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5
遗传繁育
MyoD基因在不同猪种中的分布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朱砺;李学伟;帅素容;李芳琼;陈磊;李明洲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1-7.  doi:
摘要 ( 756 )   HTML( )    PDF (440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FLP法检测了MyoD基因在10个中外猪种及部分杂交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各群体内MyoD基因的遗传分布、遗传变异、群体杂合性等群体遗传信息,并进一步以各群体基因频率为基础,计算出群体间遗传距离和进化距离,根据进化距离对群体进行聚类,重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MyoD基因内含子1的Dde I酶切位点上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在多数群体中都服从HardyWeinberg平衡,但在杜洛克和DLY群体中发生偏离。总体上讲,各试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遗传变异性较高,进化过程中受到自然选择压的作用,选择潜力较大。在系统发生树上,10个群体被分为4个分枝。分别是长白猪血缘、原始地方品种、杜洛克血缘和高原藏猪分枝。这一结果与各猪种的育种过程有较高的吻合性。说明部分功能基因的RFLP数据可用于近缘物种间的遗传分化研究。
南阳牛IGF2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研究
张争锋;陈宏;李秋玲;雷初朝;薛恺;王新庄;王轶敏;牛晖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8-13.  doi:
摘要 ( 896 )   HTML( )    PDF (518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26头纯种南阳黄牛为研究材料,利用PCRRFLPs技术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阳牛在该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丰富。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A和B,频率分别为0686 5和0313 5,A等位基因在群体中是优势等位基因;BB型个体的6、12、18、24月龄体斜长和胸围,12、18和24月龄的坐骨端宽,初生、6月龄和24月龄体重等体征性状显著地优于AA型;6月龄体斜长、12月龄的胸围、18月龄和24月龄坐骨端宽也显著优于杂合型。初步推断IGF2基因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选择标记,可为南阳牛肉用型方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牦牛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和进化分析
马志杰;钟金城;陈智华;字向东;常怀普;张雪琴;罗晓林;魏雅萍;肖玉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14-19.  doi:
摘要 ( 790 )   HTML( )    PDF (577KB) ( 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牦牛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9个物种相应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了牦牛与其它物种间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牦牛HFABP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1、外显子2、外显子3 和外显子4大小分别为73、173、102和54 bp,内含子1、内含子2和内含子3大小分别为3 460、1 892和1 495 bp。CDS序列全长为402 bp,前体氨基酸数为133个。不同物种间在该基因核苷酸序列上有较高的保守性。牦牛与普通牛、绵羊、山羊、猪、人、大鼠、小鼠、鸡、斑马鱼各物种在HFABP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上同源性大小分别为998%、978%、970%、928%、888%、833%、831%、764%、687%。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小进化法用HFABP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物种间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3种方法构建的物种间分子系统进化树基本一致。系统树总体分为两支,斑马鱼为独立的一支,而牦牛与其它物种为另一大分支。牦牛与普通牛、绵羊与山羊先分别聚在一起,然后再聚为一类;后与猪、人依次聚为一类。小鼠和大鼠先聚为一类,再与人和其它物种聚类,然后再与鸡聚为一类。该系统聚类结果与动物学分类一致,表明HFABP基因适合于构建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
中国6个山羊群体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艳红;何晓红;关伟军;浦亚斌;李金泉;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20-24.  doi:
摘要 ( 706 )   HTML( )    PDF (676KB)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30个微卫星座位,对中国6个群体山羊(阿尔巴斯、二狼山、乌珠穆沁、阿拉善、辽宁绒山羊和陕南白山羊),共计24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各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 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各群体的平均杂合度(He)、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0.367~0.467、0.533~0.639、2.571~4.915。分析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了NJ聚类,结果将6个山羊群体分为两大类。为进一步对山羊品种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鸡FASN基因2个位点的多样性及其与体重、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
欧阳建华;谢亮;刘杰;骆毅媛;梁章敏;聂庆华;张细权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25-30.  doi:
摘要 ( 1350 )   HTML( )    PDF (695KB) ( 7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脂肪酸合成酶 (Fatty acid synthase, FASN )基因最后1个内含子2个突变的多样性,并运用资源参考家系研究了这2个突变对鸡体重、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 红色原鸡Hae ⅢPCRRFLP位点B基因频率为最高(0.85), 泰和鸡及余干乌黑鸡为最低(0.21),品种间差异较大,但未发现肉用与蛋用鸡种间的差异;在Pst I-PCR-RFLP位点上, A基因频率在崇仁麻鸡中表现为最高(0.5),在裸颈鸡为最低(0.19),品种间差异较小。(2) Hae Ⅲ-PCR-RFLP位点表现为CC型个体体重最小,大部分阶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Pst I-PCR-RFLP位点表现为差异不显著。2位点合并基因型中,以BC/GG体重为最高,大部分阶段有显著性差异 (P<0.05)。(3) Hae Ⅲ-PCR-RFLP位点表现为BB型比其它基因型有更强的脂肪沉积能力(P<0.05),而Pst I-PCR-RFLP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未表现出脂肪沉积能力的差异,合并基因型中以BB/GG脂肪沉积能力最强(P<0.05)。(4) 2位点在脂肪沉积和体重上均表现一定的互作效应。
GNRHR、IGF-1基因对文昌鸡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吴旭;王金玉;严美姣;李慧芳;陈宽维;汤青萍;朱文奇;俞亚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31-35.  doi:
摘要 ( 746 )   HTML( )    PDF (723KB)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以控制文昌鸡繁殖性状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 (GNRHR)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 (IGF-1) 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GNRHR基因和IGF-1基因在文昌鸡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同时对这2个基因与文昌鸡繁殖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NRHR基因内含子1的537 bp位置有C→T碱基的变异,在文昌鸡中检测到AA、Aa、aa 3种基因型, 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9, 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31;在IGF-1基因5′非翻译区 (5′UTR)发现C→T碱基的变异,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PstI识别位点,经PCR-RFLP分析,在文昌鸡中检测到BB、Bb、bb 3种基因型,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47。对其基因型与所检测个体相应的繁殖性状采用GLM分析进行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GNRHR基因对300日龄产蛋数、400日龄产蛋数有显著影响 (显性作用),IGF-1基因对300日龄产蛋数有显著影响 (加性作用)。因此,推测GNRHR基因和IGF1基因可能是影响鸡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并且能够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用于对鸡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固定。
生长因子EGF、bFGF对猪孤雌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刘吉;潘登科;张莉;牟玉莲;张勇;杨述林;王子荣;冯书堂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36-39.  doi:
摘要 ( 760 )   HTML( )    PDF (743KB) ( 6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EGF和bFGF,研究EGF和bFGF对猪孤雌胚体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在1细胞阶段添加EGF或bFGF,添加EGF能够显著提高孤雌胚的卵裂率(P<0.05);2~4细胞阶段添加EGF和bFGF,添加EGF组和添加bFGF组的囊胚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添加bFGF组的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都略高于对照组和添加EGF组。说明EGF和bFGF有利于猪孤雌胚的体外发育,而且,bFGF能够通过提高囊胚细胞数而提高猪孤雌胚的质量。
动物营养
单色光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额尔敦木图;陈耀星;王子旭;李俊英;曹静;贾六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40-45.  doi:
摘要 ( 1684 )   HTML( )    PDF (775KB)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分别采用红(660 nm)、绿(560 nm)、蓝(480 nm)3种发光二级管(处理组)和白炽灯(400~770 nm) (对照组),对180羽海兰褐蛋鸡进行人工照明,每组45羽,光强度均为15 lx,光照时间为16 h,试验期为19~52周龄。结果表明:19~36周龄,蓝光组产蛋率(86.8±0.5)%显著高于其它光照组(P<0.05),其日产蛋量最高(47.7±0.34)g,料蛋比(2.75±0.07)最低,后两者与红光和绿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7~52周龄,红光组产蛋率显著高于蓝光和绿光组(P<0.05),白光组日产蛋量(59.0±0.74)g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其料蛋比(2.1±0.04)最低。19~36周龄,各组破蛋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白光组软蛋率(1.3±0.3)%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在37~52周龄,各组破蛋率和软蛋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15 lx光强度下,试验前期(19~36周龄)选用蓝光照明,后期(37~52周龄)改为白炽灯,可以显著提高产蛋量和饲料转换率。
血清剥夺对原代培养大鼠脂肪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卢建雄;杨公社;陈粉粉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46-52.  doi:
摘要 ( 1008 )   HTML( )    PDF (951KB) ( 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血清剥夺/血清培养实验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甘油试剂盒和RT-PCR,诱导和测定了大鼠附睾脂肪垫分离和培养的脂肪细胞生脂和脂解及其相关酶和转录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探讨脂肪细胞脂代谢通路中关键酶和转录因子基因转录表达的规律。结果显示,依血清剥夺时间延长,脂肪细胞激素敏感脂酶(HSL)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恢复血清培养后,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脂解活性的变化一致;脂肪生成及生脂相关基因脂肪酸合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 mRNA表达水平依血清剥夺持续时间明显下降(P<0.05),恢复血清培养,随培养时间延长显著提高(P<0.05);血清剥夺显著降低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 mRNA水平,但血清剥夺72 h与36 h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剥夺72 h后恢复血清培养36 h和72 h,SREBP-1c 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生脂及FAS和ACC1表达与ChREBP mRNA水平一致,但与SREBP1c不一致,提示ChREBP与成熟脂肪细胞生脂基因转录激活可能有更密切的关系,但尚待在蛋白水平进一步证实。
预防兽医
表达乙脑病毒PrM基因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李自力;陈焕春;徐高原;方六荣;肖少波;王祥;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53-58.  doi:
摘要 ( 754 )   HTML( )    PDF (937KB) ( 7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疫苗株基因组RNA为模板,采用RT-PCR一步法扩增了PrM基因的全长cDNA(558 bp),用BamHI和 EcoRI双酶切PrM基因的扩增产物,回收目的基因后将其克隆至经同样酶切的伪狂犬病病毒通用转移载体pPgG-uni中,获得了转移载体pPgG-PrM,并对其外源片段进行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已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强毒株和SA14-14-2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比较, PrM基因的同源性为100%。以伪狂犬病病毒Ea株TK-/gG-/LacZ+突变株为载体构建了一株表达乙型脑炎病毒PrM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TK-/gG-/PrM+,为进一步开展猪乙型脑炎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猪脑心肌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盖新娜;杨汉春;郭鑫;吕艳丽;王芳;陈艳红;查振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59-65.  doi:
摘要 ( 711 )   HTML( )    PDF (948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规模化猪场疑似病例组织病料中分离到5株脑心肌炎病毒(EMCV),对其中的2株(EMCV BJC3和 EMCV HB1)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7 nm,呈圆形;2株病毒均不耐酸,对氯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性有所不同,60 ℃加热1 h可被灭活,二价阳离子对病毒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EMCV多克隆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分离毒株感染的BHK21细胞的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对分离毒株进行了VP1和3D基因的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个毒株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46%,与GenBank中EMC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1.61%~99.5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5%以上;3D基因扩增片段序列与其它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基于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表明,2株分离毒均位于进化树的主干上,变异度不大。由此表明,EMCV感染已在我国猪场存在。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Y株3′端8.5 kb片段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殷华平;郭万柱;宋振辉;孙志勇;徐志文;王小玉;陈进会;杨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66-71.  doi:
摘要 ( 1309 )   HTML( )    PDF (947KB)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GenBank的核酸序列,设计6对引物自TGEV SCY株中分别扩增了长为1.5 kb、2.0 kb、1.1 kb、1.4 kb、1.4 kb、1.3 kb的6个片段,经克隆测序拼接后获得8 495 bp的TGEV部分序列。根据与其他TGEV和冠状病毒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比较表明,该段序列克隆了除TGEV聚合酶基因以外的S、M、N、E、NSP3a、NSP3b、ORF7共7个基因的核酸序列;根据S、M、N基因的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GEV-SCY株与TS、HN2002、TO14、pudue等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密码子偏爱性分析结果认为TGEV在对密码子的使用上存在轻微的偏向性,个别氨基酸偏向于选择以A和T结尾的密码子。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AIBk株全基因组的分段克隆、测序及分析
周生;王红宁;唐梦君;黄勇;柳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72-77.  doi:
摘要 ( 817 )   HTML( )    PDF (962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IBV基因组序列,经多重比较后设计19对引物,用RTPCR方法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肾病变型分离株SAIBk株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段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明: SAIBk株基因组序列全长27 520 bp,A+T的含量占6174%,具有典型的冠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内碱基的插入和缺失主要分布在3 220-3 470位、20 560-20 810位、25 310-25 600位和27 150-27 220位。与GenBank上公布的5株IBV基因组序列Beaudette、Mass41、Cal99、BJ、KQ6的同源率分别为87.2%、87.6%、87.2%、85.6%和87.5%。SAIBk株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3′UTR和5′UTR是基因组中最为保守的区域,同源率在90.9%~97.7%,而S1基因是基因组中变异最大的区域,同源率在74.8%~83.2%。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AIBk株与国内分离株S14、LX4、BJ的亲缘关系较近。
表达猪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
汪思钧;廖明;任涛;张春红;黄忠;曹汉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78-83.  doi:
摘要 ( 796 )   HTML( )    PDF (951KB) ( 6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表达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重组腺病毒。首先将血凝素基因亚克隆到穿梭载体质粒pAdenoVator-CMV5-IRES-GFP上,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AdenoVatorΔE1/E3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菌株,经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质粒pAd-HA-GFP。将该重组质粒转染293细胞以包装重组腺病毒。根据报告基因GFP的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证明获得了可正确表达猪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重组腺病毒rAd-HA-GFP。重组腺病毒经一次性腹腔注射接种昆明鼠,2周后可检测到血凝抑制抗体,并且抗体至少可以持续12周,证实重组腺病毒介导表达的血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
牛分枝杆菌哺乳动物细胞侵袭蛋白4E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圆二色谱分析
徐广贤;赵德明;周向梅;尹晓敏;杨建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84-88.  doi:
摘要 ( 1115 )   HTML( )    PDF (981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牛分枝杆菌侵入宿主细胞和在肺泡巨噬细胞长期存活的机理,本研究以牛分枝杆菌的DNA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扩增克隆牛分枝杆菌哺乳动物细胞侵袭蛋白4E(Mammalian cell-entry protein 4E,mce4 E)基因,将所扩增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与GenBank上所公布的牛分枝杆菌和人分枝杆菌mce4 E基因同源性为100%。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宿主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鉴定,结果证明目的蛋白获得高效表达, 表达量占菌体总量的53.3%,分子量约为45 ku; 利用Ni-NTA琼脂糖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纯化率大于95%;纯化的蛋白经过透析复性、圆二色谱(CD)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为典型的α螺旋型结构,经Jascow32软件分析计算,mce4E蛋白含有39.1%的α螺旋,60.9%的无规卷曲, 无β-折叠和转角,为进一步开展牛分枝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和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位点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固始鸡中枢免疫器官细胞和自然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李奎;康相涛;刘英;李明;孙桂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89-95.  doi:
摘要 ( 782 )   HTML( )    PDF (1320KB) ( 7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固始鸡17日龄胚胎、4周龄和19周龄固始鸡正常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始鸡胚胎胸腺和法氏囊超微结构不同于4周龄和19周龄固始鸡;在中枢免疫器官内免疫细胞存在着自然凋亡现象,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变化,其次是线粒体增生。核质凝集为新月形、C字形、圆环形、花瓣状等多种形态,凋亡细胞裂解为凋亡小体,最后被巨噬细胞吞噬。
几种黏膜免疫佐剂对鸡小肠IgA分泌细胞的影响
张小飞;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96-100.  doi:
摘要 ( 779 )   HTML( )    PDF (1030KB) ( 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在新城疫Ⅳ系弱毒苗中添加黏膜免疫佐剂乳酸杆菌、CpG DNA、重组IL-2、氟化钠和大豆黄酮, 经口免疫鸡后,研究十二指肠、空肠、Peyer’s斑单位面积IgA分泌细胞的变化。首先提纯鸡IgA和制备兔抗鸡IgA血清,然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显示鸡小肠IgA分泌细胞。结果表明,在免疫后第3周、第5周乳酸杆菌组比新城疫组(ND)极显著增加各段小肠IgA分泌细胞的数量(P<0.01);CpG DNA、重组IL-2和大豆黄酮在整个免疫期内均明显增加鸡小肠黏膜局部IgA分泌细胞数量;NaF对鸡体黏膜局部IgA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加。结果表明乳酸杆菌、CpG DNA、重组IL-2和大豆黄酮是有效的口服黏膜免疫佐剂。
研究简报
B型副鸡嗜血杆菌血凝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活性鉴定
王宏俊;张培君;龚玉梅;杨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1):  101-104.  doi:
摘要 ( 702 )   HTML( )    PDF (984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凝素是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 Hpg)的主要抗原成分之一,鸡只对 Hpg的免疫力与血凝素抗体滴度成正相关。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B型Hpg Dalian株的血凝素基因序列(AY622378),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扩增Hpg血凝素基因的引物。以大连分离株Hpg中提取的细菌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出了1 038 bp的血凝素基因,将其克隆到pET-32a载体上,构建了pET-HA原核表达质粒并在BL21大肠杆菌中过量表达。血凝试验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血凝活性;Western试验证明该重组蛋白可以被B型Hpg特异性鸡血清所识别。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Hpg的血凝素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分析了重组蛋白的血凝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