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3-23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0.  doi:
摘要 ( 60 )   HTML( )    PDF (257KB) ( 5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0.  doi:
摘要 ( 55 )   HTML( )    PDF (158KB) ( 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DNA甲基化及营养素对其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王波,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49-3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1
摘要 ( 270 )   HTML( )    PDF (1251KB) ( 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营养学和遗传学的深入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营养与遗传的交叉研究,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如营养基因组学(Nutrigenomics)、营养遗传学(Nutrigenetics)和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等。这些学科将营养和遗传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二者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更加全面地探索动物生长发育的机理。本文主要讨论目前表观遗传中的DNA甲基化机理,以及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营养素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马鼻炎病毒研究进展
宋一鸣,窦永喜,张志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57-36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2
摘要 ( 296 )   HTML( )    PDF (777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众多成员中,仅有马甲型鼻炎病毒和马乙型鼻炎病毒可以感染马。马群中马鼻炎病毒血清阳性率很高,但对其致病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对目前马鼻炎病毒生物学特性、流行特点、致病机制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该病毒致病机制、检测技术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繁育
敖汉细毛羊毛囊FGF10、FGF18和FGFR3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柳楠,刘鲁梅,程明,刘开东,于维敏,刘积凤,赵金山,贺建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62-37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3
摘要 ( 250 )   HTML( )    PDF (2530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解析F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细毛羊不同部位皮肤、不同时间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与细毛羊毛囊生长发育的关系,为揭示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敖汉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qRT-PCR对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之后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作进一步分析,可知FGFs家族在颈部和腹部,羊毛毛囊的生长旺盛期和缓慢期之间的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的有FGF10、FGF18和FGFR3基因。最后通过二维凝胶电泳(2-DE)和质谱技术(MS),对毛囊发育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筛选,得出FGFs家族蛋白质在颈部和腹部、羊毛毛囊的生长期和缓慢期之间仍存在差异表达的有FGF10、FGF18和FGFR3蛋白。结果显示,FGF10 mRNA在腹部表达量高于颈部,推测可能对毛囊的发育具有负调控作用;其蛋白表达量颈部均高于腹部,推测可能促进毛囊生长发育。FGF18在腹部其mRNA表达量旺盛期高于缓慢期,推测其可能维持此处毛囊的不活跃状态;其蛋白在颈部表达量均低于腹部,推测可能对毛囊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FGFR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统一趋势,可能与毛囊的生长发育存在较复杂的关系。综合以上,FGF10、FGF18和FGFR3 mRNA和蛋白水平在毛囊生长发育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表达,这提示它们可能与毛囊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不同水平发挥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解析FGFs家族成员调控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加快细毛羊育种提供重要候选基因。

中国荷斯坦牛初产日龄遗传评估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刘澳星,郭刚,王雅春,郭翔羽,张旭,刘林,石万海,李锡智,苏国生,张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73-3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4
摘要 ( 228 )   HTML( )    PDF (1206KB) ( 8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通量SNPs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奶牛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探索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测序芯片的结果,通过DMU (v 6.0)采用AI-REML结合EM算法的动物模型对北京地区2001-2011年10年间19 111头中国荷斯坦母牛初产日龄记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并应用PLINK (v 1.07)将大群估计的2 172头中国荷斯坦母牛初产日龄性状的育种值(EBV)作为表型值,进行基于无关群体设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全基因组水平的Bonferroni校正,共检测到1 700个SNPs与初产日龄显著相关。选取P值达到10-15的43个SNPs进行初步分析,其中12个位于X染色体上。显著SNPs上下游200 kb范围内存在KLHL4、TRAM1、TRAM2、ZNF438、MATK等繁殖障碍疾病相关基因。7号染色体1 Mb(20.42~21.52 Mb)区域内多个SNPs位点与初产日龄显著相关。这些基因和区域可以作为影响初产日龄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和区域,为揭示奶牛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积累了素材。

ATP5B基因启动子与组织差异性表达研究
段美艳,赵志东,李安宁,李世军,王明明,昝林森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82-38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5
摘要 ( 211 )   HTML( )    PDF (1197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检测前期构建的牛ATP5B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在3T3L-1细胞系中的表达活性,检测ATP5B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经脂质体法转染3T3L-1细胞系后,检测7个重组质粒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进一步确认牛ATP5B基因可能的核心启动子;利用试剂盒从秦川牛的16个不同组织提取RNA,反转录后,先检测cDNA,再设计ATP5B基因定量引物和1对β-actin内参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反应,最后,结合软件比对不同物种的ATP5B基因近端启动子和氨基酸序列。结果,通过转染细胞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统计学分析证实重组质粒pATP5B-462荧光素酶活性最高,软件分析所对应的启动子区域-547~-230 bp存在TATA盒、CAAT盒、 GATA盒、v-Myb、deltaE这些重要转录调控元件。牛的ATP5B基因组织表达谱结果分析显示,该基因在后腿肌和背最长肌中相对高水平表达,在睾脂、心、瓣胃、皱胃、大肠、小肠、背脂、肾和肝中相对中度表达,在脾、肺、盲肠、瘤胃和网胃中相对微量表达。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牛ATP5B基因与山羊、绵羊、小鼠、猪和人的ATP5B基因的相似性较高,牛ATP5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山羊和绵羊的相似性分别高达99%、98%,与人和小鼠的相似性均为96%,与猪的相似性为91%。本研究初步确认了牛ATP5B基因可能的核心启动子,并得到了牛ATP5B基因在16个组织的表达谱结果,软件比对基因序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ATP5B基因是一个较为保守的基因,这为进一步研究牛ATP5B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及功能都奠定了基础。

不同部位高原牦牛肉品质评价
保善科,张丽,孔祥颖,王莉,周玉春,孙宝忠,余群力,王福宁,谢鹏,李海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88-3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6
摘要 ( 393 )   HTML( )    PDF (1397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高原牦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本研究采集了10头牦牛的冈上肌(SU)、腰大肌(PM)、背阔肌(LA)、背最长肌(LD)、臂股二头肌(BF)、半腱肌(ST)、半膜肌(SM)、臂股四头肌(QF)8个部位分割肉,并测定了其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pH、L*值、a*值、b*值7项品质指标。结果发现,不同部位牦牛肉之间,除了a*值以外,其余6项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腰大肌、背阔肌、半腱肌相对于其他部位嫩度显著较好(P<0.05),其剪切力均未超过6 kg,而背阔肌、半腱肌、半膜肌3个部位的持水能力却最差,其中半腱肌具备了最高的亮度和黄色度(L*值和a*值)。通过标准化分析可以发现,背最长肌和半腱肌之间具有相似的品质特征;而臂股二头肌、半膜肌和臂股四头肌之间具有相似品质特征。相关性分析发现,pH与蒸煮损失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不同部位牦牛肉的持水能力差异可能与其酸化程度有关。结果表明,部位因素对牦牛肉品质有显著影响,其中持水能力差异可归因于酸化程度不同。

牛磺熊脱氧胆酸对黄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李政达, 阮子芸, 雷钏, 阮秋燕,蒋建荣,石德顺, 陆凤花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395-4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7
摘要 ( 233 )   HTML( )    PDF (2071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牛磺熊脱氧胆酸(Tauro ursodeoxychollc acid,TUDCA)对黄牛体外受精(IVF)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黄牛IVF胚胎早期发育各时期XBP-1 mRNA剪接激活情况,随后分别用添加不同浓度(0、100、250、500、1 000 μmol•L-1)TUDCA的培养液培养胚胎,分别统计胚胎分裂率、囊胚率、囊胚细胞总数及囊胚细胞凋亡率,采用qRT-PCR法分析囊胚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Grp78、ChopBax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胚胎的4-细胞、桑椹胚、囊胚检测到XBP-1 mRNA明显剪接;IVF胚胎经不同浓度TUDCA培养后各组间的胚胎分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500 μmol•L-1TUDCA组提高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P<0.05),并降低了囊胚细胞凋亡率(P<0.05);qRT-PCR检测表明,500 μmol•L-1TUDCA处理组下调了囊胚Chop基因的表达,且上调了Bcl-2基因的表达(P<0.05),而Grp78与Bax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早期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存在内质网应激反应;胚胎培养液中添加500 μmol•L-1TUDCA,可以降低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利于促进黄牛胚胎发育。

绵羊磷脂酶C zeta基因对绵羊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初步研究
木尔扎提?阿勒腾别克,刘强,黄增文,米来?夏日甫,赛务加甫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02-40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8
摘要 ( 292 )   HTML( )    PDF (1591KB) ( 5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应用绵羊磷脂酶C zeta(PLCζ)基因对绵羊卵母细胞进行激活,探究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卵母细胞激活物质。本研究构建了pEGFP-N1-PLCζ重组质粒,并将质粒注入绵羊MⅡ期卵母细胞,观察及统计PLCζ对卵母细胞的激活效果和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EGFP-N1-PLCζ重组质粒可在卵母细胞中表达,并可自发激活卵母细胞孤雌发育。

动物营养
饲养水平对肉用绵羊空怀期和泌乳期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楼灿,姜成钢,马涛,纪守坤,陈丹丹,邓凯东,屠焰,张乃锋,刁其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07-4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09
摘要 ( 261 )   HTML( )    PDF (829KB) ( 7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饲粮梯度饲喂法,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水平下,杜泊×小尾寒羊杂交母羊空怀期和泌乳期对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特点。选取15只健康的杜寒杂交母羊做同期发情处理,分娩后根据随机区组设计按体重分为3个处理组(自由采食,80%自由采食和60%自由采食),每个处理5只母羊;另安排9只同龄同品种未配母羊为空怀母羊组。在泌乳期20、50和80 d分别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随着饲养水平的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氮(N)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乳氮随着饲养水平的下降有下降的趋势(P>0.05),随着泌乳期的延长显著降低(P<0.05);沉积氮、沉积氮/进食氮和沉积氮/消化氮均随着饲养水平的下降显著降低(P<0.05)。氮表观消化率在泌乳期显著高于空怀期(P<0.05),且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空怀期和泌乳第20、50、80天时分别为45.21%~51.34%、73.72%~82.71%、72.79%~80.51%、73.57%~76.47%。饲养水平显著影响饲粮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泌乳显著提高母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P<0.05)。

半胱胺盐酸盐对奶牛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刘红,杨宏波,朱建明,梁祥焕,占今舜,林淼,赵国琦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16-423.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0
摘要 ( 301 )   HTML( )    PDF (820KB)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半胱胺盐酸盐(Cysteamine hydrochloride,CSH)对中国荷斯坦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0头胎次为(1.33±0.56)胎、泌乳天数为(155±26) d、平均日产奶量为(30.44±4.42) kg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8头,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 (对照组)、15、30、75和150 g的CSH,预试期2周,正试期8周,测定奶牛血清生化、酶和抗氧化指标的浓度。结果表明,15 g处理组的CP、Ca、P、NDF和GE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75~150 g处理组呈一定降低趋势,且150 g处理组的消化率最低;当饲粮中CSH添加量为15 g时,奶牛血清中球蛋白(GLOB)水平显著高于150 g组(P<0.05);添加150 g CSH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5和30 g CSH处理组(P<0.05);随着CSH添加量的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有下降趋势(0.05<P<0.10);CSH添加量为15 g时,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0 g处理组(P<0.05);30~150 g处理组丙二醛(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15 g处理组。由此可见,饲粮中半胱胺盐酸盐安全添加量为30 g以内。

预防兽医
胚胎接种和1日龄肌肉注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SDLY08株的致病性比较
陈文青,张振杰,赵鹏,董宣,张芙寿,崔贺,李思菲,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24-42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1
摘要 ( 237 )   HTML( )    PDF (804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SDLY08株不同感染途径对感染鸡群的致病性、免疫抑制以及水平传播能力的强弱。将试验SPF鸡群分为四组:胚胎静脉接种10胚龄鸡胚组,肌肉接种1日龄SPF鸡组,接触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于14日龄和42日龄称量各组SPF鸡体重,检测免疫器官指标、血液指标和CAV抗体水平。14日龄常规免疫禽流感病毒(AIV-H9N2)灭活苗和新城疫病毒(NDV)灭活苗,并于28、35 和42日龄检测对AIV-H9N2 和NDV疫苗的抗体滴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胚胎静脉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均可表现出明显生长抑制,诱发免疫器官胸腺严重萎缩和血液红细胞、白细胞数显著下降,显著降低对NDV和H9N2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P<0.05),但这二种接种途径间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然而,胚胎静脉接种可引起一定的死亡率(4/25),肌肉接种没有引起死亡(0/25)。相对于对照组,接触感染组鸡也表现明显的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P<0.05),但多数指标低于直接感染组的鸡(P<0.05)。在42 d时,所有直接感染鸡血清均为CAV抗体阳性,接触感染组的抗体阳性率也达95%,说明SDLY08株有非常强的水平传播能力。

鸭肠炎病毒gB抗原优势区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
张树栋,曹春秋,董井泉,高明春,张文龙,郑铁鑫,马波,王君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30-43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2
摘要 ( 187 )   HTML( )    PDF (1287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制备鸭肠炎病毒(DEV)gB抗原优势区的多克隆抗体,初步应用于该病毒的检测。以本实验室克隆的DEVC-KCE株ul27基因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获得DEV gB优势表位区域基因片段gB-AD(331—570 bp),并在pET-32a(+)/Rosetta(DE3) pLysS系统中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获得与预期大小相符的重组蛋白质,以Ni-NTA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质,利用DEV阳性血清检测重组蛋白质的抗原性,并用切胶纯化的重组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EV gB-AD血清。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质可被DEV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I-ELISA效价为1∶10 240,且其具有中和活性;兔源多克隆抗体在还原电泳条件下显示DEV gB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6 ku,而在非还原电泳条件下DEV gB显示为相对分子质量约120和66 ku的两条目的带,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鸭肠炎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的gB蛋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兔抗DEV gB-AD多克隆抗体可作为检测DEV的试剂,为DEV检测及gB的功能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和材料。

小反刍兽疫病毒化学合成表位多肽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研究
刘文华,王志亮,吴晓东,孙成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38-4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3
摘要 ( 285 )   HTML( )    PDF (1491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表位多肽免疫小鼠,以期了解表位多肽的免疫效果。首先利用表位预测软件筛选针对PPRV FH基因的4条表位多肽,并进行化学合成。将合成多肽免疫小鼠,通过ELISA、MTT法、NK细胞杀伤活性测定及T细胞亚群检测等免疫试验分析预测表位的抗原性。结果表明:在筛选的4条表位多肽中,H242-255、F528-541和 H349-362具有较好的体液免疫功能;H242-255、H392-405具有较好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中H242-255多肽能够满足两方面的功能,有望作为候选表位疫苗成分。试验结果为筛选有效表位用于PPRV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绵羊免疫反应
邢凤,梁志朋,李成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45-4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4
摘要 ( 264 )   HTML( )    PDF (3888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只羊经口感染250个囊蚴,在感染后的0、3、6、10周测定血液中生化指标、细胞因子(IFN-γ、IL-2、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感染6周后,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著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6、10周后,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田羊血清IgM含量在感染6周后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6、10周后,这两个品种的绵羊感染组血清IgG、IL-2、IFN-γ的含量均显著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的过程中,中国美利奴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比和田羊上升幅度大,而和田羊血清IgM、IgG、TNF-α及IFN-γ含量比中国美利奴羊上升幅度大。结果提示,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对肝片吸虫的免疫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绵羊抗肝片吸虫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料。

基于cox1基因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王凝,古小彬,汪涛,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53-4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5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396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了解该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变异情况,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材料。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全序列(1 609 bp)分析中国青藏高原地区47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序列变异情况,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中国青藏高原和中东地区所有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全长序列,对比分析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特征。结果显示,47个样品均被确定为G1 基因型,分为10个单倍型(C1~C10),其中优势单倍型C1与中东优势单倍型相同,且该单倍型呈世界性分布。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与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明显低于中东种群,两个地区Tajima’s D和Fu’s Fs检验值均为负值,遗传结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可能是由一个起源于中东的有效种群进入该地区后,经历了近期群体扩张或遗传瓶颈,在高原地区天然的地理隔离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种群。

犬弓首蛔虫性别相关基因Tc-vitTc-iomTc-tpkTc-stp在不同生殖器官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马光旭,朱宏宏,胡铃,李蔚林,林洁,周荣琼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61-4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6
摘要 ( 231 )   HTML( )    PDF (1849KB) ( 6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对犬弓首蛔虫(T.canis)免疫抑制卵巢信息蛋白(Tc-iom)、卵黄原蛋白(Tc-vit)、酪氨酸蛋白激酶(Tc-tpk)和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Tc-stp)四个性别相关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本研究采用SYBR Green I qRT-PCR方法检测Tc-vitTc-iomTc-tpkTc-stpT.canis雌虫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雄虫精巢、贮精囊、输精管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Tc-vit在雌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均有转录,在雄虫精巢和贮精囊中也有转录,但在输精管中无转录;Tc-iom在雌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高水平转录,在雄虫精巢和贮精囊中转录量较低,输精管中无转录;Tc-tpk在雄虫精巢和贮精囊中的转录明显高于其他生殖组织;Tc-stp在雄虫精巢和输精管中转录量较高,在雌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转录量较低。本试验为T.canis性别相关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鸡柔嫩艾美尔球虫病抗性主成分分析评估模型的建立
戴国俊,孙明明,张菁菁,林雨鑫,张跟喜,谢恺舟,王金玉,宋野,俞亚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67-47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7
摘要 ( 251 )   HTML( )    PDF (938KB) ( 6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鸡活体可测球虫病抗性综合评估模型,探索鸡球虫病抗性选育新方法,以京海黄鸡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内外文献选择15个球虫抗性评价指标,通过比较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抗性指标的差异,进一步筛选活体可测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各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与所有抗性指标的相关分析,筛选最优抗性综合评估模型,并进行模型有效性筛选。在所选的14个活体可测抗性指标中,有6个指标在感染和非感染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他们分别是感染后第3—5天体增重、感染后第8天血浆中CAT、GSH-Px、MDA、SOD和IFN-γ的浓度;主成分分析建立了6个单主成分和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综合主成分的抗性评估模型,各抗性评估模型计算的综合选择指数与15个抗性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模型和7个抗性指标相关极显著(P<0.01),2个相关显著(P<0.05),特别是与盲肠病变记分相关极显著(P<0.01),其余6个主成分评估模型只与15个抗性指标中的2~3个相关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且与盲肠病变记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经检验第一主成分模型选择指数值的分布为正偏态分布,排序后其大小与盲肠病变表现一致。因此,第一主成分模型fi1=-0.64Zxi1+0.31Zxi2+0.80Zxi3-0.05Zxi4-0.08Zxi5+0.59Zxi6可以作为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抗性选择的最佳综合选择指数用于鸡的抗病育种。

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研究
李宁,石迎,吕传位,岳瑞超,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76-4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8
摘要 ( 276 )   HTML( )    PDF (2598KB) ( 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 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断奶前后仔猪和母猪粪便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的分析
计徐,郑卫江,邹雪婷,黄九锡,姚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82-49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19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204KB) ( 6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断奶前后仔猪和母猪大肠杆菌耐药性和铜抗性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原因,为寻求控制大肠杆菌耐药性形成与传播的营养措施提供依据。试验中,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对分离自仔猪及其哺乳母猪的224株大肠杆菌的7种抗生素耐药性及铜抗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4株大肠杆菌对7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范围28.13%~93.30%),70.09%的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MDR)。分离自母猪与哺乳仔猪的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相似度较高,仅有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差异显著。而断奶后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率相对于母猪和哺乳仔猪变化明显,耐受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菌株都极显著增加(P<0.01),耐受氨苄西林的菌株则显著增加(P<0.05)。相对于母猪和哺乳仔猪,分离自断奶后仔猪的大肠杆菌对铜的抗性程度明显增加(P<0.01)。大肠杆菌对铜抗性增加时,对抗生素耐药性也有所变化,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母猪肠道内的耐药菌及饲料中的抗生素添加剂对仔猪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维持与加剧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猪饲料中添加的高水平铜与大肠杆菌耐药水平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研究简报
猪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基因siRNA载体构建及干扰效果评价
吴正常,殷学梅,夏日炜,孙寿永,朱国强,吴圣龙,包文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91-4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20
摘要 ( 209 )   HTML( )    PDF (2105KB)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筛选猪(Sus scrofa)BPI基因的高效siRNA干扰载体,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猪BPI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基础。参照猪BPI基因(GenBank登录号:EF436278)全长编码区序列,设计其特异性发夹siRNA干扰片段,并将其克隆插入pcDNA 6.2-GW/EmGFPmiR干扰载体中,构建猪BPI基因4个干扰siRNA表达载体RB1、RB2、RB3和RB4,1个阴性对照NC,并通过PCR和测序进行验证,构建成功后转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并检测其干扰效率。结果发现,所构建的4个特异性siRNA载体均可显著降低猪BPI基因mRNA表达(P<0.05),其中RB4载体干扰效果最好,其干扰效率达到69%。本研究成功筛选可靶向干扰猪BPI基因的高效siRNA,为今后在细胞水平进一步研究BPI基因对猪肠道革兰阴性菌感染抗性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试验基础。

POMC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分析
王海东,马淑慧,李亚楠,赫晓燕,杨磊,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497-5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21
摘要 ( 252 )   HTML( )    PDF (2133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POMC基因对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发育以及色素生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qRT-PCR方法比较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POMC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POMC蛋白的定位和表达进行蛋白水平分析。结果显示:POMC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且棕色羊驼皮肤中的POMC mRNA相对表达量为白色羊驼皮肤的23倍(P<0.01),POMC蛋白表达部位主要在表皮层和毛囊的毛根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内,且POMC在两部分的表达显示棕色羊驼中的表达量高于白色羊驼(P<0.05),表明POMC可能参与羊驼毛色的形成。

应用双向电泳分析2株不同毒力的副猪嗜血杆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王晨燕,王隆柏,车勇良,吴学敏,陈如敬,邵良平,周伦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46(3):  503-5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5.03.022
摘要 ( 214 )   HTML( )    PDF (1306KB) ( 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之一,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毒力的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差异蛋白质信息,对揭示其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应用建立的双向电泳方法对选取同为4型的2株不同H.parasuis临床分离株(菌株A和菌株B)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二者相互比较,共鉴定出1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菌株A有3个蛋白质表达量为增加,分别是谷氨酰tRNA合成酶、半胱氨酸合成酶和假设蛋白;菌株B有7个蛋白质表达量为增加,包括Yae T蛋白(omp85)、CTP合酶、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有3个)、尿苷激酶、SecB蛋白。差异蛋白质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合成和嘧啶合成。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H.parasuis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的相关信息,也为今后开展H.parasuis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