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0-0.  doi:
摘要 ( 65 )   HTML( )    PDF (452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0-0.  doi:
摘要 ( 47 )   HTML( )    PDF (358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0-0.  doi:
摘要 ( 27 )   HTML( )    PDF (166KB) ( 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绵、山羊毛囊发育与毛发弯曲机制研究进展
肖平, 仲涛, 刘占发, 浦亚斌, 马月辉, 赵倩君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567-15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1
摘要 ( 265 )   HTML( )    PDF (2461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囊作为唯一的一个终生呈周期性生长的微器官,其生长、代谢都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状态。毛发是由毛囊生长发育后的终末分化细胞构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生长的结构。毛发的生长依赖于毛囊结构干细胞特性的分裂、增殖、分化,因此毛发生长的形态变化取决于毛囊结构生长发育的情况。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与更新,近年来针对毛发弯曲性状分子遗传学层面的研究进展较迅速,一些影响毛囊形态发育和毛发弯曲过程的基因和调控通路相继被发现和鉴定。本文旨在先通过对毛囊结构及其形态发生特点的剖析,进一步对近年来毛囊各细胞层在毛发弯曲产生的影响和特异性调控基因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绘制出与毛囊发育相关的经典通路和相关调控基因的互作网络,为今后对羊毛弯曲动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胍基乙酸及代谢产物肌酸的研究进展
王誉杰, 张进威, 王讯, 李明洲, 李学伟, 马继登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577-158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2
摘要 ( 335 )   HTML( )    PDF (1020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胍基乙酸(guanidinoacetic acid,GAA)为肌酸(creatine)的天然前体,也称胍乙酸(guanidine acetic acid),是一种白色可溶于水的氨基酸衍生物。目前,胍基乙酸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动物生产中,以提高肌肉产量和胴体品质。本文综述了胍基乙酸的生理功能,包括刺激胰岛素释放、神经调节、改变精氨酸的代谢、调节细胞氧化状态,和胍基乙酸的代谢产物肌酸的功能,包括促进骨骼肌分化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为后续胍基乙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遗传育种
玉山黑猪两种头型遗传机制的初步解析
王成斌, 王小鹏, 郑小明, 陈浩, 张俊杰, 郭源梅, 丁能水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585-15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3
摘要 ( 304 )   HTML( )    PDF (3354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检测"马脸"型和"狮子头"型玉山黑猪在基因组上的遗传分化信号,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别影响玉山黑猪两种头型的候选基因并探寻其可能的形成机理。本研究选取玉山黑猪国家保种场的24头"马脸"型个体和12头"狮子头"型个体,利用Illumina猪60K SNP芯片对这些个体进行扫描和基因分型。基于60K SNP芯片数据,检测"马脸"型和"狮子头"型两个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同时,进行病例-对照的GWAS分析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根据Fst、GWAS和LD分析结果确定重要候选基因。结果表明,两个群体间最强的遗传分化信号位于猪10号染色体,GWAS同样在该区域检测到显著的关联位点。LD及单倍型分析将置信区间锁定在该染色体11.76~12.05 Mb的一段290 kb的区域。本研究基于猪60K芯片数据,通过遗传分化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等手段,初步推测RAB3GAP2和IASR2为影响玉山黑猪头型的候选基因,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中国地方猪不同头型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AMPK调控绵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
李戡, 刘文忠, 张瑞鑫, 李倩, 张婷, 秦旭泽, 张建新, 赵俊星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594-16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4
摘要 ( 193 )   HTML( )    PDF (4727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AMPK在羔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集3日龄羔羊背最长肌,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束膜中原代细胞。改变AMPK与Wnt信号通路的活性并诱导细胞成脂分化,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关键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应用油红O染色观察成熟脂肪细胞的油滴情况。结果表明,AMPK激活明显减少了油红的着色,极显著抑制了PPARγC/EBPαaP2成脂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及降低了对应的蛋白含量(P<0.01),而抑制AMPK活性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激活Wnt信号通路活性抑制了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极显著降低PPARγP<0.01)和C/EBPαP<0.01)mRNA表达,显著减少aP2的mRNA表达(P<0.05),极显著降低了对应蛋白的含量(P<0.01),而抑制Wnt信号通路活性则促进了细胞的成脂分化。AMPK的活性变化未影响β-catenin的转录,但极显著改变了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进一步研究表明,AMPK活化后极显著增加了GSK3β的磷酸化水平(P<0.01),降低了其活性。结果显示,AMPK通过改变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影响胞内β-catenin稳定性,进而影响羔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

MC1R基因多态位点与毛色相关性分析
赵珊珊, 肖宁, 李志鹏, 潘庆杰, 李桢, 石德顺, 刘庆友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05-16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5
摘要 ( 210 )   HTML( )    PDF (3915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马MC1R基因多态位点与马毛色的关联性,为马的毛色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研究采集了10种不同毛色共132匹马的颈静脉血,提取基因组并应用PCR技术克隆MC1R基因编码序列,通过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测序分析,对马MC1R基因多态性与毛色进行关联分析,并预测了SNPs对其编码蛋白结构的影响。构建和分析了MC1R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马MC1R基因存在3个多态位点,其中c.G102A为同义突变,c.C248T和c.G250A为错义突变。c.C248T造成MC1R蛋白的第83个氨基酸由极性亲水丝氨酸变为非极性疏水苯丙氨酸,预测突变后该位点氨基酸与第三跨膜区的第127个氨基酸(丝氨酸)之间的氢键消失而改变了MC1R的蛋白构象,该突变导致MC1R基因出现EE、Ee和ee 3种基因型。错义突变c.G250A导致其翻译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该位点突变后与邻近氨基酸及跨膜域作用力复杂,推测比只出现c.C248T突变对MC1R蛋白功能的影响要小,该位点突变导致出现基因型eea。综合NCBI中的马MC1R基因型数据(共571匹)与其毛色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骝毛马和黑毛马群体中存在EE和Ee两种基因型,青毛马群体中存在EE、Ee、ee和eea基因型,栗毛中存在ee和eea两种基因型。黑毛和骝毛马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呈现Hardy-Weinberg不平衡,等位基因E为优势等位基因;在栗色马中未检测到E等位基因,e为优势等位基因。MC1R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EE基因型个体与家马、普氏野马相似性最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马MC1R多态位点产生的不同基因型与马的骝毛、黑毛、栗毛及以这3种毛色为基础毛色的花马毛色存在相关性,骝毛马与黑毛马中不存在基因型ee,栗毛马中则不存在等位基因E。为应用基因型对马的毛色进行定向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蒙古马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肌肉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
白东义, 苏日嘎, 芒来, 乌伊罕, 赵一萍, 李蓓, 格日乐其木格, 张心壮, 陶克涛, 赵若阳, 图挌琴, 青柏, 旭仁其木格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17-162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6
摘要 ( 195 )   HTML( )    PDF (1429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比较研究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蒙古马肌肉组织中与肌肉发育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为马匹耐力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以3匹5岁雌性蒙古马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为期4个月的连续性高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并在实施运动训练前后采集臀中肌肌肉用于后续研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分析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蒙古马肌肉组织中MYL-2和TNNC1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经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后蒙古马骨骼肌中MYL-2和TNNC1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运动训练前(P<0.01)。在蛋白水平,MYL-2的表达量在运动训练后有了极显著的增加(P<0.01),而TNNC1在运动后虽有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长期的高负荷运动训练对蒙古马肌肉发育相关基因MYL-2和TNNC1的表达均有促进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肌肉的发育,对蒙古马的耐力形成至关重要。

含CpG-ODN基序重组抑制素质粒的构建及其对小鼠颗粒细胞相关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阳美霞, 张虹亮, 李蓝祁, 张羽芳, 杨利国, 王水莲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25-16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7
摘要 ( 135 )   HTML( )    PDF (1795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含免疫基序CpG-ODN片段的重组抑制素质粒pEGISI-CpG-ODN,并研究其对小鼠颗粒细胞中相关凋亡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免疫佐剂CpG-ODN对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作用。采集21~23日龄雌性ICR小鼠卵巢颗粒细胞,试验分为3组:空载体组(pEGFP)、抑制素重组质粒组(pEGISI)和含CpG-ODN基序的重组抑制素质粒组(pEGISI-CpG-ODN)。采用普通PCR扩增目的片段CpG-ODN,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pG及死亡受体通路相关基因(FasFasLDR4/5、TRAIL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重组抑制素质粒pEGISI-CpG-ODN构建成功;重组抑制素质粒(pEGISI-CpG-ODN)转染颗粒细胞后,CpG基因能在细胞中高表达;与pEGISI组相比,pEGISI-CpG-ODN组转染颗粒细胞后,能极显著降低细胞中促凋亡基因FasFasLDR4/5、TRAILCaspase8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P<0.01)。综上表明,CpG-ODN可拮抗抑制素的作用,下调小鼠颗粒细胞中凋亡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卵泡发育。

生物技术与繁殖
基于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奶牛妊娠识别阶段乳样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郭延生, 陶金忠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33-164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8
摘要 ( 175 )   HTML( )    PDF (3784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奶牛妊娠识别阶段乳汁生物标志物,为早期妊娠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选择胎次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健康高产奶牛10头,同期发情后,采集人工授精当天和第17天乳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两组乳样代谢轮廓进行模式识别;根据OPLS-DA模型中的VIP值(VIP>1)和Kruskal-Wallis检验的P值(P<0.05)筛选两组乳样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进一步考察这些差异代谢物对两组乳样分类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1)人工授精当天与第17天乳样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差异;2)10个代谢物(甲羟戊酸内酯、色胺、L-酪氨酸、磷酸二氢新蝶呤、乙酰半胱氨酸、N-乙酰基-L-酪氨酸、L-脯氨酸、四氢1-苯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鸟苷、十七烷基肉碱)被初步确定为两组乳样的差异代谢物;3)这10个差异代谢物中仅有6个代谢物(L-酪氨酸、N-乙酰基-L-酪氨酸、L-脯氨酸、四氢1-苯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鸟苷和十七烷基肉碱)对两组乳样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最终被视为妊娠识别阶段潜在乳样生物标志物。综上表明,牛奶中L-酪氨酸、N-乙酰基-L-酪氨酸、L-脯氨酸、四氢1-苯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鸟苷和十七烷基肉碱有望成为妊娠识别期妊娠诊断指标,也可为深入研究奶牛早期妊娠识别机理提供新的视角。

不同发育阶段湖羊生殖器官脂联素受体与睾酮分泌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及相关性研究
姚晓磊, 黄欣爱, 肖慎华, 郑临枫, 范丽洁, 金宇月, 刘孜斐, 张艳丽, 王洁, 王锋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42-16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09
摘要 ( 228 )   HTML( )    PDF (2631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湖羊生殖器官中脂联素受体(adiponectin receptor,AdpR)及睾酮(testosterone,T)分泌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选取3、9、24月龄(M)湖羊各5只,颈静脉采血并收集血清,屠宰后,采集下丘脑、垂体、睾丸、附睾头、体、尾组织;ELISA技术检测各月龄湖羊血清中脂联素(adiponectin,Adp)、T、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 inhibitory hormone,GnIH)浓度;qRT-PCT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湖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 axis,HPG)中AdpR1和AdpR2及T分泌关键基因mRNA表达规律;免疫组化技术对AdpR1在湖羊睾丸和附睾中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湖羊血清中Adp、GnRH、GnIH浓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Adp含量在性成熟后(9和24月龄)显著高于性成熟前(3月龄)(P<0.05)。AdpR1 mRNA表达量在各个月龄睾丸和附睾尾中均显著高于AdpR2(P<0.05),其中AdpR1 mRNA表达量在二者中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而在附睾头、体差异不显著(P>0.05)。AdpR1存在于睾丸间质细胞、生精细胞、曲精细管管壁肌样细胞、精子细胞以及附睾头、体、尾的上皮细胞。血清中Adp与T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Adp含量与GnIH负相关以及与GnRH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P>0.05);AdpR1 mRNA表达水平与StAR、3β-HSD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表明,在湖羊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Adp通过与其受体AdpR1结合,促进T的产生,进而影响湖羊睾丸发育。

营养与饲料
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耿正颖, 史林鑫, 刘萍, 陆文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51-16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0
摘要 ( 244 )   HTML( )    PDF (1035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180头初始体重为(8.07±0.84)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公母各半,按照随机区组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分为阴性对照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中添加75 mg·kg-1金霉素;丁酸梭菌处理组,日粮中有效活菌数分别达到1.0×108、1.0×109、5.0×109CFU·kg-1。试验期为28 d。于试验第0、14、28天对仔猪进行称重。从试验期开始,观察并记录仔猪每日腹泻状况。试验第28天,各处理每重复选取1头健康仔猪进行采血,分别依据商品试剂盒的说明测定血清中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1~14 d、15~28 d以及1~28 d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1~14 d和1~28 d不同添加剂量丁酸梭菌处理组的腹泻率随添加剂量的上升呈线性显著增加(P<0.05),15~28 d和1~28 d各处理之间断奶仔猪粪便评分差异显著(P<0.05);3)日粮中添加5.0×109 CFU·kg-1的丁酸梭菌可以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与基础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109CFU·kg-1和5.0×109CFU·kg-1的丁酸梭菌均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并且断奶仔猪血清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随丁酸梭菌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显著提高(P<0.05)。相比于基础日粮组,丁酸梭菌处理组间断奶仔猪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各处理组随着丁酸梭菌添加量的增加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有上升的趋势(P<0.10)。与基础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5.0×109 CFU·kg-1的丁酸梭菌可以显著降低仔猪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P<0.05)和白细胞介素-6(P<0.01)的含量,显著提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含量(P<0.01),并且断奶仔猪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4含量随丁酸梭菌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显著提高(P<0.05)。各处理组仔猪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109~5.0×109 CFU·kg-1丁酸梭菌可以提高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于提高仔猪断奶阶段的健康水平和抗应激能力。

多不饱和脂肪酸日粮中添加酵母硒对湖羊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的影响
樊懿萱, 邓凯平, 澹台文静, 黄欣爱, 王锋, 陈明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61-167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1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276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添加紫苏籽)添加酵母硒对湖羊肌肉和肝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月龄、体重为(23.02±1.36)kg的湖羊公羔4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基础日粮组(C)、C+10%紫苏籽组(PFS)和C+PFS+酵母硒组(PFS+Se)。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羔羊生产性能,颈静脉采血进行生化分析,同时在试验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取背最长肌和肝,测定脂肪酸组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多不饱和脂肪酸日粮中添加酵母硒对湖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2)日粮中添加紫苏籽和酵母硒均显著提高湖羊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P<0.05),但对Fe、Cu、Na、K和Mg等矿物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日粮中添加紫苏籽和酵母硒均显著增加肌肉和肝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n-6/n-3的比值(P<0.05)。4)在紫苏籽日粮中添加酵母硒显著提高了血清CAT活性和T-AOC(P<0.05),降低了肝中丙二醛含量(MDA,P<0.05),提高了肝中CATGPX基因的表达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紫苏籽日粮中添加酵母硒可提高湖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但不能促进PUFA沉积。因此,酵母硒可能不是促进饲喂紫苏籽日粮湖羊PUFA沉积最有效的方式,需进一步探究有效的抗氧化剂。

FTIR技术对玉米及副产品脂质分子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关系的研究
孙凯晶, 李昕, 刘帅, 王馨影, 张广宁, 杨金山, 辛杭书, 张永根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74-16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2
摘要 ( 130 )   HTML( )    PDF (4902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求不同批次玉米及其副产品(玉米皮、玉米胚芽(带壳)、玉米胚芽饼、玉米蛋白粉)常规营养价值和脂质分子结构及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试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和常规营养分析技术,分析样本的脂质分子功能团结构与常规营养成分。这些振动谱带的功能团特征参数包括CH3反对称伸缩(峰高位置,ca.2 942~2 934 cm-1)、CH2反对称伸缩(峰高位置,ca.2 905~2 903 cm-1)、CH3对称伸缩(峰高位置,ca.2 866~2 850 cm-1)、CH2对称伸缩(峰高位置,ca.2 834~2 832 cm-1)的光谱区域及峰高位置,不饱和脂质(ULB)伸缩(峰高位置,ca.2 987~2 986 cm-1)和脂质酯的羰基(LECC)伸缩(峰高位置,ca.1 734~1 730 cm-1)的峰高、峰面积以及它们之间的比值。本次试验还通过聚类分析(CLA)和主成分分析(PCA)来识别分子光谱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常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玉米与其副产品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批次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两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光谱特征分析显示,玉米与其副产品之间的光谱分子功能团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批次间LECC峰高值和CH2反对称/CH2对称伸缩峰高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除CH功能团部分,其他光谱参数间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聚类分析(CL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间的脂质光谱分子结构不能完全分开,而玉米胚芽与玉米胚芽饼在CH3和CH2不对称和对称伸缩区域(ca.2 984~2 781 cm-1)、ULB光谱区域(ca.3 016~2 971 cm-1)和LECC光谱区域(ca.1 826~1 693 cm-1)中均有完全不同的结构组成,然而,其他饲料样品间在脂质生物聚合物构象中仍有相似之处。4)大多数脂质分子功能团参数与其化学成分粗脂肪(EE)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玉米及其副产品的脂质分子结构与常规营养特性间存在相关性,为利用FTIR技术分析饲料的营养价值提供新的依据。

预防兽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Marc145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及分析
李小璟, 龚双燕, 马海强, 刘丹, 高健, 彭雪, 朱玲, 徐志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87-169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3
摘要 ( 193 )   HTML( )    PDF (1492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噬参与多种疾病过程,且与病毒感染与增殖关系密切。为探究Marc145细胞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后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和ATG12 mRNA转录差异及规律、PRRSV增殖与细胞自噬的联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和ATG12 mRNA的转录进行测定,绘制了转录规律曲线图;并经实时荧光定量测定并绘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增殖规律图。结果显示,试验组自噬相关基因转录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PRRSV能诱导Marc145细胞自噬,且使Beclin1、ATG5和ATG12 mRNA提前进入高转录状态;其转录规律与细胞病变、PRRSV增殖规律呈正相关。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诱导小鼠CD4+T细胞应答的研究
杨伟, 韦冠东, 汤德元, 曾智勇, 黄涛, 王彬, 胡玲玲, 龙冬梅, 黄秋涵, 廖晓糠, 田红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693-170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4
摘要 ( 172 )   HTML( )    PDF (2124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的免疫效果,笔者分析了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真核表达的差异。通过观察JE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JEV贵州分离株(GZ株)分别在BHK-21细胞上出现的CPE,并收集强、弱毒株的细胞悬液,提取总RNA,分别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的编码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1r、pcDNA3.1(+)-NS2Ar、pcDNA3.1(+)-NS1-2Ar、pcDNA3.1(+)-NS1q、pcDNA3.1(+)-NS2Aq和pcDNA3.1(+)-NS1-2Aq,将构建成功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健康小鼠,最后采集小鼠的血液和组织分别进行JEV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研究结果显示:JEV GZ强毒株与JEV SA14-14-2弱毒株能在BHK21细胞上增殖并产生CPE现象;构建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后经血常规和T淋巴亚群检测可以极显著或显著增加CD4+和CD8+细胞的含量。表明JEV强毒株非结构蛋白所诱导的细胞免疫略优于弱毒株非结构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但差异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羊口疮病毒F1L、B2L基因重组腺病毒构建及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分析
陈晓, 葛雷, 戴建军, 李丽, 张德福, 吴彩凤, 张树山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01-170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5
摘要 ( 179 )   HTML( )    PDF (2037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自剪切T2A和P2A肽,连接F1L和B2L基因,构建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重组腺病毒,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为羊口疮的疫苗研制提供依据。应用PCR扩增ORFV-F416毒株的F1L、B2L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穿梭质粒与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出ORFV重组腺病毒。将重组腺病毒感染MDBK细胞,收集上清液免疫ICR小鼠,并进行间接ELISA、淋巴细胞增殖、ORFV攻毒试验等初步评价小鼠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成功获得pAV-CMV-F1L-T2A-B2L-P2A-EGFP重组腺病毒,其TCID50为10-5.375·mL-1,PCR和IFA检测证实目的基因在基因及蛋白水平上均有表达。ORFV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后,其抗体水平迅速升高。ORFV重组腺病毒组对特异性抗原ORFV表现出明显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极显著高于PBS组(P<0.01)。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F1L和B2L基因重组腺病毒能够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且未影响小鼠正常采食,保护效力较好。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张锐, 杨林, 张淼洁, 刘玉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09-171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6
摘要 ( 178 )   HTML( )    PDF (1083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疫病净化与疫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以禽白血病和鸡白痢为具体净化的病种,收集全国297个规模化养鸡场2011-2015年的调查数据。首先进行样本均值T检验,判断已净化养鸡场与未净化养鸡场的疫病发病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已开展禽白血病净化和鸡白痢净化的养鸡场,鸡群的疫病发病率较未净化养鸡场分别下降了1.416%和1.370%。分不同成长阶段来看,已开展禽白血病净化的养鸡场,产蛋鸡和种用公鸡的禽白血病发病率较未净化养鸡场有了明显降幅,分别下降了1.873%和0.949%。已开展鸡白痢净化的养鸡场,雏鸡、育成鸡和种用公鸡的鸡白痢发病率比未净化养鸡场分别下降了2.360%、0.904%以及0.591%。此外,研究发现增加疫苗投入以及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病率。最后,建议国家加大对动物疫病净化的宣传,让更多的养殖场(户)认识到动物疫病净化的重要性,在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疫病净化工作。

TGF-β1信号通路在副猪嗜血杆菌侵入3D4/21细胞中的作用
沈懿娟, 周妮妮, 张健淞, 王美芬, 李玉峰, 姜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20-172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7
摘要 ( 188 )   HTML( )    PDF (2786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肺泡巨噬细胞传代细胞系3D4/21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纤连蛋白(Fn)/α5整合素与副猪嗜血杆菌侵入的关系。通过吸附/侵入试验选择副猪嗜血杆菌最佳吸附/侵入条件;运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细胞后对TGF-β1表达的影响;用TGF-β1预处理3D4/21细胞后,用CFU检测TGF-β1表达对副猪嗜血杆菌侵入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细胞后Fn/α5整合素表达的变化;用特异的小干扰RNA(siRNA)片段干扰Fn/α5整合素表达水平后,研究其与副猪嗜血杆菌对3D4/21吸附/侵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细胞后会导致TGF-β1表达增加;用重组TGF-β1预处理3D4/21细胞可以显著提高副猪嗜血杆菌的侵入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重组TGF-β1和副猪嗜血杆菌分别处理3D4/21细胞可以增加Fn和α5整合素的表达;siRNA干扰3D4/21细胞中Fn和α5整合素的表达,细菌侵入数显著降低;然而,只有当α5整合素被干扰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吸附数量下降。这些结果表明,TGF-β1和Fn/α5整合素的表达促进了副猪嗜血杆菌对3D4/21细胞的侵入,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对兔的免疫效力分析
陈小云, 刘莹, 薛麒, 朱真, 李启红, 印春生, 姚文生, 康凯, 杜吉革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27-173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8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125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并评价其毒力及免疫原性。对已知的腐败梭菌α毒素编码基因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人工合成获得基因片段Gcsa。将Gcsa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进行表达与纯化,从而获得重组蛋白rCSA。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纯化的rCSA与腐败梭菌α毒素抗血清的反应性,并采用犬肾细胞系(MDCK)和小鼠来检测rCSA的毒力。以甲醛脱毒后的rCSA与Montanide ISA 201佐剂以1:1的比例制备疫苗,免疫家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rCSA为可溶性表达,比例可达50%,且能与腐败梭菌抗血清反应。MDCK细胞毒性试验显示,0.15 ng·mL-1的rCSA即可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小鼠安全性试验显示,rCSA对ICR小鼠的最小致死量是1.5×106 ng·kg-1;每毫升的一免抗血清可中和100~130个小鼠MLD的腐败梭菌毒素;每毫升的二免抗血清可中和360~480个小鼠MLD的腐败梭菌毒素;1个家兔MLD的腐败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4/4死亡,免疫组家兔得到了4/4的保护。以上结果表明,rCS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腐败梭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基础兽医
HSP70在牦牛肠道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廖博, 崔燕, 杨雪, 何俊峰, 宋亮丽, 杨晓晴, 刘鹏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35-17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19
摘要 ( 232 )   HTML( )    PDF (3593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HSP70在牦牛肠道组织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选择6头份健康成年(3~6岁)牦牛的肠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印迹(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HSP70在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SP70在牦牛小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中均有表达,其中小肠黏膜上皮的柱状细胞呈强阳性表达,杯状细胞未见表达;小肠腺的肠腺细胞和肌层的平滑肌细胞也呈阳性表达,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HSP70在大肠中的定位表达与小肠相似,在大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三层结构中也均有表达,其阳性反应主要位于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内散在分布的结缔组织细胞中,而固有层内大肠腺细胞仅在细胞核有表达,细胞质呈阴性。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分析得出,从小肠的前端到大肠末端,HSP70的表达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盲肠中的表达量达到峰值,且盲肠和结肠中HSP70的相对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SP70 mRNA在盲肠中的相对转录量最高,分别是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2、1.68、1.06、1.43和1.52倍。本试验显示牦牛肠道中HSP70呈广泛性阳性反应,HSP70基因和HSP70蛋白在牦牛小肠和大肠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揭示了HSP70在牦牛小肠和大肠中所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异同,为HSP70在反刍动物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提供了资料。

雌性安徽白山羊胸腺形态学增龄性变化
蒋书东, 张兴旺, 方富贵, 周伟娟, 王登峰, 朱晖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43-175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0
摘要 ( 223 )   HTML( )    PDF (12174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雌性安徽白山羊胸腺组织形态学增龄性变化。选用幼龄期、初情期前、初情期及成年期雌性安徽白山羊各3只,记录胸腺常规指标,H.E.染色观察胸腺组织结构;利用免疫组化分析S100和Caspase-3的分布;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胸腺中的S100、CASP-3、CASP-8以及TP53 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1)胸腺长度、重量、指数和最宽值均在初情期前或初情期达到最大。2)除幼龄期山羊胸腺外,初情期、初情期前和成年期胸腺皮髓质界限清晰。3)Caspase-3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皮质和髓质,S100主要分布在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域。4)S100 mRNA在各时期的转录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SP-3和CASP-8 mRNA在初情期前转录水平最高,TP53 mRNA在成年期水平最高。综上表明,雌性山羊胸腺自初情期开始呈现增龄性退化现象。CASP-3和CASP-8可能参与胸腺的发育和细胞更新以及退化早期过程,而CASP-8和TP53对成年后的胸腺退化更具重要作用。

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胸腺和脾超微结构的影响
黄伟宽, 刘瑞菊, 贾宁, 方梅, 陶波, 张嘉男, 梁鹏飞, 邓康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52-176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1
摘要 ( 209 )   HTML( )    PDF (6609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深入探讨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及胸腺和脾超微结构的影响。将10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灌胃法给药,前7 d,免疫抑制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小鼠均灌胃0.6 mL环磷酰胺溶液;后21 d,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灌胃0.6 mL黄酮剂量为50、150、250 mg·(kg·d)-1的总黄酮溶液,未明确写出的组别和时间点在上述给药时段相应灌胃0.6 mL生理盐水。试验28 d后,分别测定碳粒廓清指数和脏器指数(胸腺、脾)及小鼠血清IL-2、IL-4含量。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脾和胸腺结构。结果表明,灌胃环磷酰胺可复制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不同剂量的沙冬青种子总黄酮能不同程度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指数、碳粒廓清指数、吞噬指数以及血清IL-2和IL-4含量,尤其试验Ⅱ组,总黄酮灌胃剂量为150 mg·(kg·d)-1,其效果最为突出,与免疫抑制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显示,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不同剂量试验组小鼠胸腺、脾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与免疫抑制组小鼠比较均不同程度增多,尤其试验Ⅱ组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最明显(P<0.01),且淋巴细胞排列紧密,与周围间质间隙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可通过促进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成熟,改善和修复受损免疫器官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和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临床兽医
自噬在骨保护素对破骨细胞及其前体凋亡过程的调控机制
刘庆羊, 孙自强, 赵鸿雁, 宋瑞龙, 顾建红,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61-176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2
摘要 ( 165 )   HTML( )    PDF (2879KB) ( 7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破骨细胞及其前体自噬与凋亡的影响,本研究以RAW264.7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及其前体(osteoclast precursors,OCPs)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噬促进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或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分别预处理1 h和30 min后,再添加80 ng·mL-1OPG作用细胞6 h,试验分为对照组(Con)、OPG、CQ、CQ+OPG、RAP和RAP+OPG组,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PG组OCPs的Atg5和Beclin-1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上调(P<0.01或P<0.05),但LC3-Ⅱ无显著差异(P>0.05);与OPG组相比,RAP+OPG组OCPs中的LC3-Ⅱ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OPG组OCs中LC3-Ⅱ、Atg5和Beclin-1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与OPG组相比,RAP+OPG组OCs的Atg5和Beclin-1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OPG处理组和RAP+OPG组OCPs凋亡率极显著上升(P<0.01),CQ+OPG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RAP+OPG比OPG组OCPs凋亡率极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OPG组OCs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CQ+OPG组凋亡率极显著下降(P<0.01),RAP+OPG组凋亡率极显著下降(P<0.01)。表明OPG能够促进OCPs发生自噬,而自噬的激活促进了OCPs的凋亡;OPG抑制OCs自噬的发生,并且抑制和激活自噬都能抑制OCs的凋亡。

直立黄芪中产苦马豆素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余永涛, 李金荣, 赵清梅, 何生虎, 陈娟, 杨奇, 毛彦妮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70-178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3
摘要 ( 208 )   HTML( )    PDF (3682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定直立黄芪中是否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及该类真菌与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对直立黄芪植物组织中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应用α-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分离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素进行分析,筛选能够产生苦马豆素的菌株。PCR法扩增产苦马豆素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和β-酮脂酰合酶(β-ketoacyl synthase,KS)基因,测定其序列,进行序列一致性比对。基于ITSGPD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和形态特征,对直立黄芪中的产苦马豆素真菌进行种属分类和命名。结果显示:从直立黄芪中共分离到43株真菌,其中有13株菌丝中含有苦马豆素,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真菌与已报道的直立黄芪病原真菌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和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直立黄芪中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根据形态特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将从直立黄芪中分离的产苦马豆素真菌划分到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中,并命名为甘肃波状芽管孢(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gansuense)。

研究简报
4株新出现的Ⅰ类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变异分析
魏润宇, 罗瑶瑶, 吕艳, 王静静, 郑东霞, 赵云玲, 刘文博, 刘华雷, 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81-1788.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4
摘要 ( 199 )   HTML( )    PDF (1595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我国新出现的Ⅰ类新城疫病毒的分布和分子特性,对2016年分离到的4株Ⅰ类新城疫病毒进行F基因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株Ⅰ类新城疫病毒F基因编码长度均为1 662 nt,共编码553个氨基酸,分离株之间氨基酸相似性为97.9%~100%。4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ERQERL117,符合新城疫病毒弱毒株的分子特征。F基因高变区(47-420 nt)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4株病毒为国内新出现的基因型,利用F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4株病毒属于基因1c亚型,与北美分离株高度同源,而与国内基因1c亚型分离株(Duck/Guangxi/1261/2015)相似性仅为95.5%~97%。监测数据表明这种新出现的Ⅰ类新城疫病毒具有在国内进一步流行和扩散的风险。

2016-2017年华东地区活禽市场7株H9N2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蒋大秀, 马静, 王晓泉, 胡顺林, 刘晓文, 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89-179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5
摘要 ( 124 )   HTML( )    PDF (5309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活禽市场的家禽,特别是水禽在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演化、维持和扩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活禽市场进行长期不间断的流行病学监测非常重要。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每月定期采集华东地区某活禽市场家禽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并接种10日龄SPF鸡胚,测定鸡胚尿囊液HA效价,取阳性尿囊液进行HI试验分型,应用RT-PCR对该样品进行全基因PCR并测序,利用DNASTAR、MEGA6.0分析序列,并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共采集样品1 178份,来自127群,H9N2 AIV阳性样品100份。从水禽中分离到H9N2 AIV 7株,对7株病毒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不同基因片段均存在不同的遗传进化趋势。活禽市场水禽体内携带的7株H9N2 AIV与当前家禽优势流行基因型一致,因此对活禽市场家禽中循环存在的AIV进行的定期监测,对了解潜在的流行株的演化和出现有重要作用。

山羊疱疹病毒Ⅰ型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郝飞, 毛立, 李文良, 李基棕, 杨蕾蕾, 张纹纹, 孙敏, 钟纯燕, 刘茂军, 江杰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8):  1797-180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8.026
摘要 ( 239 )   HTML( )    PDF (1746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查明引起2013-2014年江苏多地育肥羊出现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的病因,通过采集发病羊场鼻拭子,采用细胞接毒分离培养、病毒蚀斑纯化、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病毒核酸鉴定,分离到一株山羊疱疹病毒Ⅰ型(caprine herpesvirus 1,CpHV-1),命名为JSHA1405;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料接种MDBK细胞后,盲传至第3代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电镜下可见直径约100 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gB全基因测序表明其为CpHV-1,序列比对显示JSHA1405株与CpHV-1瑞士分离毒E/CH株相似性最高,为99.2%。致病性试验表明,JSHA1405分离株可导致山羊发热持续一周以上,体温最高可达41.8℃。山羊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表现为精神沉郁、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涕,可通过鼻腔/粪便排毒。山羊感染后第7天出现中和抗体,第28天达到最高。这是国内首次报道CpHV-1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离毒JSHA1405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CpHV-1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