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学报 ›› 2012, Vol. 43 ›› Issue (8): 1200-1209.doi:
马向辉1,昝林森1,2*,高建斌1,杨宁1,朱光星1,成功1,2,王洪宝1,2,郝瑞杰1,付常振1,姜碧杰1,詹小立1,白银萍2
MA Xianghui 1, ZAN Linsen 1, 2*, GAO Jianbin 1, YANG Ning 1, ZHU Guangxing 1, CHENG Gong 1,2, WANG Hongbao 1,2,HAO Ruijie 1, FU Changzhen 1, JIANG Bijie 1, ZHAN Xiaoli1, BAI Yinping2
摘要: 旨在研究秦川牛IRS1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384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牛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IRS1基因外显子上存在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经DNA测序发现,在IRS1基因外显子的2 346(B1位点)和2 394 bp处(B2位点)分别发生了G→A和C→G突变,经分析发现,分别为氨基酸序列第782处Glu和798处Leu的同义突变。通过SSCP带型分析分别出现CC、CD和AA、AB 2种基因型,均未检测出第3种纯合基因型;卡方检验显示,B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B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B1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B2处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B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体斜长、腰角宽、胸围和眼肌面积方面差异显著(P<0.05),B2位点在腰角宽、胸深和背膘厚方面差异显著(P<0.05)。将2个突变位点合并基因型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双杂合基因型个体(ABCD)除背膘厚和肌间脂肪含量外其他所分析的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结果提示,IRS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及部分肉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ABCD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和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