空肠后段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显著低于90 ℃组(P<0.05)。60 ℃调制组料重比,肌胃、空肠前段、空肠后段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显著低于90 ℃组(P<0.05),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利用率显著(P<0.05)、AME极显著(P<0.01)高于90 ℃组。研究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适宜的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和调制温度分别为30%和75℃。

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模型估算精度的评估分析
谢天宇,王敏,王荣,颜志成,石惠宇,高民,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74-158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2
摘要 ( 304 )   HTML( )    PDF (2162KB) ( 7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8个常用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模型的估算精度,分析影响模型估算精度的原因。在湖南望城白箬铺奶牛场选用28头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测定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量、体重、产奶量、采食量和营养日采食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总能)等。利用预测误差均方(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MSPE)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两种分析方法衡量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量估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差异,进而评估和比较8个模型的估算精度,分析影响8个模型估算精度的原因。结果表明:模型8的估算精度最高,其次模型1、2、3和6的估算精度处中等水平,模型4、5和7的估算精度较差;模型1和2的估算误差主要来自回归斜率偏离,模型3、6和7的估算误差主要来自整体偏差,模型4和5的估算误差来自回归偏离和整体偏差。结果解释:模型1和2的回归斜率偏离主要是由于试验测得的Ym值与模型推荐的默认值相差较多;模型3的整体偏差主要是由于在相同干物质采食量的条件下,模型建立时的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水平远高于本试验;模型4和5的回归斜率偏离和整体偏差以及模型6的整体偏差主要是由于模型本身没有考虑到日粮碳水化合物的瘤胃降解率、日粮成分瘤胃的流通速率等因子的影响;模型7的整体偏差主要是由于稻草采食量不能等于实际日粮粗饲料采食量。以产奶量(kg•d-1)和体重(kg)为变量的模型8是本试验估算精度最高的模型。有必要继续开展试验扩充奶牛胃肠道甲烷排放数据,建立更加准确、可靠的甲烷排放模型估算方法。

T-2毒素对BALB/c小鼠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杨俊花,陈慧英,韩薇,赵志辉,孙真真,郭文博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84-15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3
摘要 ( 175 )   HTML( )    PDF (2375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T-2毒素对BALB/c小鼠粪便pH、水分以及肠道营养物质、矿物元素、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20±2) g的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4组分别为0(对照组)、0.4、1.0和2.5 mg•kg-1•BW T-2 毒素剂量组,连续灌胃28 d。结果表明,1.0 mg•kg-1•BW组小鼠粪便pH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4 mg•kg-1•BW组(P<0.05),2.5 mg•kg-1•BW组则显著高于前3组(P<0.05或P<0.01)。粗蛋白、灰分、粗纤维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随T-2毒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组之间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其次,与对照组相比,0.4 mg•kg-1•BW组矿物元素Ca、Fe、Mg、Na和P的消化率显著降低(P<0.01);1.0 和2.5 mg•kg-1•BW组Ca、Zn、Mg、K、Mn和P的消化率低于对照组和0.4 mg•kg-1•BW组(P<0.05或P<0.01),2.5 mg•kg-1•BW组显著低于1.0 mg•kg-1•BW组(P<0.01)。此外,1.0 mg•kg-1•BW组氨基酸Asp、Thr、Ser、Glu、Gly、Val、Ile、His、Ala、Leu、Phe、Lys、Arg和Pro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或0.4 mg•kg-1•BW组(P<0.05或P<0.01);2.5 mg•kg-1•BW组所有氨基酸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同时,T-2的剂量超过1.0 mg•kg-1•BW时,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发生严重损伤,黏膜脱落、绒毛数量减少,与对照组和0.4 mg•kg-1•BW组相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出现绒毛数量减少、长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比值降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或P<0.01)。由此可知,T-2毒素处理使肠道黏膜损伤,肠道pH升高,营养物质、矿物元素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降低,且这种损伤和降低呈剂量效应关系。

预防兽医
羊源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刘会胜,赵战勤,薛云,薛巧,汪洋,常世恺,刘媛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593-15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4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175KB)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确定导致河南省某养殖场小尾寒羊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从3只不同时间发病死亡的小尾寒羊各组织脏器的病料中分离到3株细菌——LK-1、LK-2和LK-3株。经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致病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的LD50分别为5.0×107、6.0×107和5.8×107 CFU。回归试验结果表明,经人工感染健康小尾寒羊,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羊相似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且从其各组织脏器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大部分药物的抗药谱相同(17/21),且均对头孢噻肟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是该小尾寒羊致死性病例的病原菌。本文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小尾寒羊具有致病性。

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对THP-1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张妍,宋纪伟,曾范利,时坤,李健明,刘杨,刘菲,孙凡婷,杜锐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00-16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5
摘要 ( 186 )   HTML( )    PDF (2604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巨噬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与其分泌的几种主要细胞因子转录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建立THP-1体外巨噬细胞模型,用不同毒力MTB(强毒株H37Rv、弱毒株BCG)感染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在六个时间点的凋亡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0、IL-6的转录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显示:BCG组和H37Rv组的早期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6的转录水平与分泌水平相符,弱毒菌株巨噬细胞凋亡情况随时间延长成上升趋势,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表现为相同趋势,IL-6表现为相反趋势。强毒株巨噬细胞凋亡情况低于弱毒株,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复杂,一般表现为一种先增强后抑制的情况。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与凋亡情况关系的研究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提供新思路。

野生水禽源ClassⅠ新城疫病毒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
杨少华,许传田,黄艳艳,张琳,黄庆华,胡北侠,朱曼玲,张秀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06-161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6
摘要 ( 202 )   HTML( )    PDF (1950KB) ( 6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科学地了解新城疫病毒(NDV)的遗传进化规律,本研究对从鹭科候鸟分离的NDV毒株 SD22/13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致病性指数测定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测定分离株SD22/13的毒力及与LaSota疫苗株、基因Ⅶ型NDV毒株的抗原相关性,同时设计引物对F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其在SPF鸡上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D22/13属于ClassⅠ分支基因3型,与LaSota疫苗株的抗原相关性为56.1%,与基因Ⅶ型强毒株的抗原相关性低于50%。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可在鸡体内较好复制,并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血清抗体,鸡的免疫器官和肾虽均有轻微的病理损伤,但无发病死亡,对试验鸡致病性较低;SD22/13感染后30 d,再以基因Ⅶ型强毒株攻毒,在10 d观察期内SD22/13感染组鸡均健康,无发病死亡,而对照组鸡至第5天时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株SD22/13在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和对SPF鸡致病性方面与基因Ⅶ型NDV存在明显差异;虽然SD22/13与基因Ⅶ强毒株抗原相关性较低,不能阻止其排毒,却能完全保护鸡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禽呼肠孤病毒蛋白质启动PI3K/Akt信号通路的分析
谢丽基,谢芝勋,黄莉,谢志勤,邓显文,刘加波,罗思思,黄娇玲, 曾婷婷,张艳芳,王盛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13-16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7
摘要 ( 184 )   HTML( )    PDF (1766KB)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找出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的禽呼肠孤病毒(ARV)蛋白质。选取ARV中潜在具有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的σA、σNS、μA、μB和μNS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个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AGEN,成功构建重组质粒σA-pcAGEN、σNS-pcAGEN、μA-pcAGEN、μB-pcAGEN和μNS-pcAGEN。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Vero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质的表达,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Vero细胞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量。结果显示,5个目的蛋白质均得到表达。转染σA-pcAGEN或σNS-pcAGEN的Vero细胞,P-Akt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使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则能抑制P-Akt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结果表明,ARV的σA蛋白和σNS蛋白能激活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

内蒙古地区猪腹泻相关病毒的检测与分析
刘艳成,杜雅楠,吴卫杰,王雪飞,芦婷,刘丹丹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20-162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8
摘要 ( 220 )   HTML( )    PDF (1950KB) ( 7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明确引起内蒙古地区猪腹泻的主要相关病毒及其流行特点,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多重RT-PCR方法对从内蒙古8个盟市采集的394份腹泻粪样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三种病毒的检测;对部分 PCR检测呈阳性的病料进行PEDV M基因的克隆、测序,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48条M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检测结果表明:PEDV、PoRV阳性率分别为63.96%、2.03%,未检测到TGEV;PEDV和PoRV混合感染率为2.03%;各日龄猪群均可发病,但以未断乳仔猪和哺乳母猪感染率较高;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H/NMG/XLGL分离株与CV777等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位于G2分支上;其余7条分离毒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多个省市的流行毒株及泰国、韩国、俄罗斯、越南等邻国的流行毒株位于G1-1分支上,特别是与美国2013—2014年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更为密切,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5%~100%。从2013年至今导致内蒙古地区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是PEDV,其次是PoRV;不同日龄的猪群均可感染,以未断乳的仔猪感染最为严重;获得的大部分流行毒株与我国2012年至今的大部分省市的流行毒株亲缘性较高,但与我国2007年以前分离的内蒙毒株、疫苗株、经典毒株相距较远,并存在碱基突变的情况。

细粒棘球绦虫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家海,王凝,胡丹丹,钟秀琴,宋星桔,古小彬,汪涛,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29-16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19
摘要 ( 209 )   HTML( )    PDF (4083KB) ( 5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现已发现该酶可作为一些寄生虫的疫苗候选分子和药物靶标。然而,有关绦虫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探究细粒棘球绦虫GAPDH(EgGAPDH)的分子特征与应用价值,克隆细粒棘球绦虫的GAPDH基因,并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EgGAPDH基因全长1 011 bp,编码336个氨基酸。EgGAPDH是由4个结构相同的单体蛋白(O、P、Q、R)组成的一个同源四聚体,每个单体蛋白质含有3个活性中心,即NAD+绑定区域(aa 4-151 和aa 315-336)、催化结合区域(aa 156-314)和一个酶活性位点(aa 149-156)。通过对EgGAPDH的氨基酸序列的抗原表位预测得到了16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9个T细胞结合位点;Western blot显示原核表达的重组EgGAPDH能与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以纯化的重组EgGAPDH蛋白为抗原通过ELISA法检测17份细粒棘球蚴小鼠阳性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并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的EgGAPDH基因,EgGAPDH蛋白具有3个酶功能区域和多个免疫结合位点,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可能具有作为抗细粒棘球蚴的药物靶标和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

中国部分主要养蜂区侵染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群微孢子虫种质分布调查
张建燕,刁青云,代平礼,褚艳娜,吴艳艳,周婷,王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38-16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0
摘要 ( 243 )   HTML( )    PDF (1244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中国主要养蜂地区蜜蜂微孢子虫的种类及分布,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对采自中国部分主要养蜂地区的68份蜜蜂样品中含有的微孢子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所有样本中仅采自山东寿光的样品中检测出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其他所有样品均只检测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的存在。初步推断在中国主要养蜂地区寄生危害西方蜜蜂的微孢子虫种类主要是东方蜜蜂微孢子虫,该结果为微孢子虫病在中国的流行规律及防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础兽医
肥大细胞对重组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的模式识别效应
李丽敏,王燕,崔贝贝,林敏,张磊,左玉柱,王家鑫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44-16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1
摘要 ( 238 )   HTML( )    PDF (1839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肥大细胞对重组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的模式识别作用,将VP1-VP4蛋白负载经TLR2/TLR4抑制剂、甘露糖受体抑制剂或清道夫受体抑制剂预处理的小鼠肥大细胞系P815,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脱颗粒现象,并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清道夫受体抑制剂处理组在负载VP1-VP4蛋白15和30 min时P815细胞脱颗粒数目均极显著低于重组VP1-VP4蛋白组(P<0.001)。在负载VP1-VP4蛋白24 h时,各抑制剂处理组的TNF-α含量均极显著低于VP1-VP4蛋白组(P<0.001),其中以甘露糖受体抑制剂处理组含量最低。这表明小鼠肥大细胞系P815主要通过清道夫受体识别FMDV VP1-VP4并引起脱颗粒现象的发生,而甘露糖受体和TLR2/TLR4识别FMDV VP1-VP4则是引起P815细胞分泌TNF-α的主要模式识别机制,其中以甘露糖受体的作用最强。

反应元件CRE和SRE参与猪CCR1和CCR5信号通路的分析
柴继田,姜军娜,李栋,王建兵,周家华,李颖颖,王志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50-165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2
摘要 ( 179 )   HTML( )    PDF (1434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与趋化因子受体1(CCR1)、趋化因子受体5(CCR5)的信号通路关系,采用分子克隆技术、Western blotting技术构建、鉴定猪CCR1和CCR5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RANTES分别作用CCR1和CCR5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量间接反映出cAMP反应元件(CRE)和血清反应元件(SRE)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ANTES作用于CCR1能降低HEK293T细胞内CRE的表达水平,对SRE有激活作用,而作用于CCR5后既能提高CRE的表达水平,也能增强SRE的表达。结果证明,RANTES通过CCR1受体能激活SRE,降低由毛喉素升高的CRE表达水平;RANTES通过CCR5受体对CRE和SRE均有激活作用。

老龄牦牛睾丸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分布特征
袁莉刚,朱峻峰,谷来凤,陈国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56-16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3
摘要 ( 233 )   HTML( )    PDF (5314KB) ( 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在老龄牦牛睾丸的分布特征。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比较、观察9头健康老龄牦牛和10头青年牦牛睾丸组织结构特点及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 Ⅳ)和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光镜下,老龄牦牛生精上皮部分或完全退化,生精小管固有膜及间质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较青年牦牛丰富;老龄睾丸间质血管及生精小管固有膜中AB-PAS阳性反应较青年牦牛增强。数据统计表明,老龄牦牛Sertoli细胞及Leydig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生精小管横截面积以及平均间质组织面积极显著大于青年牦牛(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LN在老龄牦牛睾丸Sertoli细胞和肌样细胞表达与青年牦牛相近,LN在生精细胞表达降低,而在Leydig细胞几乎无表达;Col Ⅳ在不同年龄牦牛睾丸组织表达位置及强弱相似,但其平均吸光度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老龄牦牛睾丸组织HSPG主要在Leydig细胞表达降低,平均吸光度检测统计极显著低于青年牦牛(P<0.01);同一年龄段LN 、Col Ⅳ和HSPG表达无明显差异。高原环境中,老龄牦牛生精上皮退化伴随着间质成分增加、间质面积增大、Leydig细胞及Sertoli细胞数量减少等形态学变化;睾丸组织Col Ⅳ分泌增加且胶原纤维合成增强,LN和HSPG的显著降低可能影响Leydig细胞合成分泌能力。

临床兽医
奶牛左右乳区温度温差作为隐性乳房炎检测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杨春合,顾宪红,曹正辉,张校军,郝月,刘云祥,申磊,章玉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63-16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4
摘要 ( 271 )   HTML( )    PDF (1695KB) ( 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奶牛左右乳区皮肤温度及其温差的变化规律,以期确定左右乳区皮肤温度差异范围,探究左右乳区温度温差作为隐性乳房炎检测指标的可行性。随机选取587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使用红外热像仪在奶牛舍采集左后和右后两个乳区的红外热图像,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乳区皮肤温度。结果表明,奶牛左后和右后乳区皮肤温度呈正态分布。左后和右后乳区皮肤温度平均值分别为(35.57±1.31)℃和(35.51±1.34)℃,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左右乳区皮肤温度呈对称分布的特征。随着奶牛左右乳区皮肤温度温差的增加,牛乳平均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有升高的趋势。奶牛左后和右后乳区皮肤温度温差超过1.5 ℃时,牛乳平均体细胞数为(298±110)×103 mL-1,且左右乳区温度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若以体细胞数大于3×105 mL-1为判断隐性乳房炎的标准,左右乳区温度温差超过1.5 ℃,可以初步判断温度升高一侧奶牛乳腺发生隐性乳房炎。

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肠道黏膜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黄丽娜,姜慧慧,王洁,高婷,张叶飞,吴宝成,吴异健,黄一帆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71-167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5
摘要 ( 200 )   HTML( )    PDF (880KB) ( 7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猴头菇多糖对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雏鸭肠道黏膜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建立模拟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将200只1日龄健康雏番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猴头菇多糖对照组、同居感染对照组和猴头菇多糖预防组。各试验组番鸭在同居感染后第1、3、6、10、15、21天,采集样品测定各指标。结果显示,猴头菇多糖能够不同程度促进感染呼肠孤病毒雏番鸭肠道SIgA、IFN-γ、IL-4的分泌,具有维持肠道黏膜免疫平衡的作用;且显著(P<0.05)提高SOD活性和GSH含量,降低了MDA含量,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猴头菇多糖对雏番鸭肠道黏膜免疫具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且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效减轻呼肠孤病毒对其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

研究简报
STARD3NL基因克隆和表达谱分析
邢晋祎,贾坤航,李艳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78-1685.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6
摘要 ( 150 )   HTML( )    PDF (2072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猪STARD3NL (STARD3 N-terminal like protein) 基因,对其基因结构进行分析,并研究该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采用5′和3′-RACE以及RT-PCR方法克隆猪STARD3NL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蛋白结构,应用qRT-PCR技术检测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猪STARD3NL基因的cDNA序列长度为1 319 bp(GenBank登录号:HQ634946),编码235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比一致性较高;进化树分析表明,猪STARD3NL氨基酸序列与牛和绵羊的关系较近,与斑马鱼的进化关系最远。STARD3NL氨基酸序列包含保守的MENTAL结构域,为疏水蛋白,包含4个跨膜螺旋区;二级结构主要是α-螺旋,占60%;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不是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该蛋白存在于内质网的概率为39.1%。qRT-PCR分析表明,STARD3NL基因在所检测猪的14种组织均有表达,在肝中表达水平最高,在眼肌中的表达水平最低;莱芜猪和大长猪被圆环病毒感染后,STARD3NL基因在2种猪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STARD3NL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猪抗病育种提供资料。

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雏鸡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于志强,周英,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86-16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7
摘要 ( 246 )   HTML( )    PDF (1439KB)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动物溃疡性肠炎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以10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为诱导剂,分别根据体重应用50、100、150 mg•kg-1的TNBS(50%乙醇稀释)通过灌肠途经建立TNBS诱导的雏鸡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进而分析TNBS对雏鸡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剂量效应。并对TNBS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雏鸡的临诊症状、眼观和病理组织以及体重等变化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观察或检测,结果发现,100 mg•kg-1 TNBS为制备雏鸡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理想给药剂量,其能够得到理想的实验动物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对雏鸡的损伤在可控范围内,不会造成模型动物的大批死亡。本研究成功建立雏鸡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狐狸Agouti基因SNPs筛查及其与毛色关联性分析
李英杰,刘铮铸,巩元芳,徐桂利,张磊,唐家明, 段玲欣,刘谢荣,郭秀玲,陆奇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9):  1692-16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9.028
摘要 ( 220 )   HTML( )    PDF (2222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狐狸刺豚鼠基因(Agouti)多态性及其与狐狸被毛颜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中国5个狐种58只狐狸的Agout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SNPs筛查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已测序的58只狐狸中首次发现6个SNPs(g.269G>T、g.295C>T、g.325T>G、g.518G>A、g.608C>A和g.846G>A),它们全部存在于内含子2上。狐属的所有个体(25只)在6个位点全部为纯合子基因型,依次为GG、CC、TT、GG、CC和GG型,而北极狐属的所有个体(33只)在这6个位点则均为另一种纯合子基因型,依次为TT、TT、GG、AA、AA和AA型。6个SNPs形成两种单倍型:单倍型Ⅰ(H1:GCTGCG)和单倍型Ⅱ(H2:TTGAAA),分布频率分别为42.1%和57.9%。单倍型Ⅰ(H1)分布于狐属3个狐种的所有受试个体中,单倍型Ⅱ(H2)分布于北极狐属两个狐种的所有受试个体中。进一步分析没有发现6个SNPs及其单倍型与狐狸毛色的明显关联性,但推测它们是区分狐属和北极狐属的重要功能位点和重要单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