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5
遗传繁育
鸭甲状腺激素应答基因(THRSPα)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詹凯;徐桂云;杨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21-525.  doi:
摘要 ( 1777 )   HTML( )    PDF (512KB) ( 1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从比较基因组学角度研究鸭、鸡甲状腺激素应答Spot14 alpha (THRSPα)基因突变的异同,根据对鸭THRSPα基因克隆和表达的研究结果,采用多样本PCR产物测序方法筛查鸭THRSPα基因编码区和部分内含子区的核苷酸变异,并与已知的鸡THRSPα基因编码区多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鸭THRSPα基因突变频率远高于鸡,编码区平均突变频率为每1 000个碱基有23个碱基发生突变,内含子区平均每1 000个碱基有28个碱基发生突变。编码区16个突变有3个为错义突变,其余均为同义突变。并且THRSPα蛋白靠近亮氨酸拉链结构域N端的第81位天冬氨酸(Asp81),在鸭中错义替换为缬氨酸(Val),在鸡中发生插入或缺失。提示鸭在进化过程中所受选择程度低于鸡,使其THRSPα基因碱基替换频率和分布均匀度均高于鸡,二者在脂肪性状相关的Asp81位点处均发生缺失或突变。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鸡肉品质性状的关系研究
叶满红;文杰;曹红鹤;李宏滨;陈继兰;赵桂苹;郑麦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26-532.  doi:
摘要 ( 1083 )   HTML( )    PDF (644KB) ( 8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AFABP基因在北京油鸡、矮脚鸡、泰和乌骨鸡、崇仁麻鸡、鹿苑鸡、霞烟鸡等6个地方品种鸡和AA肉鸡中的多态性,发现的3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测序分析表明:多态位点的产生分别是由碱基C→T、G→A以及C→T的变异引起的。在北京油鸡、矮脚鸡群体中对各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体重、肌内脂肪、腹脂率等脂肪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间在部分肉品质相关性状上差异显著。
皖西白鹅催乳素基因Exon2克隆及多态性研究
耿照玉;陈兴勇;姜润深;韩厚明;陈燕;刘春喜;袁绍有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33-536.  doi:
摘要 ( 952 )   HTML( )    PDF (560KB)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皖西白鹅为材料,用PCRSSCP法分析了PRL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结果表明,PRL基因外显子2存在1个SNP位点。等位基因A频率为0.423 7,B频率为0.576 3。χ2分析表明,基因型在群体内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脱羰秋水仙碱(DM)辅助去牛卵母细胞核的研究
李向臣;吴月红;马毅;山灵;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37-541.  doi:
摘要 ( 833 )   HTML( )    PDF (473KB) ( 6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体细胞去核是核移植关键步骤之一。利用脱羰秋水酰碱(Demecolcine,DM)显示牛卵母细胞染色体的位置进行去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试验:卵母细胞在DM中孵育浓度、卵母细胞在DM中孵育时间及卵母细胞成熟时间对显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牛卵母细胞用离子霉素激活5 min,DM孵育2 h完全诱导去核,结果没有见到完全去核的卵母细胞;(2)挑选有第一极体的成熟牛卵母细胞,在浓度为0.5 μg/mL的DM中孵育2 h显示率可达76.54%;(3)牛卵母细胞在成熟18 h可以获得73.86%的显示效果。(4)在没有去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中添加DM取得了更好的显示效果(80.82%),囊胚的发育率也较其它组高,可达18.60%,说明未去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添加DM更有利于显示染色体的位置,而且更有利于囊胚的发育。利用DM显示染色体的位置不仅可以高效快速的去核,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去核时荧光对卵母细胞的照射。
不同培养条件对牛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特性鉴定
张仕强;毕聪明;彭树英;吕宁;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42-547.  doi:
摘要 ( 843 )   HTML( )    PDF (613KB) ( 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血清浓度以及干细胞因子(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牛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鉴定。试验1:以高糖DMEM为基础培养液,添加浓度为0%、2.5%、5%和10%的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分为4个试验组。结果表明,血清浓度影响牛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添加2.5%的FBS比较合适。试验2: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SCF、LIF及GDNF,可增加精原干细胞的数量,其中加入20 μg/L SCF、80 μg/L GDNF、10 μg/L LIF后,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提高精原干细胞数(P<0.05)。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对牛精原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弱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ntegrin β1阳性、ckit阳性;经RT-PCR扩增,获得了120 bp的Gfrα1序列和280 bp的c-kit序列,与预期的产物大小一致。因此,培养液中添加2.5%FBS、20 μg/L SCF、80 ng/mL GDNF、10 μg/L LIF 对精原干细胞的增殖有利。
单精注射法生产转基因小鼠的研究
苗向阳;邵建军;方昌阁;丁淑燕;任慧英;朱瑞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48-551.  doi:
摘要 ( 1564 )   HTML( )    PDF (463KB)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子胞质内显微受精技术(ICSI)作为辅助受精的一种手段,将体外受精研究和胚胎的显微操作技术结合起来,比以往对精子质量的要求大大降低,使其无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还是在哺乳动物的生殖生理基础研究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用小鼠精子及小鼠精子与GFP基因孵育后对小鼠卵母细胞进行ICSI,获得子代鼠。提取鼠尾基因组DNA,应用PCR、Southern blot进行整合检测。在发育至成年的11只小鼠中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到3只阳性(27.3%)。结果表明,利用ICSI技术可以高效地生产转基因小鼠。
番鸭 (Cairina moschata ) 睾丸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王长康;黄一帆;黄小红;陈宏惠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52-557.  doi:
摘要 ( 1285 )   HTML( )    PDF (592KB) ( 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番鸭睾丸为材料,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DEAE-32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柱层析纯化,获得比活力为19.18 U/mg、纯化倍数为6.46倍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制剂。以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为底物,研究酶催化底物水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酶的最适pH为5.6,该酶在pH3.0~7.6区域较稳定,而在pH>7.6能很快失活;酶的最适温度为55 ℃。当温度为80 ℃时,酶完全失活。在40 ℃以下处理30 min,酶活力保持稳定,高于45 ℃,酶稳定性较差。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双曲线方程,测得米氏常数Km为0.215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为5.54 μmol/L·min。酶催化pNP-β-D-GlcNAc反应的活化能为69.05 kJ/mol。金属离子对酶的效应试验表明:高浓度的Na+和K+对酶有抑制作用;Mg2+对酶有轻度激活作用, Cu2+、Pb2+、Zn2+、Ca2+ 、Ba2+对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Al3+对酶有抑制作用。
动物营养
内流质子梯度对Gly-Pro在仔猪小肠跨膜转运中的驱动作用
代建国;李德发;朴香淑;丁玉华;王春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58-562.  doi:
摘要 ( 2146 )   HTML( )    PDF (512KB) ( 1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内流质子梯度对仔猪小肠中Gly-Pro跨膜转运的影响,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及体外孵育技术,观察在不同H+浓度条件下,Gly-Pro在仔猪小肠刷状缘膜囊(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BBMV)的跨膜转运量。结果表明:膜囊内液pH为7.5时,Gly-Pro的转运显著地受到膜囊外液pH值的影响,pH为4.5~5.5时,转运最快;其中pH为5.0时的Gly-Pro跨膜转运速度在1.20 min一直高于pH为7.5时的转运速度;内流质子梯度的存在可以显著促进Gly-Pro的转运,无内流质子梯度时,Gly-Pro的转运不受膜囊外液pH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跨膜内流质子梯度是仔猪小肠中Gly-Pro的跨膜转运的一种驱动力。
妊娠后期限饲对母羊分娩后血中GH、IGF-I、T3、T4和INS浓度的影响
齐景伟;候先志;高峰;刘淑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63-567.  doi:
摘要 ( 1043 )   HTML( )    PDF (551KB) ( 8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经同期发情且同期受孕,妊娠90 d的健康蒙古绵羊100只,分为代谢能(ME)0.175 MJ/(kgw0.75·d)(RG1)、0.33 MJ/(kgw0.75·d)(RG2)以及自由采食对照组(CG)3个营养水平处理组,研究妊娠后期不同营养水平限制饲养对母羊分娩后生理补偿期内血中GH、IGF-I、T3、T4和INS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羊从分娩后10 d开始,各限制组RG1和RG2组GH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而IGF-I、INS、T3、T 4浓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分娩30 d后,各组各指标变化复杂,RG1和RG2组GH浓度均有所下降,而IGF-I、INS、T3、T 4浓度缓慢回升,到150 d后,各限制组GH、IGF-I、INS、T3、T4浓度都与对照组水平持平,而且在整个生理补偿期内,RG2组表现更突出。
预防兽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影响
磨美兰;杨汉春;郭鑫;吕艳丽;周双海;陈艳红;查振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68-573.  doi:
摘要 ( 1535 )   HTML( )    PDF (615KB) ( 14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定量竞争PCR技术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后不同时相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中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分子SLA-DR、Ii链和SLA-DM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mRNA转录动态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PRRSV感染后PAM的SLA-DR mRNA转录水平在3、7和14 d下调,低于对照组;感染后3 d,Ii链、SLA-DM 和CD40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CD80和CD86mRNA转录水平也在感染后3 d明显下调(P<0.05)。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AM表面的SLA-DR抗原的结果表明,在感染后3 d短暂上升,7 d之后一直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PRRSV感染早期对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外源性抗原加工和递呈功能产生显著影响,导致其外源性抗原递呈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
仔猪腹泻粪样中猪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
曾智勇;郭万柱;徐志文;宋振辉;殷华平;王新;王小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74-580.  doi:
摘要 ( 1411 )   HTML( )    PDF (759KB) ( 1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病毒培养液中添加胰酶的方法,笔者从仔猪腹泻粪样中分离并鉴定了1株能在Vero细胞上稳定产生CPE,即以细胞颗粒增多、肿胀、漂落为特征的猪呼肠孤病毒SC-A株。在感染细胞中,病毒胞浆包涵体及特征性微管样结构明显,病毒粒子多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直径约70 nm。克隆测序结果表明:SC-A S2全基因(DQ396805)大小为1 331 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4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量约为47.14 ku的σ2蛋白;与标准株T1L、T2J、T3D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6.9%、76.7%、85.4%,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6%、93.3%、98.3%。在以σ2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中,标准株及野外分离株可被划分为A、B、C 3个大的进化分支;除T3C31外,其余3型野外分离株及SC-A株和所有血清1型病毒株均位于进化分支C中。
我国部分省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阳秀英;韦平;黄志永;磨美兰;韦天超;李康然;韦住奉;赖家宏;朱学勤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81-588.  doi:
摘要 ( 1953 )   HTML( )    PDF (706KB) ( 13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RT-PCR技术,对2000-2006年间收集于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海南的临床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的法氏囊、脾脏和骨髓样品进行检测,对检测呈阳性的病料采用9~11日龄的鸡胚通过绒毛尿囊膜或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的方法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分离和传代,结果成功分离到23株IBDV;设计针对IBDV VP2基因高变区(用vVP2表示)的引物对这些分离株及5株常用的中等毒力商品疫苗株进行RTPCR扩增并对其进行酶切分析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比较23个分离株与参考毒株的vVP2的序列并绘制遗传系谱树。结果表明BH09、BH11、JS1、 JS7、YY1、YY6、YL051、050222、TSC-2(9)、TZ(3)、HN0602共11个分离株属于超强毒株,与已发表的vvIBDV其它中国分离株、日本分离株OKYM、欧洲分离株DV86和UK661的亲源关系均较近;040124、YL052、020180、YLZF2、040131、BH15、YY2、050045、050057、050258、TSC1(3)、A038共12株属于经典毒株,其中040124、YL052 2株属于中等偏强毒力疫苗株,其余10株则属于弱毒疫苗株。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近6年来在我国5个省区养鸡业中流行的IBDV主要为vvIBDV毒株,而且所有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均缺乏明显的时间和地域的遗传特征。
基础兽医
猪肾脏等组织中盐酸莱克多巴胺的HPLC检测方法及其残留消除
申屠芬琴;强致懿;张素霞;丁双阳;江海洋;沈建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89-594.  doi:
摘要 ( 2135 )   HTML( )    PDF (531KB) ( 1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建立了猪肝脏、肾脏、肌肉和脂肪中盐酸莱克多巴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的检测限为1 ng/g,定量限为2 ng/g,肝脏的平均回收率在73.4%~83.2%,变异系数在2.1%~6.6%;肾脏的平均回收率在73.1%~95.5%,变异系数在3.8%~4.0%;肌肉的平均回收率在80.7%~82.5%,变异系数在4.9%~9.1%;脂肪的平均回收率在73.3%~78.8%,变异系数在2.9%~6.7%。对60头健康猪以18 mg/kg的剂量混饲给药28 d,停药饲喂14 d。在给药7、14、28 d和停药1、2、3、7、9、14 d分别屠宰6头猪,取各组织进行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肾脏中残留量最高,肝脏其次,残留量在停药期间较给药期间显著降低。其中肾脏和肝脏中的残留量分别在停药14 d、停药9 d后降至定量限以下;肌肉和脂肪中的残留量显著低于肾脏和肝脏,给药28 d时,残留基本低于定量限;停药1 d时均低至检测限以下。
肉鸡腹水综合征患鸡右心组织钙沉积和Ca2+-ATPase活性变化
利凯;马利芹;董世山;徐彤;田勇;王建琳;王慧钰;欧德渊;乔健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595-600.  doi:
摘要 ( 890 )   HTML( )    PDF (690KB) ( 6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右心肥大衰竭是腹水综合征患鸡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在调节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及其生长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应用右心导管法测定AS患鸡右心压力变化情况,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电镜酶细胞化学法研究AS患鸡右心组织Ca2+和钙泵(Ca2+-ATPase)活性变化及其精确定位。结果显示AS组肉鸡右心室舒张压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右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也极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肉鸡右心组织偶见少量散在的Ca2+沉淀颗粒,低温诱发AS患鸡右心组织发生了明显的钙沉积;对照组肉鸡的右心组织Ca2+-ATPase以高电子密度颗粒分布于肌浆网、线粒体膜等处,AS患鸡心脏组织的Ca2+-ATPase的电子密度颗粒显著减少或缺失。本研究揭示,在低温条件下AS患鸡具有明显的右心舒张功能障碍,Ca2+浓度增高和Ca2+-ATPase功能抑制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铜对雏鸡淋巴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崔恒敏;徐之勇;彭西;朱奎成;邓俊良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601-607.  doi:
摘要 ( 198 )   HTML( )    PDF (906KB) ( 1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1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300 mg/kg,高铜Ⅲ组;Cu 400 mg/kg,高铜Ⅳ组;Cu 500 mg/kg,高铜Ⅴ组;Cu 600 mg/kg,高铜Ⅵ组)6周,以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研究了高铜对雏鸡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电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比较,高铜Ⅳ、Ⅴ和Ⅵ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发生凋亡的频率明显增高。发生凋亡的淋巴细胞表现为染色质凝聚、边集,细胞核呈新月形、“C”形、花环状(或圆斑状)及花瓣状。流式细胞术测定显示,高铜Ⅳ、Ⅴ和Ⅵ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铜Ⅰ、Ⅱ、Ⅲ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饲粮铜含量超过300 mg/kg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研究简报
Leptin基因对陆川猪和大白猪产仔数的影响
张冰;杨公社;孙超;黄敏瑞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608-613.  doi:
摘要 ( 840 )   HTML( )    PDF (621KB) ( 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leptin基因在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在陆川猪和大白猪群体中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发现了两个SNPs位点,并对其不同基因型个体PCR回收产物进行测序,同时对这两个SNPs位点与产仔数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SNPs位点分别是在第3 469碱基处发生了T→C突变和第3 714碱基处发生了T→G突变,这两个突变都是同义突变;T3714G SNP对陆川猪产仔数影响显著( P<0.05),而对大白猪产仔数影响不显著( P>0.05),T3 469C SNP 对陆川猪和大白猪产仔数影响均不显著( P>0.05)。
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方法的初步探讨
冯贵雪;王晓丽;卞桂华;石德顺;杨素芳;舒益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614-619.  doi:
摘要 ( 2271 )   HTML( )    PDF (671KB) ( 1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探讨无卵丘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可行性,以便为研究卵母细胞成熟机理提供模型。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随机分为5组,然后分别进行直接成熟培养(M1),与卵丘细胞单层共培养(M2),用未扩展的卵丘细胞块包围培养(M3),与扩展的卵丘细胞团共培养(M4)和用卵巢组织包围培养(M5)。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24 h后检查第一极体(PB1)排出率,随后对这些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评定其成熟质量。结果发现, M4组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明显高于M1组和M5组,其它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M5组的孤雌激活卵裂率显著低于M1组和M4组(P<0.05),而与M2组和M3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M3和M4两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M1组和M5组(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未扩展卵丘细胞包围法和扩展卵丘细胞团支撑法可促进无卵丘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但与卵丘细胞单层共培养没有作用;(2)卵巢组织包围培养不利于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鸡胚精原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初探
孙国波;葛剑辉;魏彩霞;孙鹏翔;戴建明;李碧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07, 38(6):  620-624.  doi:
摘要 ( 797 )   HTML( )    PDF (676KB)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体外定向诱导鸡胚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采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组成的诱导液对鸡胚精原干细胞进行诱导,利用Von Kossa’s法、改良的钙钴法及免疫组化I型胶原 (Collagen Ⅰ)进行成骨细胞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诱导后成骨细胞形成率达到82%,诱导后的细胞经Von Kossa’s染色可见细胞间布满黑色颗粒,提示有矿化基质沉积;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胞浆呈深棕色或深黑色,免疫组化法染色细胞呈阳性。因此可以得出:鸡精原干细胞(SSCs)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