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23
封面封底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0-0.  doi:
摘要 ( 84 )   HTML( )    PDF (452KB) ( 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0-0.  doi:
摘要 ( 18 )   HTML( )    PDF (165KB) ( 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目次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0-0.  doi:
摘要 ( 40 )   HTML( )    PDF (359KB) ( 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D型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高晓龙, 韦海涛, 宋彦军, 王跃, 殷雨晴, 王林, 梅力, 冯小宇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27-133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1
摘要 ( 275 )   HTML( )    PDF (1082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2011年从猪体内分离到全球首株D型流感病毒以来,美国、墨西哥、法国、爱尔兰、意大利、中国、日本以及西北非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报道D型流感病毒在猪、牛、羊群中广泛流行,甚至人抗体呈阳性。遗传进化分析表明D型流感病毒主要分为D/OK和D/660两个谱系,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是D/OK谱系,D/660谱系主要在北美地区流行。虽然D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感染动物轻微的呼吸道疾病,但是其可能会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随着D型流感病毒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作者从D型流感病毒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性以及诊断和防治等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王延新, 谢书宇, 陈冬梅, 王玉莲, 潘源虎, 彭大鹏, 陶燕飞, 袁宗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34-134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2
摘要 ( 228 )   HTML( )    PDF (934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将传统免疫技术与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如今的一大研究热点。该传感器表现出免疫测定的高选择性和电化学分析高灵敏度的特征,此外还具有其他优点,如体积小、便捷、成本低、制备简单、实时在线检测等,并在环境监测、医疗临床试验和食品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依次对碳纳米材料和近几年新研发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旨在通过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总结分析以展望其未来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

遗传育种
大白猪和莱芜猪肌内脂肪组织circRNAs的鉴定与分析
李嫒, 张秀秀, 黄万龙, 解领丽, 苗向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43-135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3
摘要 ( 250 )   HTML( )    PDF (3709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索circRNAs在脂肪组织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为了解circRNA调控脂肪沉积和脂代谢作用的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RNA-Seq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大白和莱芜猪肌内脂肪组织中circRNAs的表达情况,运用miRanda和Targetscan对差异表达circ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181个差异表达circRNAs得到鉴定,其中,102个在莱芜猪肌内脂肪组织中上调表达,79个下调表达。并对具有较多miRNA结合位点的ssc_circ_0002807、ssc_circ_0009352靶基因进行了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富集于胆固醇平衡和磷脂平衡等与脂代谢相关的生物学过程。通过qRT-PCR,验证了ssc_circ_0002807、ssc_circ_0005382、ssc_circ_0009172和ssc_circ_0004824,与测序结果一致。由此推断,ssc_circ_0002807与ssc_circ_0009352可能参与调控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

利用可变窗口FST方法检测不同尾型呼伦贝尔羊尾部脂肪沉积相关基因
张统雨, 樊红樱, 朱才业, 刘家鑫, 邓天宇, 杜立新, 王立贤, 赵福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54-136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4
摘要 ( 202 )   HTML( )    PDF (1590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挖掘控制绵羊尾型的候选基因,揭示绵羊尾部脂肪沉积机理。本研究利用呼伦贝尔羊两个不同尾型品系的288个个体,其中大尾羊142只和小尾羊146只,基于Illumina Ovine SNP 600K SNP芯片数据计算全基因组单点FST值。通过三次光滑样条估计方法确定可变窗口大小和数量,构建W统计量并进行统计检验,鉴定选择区段和注释相关基因。结果,在基因组范围内共确定了23 144个可变窗口,其中区间最大的窗口位于chr12:35 241 750~43 798 950 bp处,其大小为8.56 Mb,并包含775个SNPs。经检测发现,27个窗口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并鉴定了337个候选基因,其中22个是与已发现的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通过GO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内组成成分、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以及小分子代谢过程等条目。通过可变窗口FST法能够有效检测到受选择的基因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相关。这些基因可以作为绵羊尾型选育的候选基因,为培育短尾绵羊提供重要依据。

牦牛Smad 4基因3'UTR区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及与bta-miR-146a的靶向验证
牛家强, 王玉恒, 索朗斯珠, 强巴央宗, 徐业芬, 郭敏, 程玲华, 杨士承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66-137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5
摘要 ( 166 )   HTML( )    PDF (2039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鉴定牦牛Smad 4基因与bta-miR-146a的靶向关系,为探究它们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可能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RBase数据库和MEGA 6.0软件分析miR-146a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同时利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通过构建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进行靶向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146a成熟序列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并预测到178个与卵巢卵泡发育相关的潜在靶基因,从中选取Smad 4基因分析发现其3'非编码区域(3'UTR)与bta-miR-146a存在结合位点;进一步成功构建牦牛Smad 4基因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ta-miR-146a mimic对牦牛Smad 4基因3'UTR野生型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分别与突变型及NC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初步证实,牦牛Smad 4基因是bta-miR-146a的靶基因,从而提示bta-miR-146a可能通过调控Smad 4基因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发挥作用。

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学观察及MC1R基因功能验证
唐朋, 凌笑笑, 高泽成, 贾聪俊, 梁春年, 吴晓云, 褚敏, 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77-138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6
摘要 ( 240 )   HTML( )    PDF (4454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生物技术与繁殖
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研究
李蓝祁, 刘江静, 陈晓丽, 李欣, 路永强, 王水莲,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87-139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7
摘要 ( 242 )   HTML( )    PDF (1103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及其受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方式3个因素的影响,提高计步器发情检测方法检出率。随机选择某奶牛场150头产后健康泌乳牛和7头青年牛,使用计步器自动检测牛发情前后活动量数据,并采用直肠检查进行发情牛确认。结果表明,奶牛发情开始后活动量(>1 500)显著高于间情期(<500)(P<0.05),且发情后4.5 h达最高(2 179±1 073),随后逐渐下降,至发情结束后,恢复到间情期水平;发情期活动量升高倍数和持续时间受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类型影响显著(P<0.05)。综上表明,运用计步器自动检测荷斯坦奶牛发情时,应综合考虑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方式因素对活动量变化的影响,再根据本场具体情况设定与本场相切合的预报阈值。

营养与饲料
精料类型对肉羊饲粮养分消化率及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的影响
富丽霞, 马涛, 刁其玉, 成述儒, 宋雅喆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394-140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8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398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建立利用嘌呤衍生物排出量估测微生物氮产量的模型。本研究选择10只平均体重为(47.4±4.4) kg健康的杜寒杂交成年公羊。10种全混颗粒饲粮,单一精料替换比例30%,每个处理10只羊,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按时间和饲粮划分为10期进行;每种饲粮饲喂2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5 d;整体试验持续200 d。试验测定了饲喂10种不同精料饲粮肉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尿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结果表明:1)饲粮营养成分的消化率与营养成分含量存在相关性,精料类型不同饲粮消化率有差异,饲粮可消化蛋白质(DCP)的最佳预测因子是粗蛋白质(CP);10种饲粮的摄入氮、尿氮、粪氮等均因精料类型不同呈极显著差异(P<0.01)。2)10种饲粮的尿囊素、尿酸、黄嘌呤(包括次黄嘌呤)占PD排出量的比例均因饲粮类型的不同呈极显著差异(P<0.01),占PD排出量的比例范围分别是85.60%~92.47%、2.54%~7.18%、3.20%~7.41%;10种饲粮的嘌呤氮指数(PNI)因饲粮类型的不同呈极显著差异(P<0.01),变化范围是0.03~0.10,然而PD排出量与摄入氮和微生物氮(MN)存在强的线性相关。摄入氮与氮表观消化率、尿氮和氮沉积具有强相关关系,建立的沉积氮(Y)估测方程式:Y=0.244 9×摄入氮-1.319 9(R2=0.825);PD排出量与摄入氮以及MN均存在线性强相关关系,建立的估测方程式分别是PD=0.119 7×摄入氮+10.161(R2=0.925)、MN=0.746 1×PD+1.785 4(R2=0.898)。

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与中性洗涤纤维(NDF)比例对育成期杜寒杂交母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周艳, 刁其玉, 董利锋, 邓凯东, 许贵善, 马涛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05-1415.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9
摘要 ( 274 )   HTML( )    PDF (1026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借助开路式循环呼吸测热系统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例对育成期(48~55 kg)杜寒杂交母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选用30只体重(48±0.50)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母羊,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试验动物随机分到饲粮NFC/NDF=0.78组(精粗比为35:65,自由采食)、NFC/NDF=1.03组(精粗比为50:50,限饲)和NFC/NDF=2.17组(精粗比为65:35,限饲)3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组10只羊。试验期为32 d,包括17 d预试期和15 d正试期。试验分为自由采食组和限饲组两种饲养模式,各组的能量和粗蛋白质采食量均相同,以饲粮NFC/NDF为0.78自由采食组的平均日增重作为NFC/NDF为1.03组和2.17组的限饲标准。试验羊只定期晨饲前称重,记录每日采食量;在正试期内测定甲烷产量、饲粮能量和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限饲条件下饲粮NFC/NDF为2.17组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自由采食条件下饲粮NFC/NDF为0.78组的饲粮转化效率(P<0.05),饲粮NFC/NDF为1.03组与另外两组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2)当饲粮NFC/NDF比例由0.78增加至2.17时,3个处理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总能表观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皆显著提高(P<0.05),NFC/NDF=2.17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NFC/NDF=0.78组(P<0.05),两组皆与NFC/NDF=1.03组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随着饲粮NFC/NDF比例的增加,NFC/NDF=2.17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NFC/NDF=0.78组和NFC/NDF=1.03组(P<0.05),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 NFC/NDF=2.17组的甲烷日排放量为32.53 L·d-1,显著低于NFC/NDF=0.78组的58.03 L·d-1和NFC/NDF=1.03组的63.17 L·d-1P<0.05),后两组间的甲烷日排放量无显著差异(P >0.05),3组的单位代谢体重的甲烷日排放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着饲粮NFC/NDF比例的增加,NFC/NDF=2.17组的单位干物质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单位有机物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和单位可消化有机物的甲烷排放量皆显著低于NFC/NDF=1.03组(P<0.05),NFC/NDF=0.78组的以上指标与另外两组相比皆无显著差异(P>0.05);单位总能摄入量的甲烷能排放量、单位消化能摄入量的甲烷能排放量、单位代谢能摄入量的甲烷能排放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NFC/NDF=1.03组的单位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和单位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显著高于NFC/NDF=0.78组和NFC/NDF=2.17组(P<0.05),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单位日增重的甲烷排放量和单位可消化酸性洗涤纤维的甲烷排放量在3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生长性能、饲粮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代谢及甲烷排放水平,对育成期(48~55 kg)杜寒杂交母羊限制饲喂NFC/NDF为2.17的饲粮是最佳的碳减排措施。

钙和维生素D3水平对冬毛期蓝狐(公狐)生产性能、胫骨发育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徐逸男, 张海华, 王静, 霍自双, 许愿, 温彬, 白秀娟, 李光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16-142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0
摘要 ( 189 )   HTML( )    PDF (704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讨饲粮钙和维生素D3水平在钙磷比固定为1.4/1时对冬毛期蓝狐生产性能、胫骨发育及脏器指数的影响。135只120日龄的蓝狐公狐随机分成9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9组饲粮分别包含3个钙水平0%、0.4%和0.8%,3个维生素D3水平1 000、2 000和4 000 IU·kg-1。基础日粮中钙与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0.8%与327 IU·kg-1。9种饲粮的钙与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0.8%与1 327 IU·kg-1、0.8%与2 327 IU·kg-1、0.8%与4 327 IU·kg-1、1.2%与1 327 IU·kg-1、1.2%与2 327 IU·kg-1、1.2%与4 327 IU·kg-1、1.6%与1 327 IU·kg-1、1.6%与2 327 IU·kg-1、1.6%与4 327 IU·kg-1。试验期为87 d,分别测定蓝狐生长性能指标、胫骨的各组分含量及脏器质量,计算胫骨发育指标及脏器指数。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钙添加水平的增加,蓝狐末重和体长显著降低(P<0.05),饲粮钙添加水平为0%时,蓝狐末重和体长最大。维生素D3水平对蓝狐末重、体长和皮长均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钙添加水平的增加,蓝狐胫骨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饲粮钙添加水平为0.8%时,蓝狐胫骨钙含量最高。维生素D3水平对蓝狐胫骨灰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饲粮钙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心脏和肝脏指数(P<0.05)。综合以上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蓝狐饲粮中添加0%钙、1 000 IU·kg-1维生素D3,饲粮中总钙含量为0.8%,总维生素D3含量为1 327 IU·kg-1时,能够改善蓝狐的生产性能、增加蓝狐的体长、调节胫骨发育和脏器指数。

外源性添加磷酸二羟基丙酮对小鼠脂肪细胞三酰甘油及关键代谢酶含量的影响
任万平, 邵伟, 雒诚龙, 余雄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23-143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1
摘要 ( 168 )   HTML( )    PDF (843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磷酸二羟基丙酮对小鼠脂肪细胞三酰甘油及其关键代谢酶的影响。将小鼠3T3-L1前脂细胞诱导成成熟的脂肪细胞,在诱导培养第14天,分别加入含0 μmol·L-1(ck组)、20 μmol·L-1(试验Ⅰ组)、50 μmol·L-1(试验Ⅱ组)、200 μmol·L-1(试验Ⅲ组)磷酸二羟基丙酮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于0、36、72 h收集细胞并进行ELISA及后续检测;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三酰甘油(TG)代谢中关键酶含量,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等。结果表明:1)在36和72 h,试验Ⅰ、Ⅱ、Ⅲ组合成的TG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k组)(P<0.01);试验各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二硫辛酰胺转乙酰基酶(DLAT)、二硫辛酸脱氢酶(DLD)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在36和72 h,试验各组激素敏感脂肪酶(HSL)、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磷酸二羟基丙酮能够促进小鼠脂肪细胞三酰甘油的合成和沉积;磷酸二羟基丙酮还能极显著提高TG合成代谢中G6PD、DLAT、DLD、FAS的含量;能够极显著降低TG分解代谢中HSL、CPT1的含量。

预防兽医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RT-PCR检测及感染犊牛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米思远, 师科荣, 张瑞强, 张海亮, 徐庆磊,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32-14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2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972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选择SUMO类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与CD4基因作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侵染机体的相关候选基因,以期筛选出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抗BVDV犊牛分子标记的发掘提供依据。采集42头中国荷斯坦犊牛(2月龄以内)的血样,通过特异性巢式PCR及测序方法检测犊牛是否感染BVDV;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候选基因在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2头犊牛中有13头感染BVDV-1型病毒,阳性感染率为30.9%;运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13段由扩增得到的BVDV-1病毒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相似性达到95.80%;候选基因中SUMO1、SUMO2和SUMO3的表达量在BVDV-1感染牛及未感染牛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感染牛呈显著性下调。但UBC9与CD4基因在两组间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本次试验从样品中仅检测出了BVDV-1型病毒,而没有检测出BVDV-2型病毒,这符合我国BVDV的流行趋势;BVDV-1侵染机体的过程可能与机体SUMO化存在关系,SUMO1、SUMO2和SUMO3可作为与BVDV感染有关的候选基因。

流行性出血病多克隆抗体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朱建波, 杨振兴, 肖雷, 高林, 苗海生, 何于雯, 孟锦昕, 杨恒, 李华春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40-145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3
摘要 ( 183 )   HTML( )    PDF (1018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能简便、快速地进行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抗体监测,采用纯化的6型EHDV抗原包被ELISA板,以豚鼠抗EHDV-2型多克隆抗体作为竞争抗体,建立了检测EHDV群特异性抗体的竞争ELISA(C-ELISA)方法。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5.12 μg·mL-1(1:10 000),竞争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10 000;通过对各270份阴性和阳性的牛、羊血清检测,确定该检测方法临界值为50%;特异性试验表明该ELISA方法仅能检测出不同血清型EHDV抗体,具有较好的群特异性;对已知抗体效价的阳性血清检测表明,建立的C-ELISA方法敏感性好于血清中和试验(SNT)和琼脂扩散试验(AGID);分别用C-ELISA、SNT、RT-PCR和病毒分离试验对监控动物采集的血清和抗凝血样品进行检测,ELISA结果与其他3种方法检测结果对应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ELISA为EHDV抗体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敏感、稳定的方法。

PCBP2促进口蹄疫病毒增殖的机制研究
何艳春, 杨文萍, 付绍祖, 郑海学, 杨孝朴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51-145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4
摘要 ( 181 )   HTML( )    PDF (2673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2(PCBP2)是一个能特异性结合RNA和DNA Poly(C)片段的蛋白,具有维持mRNA稳定和调节翻译的功能;同时,PCBP2能负调控VISA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Ⅰ型干扰素(IFNs)的产生。前期研究表明,PCBP2能调节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增殖,但具体机制不清楚。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1)免疫共沉淀和GST pull-down试验证实,PCBP2能与FMDV结构蛋白VP0、VP2、2B、2C和3D相互作用;2)进一步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试验证明,PCBP2负调控VISA介导的信号通路,并且2C、3D、VP0和2B促进PCBP2的负调控作用;3)通过Western blot试验表明,FMDV VP0蛋白能促进PCBP2对VISA的特异性降解。总之,PCBP2与FMDV VP0相互作用,促进PCBP2降解天然免疫接头蛋白VISA,抑制IFN-β的产生,从而有利于FMDV在细胞中的繁殖和生长。

两株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HA蛋白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梁文花, 贾云慧, 许程志, 吴运谱, 陈艳, 杨焕良, 乔传玲, 陈化兰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60-14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5
摘要 ( 165 )   HTML( )    PDF (1311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制备抗欧亚类禽型(Eurasian avian-like,EA) H1N1猪流感病毒(SIV)血凝素(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利用SIV A/swine/Henan/11/2005(HN11)增殖、纯化的全病毒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采用间接ELISA和HI检测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两株能稳定分泌抗HA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6和4C7;两株MAbs的腹水ELISA和HI效价均分别高于1:107和5 log2;两株MAbs能够在IFA试验中与病毒HA蛋白发生反应,而在Western blot试验中不能检测到病毒HA蛋白;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这两株MAbs对EA H1N1 SIV具有病毒中和活性;MAbs的抗病毒活性又进一步通过小鼠的感染试验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接种了MAbs的小鼠获得了有效抵抗同源及异源H1N1 SIV感染的保护效果。研究证实制备的两株MAbs具有较高的病毒中和活性和较强的抗病毒感染能力,可以将其进一步应用于抗EA H1N1 SIV的感染及开展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研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活疫苗免疫猪脾脏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其活性分析
郭海勇, 袁洪兴, 孙泰然, 曹静, 宋勤叶, 李潭清, 逯纪成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67-1474.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6
摘要 ( 189 )   HTML( )    PDF (1514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弱毒活疫苗免疫猪脾制备转移因子(TF),检测其免疫活性,为开发新型免疫增强剂和有效防制PRRS提供科学依据。用PRRSV弱毒活疫苗免疫健康育成猪,无菌采集脾,通过透析法从脾提取TF。应用磺基水杨酸法、茚三酮反应和硝酸-钼酸铵试验等方法检测TF的主要成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F中氨基酸种类及其含量;通过鸡红细胞吞噬试验和MTT法,检测TF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调节作用。进而将9头4周龄健康仔猪随机分为A、B和C组,每组3头。A组每头猪左、右侧耳后分别肌内注射1头份PRRSV疫苗和1 mL TF;B组每头猪注射1头份PRRSV疫苗与1 mL TF的混合液;C组每头猪注射1头份PRRSV疫苗与1 mL生理盐水混合液。免疫后20 d,通过MTT法检测每组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的增殖活性。制备的TF内无蛋白质成分,含有核酸和18种氨基酸,每毫升TF含核酸21.5 μg、总氨基酸3.479 mg。TF能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能力和PBLC增殖活性。当TF与PRRSV疫苗分开或混合注射给4周龄仔猪后,能够显著提高仔猪PBLC的增殖能力。从PRRS弱毒活疫苗免疫猪的脾制备了TF,其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

禽白血病病毒在惠阳胡须鸡和汶上芦花鸡的垂直传播特性分析
张会永, 吴井生, 李国辉, 俞燕, 杨剑波, 苏一军, 殷建玫, 韩威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75-148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7
摘要 ( 198 )   HTML( )    PDF (1057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明禽白血病病毒(ALV)在地方鸡种惠阳胡须鸡和汶上芦花鸡的垂直传播特性。以惠阳胡须鸡和汶上芦花鸡为素材,43周龄时进行血液与精液ALV病毒分离检测,结合系谱追溯筛选个体组建两个大试验组:阳性惠阳胡须鸡♂×阴性汶上芦花鸡♀;阴性汶上芦花鸡♂×阳性惠阳胡须鸡♀。后代群体隔离饲养,进行1日龄胎粪p27抗原、42日龄泄殖腔拭子p27抗原和病毒分离检测,并对ALV分离检测阳性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和遗传演化分析确定ALV的亚型。结果表明,阳性公鸡后代胎粪p27抗原、泄殖腔拭子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阳性母鸡后代(P<0.05),阳性公、母鸡后代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8.54%和0%;阳性公、母鸡S/P值高低与其后代的p27抗原阳性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胎粪和棉拭子p27抗原的假阳性率较高,且与病毒分离相比,胎粪p27抗原检测的漏检率为15%;序列分析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病毒分离检测阳性个体均为ALV-J。公鸡在地方鸡种惠阳胡须鸡和汶上芦花鸡ALV垂直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禽白血病净化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公鸡感染的监测。

表达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env基因的重组马立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周忠文, 林桂芳, 王好好, 苏帅, 崔治中, 孙淑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82-1491.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8
摘要 ( 181 )   HTML( )    PDF (2714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构建能够表达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env基因的重组马立克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REV SNV株DNA为模板,PCR扩增其env基因,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以其为模板,PCR扩增整个REV env基因真核表达盒并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分别克隆进pUC18载体;以其为模板,利用含有MDV SC9-1株meq基因位点两侧同源臂的引物经PCR扩增REV env真核表达盒以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利用Red E/T同源重组技术插入SC9-1的meq位点,最终利用阿拉伯糖诱导表达flp重组酶,敲除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SC9-env BAC。提取SC9-env BAC质粒转染CEF细胞,拯救重组MDV,利用MDV单抗H19以及REV单抗11B118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阳性病毒,命名为SC9-env。分析比较SC9-env在CEF细胞上的复制水平,利用动物试验初步评价SC9-env对SPF鸡的致病性以及SC9-env对SPF鸡感染MDV、REV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的重组MDV SC9-env能够稳定表达REV env蛋白,且复制水平与亲本病毒SC9-1相似;该重组毒接种SPF鸡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且对rMd5的强毒攻击提供92%的免疫保护,与SC9-1差异不显著;SC9-env显著降低REV感染SPF鸡所引起的体重减轻以及灭活苗抗体下降。构建的表达REV env的重组MDV对感染MDV、REV的SPF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基础兽医
利用酵母随机展示技术对猪肺炎支原体P97上B细胞表位的筛选和鉴定
刘璐, 郭杰, 朱可蒙, 王宁, 辛九庆, 刘玉芬, 刘恒贵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492-149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19
摘要 ( 194 )   HTML( )    PDF (1528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猪肺炎支原体P97蛋白的酵母随机展示文库,并利用该文库筛选和鉴定P97蛋白上的特异性B细胞表位。设计特异性引物从Mhp基因组中扩增p97基因,通过PCR方法将基因内部的TGA密码子突变为TGG,用DNaseⅠ将p97突变基因随机消化成长度100~250 bp的片段,回收产物经3'端加A处理后与用XcmⅠ酶切的酵母表达载体pCT-XcmⅠ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酿酒酵母EBY100获得P97蛋白酵母随机展示文库。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筛选出文库中能与Mhp天然感染的猪阳性血清结合的阳性酵母克隆,并进一步鉴定其最小抗原表位。结果:1)克隆计数显示构建的随机文库库容量为2.86×106克隆,所有插入的片段随机分布,覆盖了全长的p97突变基因,文库经诱导后可以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与Mhp天然感染的猪阳性血清反应的阳性克隆;2)随后对文库进行流式细胞分选,经鉴定选出184号一个抗原多肽。从短肽C端氨基酸逐个缺失后发现长度为15个氨基酸的184D(DEKTSSQKDPSTLRA)多肽为一个B细胞表位,该表位能与多份Mhp阳性猪血清反应。P97蛋白酵母随机展示文库可以用于抗原表位的筛选鉴定,184D多肽是P97上一个在宿主体内能普遍诱导抗体免疫应答的B细胞表位,本研究对于研发Mhp的表位疫苗和建立特异性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多靶点的抗菌先导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及活性研究
蔡珺珺, 袁田青, 杨银萍, 高双, 宫兴文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00-1510.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0
摘要 ( 203 )   HTML( )    PDF (2881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是医院和兽医临床上常见的病原菌,容易造成人类和动物感染,给疾病治疗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开发出靶向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黏肽合成酶(PBPs)的新型先导化合物,笔者以铜绿假单胞菌PBP3和大肠杆菌PBP1b、PBP4、PBP5作为靶点,针对ZINC数据库,使用分子对接软件DOCK6.5进行了虚拟筛选。之后,根据得分情况和结构分析,找出了具有全新结构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了有机合成,并检验了抑菌效果。经过以Grid score为评价标准的初次筛选后,所有得分数值低于-125.6 kJ·mol-1的化合物进入二次筛选,并进行Amber score打分,最终获得约200个得分数值低于-83.7 kJ·mol-1的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后,以ZINC00053282为先导化合物进行了合成和结构验证。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先导化合物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具备抑菌活性,且抑菌效果优于对照组的磺胺嘧啶。筛选出的先导化合物具有全新的化学结构,可以作为候选抗菌药物,经进一步结构改造,有望用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临床兽医
犬乳腺肿瘤中MU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刁洪秀, 李艺, 林德贵, 张迪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11-151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1
摘要 ( 185 )   HTML( )    PDF (2873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检测MUC1在乳腺肿瘤的侵袭、转移及病理分级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47例犬乳腺肿瘤组织(20例良性,27例恶性)和3例健康犬乳腺组织中MUC1基因的转录情况,通过IHC检测MUC1在犬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肿瘤恶性程度分级的关系。结果发现:MUC1基因和MUC1在犬乳腺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在不同的恶性分级中差异显著(P<0.05)。研究显示MUC1基因和MUC1可作为犬乳腺肿瘤诊断和恶性程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种多糖对鸡胚肝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田卫军, 秦嘉玲, 岳婵娟, 侯冉冉, 刘宽辉, 胡元亮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17-1523.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2
摘要 ( 198 )   HTML( )    PDF (680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制抗氧化中药多糖制剂,比较了枸杞多糖(LBP)、白术多糖(AMP)和当归多糖(CAP)对鸡胚肝细胞(CEL)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维生素C(VC)为对照。首先测定了4个药对CEL的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3种浓度的各药分别加入到CEL的培养体系中,培养24 h后加入H2O2攻击1 h,测定细胞活力(A570 nm)、细胞内ROS含量、GSH-Px和SOD的活性。结果显示,H2O2组的A570 nm值最小、ROS含量最高、GSH-Px和SOD活性最低,均与细胞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3个多糖组和VC组的A570 nm值均大于或显著大于、ROS含量均低于或显著低于、GSH-Px和SOD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H2O2组,高浓度的作用最显著(P<0.05);LBP组3个浓度的作用均强于同浓度的AMP组和CAP组,相当于甚至优于VC。结果表明,3种多糖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抵抗H2O2攻击引起的鸡胚肝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内ROS含量升高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从而增强鸡胚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LBP的作用最强,可以考虑作为多糖类抗氧化剂。

研究简报
StAR基因启动子区克隆及其转录活性研究
胡慧艳, 贾青, 侯胜奎, 刘津, 张婧, 张伟峰, 锡建中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24-1532.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3
摘要 ( 187 )   HTML( )    PDF (1619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分析猪StAR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探究猪StAR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从育种学角度为提高猪繁殖力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根据Ensembl数据库已公布的猪StAR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利用在线预测软件对该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信息进行分析,以大白猪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进而构建启动子区不同缺失片段的pGL3-StAR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并进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StAR基因5'侧翼区不含有典型的TATA-box和CpG岛;成功克隆了10个含有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并构建了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经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大白猪StAR基因5'侧翼区存在着核心启动子,其中-196~+127 bp这一区域活性值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缺失片段(P<0.01),表明在+127~-196 bp的区域内存在重要的正调控因素,外显子1对启动子活性起重要的调控作用。-41~-196 bp为核心启动子区域,该区域存在着关键的正调控元件,包含GATA2、GATA4、SP1、ZNF263、Hoxa9、KLF16和ZNF74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本试验通过对StA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双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证实了StAR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具有启动子转录活性。初步确定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找到了启动子的核心区域和主要调控区域,为进一步研究StAR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鹿血与鹿茸血鉴别研究
张然然, 王磊, 李洋, 徐佳萍, 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33-153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4
摘要 ( 574 )   HTML( )    PDF (1517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鹿血与鹿茸血之间的小分子代谢物组分差异,为鹿血、鹿茸血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PCA、OPLS-DA)对鹿血与鹿茸血的整体代谢物组分进行比较,并进行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显示,鹿血与鹿茸血在X变量上区分明显,表明两者在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代谢物的峰值共筛选出28种显著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脂类、核苷酸及天然抗氧化剂-麦角硫因在鹿茸血中含量较高。鹿血与鹿茸血的代谢组学分析能够为鹿血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应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对8种动物毛纤维种类鉴别的研究
刘艳艳, 范阳阳, 步迅, 胡悦, 东野升金, 谭晴晴, 张全芳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40-1549.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5
摘要 ( 165 )   HTML( )    PDF (3080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水貂、狐狸、骆驼、兔、山羊、绵羊、鸭和鹅8种动物毛纤维进行物种鉴定研究。利用碱裂解法加入二硫苏糖醇,并结合硅珠吸附核酸法来优化动物毛纤维DNA的提取;根据8种动物16S rDNA基因特异核苷酸序列设计通用PCR引物和特异性TaqMan荧光探针;通过优化引物和探针浓度及退火温度等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并对多重PCR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使用SDS-二硫苏糖醇DTT-蛋白酶K结合Chelex-100法,并利用硅珠纯化提取动物毛纤维DNA效果最佳,满足实时荧光PCR检测要求。本方法DNA灵敏度为0.01 ng,混合样本方法检出限为1.0%。因此本方法能够从动物毛纤维提取高质量DNA,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灵敏度高等优势。本方法可用于水貂、狐狸、骆驼、兔、山羊、绵羊、鸭和鹅8种动物及其混合物毛纤维的鉴定,为拓展动物毛纤维在物种识别、分子进化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资源评价等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LRP6和VEGFR2在牦牛肺的分布
马俊兴, 何俊峰, 崔燕, 张倩, 刘鹏刚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50-1557.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6
摘要 ( 162 )   HTML( )    PDF (5256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LRP6和VEGFR2在不同年龄段牦牛肺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两者对牦牛肺低氧适应性结构形成和可能的调控作用。选取新生(1~7日龄)、半岁(5~6月龄)、成年(3~6岁)和老年(7~10岁)健康牦牛肺组织样品各5头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肺组织中LRP6和VEGFR2的表达量和准确分布位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RP6和VEGFR2在初生和半岁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半岁与老年组牦牛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P<0.05),成年和老年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LRP6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和其分支的上皮细胞以及肺泡Ⅱ型细胞,其表达较强;少量分布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较弱;VEGFR2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上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和肺泡隔细胞以及肺泡Ⅰ型细胞中,其表达较强;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也有分布,但表达较弱。综上表明,LRP6和VEGFR2不仅在不同年龄段的牦牛肺组织中表达量具有差异性,而且它们对高原环境下牦牛肺适应低氧适应性的结构形成和维持可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鸭肠炎病毒疫苗株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万春和, 刘荣昌, 程龙飞, 傅光华, 施少华, 陈红梅, 傅秋玲, 黄瑜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49(7):  1558-1566.  doi: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27
摘要 ( 190 )   HTML( )    PDF (1828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疫苗株自1960年以来一直被用于防控DEV感染,该疫苗安全稳定、生产技术成熟、可快速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EV的基因组庞大,复制非必需区多,可容纳多个外源基因的插入,被广泛用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来开发疫苗。当前,尚未见仅针对DEV疫苗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DEV疫苗株和强毒株UL2基因特点,明确DEV疫苗株在UL2基因上存在528 bp连续核苷酸缺失,设计针对该差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建立了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EV疫苗株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DEV疫苗株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当UL2基因含量为5.25×101~5.25×106拷贝·μL-1时有良好的线性扩增,其标准曲线方程Y轴截距为34.95,斜率为-3.218,扩增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效率为100%;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52.5拷贝·μL-1;特异性好,对DEV疫苗株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仅出现1个单特异峰值[Tm=(90.62±0.28)℃],无引物二聚体,对其他鸭源传染病病原(如鸭肠炎病毒强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源鹅细小病毒、新型基因重组型鸭细小病毒、鸭腺病毒A型、鸭源鹅多瘤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默菌和鸭源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5%~1.72%和0.92%~2.49%。本研究建立了DEV疫苗株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为评价DEV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免疫防控机制提供参考。