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学报 ›› 2011, Vol. 42 ›› Issue (8): 1088-1094.doi:

• 遗传繁育 • 上一篇    下一篇

鸡A-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及初步验证

常国斌1,周琼1,栾德琴1,陈蓉1,王克华2,窦套存2,胡玉萍2,陈国宏1*
  

  1. (1.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 225009; 2.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扬州 225125)
  • 收稿日期:2010-07-2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11-08-30 发布日期:2011-08-30
  • 通讯作者: 陈国宏

  • Received:2010-07-2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11-08-30 Published:2011-08-3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鸡肌内脂肪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AFABP的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并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脂肪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提供依据。运用PCRSSCP技术检测如皋鸡AFAB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与胸肌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后代分离群体不同基因型的时空表达规律,进行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的初步验证。研究表明,如皋鸡AFABP基因外显子3中1 763位点存在A/G突变,引起Ser(AA型)突变为Asn(BB型);不同基因型对12周龄如皋鸡胸肌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发现,AA、AB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AA型IMF含量最高,为有利基因型;经后代分离群体QPCR证实,A-FABP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性别差异,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顺序:腹脂>胸肌>心脏>肝脏;在不同时间阶段,肝脏、心脏和胸肌的表达趋势一致,4周龄时达到最高值,6~12周龄缓慢下降;而腹脂在10周龄时达到最高峰,12周龄开始下降。同一组织中不同基因型个体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BB基因型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处在较低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关联分析结果一致,从而表明BB型与低肌内脂肪含量具有紧密关联性。表明AFABP基因外显子3中1 763位点变异可作为肌内脂肪性状有效的候选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