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综述
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几种分子模式及途径
景志忠;何小兵;房永祥;陈国华;曾爽;贾怀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11-322.  doi:
摘要 ( 600 )   HTML( )    PDF (2166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些年机体病原相关模式受体及其识别分子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先天性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作者通过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 RLRs)、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 NLRs)和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 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s, DAI)等模式识别分子的细胞定位、分子结构及其识别病毒核酸途径的介绍,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宿主机体如何全方位识别和消除入侵病毒的分子免疫防御途径,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机酸抑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张军;田子罡;王建华;王安如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23-328.  doi:
摘要 ( 706 )   HTML( )    PDF (777KB) ( 1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酸作为一种可有效抑制畜禽体内病原微生物增殖的饲用生长促进剂,正日益受到关注。不同有机酸抑菌机理不尽相同。笔者综述了有机酸分子水平抑菌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基于能量竞争、透化细菌外膜、提高胞内渗透压、抑制生物大分子合成、诱导宿主产生抗菌肽等5种作用机制;认为细菌胞内酸根离子的聚集是有机酸抑菌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细菌胞内外pH梯度及胞外酸根离子浓度又是影响胞内酸根离子聚集的主要因素。
遗传繁育
猪THRSP基因5′侧翼区序列转录调控活性的鉴定
陈华;陈宏权;;周倩倩;张翼鹏;魏汉卿;李春苗;章孝荣;彭英林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29-334.  doi:
摘要 ( 640 )   HTML( )    PDF (1737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猪THRSP基因5′调控区TP526序列进行转录调控活性的鉴定,以鉴别THRSP基因调控区的功能。提取猪耳组织基因组,利用PCR技术克隆THRSP基因5′调控区TP526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pGL3-Basic),构建猪THRSP基因5′调控区TP526序列调控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TP526 /promoter),经PCR鉴定后,转染293T细胞,利用双报告基因检测TP526序列的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pGL3-TP526 /promoter调控的表达载体,其萤火虫与海肾荧光素酶荧光强度之比(1.816 2±0.253 3)显著高于pGL3-Basic(0.126 7±0.020 3),呈高效表达(P<0.01)。THRSP基因5′调控区TP526序列具有启动子调控活性。
猪干扰素-γ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繁殖性能关联性分析
王大力;赵伟;孙海涛;孙博兴;黄大鹏;赵志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35-342.  doi:
摘要 ( 624 )   HTML( )    PDF (859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IFN-γ基因作为猪抗病育种中一种分子标记的可能性,本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包括军牧1号白猪、杜洛克猪、大白猪3个品种共481头个体的IFN-γ基因全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对其与早期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猪IFN-γ基因内含子1、内含子3、外显子4内各检测到一个突变位点,分别为T825C、T2370C、G5301A;在T825C位点 AB基因型个体的70日龄体质量显著高于AA和BB型个体(0.01<P<0.05),AA和BB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至70日龄日增体质量AB基因型个体极显著高于AA和BB型个体(P<0.01),AA和BB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T2370C、G5301A位点的多态性对早期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军牧1号白猪G5301A位点EF基因型个体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EE型个体(0.01<P<0.05)。T825C、T2370C位点各基因型间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质量、21日龄窝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猪IFN-γ基因T825C位点多态性对仔猪70日龄体质量、断奶至70日龄日增体质量有影响;G5301A 位点多态性对母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有影响。
狮头鹅PR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贾汝敏;吴慧英;刘铀;张丽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43-348.  doi:
摘要 ( 681 )   HTML( )    PDF (1053KB) ( 5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研究PRL对狮头鹅繁殖性能的生理调节机制,采用RT-PCR方法从狮头鹅脑垂体组织扩增获得PRL基因的cDNA 序列,克隆至pMD18-T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MD18-PRL,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将测序正确的cDNA 序列定向克隆到pET32a (+),构建表达载体pET32a-PRL,并转化至BL21(DE3)大肠杆菌表达目的蛋白,经IPTG 诱导后进行SDS-PAGE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狮头鹅PRL基因编码区含有600个核苷酸,编码199个氨基酸(GenBank No. GQ856665),与其它禽类PRL具有高度保守性;狮头鹅PRL蛋白二级结构由多个α螺旋和β转角及无规卷曲构成,推测N端70~76、95~102、150~155和207~213区段为其抗原表位的优势区。SDS-PAGE检测表明狮头鹅PRL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可溶性表达产物约占全菌总蛋白的53.6%,融合蛋白分子量约41 ku,并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融合蛋白。Western Blot 分析证实了所获的融合蛋白具有较强抗原性。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RL基因的生物功能及其对狮头鹅就巢、产蛋等生产性状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鸡Perilipin1抗血清制备及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王彦博;王宁;王丽;王宇祥;李玉茂;李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49-355.  doi:
摘要 ( 609 )   HTML( )    PDF (877KB)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制备鸡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1)的抗血清,分析鸡Perilipin1的组织表达特性并推测其在脂肪组织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鸡Perilipin1基因,并将其构建到含有His标签的表达载体pET-28a上。将阳性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erilipin1导入大肠杆菌BL21,在IPTG诱导下产生His/Perilipin1融合蛋白,对产生的His/Perilipin1蛋白包涵体进行复性处理,复性后以其为免疫原制备鸡Perilipin1多克隆抗血清。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及特异性,并利用此抗血清分析鸡Perilipin1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以及比较其在高、低脂系公鸡间的表达差异。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本试验获得了效价高、特异性强的鸡Perilipin1抗血清,同时Western blot检测Perilipin1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erilipin1仅在鸡脂肪组织中表达,而在肝脏、十二指肠、胸肌、腿肌、肌胃、心脏、脾脏、肾脏等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信号;Perilipin1在肉鸡高脂系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脂系中的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Perilipin1的表达与肉鸡腹部脂肪的沉积具有密切的关系。
TLR2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体细胞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白杰;;林嘉鹏;袁芳;侯敏;李文蓉;刘明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56-362.  doi:
摘要 ( 1405 )   HTML( )    PDF (1116KB)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Toll-样受体2在奶牛隐性乳房炎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同一牛场内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和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选取奶牛体细胞数小于20万和大于100万的个体各15头,对TLR2基因进行测序,然后对发现的多态位点进行PCR-RFLP检测,分析这些位点与体细胞评分(SCS)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了TLR2基因E+189、E+631和E+2260 3个SNP位点,其中E+631和E+2260位点为本试验首次发现。E+189、E+631和E+2260 3个SNP位点在2个品种内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个位点在2个品种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都极显著(P<0.01)。分析每个SNP位点与SCS的相关性,显示TLR2 E+189位点AA比BB和AB基因型个体的SCS高(P<0.05),AB与BB基因型个体的SCS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BB基因型个体的乳房炎发病率低。而TLR2 E+631的SCS和TLR2 E+189位点表现相似,但各个基因型个体间的SCS差异不显著(P>0.05)。E+2260位点AA基因型个体比AB的SCS低(P>0.05)。新疆褐牛的SCS低于荷斯坦牛(P<0.01),说明新疆褐牛乳房炎发病率比荷斯坦牛低。在发现的3个SNP位点中,E+189位点对奶牛的SCS有显著影响(P<0.05), TLR2基因SNP位点在2个品种内的分布差异可能是新疆褐牛比荷斯坦牛乳房炎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
牛SCD1基因C878T位点遗传多态性与中国西门塔尔牛部分脂肪相关性状的效应分析
武秀香;施雪奎;常玲玲;杨章平;李俊雅;毛永江;高会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63-368.  doi:
摘要 ( 681 )   HTML( )    PDF (607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8个中国牛群SCD1基因多态性与屠宰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中国西门塔尔牛、雷琼牛、云南高峰牛、BMY牛、闽南黄牛、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和中国南方荷斯坦牛等8个群体共682头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法分析SCD1基因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878 bp处发现1个碱基C→T的突变(C878T),导致蛋白质肽链中丙氨酸(alanine)突变为缬氨酸(valine)。C878T位点在所研究群体中表现为CC、CT和TT3种基因型,其中,中国西门塔尔牛中TT基因型频率较高(0.114),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中较低(0.050/0.063),4个热带群体中未发现TT基因型。采用GLM对SCD1基因C878T位点与132头中国西门塔尔屠宰牛的部分脂肪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CC基因型个体肌间脂肪含量和肠系膜油质量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背膘厚极显著低于TT型个体(P<0.01),其他性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SCD1基因C878T位点突变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脂肪相关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其部分屠宰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普氏野马与两种新疆地方品种马的ELA-DRA*exon2的多态性分析
于丽娟;恩特马克;凌英会;马月辉;马合木提·哈力克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69-374.  doi:
摘要 ( 584 )   HTML( )    PDF (766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普氏野马、哈萨克马与焉耆马的ELA-DRA*exon2的多态性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普氏野马、哈萨克马与焉耆马的ELA-DRA*exon2进行分型,并对不同等位基因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127匹马中共出现7种基因型,3种纯合子分别记为AA、BB、CC; 4种杂合子分别记为AB、AC、BC、AD。AA基因型为哈萨克马与焉耆马的优势基因型,普氏野马以CC基因型为主。经χ2 检验后,3种类型马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IC值与He值分析表明,3种类型马均属于中度多态,且普氏野马的PIC值与He值比哈萨克马与焉耆马低。
动物营养
冻融对早胜牛肉品质及微细结构的影响
阿依木古丽;蔡勇;陈士恩;申晓荣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75-380.  doi:
摘要 ( 582 )   HTML( )    PDF (2000KB)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反复冻融对早胜牛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2.5岁阉割牛背最长肌,随机分成6组,称重,真空包装,进行不同次数的反复冷冻—解冻试验,分别检测原料肉解冻损失、煮制损失、失水率、熟肉剪切力及pH,并观察原料肉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原料肉解冻损失和煮制损失极显著增加,失水率只在第1次冻融后显著增加,剪切力先显著增加后再降低,pH随着冻融次数增加而显著降低,肌纤维结构混乱,肌束及肌原纤维间隙增加,肌节略微缩短,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Z线错位排列,甚至溶解、消失。结果表明,反复冻融严重破坏了早胜牛肉的组织结构,显著降低了肉品质。
夏季窖内不同深度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比较
闫贵龙;曹春梅;刁其玉;洪梅;王建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81-388.  doi:
摘要 ( 622 )   HTML( )    PDF (452KB) ( 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简陋覆盖方式对夏季青贮窖中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从地上青贮窖表面往下10、20、40、80、160和320 cm处分别取样,进行青贮品质检测、营养成分分析和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显示:(1)青贮窖表层(深度小于40 cm)全株玉米青贮的真菌和乳酸菌含量高,总糖含量少,NDF、ADF和丁酸含量高,pH高;(2)随着深度增加,干物质、总糖和WSC含量、pH以及DMD逐渐降低,而乳酸、乙酸、NDF和ADF含量则升高,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夏季青贮窖中全株玉米青贮的品质、营养成分含量以及DMD既明显受简陋覆盖方式的影响,也明显受青贮窖深度的影响。
预防兽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基因不同变异毒株对仔猪致病性研究
王兴龙;周业飞;李玉峰;李治军;王先炜;姜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89-395.  doi:
摘要 ( 651 )   HTML( )    PDF (3496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评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不同分离毒株致病性差异,选择4株PRRSV分离毒株,即YX0907、BB0907、SY0909(属于NSP2基因亚型Ⅰ,具有30 aa缺失特征)和NT0801(属于NSP2基因亚型Ⅱ,其NSP2上不存在缺失)进行动物接种试验。将23头45日龄PRRSV、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阴性健康仔猪随机分为5组,第1~4组各5头猪,分别颈部肌内注射上述4株PRRSV分离株(均为第3代)2×104.32 TCID50·(mL·头)-1,第5组3头猪作为空白对照,隔离饲养21 d,每天观察临床症状。攻毒后不同时间测定病毒血症,并对死亡猪和第21天处死猪进行病理剖解、观察大体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BB0907毒株毒力最强,试验猪感染后体温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明显,可引起3/5死亡,病猪肺脏组织具有明显病理变化;YX0907毒株毒力较强,试验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可引起2/5死亡;NT0801毒力较弱,部分试验猪感染后出现1~2 d体温升高和轻度临床症状,未引起死亡;SY0909毒株毒力最弱,感染猪出现1~3 d体温升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变化较轻;而对照猪无临床异常表现和病理变化。该研究结果表明,PRRSV分离株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具有NSP2相同基因缺失类型的3个PRRSV分离株毒力差异较大,PRRSV毒力与NSP2 30 aa基因缺失没有直接联系。
817肉杂鸡肉瘤组织分离出A、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
刘绍琼;王波;张振杰;王健;孙淑红;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396-401.  doi:
摘要 ( 647 )   HTML( )    PDF (2810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东某地饲养的36日龄817肉杂鸡生长迟缓并发生颈部肉瘤。取肉瘤组织上清液接种CEF,培养12 d,用IFA试验进行病毒鉴定。检测结果表明,从该肉瘤组织分离到A亚型与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A、ALV-J),命名为SD1005株。取肉瘤组织上清液人工感染817肉杂鸡与SPF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复制出同样肉瘤。用复制出的新鲜肉瘤分别制备肉瘤细胞与肉瘤组织触片,IFA试验再次验证出ALV-A与ALV-J均为阳性,而且发现ALV-A与ALV-J分别共感染同一个组织细胞。同时,通过PCR方法用针对ALV-A、ALV-J的2对引物扩增并鉴定出肉瘤组织中含有ALV-A、ALV-J。对扩增的ALV-J囊膜糖蛋白(env)基因1 710 bp片段进行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SD1005株与14株国内外参考株之间的同源性为88.5%~94.0%,其中与来自白羽肉鸡的美国参考株0661(AF247566)、ADOL-Hc1(AF09773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0%、93.8%。本研究显示,来自817肉杂鸡的肉瘤组织上清液接种鸡可诱发急性肉瘤,其中既检出ALV-A,又检出ALV-J,但急性肉瘤由单个病毒诱发还是与共感染相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鸡β-防御素-1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DNA疫苗的免疫佐剂作用
张辉华;杨小梅;谢青梅;马静云;罗艳娜;曹永长;毕英佐;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02-408.  doi:
摘要 ( 596 )   HTML( )    PDF (1787KB)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研究鸡β-防御素-1(AvBD1)对鸡IBDV VP2基因DNA疫苗的免疫佐剂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AvBD1与pcDNA3.1(+)-VP2。14日龄岭南黄肉鸡随机分成5组,分别免疫PBS、空质粒载体pcDNA3.1(+)、重组质粒pcDNA3.1(+)-VP2、重组质粒pcDNA3.1(+)-AvBD1与pcDNA3.1(+)-VP2联合免疫、IBD弱毒苗。收集免疫后不同时期的外周血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BDV VP2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组(即pcDNA3.1(+)AvBD1与pcDNA3.1(+)-VP2共同免疫)VP2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单独免疫质粒pcDNA3.1(+)-VP2组VP2特异性抗体水平与免疫IBD弱毒苗组相当,显著高于PBS组与空质粒载体pcDNA3.1(+)组。在二免后第7天,联合免疫组外周血中CD3+、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也显著高于单独免疫质粒pcDNA3.1(+)-VP2组,其它时间无显著性差异。IBDV攻毒后的保护率也是联合免疫组高于单独免疫pcDNA3.1(+)-VP2组。这些结果表明,鸡AvBD1可以作为一种免疫佐剂用于增强IBDV VP2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力。
基础兽医
鸡胚盲肠上皮细胞的传代培养
古少鹏;赵素芬;王运盛;郑明学;侯金环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09-415.  doi:
摘要 ( 610 )   HTML( )    PDF (1827KB) ( 8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传代培养条件及其特性,为E- tenella损伤机制及抗球虫药的研究提供体外模型。分别用胰酶EDTA联合消化和分步消化2种方法分离纯化原代鸡胚盲肠上皮细胞,通过测定贴壁细胞覆盖率选择细胞传代的适宜消化方式;筛选了传代细胞培养液中L-GLN和胰岛素的最佳浓度,通过贴壁差进一步纯化盲肠上皮细胞,探索其合适的培养条件。通过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化学技术、糖原染色、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传代细胞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胰酶-EDTA联合消化、15 min贴壁差纯化除去成纤维细胞,72.5 mg·L-1 L-GLN、0.05 mg·L-1胰岛素和5% FBS的传代细胞培养液更有利于盲肠上皮细胞的生长;经形态学和透射电镜观察,AKP、Vimentin及PAS染色,所培养的传代细胞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特征,在传代后24~72 h盲肠上皮细胞纯度达95%以上,贴壁细胞覆盖率达85%以上;细胞凋亡测定表明,细胞连传5代,活性较好,第6代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贴壁细胞覆盖率降低。本研究提示用该法传代可获得稳定、数量大、活性高、纯度高的鸡胚盲肠上皮细胞。
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期凋亡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
方静;崔恒敏;崔雪;陈玥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16-422.  doi:
摘要 ( 550 )   HTML( )    PDF (3598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天府肉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期Bcl-2、Bax、Fas、FasL蛋白的表达。将20只天府肉鸭分为4组,即24天胚龄(E24),胚后3、8、29周龄(P3、P8、P29),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显示,Bcl-2、Bax、Fas、FasL在各组滤泡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FasL还表达于滤泡间上皮。滤泡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Bcl2阳性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髓质P3~8除外);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Bax阳性率在E24~P8恒定,P29上升;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Bcl-2/Bax值呈下降趋势,但皮质在P3~8恒定,髓质在P3~8上升;滤泡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Fas阳性率在E24~P3上升,P3~8下降,P8~29上升;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FasL阳性率变化规律与Fas相似,但皮质在P3~8恒定。滤泡皮质淋巴细胞Bcl-2阳性率及Bcl-2/Bax值在E24~P8明显高于髓质,在P29则显著低于髓质;皮质淋巴细胞Bax阳性率在E24~P8与髓质无显著差异,在P29则明显高于髓质;皮质淋巴细胞Fas和FasL阳性率在E24~P8明显低于髓质,在P29则显著高于髓质。结果提示,Bcl-2、Bax、Fas、FasL是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期淋巴细胞凋亡的重要调节物。
高铜日粮对肉鸡肝脏TrxR2基因mRNA表达和还原活性的影响
刘好朋;唐兆新;苏荣胜;胡京京;韩前彪;胡锴;刘传敦;万婷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23-428.  doi:
摘要 ( 614 )   HTML( )    PDF (854KB) ( 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了解高铜日粮对肉鸡肝脏TrxR2基因mRNA表达和还原活性的影响。200羽1日龄Cobb商品代肉鸡随机分为4组,各组日粮中铜含量分别为:对照组(Ⅰ组)11 mg·kg-1、试验Ⅱ组110 mg·kg-1、试验Ⅲ组330 mg·kg-1和试验Ⅳ组550 mg·kg-1。饲养至10、30、50 d时每组各取5只鸡用于采集肝脏样品,提取肝脏线粒体用DTNB法测定肝脏TrxR2的还原活性,提取肝脏总RNA用RT-PCR法测定TrxR2 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饲喂铜含量为550 mg·kg-1日粮50 d时还原活性降低(P<0.05)、TrxR2基因mRNA的表达量降低(P<0.05),饲喂铜含量为330 mg·kg-1日粮30 d时TrxR2的还原活性升高(P<0.05)、50 d时降低(P>0.05),表明饲喂高铜日粮(330~550 mg·kg-1)可导致TrxR2 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量降低,还原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小花棘豆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卢围;路浩;赵宝玉;荣杰;陈基萍;王瑞;高文超;陈占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29-436.  doi:
摘要 ( 621 )   HTML( )    PDF (1455KB) ( 7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筛选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探讨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与其毒性成分苦马豆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采自内蒙古西部草地的6份小花棘豆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技术对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苦马豆素定性、定量检测,筛选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内生真菌种属鉴定。从小花棘豆样品中分离得到6株内生真菌。经筛选,其中有2株产苦马豆素,编号为XJ-JI和XJ-H-1,其发酵液中苦马豆素产量分别为4.209 2 mg·L-1和16.733 8 mg·L-1。鉴定结果表明,这2株内生真菌虽然形态学存在差异,但基因型相同,同属镰刀属内生真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小花棘豆中存在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
研究简报
应用MGB荧光探针技术确定猪KIT基因拷贝重复数
王韬;唐辉;曾勇庆;李晓宁;闫超;董林松;于希江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37-441.  doi:
摘要 ( 624 )   HTML( )    PDF (974KB) ( 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检测猪KIT基因拷贝重复数(CNVs)的方法并应用于未知样品的检测。在KIT外显子2中设计TaqMan-MGB探针和引物,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KIT基因CNVs的方法。结果表明,TaqMan-MGB探针扩增KIT基因目的片段,不同DNA梯度浓度Ct值差异极显著(P<0.001),变异系数低(0.12%~0.26%);KIT与内标基因ESR的扩增效率相差只有2.4%;采用聚类分析推测了待测的50枚样品KIT的CNVs分别归属于2、3、4、5、6个拷贝。本研究建立的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IT基因CNVs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和稳定性好的特点,适合于普通实验室应用。
序贯培养液G1/G2对山羊核移植胚胎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刘军;郑聪颖;李长雷;杜珊;李亮亮;马保华;张涌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42-447.  doi:
摘要 ( 638 )   HTML( )    PDF (900KB) ( 6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优化山羊核移植胚胎体外培养体系,提高核移植效率,本研究检测了山羊体细胞核移植(SCNT)胚胎在序贯培养液G1/G2中的发育率和囊胚细胞凋亡,以及核移植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以传统mSOF-FBS培养液作为对照组,评估序贯培养液G1/G2支持山羊核移植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1/G2组的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27.7±3.1)% vs (25.3±1.0)%,P>0.05),囊胚细胞数和囊胚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分别为(93.2±4.5) vs (109.1±6.2)和(4.9±0.2)% vs (11.3±0.1)%,P<0.05),但移植后的妊娠率显著增高(21.4% vs 8.0%,P<0.05)。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培养液mSOF-FBS相比,序贯培养液G1/G2能更好地支持山羊核移植胚胎的发育。
10株火鸡组织滴虫18S rRNA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刘进辉;彭俊宇;宋海燕;刘毅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3):  448-452.  doi:
摘要 ( 866 )   HTML( )    PDF (794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湖南娄底(简称 HMLD1-3)、湘潭(HMXT1-2)、永州(HMYZ1-3)和宁乡(HMNX1-2)共10株火鸡组织滴虫,并用18S rRNA部分序列重构火鸡组织滴虫与其它相近原虫的种群遗传关系。作者通过PCR扩增火鸡组织滴虫虫株的18S rRNA部分序列,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湖南省的10株火鸡组织滴虫18S rRNA序列长度一致,均为532 bp,与GenBankTM公布的火鸡组织滴虫序列相似性在97.5%以上,与其它原虫差异均大于20%。种系发育树分析表明,10个分离株与已知火鸡组织滴虫位于同一分枝。本研究证实该病原为火鸡组织滴虫,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明了湖南省存在火鸡组织滴虫。本研究为火鸡组织滴虫病诊断及火鸡组织滴虫种群体遗传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