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2-08-24
遗传繁育
北京地区猪生长和繁殖性状边际效益的研究
时晓明;丁向东;张勤;肖炜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177-1185.  doi:
摘要 ( 300 )   HTML( )    PDF (605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估计北京地区猪生长和繁殖性状的边际效益。以差额法和系统分析法为基础建立农场模型,模拟商品猪群的生产过程,采集了北京地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猪场的数据,确定北京地区猪6个生长和繁殖性状的边际效益为:窝产活仔数(头)20.5元、达100 kg体质量日龄(d)-0.3元、肥育期日增体质量(g·d-1)0.04元、饲料转化效率(kg·kg-1)-186.4元、胴体背膘厚(mm)-15元、母猪繁殖寿命(胎)1.8元。结果表明,市场价格的变化对性状边际效益的影响很大。
济宁青山羊生后发育阶段GnRH与GnRHR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分布规律的研究
刘宵;王树迎;尹玉涛;张德敏;黄丽波;侯衍猛;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186-1191.  doi:
摘要 ( 281 )   HTML( )    PDF (2060KB) ( 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济宁青山羊生后发育阶段GnRH及GnRHR在下丘脑内的形态学分布和变化规律,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0、2、4和6月龄雌性济宁青山羊下丘脑中GnRH及GnRHR的分布进行了同步研究。结果显示,GnRH和GnRHR免疫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广泛存在,主要分布于视前内侧区、乳头体、视上核和视交叉上核。随月龄增长,GnRH和GnRHR阳性细胞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其中0~2月龄是最快的时期。结果提示,下丘脑分泌的GnRH及GnRHR对生后发育阶段青山羊性成熟的启动及维持有重要作用。
靶向绵羊MSTN基因的锌指核酸酶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活性验证
张存芳;王令;任刚;张婷婷;王瑞;严国勇;张智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192-1199.  doi:
摘要 ( 321 )   HTML( )    PDF (1260KB) ( 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并包装打靶绵羊MSTN基因的位点特异性锌指核酸酶腺病毒表达载体,以借助腺病毒的高转染效率和非整合性以及锌指核酸酶的高效性和特异性实现对绵羊MSTN基因的敲除。本研究利用PCR扩增T2A序列和锌指核酸酶异源二聚体序列,测序鉴定后依次克隆至pAdTrackCMV,得到 pAdTrackZFNLT2AZFNR穿梭载体,将之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共转染至BJ5183菌株进行同源重组,以构建pAdEasyZFNLT2AZFNR表达载体。然后用上述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将PCR鉴定阳性的病毒进行扩增并测定病毒滴度。侵染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检测重组腺病毒对靶细胞的侵染能力,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中ZFN的表达,进而在细胞水平验证ZFN的活性。结果,包装得到的锌指核酸酶重组腺病毒能够高效侵染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并表达ZFN,腺病毒介导的ZFN可识别并切割绵羊MSTN基因。本研究成功获得靶向识别并切割绵羊MSTN基因的锌指核酸酶重组腺病毒。
秦川牛IRS-1基因多态性与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马向辉;昝林森;高建斌;杨宁;朱光星;成功;王洪宝;郝瑞杰;付常振;姜碧杰;詹小立;白银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00-1209.  doi:
摘要 ( 355 )   HTML( )    PDF (934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秦川牛IRS1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384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牛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IRS1基因外显子上存在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经DNA测序发现,在IRS1基因外显子的2 346(B1位点)和2 394 bp处(B2位点)分别发生了G→A和C→G突变,经分析发现,分别为氨基酸序列第782处Glu和798处Leu的同义突变。通过SSCP带型分析分别出现CC、CD和AA、AB 2种基因型,均未检测出第3种纯合基因型;卡方检验显示,B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B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B1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B2处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B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体斜长、腰角宽、胸围和眼肌面积方面差异显著(P<0.05),B2位点在腰角宽、胸深和背膘厚方面差异显著(P<0.05)。将2个突变位点合并基因型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双杂合基因型个体(ABCD)除背膘厚和肌间脂肪含量外其他所分析的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结果提示,IRS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及部分肉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ABCD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和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
重组牦牛肌肉生长抑制素成熟肽的纯化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毛亮;徐亚欧;郑玉才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10-1214.  doi:
摘要 ( 284 )   HTML( )    PDF (478KB)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牦牛MSTN的作用机制,寻找合适的阻断MSTN活性的方法,最终实现牦牛的高效率育肥,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克隆牦牛MSTN成熟肽基因,构建MSTNpET28a(+)重组表达载体,进而在E. coli BL21(DE3)宿主菌中进行表达,将表达产物用亲和层析纯化,最后用ELISA方法检测牦牛MSTN重组成熟肽的免疫原性。重组载体中连接的牦牛MSTN成熟肽基因包含330 bp,编码109个氨基酸。含MSTNpET28a(+)重组载体的工程菌经0.1 mmol·L-1 IPTG诱导表达6 h后,MSTN成熟肽的表达量约占蛋白总量的21%,总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高纯度的牦牛MSTN重组成熟肽,分子量约16.5 ku;ELISA结果显示,兔抗牦牛MSTN重组成熟肽的血清效价为32 000个抗体单位,表明牦牛MSTN重组成熟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建立了牦牛MSTN重组成熟肽高效表达系统并纯化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牦牛重组MSTN成熟肽,这为通过调控MSTN功能来改良牦牛产肉性能的研究储备了技术条件。
自由基吸收类抗氧化剂对延边黄牛体细胞克隆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尹多;朱玉霞;柳海星;李钟淑;方南洙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15-1221.  doi:
摘要 ( 245 )   HTML( )    PDF (398KB) ( 4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延边黄牛体细胞克隆重构胚发育率,研究了在体外培养液中单独添加不同浓度的自由基吸收类抗氧化剂维生素E(VE)、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亚硒酸钠(SS)对克隆重构胚发育率的影响。试验中选择成熟培养20~22 h的卵母细胞,脱颗粒细胞后选择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进行去核与注核操作,然后将融合、激活后的重构胚在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抗氧化剂的体外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在卵裂率上,VE的100 μmol·L-1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84.58% vs 57.64%、70.87%、67.64%);50和200 μmol·L-1组之间无差异,但都显著高于0 μmol·L-1组(70.87%、67.64% vs 57.64%)。EGCG的7.5和15 μmol·L-1组显著高于加0 μmol·L-1组(79.47%、81.67% vs 69.47%)且其他2组间差异不显著。SS的添加,5 ng·mL-1组与0和10 ng·mL-1组有显著差异(80.44% vs 70.27%、67.16%);与2.5 ng·mL-1 组差异不显著(80.44% vs 73.92%),且其他2组间差异不显著;在囊胚发育率上,VE的100 μmol·L-1组要显著高于其他3组(26.36% vs 13.04%、18.08%、17.26%)。EGCG的15 μmol·L-1组显著高于0和30 μmol·L-1组(24.86% vs 8.99%、12.10%),和7.5 μmol·L-1组无差异。SS的5与0组和10 ng·mL-1组有显著差异(23.31% vs 10.32%、12.65%);2.5 ng·mL-1 组与0和10 ng·mL-1l组有显著差异(19.97% vs 10.32%、12.65%)且其他2组间差异不显著。体外培养液中分别单独添加浓度为100 μmol·L-1、15 μmol·L-1和5 ng·mL-1的维生素E,EGCG和亚硒酸钠都能够显著提高延边黄体细胞克隆牛重构胚的发育率。
E-钙粘蛋白抗体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吴兴龙;王棉娟;胡春超;王鹏博;李相运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22-1229.  doi:
摘要 ( 257 )   HTML( )    PDF (5074KB) ( 5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E钙粘蛋白抗体(ECCD1)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内外发育的影响。在体外培养小鼠8细胞胚胎的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ECCD1,通过胚胎形态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多能性因子免疫染色、体外贴壁培养、嵌合体制备以及体内移植试验检测ECCD1对小鼠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ECCD1抗体延迟胚胎致密化和囊胚腔形成,但内细胞团并未受到影响,胚胎碱性磷酸酶和SSEA1、Oct4、Sox2、Nanog 4种多能性因子的免疫染色都呈阳性,此外,ECCD1抗体也不影响胚胎的体外贴壁生长、体内移植着床以及嵌合体的制备。这些数据表明,ECCD1抗体延迟胚胎致密化但并不影响胚胎的体内外发育能力。
动物营养
肉用绵羊饲料养分消化率和有效能预测模型的研究
刘洁;刁其玉;赵一广;姜成钢;邓凯东;李艳玲;屠焰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30-1238.  doi:
摘要 ( 277 )   HTML( )    PDF (399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肉用绵羊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率和有效能预测模型。选用(47.21±1.01)kg,安装瘤胃瘘管的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肉用公羊12只,采用12×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测定12种日粮的概略养分含量,通过动物试验实测养分消化率和有效能值,并进行消化率和有效能与化学成分的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干物质(DM)、有机物(OM)、总能(GE)和粗蛋白质(CP)的消化率与它们在饲料中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DF消化率与饲料中的OM、GE和C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DF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与饲料中的OM、GE和CP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NDF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用饲料中概略养分含量预测能量消化率(ED)和代谢能的预测模型分别为:ED(%)=194.907-0.987NDF(%)-0.901OM-0.603CP(%)(R2=0.966,n=12,P<0.001)和 ME(MJ·kg-1DM)=50.245-0.136NDF(%)-0.394OM(%)-0.012CP(%)(R2=0.901,n=12,P<0.001)。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消化率与概略养分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各种有效能值与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通过概略养分可对饲料的养分消化率和有效能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DCAB)对热应激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曹玉凤;;李秋凤;;高艳霞;;于海川;李建国;;冯志华;陈福音;崔秋佳;赵会利;王美美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39-1246.  doi:
摘要 ( 292 )   HTML( )    PDF (421KB) ( 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日粮中不同DCAB对热应激肉牛生产性能、各种生理指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选择30头体质量(450±10)kg的西门塔尔牛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各组试验日粮分别为Ⅰ组对照组(DCAB为108 meq·kg-1 DM)、Ⅱ组(228 meq·kg-1 DM)、Ⅲ组(347 meq·kg-1 DM)。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DCAB对热应激肉牛的直肠温度无显著影响,随DCAB的增加线性降低肉牛的呼吸频率(P<0.05)。肉牛日增体质量随DCAB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Ⅱ和Ⅲ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9%(P<0.05)和25%(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7.34%(P<0.05)和11.46%(P>0.05),日粮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Ca、灰分表观消化率呈现二次变化,蛋白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Ⅱ和Ⅲ组血清T4水平分别增加58.1% (P<0.05)和31.9% (P>0.05),SOD水平分别增加18.98%(P>0.05)和48.18%(P>0.05)。日粮中增加DCAB值对血清中血糖、尿素氮、白蛋白等无显著影响。增加DCAB可以显著降低热应激肉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P<0.01)、晚期凋亡率(P<0.01)和总凋亡率(P<0.01),降低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提高肉牛抵抗热应激的能力。综合各项指标,在热应激条件下,日粮中适宜的DCAB值为228 meq·kg-1DM。
不同填饲量对北京鸭胴体品质、体脂沉积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闻治国;朱勇文;唐静;谢明;黄苇;喻俊英;侯水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47-1254.  doi:
摘要 ( 256 )   HTML( )    PDF (397KB) ( 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不同填饲量对北京鸭胴体品质、体脂沉积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35日龄健康、大小均匀的W系雄性北京鸭96只,随机分成8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鸭。基础日粮中加入0.5%的Cr2O3作为外源指示剂测定填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对照组自由采食,试验组在35和36日龄时分别填饲260和300 g·d-1的基础日粮,之后5 d各处理填饲量保持不变,分别为300、330、360、390、420、450、480 g·d-1,试验期为7 d。结果表明:(1)不同填饲量对北京鸭屠体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质量和腿肌率影响不大(P>0.05),而对北京鸭胸肌质量影响显著(P<0.05),并随填饲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以胸肌质量为评定指标,采用直线折线模型进行估算的最适填饲量为390.7 g·d-1。不同填饲量对北京鸭皮脂质量、皮脂率、腹脂质量、腹脂率、肝脏质量、肝重率和肝脂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填饲量增加到一定值后,体脂沉积量保持稳定(P>0.05);(2)在填饲期,不同填饲量对北京鸭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而对能量表观消化率影响不大(P>0.05)。以上结果表明,填饲能够快速增加北京鸭的体脂沉积,对胸肌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但随填饲量的增加,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下降,填鸭体脂沉积量不再增加。

预防兽医
鸡群对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动态检测的不同实验设计和统计学分析的比较研究
崔治中;赵鹏;何海蓉;朱立龙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55-1259.  doi:
摘要 ( 266 )   HTML( )    PDF (464KB) ( 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对普遍发生的产蛋下降,许多种鸡场或商品代蛋鸡场往往不得不在产蛋期甚至产蛋高峰期用灭活疫苗强化免疫。但过度频繁的强化免疫,常给产蛋鸡的生产性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是在抗体滴度刚开始下降时即给以强化免疫。本研究试图比较不同统计学方法对抗体动态分析的影响,以期为免疫程序的设计提供参考。分别按不同的统计学设计和分析方法,在一个大型种鸡场的产蛋期对新城疫病毒、H9和H5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动态变化做了比较研究。对免疫后抗体动态变化的动态研究表明,用成对数据比较的ttest比按成组数据平均数的ttest更能准确可靠地确定免疫后抗体滴度的真实下降。在开产前用选择的最好的疫苗免疫后,高滴度的抗体水平可稳定地维持21周。在此期间对3种病毒的疫苗均未做任何强化免疫,直到21周后真正开始下降时才实施加强免疫。按此免疫程序,该种鸡群的产蛋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成对数据比较的ttest既可避免由于技术误差或系统误差产生某时段抗体下降的假象,也可避免由于个体差异而掩盖了幅度不大但确是真实的抗体滴度下降,可以为制定最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科学的数据。
流感病毒H3N2神经氨酸酶双点突变对病毒抗药性影响的研究
董长颖;韩冰孝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60-1265.  doi:
摘要 ( 217 )   HTML( )    PDF (800KB) ( 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验证流感病毒H3N2神经氨酸酶上2个抗药性的关键位点,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8个质粒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装带有双点突变(第119位氨基酸由E突变为V, 第222为氨基酸由I突变成L)、单点突变和野生型的流感病毒H3N2;在MDCK细胞中传代包装成的H3N2病毒,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和有无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存在下病毒的滴度。结果表明,野生流感病毒H3N2和其突变株包装成功,第119位氨基酸单点突变型滴度与野生型的相近,而第222位氨基酸单点突变和双突变型滴度要比野生型的低;双点突变株相比野生株具有很高的抗奥司他韦的生物活性,而单点突变型不具有抗药活性。本试验成功证明了H3N2神经氨酸酶上2个位点(第119和222位氨基酸)对病毒抗药性起到关键的作用,且只有双点同时突变的条件下,病毒才会有抗奥司他韦的生物活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3/GP5/M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液免疫应答
王凡;刘建斌;祝秀梅;吕志慧;马全英;杜平;刘学荣;牟克斌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66-1272.  doi:
摘要 ( 295 )   HTML( )    PDF (705KB) ( 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构建表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3、GP5和M蛋白的真核重组质粒。以PRRSV LN株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出GP3、GP5、M基因片段,将扩增的GP5、M通过Linker序列串联成GP5M,然后将GP3与GP5M双酶切后插入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GP3GP5M,将其转染COS7细胞。PCR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cDNA3.1GP3GP5M含有PRRSV GP3、GP5M基因,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GP3、GP5M蛋白在COS7细胞内获得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GP3、GP5、M蛋白获得正确表达,并且所表达的GP3、GP5、M蛋白是融合蛋白。将pcDNA3.1GP3GP5M免疫BALB/c小鼠,首免后2周可检测到特异性PRRSV中和抗体,首免后8周中和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32。进一步将pcDNA3.1GP3GP5M免疫断奶仔猪,首免后4周即可产生1∶4~1∶8的中和抗体。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表达PRRSV GP3、GP5和M融合蛋白的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GP3GP5M,中和抗体检测表明pcDNA3.1GP3GP5M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PRRS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携带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N融合双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与鉴定
黄小波;李春松;杨恒;曹三杰;文心田;廖晓丹;张鑫淼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73-1280.  doi:
摘要 ( 222 )   HTML( )    PDF (1263KB)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携带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N融合双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并鉴定该疫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开展TGEV口服免疫研究奠定材料基础。采用PCR方法从克隆质粒19TS和19TN中分别扩增了TGEV的S基因(含主要抗原位点,2.1 kb)和N 基因(1.2 kb),将S基因和N基因插入pVAX1载体,构建携带S/N融合双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S/N。将pVAXS/N电转化减毒沙门氏菌SL7207,筛选获得重组菌株SL7207 (pVAXS/N),并对重组菌株SL7207(pVAXS/N)的体外稳定性、目的基因在体内的转录、口服接种小鼠的安全性及在体内稳定性等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真核质粒pVAXS/N构建成功,该质粒转染COS7中能表达2个目的蛋白,重组菌SL7207 (pVAXS/N)在Kan+抗性下体外培养稳定性好,口服接种小鼠3 d可从回肠组织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以0.5×109、1×109和2×109 CFU口服对小鼠均具有安全性,重组菌在接种小鼠的肝、脾于4周左右逐渐被机体清除。结果表明成功构建TGEV S/N双基因疫苗SL7207 (pVAXS/N),该疫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等特点,为开展TGEV口服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兔出血症病毒抗原模拟表位
杨廷亚;王芳;姜平;胡波;范志宇;魏后军;薛家宾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81-1286.  doi:
摘要 ( 253 )   HTML( )    PDF (922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抗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单克隆抗体A3c作为靶物质,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RHDV抗原表位。将纯化的单抗A3c包被固相载体,经3轮亲和筛选后,挑取25株噬菌体单克隆并扩增,用ELISA测定后,提取阳性克隆单链DNA并测序,用阳性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制备高免血清,检测筛选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3轮亲和筛选后,特异性噬菌体克隆得到了有效富集,25株噬菌体单克隆中有19株为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与抗原高度同源的序列GTDDMDPGTTAA,即抗原的模拟表位,其中,氨基酸基序DXXDP为表位中的核心氨基酸;制备的小鼠高免血清与抗原具有较好的反应性,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兔RHDV高免血清也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因此,该表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该研究为RHDV抗原表位的研究和新型疫苗的探索积累了资料。
脂质体包被鸡IL-18可增强新城疫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张海滨;周明东;周霞;胡敬东;赵宏坤;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87-1291.  doi:
摘要 ( 242 )   HTML( )    PDF (353KB) ( 3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将重组鸡白细胞介素18(mChIL18)用脂质体包被,将不同浓度的mChIL18脂质体联合新城疫疫苗对鸡群进行免疫,观察其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1日龄SPF鸡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疫苗组、新城疫疫苗+0.2 mL mChIL18组、新城疫疫苗+0.1 mL mChIL18组、新城疫疫苗+0.3 mL mChIL18组和新城疫疫苗+空载体对照组。所有免疫组鸡于7日龄免疫,免疫后每周抽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来检测免疫鸡的HI抗体水平及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并于最后一次采血后,对各组试验鸡应用F48E9标准强毒进行攻击(100 ELD50·只-1)。结果表明mChIL18脂质体的最佳剂量为0.2 mL·只-1,其不仅能够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新城疫疫苗的保护率。
基础兽医
产后奶牛子宫内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及其与子宫黏液性状关系的研究
彭宇;王一昊;朱伟云;刘秀红;杭苏琴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92-1297.  doi:
摘要 ( 237 )   HTML( )    PDF (383KB) ( 4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研究奶牛产后子宫内优势菌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细菌种类与子宫黏液性状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临床的快速诊断及治疗。选取分娩日期临近、产后子宫黏液性状不同的荷斯坦奶牛42头,于分娩后10、20、30和40 d采集子宫黏液,体外培养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产后奶牛子宫内分离率最高的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85.7%)、变形杆菌(64.3%)和葡萄球菌(61.9%);除大肠杆菌在整个试验期分离率均较高外,产后10、20、30和40 d优势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白色或灰白色脓性黏液,黄色或土黄色黏液中细菌平均分离株数(5.6±0.4,5.5±1.4)高于清亮透明黏液(3.5±1.6),其中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和化脓隐秘杆菌产后30和40 d的分离株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可能与白色或黄色脓性黏液的出现相关;产后40 d黄色或土黄色化脓性黏液可能与产气荚膜梭菌的出现相关;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产后20、30、40 d在脓性黏液中分离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作为有益菌可能在分泌不正常黏液的子宫内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结果表明,产后奶牛子宫内优势菌群呈动态变化,子宫黏液性状与特异病原菌的出现有关。
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鸡肌肉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谢恺舟;张小杰;陈学森;谢星;孙瑛瑛;张跟喜;王金玉;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298-1305.  doi:
摘要 ( 410 )   HTML( )    PDF (1000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鸡肌肉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鸡肌肉样品经丙酮、二氯甲烷提取,饱和正己烷脱脂,氮吹仪吹干浓缩后,以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0.01 mol·L-1,含0.005 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三乙胺)(体积比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在激发波长225 nm、发射波长285 nm处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测得鸡肌肉中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的检测限分别为1.5和0.5 μg·kg-1(S/N=3)、定量限分别为5和2 μg·kg-1(S/N=10)。各试验组京海黄鸡分别按体质量以25.0、50.0和100.0 mg·kg-1·d-1剂量给药,每天1次,连续5 d内服给药后,休药第1天时,鸡肌肉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的残留量均达到峰值,且残留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休药期的延长而降低。休药第7天时,鸡肌肉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的总残留量均低于MRLs(100 μg·kg-1);休药第11天时,鸡肌肉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的总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在鸡肌肉中的残留量及其总残留量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
研究简报
荣昌猪SLA-DQB基因β1结构域突变分析及蛋白质序列模式预测
白小青;刘文;黄微;王鹏;孙艳;王金勇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306-1309.  doi:
摘要 ( 247 )   HTML( )    PDF (337KB) ( 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深入了解荣昌猪SLADQB基因β1结构域的变异及蛋白质序列模式分布情况,对53头荣昌猪SLADQB基因的β1结构域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序列多重比对,并在线预测蛋白质序列模式。结果发现,222 bp 区域内存在9个单核苷酸的插入位点、16个单核苷酸的缺失位点和89个SNPs位点。74个氨基酸中仅由SNP位点导致的氨基酸变异位点共37个,其中有24 个位点氨基酸的类型发生变化。对50条SLADQB基因β1结构域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7种类型共174个蛋白质序列模式位点。单条序列中蛋白质序列模式位点最多的12个,最少的2个。蛋白质序列模式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第9、26、45、53、61个氨基酸上,涉及到5种类型蛋白质序列模式位点的改变。结果提示,荣昌猪SLADQB基因β1结构域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多样化的蛋白质序列模式。
猪精子获能前后细胞亚组分蛋白分离及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鉴定
胡启蒙;张媛媛;陈振亮;王亮亮;李新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310-1316.  doi:
摘要 ( 309 )   HTML( )    PDF (1164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猪精子获能前后细胞亚组分蛋白进行分离以及对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进行鉴定,旨在为哺乳动物精子受精生物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动物精子体外获能培养、细胞亚组分分离技术及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分离猪精子细胞亚组分蛋白及酪氨酸磷酸化蛋白鉴定。结果表明,猪精子经过获能培养后各项活力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且与精子蛋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修饰密切相关;获能精子中126、108、79 ku的高分子量蛋白磷酸化程度明显高于未获能精子;分子质量约为25、47、50 ku的膜蛋白及47 ku胞浆蛋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其中25、47 ku的膜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显著高于未获能精子(P<0.05);分子量约为23、37、42~50 ku的核蛋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获能精子中23 ku的核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显著高于未获能精子(P<0.05)。结果提示,猪精子细胞不同亚组分中,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修饰的蛋白以膜蛋白及核蛋白为主,同时有少量的胞浆蛋白。
ALV-J诱发鸡成红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例分析
姜艳萍;王玥;于琳琳;蔡黎明;王真真;徐晴晴;王桂花;成子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317-1323.  doi:
摘要 ( 252 )   HTML( )    PDF (2204KB) ( 5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0—2011年检测3批病例,分别来自泰安新泰的110日龄麻鸡、济宁泗水的90日龄麻鸡和济南20日龄蛋雏鸡。病鸡均表现消瘦、精神萎靡、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等,死亡率分别为20%、12%和18%。剖检,3批病鸡均可见肝脏、脾脏及肾脏严重肿大,胸腺、肌肉、腺胃等组织器官出血。新泰病鸡肝脏和肺脏表面有明显的白色肿瘤结节。血液涂片与骨髓涂片观察发现大量红细胞转变为体积较大,胞质丰富蓝染,胞核大呈圆形、核内有很纤细的染色质、核周围有空泡的成红细胞,以晚幼成红细胞为主;组织学检查发现,在所有组织脏器血管及间质内均可观察到大量聚集的与血涂片中形态相一致的成红细胞,并且可观察到核分裂相,但未见淋巴细胞聚集。通过血液学和组织学观察不仅排除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而且排除中毒及代谢性疾病的可能。以肝脏组织DNA为模板,在3批病鸡中利用PCR检测均扩增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gp85基因924 bp的特异性片段,而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B)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肺脏和脾脏等含血量丰富的组织内发现组织细胞及成红细胞胞质呈ALVJ抗原阳性。根据以上检测结果确定此3批患有成红细胞白血病病鸡均由ALVJ感染引起。ALVJ引起单纯鸡成红细胞白血病在国内为首次发现。ALVJ在我国鸡群中的多潜能致瘤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猪肺炎支原体P216基因片段的表达及黏附活性研究
杜海霞;刘茂军;冯志新;熊祺琰;白方方;王海燕;邵国青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324-1329.  doi:
摘要 ( 230 )   HTML( )    PDF (968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猪肺炎支原体P216蛋白的黏附活性并初步建立猪肺炎支原体蛋白黏附模型。根据软件分析和文献报道从P216全基因中选取亲水性、抗原性、黏附性较好的目的片段,利用PCR从Mhp NJ株扩增P216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32a(+)/P216,经IPTG诱导获得重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黏附活性。结果表明,PCR扩增的目的基因大小为l 636 bp;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80.1 ku;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蛋白能与Mhp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该蛋白对猪肺炎支原体黏附SJPL细胞产生占位抑制作用。结果提示,P216蛋白具有良好的黏附活性,能黏附SJPL细胞,从而为猪肺炎支原体其他黏附因子的研究奠定基础。
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株E基因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汤德元;王凤;马萍;罗险峰;李春燕;曾智勇;徐健;刘建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8):  1330-1336.  doi:
摘要 ( 254 )   HTML( )    PDF (777KB) ( 6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集某猪场1例发病种公猪的睾丸病料,处理后采用细胞培养与乳鼠脑内接毒相结合的方法盲传并结合RTPCR方法分离鉴定,命名为乙型脑炎病毒(JEV)贵州分离株(GZ株),然后根据GenBank登录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SA14和SA14142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扩增E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用RTPCR方法扩增出JEV贵州分离株E基因,并将E基因克隆到pMD19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MD19TE,经双酶切鉴定、测序及序列分析鉴定后,再将E基因亚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成功构建乙脑病毒E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将构建好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转化至宿主菌BL21(DH3)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得到了约59 ku条带,与预期大小相符,进一步提取、纯化和浓缩目的蛋白,并将其加入弗氏佐剂后免疫小鼠,免疫后采血检测抗体。结果显示: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株E基因原核表达目的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抗体水平,该研究为乙型脑炎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