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1-24
遗传繁育
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测定及其在牛亚科中分类地位的研究
李齐发;李隐侠;赵兴波;潘增祥;刘振山;张庆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6.  doi:
摘要 ( 1577 )   HTML( )    PDF (406KB) ( 9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九龙牦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属绵羊作为外类群利用D-loop区序列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牦牛、野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欧洲野牛和亚洲水牛)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全长893 bp,与普通牛源序列的同源性为87.4%,其中有17个碱基的缺失;在牛亚科内,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最小,为6.2%~6.8%,而与牛属中普通牛、瘤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较大,为10.0%~1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野牦牛首先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古生物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支持将牦牛、野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的观点。
中国部分地方水牛品种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齐国强;昝林森;张桂香;王志刚;王均辉;韩旭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7-11.  doi:
摘要 ( 1259 )   HTML( )    PDF (404KB)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我国10个地方水牛品种110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序列(930 bp左右)进行分析,共检测到50种单倍型,10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单倍型多样度(Haplotype diversity, Hd)为0.895 2±0.024 0,核苷酸多样度(Nucleotide diversity, π)为0.020 0±0.005 6,平均核苷酸差异(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k)为18.445 0,表明我国水牛的遗传多态性丰富。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这10个品种的水牛主要有两个母系起源。
马DRD4基因部分序列克隆和PCR-RFLP分析
范彩云;芒来;程建波;森 裕司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2-15.  doi:
摘要 ( 1252 )   HTML( )    PDF (515KB)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隆了马DRD4基因完整第1内含子及部分第1、2外显子序列,并用StuI限制性内切酶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了包括引入品种、培育品种和地方品种6个类型共270匹马的DRD4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酶切产物分离,并用银染法显色。结果经Stu I内切酶消化表现出多态,由3种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出现了6种基因型;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乌审马(WS)、巴而虎马(BH)和乌珠穆沁马(WZ)(P > 0.05)达到平衡,而其余均未达到平衡(P < 0.05)。
2个山羊品种多胎性状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宋宇轩;朱广琴;王益兵;王建刚;曹斌云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6-23.  doi:
摘要 ( 875 )   HTML( )    PDF (693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比较基因组学原理,选择与绵羊高繁殖力紧密关联的4个微卫星标记OarAE101、OarHH55、BM1329、BMS2508,分析其在波尔山羊和西农莎能奶山羊中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4个微卫星标记在波尔山羊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34 0、0.722 2、0.802 1、0.685 5, 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6.719、4.098、5.610、3.542;在莎能奶山羊中的PIC分别为0.765 5、0.738 7、0.670 1、0.682 0,Ne分别为4.849、4.360、3.520、3.609。4个微卫星基因座对波尔山羊和莎能奶山羊的产羔数效应分析表明,在波尔山羊群体中,OarAE101基因座126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具有正效应,而134 bp则呈负效应;OarHH55基因座120和124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具有正效应,而130 bp/140 bp基因型则呈负效应;BM1329基因座185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具有正效应,而176 bp等位基因和215 bp/240 bp 基因型均呈负效应;BMS2508基因座118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具有正效应,而122 bp/141 bp 基因型和148 bp等位基因均呈负效应。在西农莎能奶山羊群体中,OarAE101基因座108 bp等位基因和114 bp/126 bp 基因型对产羔数均呈正效应,而124 bp等位基因则呈负效应;OarHH55基因座120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呈正效应,而150 bp/165 bp 基因型呈负效应;BM1329基因座185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呈正效应,而176 bp等位基因和215 bp/240 bp 基因型则均呈负效应; BMS2508基因座118 bp等位基因对产羔数呈正效应,而141 bp等位基因和153 bp/160 bp基因型均呈负效应。
鸡肌内脂肪双向选择对脂肪性状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李冬立;文杰;赵桂苹;郑麦青;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24-28.  doi:
摘要 ( 772 )   HTML( )    PDF (322KB) ( 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肌内脂肪(IMF)双向选择对脂肪性状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北京油鸡肌内脂肪双向选育系和对照系雏鸡,饲养至56和120 d时,每个系分别屠宰30只母鸡,测定胸肌和腿肌IMF含量、腹脂重、腹脂率及LPL、H-FABP和A-FABP基因mRNA表达量,比较双选系各性状差异,分析IMF遗传选择效果。结果表明,上选系肌肉IMF含量和肉色亮度值(L*)显著大于下选系(P<0.05),胸肉终pH(pHu)显著低于下选系(P<0.05)。LPL基因在120日龄上选系腹脂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选系(P<0.05),下选系胸肌中H-FABP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上选系(P<0.05)。结果表明IMF的双向选择是有效的,该双选系可以作为未来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效应研究的宝贵资源群体。
光照对马岗鹅季节性繁殖活动和内分泌的调控
黄运茂;施振旦;李孝伟;刘志;刘颖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29-36.  doi:
摘要 ( 805 )   HTML( )    PDF (447KB) ( 7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光照对马岗鹅季节性繁殖活动和内分泌的调控。在整个试验期(2004.01.13-12.18)对照组接受自然光照,处理组接受人工控制的长短光照处理。在非繁殖期(4-7月份),对照组公母鹅血浆PRL浓度升高,LH浓度和公鹅睾酮水平降低,鹅换羽;在繁殖期(8-3月份),公母鹅血浆PRL水平下降,LH浓度和公鹅睾酮水平则上升。在处理组,延长光照均使公母鹅PRL浓度升高,LH浓度和公鹅睾酮水平降低,鹅群进入休产期并换羽;缩短光照则降低PRL水平,促进LH分泌和公鹅睾酮水平上升,鹅群进入繁殖期。整个试验阶段,两组中公鹅甲状腺素T3水平均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处理组和对照组母鹅平均产蛋48.8和26.3枚,前者比后者高85.6%。试验结果表明,长光照抑制,短光照促进马岗鹅繁殖活动,光照通过调节PRL和LH的分泌调控马岗鹅繁殖活动的季节性变化。
不同繁殖力山羊年周期中FSH和LH分泌规律的研究
高立坤;葛仕豪;王树迎;王建民;侯衍猛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37-41.  doi:
摘要 ( 725 )   HTML( )    PDF (713KB) ( 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高繁殖力的济宁青山羊和低繁殖力的沂蒙黑山羊年周期血浆中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分泌变化规律,分析FSH和LH与山羊繁殖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中FSH和LH浓度,结果表明:济宁青山羊和沂蒙黑山羊血浆中FSH和LH浓度都存在季节性变化,即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济宁青山羊和沂蒙黑山羊全年各月血浆中FSH和LH的分泌呈波浪式变化;高繁殖力的济宁青山羊各月份和4个季节血浆中FSH浓度均高于低繁殖力的沂蒙黑山羊,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种山羊血浆中LH浓度各月份和4个季节基本无差别。
动物营养
肉鸡肠道NHE2 mRNA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与发育性变化
王修启;邹仕庚;左建军;苏海林;黄志毅;冯定远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42-47.  doi:
摘要 ( 775 )   HTML( )    PDF (649KB) ( 7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遗传背景相同的1日龄父母代雄性Arbor Acre (AA)肉雏鸡120羽,随机分为4个重复,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以30日龄AA肉鸡肠道RNA为模板,研究肉鸡肠道钠/氢交换载体2(Sodium hydrogen exchanger 2, NHE2)mRNA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以AA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RNA为模板,研究肉鸡肠道NHE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结果显示:①AA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NHE2 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回肠和结直肠(P<0.05),而十二指肠和空肠之间、回肠和结直肠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AA肉鸡NHE2 mRNA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中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发育模式,2~16日龄升高,30~44日龄下降,55日龄略微回升;在16和30日龄时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2、44和58日龄(P<0.05)。以上结果说明:AA肉鸡肠道近端NHE2 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远端(P<0.05)。AA肉鸡十二指肠及空肠NHE2 mRNA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发育模式,表明NHE2 mRNA表达受到发育阶段的调控,且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间具有稳定性。
地塞米松对肉仔鸡空肠二糖酶活性及黏膜形态的影响
李勇;蔡辉益;刘国华;郑爱娟;常文环;张姝;董晓玲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48-52.  doi:
摘要 ( 712 )   HTML( )    PDF (368KB) ( 8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应激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影响的机理,本试验用地塞米松模拟应激条件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肉仔鸡空肠二糖酶及黏膜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Arbor Acres(AA)肉仔鸡36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其中3个试验组每只腹部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注射液1 mL(地塞米松剂量分别为0.1、1和5 mg/kgBW),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 d。结果表明:(1)地塞米松显著抑制了肉仔鸡体增重(P<0.05),且随剂量的增大抑制效应增强;(2)地塞米松对肉仔鸡空肠黏膜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 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显著降低了肉仔鸡空肠绒毛高度、吸收面积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P<0.05),5 mg/kgBW地塞米松注射组显著增加了空肠隐窝深度(P<0.05),但地塞米松未对肉仔鸡空肠绒毛宽度和固有层厚度产生显著影响(P>0.05)。从本试验结果可推测应激对肉仔鸡生长的抑制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释放能够降低肠道绒毛高度、吸收面积及增加隐窝深度而损害了肠道的吸收功能有关。
预防兽医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其相关毒力基因分析
于学辉;程安春;汪铭书;王英;王远微;汤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53-59.  doi:
摘要 ( 927 )   HTML( )    PDF (472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规模化养鸭场患典型大肠杆菌败血症雏鸭分离的28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中鉴定出210株(包含37种血清型),其中O93、O78、O92、O76占43.8%(92/210)为优势血清型,O46、O32&O93混合型、O60&O93混合型为首次从鸭群中分离到。应用PCR结合核酸序列测定对210株致病性E.coli(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和28株自健康雏鸭泄殖腔拭子分离的E.coli(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包括强毒力岛(HPI)中的鼠疫菌素受体基因(fyuA)和铁调节蛋白基因(irp2)、I型菌毛必需蛋白基因(fimC)、P型菌毛结构基因(papA)和血清耐受基因(iss)检测,结果表明:fyuA、irp2 、fimC、papA和iss基因在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的携带率分别为41.0%、43.3%、92.9%、 97.6%和96.7%,在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携带率分别为21.4%、25.0%、92.9%、100%和92.9%,患病鸭和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iss、fimC和papA携带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papA的携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宿主(鸡、猪和人)源E.coli;HPI毒力岛在鸭源E.coli中分布较广,其携带率表现为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极显著高于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HPI毒力岛的携带率与菌株的致病性呈明显的正相关,与O78等特定的血清型有一定的关系。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有37.6%(79/210)同时携带fyuA、irp2、fimC、iss和papA基因,极显著高于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14.3%(4/28)(P<0.01)。
O型口蹄疫病毒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蒋韬;梁仲;陈涓;何继军;吕律;马维民;田宏;刘在新;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60-65.  doi:
摘要 ( 772 )   HTML( )    PDF (853KB) ( 1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O型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将兔、豚鼠抗O型FMDV多抗用DEAE-Sephose层析柱纯化。胶体金标记O型豚鼠口蹄疫抗体,形成金标探针并将其喷涂于玻璃纤维上。兔抗O型FMDV抗体和羊抗豚鼠IgG分别标记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带和质控带,各部件按顺序装配形成快速诊断试纸条。如果待检样品中含有O型FMDV,它将与玻璃纤维上的胶体金探针和兔抗O型FMDV抗体形成夹心复合物,并在检测带被固定,沉集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条带。在田间试验中,53份试验样本分别用试纸条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检测,2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5.45%和90.91%。评价试验证实,本研究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非常适于基层兽医实验室诊断时使用。
免疫刺激商品断奶仔猪复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王先炜;姜平;韦显凯;李广明;李军星;董信田;蒋文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66-71.  doi:
摘要 ( 904 )   HTML( )    PDF (817KB) ( 8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起PMWS的必需病原,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或受到外界刺激时表现PMWS临床症状。本试验将16头商品化断奶仔猪(32日龄)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即对照组、钥匙孔血蓝蛋白刺激组、PCV2攻毒组和PCV2攻毒后钥匙孔血蓝蛋白刺激组,用上海某猪场分离株PCV2-SH、钥匙孔血蓝蛋白(KLH)反复刺激断奶仔猪以复制PMWS。其中对照组、钥匙孔血蓝蛋白刺激组未出现症状;PCV2攻毒组症状较轻,出现增重缓慢,伴有短暂的体温升高;而PCV2攻毒后钥匙孔血蓝蛋白刺激组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2头猪在攻毒后第11天濒临死亡,其中1头在第12天死亡,攻毒猪宰杀后脏器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PCV2攻毒组和PCV2攻毒后钥匙孔血蓝蛋白刺激组于攻毒后第4天出现病毒血症,宰杀后肺脏、淋巴结均检测到PCV2的DNA。以上结果说明, PCV2-SH感染结合免疫刺激可以引起商品化仔猪发生PMWS,为PCV2致病机理和免疫学研究提供了动物发病模型。
基于cox I基因对猪囊尾蚴河南分离株种系发育关系的研究
赵光辉;张改平;宁长申;王选年;张龙现;菅复春;鲁琨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72-78.  doi:
摘要 ( 668 )   HTML( )    PDF (489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T-PCR技术从河南部分地域的猪囊尾蚴中获得10个分离株的coxΙ部分基因序列,其长度为344 bp;将其克隆入pMD19-T并测序;分别用Clustal 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AUP 4.0程序MP法和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 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WDANSIST 2.5程序和DNAstar 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河南猪囊尾蚴分离株的coxΙ部分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属于猪带绦虫亚洲基因型;猪囊尾蚴coxΙ部分基因可有效区分出Asian和American/African两种基因型,并可用于不同种带科绦虫的鉴别诊断。因此,猪囊尾蚴coxΙ基因有望作为一种鉴别基因用于带科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的PCR鉴别诊断。
家兔抗长角血蜱免疫模型的建立及对长角血蜱成蜱生长发育的影响
谢俊仁;刘光远;田占成;李知新;贾宁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79-84.  doi:
摘要 ( 1280 )   HTML( )    PDF (371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每隔2周用长角血蜱成蜱定量感染家兔,成功构建了具有不同抵抗力的家兔免疫模型。ELISA检测结果表明,家兔血清中的抗体效价从初次叮咬后第3周开始呈阳性,随着叮咬次数的增加抗体水平逐渐上升,第11周时达到高峰。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家兔对长角血蜱成蜱的吸血和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其抗体水平与长角血蜱成蜱在兔体的吸血周期、死亡率成正相关,与雌蜱的饱血脱落率、饱血体重成负相关。结果进一步证明,蜱的唾液腺是其主要的免疫器官之一。 家兔抗体水平的持续期足以使长角血蜱完成一个世代,可以满足试验需求,是抗蜱免疫研究理想的阳性对照模型。同时,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也可以作为判断动物对长角血蜱抵抗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础兽医
复合黏膜免疫佐剂对鸡小肠细胞免疫的影响
张小飞;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85-90.  doi:
摘要 ( 697 )   HTML( )    PDF (1413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应用复合黏膜免疫佐剂Ⅰ和Ⅱ与新城疫Ⅳ系弱毒苗混合(佐剂Ⅰ组和佐剂Ⅱ组),经口免疫鸡后,研究鸡小肠黏膜局部CD3+T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免疫期内CD3+T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在首免后第3和第5周时十二指肠CD3+T细胞佐剂Ⅱ组比佐剂Ⅰ组显著增加(P<0.05),空肠CD3+T细胞佐剂Ⅱ组比佐剂Ⅰ组极显著增加(P<0.01),第7周时Peyer’s斑上皮内淋巴细胞佐剂Ⅱ组比佐剂Ⅰ组极显著增加(P<0.01);整个免疫期内佐剂Ⅱ组和佐剂Ⅰ组IFN-γ 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表达量较低。本研究表明2种复合黏膜免疫佐剂都能明显增加黏膜局部免疫细胞的数量,提高小肠局部黏膜免疫力。
非洲雏鸵鸟甲状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李升和;彭克美;宋卉;王岩;位兰;唐丽;杜安娜;靳二辉;王家乡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91-96.  doi:
摘要 ( 1102 )   HTML( )    PDF (4370KB) ( 9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2月龄非洲雏鸵鸟甲状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非洲雏鸵鸟甲状腺实质由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甲状腺滤泡大小不一,直径20.0~280.0 μm,平均69.9 μm;滤泡主要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上皮细胞高5.0~15.0 μm,平均9.4 μm。电镜下,滤泡上皮细胞分为A、B两型,A型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胞核较大,常染色质丰富;胞质内RER、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丰富;B型细胞呈扁平或低立方形,胞核扁椭圆形,异染色质较多;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不发达。滤泡旁细胞卵圆形或多边形,数量较少,胞体较大,位于滤泡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之间;胞质内RER、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较多。研究结果提示2月龄非洲雏鸵鸟的甲状腺功能比较活跃,能够合成、分泌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和一定量的降钙素。
TGF-β1在羊驼睾丸的表达与定位
闫永平;董常生;贺俊平;任玉红;赫晓燕;白瑞;谢建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97-102.  doi:
摘要 ( 787 )   HTML( )    PDF (1174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TGF-β1在羊驼睾丸的表达与定位,探索TGF-β1在羊驼睾丸发育及精子发生中的作用。以12和24月龄的羊驼睾丸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TGF-β1在羊驼睾丸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TGF-β1在羊驼睾丸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睾丸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为25 ku且与多克隆兔抗TGF-β1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在12和24月龄羊驼睾丸的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各级生精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光密度测定结果显示:TGF-β1在12、24月龄羊驼睾丸间质细胞的光密度分别为0.730 5±0.011 5、0.562 6±0.012 2;在支持细胞分别为0.420 7±0.013 0、0.325 7±0.008 2;在精原细胞分别为0.457 9±0.009 2、0.374 3±0.015 8 (P<0.01);在管周肌样细胞分别为0.645 5±0.082 0、0.656 9±0.023 0(P>0.05);TGF-β1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细胞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P<0.05)。结果表明羊驼睾丸有TGF-β1的表达;TGF-β1参与羊驼睾丸发育与精子发生的调控。
研究简报
水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测定
李秀林;石德顺;舒金辉;谢体三;崔奎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03-107.  doi:
摘要 ( 785 )   HTML( )    PDF (503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水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IVF)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变化, 本研究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 进行了水牛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2~4细胞,8~16细胞,桑椹胚以及囊胚各阶段的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的测定。依据电泳条带在成像系统下的光密度值,计算端粒酶的相对活性(RTA)。结果发现, 未成熟卵母细胞端粒酶活性比成熟卵母细胞高(P <0.05),受精后2~4和8~16细胞胚胎端粒酶活性相对较低,桑椹胚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P <0.05),囊胚阶段达到最高水平。通过对水牛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细胞数计数及单细胞相对端粒酶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卵母细胞的单细胞端粒酶活性最高,囊胚阶段的最低。单细胞端粒酶活性从未成熟卵母细胞到IVF囊胚阶段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水牛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的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其成熟、发育阻断及全能性的逐步降低有关。
生长猪小肠钠依赖型磷摄入特性的研究
孙杰;张铁鹰;陈志伟;韩进诚;刘志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08-112.  doi:
摘要 ( 1329 )   HTML( )    PDF (381KB) ( 6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6头体重接近的3月龄生长期大白猪,屠宰后刮下肠黏膜,提取3段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囊泡(Brush-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BBMV)。在室温条件下,研究各段小肠BBMV磷的摄入量,pH和钠离子依赖性,并测定BBMV磷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生长猪BBMV对磷的主动吸收和被动扩散在酸性pH下均受到抑制。钠离子水平影响BBMV磷的主动吸收。pH7.4条件下,测得钠依赖型磷转运系统Hill系数(napp)为2.07,即转运1个磷酸根,至少有2个钠离子与其协同转运。不同肠段BBMV磷的主动吸收并没有显著差异。pH7.4条件下,生长猪钠依赖型磷转运系统对磷的亲和力常数(Km)为(0.43±0.09)mmol/L。最大转运速度(Vmax)为(2.25±0.19)nmol/(mg蛋白·15 s)。
重组绵羊pEGFP-PRNP质粒构建及真核细胞转染
霍桂桃;郑杰;徐广贤;尹晓敏;周向梅;杨建民;赵德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13-116.  doi:
摘要 ( 690 )   HTML( )    PDF (665KB) ( 6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携带绵羊朊蛋白基因(PRNP)的重组真核转染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试剂将其转染至神经胶质瘤细胞(C6),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绵羊朊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从细胞水平研究朊蛋白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序列,纯化后将其克隆到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对重组质粒pEGFP-PRNP做酶切鉴定。而后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到C6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经鉴定,绵羊PRNP基因已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成功地构建了重组pEGFP-PRNP质粒,并可稳定地在C6细胞中表达。本研究为外源朊蛋白在细胞中表达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研究朊病毒疾病奠定了基础。
鸡SP-mRNA探针制备及其在INR的杂交反应
冯亚玫;柳金雄;刘仪;陈秋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17-122.  doi:
摘要 ( 718 )   HTML( )    PDF (2152KB) ( 5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RT-PCR方法从鸡脑中扩增P物质(Substance P,SP)基因片段,将其连接于pGMT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挑取阳性克隆,测序鉴定为目的片段。分别利用pGM-T质粒中T7和SP6启动子及T7和SP6RNA聚合酶,以线性化的SP/pGM-T为模板转录合成正、反义DIG标记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技术,用新合成的探针探查SP-mRNA在鸡肠Remak神经(Intestinal nerve of Remak,INR)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鸡INR中SP-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众多,在空、回肠段和直肠段INR中的阳性细胞分别占总神经元的82.98%和98.01%。阳性细胞呈多突起的椭圆形或梭形,在INR神经节中较有规律地层状分布或成群出现,在神经节边缘分布更为密集,并且在节间束也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分布。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证明INR中大部分神经元有SP的mRNA转录,这些神经元作为外来的SP神经纤维可以支配到肠道和输卵管。
基于Mx启动子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定量检测鸡Ⅰ型干扰素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陈伟业;葛金英;肇慧君;胡森;温志远;曹文雁;王喜军;黄克和;步志高
畜牧兽医学报, 2008, 39(1):  123-128.  doi:
摘要 ( 783 )   HTML( )    PDF (676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并建立快速、敏感、准确的Ⅰ型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克隆了鸡Mx启动子(Mxp),并在其下游连接荧光素酶(Luciferase, luc)报告基因,构建鸡Ⅰ型干扰素活性检测质粒pMxp-luc。以pMxp-luc瞬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24 h后用鸡IFN-α/β处理细胞,结果荧光素酶基因在Mx启动子的作用下获得转录表达;荧光素酶的表达量与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有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在干扰素处理细胞6 h后就可以检测;对鸡IFN-α和IFN-β检测的敏感性分别约为抗病毒活性定量检测方法的10和100倍。该检测系统与传统抗病毒定量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准确敏感、便于高通量检测等优势,在禽类乃至哺乳动物干扰素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