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0-09-20
综述
MHC分子多态性的起源、演变与抗病机理
陈芳芳;潘玲;耿照玉;刘雪兰;余为一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061-1067.  doi:
摘要 ( 795 )   HTML( )    PDF (403KB) ( 8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间组织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MHC是现有物种形成前就存在的原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群的个体之间都产生了明显差异。物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基因结构的不同,如有无基因框架和高度可塑性区、单一或重复基因座,还包括等位基因的排列方式以及不同数量的基因座和等位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MHC基因结构相近,其差异表现在有无基因组单元重排方式和假基因。同种动物的MHC等位基因表现高度多态性序列。MHC基因是脊椎动物多态性最高的基因,其遗传基础是等位基因的点突变,即核苷酸发生替换。产生MHC多态性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中病原压力。许多研究已经探明了与特定病原抗病相关的MHC的单倍型或MHC分子中的特定位点。MHC分子中肽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region, PBR)是多态性最高的区段,PBR和抗原肽之间的亲和力与动物的抗病性/易感性关系最密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提供了研究MHC多态性,特别是探明MHC与抗原肽互相作用机理的理想工具。
遗传繁育
猪PGC-1β和PRC基因的部分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常志光;卢荣华;吉红;苏尚顺;高晓娟;杨公社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068-1075.  doi:
摘要 ( 765 )   HTML( )    PDF (6589KB) ( 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猪心脏组织为材料,克隆猪PGC-1β(PPARγcoactivator-1β)和PRC(PGC-1-related coactivator)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明确其组织表达特征。根据人PGC-1β和PRC基因的已知mRNA序列和在猪ESTs数据库中搜索得到的同源序列,利用RT-PCR技术克隆猪PGC-1β和PRC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并用S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在猪心脏、肌肉、脾脏、肝脏、肺脏、肾脏、小肠、脂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获得长度分别为1 251和1 254 bp的猪PGC-1β和PRC基因的部分序列,分别编码415和41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377680和FJ 479791),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均达到80%左右,并包含有TPPTTPP和DHDY 2个保守性序列,以及RNA识别基序(RRM)的保守性结构域。PGC-1β在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而PRC主要在心脏、肝脏、肾脏和骨骼肌中表达,在脾脏和小肠中未检测到。本研究成功获取了猪PGC-1β和PRC基因部分序列,且组织表达存在差异,所获得的结果为研究PGC-1家族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积累了资料。
鸡Lpin1基因c.1727C>T位点遗传变异及其与脂肪沉积性状的关联分析
王伯君;孙玲;黎绍波;朱志明;刘榜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076-1081.  doi:
摘要 ( 718 )   HTML( )    PDF (430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鸡Lpin1基因编码区进行扫描,选取该基因3个引起错义突变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其中c.391G>A位点引起编码氨基酸Asp131→Asn131突变,c.1727C>T位点引起编码氨基酸Ala576→Val576突变,c.2287A>C位点引起编码氨基酸Met763→Leu763突变。应用引入限制性酶切位点PCR(AmplificationCreated Restriction Site PCR, ACRS-PCR)的方法进行引物设计扩增3个突变位点,并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检测PCR产物,以藏鸡、隐性白羽鸡、藏隐(藏鸡♂×隐性白羽♀)和藏藏隐[藏鸡♂×(藏鸡♂×隐性白羽♀)♀]群体为材料对3个变异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并与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同时在5个中国地方鸡种(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泰和丝羽乌骨鸡和茶花鸡)中进行变异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鸡Lpin1基因c.1727C>T在不同品种中具丰富的多态性;而另2个位点在所检测的群体中无多态性存在,c.391G>A位点以GG基因型为主,c.2287A>C位点全部为AA基因型;(2)对c.1727C>T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该位点C等位基因占优势地位,且固始鸡和北京油鸡群体基因型分布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P<0.01),在萧山鸡、泰和丝羽乌骨鸡和茶花鸡三品种中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3)性状关联分析显示c.1727C>T位点与皮下脂肪厚呈显著关联(P<0.05),与腹脂质量呈极显著关联(P<0.01);其中CC基因型个体的皮下脂肪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极显著高于TC基因型个体(P<0.01)。TT基因型个体的腹脂质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个体(P<0.05)。
鸭BLVRA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输卵管子宫部的mRNA表达量与青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张宝乐;李国勤;章鹤;沈军达;李进军;陶争荣;陈奕春;王德前;陈文标;石放雄;卢立志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082-1089.  doi:
摘要 ( 1037 )   HTML( )    PDF (2810KB) ( 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胆绿素还原酶A(BLVRA)基因的结构功能,探索其与鸭青壳性状的相关性,根据鸭BLVRA基因部分已知编码序列(CDS),采用RT-PCR 和5′RACE 方法扩增缙云麻鸭BLVRA基因mRNA的3′和 5′末端未知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鸭输孵管子宫部BLVRA基因表达量,用反射系数法测定蛋壳颜色。结果表明:鸭BLVRA基因cDNA由1 07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0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7.15,分子量为34.3 ku,分别将已有编码区序列向5′和3′端延伸238和199 bp,与鸡、珍珠鸟、蟾蜍、牛、人和小鼠的相应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5.3%、95.0%、70.0%、61.1%、60.5%和59.5%。白壳蛋缙云麻鸭输孵管子宫部BLVR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约是深青壳蛋鸭相对表达量的 3 倍( P<0.01),蛋壳颜色的反射系数与BLVR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 0.719,P<0.05)。初步推断BLVRA基因可作为青壳蛋鸭分子选育的候选基因。
分娩前后奶牛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初步分析
牛丽莉;刘涛;魏彩虹;李宏滨;杜立新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090-1094.  doi:
摘要 ( 1040 )   HTML( )    PDF (557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运用双向电泳方法分析奶牛产前及产后1周血浆蛋白的差异表达,为理解围产期免疫抑制以及分娩前后奶牛的生理状态提供参考。血浆样品经过热SDS法处理后,使用pH4~pH7的胶条,在硝酸银染色的7.5%~17.5%的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上, 利用PDQuest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到239个蛋白质点。比较奶牛产前及产后1周血浆蛋白差异表达情况发现,表达量变化3倍以上的点有12个。MADIL-TOF/TOF质谱鉴定出2种蛋白:白蛋白和结合珠蛋白。结合珠蛋白在产后1周的奶牛血浆中的含量显著增加,反映了产后奶牛的生理变化。但是需要结合其他标记共同作为疾病诊断的标记。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生成的影响
于志慧;白瑞;范瑞文;杨刚;董彦君;贺俊平;董常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095-1101.  doi:
摘要 ( 710 )   HTML( )    PDF (2858KB) ( 7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Melanocyte,MC)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影响。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观察不同浓度α-MSH (0、10-9、10-8、10-7 mol·L-1)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含量、表皮黑皮素 1受体(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基因、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t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α-MSH处理羊驼皮肤黑素细胞3 d后,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黑素含量、MC1R和TYR基因表达量都明显增加(P<0.05),以10-8 mol·L-1组最为显著,MITF基因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以10-7 mol·L-1组最为显著。α-MSH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树突增长、黑素合成增加、MC1R、MITF和TYR基因表达量增高。
体内A型精原细胞介导转MxA基因小鼠的制备
鞠辉明;白立景;王怡;彭大新;张伟;胡艳欣;刘宗平;李奎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02-1108.  doi:
摘要 ( 982 )   HTML( )    PDF (2087KB)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源性A型精原干细胞介导法制备转抗黏液病毒基因A(Myxovirus resistance gene,MxA)基因小鼠的可行性。将pcDNA-MxA质粒和新型转染试剂ExGen500混悬后分5点注射至7日龄的ICR公鼠两侧睾丸组织内,睾丸内基因注射(testis gene transfer, TGT)鼠在性成熟后的不同阶段(6、12及24周龄)与正常母鼠交配,检测后代外源基因整合及表达情况,选取表达MxA基因的小鼠进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试验,观察小鼠的健康状况并观察肺及气管的组织病变情况。结果表明,TGT鼠和正常母鼠交配后能稳定产生转基因后代小鼠,2只TGT鼠在6、12及24周龄交配后代整合率分别为11.11%(2/18)、11.76%(2/17)、11.54%(3/26)及13.64%(3/22)、13.33%(2/15)、11.76%(2/17)。2只TGT鼠后代外源基因平均整合率分别为11.47%及12.91%,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RTPCR检测表明,MxA基因整合小鼠中有21.43%(3/22)测到MxA的表达;所制备的MxA表达鼠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后全身症状、肺及气管病变程度明显比正常鼠轻。试验结果表明体内精原干细胞介导的转基因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转基因方法,制备的转MxA基因小鼠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动物营养
氨基酸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生长及发酵的影响
王洪荣;徐爱秋;王梦芝;李世霞;王欢莉;张红伟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09-1116.  doi:
摘要 ( 724 )   HTML( )    PDF (1054KB) ( 8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氨基酸对瘤胃微生物群系特征以及发酵的影响。以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羯羊为瘤胃液供体,采用人工模拟山羊瘤胃发酵装置。通过特定氨基酸缺省底物的方法,设定5个处理组:全量氨基酸(AA)组(A组)、蛋氨酸缺省组(B组)、赖氨酸缺省组(C组)、支链氨基酸缺省组(D组)以及芳香族氨基酸缺省组(E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pH均在6.01~6.45之间变化,均值以C组(-Lys)最高为6.23;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7.98~29.05 mg·100 mL-1,均值以A组(全量AA)最高为18.16 mg·100 mL-1;4组特定AA的缺省对瘤胃微生物(细菌和原虫)的限制性作用(相对于全量AA组)排序为(由大到小):支链氨基酸(BCAA)>芳香族AA(ARAA)>蛋氨酸>赖氨酸;P/B比值以B组最高为101.37%,D组最低为88.22%,微生物AA-N、细菌AA-N和原虫AA-N分别以E组、D组和E组最高,均以C组最低;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特定AA缺省底物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氨基酸对瘤胃微生物群系的生长以及发酵具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玉米秸秆类型碳水化合物组分体外发酵动态分析
薛红枫;任丽萍;孟庆翔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17-1125.  doi:
摘要 ( 960 )   HTML( )    PDF (1029KB) ( 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体外产气曲线相减法评价不同玉米秸秆类型,即高油647(HOC647)、高油298(HOC298)、饲料专用玉米(FC)、普通玉米(CAU 80和CAU 3138)秸秆碳水化合物组分(A、B1、B2和NDS)体外动态发酵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秸秆之间碳水化合物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01)。高油玉米秸秆碳水化合物组分A、B1和NDS含量以及各组分活体外微生物发酵产气量都极显著高于普通玉米秸秆,也基本都高于饲料专用玉米秸秆(P<0.000 1),高油玉米秸秆碳水化合物组分B2含量和该组分活体外产气量都低于普通玉米秸秆和饲料专用玉米秸秆,提示高油玉米因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预防兽医
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朱汝仪;潘文;赵明秋;琚春梅;易琳;王佳莹;胡永明;陈金顶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26-1132.  doi:
摘要 ( 749 )   HTML( )    PDF (565KB) ( 9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揭示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全基因组的遗传差异,为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利用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牛分枝杆菌AF2122/97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通过在线比对,完成了两者的全基因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AF2122/97相对H37Rv存在14处大片段缺失,大小范围为0.8~12.7 kb,其中RD18、RD19及RD20等3处缺失为首次报道。此外,AF2122/97还存在6处基因内部小片段的缺失,大小范围为12~714 bp,其中Mb1319及Mb3293c基因内部缺失为首次报道。H37Rv相对AF2122/97存在6处大片段缺失,大小范围为1.3~5.4 kb。此外,H37Rv还存在5处基因内部小片段的缺失,大小范围为10~48 bp,这些基因的内部缺失都为首次报道。通过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牛分枝杆菌AF2122/97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揭示了这2种菌株间的遗传差异,阐述影响表型特征、寄主偏好性及毒力差异的关键性遗传基础。这些新的认识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诊断试剂和疫苗。
华东地区家禽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学检测与带毒情况的分析
赵国;赵坤坤;鹿欣伦;徐全刚;彭大新;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33-1137.  doi:
摘要 ( 981 )   HTML( )    PDF (482KB) ( 6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采集不同家禽的泄殖腔拭子共2 420个,禽流感阳性样品178个,分离到AIVs毒株83株,总分离率7.36%。所分离到的亚型及各亚型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6、H3、H4、H9、H11、H1、H8。禽流感的分布季节性非常明显,以冬、春为高,各亚型又有其不同分布特点。水禽被认为是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尤其是家鸭。到目前为止,作者已经从家鸭中分离到8种HA亚型,依次为H1、H3、H4、H6、H8、H9、H10、H11,7种NA亚型,包括N1、N2、N3、N4、N5、N6、N8。两者之间有18种组合,与野鸭的带毒情况十分相似。家鸭还很最容易发生混合感染,并以H6亚型为主,很多亚型都可与其混合感染,尤其是H3、H9亚型,这为基因重组产生新的亚型及毒力的变异提供了好的载体。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广西流行株3种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磨美兰;李孟;韦平;范文胜;黄柏成;郎亚辉;陈秋英;侯金莲;韦天超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38-1146.  doi:
摘要 ( 647 )   HTML( )    PDF (1330KB) ( 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应用RT-PCR方法对2004-2007年的7株广西IBV分离株的纤突蛋白S1基因、核(N)蛋白和膜(M)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基因点突变,部分毒株出现基因插入和缺失,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4.2%~98.7%;N基因无插入和缺失,但存在基因点突变,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1.7%~99.3%;M基因存在点突变和插入现象,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0.7%~98.2%。以疫苗株H120为参照,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都出现了变异,其中S1基因变异程度最大。7株广西IBV在S1、N和M基因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中分别集中在2、3和3个基因群中,其中4株的S1、N和M基因分型结果不一致。结果表明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已发生变异,广西IBV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缺失或插入现象。研究的结果提示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可能是目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
小反刍兽疫病毒N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伟;李刚;吴晓东;邱文英;张坤;Hermann Unger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47-1153.  doi:
摘要 ( 1148 )   HTML( )    PDF (798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真核表达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 N蛋白的诊断小反刍兽疫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构建含有PPRV N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FastBacHTA-N,转化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穿梭质粒pBacmidPPRV-V,转染昆虫细胞Sf21,获得含有PPRV N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用重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后,SDS-PAGE鉴定出60 ku左右的表达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以重组BacmidPPRV-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临床检测来自西藏疫区的37份山羊血清和来自青海省非疫区的92份山羊血清,与法国蒙彼利埃农学发展研究国际合作中心(CIRADEMVT)提供的竞争ELISA试剂盒相比较,特异性为96.2%,敏感性为100%,二者的符合率达到96.9%。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很好地用于小反刍兽疫的临床诊断。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湖北株的鉴定及分子特征分析
张克山;何继军;尚佑军;郭建宏;郑海学;田宏;靳野;刘永杰;王光祥;刘湘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54-1157.  doi:
摘要 ( 1014 )   HTML( )    PDF (806KB) ( 7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诊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例,分析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的分子特征,作者以湖北某羊场疑似传染性脓疱病料为对象,进行了电镜观察、病理切片染色、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在电镜下观察到ORFV样粒子,切片HE染色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自病料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ORFV B2L基因片段(GenBank序列号GU320351)。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黑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和2007年分离于中国台湾的毒株(DQ904351)遗传关系最近,和印度2004到2005年分离于绵羊(DQ263306、DQ263305)、山羊(DQ263304、DQ263303)的ORFV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本研究为ORF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积累了资料。
不同表达条件对Eimeria tenella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孙铭飞;覃宗华;谢明权;袁建丰;吕敏娜;余劲术;吴彩艳;蔡建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58-1165.  doi:
摘要 ( 733 )   HTML( )    PDF (2387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原核表达载体、不同表达温度对重组表达Eimeria tenella丙二酸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以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的E. tenellaⅡ型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中的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EtMCAT)编码序列为基础,分别设计引物扩增完整ORF,采取截除信号肽而保留转导肽以及切除信号肽和转导肽的不同策略,选择pMAL-c2x、pET-32a(+)和pProExHTa 3种不同表达载体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DE3)后,在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利用酮戊二酸脱氢酶(KDH)偶联系统测定表达产物的酶活性,以评价不同表达策略对表达效果和表达产物活性的影响。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惟切除信号肽和转导肽后的功能蛋白编码区能表达,Rosseta(DE3)/pMAL-c2x-mcat体系的可溶性表达量高于Rosseta(DE3)/pET-32a(+)-mcat,但二者表达产物的酶活性相似,且均随着诱导温度的降低其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增加。但Rosseta(DE3)/pProExHTa-mcat体系仅能表达不溶性蛋白,且复性后无酶活性,改变诱导温度对表达效果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表达载体和诱导温度对大肠杆菌所表达EtMCAT的活性及其表达形式有显著影响,其中融合标签和表达温度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涵体表达的重组酶即使复性处理仍难达到酶活性分析的要求。
牛气管抗菌肽的原核表达、体外抗菌活性及其组织分布分析
高小艳;王长法;刘顺德;李秋玲;杨宏军;杨少华;仲跻峰;何洪彬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66-1171.  doi:
摘要 ( 708 )   HTML( )    PDF (613KB) ( 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对牛气管抗菌肽(tracheal antimicrobial peptide,TAP)基因进行原核表达,以及研究重组蛋白的抗菌活性,并分析TAP在各组织的表达分布情况,为开展转TAP基因抗乳腺炎奶牛研究提供技术资料。作者采用RT-PCR从荷斯坦奶牛气管扩增TAP基因,分析其序列后根据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密码子的偏好性,人工合成牛TAP基因,构建pET32a(+)-TAP重组质粒;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对表达蛋白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在线软件分析目的蛋白表达量。采用滤纸片法测定重组牛TAP的体外抗菌活性,并用RT-PCR法分析牛各组织中TAP表达情况。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到114 bp目的基因片段,可编码含38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4 ku,重组蛋白以可溶性方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52.1%。Western Blot检测只出现单一条带。抗菌效价分析表明0.115 μg·μL-1重组蛋白对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TAP基因在奶牛咽喉、肺、气管、小肠、肝、心脏及口腔黏膜中均有表达,在鼻黏膜和舌黏膜中微量表达,在皮肤中几乎不表达。作者成功表达了牛TAP基因,重组牛TAP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效表达,并具有一定的抗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的活性,为未来培育抗乳腺炎转基因奶牛及相关基因工程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单色光对肉鸡SCN 和视顶盖SGC层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
靳二辉;贾菲;杨光;王子旭;陈耀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72-1176.  doi:
摘要 ( 643 )   HTML( )    PDF (1283KB) ( 6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比较了单色光对肉鸡SCN和视顶盖SGC层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以LED灯为单色光源,选用刚出壳的雄性AA肉鸡40羽,分别饲养在白光 (400~700 nm)、红光(660 nm)、绿光(540 nm)和蓝光(480 nm)下14 d,光照度为15 lx。光照制度20 h∶4 h(L∶D)。结果显示,在SCN中,蓝光组cFos表达分别显著低于白光、红光和绿光组29.76%、17.88%和22.23%(P<0.05), 白光组与红、绿光组差异不显著 (P>0.05)。 同样, 在视顶盖SGC层中,蓝光组cFos表达也显著低于白光、红光和绿光组17.78%、21.75%和23.63%(P<0.05),白光组与红、绿光组差异也不显著 (P>0.05)。结果表明,与红光和绿光相比,蓝光抑制视顶盖SGC层和SCN神经元c-Fos的表达。
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鸡脑中的定位分布、发育性变化及禁食对其影响
叶远兰;李玉谷;魏凤梅;马勇江;张媛;江青艳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77-1184.  doi:
摘要 ( 707 )   HTML( )    PDF (969KB)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鸡脑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分析了2、16、30、44、58日龄鸡下丘脑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30日龄鸡分别禁食12、24、48 h及重新采食4 h对下丘脑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内侧核、室周区、内侧区、外侧区,丘脑卵圆核、圆核,中脑丘中央灰质层、红核,脑桥前庭腹外侧核,小脑内侧核、小脑皮质颗粒层,大脑皮质多形细胞层等,均可观察到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随着日龄的增长,下丘脑主要核团中的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多,免疫反应强度增强,但细胞密度下降;在禁食条件下,下丘脑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免疫反应强度减弱,细胞密度下降。
水溶性苜蓿多糖对肉仔鸡T、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刘晴雪;董晓芳;佟建明;徐春燕;王俊丽;张琪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85-1190.  doi:
摘要 ( 663 )   HTML( )    PDF (377KB)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水溶性苜蓿多糖(WSAP)对体外培养的肉仔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WSAP分别加入到体外培养的用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的肉仔鸡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细胞中和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肉仔鸡外周血、脾脏、法氏囊淋巴细胞中,培养48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本试验中,当WSAP在一定浓度范围(4~20 μg·mL-1)内时,T、B淋巴细胞的OD值比对照组高,且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数值先增高(1~20 μg·mL-1)后降低(100~200 μg·mL-1);(2)同浓度WSAP对肉仔鸡外周血及不同的免疫器官的刺激强度不同,相同日龄时,肉仔鸡外周血和脾脏T、B淋巴细胞的OD值分别小于胸腺和法氏囊的OD值;(3)WSAP对相同日龄的肉仔鸡外周血及不同的免疫器官的最佳刺激浓度不同,对外周血的最佳刺激浓度为20 μg·mL-1,脾脏为8 μg·mL-1,法氏囊和胸腺为15 μg·mL-1。本试验中WSAP对肉仔鸡体外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浓度在8、15、20 μg·mL-1时效果较好,这些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WSAP可以促进肉仔鸡淋巴细胞的增殖,且存在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和组织特异性。
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牛血浆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杨永新;程广龙;赵辉玲;江喜春;陈胜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91-1197.  doi:
摘要 ( 1062 )   HTML( )    PDF (935KB) ( 7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肠杆菌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为了分析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牛血浆蛋白的表达变化,探索其防御机制。通过乳汁微生物培养的方法选择仅由大肠杆菌自然感染的隐性乳房炎奶牛。采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牛和临床健康奶牛的血浆蛋白和ProteoMiner试剂盒富集的中低丰度蛋白,凝胶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后,用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血浆表达的差异蛋白点并用液质联用质谱鉴定。结果发现,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牛血浆中有19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发生改变,其中15个蛋白点鉴定为7种蛋白质。在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牛血浆中结合珠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并用ELISA法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的结果也发现,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牛血浆结合珠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牛(P< 0.01)。表明大肠杆菌感染造成了奶牛血浆蛋白的表达发生了变化,对这些表达变化蛋白的解析有利于探索机体的防御机制,同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免疫抑制特性研究
张利;刘青;王晓伟;王峰;陈洪博;成子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198-1202.  doi:
摘要 ( 718 )   HTML( )    PDF (1603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人工接种1日龄及7日龄SPF雏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模拟先天感染及早期感染,检测ALV-J不同感染时间对机体的影响。对感染鸡体质量、免疫器官质量、组织病理学、血细胞、CD4+及CD8+T淋巴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ALV-J对免疫器官抑制显著,尤其是中枢免疫器官,1日龄感染组的抑制程度显著高于7日龄感染组。免疫器官的抑制是产生体质量抑制的根源。病理学观察发现,1日龄感染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而7日龄感染组在3周前表现为免疫细胞增殖,在3周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坏死流失,其他器官主要表现炎性浸润及出血,未见肿瘤增生灶。血细胞检测发现,ALV-J感染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有下降,但对粒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1日龄感染鸡更为严重。对胸腺和脾脏CD4+及CD8+T淋巴细胞检测发现,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CD8+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说明机体的免疫抑制和这两种细胞的变化高度相关。无论是1日龄还7日龄感染,均在4周龄时达到免疫抑制最低值,因此可以确定ALV-J感染在体内潜伏期约为3~4周的时间。ALV-J造成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为肿瘤的形成及混合感染创造了条件。
研究简报
湖羊早期妊娠的子宫内环境研究
茆达干;石国庆;张红琳;闫玉琴;程瑞禾;杨利国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203-1207.  doi:
摘要 ( 683 )   HTML( )    PDF (706KB) ( 7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湖羊多胎的机理,以新疆军垦型细毛羊为对照,研究了江苏湖羊妊娠43 d的子宫内环境。结果显示,湖羊的胎儿平均体质量显著低于新疆细毛羊(P<0.05),两者的胎儿体长和胎膜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湖羊子宫质量和子宫腺体内外径极显著高于新疆细毛羊(P<0.01),但子宫肌层厚度极显著低于新疆细毛羊(P<0.01);湖羊子叶RNA/DNA比值和干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新疆细毛羊(P<0.01),而葡萄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新疆细毛羊(P<0.01),子叶数量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湖羊高产可能与其胎儿个体较小而子宫容量相对较大,子宫腺体腔大而营养物质相对丰富,子叶细胞活动旺盛而转运物质功能较好使多个胚胎能较好的存活有关。
西藏日土藏山羊ISSR标记遗传多态性研究
王 永;王杰;许期树;字向东;欧阳熙;刘鲁蜀;小益西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208-1212.  doi:
摘要 ( 1064 )   HTML( )    PDF (435KB) ( 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ISSR标记分析西藏日土藏山羊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从93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对107只藏山羊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10条引物特异性较好且多态性较高,共扩增出112条清晰的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1.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5个,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66.96%,扩增片段大小为219~2 534 bp,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s)为0.460 0~0.740 5,平均0.564 7,个体间平均遗传差异(D)为 0.435 3。根据多态性位点在样本中出现的几率计算出多态性条带的基因频率(f),频率值的范围为0.045 5~1.000 0。西藏日土藏山羊的遗传多态性较丰富,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又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段永霞;崔燕;余四九;杨波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9):  1213-1218.  doi:
摘要 ( 710 )   HTML( )    PDF (1739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