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23
精品科技期刊证书(2014-2017)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0-0.  doi:
摘要 ( 63 )   HTML( )    PDF (330KB) ( 2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0-0.  doi:
摘要 ( 33 )   HTML( )    PDF (164KB)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0-0.  doi:
摘要 ( 24 )   HTML( )    PDF (331KB) ( 2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0-0.  doi:
摘要 ( 34 )   HTML( )    PDF (319KB) ( 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动物基因组学重测序的应用研究进展
汪文强,赵生国,马利青,郭继军,马月辉,赵倩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47-1953.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1
摘要 ( 259 )   HTML( )    PDF (931KB) ( 10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基因组学的研究不断出新,为其带来了更新的科研方法和解决方案。基因组测序可以更深地了解一个物种的分子进化、基因组成和基因调控等特点,特别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推向了多领域、多样化、多功能的新阶段。现已从变异检测、性状定位、遗传图谱构建、群体进化分析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文章阐述了动物基因组重测序学领域中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动物胚胎育种及应用中的技术策略
李延鹤,刘军,张涌,权富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54-1960.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2
摘要 ( 140 )   HTML( )    PDF (844KB) ( 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动物分子育种及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生产、选择具有预期基因型的胚胎,已经成为现实。动物胚胎育种或动物胚胎工程技术育种将成为动物育种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途径和手段。动物胚胎育种研究主要包括:(1)动物育种方案中胚胎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应用中的技术选择和优化;(2)不同类型动物胚胎育种体系的建立及育种方案实施过程中防止群体近交等问题的研究;(3)动物胚胎育种遗传进展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科学评估。动物胚胎育种在应用方面的技术策略可归纳为几个方面:以扩繁为策略的胚胎育种;以转基因或基因修饰为策略的新品种创制育种;以品种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为策略的动物胚胎保种。动物胚胎育种是对传统动物育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是胚胎工程技术应用于畜牧生产中的体现,在加快动物遗传改良、本品种选育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杀性巴氏杆菌脂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华瑞其,赵新新,程安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61-1968.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3
摘要 ( 107 )   HTML( )    PDF (1933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菌,能够造成多种动物的巴氏杆菌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既是细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又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依据LPS血清学反应,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16个血清型。与大多数革兰阴性菌不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脂多糖不含O-抗原,仅由类脂A和核心寡糖两部分组成。近年来人们通过质谱检测和基因测序陆续揭示了这16个血清型核心寡糖的化学结构和合成基因。研究表明,各血清型内核心寡糖结构十分保守,合成基因分散存在于基因组;外核心寡糖的化学组成具有多样性,其合成基因成簇存在,形成外核心寡糖基因簇。虽然有些血清型共享同样的外核心寡糖基因簇,但由于基因突变造成它们外核心寡糖结构的异质性。研究还发现核心寡糖的结构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有关。作者在本文中综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16个血清型的核心寡糖的化学结构、基因组成及其结构与毒力的关系,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遗传繁育
ssc-miR-148a启动子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王萍,郝文艳,曹丽华,沈开元,代小丽,李海艳,梁贤威,石德顺,李湘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69-19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4
摘要 ( 205 )   HTML( )    PDF (2775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猪miR-148a(ssc-miR-148a)的转录调控机制,对其启动子进行了克隆及分析。本试验首先设计特异性PCR扩增引物,分别得到ssc-miR-148a前体上游3个片段,并将其连接到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Basic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线分析ssc-miR-148a启动子大概区域、甲基化部位和转录因子结合部位。将重组报告质粒转染293T细胞,分析启动子活性。采用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处理猪成纤维细胞和转染有重组报告质粒的猪成纤维细胞,检测ssc-miR-148a和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的表达,及其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ssc-miR-148a启动子区2 043 bp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该序列存在5个CpG岛、Sp1及AP2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0、5和10 ng•mL-1浓度bFGF处理猪成纤维细胞和转染重组报告质粒的猪成纤维细胞后,ssc-miR-148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DNMT1 mRNA显著增加(P<0.05)。启动子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5和10 ng•mL-1浓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ssc-miR-148a启动子位于前体上游2 043 bp片段内,启动子区域有转录因子SP1结合位点,其表达受bFGF的调控。

猪小体型相关受选择基因位点的研究
李完波,朱亚玲,艾华水,郭添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77-19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5
摘要 ( 296 )   HTML( )    PDF (2216KB) ( 5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对比大、小体型两组中国地方猪种在基因组上的遗传分化,检测出全基因组选择信号,以期能鉴别出影响猪体型大小的相关基因及可能的突变位点,解析小体型猪种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用小体型的五指山猪和巴马香猪,以大体型的金华猪、二花脸、河套大耳猪为对照,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使用两组猪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小体型猪组内的杂合度(Heterozygosity) 检测体型选择信号。Fst值较大而杂合度小的染色体区段作为体型相关的受选择候选区域。对这些候选区域所包含的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及通路的注释分析、以及突变位点的搜寻,试图揭示与猪体型大小相关的可能受选择的基因和突变。结果,通过筛选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我们得到32 475 218个高质量的SNPs,利用40 kb的滑动窗口进行Fst和杂合度的计算。Fst值经Z转换(Z(Fst))后大于5的区段有242个。取杂合度最小值的前200个区间与242个Z(Fst)>5的区间的交集,确定了13个受选择候选区域,其中共包含28个基因。通过PANTHER进行基因注释,发现了17个与体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IGF1RGUCY1A3等功能候选基因。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结合群体遗传学分析手段,确定了与体型大小相关的受选择区域,综合分析推测五指山和巴马香小体型猪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处于非基因编码区域的一个或者多个突变造成。

绵羊肌肉组织MyoGPID1 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
栾兆进,贺建宁,程明,刘开东,曲绪仙,柳楠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86-1994.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6
摘要 ( 184 )   HTML( )    PDF (1682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绵羊不同部位肌肉MyoGPID1基因mRNA的发育变化规律,分析MyoGPID1 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2、4、5、6 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羔和12月龄敖汉细毛羊成年公羊各5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检测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两个部位肌肉MyoGPID1 mRNA 表达量,并进一步分析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5月龄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IMF含量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而5~12月龄时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月龄背最长肌IMF 含量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1)。两个部位肌肉MyoGPID1 mRNA 表达的发育模式有所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背最长肌MyoG基因表达量5月龄最高(P<0.01),PID1基因表达量6月龄最高(P<0.05),均呈上升-下降趋势;股二头肌MyoGPID1基因各月龄之间表达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MyoG 基因表达量随着月龄增长呈上升-下降趋势,PID1基因表达量大体呈下降-上升趋势。同月龄MyoG和PID1 表达量存在组织差异。相关分析表明,MyoGPID1 表达量与 IMF 含量呈不同程度正相关。综上,MyoG基因表达对绵羊肌内脂肪的沉积可能有正调控作用,而PID1基因表达可能对肌内脂肪的沉积产生一定的影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标志物研究
宋敏艳,韦艺媛,Muhammad Zahoor Khan,王新,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1995-20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7
摘要 ( 198 )   HTML( )    PDF (3884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获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诱导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标志物。本研究以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为试验材料,利用MRSA进行体外感染,通过与普通金葡菌感染组及未感染组进行比较,检测隐性乳房炎候选基因TRAPPC9、JAK2及炎症指示因子IL-6基因在MRSA感染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MRSA 菌株体外感染Mac-T细胞6 h时,TRAPPC9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感染8 h时,JAK2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金葡菌菌株感染Mac-T细胞6 h时,TRAPPC9与JAK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普通金葡菌相比,经MRSA处理6和10 h时,Mac-T细胞的TRAPPC9、JAK2及IL-6基因表达量均较高,且感染6 h时,MRSA处理组TRAPPC9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金葡菌处理组(P<0.05)。结果表明,MRSA及金葡菌感染Mac-T细胞后,3个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基本相似,MRSA菌株感染更不易引起宿主细胞JAK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而TRAPPC9基因则可作为MRSA金葡菌及普通金葡菌感染的首选分子标志物。

成熟前后水牛卵母细胞蛋白质组的初步研究
陈凌声,代小丽,徐永茹,罗婵,陆凤花,蒋建荣,石德顺,徐平,李湘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03-201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8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692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联合反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RP-LC-MS/MS)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GV期和MII期水牛卵母细胞蛋白质组,以期为揭示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分子机理、筛选与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相关蛋白质奠定理论基础。从GV期和MII期水牛卵母细胞中分别鉴定到647和570种蛋白质(FDR<1%)。其中,鉴定相同蛋白质414种;GV期和MII期卵母细胞特有鉴定蛋白质分别为233种和156种。通过谱图计数法获得鉴定蛋白质的半定量信息,从GV期和MII期水牛卵母细胞中筛选到9种高丰度蛋白质。其中8种为相同蛋白质,包括穹窿体蛋白、谷胱苷肽S-转移酶M3、蛋白精氨酸脱亚氨酶6、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2、二磷核苷酸激酶B、动力蛋白轻链1、醛糖还原酶、类甘油醛-3-三磷酸脱氢酶同源物2等。热激蛋白90α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分别为GV期和MII期水牛卵母细胞特有的高丰度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水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密切相关。GO(Gene Ontology)和KEGG分析显示,鉴定相同蛋白质主要集中在丙酮酸盐代谢、三羧酸循环(TCA)、糖酵解/糖原生成、磷酸戊糖途径等能量代谢通路,提示水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可能需要维持高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保证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完成。GV期细胞特有鉴定蛋白质主要集中在氧化磷酸化、核糖体以及蛋白酶体等KEGG通路,表明GV期卵母细胞可能具有高的氧化磷酸化和蛋白合成水平,蛋白酶体在推动水牛卵母细胞成熟进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MII期细胞特有鉴定蛋白质主要集中在DNA复制和氨基糖、核苷糖代谢等KEGG通路,提示水牛卵母细胞可能在为后续的受精过程和早期卵裂进行遗传物质的准备。综上表明,成熟前后水牛卵母细胞蛋白质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水牛卵母细胞成熟分子机理奠定理论基础。

TLR家族基因在产蛋高峰期和停产期鸭肠道中的表达研究
郭佳佳,戴子淳,陆晨,张甜,施振旦,赵伟,马卫明,应诗家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12-2019.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09
摘要 ( 143 )   HTML( )    PDF (2953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TLR家族基因在产蛋高峰期和停产期鸭肠道中的表达。选择同日龄产蛋高峰期鸭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在限食7 d停产后自由采食10 d,另一组自由采食17 d。采用RT-PCR和qRT-PCR的方法,检测TLR1-1、TLR1-2、TLR2-1、TLR2-2、TLR3、TLR4、TLR5、TLR7、TLR15和TLR21基因在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0种禽类TLR家族基因均在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中表达;除TLR1-2、TLR2-2、TLR4和TLR21基因外,其他6种TLR家族基因在不同肠道中差异表达(P<0.05),其中,TLR3、TLR5和TLR7基因在十二指肠中高表达,TLR1-1、TLR2-1和TLR15基因在盲肠中高表达;除TLR4和TLR7基因外,其他8种TLR家族基因在产蛋高峰期鸭肠道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停产期(P<0.05)。结果表明,蛋鸭肠道存在TLR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机制,且产蛋高峰期蛋鸭肠道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能力强于停产期蛋鸭。

狐狸MC1R基因编码区c.40A>C和c.41C>T相邻变异研究
徐桂利,张文香,段玲欣,巩元芳,葛慕湘,刘谢荣,王书朋,果新苓,刘铮铸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20-2026.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0
摘要 ( 143 )   HTML( )    PDF (1091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检测狐狸MC1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毛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采集两个狐属12种毛色共计163只狐狸的皮肤组织样,利用PCR扩增和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狐狸MC1R基因1 054 bp长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SNPs筛查。用PopGen32和SHEsis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用PANTHER软件评估了突变对基因产生的功能影响,用SPSS二元变量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多态位点与毛色表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狐狸MC1R基因编码区40(c.40A>C)和41 位点(c.41C>T)存在2 个相邻错义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14位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当第40 位点为A时,氨基酸由苏氨酸(Thr)转变为异亮氨酸(Ile);当第40 位点为C时,氨基酸由脯氨酸(Pro)转变为亮氨酸(Leu)。北极狐属狐在41 位点基因型全部为TT型,而狐属狐大部分个体均为CC型,不存在TT型,推测该位点可能是区分狐狸属间的一个重要功能位点。PANTHER预测获知第41 位点突变导致的氨基酸替换(p.Pro14Leu)对MC1R功能有显著影响。SPSS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1 位点多态性与狐狸毛色表型存在显著低度相关性,推测狐狸MC1R基因编码区第41位点可能是参与其毛色形成的一个相对重要功能位点。

不同产圈模式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应激水平的影响
张校军,王占彬,鲍伟光,高乾坤,万熙卿,顾宪红,郝月,崔艳军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27-203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1
摘要 ( 239 )   HTML( )    PDF (876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产圈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应激水平的影响,以期探究一种能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的福利友好型哺乳母猪饲养模式。选取胎次相同,妊娠期、体况相近的24头二元杂交母猪(大白×长白),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即限位栏产圈+高床组(Farrowing crate+high bed group,FCB,n=8)、自由产圈+高床组(Freedom farrowing pen+high bed group,FFPB,n=8)、自由产圈+部分发酵床地面组(Freedom farrowing pen+partially fermented bed surface group,FFPF,n=8)。在母猪预产期的前7 d将其转入不同的产圈,分娩后第21天仔猪断奶。结果显示:1)FFPB、FFPF母猪分娩时长显著低于FCB(P<0.05),FFPB母猪分娩间隔显著低于FCB(P<0.05);FFPB母猪血液催产素(Oxytocin,OT)及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10)。2)在母猪转入产房后第2天,FFPB和FFPF母猪腰部体表温度显著低于FCB(P<0.05)。在分娩后第7天,FFPB与FFPF母猪唾液α-淀粉酶(α-amylase,AMY)含量显著低于FCB(P<0.05)。在分娩后第14天,FFPF母猪唾液AMY含量显著低于FCB(P<0.05),FCB母猪唾液皮质醇(Cortisol,COR)有明显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在分娩当天,自由产圈母猪血液繁殖激素含量升高,产程及分娩间隔时间减少;分娩后的1~2周内,自由产圈母猪应激水平明显降低,更接近福利友好型哺乳母猪饲养模式。

动物营养
不同光谱组合LED灯对白羽肉鸡生长、免疫力、屠宰性能和福利的影响
马淑梅,孙研研,李冬立,李云雷,陈超,李复煌,郭艳丽,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37-204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2
摘要 ( 240 )   HTML( )    PDF (951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定制的LED灯作为人工光源,研究4种不同光谱比例组合LED光源(A(21%蓝+30%绿+24%黄+25%红)、B(35%蓝+35%绿+18%黄+12%红)、C(27%蓝+30%绿+22%黄+21%红)和D(42%蓝+28%绿+18%黄+12%红))对AA肉鸡的生长、免疫力、屠宰性能和福利的影响,以确定适合白羽肉鸡养殖的最适光谱组合。试验选取600只1日龄AA肉鸡,平均分配到4个不同光谱组合处理中,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公母各半),自由采食和饮水。第一周光照强度为20 lx,从第二周开始至试验结束为5 lx,间歇光照节律(14L:4D:2L:4D)。结果表明,C光源4~6周平均日增重比A、B和D光源组分别显著降低14.45%、13.76%和12.91%(P<0.05),且1~6周平均日增重与其他组相比有减小的趋势(P=0.07)。与D光源组相比,C光源组显著降低4~6周和1~6周平均日采食量(P<0.05);A光源组4~6周料重比比D光源组显著降低9.14%(P<0.05);D光源新城疫(NDV)和禽流感(Re-6)抗体效价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B光源比较,A、C和D 光源组步态评分值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4.97%、26.32%和33.33%,P<0.05)。眼球发育和屠宰性能不受光谱组合的影响(P>0.05)。研究结果显示,A光源更有利于白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发挥,同时提高肉鸡的免疫功能和福利水平。

产蛋及喂料行为对蛋鸡体核和体表温度的影响
常玉,张少帅,彭骞骞,张敏红,周莹,夏九龙,刁华杰,冯京海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45-2051.  doi: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3
摘要 ( 185 )   HTML( )    PDF (1344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产蛋和喂料行为对蛋鸡体核和体表温度的影响及昼夜变化。选取34周龄京红蛋鸡12只,每2只为一笼,饲养于环境控制舱内(温度维持20 ℃,相对湿度60%),实行16L:8D的光照制度,每日饲喂2次。使用微型温度记录仪每3 min测定1次蛋鸡体核和体表温度,连续测定48 h。使用数字红外录像机观察并记录蛋鸡产蛋和喂料时间。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1)产蛋行为显著影响蛋鸡体核温度(P<0.001),对体表温度有影响趋势(P=0.082)。其中产蛋过程中平均体核温度比产蛋前和产蛋后分别提高0.21 ℃和0.37 ℃ (P<0.01);体表温度比产蛋前有升高趋势(P=0.058)。2)喂料行为对蛋鸡体核(P=0.01)和体表温度(P=0.006)均有显著影响。与喂料前1 h相比,喂料后1~2 h蛋鸡平均体核、体表温度升高0.12 ℃和0.35 ℃(P<0.05),2 h后体温恢复正常(P>0.05)。3)蛋鸡白天不同时间段内(11:00-12:00、15:00-16:00、19:00-20:00)体核和体表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夜间(23:00-24:00、03:00-04:00)体温(P<0.01)。产蛋及喂料行为显著提高蛋鸡的体核、体表温度。以体温为指标研究和评价蛋鸡温热环境舒适程度时,应避免产蛋、喂料行为的干扰。

高脂饲料对生长育肥猪肉品质和骨骼肌蛋白质组的影响
熊火,蔡欣,刘静波,陈亮,张宏福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52-20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4
摘要 ( 224 )   HTML( )    PDF (5137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脂饲粮对生长育肥猪肉品质和骨骼肌蛋白质组的影响。选择20头平均体重为(73.28±0.57) kg的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饲粮,含10.0%玉米淀粉)和试验组(高脂饲粮,含10.0%猪油),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42 d。研究饲粮脂肪含量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骨骼肌蛋白质表达谱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脂饲粮显著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降低了料重比(P<0.01)。骨骼肌pH45 min、pH24 h、肌内脂肪含量、亮度、红度、黄度、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和剪切力不受饲粮脂肪含量的影响(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饲喂高脂饲粮上调了生长育肥猪骨骼肌中钙网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加帽蛋白、丙酮酸激酶、烯醇化酶、乳酸脱氢酶、磷酸丙糖异构酶、腺苷酸激酶、载脂蛋白A和B、脂肪酸结合蛋白、热休克蛋白27 ku和70 ku等蛋白质的表达量,但下调了肌球蛋白轻链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蛋白质的表达量。由此可见,采食高脂饲粮可显著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并上调骨骼肌中与脂质代谢、葡萄糖和能量代谢等生物学功能相关的蛋白质表达量。

日粮营养水平对150~180日龄滩羊瘤胃相关微生物菌群数量、pH和VFA含量的影响
王尧悦,赵钊艳,王兴涛,陈玉林,杨雨鑫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60-207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5
摘要 ( 276 )   HTML( )    PDF (910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150~180日龄期间宁夏滩羊瘤胃相关微生物菌群(溶糊精琥珀酸弧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溶纤维丁酸弧菌、黄色瘤胃球菌、小韦荣球菌和产甲烷菌)数量、pH和VFA含量的影响。选取112只(公母各半)、体重接近(29±1.25)kg、体况良好的105日龄宁夏滩羊,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为4个处理组(组Ⅰ,Ⅱ,Ⅲ和Ⅳ),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从处理组Ⅰ到Ⅳ,日粮能量分别为7.08、 8.09、9.10和10.11 MJ• kg-1;蛋白质水平分别为8.04%、9.19%、10.34%和11.49%。能量与蛋白质比值不变(约为0.88)。试验期共75 d,其中预试期15 d。分别在150和180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羊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其pH,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待测瘤胃内容物的VFA含量;提取瘤胃内容物基因组DNA,通过构建标准质粒对这些相关微生物进行绝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仅对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的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栖瘤胃普雷沃氏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糊精琥珀酸弧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不同日龄和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瘤胃液pH均无显著影响(P>0.05);瘤胃液中乙酸含量随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不同瘤胃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丙酸含量与小韦荣球菌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5),而戊酸与小韦荣球菌的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3,P<0.01)。与日龄相比,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相关瘤胃微生物数量以及VFA的含量影响更大;瘤胃VFA、pH与相关瘤胃微生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预防兽医
一种新型火鸡疱疹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与鉴定
王志胜,刘芳,许梦微,乔永峰,侯继波,王继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71-2080.  doi: 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6
摘要 ( 107 )   HTML( )    PDF (2717KB)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构建一种新型火鸡疱疹病毒(HVT)全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mini-F载体插入HVT基因组的糖蛋白C(glycoprotein C,gC)基因的等位位点得到mini-F重组HVT,提取重组病毒的DNA转入大肠杆菌DH10B细胞,再转入GS1783细胞获得BAC,拯救病毒获得mini-F重组病毒和gC恢复病毒后,与亲本病毒(HVT FC126)比较生长动力学和对鸡马立克病的免疫效力。结果:获得数个BAC阳性克隆,取其中一个克隆(BACHVT-G)成功拯救出HVT mini-F重组病毒(HVTBAC-ΔgC),并成功获得了gC恢复毒株(HVTBAC-gC-R)。生长特性和免疫效力试验表明HVTBAC-gC-R与HVT FC126无显著差异,而HVTBAC-ΔgC增殖能力和免疫效力均明显下降。成功构建了HVT全基因组的感染性BAC;HVT的gC基因是一个非必需基因,但对病毒的增殖能力和免疫效力有重要影响。

携带NDV HN基因疫苗的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口服免疫原性研究
丁轲,余祖华,李蒙,郁川,尚珂,程相朝,陈桂华,廖成水,贾艳艳,汪洋,张春杰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81-20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7
摘要 ( 162 )   HTML( )    PDF (1492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携带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疫苗的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的口服免疫原性,将携带NDV HN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HN电转化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 C79-13,构建重组疫苗菌株Δcrp C79-13 (pcDNA3-HN)。将重组菌株Δcrp C79-13 (pcDNA3-HN)以1×109 CFU•只-1口服免疫7日龄雏鸡,同时设PBS、Δcrp C79-13 (pcDNA3) 和NDV Ⅳ系疫苗免疫对照,于免疫后7、14、21、28、35 d 测定免疫雏鸡诱导的抗NDV 的HI抗体、鸡白痢沙门菌IgG抗体和肠道黏膜IgA抗体动态水平,同时测定免疫雏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携带NDV HN基因疫苗的重组菌株Δcrp C79-13 (pcDNA3-HN);在免疫后14~35 d,可诱导产生抗NDV的HI抗体,且在免疫后21 d时达到最高值;可诱导产生抗鸡白痢沙门菌的IgG抗体,且在免疫后28 d 达到最高值;Δcrp(C79-13 pcDNA3-HN)组肠道黏膜IgA抗体含量最高值略高于Δcrp C79-13 (pcDNA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免疫28 d 以后,Δcrp(C79-13 pcDNA3-HN)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极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ΔcrpC79-13(pCDNA3)组(P<0.05)。用103 EID50 NDV F48E9株攻毒,保护率达67%(10/15),用108CFU鸡白痢沙门菌C79-13攻毒,保护率为100%。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 C79-13 (pcDNA3-HN)具有良好的口服免疫原性。

新疆野生一枝蒿粗多糖对流感疫苗小鼠免疫增强效果的分析
张爱莲,王丹阳,赵淑述,赵兵,张富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89-209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8
摘要 ( 246 )   HTML( )    PDF (3227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新疆野生一枝蒿粗多糖(wild Artemisia rupestris L.crude polysaccharides,WARCP)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小鼠,研究其作为流感病毒疫苗(influenza virus vaccine,IVV)的佐剂效果和节约流感疫苗抗原用量的作用。WARCP与不同剂量(0.05、0.1、0.5 μg)的IVV配伍,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观察小鼠的生长状态,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IgG及IgG1、IgG2a的水平;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CD4+IL-4和CD8+IFN-γ以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WARCP对小鼠的生长状态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WARCP能够显著提高不同剂量IVV特异性IgG及其IgG1、IgG2a的抗体水平(P<0.05);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显著提高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P<0.05);降低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P<0.05);尤其可以提高低剂量IVV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至少减少抗原用量91%。因此,WARCP作为IVV的佐剂通过降低Treg细胞的水平,显著增强了IVV的免疫效果,尤其是Th1型的免疫反应,能够很好地节约抗原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我国不同地方品种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易感性
李建梅,刘梅,沈欣悦,程旭,季正剑,刘丹丹,殷建玫,尤素兰,苏一军,陶建平,戴亚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098-210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19
摘要 ( 276 )   HTML( )    PDF (1855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不同品种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易感性差异。选取26日龄无球虫感染的24个我国地方品种鸡和国外引进品种隐性白羽鸡各45只,分别分为2个感染组和1个非感染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每只鸡嗉囊内接种1×105个孢子化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基于感染鸡的死亡率、相对增重率、肠道病变记分、卵囊产量和抗球虫指数(ACI)等指标,评价不同鸡种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易感性。25个鸡种中,狼山鸡、藏鸡、大骨鸡、萧山鸡、文昌鸡、安义瓦灰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大围山微型鸡和金湖乌凤鸡易感性最低,ACI介于56.80~85.76,表现为未发生死亡或死亡率低,相对增重率高,肠道病变记分低,但卵囊产量相对较高(藏鸡除外)。隐性白羽鸡、清远麻鸡、惠阳胡须鸡、固始鸡、北京油鸡、瓢鸡和汶上芦花鸡易感性最高,ACI介于-11.64~18.67之间,表现为死亡率较高(北京油鸡除外),相对增重率较低,肠道病变记分和卵囊产量较高(固始鸡除外)。其余8个品种易感性中等,ACI介于29.81~53.36。不同品种鸡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易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肉用型品种较蛋肉兼用型品种易感性高。

基础兽医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影响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
聂培婷,汤承,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108-21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20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384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是NF-κB和ERK信号通路的上游调控因子,而这两条信号通路是甲型流感病毒复制和机体起始免疫所必需的,为探讨CIRP对H1N1甲型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构建了CIRP过表达BHK-21细胞系(Cirp+BHK-21),用Western blot检测NF-кB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研究CIRP对NF-кB和ERK1/2的调节作用;用Real-time RT-PCR检测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Cirp+BHK-21和对照细胞中病毒拷贝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在特异性阻断剂PDTC阻断NF-кB通路的Cirp+BHK-21细胞中病毒拷贝数的动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CIRP显著促进了BHK-21细胞中NF-κB的磷酸化水平(P<0.05),而对ERK1/2的磷酸化水平无显著影响;病毒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CIRP能显著促进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感染后3、9、15、21 h 病毒在Cirp+BHK-21细胞中的拷贝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11%、103%、167%和235% (P<0.05);阻断NF-κB信号通路后病毒的拷贝数显著下降,在感染后3、9、15、21 h分别为未阻断组的98%、42%、19%(P<0.05)和7%(P<0.05)。从本研究结果可见,CIRP可通过活化NF-κB信号通路促进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

五氯柳胺口服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含量测定
张吉丽,李冰,司鸿飞,郭肖,朱阵,尚晓飞,周绪正,张继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115-212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21
摘要 ( 188 )   HTML( )    PDF (4496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的目的是制备五氯柳胺混悬剂,研究其理化性质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单因素筛选及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以沉降体积比和再分散性为考察因素,优化处方制备五氯柳胺混悬剂,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测定仪对其形态和粒径进行测定,考察制剂的稳定性,建立测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五氯柳胺混悬剂每100 mL中含五氯柳胺 3.2 g,卡波姆974p 0.2 g,十二烷基硫酸钠 0.3 g,对羟基苯甲酸甲酯0.02 g,焦亚硫酸钠0.4 g。混悬剂沉降体积比为0.999,再分散性良好。五氯柳胺在18~100 μg•m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制备的五氯柳胺混悬剂工艺简单,物理性状良好,稳定性和分散性好,质量可控。

临床兽医
镰刀菌毒素对断奶仔猪肠道IL-1β和IL-6分布和表达的影响
陈祥兴,张崇玉,黄丽波,刘法孝,杨维仁,姜淑贞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126-213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22
摘要 ( 199 )   HTML( )    PDF (13225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镰刀菌毒素对断奶仔猪肠道IL-1β和IL-6的分布和mRNA转录量的影响。选择35日龄体重为8.45 kg±0.94 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雌性仔猪40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镰刀菌毒素组饲喂含有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0.90 mg•kg-1,呕吐毒素1.43 mg•kg-1,烟曲霉毒素5.85 mg•kg-1)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试验结束每组随机选取10头仔猪进行屠宰取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镰刀菌毒素组仔猪小肠IL-1β和IL-6的阳性细胞呈现由分散在固有层向绒毛内淋巴细胞集中的趋势,而结肠的IL-1β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固有层;十二指肠IL-1β、十二指肠和空肠的IL-6以及结肠IL-1β和IL-6的mRNA转录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小肠和结肠IL-1β和IL-6 mRNA转录量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镰刀菌毒素可通过改变肠道IL-1β和IL-6的分布和表达,影响肠道的免疫机能。

研究简报
热应激对性成熟猪睾丸TGF-β3和Claudin-11蛋白表达的影响
张禛,范小瑞,席华明,梁亚俊,贺俊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136-21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23
摘要 ( 220 )   HTML( )    PDF (16938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猪舍温度37~40 ℃热应激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和Claudin-11在猪睾丸的表达与定位。6头性成熟长白公猪分成2组,3头为热应激组,置于温度控制在37~40 ℃的猪舍环境,每天3 h,连续7 d,每天于热处理结束后将猪赶回20~27 ℃正常猪舍环境中;另3头为对照组,饲养于20~27 ℃正常猪舍环境中。7 d后取睾丸组织,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对猪睾丸TGF-β3和Claudin-11的表达进行研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GF-β3在热应激组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Claudin-11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热应激处理组TGF-β3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Claudin-11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热应激组TGF-β3免疫反应强阳性物定位于各级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免疫阳性着色深度和范围高于对照组,提示热应激导致TGF-β3的表达增高;热应激组Claudin-1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对照组Claudin-11在血睾屏障位置呈明显的带状表达,而热应激组Claudin-11的表达局限在支持细胞周围,失去明显的血睾屏障带状表达。热应激影响猪睾丸TGF-β3和Claudin-11的表达与定位,提示热应激可能通过调节TGF-β3和Claudin-11的表达来影响精子发生。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纯化
梁宏伟,冯波,朱雯宇,王建舫,张涛,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47(10):  2143-21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6.10.024
摘要 ( 177 )   HTML( )    PDF (8844KB) ( 3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易行、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取5~7日龄SD大鼠分离外周肺组织,组织植块法获得原代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37 ℃、5% CO2 培养箱中传代培养,采用免疫磁珠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纯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鉴定,通过MTT比色分析法准确、安全、可靠地检测纯化后传代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单个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汇合后呈铺路石样,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分离纯化后经免疫荧光检测CD31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特有标记VEGFR-3呈阴性(P=0.1,且P<0.5),且复苏后经MTT测得传代细胞的增殖情况良好。成功建立了一种分离高纯度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