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4-25
遗传繁育
应用微卫星DNA标记鉴别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的杂交个体
张毅;孙东晓;俞英;张沅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53-458.  doi:
摘要 ( 830 )   HTML( )    PDF (694KB) ( 8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应用DNA标记鉴定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杂种后代的技术方法并分析中国水牛资源状况,以采自18个本地沼泽型水牛群体、2个引进河流型水牛品种及1个杂交水牛群体的共992份样本为试验材料,检测这些样本在30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基因型。结果显示,2种类型水牛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30个标记的平均分化指数(FST)为(0.310±0.193)。利用个体多座位联合基因型数据,多变量对应分析(multivariat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基于模型的贝叶斯聚类(modelbased Bayesian clustering)2种统计方法都能够灵敏地区分出纯种个体及杂种后代。此外,基于上述统计方法的群体遗传混合分析表明中国水牛总体上具有纯正的沼泽型水牛血统。本研究为今后开展中国沼泽型水牛的品种资源评价、制定保种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
鲁西黄牛肉用品系的选择方案评估
张清峰;许尚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59-467.  doi:
摘要 ( 759 )   HTML( )    PDF (540KB) ( 7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现行鲁西黄牛肉用品系青年公牛体系和二阶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可利用记录作为不同的选种标准。通过超声波扫描周岁活体牛眼肌面积和背膘厚,测定犊牛断奶后第28、42和56天血浆中IGF-Ⅰ平均浓度,将它们作为胴体性状选择的早期记录,设定4种选择方案,采用确定性模型从遗传和经济角度评估这些方案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以现行方案(方案1)为参照,超声波选择方案(方案2)、IGF-Ⅰ选择方案(方案3)以及超声波和IGF-1组合方案(方案4)的指数准确性、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分别提高了0.19、39.05%、63.60%,0.01、25.55%、14.90%和0.21、40.68%、64.08%。以上数据说明,将超声波活体扫描和IGF-Ⅰ浓度测定应用到育种方案中可获得相对理想的育种效果。
济宁青山羊多羔性候选基因BMP15的研究
冯涛;赵有璋;储明星;狄冉;张英杰;方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68-475.  doi:
摘要 ( 1104 )   HTML( )    PDF (730KB)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绵羊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P1和P2),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安哥拉山羊和济宁青山羊各5个个体的BMP15基因外显子1、2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绵羊BMP15基因外显子1(AF236078)相比,山羊BMP15基因外显子1在第268-270位插入3个核苷酸CTT(268insCTT),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第12位插入亮氨酸(12insL);山羊BMP15基因外显子2序列长度与绵羊(AF236079)一致,但存在7处核苷酸不同,引起4个氨基酸变化,济宁青山羊与安哥拉山羊相比在963位存在核苷酸变化(A963G)。依据A963G变异设计引物P3,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BMP15基因外显子2在高繁殖力品种(济宁青山羊)、中等繁殖力品种(波尔山羊)和低繁殖力品种(安哥拉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对济宁青山羊多羔性的影响。结果在济宁青山羊中检测到AA、AG和GG基因型,在波尔山羊中检测到AG和GG基因型,在安哥拉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中仅检测到AA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GG与AA基因型相比存在1个突变(A963G),导致第300位的丝氨酸变为甘氨酸(S300G);济宁青山羊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08、0.059和0.933;高繁殖力山羊品种与中、低繁殖力山羊品种之间BMP15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01)差异;GG基因型济宁青山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G和AA基因型的分别多0.71只(P<0.05)和1.57只(P<0.05),AG基因型比AA基因型的多0.86只(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BMP15基因可能是影响济宁青山羊多羔性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紧密连锁的一个标记。
猪PRL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联分析
曹果清;李步高;石建中;刘宏;刘建华;周忠孝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76-480.  doi:
摘要 ( 1473 )   HTML( )    PDF (471KB) ( 7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检测猪PRLR基因第10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对产仔性能的影响。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大白猪、马身猪、山西黑猪和山西白猪4个品种(系)221个个体PRLR基因第10外显子的多态性,并采用单变量动物模型分析多态位点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RLR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NaeⅠ多态位点。在4个猪种中均检测到A、B 2个等位基因和AA、AB 2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在0.86~0.93之间。该位点对母猪产仔性能有显著影响,AA型母猪的头胎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AB型高1.797和1.293头,达显著水平(P<0.05)。因此,将该位点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种猪选择中,可能会有利于猪繁殖性能的提高。
猪FSHβ和GDF9基因中Alu插入序列多态性
张璐;曹洪战;芦春莲;胡成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81-486.  doi:
摘要 ( 750 )   HTML( )    PDF (1622KB) ( 7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辽宁黑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丹育猪和杜洛克猪的FSHβ亚基基因和GDF9基因的插入片段扩增后进行多态性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产仔数建立GLM模型,探讨2个基因插入序列Alu的多态性与猪产仔数的关系。研究表明:优势基因型BBDD纯合子比AACC型纯合子母猪平均每胎多产仔1.5头(P<0.01)。研究结果表明,FSHβ亚基基因和GDF9基因与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密切相关,这可能会作为猪产仔数性状的遗传标记,而其优势基因型BBDD可以进一步改良猪的产仔数性状。
Mx 基因抗性位点在12个地方鸡种中的分布及遗传结构分析
李慧芳;陈宽维;韩威;朱云芬;张学余;王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87-492.  doi:
摘要 ( 693 )   HTML( )    PDF (756KB) ( 7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Mx基因S631N位点的抗性等位基因A和敏感性等位基因G在我国地方鸡种中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PCRRFLP能准确检测出抗性等位基因A与敏感性等位基因G在12个地方鸡种内的突变,抗性等位基因A在所有群体内的基因频率平均为0304,敏感性等位基因G的频率平均为0696;12个地方鸡种群体Mx基因S631N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平均为0657 2, 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524 0。在该位点上,12个地方鸡种除仙居鸡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外,其余11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经EwensWatterson中立性检验,该位点在各群体内(除白耳鸡群体外)都属于中立性选择。基于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构建的UPGMA聚类图将12个地方鸡种分为3大类,聚类结果反映了12个地方鸡种在Mx基因抗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优势。
羊驼KIT基因exon10-19 cDNA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巧灵;姜俊兵;范瑞文;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493-499.  doi:
摘要 ( 771 )   HTML( )    PDF (2372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羊驼皮肤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羊驼显性白毛控制基因 (KIT) cDNA序列(DQ450844),并与其它动物相应区域作了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羊驼KIT基因exon10-19 cDNA长1 044 bp,编码含34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蛋白质同源性比较显示,羊驼与牛、羊、猪、人、马、猩猩等的同源性大于98%,与鼠的同源性为95%。羊驼aa2编码缬氨酸,而猪、人与牛等动物则编码异亮氨酸,均属于非极性氨基酸;羊驼aa201编码脯氨酸,是非极性氨基酸,而猪、人与牛等动物则编码丝氨酸,是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羊驼aa344编码精氨酸,而猪、人与牛等动物则编码赖氨酸,均为带正电荷的极性氨基酸。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功能分析结果显示:此二级结构中含有大量的α-螺旋;该蛋白编码肥大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其蛋白激酶活性位点位于248~260之间。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KIT基因与羊驼毛色遗传的关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氧化氮对猪腔前卵泡生长发育的影响
姚桂东;陶勇;章孝荣;权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00-506.  doi:
摘要 ( 787 )   HTML( )    PDF (1782KB) ( 7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0.001、0.01、0.1和1 mmol·L-1)的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对猪腔前卵泡体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培养后,各处理组卵泡直径均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第6天1 mmol·L-1 SNP处理组卵泡存活率要显著低于1 μmol·L-1 SNP(61.61% vs 81.52%,P<0.05),与其它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卵泡成腔率在第4天以1 μmol·L-1 SNP组最高,达到50%;第6天,1 μmol·L-1 SNP组的卵泡成腔率显著高于0.1和1 mmol·L-1 SNP组(73.07%vs50%,47.62%,P<0.05),也高于对照组和0.01 mmol·L-1 SNP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结束(6 d)后,除1 mmol·L-1 SNP组卵母细胞正常率显著低于1 μmol·L-1 SNP组(71.21% vs 48.18%,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其中0.001 mmol·L-1 SNP组卵母细胞正常率最高,为71.21%; 0.001 mmol·L-1 SNP组COC回收率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37.27% vs 22.88%、25.59%、20.74%和19.39%,P<0.05)。结果表明,NO对猪腔前卵泡的存活、发育成腔及卵母细胞发育都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产生毒性作用。
动物营养
丙三醇对泌乳早期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王聪;黄应祥;刘强;霍文婕;杨效民;贺东昌;张拴林;张延利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07-514.  doi:
摘要 ( 780 )   HTML( )    PDF (401KB) ( 8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36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一泌乳期305天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研究丙三醇(0、100、200和300 g·d-1)对泌乳早期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体质量变化、能量平衡、血液代谢产物和尿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丙三醇对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率无显著影响,200和300 g·d-1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 g·d-1组乳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 g·d-1组(P<0.05)。添加丙三醇后,和300 g·d-1组血浆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 g·d-1组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300 g·d-1组尿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丙三醇200和300 g·d-1均显著改善了泌乳早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减少了体质量下降。
美系断奶獭兔消化器官发育规律的研究
李清宏;任克良;王保军;叶志远;张亚强;韩俊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15-521.  doi:
摘要 ( 710 )   HTML( )    PDF (506KB) ( 7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断奶獭兔消化功能的发育变化规律。以美系獭兔为研究对象,从28日龄起,对消化器官质量、小肠各段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肠壁厚度(IWT)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分析,并进行消化器官的Gompertz与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①消化器官发育的拐点日龄出现在30~60 d;快速生长阶段发生在:小肠与大肠35~63日龄、肝脏63~70日龄、胃49~56日龄;最大质量分别为:胃20.619 7 g、肝脏71.958 2 g、小肠42.500 3 g、大肠46.905 7 g,分别出现在98、122、119、120 d。显示消化器官的成熟顺序为:小肠、胃、大肠、肝脏。描述美系獭兔消化器官的发育Gompertz模型优于Logistic。②日龄显著影响小肠各段IWT(P<0.01),明显影响十二指肠前中部、空肠和回肠的VH(P<0.05),对十二指肠前中部和空肠CD影响显著(P<0.05)。③日龄对胃蛋白酶和小肠各段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随日龄的增加酶活性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稳定于60日龄左右。相同日龄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在小肠不同肠段间的活性具有一定差异,表现为空肠最高,回肠居中,十二指肠最小。结论:Gompertz可以较好地用来描述美系獭兔消化器官的发育,獭兔消化器官的发育与日龄密切相关, 60日龄是其消化器官发育的拐点日龄,成熟于120日龄;断奶对消化器官形态学发育的影响恢复需要约2周的时间。
铝盐对鸡粪中氨气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焦洪超;张洪芳;林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22-527.  doi:
摘要 ( 761 )   HTML( )    PDF (380KB) ( 8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鸡粪中添加明矾研究铝盐对鸡粪中氨气产生和释放的影响。试验设0、2%和4% 3个铝盐添加水平,测定了不同时间鸡粪中氨气释放量及pH、脲酶活性、氨氮和氮含量。结果:(1)鸡粪中氨的释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P<0.000 1),添加铝盐处理能降低其氨气的释放(P<0.000 1),尤其是4%铝盐处理组在试验的前5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铝盐处理极显著降低鸡粪的pH值(P<0.000 1),而且时间效应对其的影响也极显著(P<0.000 1),4%铝盐处理组pH在3、7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铝盐处理显著抑制鸡粪的脲酶活性(P=0.023 1),时间效应对其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0 1);(4)铝盐处理对于鸡粪中的总氮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但对于氨氮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时间效应对二者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铝盐引起鸡粪中pH的下降和脲酶活性、氮损失的改变,从而控制鸡粪中氨的释放,一定程度上减轻氨对养殖生产及环境的影响。
预防兽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域的分析
孙东波;陈建飞;时洪艳;申识川;吕茂杰;范秀萍;陈洪岩;冯力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28-532.  doi:
摘要 ( 827 )   HTML( )    PDF (815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可溶性的猪氨基肽酶N受体为靶蛋白对PEDV S1基因特异性肽库进行3轮生物淘选,然后对30个淘选的噬菌体克隆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发现,2个噬菌体克隆展示无义氨基酸序列,其余28个噬菌体克隆展示的氨基酸序列位于PEDV S蛋白的第249-529位氨基酸区域,这个区域被命名为MRR。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MRR基因进行真核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表达的MRR重组蛋白能够与兔抗PEDV多克隆抗体反应。
口蹄疫病毒受体猪源整联蛋白αvβ6的细胞定位及组织分布
赵建勇;常惠芸;独军政;高闪电;宋帅;伏小平;谢庆阁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33-537.  doi:
摘要 ( 773 )   HTML( )    PDF (4338KB)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pcDNA3.1(+)β6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CHOK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整联蛋白αvβ6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分布。以间接免疫组化法(IHA)检测整联蛋白αvβ6在健康猪舌、唇、气管等组织的表达分布。采用抗猪源整联蛋白β6亚基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FITC标记山羊抗小鼠IgG、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小鼠IgG分别作为二抗。结果表明,pcDNA3.1(+)β6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的CHOK1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内可见致密的绿色荧光(IFA),猪舌、唇、气管等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内均出现了棕黄色的特异阳性反应物,表明整联蛋白αvβ6受体广泛分布于猪体的器官组织细胞中,为深入研究整联蛋白αvβ6在口蹄疫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牛白血病病毒env(gp5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周毅;吴玉石;段宏安;张睿;周祖涛;毕丁仁;石德时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38-543.  doi:
摘要 ( 765 )   HTML( )    PDF (748KB) ( 7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持续感染牛白血病病毒(BLV)的羊胎肾细胞(FLK-BLV)中提取前病毒DNA,用PCR方法扩增编码牛白血病病毒gp51蛋白的env(gp51)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全长828 bp。将扩增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pET-32a-gp51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43 000,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以纯化的重组蛋白gp51作为抗原,建立检测BLV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结果表明,抗原gp51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19 μg·mL-1,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80,阳性判定标准确定为样品OD450 nm大于0.451。用该方法对12份参考血清进行检测,准确率为91.67%。
PrP106-126诱导的小鼠成神经瘤N2a细胞NF-κB激活及神经毒性研究
白瑜;周向梅;尹晓敏;杨建民;赵德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44-547.  doi:
摘要 ( 740 )   HTML( )    PDF (463KB) ( 5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rP106-126诱导的神经毒性机制仍不清楚。作者以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为细胞模型,应用Western Blot方法首次发现PrP106-126导致核转录因子NF-κB的亚单位p65蛋白转移到细胞核内,激活了NF-κB细胞信号分子。转核抑制剂NF-κB SN50预处理细胞减弱了PrP106-126诱导的NF-κB激活程度;并且DNA Ladder 凋亡检测及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流式细胞凋亡检测发现, NF-κB SN50能够抑制 p65蛋白转核,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PrP106-126对N2a细胞的神经毒性效果。结果表明NF-κB信号分子参与了PrP106-126的神经毒性,且NF-κB信号分子的激活对N2a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PrP106-126激活N2a细胞NF-κB信号分子以及NF-κB促凋亡功能的体外研究对于阐明朊病毒病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株野鸭源H4N6亚型禽流感病毒A/mallard/Yancheng/2005的全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彭宜;薛峰;;李彦芳;陈浩;彭大新;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48-553.  doi:
摘要 ( 1339 )   HTML( )    PDF (482KB) ( 7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流感病毒通用引物对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野鸭泄殖腔棉拭子分离株禽流感病毒A/mallard/Yancheng/2005(简称Mallard/YC/2005)(H4N6)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Mallard/YC/2005(H4N6)HA 基因与A/duck/Siberia/1701/1996(H4N6)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7.5%),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EKASR,为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序列;神经氨酸酶(NA)、非结构蛋白(NS)均没有氨基酸缺失;基质蛋白2(M2)与宿主特异性有关的位点及碱性聚合酶2 (PB2) 的627 位都是亲禽类细胞的氨基酸;M基因与家鸭分离株A/duck/Yangzhou/02/2005(H8N4)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4%,PA基因与家鸭分离株A/duck/Jiangxi/1286/2005(H5N2)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8.9%,说明这2个基因已经在家鸭体内存在并参与了基因重排。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研究
于学辉;程安春;汪铭书;汤承;王远微;王英;岳华;张焕容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54-560.  doi:
摘要 ( 837 )   HTML( )    PDF (970KB) ( 7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从我国分离到的130株鸭病原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Outer membrane protein patterns, OMP型),其中O93、O92、O78和 O76优势血清型53株,O46等30个其他血清型分离株77株,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4个OMP型,其中OMP-1型81株,占62.3%(81/130),覆盖O93、O92、 O78和 O76等29个血清型,占85.3%(29/34),为主要的OMP型;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A基因(ompA)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9株优势血清型和1株O46血清型的鸭大肠杆菌中分别扩增得到omp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优势血清型9个菌株的ompA均由1 171个碱基组成,均只有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 053 bp,编码由35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外膜蛋白A(pro-OmpA), 前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 成熟的OmpA由3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O46 菌株的ORF全长1 041 bp,在400-411 bp位缺失了12个碱基,成熟的OmpA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10个鸭致病性E.coli的ompA基因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相似性达95.8%~100%。
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捕食器产生的影响
邓长胜;王瑞;杨晓野;韩海宾;杨莲茹;刘珍莲;张晓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61-565.  doi:
摘要 ( 714 )   HTML( )    PDF (592KB) ( 6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的影响,在少孢节丛孢菌的基础,菌丝生长的不同时期将浓度为0.5、0.05、0.005 g·L-1的不同氨基酸溶液均匀加入CMA培养基,观察捕食器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的影响不同,其中以浓度为0.05 g·L-1的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的诱导效果较好;DL-苯丙氨酸、L-苏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DL-亮氨酸、L-色氨酸和L-缬氨酸属于中等;L-赖氨酸、L-谷氨酸和L-组氨酸溶液效果较差。新生菌丝对氨基酸刺激比较敏感,易产生捕食器;与线虫诱导产生的捕食器相比,氨基酸诱导产生的捕食器对虫体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变化,可见少孢节丛孢菌在没有线虫诱导的情况下,加入一定浓度某些种类的氨基酸同样可以产生捕食器,并能捕食线虫幼虫。这为深入开展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生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基础兽医
两种组胺受体拮抗剂对内毒素诱导雏鸡肺损伤的影响
欧德渊;付学智;高铭宇;许乐仁;姚红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66-571.  doi:
摘要 ( 734 )   HTML( )    PDF (2809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2种组胺受体拮抗剂在内毒素诱导肺损伤中的作用机理,作者设计了本试验。将120羽20日龄雏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24羽。内毒素诱导肺损伤模型组每天早晚注射生理盐水0.5 mL·只-1,中午腹腔注射内毒素 100 μg·kg-1;扑尔敏组每天早晚肌注扑尔敏0.5 mL·只-1,中午腹腔注射内毒素 100 μg·kg-1;西咪替丁组每天早晚肌注西咪替丁0.5 mL·只-1,中午腹腔注射内毒素 100 μg·kg-1;扑西联合组每天早晚肌注西咪替丁、扑尔敏各0.3 mL·只-1,中午腹腔注射内毒素 100 μg·kg-1;空白组每天早中晚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15 d。在第5、10、15天,各组随机抽7个样本,颈动脉放血处死,称取肺质量,采集肺脏以荧光法测组胺含量,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并评分。结果发现:(1)第5天,扑西联合组肺组织中组胺含量显著低于扑尔敏组和西咪替丁组(P<0.05 )。在第10天时,模型组肺组织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扑西联合组和空白组(P<0.05 );在第15天时,模型组肺组织中组胺含量显著(P<0.05 )高于扑尔敏组和空白组,极显著(P<0.01) 高于扑西联合组;(2)第10天时,扑尔敏组和空白组肺指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模型组,第15天时,扑尔敏组、扑西联合组和空白组肺指数显著(P<0.05)低于模型组;(3)第5、10、15天时,模型组肺病理评分分值与其余各试验组差异极显著(P<0.01),在第5天时,扑西联合组极显著低于扑尔敏组和西咪替丁组(P<0.01 ),在第10、15天时,扑西联合组显著低于(P<0.05)扑尔敏组,极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结果表明,组胺通过H1、H2受体参与介导内毒素诱导雏鸡肺的损伤,但H1受体起主导作用。
高铜对雏鸭肾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崔伟;彭西;赵丽;杨帆;崔恒敏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72-576.  doi:
摘要 ( 748 )   HTML( )    PDF (350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铜水平对雏鸭肾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360只1日龄天府肉鸭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8 mg·kg-1)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1,高铜Ⅰ组;Cu 200 mg·kg-1,高铜Ⅱ组;Cu 400 mg·kg-1,高铜Ⅲ组;Cu 600 mg·kg-1,高铜Ⅳ组;Cu 800 mg·kg-1,高铜Ⅴ组)6周。高铜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肾脏组织丙二醛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及羟自由基含量显著升高(P<0.01),高铜Ⅴ组肾脏CuZn-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 P<0.05)。同时,高铜Ⅲ、Ⅳ和Ⅴ组血清铜蓝蛋白(CP)活性和高铜Ⅴ组血清CuZn-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高铜Ⅲ、Ⅳ组血清CuZn-SOD活性降低,但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达到或超过400 mg·kg-1可引起肾脏和血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抗氧化功能受损,肾脏组织自由基和过氧化产物产生过量,造成细胞损伤,最终导致肾脏功能降低。
山羊尿石症发生过程中肾功能及尿沉渣变化的动态研究
孙卫东;王金勇;严丽华;王小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77-583.  doi:
摘要 ( 679 )   HTML( )    PDF (1350KB) ( 7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棉饼稻草日粮,配合饮水中添加氧化镁的饲喂方式,对其中成功诱发尿石症的6只阉割公山羊不同试验阶段的尿沉渣及肾功能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试验分5个时期进行:预试结束时作为试验Ⅰ期,正式试验第15~60天为试验Ⅱ期,加镁后尚未出现尿闭为试验Ⅲ期,尿闭发生初期作为试验Ⅳ期,尿闭发生后2~5 d为试验Ⅴ期。结果:(1)山羊采食棉饼稻草日粮后,试验Ⅱ、Ⅲ期尿液中存在大量棺盖形状(洋信封形状)晶体和大小不等的短细杆状小晶体,在试验Ⅳ期晶体基本消失,试验Ⅴ期则出现少量小晶体,其数量显著低于试验Ⅱ、Ⅲ期(P<0.05);(2)试验Ⅰ、Ⅱ期有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试验Ⅲ、Ⅳ期的尿液中出现大量肾小管与肾盂上皮细胞,并伴有少量管型,试验Ⅴ期尿液中脱落上皮细胞与管型的数量增加;(3)试验Ⅱ、Ⅲ期血浆尿素水平较试验Ⅰ期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Ⅱ期肌酐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试验Ⅲ期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液尿素/肌酐比值在试验Ⅱ期明显升高(P<0.05),试验Ⅲ期开始下降;试验Ⅳ、Ⅴ期血浆尿素与肌酐含量较试验Ⅰ、Ⅱ、Ⅲ期显著升高(P<0.05),血液尿素/肌酐比值显著降低(P<0.05);尿蛋白在试验Ⅱ、Ⅲ期明显升高,在试验Ⅳ期显著降低,但在试验Ⅴ期尿蛋白又急剧升高。结论:高镁可以引起山羊肾脏上皮细胞脱落,细胞脱落可造成肾机能不全,同时脱落的细胞和漏出尿液蛋白等又为结石成核提供了条件,使尿液中晶体沉渣转化为结石,从而促进了山羊尿石症的发生。
临床兽医
噻环乙胺对大鼠不同脑区AC活性及cAMP含量的动态影响
范宏刚;卢德章;张建涛;胡魁;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84-588.  doi:
摘要 ( 1140 )   HTML( )    PDF (368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噻环乙胺对大鼠不同脑区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及3’、5’-环腺苷酸(cAMP)含量的动态影响,将16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2大组,分别测定脑AC活性及cAMP含量。每大组分为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噻环乙胺组(腹腔注射30、60 mg·kg-1),每个剂量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3个亚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组织AC活性、cAMP含量。结果表明:在两剂量的麻醉组不仅大脑皮层、丘脑的AC活性明显增强,而且上述脑区cAMP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高、低剂量的恢复Ⅰ组上述两脑区的AC活性、cAM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高剂量组下降极显著(与麻醉组相比,P<0.01),恢复Ⅱ组明显下降(与麻醉组相比,P<0.01)。两剂量组对大鼠海马、脑干及小脑等脑区的AC活性、cAMP含量均无明显的影响。结果提示:AC、cAMP可能在噻环乙胺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噻环乙胺麻醉作用可能与提高大脑皮层、丘脑的AC活性,增加cAMP含量相关。

研究简报
牛消化道I型肽载体克隆测序及编码蛋白结构分析
林雪彦;李燕;姜运良;苏鹏程;王云;王中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89-594.  doi:
摘要 ( 1354 )   HTML( )    PDF (526KB) ( 8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牛瓣胃上皮提取RNA,根据已知的人、鼠、兔、羊PepT1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cDNA,扩增产物经纯化、克隆后测序。克隆测序片段为1 566 bp(DQ309694),与其它动物已知PepT1序列比对,发现该片段位于第3~10跨膜结构域之间。牛测定序列与人、鼠、兔、羊、狗、鸡和猪PepT1相应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9%、80.14%、78.93%、96.04%、83.08%、63.90%和85.66%,相应片段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1.45%、79.62%、76.25%、94.06%、81.49%、61.41%和83.56%。对8种动物(牛、人、鼠、兔、羊、狗、鸡、猪)测序片段内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PepT1是高度保守的蛋白,其中跨膜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保守性高于膜外环。8种动物PepT1测序片段内各跨膜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0%以上,第3、4、5、6、7、8、9和10跨膜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97%、91.07%、97.62%、93.45%、94.05%、91.67%、91.45%和95.83%。8种动物测序片段内膜外环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0%~99%之间,以第4-5跨膜结构域之间膜外环的同源性最高,9-10跨膜结构域之间膜外环的同源性最低,3-4、4-5、5-6、6-7、7-8、8-9、9-10跨膜结构域之间膜外环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7.63%、98.86%、86.72%、90.13%、91.25%、88.33% 和71.74%。9-10结构域之间是1个位于细胞外的大膜外环,可能对底物的识别有重要作用,牛在此区域与鸡相同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29.3%,与大鼠、狗、人、兔、猪和羊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依次为65.17%、71.64%、67.16%、60.20%、73.13%和88.56%。对测序BPepT1片段编码蛋白的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分析表明,测序片段编码蛋白共有6个N-糖基化位点和3个蛋白激酶C依赖性(PKC)磷酸化位点。
猪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2的分子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职爱民;冯定远;周响艳;黄志毅;邹仕庚;王修启;左建军;叶慧;王小兰;刘准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595-601.  doi:
摘要 ( 1187 )   HTML( )    PDF (832KB) ( 7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克隆了b0,+AT-2的全长cDNA序列。基于NCBI发布的人和鼠b0,+AT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后在同源区设计引物,获取cDNA片段;再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其全长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猪b0,+AT-2的全长1 488 bp,包括90 bp的3′非翻译区(UTR)和126 bp的5′UTR;编码区(CDS)编码423个氨基酸残基,分别和人、鼠b0,+AT以及猪b0,+AT-1有75.1%、71.9%和86.6%的同源性。
10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的序列分析
徐栋;张秀美;黄艳艳;胡北侠;李建亮;崔言顺
畜牧兽医学报, 2009, 40(4):  602-608.  doi:
摘要 ( 1230 )   HTML( )    PDF (553KB) ( 6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掌握我国H9亚型禽流感的变异情况和流行规律,本研究汇集近年来从我国部分省市养殖场分离的10株禽流感H9N2亚型毒株,采用RT-PCR技术对其HA和N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所得全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到的10株病毒的HA和NA基因变异程度不大,变异概率大;在遗传进化树中均属于欧亚分支中的类CBJ194亚分支,与CBJ194的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88.8%~95.8%,N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3.4%~97.6%,可能与CBJ194由同一毒株进化而来。由于基因突变使ACHB101毒株的HA基因出现了新的糖基化位点,ACHN102毒株的保守受体结合位点发生变异。NA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中第63、64、65位有T、E、I 3个氨基酸的缺失,导致61位糖基化位点的丢失。唾液酸吸附位点上有明显的突变。HA和NA基因的变异可能与频繁的疫苗免疫选择压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