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5-23
综述
羊毛及动物毛发弯曲形成的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路立里,狄江,王琼,于丽娟,拉扎特·艾尼瓦尔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679-68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1
摘要 ( 285 )   HTML( )    PDF (784KB) ( 10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弯曲是羊毛纤维的一个特征,对加工过程和最终的毛纺织品特性有显著影响。羊毛弯曲与毛囊中细胞的不对称分裂、毛纤维中正副皮质的双边排列、不同角蛋白的不对称组成及角质化过程等相关。尽管羊毛弯曲形成的分子机理鲜有报道,但小鼠锯齿状及波纹状毛发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表明,IGFBP5/Krox20、Eda/Edar、Wnt、EGFR/TGF-α、Msx2/Foxn1/Ha3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及毛发角蛋白基因和一些转录因子对纤维弯曲形成有重要影响。皮肤基因表达模式比较分析表明,哺乳动物毛发产生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是相似的。这些信息为研究羊毛弯曲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可能。本文旨在对羊毛及小鼠等动物毛发弯曲形成机理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解析羊毛弯曲形成分子机理进而为改善羊毛弯曲性状的研究提供参考。

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研究进展
戈胜强,赵明,吴晓东,王静静,刘华雷,包静月,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686-6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2
摘要 ( 280 )   HTML( )    PDF (627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指利用异源宿主系统表达的病毒结构蛋白自行组装成不含病毒基因组、不能复制、不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样蛋白颗粒。VLPs具备构想逼真、安全、稳定、可刺激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作为载体表达其他抗原以及可设计成区分自然感染与免疫接种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使得VLPs在过去30年中成为新一代疫苗制备平台。作者就新城疫VLPs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尽的综述,以期为中国新城疫VLPs的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BayesCPi进行QTL-MAS2011公共数据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朱波,吴洋,齐欣,牛红,张静静,王延晖,陈燕,张路培,高会江,高雪,李俊雅,孙少华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692-69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3
摘要 ( 239 )   HTML( )    PDF (1941KB) ( 9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MTDFREML对QTL-MAS2011公共数据集的模拟性状进行方差组分估计,遗传力估计约为0.29。主成分分析显示,群体内不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层现象,然后用2种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利用GAPIT程序包中的混合线性模型对QTL-MAS2011公共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得到10个显著的单核苷酸(SNP)位点(P<0.05),其中,4个显著的SNPs在1号染色体上,4个显著的SNPs在3号染色体上, 2个显著的SNPs在5号染色体上。使用HAPLOVIEW软件对1~3号染色体上88个SNPs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确定2个QTLs(QTL1和QTL5)分别在1号和3号染色体上,2、4、5号染色体没有检测到QTL。利用BayesCPi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通过基因组窗口效应方差图谱确定1个QTL在1号染色体上,2个QTL在2号染色体上,1个QTL在3号染色体上。

GPR84和MPEG1基因的分子克隆和表达分析
王秋实,武春艳,李朋,邵思宇,张姣,朱蒙,杨秀芹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699-70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4
摘要 ( 262 )   HTML( )    PDF (1812KB) ( 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猪GPR84和MPEG1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研究它们的组织表达和诱导表达情况。以民猪为试验材料,应用RT-PCR方法克隆猪GPR84和MPEG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构建组织表达谱,分析其在PK15细胞内的poly(I:C)诱导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猪GPR84(GenBank accession No.JX280456)和MPEG1(GenBank accession No.JQ907392)基因编码区全长分别为1 191和2 154 bp,预期分别编码396和71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人和牛相应蛋白序列的同源性均在83%以上。猪GPR84和MPEG1基因在11种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GPR84基因在肺中表达量最高,MPEG1基因在脾中表达量最高,二者在肌肉中的表达量均最低。在poly(I:C)的诱导下,GPR84基因的表达增强,MPEG1基因的表达则受到抑制。本研究成功地克隆了猪GPR84和MPEG1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序列,并确定了它们的组织表达和诱导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GPR84和MPEG1在抗病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遗传繁育
高糖诱导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薛科,王林杰, 陈利,王薏琳,仲涛,李利,张红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06-71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5
摘要 ( 192 )   HTML( )    PDF (2112KB) ( 7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高糖培养基诱导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成脂分化,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脂肪酸合成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为进一步揭示SMSCs的成脂分化机理提供依据。采用含25 mmol•L-1葡萄糖的F12培养基诱导山羊SMSCs成脂分化,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滴形成,qPCR检测诱导前(0 d)和分别在高糖、低糖培养基中培养2 、4 、6 、8 、10 d时脂肪酸合成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ACC、FAS、C/EBPα、PPARγ、SREBP-1、AdipoQ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油红O染色观察到山羊SMSCs高糖培养6 d即形成较多脂肪滴,而低糖培养至10 d也无明显脂肪滴形成。ACC、C/EBPα表达量在高糖培养2 d后显著升高并维持较高值(P<0.05);SREBP-1、FAS表达量在高糖培养6 d后显著升高(P<0.05);PPARγ表达量在高糖培养10 d后显著升高(P<0.05);AdipoQ表达量在高糖培养2、8、10 d时显著升高(P<0.05)。本试验发现高浓度葡萄糖能直接或间接上调脂肪酸合成及成脂肪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山羊SMSCs向类脂肪细胞转化。

绒山羊肌内脂肪细胞成熟前后比较转录组分析
杜琛,付绍印,高鸿雁,郑竹清,孟宪然,阿娜,萨仁,张文广,李金泉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14-72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6
摘要 ( 316 )   HTML( )    PDF (1150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绒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在成熟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和主要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进一步筛选出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本研究通过利用Illumina MiSeq对绒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在成熟前后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用测序评估,基因功能注释,鉴定基因的可变剪接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组装后共获得93 930个contigs,N50为1 586 nt,通过CLCGenomicsworkbench6软件找到差异基因78个(Fold Change>4,FDR<0.01)。这些差异基因基于GO 功能注释可分为骨骼肌发育、胞外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等46个分支,利用KEGG数据库作为参考,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吞噬体、I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路中。本研究中分析绒山羊肌内脂肪细胞中4种主要可变剪接类型,为A3SS(Alternative 3′splice site)、A5SS(Alternative 5′splice site)、 SE(Exon skipping)和RI((Intron retention),其中A3SS最为普遍。高通量RNA-seq提供了全部转录本信息,获得了在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在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和糖尿病的代谢通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绒山羊脂肪沉积的功能基因组学及优化山羊肉品质奠定基础。

基于微量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牦牛MII期卵母细胞转录组研究
兰道亮,熊显荣,林宝山,陈亚冰,胡敏,苏小珊,李键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22-7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7
摘要 ( 268 )   HTML( )    PDF (2462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现有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针对牦牛卵母细胞等微量样本的RNA高通量测序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牦牛卵母细胞的转录组学提供基础。以微量MII期牦牛卵母细胞RNA(10 ng)作为研究样本,应用SMART cDNA PCR扩增技术对样本进行富集并构建测序文库,再应用改进的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经Illumina-Solexa深度测序后,得到了一个包含47 619 254条测序序列,4 Gb大小数据量的微量MII期牦牛卵母细胞测序文库。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及基本结果分析表明测序文库质量良好。基因组比对分析显示,共有15 626个牦牛基因被映射。此外,还获得了7 348个新的转录本。GO分类注释结果显示,共有13 795个比对上的基因参与了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3大主要类别。进一步富集分析显示,分别有333 134及113个GO类别在上述3大类中得到富集。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3 496个比对上的基因参与了258条通路,其中101条通路得到有效富集。本研究以牦牛卵母细胞为样本成功建立了一种起始RNA量可低至10 ng的微量转录组测序方法。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牦牛基因组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牦牛MII期卵母细胞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cPouVcNanog基因在鸡胚多能性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定位
李东升,陈志胜,王丙云,彭特,陈胜锋,计慧琴,陈金顶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33-7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8
摘要 ( 294 )   HTML( )    PDF (2602KB) ( 7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cPouVcNanog基因在鸡早期胚胎中的时空表达规律,探索鸡胚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2基因在鸡胚早期发育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试验分别构建了pMD-18T-cPouV和pMD-18T-cNanog重组质粒,制备了地高辛(DIG)标记cPouVcNanog基因的cD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cPouVcNanog在鸡早期胚胎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原条发生前,cPouVcNanog基因均匀表达于明区。原条期,cPouV基因在原条及其周围表达,cNanog基因则表达于原条周围,原条上未见表达。随着神经板的形成,2基因大量表达于神经板、神经管和脑部周围。待鸡胚发育至14HH阶段,2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头部和心等血管富集处,在外周血管中也能检测到其表达信号。综上表明:随着胚胎的发育,能够表达cPouVcNanog基因的多能性干细胞逐渐由中央明区向外周迁移。

山羊iPS细胞诱导及培养体系的优化
邱峰龙,左其生,李东,李伟,陈庭锋,韦光辉,李碧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40-7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09
摘要 ( 277 )   HTML( )    PDF (2622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高效、持续的诱导获得并培养山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本研究从饲养层和培养液方面进行优化。将分离获得3代以内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Goat embryonic fibroblast,GEF)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分别按1×105 mL-1MEF、1×105 mL-1GEF、5×104 mL-1MEF+5×104 mL-1GEF 的密度接种,以高糖DMEM+20%胎牛血清(FBS)和KnockoutDMEM+20% 血清替代物(KSR)为培养液,研究不同饲养层种类和培养液对山羊iPS细胞获得和培养的影响。结果显示,山羊iPS细胞在接种密度为 5×104 mL-1MEF+5×104 mL-1GEF 的饲养层上,使用 KnockoutDMEM+20% KSR 组合的培养液,山羊iPS细胞的诱导效率以及消化传代后的克隆形成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1)。对该组培养的山羊iPS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呈阳性;Oct4、SSEA-1、Tra-1-60、Tra-1-81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RT-PCR检测有Oct4、Sox2、Klf4和Nanog基因的表达;体外能分化形成类胚体。结果表明,将细胞接种在密度为 5×104 mL-1MEF+5×104 mL-1GEF 的饲养层上,使用 KnockoutDMEM+20% KSR 的培养液更适合山羊iPS细胞的获得和培养。本试验为山羊iPS细胞的体外研究、临床试验、动物基因组修饰和山羊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的建系奠定基础。

RNA干扰沉默PID1基因肉兔模型的构建
徐正刚,杨伦,曾勇庆,张哲,陈伟,杨云,房国锋,王守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50-75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0
摘要 ( 242 )   HTML( )    PDF (906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研究PID1基因的功能,本试验在前期构建并筛选得到的高效PID1 RNA干扰表达载体pGPU6/GFP/Neo-PID1-2的基础上,利用精子介导法制备RNA干扰PID1转基因肉兔模型。对繁殖的F1代肉兔个体进行活体荧光检测、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并对不同组别(阳性组、阴性组和空白对照组)体重达3.0 kg左右的F1代肉兔抽样屠宰进行肌内脂肪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转基因兔后代中可成功表达,试验组得到F1代个体106只,其中阳性兔7只,转基因阳性率为6.60%。PID1基因RNAi阳性兔与阴性兔、空白对照兔相比,RT-PCR检测PID1基因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测得PID1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肌内脂肪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表明,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本研究从RNAi肉兔模型构建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PID1基因对肌内脂肪沉积影响的功能,也为下一步研究制备高肌内脂肪优质PID1转基因猪奠定了基础。

小鼠H1foo基因四环素诱导表达系统的构建与表达
李建,宁静,陈西锐,宋成艳,雷安民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57-76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1
摘要 ( 214 )   HTML( )    PDF (1487KB) ( 8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母细胞特异性连接组蛋白H1foo(Linker histone H1foo)是连接组蛋白H1(Histone 1)在卵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1个亚型,H1foo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和成熟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H1foo也参与了重编程过程。为了在体细胞中进一步研究H1foo的功能,本试验通过采用四环素诱导表达载体系统,用PCR的方法扩增了小鼠的H1foo基因和四环素诱导表达系统(Tet-on)的启动子区。用双酶切和连接等方法将上述元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Venus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Venus-tet-CMV -H1foo。双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片段连接正确,且全长测序正确。本试验所构建的四环素诱导的小鼠H1foo真核表达系统有助于人们在体细胞中更好地探讨H1foo在特定时间的作用和功能。

瘦素对牛体外胚胎早期发育阻滞的克服
阎芃,倪和民,刘云海,郭勇,梁琳,郑雪莹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63-76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2
摘要 ( 250 )   HTML( )    PDF (918KB) ( 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瘦素(Leptin)对于牛早期体外胚胎发育阻滞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卵母细胞受精后在不含血清情况下加入不同浓度的Leptin(0 、1 、10 、100 ng·L-1 Leptin并以血清组为对照),观察胚胎的发育能力;(2)用RT-PCR方法对正常发育胚胎及阻滞胚胎的Leptin 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3)用RT-PCR方法对添加外源性Leptin胚胎的L-RSTAT3 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卵母细胞受精后加入10 或100 ng·L-1 Leptin 胚胎的卵裂率及囊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正常发育胚胎的Lep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阻滞组(P<0.05);(3)添加外源性Leptin胚胎L-RSTAT3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Leptin在牛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Leptin和L-R表达量降低预示着胚胎发育停止,并通过JAK/STAT3途径发挥作用。

动物营养
复合氨基酸络合铁、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和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詹康,李艳,包文斌,赵国琦,喻礼怀,霍永久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69-7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3
摘要 ( 266 )   HTML( )    PDF (401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氨基酸络合铁、锌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肝和肌肉铁、锌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初始体重相近((55.63±1.33) kg)的杜×长×大育肥猪36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半,饲养期8周。对照组饲喂铁、锌含量均为100 mg·kg-1(由硫酸亚铁、硫酸锌提供)的基础日粮,试验1组饲喂铁、锌含量均为50 mg·kg-1(由硫酸亚铁、硫酸锌提供)+50 mg·kg-1(由氨基酸络合铁锌提供)的基础日粮,试验2组饲喂铁、锌含量均为100 mg·kg-1(由氨基酸络合铁锌提供)的基础日粮。结果表明,试验2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体斜长、体直长、总蛋白、肝和肌肉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铁和锌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锌各100 mg·kg-1可提高肥育猪的生产性能,降低料重比,最终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光照强度对北京油鸡激素分泌、生产性能及胴体性能的影响
华登科,李冬立,孙研研,唐诗,白皓,刘念, 刘冉冉,郑麦青,赵桂苹,文杰,陈国宏,陈继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75-7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4
摘要 ( 257 )   HTML( )    PDF (387KB) ( 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s)灯作为人工光源,研究4种光照强度下黄羽肉鸡的激素分泌、生产性能和胴体性能的差异,以确定不影响肉鸡性能的最低光照强度。试验选取1 728只1日龄北京油鸡,平均分配到4个处理中,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公母各半,15只·m-2)。第1周的光照强度为20 lx,从第2周开始将4个处理的光照强度分别设置为1、10、30和50 lx。在第5、9和13周龄末,以每个重复为单位,统计耗料量和体增重。计算1~5周、6~9周、10~13周以及1~13周耗料量、体增重和料重比。结果表明,1~13周的体增重和料重比,各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1 lx组的耗料量显著高于30和50 lx组(P<0.05)。饲养至13周龄时采集血样,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生长激素和褪黑激素含量,并抽样进行屠宰。结果发现,2种激素的含量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相同,50 lx组的激素分泌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光照强度对屠宰率、腿肌率、胸肌率、腹脂率以及眼球指标(重量、横径和前后径)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合前期结果,当光照强度在5~30 lx范围变化时,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胴体性能以及生长相关激素的分泌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建议在生产实践中采用5~30 lx光照强度,选择较低强度既可保持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且可以节能。

喷淋对仔鹅产绒性能和绒羽理化性质的影响
赵洋,王志跃,杨海明,朱晓春,张芬芬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81-7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5
摘要 ( 223 )   HTML( )    PDF (505KB) ( 7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索喷淋对仔鹅产绒性能及绒羽理化性质的影响。选取300只健康、体重均匀的5周龄扬州公鹅,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鹅。对照组不喷淋,试验Ⅰ组每天喷淋3次,每次先喷淋5 min间歇10 min后再次喷淋5 min;试验Ⅱ组每天喷淋3次,每次持续喷淋10 min;试验Ⅲ组每天喷淋3次,每次先喷淋15 min间歇10 min后再次喷淋15 min;试验Ⅳ组每天喷淋3次,每次持续喷淋30 min。结果表明,(1)70日龄时,试验Ⅲ组和Ⅳ组鹅胸部、腹部、背部和颈部的千朵重和绒朵长度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鹅胸部、腹部、背部和颈部的千朵重和绒朵长度又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个处理组鹅相同部位之间的绒小枝细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Ⅲ组和Ⅳ组鹅的产绒率最高,其次为试验Ⅰ组和Ⅱ组,对照组最差。另外,就单个组来看,70日龄扬州鹅胸腹部的千朵重、绒朵长度及绒小枝细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部位(P<0.01)。(2)与对照组相比,4个处理组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了70日龄扬州鹅绒羽的含脂率、透明度和蓬松度。试验Ⅲ组和Ⅳ组的耗氧指数最低,极显著低于试验Ⅰ组和Ⅱ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的耗氧指数又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喷淋时间相等,结合梳羽间歇实施喷淋的试验Ⅰ组的透明度、蓬松度及耗氧指数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因此,喷淋可显著提高仔鹅的产绒性能及绒羽理化性质,从而改善仔鹅绒羽的品质。

预防兽医
结核分枝杆菌ESAT6-CFP10蛋白的融合表达及其细胞免疫学特性
孟闯,万婷,徐正中,单法,解晓莉,申峻松,范峰,陈祥,焦新安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89-79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6
摘要 ( 213 )   HTML( )    PDF (1294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原核表达结核分枝杆菌ESAT6-CFP10融合蛋白,分析其在小鼠模型中的细胞免疫应答特性,并评价其作为牛结核外周血IFN-γ释放试验特异性刺激原的能力。首先,通过构建pET30a(+)-esat6-linker-lhp重组质粒,BL21(DE3)中诱导表达ESAT6-CFP10融合蛋白并纯化,随后经细胞表面分子的FACS分析、ELISPOT试验等分析其在小鼠中的细胞免疫应答特性,同时作为刺激原用于奶牛IFN-γ释放试验,评价其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能。结果表明:SDS-PAGE显示目的蛋白成功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其对ESAT6、CFP10单克隆抗体有良好免疫反应性。FACS结果显示其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和CD86分子以及小鼠脾CD4+和CD8+ 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ELISPOT结果表明其诱导的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显著高于IL-4分泌细胞数,显示其诱导产生Th1型免疫应答的能力。在479份奶牛外周血样本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中,ESAT6-CFP10蛋白与PPD作为刺激原的阳性符合率为70.0%,阴性符合率为95.2%。本研究成功表达ESAT6-CFP10融合蛋白,其具备诱导Th1型免疫应答特性,在牛结核外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中可作为候选刺激抗原。

2008—2012年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遗传演化分析和致病性研究
胡北侠,杨少华,许传田,张伟,张琳,黄庆华,张秀美,黄艳艳,文心田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795-80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7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692KB) ( 6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流行病学和遗传演化规律。自2008—2012年从山东省发病鸡群中分离鉴定了20株IBV,并对其S1、NM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3个代表性IBV流行株进行了致病性评价。结果显示:根据S1基因绘制的遗传进化树显示,20个IBV分离株和参考株形成4个进化分支。18个IBV分离株属于以QXIBV为代表的基因Ⅰ型,CK/CH/SD09/005和SDIB781/2012两个分离株与参考株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基因Ⅳ型,与其它3个基因型IBV相似性仅为65.1%~67.1%。N基因和M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基因Ⅳ型分离株CK/CH/SD09/005和SDIB781/2012 NM基因相似性仅为86.7%和87.9%,而SDIB781/2012 N和M 基因分别与QX基因型分离株SDIB764/2012和SDIB702/2012 100%相似,表明2个基因型IBV流行株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QX基因型分离株SDZB0808、SDIB821/2012和基因Ⅳ型分离株CK/CH/SD09/005对18日龄SPF鸡的致死率为60%~70%,病死鸡主要表现肾肿大和大量白色尿酸盐沉积于心、肾等器官表面,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近年来IBV流行株优势基因型为QX,同时出现新型IBV流行株,2个基因型IBV均属于肾型传支。2个基因型IBV流行株之间通过基因重组不断进化,提示必须对IBV进行持续性的流行病学监测。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仔猪肺泡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mRNA转录的变化
张亚群,韩俊源,郭华,陈萌萌,段滇宁,张书霞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02-8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8
摘要 ( 187 )   HTML( )    PDF (1701KB) ( 7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6头经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体和抗原均为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分离肺泡巨噬细胞(AMs),分为对照组和PCV2感染组(PCV2组)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在培养0、6、12、24和48 h收集AMs。间接免疫荧光法定位检测PCV2感染AMs情况;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2、TLR3、TLR4、TLR7、TLR8和TLR9 mRNA转录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LR2 mRNA的转录量在感染后6 h迅速升高,12 h后又迅速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到48 h时恢复;TLR3 mRNA的转录量,攻毒后6和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和48 h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CV2明显升高感染后12 h AMs 中TLR4 mRNA的转录(P<0.05),而明显抑制感染后24和48 h的转录(P<0.05);PCV2引起感染后6和12 h的AMs中TLR7、TLR8和TLR9 mRNA转录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到感染后24和48 h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PCV2可显著影响体外培养仔猪AMs TLR2、TLR3、TLR4、TLR7、TLR8和TLR9 mRNA的转录。

基础兽医
雌激素受体-α、β在雌性山羊结状神经节的分布
董伟,徐永平,金秀芳,李强,陈文东,郭晓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09-81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19
摘要 ( 201 )   HTML( )    PDF (2535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结状神经节内脏感觉神经元是否是雌激素作用的靶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R-α、β)在成年雌性山羊结状神经节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ER-α和ER-β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神经元中,其所有神经元细胞核呈棕黄色,为强阳性;而大型神经元细胞质呈黄色,为中等阳性;中小型神经元细胞质呈棕黄色,为强阳性。在卫星细胞中,ER-α、β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呈黄色,为中等阳性。图像分析表明,神经元上ER-α、β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神经节内其它成分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证明ER-α、β在结状神经节中表达,表明结状神经节内脏感觉神经元是雌激素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细胞之一。

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与多泡脂肪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张晖,戈婷婷,彭沙沙,钟圣伟,周作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15-82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20
摘要 ( 208 )   HTML( )    PDF (2062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色素生成相关细胞的研究,对于丰富色素细胞学内容和黑色素沉积量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生成相关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泰和乌骨鸡皮肤胶原纤维束中有较多形态不规则的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内有电子密度高,大小不等的圆形黑素体。黑色素细胞的周围胶原纤维束中含有很多形态不规则,明显比黑素体小的黑色素颗粒。此外,紧靠在黑色素细胞外周有多泡脂肪细胞。多泡脂肪细胞内含有多个脂肪囊泡,其内可见有黑色素颗粒分布。研究结果提示,黑色素颗粒对于多泡脂肪细胞内脂肪囊泡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妊娠山羊子宫uNK细胞与VEGF动态分布研究
丁培阳,刘艳利,曹阳坡,李笑,靳亚平,王爱华,齐雪峰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21-8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21
摘要 ( 179 )   HTML( )    PDF (2064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子宫内自然杀伤细胞(uNK)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妊娠山羊子宫的动态分布规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uNK细胞和VEGF在妊娠山羊子宫内的分布以及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通过RT-PCR技术检测VEGF mRNA的动态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在妊娠早期,uNK细胞和VEGF大量存在于蜕膜部;妊娠中期,在子宫基质、腺体和肌层血管处检测到大量uNK细胞和VEGF表达;在妊娠后期,uNK细胞量和VEGF表达急剧减少。RT-PCR技术检测显示,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VEGF mRNA的转录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妊娠晚期VEGF mRNA的转录水平(P<0.05)。山羊子宫内uNK细胞和VEGF在妊娠不同时期的分布规律呈现一定相关性。

肌注马波沙星在猪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
李帅鹏,黄显会,孔祥凯,怀彬彬,王伟,王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27-8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22
摘要 ( 345 )   HTML( )    PDF (983KB) ( 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分析马波沙星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并为制定休药期提供依据。30头健康猪按体重以2 mg·kg-1肌注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3 d,最后一次给药后第0.5、1、3、5、8 天随机宰杀5头猪取样。试样用三氯甲烷提取,45 ℃下氮气吹干和正己烷净化后,经高效液相色谱C18色谱柱分离后用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12 h肾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最高,为4.93 μg·g-1,第5天所有组织的药物浓度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各组织的消除动力学参数,消除快慢依次为肌肉、注射位点、肾、肝和皮脂,其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7.86、17.92、18.20、18.90、21.20 h。肾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200.16 μg·h·g-1,说明肾是马波沙星在猪体内作用的靶器官。参照EMEA对马波沙星制定的MRL,计算得肾的休药期最长,为5.46 d。马波沙星注射液在猪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建议休药期为6 d。

临床兽医
青蒿素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mRNA转录及鸡盲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莫平华,马庆涛,纪小霞,宋萍,陶建平,李金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33-83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23
摘要 ( 245 )   HTML( )    PDF (1407KB) ( 6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拟探讨青蒿素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的作用机制。将试验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攻毒对照组和青蒿素药物组,于攻毒后120 h,收集试验鸡的盲肠并提取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通过红细胞计数法计算第二代裂殖子数量;SYBR Green I 荧光定量PCR检测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EtMIC1、EtMIC2、EtMIC3、EtMIC4、EtMIC5)mRNA相对转录量及扫描电镜观察试验鸡盲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攻毒对照组比较,青蒿素组的球虫第二代裂殖子数量降低了25.37%(P<0.05),同时裂殖子中微线基因EtMIC1、EtMIC2、EtMIC4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EtMIC3、EtMIC5则极显著下调(P<0.01);青蒿素组盲肠的病理组织结构也得到改善。青蒿素减轻鸡盲肠组织病变可能与其下调EtMICs mRNA转录并使裂殖子数量减少有关。

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对大鼠不同脑区β-arrestin2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
牛栋梁,姜胜,李新,陈皓,范宏刚,王洪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39-84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24
摘要 ( 199 )   HTML( )    PDF (1309KB) ( 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XFM)对大鼠不同脑区β-arrestin2 mRNA转录的影响,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麻醉组(M组),M组分为4个亚组:M1组(注射XFM后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即刻)、M2组(注射XFM后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后1 h)、M3组(注射XFM后大鼠翻正反射恢复即刻)和M4组(注射XFM后大鼠翻正反射恢复后1 h),各组大鼠到达预定的时间点后分别采取脑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织中β-arrestin2 mRNA转录量。结果显示,大鼠经过XFM麻醉后,大脑皮层、小脑β-arrestin2 mRNA的相对转录量在麻醉期间受到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海马和脑干β-arrestin2 mRNA的相对转录量在麻醉期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XFM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β-arrestin2 mRNA的转录,为继续探索麻醉对MAPK通路的影响奠定基础。

应用iTRAQ-HPLC-MS技术筛选奶牛脂肪肝病尿液蛋白标志物
孙雨航,夏成,舒适,孙玲伟,徐闯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44-85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4.05.025
摘要 ( 219 )   HTML( )    PDF (490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并鉴定脂肪肝病奶牛尿液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病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收集40头奶牛的尿液,分为脂肪肝病组A1、A2和健康对照组B1、B2,每组各10头奶牛。组内每10个样品等量混合后进行试验,将符合要求的样品进行iTRAQ标记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层析,经串联质谱鉴定。共筛选出11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50个表达下调,60个表达上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4个关键性蛋白:玻连蛋白 (Vitronectin,VTN)、 脂质运载蛋白( Lipocalin,LCN2)、凝血酶原(Prothrombin,F2)和丛集素 (Clusterin,CLU)。本试验成功筛选出脂肪肝病奶牛尿液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鉴定出其中4种与奶牛脂肪肝病存在密切关系的关键性调节因子,如能进一步证实为奶牛脂肪肝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将会为奶牛脂肪肝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研究简报
ST9型动物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毒素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张强,邢晓楠,王新,王晓,俞英,吴聪明,沈建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45(5):  853-858.  doi:2013-11-11
摘要 ( 207 )   HTML( )    PDF (763KB) ( 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动物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T9型的耐药表型、毒素基因和分子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药敏纸片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SCCmec分型、spa分型和PFGE分型技术分别对12株猪源和6株牛源 MRSA ST9进行耐药性、毒素基因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MRSA ST9型菌株除了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外,对其余31种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其耐药率在5.6%~100%;所有菌株(100%)均携带有毒素基因,毒素基因的检测依次为seg(94.4%)、seb(83.3%)、sed(72.2%)、PVL(55.6%)、sei(11.1%)和sea(5.6%),均未检测到ETs、tsst-1、sec、see、sehsej基因,得到10个毒力基因型;分子型以ST9-SCCmec IVb-t899克隆系为主(17株,94.4%),其次是MRSA-ST9-SCCmec II-t899(1株,5.6%)。PFGE分型证实MRSA ST9存在一定的传播性。本研究MRSA ST9型菌株主要流行ST9-SCCmec IVb-t899克隆系,该克隆系携带较多毒素基因、多重耐药和传播性,给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